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敦刻尔克》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敦刻尔克》的影评10篇

2017-10-12 21:1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敦刻尔克》的影评10篇

  《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卡尼 / 杰克·劳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刻尔克》影评(一):极简主义的战争反思

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是又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反)战争片,其立意不仅向库布里克导演的《全金属外壳》与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致敬,更是向20世纪上半叶的《日出》《贪婪》《大幻影》《党同伐异》等电影吸取灵感,本片台词不多具有默片黄金时代的情绪渲染力。《敦刻尔克》通过描写战争与人的关系来反思战争,至于这部寒冷的电影其影史地位还需要时间去冲洗。《敦刻尔克》在欧美获得了极高的肯定,显然其中存在着相当比例的情怀分。毕竟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二战结构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英法联军主力在相当困窘的境地被德军压制,逡巡不进的德军给其留出了逃出生天的窗口。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导演了《敦刻尔克》,选取了三段战争中不可或缺、难以忽视的“普通人”的命运轨迹线。不过思考吴京的《战狼2》与《敦刻尔克》的异同点,注定将是中国影迷和全球电影产业的重大选题。


《敦刻尔克》完全没有描述这一历史大事件的前因后果,观众需要自己做好基础知识的思想准备,诺兰只负责将观众直接带入海滩、海峡和海空。一个大头兵,在慌张的寻找厕所,以及寻找离开死地的可能,事实是拘束在海滩上三十多万的英法联军也是这么想的。一个空军机组,从海的那边飞到大陆,寻找战机。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父子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完全未知的旅程后搭救落难的军人。诺兰选取了海陆空三个物理空间的故事,在交叉剪辑和神奇配乐的帮助下,将三个倒计时的故事发生的物理时间和银幕时间做了不同比例的压缩,节奏感的实验蒙太奇效果相当出色。德军以看不见的形象但却是笼罩在战场之上的轰战机、射击而来的子弹而随时可能的坦克军团的迫近。做减法的诺兰与做加法的汉斯·季默,再一次默契配合,将恐怖气氛和悬疑结局贡献给观众。敦刻尔克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但是《敦刻尔克》却是观众难以猜度的电影叙述。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目的地不同的三条时间线最终有所交叉,诺兰还是照顾到一部分观众的情绪,让主人公们的视界得以相互确认,而并非是茫茫不知彼此的一路到底。


海滩上的英法士兵,贪生怕死,本能就是活着,即使如此,基本素质还是在的,排队的纪律良好,然而整体来说,只能是在残酷的战争等待命运的裁决。进入航程前后的空军驾驶员和民间救援者,背水一战依然心情平静。绝望和希望都不是那么明确,历史也是如此。英雄主义的塑造,在事实和精神两个层面都是尽可能规避到阙如的程度。无数的政治家和学者,都难以精准分析出德军为什么选择了战略停滞,而让英法联军可以战略撤退。《敦刻尔克》给出了为数不少的主观镜头,恰到好处的眩晕感迫使观众放弃普通战争片的旁观的愉悦感,逆光中的飞机、凄冷的海滩、漂泊的船舶,感同身受压抑能够迅速抓住观众本来觉得全知全晓的心。在七成以IMAX摄影机拍摄的实景镜头中,作为21世纪的观众,对于遥远的二战,很难不发出反战的喟叹。然而,历史是多维度的,从一战后诗人T.S.艾略特的《荒原》到二战及二战后的冷战,战争作为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向何处而去的选择还是充分必要条件。假如没有二战,欧洲依然在恐怖的对峙之中,而中国则必然还处于四分五裂的军阀混战之中。从《敦刻尔克》的冷静有着逻辑自洽,以美英为首的北约组织需要再次回顾并重估历史,而和平崛起的中国则要向前看。

  《敦刻尔克》影评(二):战狼跟敦刻尔克根本不需要捧一踩一

战狼属于爱国主义版的速度与激情动作片,属于荷尔蒙爆棚,全程突突突的爽片;

敦刻尔克属于克制的写实片,全程很冷,想看血肉横飞的写实请看《雷霆救兵》;

战狼里面大部分人胸口都凿着“勇”字,恨不得亲自上战场,为国捐躯;

敦刻尔克里面大部分的人都很懦弱,脑中只有一个念头“逃,活着,猥琐地回家”;

因此,有的人喜欢进电影院享受特效快感,喜欢看完身心俱爽,再增强一下民族自信心,ok,

有的人喜欢进电影院洗礼一下心灵,体会一下二战历史的厚重感,体会一下战场的冷落的,也可以;

所以,你喜欢你的战狼,我看我的敦刻尔克,没有必要捧一踩一,更加没必要打口水仗。

p.s.

那些说这里的军官参加过远征军的就别显摆了,他们是英国军人难道还不能服从军令,这在英国不会被骂圣母吗?

那些说不符合史实的就别显摆了,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不需要每个细节都一模一样好吗?

另外,票房不是好片的唯一标准。

  《敦刻尔克》影评(三):敦刻尔克 | 四十万人要回家

《敦刻尔克》分海陆空三线叙事。据资料显示,空战是主要战区:“德国空军第3航空队和第2航空队大举出动,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敦刻尔克几乎被夷为平地”。影片里弱化了空中战斗,化为只有几架战机的小场面(但依然精彩),而把重点放在海上逃生的人,或许也是从个体的角度进入战争,关注宏大的战争中每个人的命运去向何方。

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也只是想顺利回家,即使为了能上船而“不择手段”。

两个士兵利用伤员上了船,被勒令下船后又绕到桥下准备伺机而动;混入英军队伍中的法国人,寻找着一切机会逃命;船舱里的英军因为法国人身份的不同而让他去挡舱壁上的弹孔,没有人性的光辉,大家都一样,死亡来了都忙着逃命。

所有的情节都是轻表演的,影片以镜头和音乐构建了步步紧逼的压迫感。

敦刻尔克上空有德国战机,海底有潜艇,沙袋和墙壁背后是包围他们的纳粹。纳粹甚至不派坦克横扫,那样太浪费了,空袭却是瓮中捉鳖。【而撤退的成功也多亏了纳粹德国空军司令戈林的自大,其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担当消灭包围圈中联军的任务。而由于敦刻尔克空气湿度大,大雾几乎将海滩笼罩住,不时还有小雨,加上地面硝烟弥漫,能见度很低,导致德国空军无法前来攻击。】

最触动我的一个镜头并不是空中敌我交战,为了保护下方撤退队伍,即使机舱燃料不足以支撑,也要拼尽最后一点气力击落一架敌机;不是救援船被击沉,燃油泄露,士兵在海上的大火中嘶吼;也不是大船沉没后,漂浮在海上的小艇,坐在里面的人对水中的人说:“你不能上来,你上来船就会翻。”即使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泰坦尼克号》中飘浮在海上的无数灰白的尸体。

而是有一个画面:三人坐在海边沙堆上,镜头摇向远方,一个士兵脱下头盔,卸掉配枪,一步一步走向无尽大海,等海水快要将他淹没时,纵身跃起扎入海中。他要游到对岸。

26英里的距离,靠游是游不过去的,游就是死。但他要回家,他觉得等不到船了,德国人不会让他们顺利回去,防洪堤被炸断了,驶出的船都被炮弹击沉,涨潮的海水把尸体冲回了岸上。如果难逃一死,那就要死在回去的路上。可惜他没有等到最后的救援,否则就不会留下孤独的背影。

  《敦刻尔克》影评(四):海天相接,生死一线。

冲着大家都说好评,今天就去看了看,看完觉得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片海天相接,蔚蓝无比的景色。

那海水,灰蓝,沉闷,绝望,沉重,有的人在海里溺死,有的人在海里被烧死,有的人在海里被救起。

那蓝天,雾霭,空朗,扎眼的阳光,明亮的云层。和海水一起构成了无比的景色,我至今还记得那架轰炸机,独自前行在这海天相接的景色里的景象。

故事,是很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就算是搏击于天空的飞行员也是怕死的,说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吧。第一个,那位海军长官看着船载走士兵们的时候,海风刮起他的风衣,蓝色的眼眸里说不出的意味,灰败,无奈。第二个,战斗中飞行员的纠结,他的燃料明明不够了,面对被敌机袭击的民众,他大可以返航保住自己,但他没有,拉起杆,他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最终耗尽所有燃料无法返航,他用自己换回了别人的回归祖国。第三个,男主被救起后,在火车站遇见的那位老人,他摸了男主的脸,还是说了句well done,我想,他是在确认,这是张年轻的脸,活下去,是他们做得最好的。

  《敦刻尔克》影评(五):《敦刻尔克》吐槽——点评电影中最悲催的五个人物

说起为什么会看《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其实还是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的。对于二战相对较为了解的爪爪而言,其实光看《敦刻尔克》这四个字是不足以让爪爪心甘情愿掏钱进入影院的。第一次看到《敦刻尔克》这个名字时候,爪爪当机立断就选择了另一部相对保险,且一看就是大片的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然而事实上《千星之城》并没有推动爪爪来写第一篇影评,相反《敦刻尔克》却成为了爪爪的第一篇影评。并不是说《千星之城》不好,而是它太过于完美,完美的剧情,完美的想象,完美的特效,完美的结局,典型的好莱坞大片,倒是少了许多的槽点,相反《敦刻尔克》却给人了一种有话想说的感受。

先说说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吧,事实上不想看也不行。原因有两点,首先是狂轰滥炸的宣传。爪爪不仅一次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在杂志上,在采访中都有关于这部电影的宣传,真的是想不看都不行!其次是关于导演——诺兰(克里斯托弗·诺兰),爪爪看过他的电影不多,不过最关键的几部电影都看,包括《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等,给人的映像就是绝好的创意加上烧脑的情节,于是自然对《敦刻尔克》也产生了颇高希望。或许正是因为有着颇高的希望,看完之后反而有些失望,当然这部电影绝对算得上是上乘之作。

作为一位看过之后的观影者,先说一说这部电影的亮点吧。虽然这是诺兰第一次拍摄战争题材的电影,这整部电影却还是延续了他一贯的拍摄作风,分别从海陆空三方的角度来记录此次敦刻尔克的撤退,三条主线互有穿插但脉络清晰,将整个撤退事件都完整地娓娓道来

第二就是场面,虽然说整部电影没有任何的大场面,但是许多镜头都富有新意,例如无论是被炸飞的士兵,还是惊险的空中打斗都一遍遍地告诉着你——主角并没有光环,战争中谁都会是下一个牺牲品。

第三点就是电影的节奏与气氛,整部电影中敌人从未有出现过,但是敌人却至始至终无处不在,这就是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其次整部电影在音乐上和情节上都让人在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中,包括在色调上的处理,都是以灰暗的天空为主色调,只有当士兵们回到英国,色调才明显鲜艳起来。

说了这么多,爪爪可以高度概括一下电影中所有人物的共同点,那就是——悲催。当然悲催也有高低之分,在这里爪爪就例举一下电影中最为悲催的5个人!

观看全文请点击下方链接或关注订阅号【Dracula的小伙伴们】
敦刻尔克吐槽,点评电影中最悲催的五个人

————以下会有剧透,请谨慎观看————

五大悲情人物:第五位——男主

电影男主的扮演者叫芬恩·怀特海德(Fionn Whitehead),他之所以只排名第五,还是因为他头顶着主角光环。主角光环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不会死;第二他也不会好受;第三他的队友基本会死光。他的悲催要从电影一开始说起,男主正在和六七个士兵在巡逻,这时男主突然想大号了,于是拿了几张不错的宣传单,是的,你没看错是宣传单,就是表面很光滑的那种。裤子刚脱,敌人来了,吓得男主提紧裤子,顶着主角光环一路狂奔。之所以说是主角光环,是因为其他六七个士兵都在他边上倒下了。好不容易逃到了海滩边上,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想要好好清空一下自己,这时候看到了法国小哥看着他,一哆嗦又拉上了裤子,之后爪爪的注意力全集中在他怎么不上厕所上面了。电影下半段,男主的悲催就体现在坐啥啥沉上面,好不容易坐上了一艘船,开开心心吃起了面包,没想到又被德国一个鱼雷炸回了敦刻尔克。好不容易坐上了荷兰商船等待涨潮,没想到德国人居然对着商船练习打靶!不过好在是男主,经历了磨难之后还好顺利回到了英国。

五大悲情人物:第四位——炸蒙的富二代

咦?你不是那个《盗梦空间》里的富二代吗?怎么来打仗了?其实这位富二代的名字叫Cillian Murphy,他之所以能够排进悲情人物是因为他整部电影里都很尴尬!之前说到男主坐啥啥沉,好不容易坐上了一艘船,被鱼雷炸沉了,这时候水里的男主就遇到了划着小船的Murphy。Murphy春风得意地在船上指挥着不让男主登船,男主愤愤地说了一句“难道你们不会有被鱼雷炸的时候吗?”,没想到鱼雷真的又来了,而且仅迟了一天!Murphy划着小船就快要到英国了,结果被德国一个鱼雷炸翻了,而且精神也被炸傻了,坐在翻掉的船上等待救援。千盼万盼等来救兵,没想到被固执的英国老船长连蒙带拽又带回到了敦刻尔克,而且心急的Murphy又不小心撞死了老船长学习成绩不好的儿子,请求此时Murphy的心理阴影面积。

五大悲情人物:第三位——法国小哥

法国小哥之所以作为剧情中的悲情人物,其实是因为他真的很悲催!从电影一开始,法国小哥智商与良心分分钟在线,无论是一开始偷走英国士兵的铭牌并假装英国人;偷偷躲在栈桥下面带男主上船;在船上被鱼类射中的时候又英勇地打开舱门救出男主;法国小哥作为一个机智与善良的存在,全程与男主角互动也是一个眼神就能明白。但最终法国小哥还是在语言上吃了大亏,由于没有听懂英国人说要弃船,最后淹死在荷兰商船里。从开始到最后,法国小哥至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直到最后憋出了一句“Je Suis Français”(我是法国人),就一命呜呼了。

五大悲情人物:第二位——船长的傻儿子

之前说到Murphy在老船长的船上不小心撞死了船长的儿子,没错正是此人。这位小儿子自述从小学习不认真,但是想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想到和老船长出航的第一天,就被Murphy碰到摔到了脑袋。二战中有千千万万的人在战场上夺取生命,而他则是偏偏在自家船上,被自己人撞到,因为摔跤而被撞死了。一开始爪爪听他说自己看不见了,以为还有抢救得机会,但是没一会儿就没气了!就没气了!就没气了!更加悲催的是,Murphy到最后都天真地认为他还活着!

五大悲情人物:第一位——皇家飞行员

我拯救了天,拯救了地,拯救了苍生30多万条人命,但是——居然拯救不了我自己。如果说上面一位是憋屈,但这位就真的算是悲催。这位飞行员是由汤姆·哈迪(Tom Hardy)所扮演,他从英国老家出发,凭借出色的飞行和战斗技巧,打落了多架德国飞机。他的队友都因为技艺不精双双于海上迫降(最终得救),而他则一路打到敦刻尔克,成功击落准备轰炸船只的德国轰炸机,最终飞机耗光了油,停在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上。他以为等待他的是香槟与欢呼,事实上他回头一看,30万大军早就没影子,倒是等来了德国人的冰手铐。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就是他被带走的镜头。当然正是与他伟大的事迹相比,这样的结局真的可谓是最大的悲催。

除了人物的悲催,其实这部电影还是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亮点的,无论是老船长的固执,还是海军将军最后决定留下与法国人并肩作战,还是最后回到祖国的士兵得到了热情款待,都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人性的光辉。最后爪爪提醒一下想要观影的各位,这部电影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好片,但是还是要注意这是一部战争片,自然会包括有战争片的基本特性,与好莱坞大片会有较大的区别,所以请还是酌情考虑。

  《敦刻尔克》影评(六):敦刻尔克 一部高电影技术与投入下的 烂片 不服来喷

先不说这帮英国伪君子干的事和后来干的事

我来从故事结构的角度上说说这个烂片。

全文就讲了一件事

一个老头带了两个孩子去装人,路上看见三个喷火拦截两个BF109和一个HE111,然后倒霉催的一个法国人和英国人上什么船什么船沉,最后,大家都坐上船,愉快的回到了英国的故事。 顺带黑了下法国人

就这么一个故事,分别从N个角度来展示,诺兰的胡剪被奉为艺术,艺术就艺术吧 我来说说几个硬伤。
1.牺牲的小孩,他牺牲的意义如何?我看他牺牲的意义就是诺兰想讽刺英国军队的吧?一次意外的牺牲,说不上壮烈与必要,单独上了新闻。我看有人说,这就是一个意外,表达人生无常?一秒18万你来给我表达人生无常?我看这是讽刺 英军吧?碌碌无为,大撤退。靠着法国人的防御,自己跑了。还以英雄自居。不要脸。 最后老船长靠个人关系让报纸写这个小孩英勇牺牲,这不就是英国的做派么,控制舆论,抬高自己,我这么解读应该不过分把。
2.第一个获救的英军,开始我以为是脱身的德军飞行员,结果不是。说他是战争创伤,也不是,反正就是是一个神经质,有人解读说这段是为了表达战争对人的创伤,我去,你这强行解说,哪个战争不是创伤的,我觉得创伤就是大家对海滩上死去的战友无动于衷。这个被救的哥们最重要的台词是,有德军潜艇,这段就是为了强推剧情,为后来的驱逐舰被鱼雷击中打个底。且不说当时那块有没有德军潜艇,就算有,潜艇碰见驱逐舰的情况下,不是如同老鼠见了猫么?为哈驱逐舰被潜艇灭了?诺兰你懂不懂海军?还是你想嘲笑海军就这么蠢?
3.空战剧情 500英尺巡航防御,二战德军空军的经典战术就是BZ 因为BF109的机动特性就是 垂直机动好,打了跑。所以 你喷火5 在200米的低空刮海浪,结果脑子掉线的德国BF109 也跟你玩冲浪。。好吧,中间的几次射击窗口提前量都错过了。。英军飞行员菜。。可是一出场 3机密集编队这技术动作绝壁满分啊。。咋一空战就完戏? 这只有一个理由就是 诺兰强推剧情。为啥 按照正常的空战,BF109远道而来,必然是高空巡航速度来 保持最大空战能量,而 英军飞机为了防御只能扩大防御范围包括高度,这样一来 实际空战发生的时候,一个俯冲1000米下去,,一个拉起800米上来,一个上升转弯进云了。。。海上的人看个毛线啊。。上哪看啊。。观众肯定会骂 你这学中国导演呢。。战斗靠冲锋,冲锋靠喊,过程靠地图。。。所以,只能是诺兰强推剧情设定了这么一个反常识的剧情,否则,下面的船上的人看不到空战情况。看不到这个故事怎么讲嘛。。

4.最后的迫降,技术不错无动力完美落地。。为毛不降落在自己人控制的区域然后跟大部队一起撤离?诺兰你还想拍敦刻尔克第二部呢?拯救飞行员? 我看又有人强行解说为,鼓励沙滩战友,我对这些无脑跪舔党简直无法理喻了。喷火5无动力降落沙滩没有任何难度,非要落到敌占区?任何一个大脑健全的战斗机飞行员也不会去敌占区迫降。本方区域迫降,绝对无难度。

总结说,诺兰为了表达这个故事,线索全靠违背常识的强推。。所以,这个剧。。

然后我看很多影评人跪舔的啊。。。

什么一个眼神看出了绝望 一个动作表达了忧伤。。。

诺兰如何英明神武。。。。

呸!

  《敦刻尔克》影评(七):There's no hiding from this.

剧透注意⚠️点映看完 就写几个戳泪点的地方吧。

1. 年纪大的军人自己选择投海自杀。

2. George的死。

3. Peter这个角色的成长。(最后有PTSD的士兵问他George还能不能救,那时候G已经走了,P却说能。)

4. 最开始法国士兵掩护了Fionn的角色。

5. 哈迪演的飞行员。(他的下场真的…唉,戳泪点)

6. Peter的爸爸,全程都是老绅士啊。

7. 哈卷的角色虽然表达了人性的恶面 但是最后和法国人说快走的时候还是挺戳泪的。(虽然最开始就是你逼人家下船Orz)

8. 最后海军上校说我要留下来救法国人,以及卷的角色说我们逃回来怎么还有脸见人,但是接站的人们都在对回家的军人们表示感谢。这时候配上丘吉尔的演讲真的是,戳泪

9. Peter回到家把George的事迹登上了报,满足了他的遗愿。但是看到17岁敦刻尔克英雄那里还是很戳泪的

10. 当然 大杀器是海军上校拿着望远镜 看到无数小船驶来 说我看到了 HOME.

  《敦刻尔克》影评(八):《敦刻尔克》:撤退并不等于投降!

《敦刻尔克》上映前就有很多人期待、猜测了,毕竟诺兰导演不是一般人,身边很多喜欢悬疑、科幻电影的朋友,心目中最有才的导演都是诺兰,年仅47岁的他是好莱坞前十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而这也意味着他有更多潜力,再加上他总喜欢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观众便会一直期待更多惊喜,IMAX版只有一周,大家快去看吧。

在看片之前,我认为这是一部战争片,看完电影却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是一部悬疑片,每一步剧情走势,你都可以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也是很多人喜欢的一部佳作,而《敦刻尔克》虽然是二战背景,却依然给了三条线穿插来讲述,可以说是很诺兰了!

《敦刻尔克》从海陆空三个角度展开拍摄,其中港口用一周时间来展示,而海上则是一天,空中为一小时。三条线穿插讲述的好处是可以让观众更直观的体会到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每一个角色的心理,以不同人的视角来呈现更完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而稍微了解一点二战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有着不一般的历史意义。士兵被困,身后是海,家乡近在眼前却无法归去,但他们临危不乱,克服了逆境,假如当初士兵没有回到故土,也许世界,就不是现在的世界了。“不轻言放弃、随机应变、不可消灭”的敦刻尔克精神到现在都依然被世人传颂。

这部电影完全从小人物视角出发,以往的战争题材大多会有指挥室,而这部电影完全把镜头对准了更真实的海陆空,也在很多细节方面体现着人性。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荷兰船长为了能够更快的借助浪潮起航,建议减轻重量,而这一点,正是考验人性的时候。电影中由菲恩·怀特海德饰演的汤米、以及一名法国兵、炮兵因为一起经历生死而有着很好的关系,但这时候炮兵开始怀疑法国兵,让其下船,汤米却一直支持法国兵,但最终因为对方的坚持,并且由于影响到了自己的利益,他只好说 “我要回家,但你们这么做不对。”在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弱者,人性在某些时刻,就被赤裸裸的展现出来了。

《敦刻尔克》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困境之中人性的勇敢和无私,就好像“月光石”号民船上的老船长,坚定的要横跨海峡参与营救。还有汤姆·哈迪扮演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与敌机在空中激战最后将燃油耗尽,无奈迫降海滩被俘。

《敦刻尔克》整个故事中都没有出现一个女人,而诺兰导演的解释是,在战争情况下,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在战火连天的情况下,加入感情戏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而为了更加真实的呈现历史,整个拍摄都用了实景,据说为了拍摄海上部分,还调用了最大海上拍摄装置。

剧情中的对白比起其他电影来说少了一些,而真正推动电影发展的,是通过视觉传达,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会有强烈的代入感,会设身处地得去感受,而汉斯·季默大师的配乐也是这部电影中的重要角色,那种听起来不复杂制作起来却很走心的配乐,会让人全程都有紧张压迫感,能做到这一点的,大概也只有汉斯·季默大师了,据说诺兰导演在与汉斯·季默大师沟通时,还特意寄去了他录制的嘀嗒声,看似简单,经过两个人的创意和制作,就让整部电影都丰富了起来。音乐有的时候比语言更能诠释情感。

一直灰蒙蒙的天空,令人感到喘息困难的配乐以及一直惊恐的士兵,但这就是真正的战争,残酷又无情。建议去影院看IMAX版体验强大的视听感受,才能不浪费诺兰导演的这部佳作。

  《敦刻尔克》影评(九):反战片才是好战争片

对于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转移,正如如丘吉尔所言“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诺兰没有嘲笑于希特勒为什么下了停止前进的命令,也没有去歌颂领袖的运筹帷幄。而是通过海陆空三个时空维度,用士兵,平民船长,王牌飞行员的三种主观视角,展现战争的残忍无仁,以人类为刍狗。所以无论是贪生怕死,还是置生死于度外,都是人性的之流露。正如那位九死一生的士兵上岸愧对热情招待他的家乡父老,说了句:“我们只不过保命而已”,那位白发苍苍的大叔答道:“这就很好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是总有一些人,怂恿鼓励别人去牺牲,只是为了自己高枕无忧地去标榜正义和爱国。一部好的战争片应该是让人厌恶战争的。

  《敦刻尔克》影评(十):来自感性女生第一次的二战电影

豆瓣小白的第一次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啦,不喜勿喷啦......
      本人泪点低,看个电影好几次泪目,自己也是醉了
      说实话,我是一个伪军迷,其实对这段历史是不了解的,我想我的影评并没有建立在整个二战的大背景下,是存在不直观,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但一个不太了解历史背景的我,又是否能抛弃历史的束缚和思想上的为主,仅仅是从影片的拍摄,故事线的穿插,气氛的营造上来直观的进行评判呢?

     我对电影的要求不高,看电影嘛,开心就好,不必要求那么多啦。如果让我来描述观影完的感受,我就用我当时的反应说话吧。我记得无数次鸡皮疙瘩后,紧抱双臂的双手,我记得无数次飞机俯冲时,随着引擎声的变大也跟着揪着的心。我记得无数的军人,一次次船与海,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数次来回的挣扎。我也不会忘记无数船只破开迷雾,作为家的彼岸来接他们回家的情景。更不会忘记伴着落日的余晖,飞机滑落的轰然结局。影片从头到尾除了敌机,没有拍到任何一个敌军的镜头,但紧张的氛围,令人窒息的节奏贯穿头尾。让人喘不过气来,这也正是它厉害的地方,都要归功于影片中三条海陆空故事线的交叉。码头一周,三位军人的逃生。海上一天,救援船只的不畏前进。天空,一个小时,战斗机的对战。利用适时的切换,最后交叉在回程的“月光石”号上,这也到了影片的结尾,一气呵成,给人荡气回肠之感。没有过多的对白,只有简明的陈述,这既符合的事实,也符合整个片子的基调。除此之外,色调的调配简直直击我心。单调的色系给人苍白之感。不仅感受到了撤退时,无望的未来并且更深地体会到战争带来的绝望以及它的残酷。沙滩的白与军人深色军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远景的几十万大军撤退的气势更为凸显。唯一的暖色调就是那余晖,衬着撤退后平静的海滩,照应着螺旋桨已停止转动的飞机,感受到了全片为数不多的暖意。

        片子的结局也是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之一。诺兰说过,《敦刻尔克》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留下巨大悬念的电影,也许对于众多军迷来说,这次大溃败的逃亡拍的如此荡气回肠是不能够忍受的,更是觉得不能,也不够拿上台面来吹嘘的。导演或是了解观影人的心思,我觉得最好的回答也存在于影片中,当士兵怀着愧疚的心回到祖国等着接受众人的指责,收到的回答却是一句“辛苦了”,疑惑的他们小心翼翼的问出“我们只是逃亡的士兵而已呀”,盲叔一句简单的回答“这就够了”。不仅回答了逃亡的他们,也回答了众军迷的疑问,回来,这就够了不是吗。这也是极具戳我泪腺的一个片段,是我挚爱结尾的理由。许多的标准,一旦放在残忍的战场上就会降低它的要求,回来就足够了。

        以丘吉尔的演讲中最精彩的片段来作为结束,一字一句与火车到站时居民迎接的画面相互交融,伴着早晨明媚的阳光,这也许就是想要表达的希望吧!战场不就是需要希望吗?何须指责,每个人都想在这三十万人身上找到希望不是吗?有些人指出,这三十万的作用在之后诺曼底登陆的庞大数字里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我不知道他们用什么依据来评判一部分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在这次成功的撤退当中,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后备力量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人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希望和未来胜利的可能性。所以,没有这部分人的诺曼底登陆是不完整的。

        我很喜欢这样的故事,喜欢这样极简的拍摄手法。看似简单,但处处能感受到绝望,又处处蕴含着希望。影片结束,我在椅子上平复了好久,我们不会每一个士兵,每一个期待胜利的人民,更不会忘记英国人撤走后,留下来的无数法国士兵们。无论是不是被迫的选择,正因为他们的坚守赢得了时间。

        最后,用我在《战长沙》里知道的一句话来结尾吧,愿每一个向死而生的生命都热烈生长。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