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王国》读后感10篇
《纸上王国》是一本由纸上王国著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上王国》读后感(一):要我怎么再面对你!!!
要我怎么再面对你,你是84年的,还是个孩子,
要我怎么再面对你,你尽然留有民国遗风,
要我怎么再面对你,你有闷骚情怀,
要我怎么再面对你,要我怎么再面对你,
《纸上王国》读后感(二):散文不是你想写 想写就能写
买了 并认真读了 沈书枝的 八九十枝花 郑安庆的 纸上王国
文字还是不行 读散文不就读个文字吗 文笔的重要性对散文来说甚至远远超过小说
书枝还行 郑安庆好差 真叫差
我想用自己的笔来记录生活的琐碎、凌乱,尽管平凡不能在平凡的生命,也许能在未来某个夜晚,看到这些纯粹是为了写字而写的字而热泪盈眶。
这就是读完这本书后最深之感悟。
不是甘于平凡,而是想要平凡,却总是不屑于将平凡的生活中也有点滴感动变成文字。因为在反观自身平常甚至平庸的生活经历时,实在乏善可陈。
但是邓安庆的娓娓道来,像是某个陌生大叔,在某个命中注定的际遇中,平静、腼腆的诉说他的生活。他眯着湿润眼睛,仿佛诉说着不变的真理。我静静的听着,时而走神,鼻子却酸酸的。他说的什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说。在这个场景里找到了生命本身的温暖所在。
朴素的文字落在内敛的白纸上,叠起来,放进记忆的盒子里,人们走啊走,累了,打开盒子,过去的琐碎的记录又跃然纸上,仿佛什么都没变,人们却没发现折痕走在每个词句之间。
《纸上王国》读后感(四):我也忆起了我的村庄
喜欢这本书的人,是爱的。
偶然碰到这本书,只因为他简单的封面和大大地“纸上王国”四个让人欢喜的字。
看着目录,还是同样地被吸引。看完第一篇的标题,与父同枕,哈哈,我调皮的在想,你是男的还是女的呢?要是女的就更有趣了。。。想必哪个父亲在生病时,儿子好像就要去宠一个小孩样呢。只可惜我们女儿不能像兄弟一样与他谈天说地。
第二篇,就选了纸上王国那篇瞧了看,哈哈,真的希望你的王国里住了更多的你爱的人,这样就有活气了。那样的奇特,即使我们曾经在我们小的时候有过这样多得想法,活脱脱写在纸上竟是这样一种明朗感觉。
再者,接着一连串的看了,你的朋友吗,好似你就默默的注释着这些他们,理解着他们,只可惜,我的身边都没有过这些疯狂地人,又好似我也想做做让别人回忆记忆的一个。
哈哈,你的村庄就貌似没那么有趣有趣了。因为我 的就更有趣了。我对它又爱又恨。我更害怕现代文明让那种原始不再存在。
有时候,我就觉得你所写的这些东西就是我一直要去怀念,感念的,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古老的村庄、还有我的童年。
在某时刻,我会突然适应不了这样快而忙碌的社会,就怀着这样的去读读,去念去念
真欢喜这样静静的时刻,还有的你的分享。。。。
《纸上王国》读后感(五):梦境一般
当我还是大一的新生之时,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中淘书的时候发现的,有点旧了,封面也皱皱的,我刚开始还以为是谁借书这么不爱惜,将封面折成这样,后才发现书的封面的印刷就是这样的排版。
《纸上王国》,我非常喜欢此书给我的感觉,是梦非梦,天马行空,有种不真实在做梦的感觉。乡村的生活的气息,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愉悦感,还有很多很多的想象文字,非常的亲民。
记得其中有一篇关于写感冒的文字,将那头疼欲裂之感描绘成被大象的臀部坐在脑袋上一样。还有一篇描写听佛乐,感觉头顶冒出许多银白色的礼花、、、、、、还有坐公交、嘴馋等感觉,竟可以用文字写得那么贴切。
好几篇有描写乡村与父母待一块的温馨文字,看着烟囱中的炊烟袅袅,母亲在厨房忙碌的样子,父亲的悠闲,一切是那么的真实,一切是那么的温馨,但作者每每在结尾写的又好像这一切的温馨是自己记忆中的,是自己现如今怀念的。可,这一切的快乐又何尝不是我们的记忆?
总的而已,作者的想象力丰富,文字细腻,容易产生共鸣。因为自己实在很喜欢这本书,看完不久后便将此书买下一本,偶尔翻看,也挺有意思~
《纸上王国》读后感(六):各人有各人的缘法
读《纸上王国》的时候,正是这样一个沉沉的冬日上午。独自一人畏于寒意,迟迟不肯起床,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拉着窗帘的小屋子光线暗淡,就像潜藏在模糊记忆里的那样。
躺久了头脑发昏,利索的穿起衣服烧一壶开水。拉开窗帘,窗外的建筑物反射着冬天暖暖的阳光。握着水杯坐在对着窗的桌子前开始读这本白色封面的小书。郑安庆在书中娓娓的说着家里几代人的情意,一辈子颠簸、缓慢消耗掉生命的老人,各有活法的父辈,以及同辈人的生命断面。没有丝毫的造作和控制,自然流淌。
也许经历的事情多了,会对生命有更多的臣服感,缺乏控制。不愿去评判,轻易的断定什么。我们往往到了这样的年纪,对好多事情不满,对父辈的观念和做法有了不同的看法,随意断定什么是陈旧的不科学的。可我们又怎么知道他们经历过什么,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间隔中,在没有我们存在的时间里,在他们的生命里,发生了什么?我又恍惚的觉得,自己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间小小的屋子,杂乱的堆着书籍和杂物,只有那么一扇窗是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只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缺口。
也许是真的,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吧。
《纸上王国》读后感(七):联想到我与身边人的过去
以前劝朋友说,我们每个人的天赋、过去,就算再卑微,微不足道,我们都应该将其当成宝物,它们必定为我们以后的轨迹备下了什么意想不到的线索或条件。
其实,是在叙说自己,是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仿佛一个意见领袖,哪里管听众感受。怕总会因这种一意孤行,使朋友每每减低与我联络的欲望。
何妨?朋友,非求懂得,但求听得,不懂而胜似听懂,贵在一个接受的态度,这就是我心目中烟火俗世间既俗气又普通的朋友的好处。胜过于颖悟却主观的自以为是。何须知己,旦求被听。
读着读着,读他与自私固执的爷爷的想处,即使他不许他这不许他那,但知道爷爷睡在相连的另一个屋子里,他心里就踏实。
读他写年长他七岁的哥哥,那大了后不懂事,小时候却抱他,教他,和他两个人相伴夜里等父母归家的哥哥。写哥哥记得弟弟不记得的弟弟幼时的生活细节,他惊觉。写弟弟还能想起哥哥上初中时的喜好,如数家珍。
我猛然意识到,那些小时候的经历,不仅是因为独一无二,所以虽微末却珍贵。同样因为那些记忆里,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同学、老师、朋友,因了他们,那片片再普通不过的记忆,也都变得值得珍藏。
哪怕,是与最要好的朋友,仇敌一样对峙过,却因为她帮我记得我的生日,帮我向偷我的镂花三角板的霸道女生讨要。
哪怕,是每个寒冬的黑夜里,妈妈带着我在一扇铁门斑驳,呼呼漏风,昏暗可怖的小房里洗澡的经历。最怕的是能听到左近锅炉轰隆隆如响雷,本质上更是来自机器的机械噪音。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样一间只有一只昏黄灯泡照明的,一米见方的小房子里洗热水澡。在小时候,每次去洗澡,都是一次可怖的记忆,长大了,却觉得是那样独特的经历。它们跟过去,跟那个我居住过的院子,跟妈妈,跟我,都是分不开的。甚至更深刻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中。
《纸上王国》读后感(八):谢谢你,安庆哥
第一次读到安庆哥的文字,倍感亲切,同时也很惊喜;因为其中的方言我很熟悉,有时候对话中出现的方言,我甚至会不由自主的用方言默读出来。由于我们与邻县交流起来都不顺畅,我便以为作者是我们县的,不由得高兴起来。
我来自湖北京山,我们那出过聂绀弩,我家在下面镇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名曰弯柳树河村。在我了解到安庆哥来自武穴之后,我才意识到,虽然京山和武穴隔得不近,文化习俗差异却很小。
安庆哥笔下的人物,与我的亲戚们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粗鲁而老实,贪婪而知足,可怜而可恨;他们大体是勤劳的,但也总喜欢打牌享乐;他们总是互帮互助,却也暗暗攀比;他们大多数时候是融洽的,也会为了一点小钱而大打出手……人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邓埦村,则在我脑海里一点点浮现出来,那里仿佛有我的童年,那些跟小伙伴们一起上学、一起钓龙虾、一起偷偷下河游泳的记忆。如今回忆起来,如此美好,全然没有了当年的无聊和拮据。
除了死亡。我慢慢地也能坦然接受安庆哥笔下人物的死亡,他们真是,一个不小心,命就没了。而我脑海里却少有这样的死亡记忆,长大后母亲偶尔告诉我,某某某喝酒喝死了,某某某被车撞死了,而某某某则在下大雨的时候滑到池塘里淹死了,粗糙而陌生,很快就忘了。
我出生的时候,计划生育已经很成熟了,我周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很难体会到同为一家人的兄弟姐妹之间微妙的联系,更无法感受到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腐朽。
从我阅读《山中的糖果》、《纸上王国》来看,安庆哥写故乡的人物故事无疑更得心应手,应该是对故乡更了解, 写的也更深。如果安庆哥能看到的,我有个小建议,不妨尝试在故乡的基础上挖的更深,进行短篇小说的创作,也许就成为了中国的小津和是枝。
谢谢安庆哥,让我又重温了一遍童年,记忆中它们变得更美好了。而我昨晚,也在梦中回到了小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在做饭,仿佛一切都没有变过。
《纸上王国》读后感(九):《纸上王国》读后
2013.7.5--2013.7.8阅读。
我憋了2个小时了,憋不出个“读后”!
书有3部分,纸上亲人、纸上人物、纸上村庄。最喜欢第一部分,能看到流眼泪,第二部分部分文章有共鸣,到了第三部分,文章大多一个模式,厌倦了,看的不仔细。
作者的文风质朴,朴素,不华丽但是描述的非常生动到位。我喜欢看生活中的琐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不要大英雄大事记,最爱身边陌生人的真挚感情。
印象最深:
《与父同床》《与母同行》《在她的时间里》《街头巷尾皆亲人》《老杨是我兄弟》《马路》
会很羡慕纸上王国(即本书作者邓安庆,不过我还是喜欢叫他原来的名字)、沈书枝这样从小在乡下长大的人,乡间的淳朴的丰盈的经历造就了吃苦的意志、敏感的洞察力还有平和的性格。这都是我向往的,我想要做一个友好的人,能体会到生活中最微小最朴素的美,可以用文字描写一个小细节,生动到身临其境,雨水滴落的声响都听得到,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劳作的快乐、万物生长的力量,可以体味世间百态人情世故,对每个人微笑,和集市上的小贩早餐摊的大叔聊天。
父亲、母亲、奶奶、爷爷、老杨、姐姐,都是描写的对象。看到他们的故事,就很容易想到自己,然后跟着故事笑,因为故事哭。年纪越来越大,老人们一天天老去,尤其是姥姥姥爷,八九十岁,我最怕的,就是他们的离去,只想一想,就哭的不能自己。毕业以后,坚持每周必须回家陪陪他们,我知道纵使他们现在还算硬朗,但也时日不多,不要到以后空感伤“子欲养而亲不待”,就现在,抽出一下午的时间,陪他们看看电视,出去溜溜弯,削个苹果剥个桃,哪怕是坐在他们身边不说话,哪怕是静静地牵着他们的手,都是满足。还有十年吗,那么五年呢?每个儿女,都做好眼前的事吧,当那一天真的来了,也无遗憾。定要等着我呀,等着我结婚,等着我的孩子出世,等着我把你照顾我的二十年还给你。
拖了半个月,这篇终于写完了,长舒一口气。坚持一书一评,加油!
《纸上王国》读后感(十):看纸上
六月初在无锡见到纸上,天上下小雨,地上的人匆忙来去。我问他的谋生,他问我的专业,我们在屋檐下说书籍、文字和某些词汇,并讨论洪水、北方、城市外貌和老城改造,仿佛这些真的与我们相干。只有他将眼前种种用文字虚拟出来的时候,纸上才与这个世界发生了真正的联系。
文如其人只能用于部分人,纸上就是。同行的人说纸上很纯净,其实看他的文字也就了然了。他的文字也暴露了他的聪明。纯净影响了他的观察,于是他写出的文字都很清晰,没有隐晦没有保留。纯净也使他的视角失去了道德的干涉,或者他将道德上的善恶聪明地隐藏了。而在我看来纸上所有善恶有个清楚分界的小说都失败了。他好的小说远远超过一个童话或者寓言可以承载的重量。
我很佩服纸上的观察,而他牛逼的观察也让他的写法可以很实在,清晰的指涉总让他的小说冷静。有些时候你根本感觉不到叙述,只有描写。近一些的文字多了些技巧,纸上也说过他的这些技巧也有他自己的导师。我觉得那些细致而扎实的描写是纸上的文字最好的东西,这让他的小说朴素又真诚。
纸上对“物”有着迷恋,他说他喜欢《天工开物栩栩如生》。他的文字里物体总以物体本身的形态出现,他会小心翼翼地把它刻好。那些汹涌的事物以文字的标签在他的王国里准确罗列,出于嫉妒它们让我害怕。这会保证他的纸上王国夯实建立。
这些东西让他的文字向着繁复和沉重一路前进。我想,如果有一天纸上王国里出现了更为轻逸的描写、更有速度的叙述和变形的事物,纸上会……那时,纸上也不再是如今的纸上。
我总是不太自信自己对某些事物的判断,此上只能说是一个大言不惭的论断……一种猜测。纸上的文字很好读,还未见过的朋友千万不要因为厌烦我这些繁杂的评述而不敢去读。纸上的这本书不是绝顶的好,但是他对写字的真诚和朴素让他的王国有了意义。他说他在建造另一个王国,他会画出那个虚拟的国度的地图,然后写出每一条街道和每一间房屋里的声音和味道。我期待着这个王国的建立。祝福他。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