《蒸发》的读后感10篇
《蒸发》是一本由(日)夏树静子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蒸发》读后感(一):看得有点儿累
故事里的人物设置还是相对丰富的,关系复杂度也够,只是靠铁路实现谋杀的套路看多了,有点儿厌烦。还有也许是因为是女作者的作品吗?看得有点儿累,但还不至于拖沓的感觉。
《蒸发》读后感(二):失误失误啊,作者的问题还是译者的问题?
冬木寻找失踪的朝冈美那子与丹野怜子取得联系,下面就是这段过程:
“八年前,朝冈美那子应该和您的哥哥有过接触。但我不知道她当时姓什么,只知道她的名字叫美那子”
……
虽然是谎称,但是既然是亲戚,就没有不知道美那子姓什么的理由吧?
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的乌龙啊……
本书开头,飞机密室的想法很吸引人,可惜作者没能为它设计一个合理的解答。当发现答案超出已知条件范围时,基本上,这十有八九就是本失败的推理小说了。
书里的情节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首先是复杂而相互制约的人际关系,再来是时间的巧合性太刻意,一看就是为写小说而写的,没有真实存在感的推理读起来是没意思的。
《蒸发》读后感(四):感觉像是看柯南剧场版
开头女主人公在机舱中蒸发消失感觉很特别,但是解释的理由比较牵强。而在后来男主发现情人死了之后的反映起伏非常小,最后草草收尾,感觉是要表达一种“天哪,终于写完了”的敷衍的感觉。
有一个地方是比较触动我的。开头对已婚女性的描述说大多数人会偏“俗”,而美那子的那种透明感吸引男主。(这既是一个事实也算作伏笔吧。)作为未婚女性我也确实感到害怕自己成为“俗”的那一类,而失去年轻女性的光芒或者魅力。
他和她,偶然相遇,情根深种,这是缘;她和他,擦身而过,天人永隔,这是命,人间蒸发的,是曾经牵手的温柔,唯余者,仅存刻骨铭心的怅然。记得上一次读夏树静子的书,还是10几年前的W的悲剧,本书一上来就是一个万米高空的密室消失,制造悬疑气氛,继而情节在相当大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出场人物众多,故事叙述密度很高,作品集本格推理、情感悬疑和社会批判于一体,不愧为夏树静子的扛鼎之作。真凶伏法,作案动机和手法都已大白的情况下,作品的仍留最大的悬念,那就是情感的破解,最后给出的答案,出乎意料...... 本作巧合情节设置过多是扣分因素。
《蒸发》读后感(六):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
说心里话,挺弄不懂夏树静子的。最早看《天使在消失》的时候,觉得像和作家隔着一道墙,无论如何也走不进去,便准备放弃她的作品。可是后来还是怀着不愿意舍弃的心情又读了《W的悲剧》,真是惊艳啊!于是我告诉自己:“是我自己的问题,人家的书很好看的!”可是怀着这种燃起的希望打开了《蒸发》,破灭啦破灭啦……
首先,从大主题上来讲,母爱主题做推理的主线有点太社会关怀、太女性化了,个人感觉牵强(也有可能我太肤浅了,莫怪)。第二,不知有多少童鞋几乎看到美那子失踪之后,就知道凶手是谁了吧——就不剧透了。其他角色的出场都是晃一下引开警察的视线的啊。第三,罗列了那么多的列车时刻表之类的硬推理道具也许是想增加理性,但是到头来还是感性过多,把小说的节奏冲乱了。
所以综上,我觉得此书并不是特别好,还是推荐看《W的悲剧》。
《蒸发》读后感(七):不过就是一场不伦
《w的悲剧》以来再读夏树静子的作品,观感却截然不同,不但W中的细致细腻难寻,落笔处也透着浓浓的时代感(比如大花力气介绍当时刚刚兴起的无人陪同儿童乘机服务),更完全看不出出自女性作者之手,密闭空间失踪、密室不可能犯罪、时刻表诡计这些经典推理元素或许算是中规中矩的七零年代推理作,却难取悦如今的读者。
抛开推理不谈,本作仍将情绪落在了“女性的悲剧”上,而且选择了最具有普世情感的爱情与母爱。可本作成书之时显然早已过了讴歌冲破包办婚姻枷锁的年代,这篇大力为所谓真爱唱赞歌的小说不但伦理缺失,诸如天生情感缺失却终在婚姻之外觅得真情+坚持要为死去爱人产下血骨而不惜委身他人等等敲着键盘都嫌牙酸的情节令人简直是忍无可忍。原觉得本作处处透着男性视觉的YY,后一转念,这套真爱至上的狗血范儿不正是琼瑶阿姨最爱的设定么...也就多了些身死杀人的故事罢了,失控丈夫一怒之下杀死出轨妻子说起来也是惹人同情,偏再添两桩命案实在是恶意满满。
回述本作男男女女,除了怜子是单纯可怜外几乎无一不恶,不是出轨偷情就是谋杀夺命,然而即便是做出伪证默许杀人的百合枝也不过是为了觅个良缘,丹野冬木朝冈仓桥这些男人们屡屡作恶却是在争名夺利,比较起来更显不堪。
《蒸发》读后感(八):水妖般的美那子
记者朝日爱上了一个人妻--那美子。朝日远赴战场报道,却遇到意外,被日本国内误认为已死亡。朝日回国后,却发现那美子消失了。然后展开了调查,之后又发现某次谋杀案可能与那美子有关。。。。
首先,高空密室。我在没有阅读量的基础上就推出来了,也因为飞机的高空密室可能性太少吧,写实风格的夏树去写,匹配全书的基调,我也想不出其他更为合适而精彩的诡计设置方法。
然后的那些本格的东西,不在场证明之类,也确实只是普普通通吧。
然而我却很喜欢此书。
过程虽然是普通的社会派走访调查,对于谜团重视,悬疑牵引这一点是拥有很强连贯性的。这里当然还要说这一本没有灌水,诚意之作,应当不算过分的评价。
阅毕之后,然我加上最后一分的是全书侧面描写主角的成功,进而点了题。这是手法和布局上的用心,在2年多后的今天,回想类似做法的书好像还真没再读到。女主蒸发了,对于女主的描写全在情人的回忆中,调查过程中蒸发之前留下的踪迹,和真相这个变相回忆之中。她,真的蒸发了。
第一视角的特殊人设,和真相之味道结合后,才是主角的影子。没有出现,又显得饱满的女性。独立、勇敢,和一些沉默的哀伤。非要以本格角度去评价,而跳脱其他方面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而只说本格的推理与诡计那些点,蒸发的这种中等水准,也不应该是被读者攻击的那般恶劣。
5星
《蒸发》读后感(九):缺席的女人
所以说人不能太懒,刚读完时把想说的涂在纸片上,现在丢了,只能随便回忆一下纸条的内容。
一直以来,有一种小说元素最能吸引的我眼球,那就是“女主角缺席”,不必费劲描述梦中女郎的仪态万方和绵密心思,只需要编出一个足够合理的理由让她“缺席”,我就能抖擞精神,忍受者一切文字稚拙和情节不合理的蹂躏,坚持从语句的缝隙里找寻着“她”的下落。其实这也是文字的魅力之一,一部女主角总是藏头露尾的电影或电视剧想必不会太有市场。
这种“缺席癖”的肇始可能源自小时候对于《洛神赋》色迷迷的想象,后来在嗜读武侠的年纪又被神州奇侠系列里总被劫来掖去的侠女唐方撩拨得火力旺盛,不得不用阴寒的《蝴蝶梦》降温。当然还有秦可儿那段天香楼谜案,她不但是宝玉兄的引导者,也是所有男人的心病……其实《白夜行》的好处也在于隐藏得当,如果不弄那些玄虚,岂不成了渡边淳一?
跑题太远了,扯回来也。《蒸发》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全书在写一出关于女性的悲剧,但这个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走的女人”居然通篇未曾露面,这使它在我的心目中地位陡增。最终,我心急火燎的阅读也未能改变女人的命运,这不是夏树静子的残酷,而是合理结果的要求。除了被称作奇迹的一小部分事物,这悲剧调子浓重的世界里的大多数都要以死亡作为了局。
夏树静子无疑是个认真的人,认真地布局,认真地列表,认真地把故事和线索铺排完全,她的书总是很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不过事件的收束也就是解谜的过程和结局有些生硬,不知道这是时代的痕迹还是风格使然,总之这是她作品是经常存在的局限性。当然这也与她笔下一惯的冷静风格有着密切关系。她的作品总是脱胎于完全写实的生活场景,却又刻意离开一段距离,像是相片中的风景,很适合用来消耗目的明确而过程漫长的旅途。
《蒸发》读后感(十):兼具本格与社会派优点的佳作(有剧透哦亲)
从本格派的角度来看,核心诡计是一切推理小说的核心。在本书的核心诡计设计上,作者丝毫不吝惜智慧,大方地提供了三个完全不同类型的精彩谜题。
一是有关飞机上“蒸发”的谜题(可以看出作者对机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做了扎实的功课,还把当年刚刚出现的“儿童托运”融入到了诡计中,小小的显露了社会派所提倡的时代气质)
二是有关不在场证明的谜题(同时铺设了“一明一暗”两个线索和杀机,把真凶隐藏的很好。其中最精彩的还是那个电话诡计,在日常生活或许很多人都有发现,但未必有设计成诡计的灵感和水平)
三是有关列车时刻表的谜题(这里明显继承了松本大神《点与线》的诡计思路,难就难在以真实的时刻表为背景,而且作者还慷慨地发掘了“一明一暗”两个精彩的可行的方案)
从读者情绪的调动来看,“美那子是怎样的人?”是自始至终贯穿全书的线索,牵扯着读者的注意力。
她是勇敢护子的母亲?
是抛夫弃子、出轨逃家的妻子?
是不甘寂寞、玩弄男人的荡妇?
是合谋杀人谋财的蛇蝎女人?
作者通过情节中的不断暗示,默默引导着读者对美那子的观感和印象。当谜底揭晓后才发现,上述疑问原来都在作者的掌控之中,真相既在意料之外、又属情理之中。作者在这里编织了一个贯穿全书的、最大的“谜题”,让读者大有被“骗得很爽”的感觉。
从社会派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没有局限于“轻飘飘”的解谜游戏和自我陶醉。作者从一个女性、一个主妇和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通过美那子、丹野、怜子甚至朝冈的命运,把“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个主题贯穿全篇,再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备了社会派针砭时弊的使命感和厚重感。
在细节上,作者加入了越战、中美危机、妇女革命等环境信息(虽然和谜题关系不大),让故事有了明确的时代背景,也有别于典型本格派“放之各年代皆准”的架空感。
最后吐一下槽。
怜子交待自己默默喜欢冬木的情节来得过于突兀,也有点狗血,在前文中毫无铺垫。不过这一节又无法省去,因为这既是时刻表谜题的一条明线,又要引出后面的毕业照和重要任务关系,非怜子这个人物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