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对照 曾国藩家书全编》读后感精选10篇
《文白对照 曾国藩家书全编》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1706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白对照 曾国藩家书全编》读后感(一):4月20日 第三卷小记
本卷仍系剿灭太平天国军期间与弟、儿书信。以用兵布阵为主,以明哲保身为略。同治帝即位,季弟猝,国藩老矣。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人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反观自身,唯持有一原则时毫不退让,其余皆可退,皆可让,人若顽石,心如明镜。
《文白对照 曾国藩家书全编》读后感(二):4月8日 第一卷小记
印象最深两处,其一: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 “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曾文正公此言极是。今后当自省之。助人当一鼓作气,不作转念,以免自寻烦恼。
其二:“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
福祸丰歉盈亏乃有定数,一方运气太盛另一方必受牵连,非衰不能守恒。故需主动馈赠,以求美中不足,方可持盈保泰。读罢左思右想,此法甚好。盛时秉持此道,谦抑淡然,内不自损外不招妒;衰时念及此道,知万物循环往复,相信定有转还。
《文白对照 曾国藩家书全编》读后感(三):4月13日 第二卷小记
其一:“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含浑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尔。” “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法去:自胜之谓强。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已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吃亏是福,质朴厚道。与自己别扭,求精求细,可谓强毅取,与他人较劲,锱铢必较,只得刚愎终。
其二:“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以为天道所不许。”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反思近期言行,脸红心愧(交友不慎!)。今日立誓不再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无口无笔无动声色。纵成见已深,必剜除之!每七日于此自省内观,暂以一年为限。
《文白对照 曾国藩家书全编》读后感(四):4月22日 第四卷小记
近日于很多事上均有这样的体会,开局通常进展顺利,艰难在中前拍及中后拍,至收尾时速度往往始料不及。我们的一生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呢?现在的我正走在中前段的节拍上,难亦正常。最怕尾声来临,看似遥遥无期,实则稍纵即逝。可是,怕也是躲不开的啊。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此次军务,如克复武汉、九江、安庆,积劳者即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算十分公道,然而不可恃也。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 能想到此实属不易,能实践此绝非凡人。文正公系凡人乎?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譬之书家羲、献、欧、虞、诸、李、颜、柳,一点一画,其画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气亦全无似处。”
“尔禀气太清。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余字汝曰劼刚,恐其稍涉柔弱也。教汝读书须具大量,看陆诗以导闲适之抱,恐其稍涉刻薄也。尔天性淡于荣利,再从此二事用功,则终身受用不尽矣。” 志趣高坚,襟怀闲远。
看来我需要找陶渊明、陆游的诗来读一读,看淡些,看开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曾国藩家书全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曾文正一生,为后世读书人楷模,在一恒字,在一勤字,在一俭字,在一诚字,在一慎字。
所以如此,大约其由平民子弟而苦读得显,才能联姻不图宦家,只求勤俭孝友。亦由大家庭长子之故,孙辈中大排行兄弟五人居首,较兄弟长十岁以上,故才得世故成熟。更由在京居官十年,为翰林清流之官,有时间读书写字思考。更由文人带兵平乱,历经苦难艰辛,体会更深一层。
说起来,曾文正子弟成材,事业有成,修齐治平,成同治中兴,封一等毅勇侯、两江直隶封疆,华夏之内无有其匹,可称无憾。但不惟其于洋人之来、朝廷之衰、历史与时代大势均无可奈何,就内心而言,也时时戒惧谨慎,欲归隐耕读而不可得。因此,他虽未必无君临之心,但定无篡逆之意,只以谨守住内心道德准则为底线罢了。
大抵书生皆有如此反差吧。从豪气思屠大海鲸到流水高山心自知,虽好过李合肥从丈夫只手把吴钩到劳劳车马未离鞍,但也毕竟豪情归于无奈。他是成功的,也是彷徨的。在野时再失意也能意兴勃发,但居庙堂再得意却也难掩心中寂寞。即使碎碎叨叨叮嘱兄弟子侄辈如此如此,真正结果却未必有多大用处。位高至曾文正,终其一生,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独善其身。
他的成功,是一个人的成功,却是数千年道德文章教化的失败。因为这种模式的确不可复制,无论在当年,还是在现在,实在难以数十年如一日以道德克制欲望。因为,他之后,不复有他,连他毕生尊奉的道德教化也不再有。这就注定,他生前身后,只有孤独。
回到此书,说是全编,显并不是。中间多次提到前发XX号家信,两信间却无。想来亦是,为尊者讳,一个人再圣再贤,也难免有不堪之处。再有,说是家书,也未必全属真心。愈到位高权重,愈要谨慎,故家书如何能够尽露胸襟。此书版本亦极劣,错漏不知凡几,其译根本大多非译,需注释处全无。买书出版社真的很重要。
后生小子于独善其身亦不能,夫复何言。只是,读此书前后七月余,做摘记笔记360余条、二万余字,为读他书所无,算来终是一书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