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 第三季》的影评10篇
《奇葩说 第三季》是一部由牟頔执导,蔡康永 / 马东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葩说 第三季》影评(一):他们是奇葩,但他们说的话不奇葩
爱上一群人,只因他们说了人话、真话、心里话。
1、长大本身就是个扫兴的过程
2、不上进本身没有过错,但是会让你错过很多
3、不用看破红尘,红尘本身就是破的
4、我们说开天辟地,中国人说天长地久, 我们说青山不老为雪白头。我们不知道青山何时所始,又何时所终, 但不耽误青山在我们心中的美。 人生很吊诡的那个地方在于你往往很动心的那个时刻,都是在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遇到。当你准备好一切却很难找回当初动心的那个瞬间了。
5、当时姜思达说那句:你们这么信命呢,单身这么长时间你命啥样不是明摆着的吗 真是又好笑又扎心的
6、思达说的,只有我见过血淋淋的生,才能更好地面对血淋淋的死
7、追求完美是人生至苦
8、只要人生中有捷径,捷径很快会变成唯一的路
9、“小白鼠选择注射,不是女巫害了它,而是它选择释放了自己心中的女巫”
10、误会是生活的本质
11、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
12、上进心没有上下之分,只有左右之分
13、罗胖:梦想的反义词,是行动
14、邱晨 真正的分手,并不是发生在面对面的时候:你们可以找一个合适时间地点,然后把自己装扮的尽可能的体面一点,然后去跟对方说分手那个词。可是真实的分手,不是发生在那个瞬间的,它往往发生在你们理性谈判约法三章,可是最后却不了了之之后,它可能发生在你们歇斯底里地争吵,然后又疲惫不堪地和好之后,它可能发生在你们面对面地说了很多次分手,最后忍不住要藕断丝连之后,然后在这一切一切之后,你选择了一种最没有仪式感的,最简单的,最丧的方式,去切断你们之间最后的信号。大家有个巨大的误会,就是认为分手是我要向对方发出一个信号。不,分手其实是切断信号。真正的分手其实是,你们再也不说晚安了,你们作为朋友都不问候,你再也不关心他是不是已经有了新的喜欢的人了,你再也不去想他现在过得好不好了。你在手机里打下一行字说,“难道我们就这样了嘛”,到最后却默默地把他们全删了,没有发出去的时候。你们想象,分手是一场盛大闭幕式上的烟花表演,可是不是,分手其实是所有的烟花都散去之后,无尽的空洞和冷漠。 但凡我还有一丝一毫的勇气,我们能不能把它用来在一起,而不是要把它花在分开上。
15、“歧视不单单是永远对你恶语相向,歧视也往往是在划分你我。” “所谓平等,远远不是我出柜的时候,你们在帮我摇旗呐喊,这反而使不平等显得特别昭彰。” “我宁愿爸妈蒙在所谓幸福的鼓里,也不愿意让他们暴露在原野上,站在我的面前与万千猛兽为敌”—姜思达
16、你们别觉得懂事是一个褒义词。人为什么懂事,是因为环境所迫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懂事。他不能向我提出任何我能力范围以外的要求,那他就是不懂事,他就是不孝。
17、 “你要知道鼓励的话其实是非常带有社交色彩的,一旦你说出了鼓励的话,很多真心话就说不出来了,鼓励的话是关闭真正沟通的话语。不要鼓励我说你要有勇气,我去的地方不需要勇气,你们才需要勇气。”
18、不是我们天生容易遇渣男,而是彼此价值观不吻合,互相碾压,把对方都弄成了渣。(马薇薇)
19、我用尽力气过着平凡的一生
20、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21、屎壳郎的人生就是:仰望星空 低头滚粪
23、别人的美,你会习惯,自己的美,千金不换。
24、对一个平凡人,什么最重要?就是我去你妈的,活着比一切都重要。
25、努力就是为了让人生有更多选择
26、被误解是讲述者的宿命
27、成人世界的天条原则 选择并承担起代价
29、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刻舟求剑,我特别喜欢这个成语,因为我们即便对这个成语再熟悉,我们经常会容易成为那个人,我们特别容易忘记自己是在一条河上面,我们特别容易记得自己是在一条船上面。马东。
30、比一人份的孤独更可怕的是两人份的孤独。
31、当你的男朋友提出,如果你不啪就分手, 那么不管你“啪”或“不啪”,你都挽不回一个男孩子的心。 因为你们两个的距离,已经不是啪不啪而已,而是价值观的问题。” 价值观,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尊重,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恋爱中的大原则。 在爱情里没有对错,只是每个人适用的爱情套路不一样。所以,对于“啪”这个观念的保守与开放都是个人对于情感的选择。 啪不啪,不应该以分手来当条件。 难道有一段关系叫你不啪我们就分手吗? 如果当一个男的说你不啪我就要分手,你想想看,他是真心想啪还是想分手? 每个人都有那个你认为很重要但是别人根本不care的东西。 原则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它要付出代价。 什么叫代价? 你这个一定要啪啪的男生,你会错过某个女孩——这是代价 一定不能啪啪啪的女生,你必须要面对要错过某个男孩——这也是代价 倘若一个人,因为爱对方而做出原则上的付出。 那么,这个人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吗?不会 因为她的心灵既得不到保守纯洁,也感受不到开放自由的快乐,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半吊子”。 她既不能享受保守的神圣幸福,也不能真正全心享受到开放的自由的幸福! “你在此岸望彼岸,你两头不到岸。” 黄执中
32、什么是意见领袖 为了反对而反对
33、爱是彩色糖衣包装却没营养的药药
34、爱因为有了区分才显得珍贵
35、陈铭的 未实现的愿望之魔咒 一个人在18岁前有强烈的未完成的愿望,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之路。18岁前被父母管的严,限制过度,18岁后会以追求自由作为重要价值;18岁前缺少爱与归属感,18岁后会以爱与归属感作为追求的重要价值;18岁前缺少钱,18岁后会以赚钱为重要价值......
36、你们在职场干活给谁看?老板。老板最擅长什么?闭目养神。你能等醒一个装睡的人么?
37、我们时常跟他人保持联系的结果是我们没法跟自己保持联系
38、我知道对女性的这种关怀已经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更大的进步,是允许我们挑剔这份关怀。
39、既然这个世界已经给了小三的爱那么多生路了,那么我希望你们也能给我朋友的恨一条生路---邱晨
40、任何会暴露在公众视野里的关怀都不应以暗示某个群体的不足为前提
41、鬼知道今生挚爱是什么,我有可能遇到鬼我都遇不到今生挚爱。———肖骁
42、马东:我今天才真正的走了 很开心和你做一世父子 有缘再聚
43、你可以一天整成范冰冰,却不能一天读成林徽因
44、你爱他,他爱她,你瞎他也瞎,你俩大傻叉。
45、“啪啪啪和买买买,只能选一样” “选买买买,因为啪啪啪也可以买”
46、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物种之间的差距都大,来自马薇薇
47、每个人都会说我单身自由自在 真正看到两个灵魂有默契的人在一起的时候 我想你和我一样 都会歆羡 我们都会想如果我有多好 那只不过代表着 我现在的幸福 不是最幸福的状态 但是我的生命无缺 胡渐彪
48、我不是天生的主角 可是我不想一辈子渺小 刘铠瑞
49、谣言止于智者不止于智障 ~傅首尔
50、与天斗 与地斗 与人斗,其乐无穷~
51、你可以把父母送去养老院 然后和你的丈夫孩子一家三口过很平顺的一生 可是当有一天 他们不在了 一个周末的晚上你习惯性的去到养老院 不在了 没了 那时候你就会想 为什么 当初 就因为一点点琐事 你就把他们给放弃了呢?
52、“我要看到宇宙的疆界,我也要永远看不到宇宙的疆界。”
53、马东说,虚心纳谏的领导我没见过,全是虚心纳妾的
54、成人世界第一准则就是不麻烦别人。
55、马薇薇的 你知道什么叫选择嘛 一个对的 一个错的 那不叫选择 人生最痛苦的选择是什么选择 两个都是错的 那个时候我们要选择的是 我们更能背负哪种错误 带给我们的代价
56、有什么不开心,说出来, 有没有用,不知道,可是呢? 你的心里下过一场雪
57、“把你的每一次心碎变成艺术。”
58、什么叫杀时间,你是杀不掉时间的,是时间在杀你啊
59、你逃得开生离,你躲得过死别吗
60、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壮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精英
61、从来就没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飞翔。 自由之代价使自由更加高贵。
62、有些人只跟你说世界观,从来不告诉你方法论,就好像你问你同桌这道题怎么做?他说:努力!
63、在错误的道路上,放弃才是前进,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也更酷
64、凝望深渊的人,会成为深渊本身 被造谣的人,成为了造谣者 屠龙的勇士成为了龙 你最终变成了最讨厌的人
65、张泉灵 “婚姻本是一种选择,中国人确把它赋予成一种义务”
66、 蔡康永:被使用的爱才有意义,不能被使用的爱很占地方
67、什么车需要备胎?烂车!什么人需要备胎?烂人!—范湉湉
68、“你为了得到一个包要刷爆信用卡 而我为了得到那个人 我要刷爆我的自信我的安全感我的自尊 一个你可能得不到 得到了还可能会跑的人你都去勇敢追了 一个你能得到的包为什么不刷”
69、爱情就是明明,深潭里有鳄鱼,也有人警示过我了,但是我非要趟过去。 明明院子里有恶犬,已经警示过我了,但我非要冲进去。 因为我的公主在塔上。因为我的王子在水底。
70、不要用你的同情心,阻断别人的取经路
71、这边是你的主观世界,那边是客观世界,在他们之间存在一条沟,你从沟里掉下去,叫挫折,爬出来,叫成长。
72、任何被这个世界玩弄的人,都假装玩世不恭。 不要装逼,认真努力!
73、人生如此美妙,在于它有这么多的变化
74、万物皆有裂痕,那又怎样?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75、哪怕是相似,其实也就是不同。
76、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77、时时有选择,路路有回转
78、所有的姑娘 只要活着 都会变成婆子
79、如晶:你们都教我怎么去爱,说爱就是水里来水里去,火里来火里去,你们说爱要赴汤蹈火,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怕烫吗?
《奇葩说 第三季》影评(二):辩论的意义
辩论赛之所以有节目效果,恰恰是因为这种辩论采用了不够严谨、不够专业的批判方法。···························
不太看辩论节目,昨天因偶然,完整地看了期《奇葩说》。有感而发。
我经常说,至少一半以上的辩论赛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辩论赛考验人的反应能力和煽动能力,而拥有这两种能力的人未必擅长讲道理,擅长讲道理的人未必有这两种能力。
当然这个问题是次要的,更严重的问题是,很多辩论赛的辩题本身就是无意义的。有如下几种情形:
①涉及实证性事实判断。例如“枪支合法化是否有利于公民人身安全?” 辩论双方往往是根据私人的日常观察和所见所闻去阐述自己的个人体会而已。这是关于个人日常经验的交流会,而不是辩论。更客观的答案,要依靠实证性调查研究的结果,所以,假设参辩的一方开局就拿出实证性研究结果,那么另一方就没什么可辩了,game over。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社会科学家,实证问题是不可能在辩论场上得到解决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②辩题本身有歧义。例如昨天《奇葩说》的辩题“应当做单身妈妈吗?”这个题目可以有两种解读:是婚姻不美满的母亲是否应当选择离婚自己带孩子?还是奉行不结婚主义的女人选择从头到尾自己生养孩子?还有其他歧义不再多说。辩手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选择一种对己方有利的解读,然后自说自话。
③概念定义不清晰。例如一个经典辩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本善”?什么是“本恶”?熟悉这个问题的学术史的学者会知道,这些概念存在太多不同的定义方式。但辩手不懂得这些专业分析,仍然是双方都分别挑选对己方有利的那种定义方式,自说自话。
当然,有些参加辩论赛的人的确看到了这些问题,从而使辩论上述到哲学批判的层次,例如昨天《奇葩说》中蔡康永的点评。但从学术角度来讲,他的第一条论证就存在严重的错误。
简言之,从哲学辩论的专业要求看来,大多数辩论不符合要求。尽管少数人有哲学批判能力,但因为不专业而具有误导性。
你也许会说,公众辩论节目不是专业哲学辩论。上述要求太高了。
的确,假设正反双方一开局就澄清了各种歧义,假设各方一开局就意识到概念定义的多样性,再假设一旦涉及实证性事实判断,双方就援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那么辩论节目就不存在了。
因为正方反方会一起说:
“啊?辩题本身有歧义啊,那么我们一起吐槽主办方吧!”
“啊?原来这不过是概念定义的分歧、不是真正的立场冲突啊,那么我们一起去梳理不同的定义方式吧,一起查词典也许更有帮助!”
“啊?这是实证判断,我们一起去搜实证研究文献吧!”
也就是说,一旦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辩论的了,大多数辩论赛就根本不可能办的起来。
辩论赛之所以有节目效果,恰恰是因为它在逻辑上的不严谨,采用了不够专业的批判方法。
虽然存在这么多问题,但也不可否认,好的辩论节目有时候也有利于培养观众的初级批判性思维。
相比严肃的哲学辩论,人们更喜欢体验那种对于思辨浅尝辄止的娱乐效果。
《奇葩说 第三季》影评(三):包容的你
奇葩说第三季结束了,心里很不舍,每个星期它都给我带来了非一般的大脑实验,每一个奇葩都很厉害,特别爱看高晓松跟康永的结辩,每次听他们说话就像是大脑里迸发出了无数的光芒,脑袋都沸腾了。许知远说,每个人都带着偏见来看待这个世界,如果你没有偏见,那可能你根本就没有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但是也有人说,你30岁前,如果不左派,那是你对这个社会没有责任,如果你30岁后仍然很左派,那证明你没有脑子。这个节目非常的包容,它告诉了你同一个事物,它的维度是很多的,就像一个手掌,它可以是正着的,也可以是反着的,也可以是竖着的,也可以是横着的,有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而已。我们中国人讲究中庸,什么是中庸?就是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没有绝对的白,也没有绝对的黑,每个特定的时候做出的最恰当的选择,这种平衡,就是中庸。感谢马东,晓松跟康永,超爱你们,期待第四季[偷笑]
《奇葩说 第三季》影评(四):还是不错啊
对比前面两季,老奇葩真的是深入人心,不管说得怎么样,其人气就是开挂嘛……每次投票都上八九十,对新奇葩们是种无形的压制吧…… 辩论中有很多惊喜的点,但整体觉得综艺效果过大,选手导师观众的起哄以及后期效果都有点过于嘈杂,但是个人认为很多内容还是瑕不掩瑜吧。 马东在其中一期说这季想挖掘更多“奇葩”,弱化“说”的部分……这么好的节目最终还是朝娱乐方向发展去了还是觉得好可惜( •ิ_• ิ) 喜欢导师发言的部分,个别选手的发言很少让我失望,还有为几位老选手朝迎合观众和撒泼方向的发展感到惋惜…… 这季好喜欢思达的发言啊哈哈哈虽然造型一言难尽……
奇葩说加油呀ヽ(゚∀゚)ノ
《奇葩说 第三季》影评(五):辩题
1.单身是狗还是贵族2.跟蠢人交朋友你是不是傻
3.前任婚礼到底要不要去
4.老婆收入比我高三倍,还该在一起吗
5.不要脸是坏事吗
6.你和你的伴侣颜值分别是98or2,你选
7.婚前要不要papapa
8.准婆婆有太后病,该不该悔婚
9.有后东和无后米谁该进核电站
10.撒娇的女人会好命吗
11.闺蜜约我去撕小三,你去不去
12.“我这是为你好”是不是扯
13.世界需不需要超级英雄
14.该不该刷爆卡买包包
15.女性专属停车位是不是歧视
16.异地伴侣建议unbelievable,你接受吗
17.时保联是不是暴政
18.上司该不该列为发展对象
19.消灭谎言的科技该支持吗
20.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
《奇葩说 第三季》影评(六):终于有一档本土节目教我们“to be”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Jeanne
《奇葩说》第四季即将上线,选拔成员的预热节目《奇葩大会》正在热播中。每周五晚在爱奇艺网独播。这次的“海选”形式和前三季不大一样,首先是何炅加入了“马晓康”的阵容,挑起主持的大梁,似乎预示着马东也要以导师身份加入到辩论队伍中了;其次,《奇葩大会》也不止是新奇葩们的初次亮相,还请来了许多行业领域的大咖来做一段“开讲啦”式的小演讲,洒一点鸡汤。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中国第一位研究性学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上海京剧院著名京剧余派女演员王珮瑜都来到了《奇葩大会》的现场
当然,除了大咖之外,一些处于社会边缘,被排斥甚至是遭到歧视的弱势群体代表,也走上了这个舞台,为他们自己发声。这使节目的基调显得严肃了,但是格局也大了,在不知不觉间也承担起了更重要的责任:倡导一种真正自由、多元、包容的价值观。
食神翻身一般的发展轨迹
2014年,马东从央视跳槽到爱奇艺刚刚两年时间,担任网站影视门户的首席内容官。在一次节目版权出售的谈判中,他慧眼识珠,发现了当时央视的新锐编导牟頔,说服她带领着20人的团队,加盟了爱奇艺。不久后,《奇葩说》华丽丽地诞生了。
2015年,《奇葩说》第二季开播,马东已经从爱奇艺辞职,带着《奇葩说》班底自立门户,创造了米未传媒。
2016年,《奇葩说》第三季上线的同时,米未传媒又在其他的视频网站推出了《饭局的诱惑》《黑白星球》这些原创节目,反响依然热烈。米未传媒也完成了A轮融资,估值已经达到了20亿人民币,《奇葩说》第三季招商的金额突破了3亿。同时,自2016年6月开始,马东率领《奇葩说》的辩手们在喜马拉雅FM做了一档“好好说话”的收费音频课程,上线当日就突破了500万的销量,10天后直接到达了1000万的销售额。
就在刚才,我打开喜马拉雅FM搜索了一下《好好说话》,发现播放量已经达到了3000多万次。也就约定于3000多万次的销售额了吧。
嗯……看着这么一条发展轨迹,我感觉特别像看《食神》里面史蒂芬周的翻身史:你刚刚为他卖出第一碗撒尿牛丸而高兴,结果人家就以狂风过境之势成了名,又开了无数家罐头厂分店……你也会像唐牛一样跪地感叹:真的搞不懂你在想什么呀!
从台湾到大陆,综艺节目的变迁史
《奇葩说》当初吸引我看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蔡康永。因为我是他的忠实粉丝。那时候《康熙来了》已经成为了现象级的节目,我也想不夸张的说,它真的深深影响了两岸相当一批85到90后女生和GAY的社交方式。(直男除外)在我的大学时代,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用破烂的校园网在BT上一期期地下载,而后来则成为每天吃饭时都要拿来下饭的必备节目。不知不觉就坚持了十年。
我记得阿雅在一期《康熙来了》节目中曾说到大陆节目和台湾节目的区别:“我们台湾的节目追求的是spontaneous(即兴的、随性的),而他们喜欢先策划好所有的流程。”台湾节目就喜欢现场的即兴反应,越顺乎本能的表现,越真实好笑。这就是当时《康熙来了》这一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比如一期采访谢霆锋的访谈节目,最后一路跑偏,变成了“放屁以后怎么掩饰”。完全莫名其妙,但是场上场下全笑爆了。
于是那段时间,很多台湾艺人身上的特质深受大家欢迎。比如小S可以追求外表好看身材火辣,但同时又可以很放得开,爱搞怪,不做作。也可以像吴宗宪那样,毒舌,嘴贱,花样损人。因为这样很“真实”。一方面你可以敢说敢讲,一方面你也要塑造自己坚强的内心,不怕别人攻击你。这就是台湾的综艺节目教授给我们的“做自己”。
到了2012年,我明显地感觉《康熙来了》没有以前好看了。一方面是来参加的嘉宾越来越小咖,另一方面是话题越来越无聊。比如遮着身体所有部位,一点一点露出来,让你来猜哪一个是你老公的。而台湾综艺的那些套路,比如“梗”,“做效果”这些东西,也越来越可以让人一眼看穿。无非就是为了吸引收视,可以把话说得特别绝,表现特别三观尽碎。我个人的感觉,以前的节目就像是一群贴心小姐妹在一起开小茶会,大家特别畅快地聊八卦。而后期的节目,就是一堆小咖在竭其所能地变着花样求一点曝光率,跳着三流的舞蹈唱着三流的歌玩着三流的游戏,让人感觉怎么玩都玩不出花样了。
但是,对蔡康永的喜欢是一直没变过。尤其知道他要来参加一档辩论节目时,我更是充满期待。因为我知道蔡康永在《康熙》中特别节制,有所保留,所以特别希望看他能在一档节目中认真输出一些东西。
而另一个搭子,高晓松,那时候已经被很多女文青奉为男神了。《晓说》和《晓松奇谈》让我们见识了他真正的大才情。主持人马东呢,当时还不熟悉。只记得蔡康永在一个节目的采访中说“我和他相处感觉他完全不像是央视出来的”。
在每一集《奇葩说》的节目构成中,“马晓康”是整个《奇葩说》的定海神针,这三个人的化学反应每次都从一开场就确定了节目的趣味和基调。
然后就是选拔出来的奇葩辩手们的show time。在这个阵容里面,既有马薇薇、陈铭、黄执中、邱晨这些国际大专辩论赛出来的职业辩手,又有像肖骁、范湉湉、姜思达这样的“妖艳贱货”们。而且,就算是那些不那么出彩的酱油辩手,提溜出来都是些积极有为的年轻人。比如第三季的石泰铭是一个趣味配音自媒体“胥渡吧”的成员,而那个脑回路奇特的咆哮警察欧阳超,也是一档用说唱和咆哮的形式来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脱口秀主持人。
《奇葩说》是一档辩论节目,辩论一直是没有动摇过的核心。也就是说,无论你这个辩手怎么张牙舞爪撒泼犯浑,上场的时候都要老老实实地遵守辩论的规则,用辩手的实力来说服观众。当然,在做到这种基本功后,你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和优势,那些都是为你拉拢观众加分的地方。而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结辩时高晓松和蔡康永辩论时的产生的激烈锋芒。就是在这一层层干货的保障之下,许多媒体评价《奇葩说》时评价这是一档“智商在线”的节目。
在两季节目中,都曾邀请《康熙来了》的一些常驻嘉宾来参加比赛,然而这种引入让人更清楚地看到,台湾综艺一直秉持的那一套纯粹的娱乐套路,显得技穷了。特别是在一场辩论赛中,看到沈玉琳和小甜甜两人像在菜场上一样声嘶力竭的大吵,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时”,真的觉得很尴尬。
从《康熙来了》到《奇葩说》,也仿佛在看一部两岸综艺节目的变迁史。
最吸引人的核心:“to be”
蔡康永在《奇葩说》第二季决赛时,曾经说到:参加《奇葩说》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告诉你,很多你觉得要抱守一生的价值观,很可能经过几个会说话的人狡辩几句,就把那个意义给你瓦解了。所以没有什么价值观是你一定要坚持不变的。
而有意思的是,从另一方面,这个说法也成立。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建构出意义本身。我常常认为人在“做自己”的时候,会面临很多的阻力和障碍,特别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曾深受困扰。越长大才越会发现,其实人生真的没有绝对的是与非,所有的一切无非是顺从你自己内心的标准。这也是村上春树所说的“倾向性”。我认为,说“做自己”都还不够涵盖那精妙的意义,或许只有《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的那种疑问才更准确。
所以,《奇葩说》的节目价值,在我看来就是教你“how to be”。在节目中表现为辩论技巧,无论选择任何持方,你都可以立论,找到新奇的角度,完成你的论述。往大了说,你也可以把这种能力运用到人生中任何需要你自己“to be”的时候。如今我们本土有了这么一档节目,确实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情。
最后,说一个有意思的巧合,蔡康永和马东,都曾深受《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启示,把握到电视节目的规律:消解严肃,制造娱乐。然而,即便是娱乐,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PS:一部《奇葩说》的播放历程,也是高晓松的瘦身史……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Jeanne的鸽珑堡时光
《奇葩说 第三季》影评(七):奇葩说奇葩
《奇葩说》中的奇葩们表达技巧非常值得我去反复学习 我曾经在读本科的时候疯狂地追过《国际大专辩论赛》,对辩手们巧舌如簧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非常向往,所以决定不断训练达到他们的境界,最后找到一个非常笨拙且慢但非常有效的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像酒那样,越酿越香醇;但奇葩说帮助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视角:强化个性,关注技巧;看过奇葩说的朋友们可能会很明显的注意到奇葩们都各自有特点:黄执中的辩论技巧总是能够上升到一个逻辑死角让你攻不破;如晶总是能把自己的逻辑暴露出来又能藏在卖萌中让大家在欢笑中便给我方投票了;马薇薇从故事的角度将逻辑演绎出来(我估计她以后有机会会在影视方面有所作为);肖骁将强势的性格放在逻辑中又能讲得非常走心... 和周边的世界打交道,我会非常容易的被充满着“欺骗性”的商业营销手段包围,在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中也会不知不觉带入个人情绪,理性相对于我,在生活中变成了相对的存在,所以,专注于问题的本质是非常重要但也是简单的,对辩论逻辑的关注,非常容易锻炼我的专注力 与此同时,康永哥在谈话过程中让对方感到舒适的同时又能接受错误的谈话技巧已经成为我个人的一种默认交流方式;黄执中老师对交流本身具有煽动性的运用让我对身边的生活充满了好奇,肖骁的个性让我看到能在一堆陌生人当中迅速建立个人品牌的魅力已经成为我人生规划中的一项必备技能。所以,极具个性的讲话风格,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以及独到的视角会必然对于我来讲,都非常值得思考 以上  PS:说一个大家都经历过的认知过程:在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每次在经历后去总结经验的同时会很自然而然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进一步指导我们的生活——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屏蔽掉不属于自己价值观势力范围内的可能,而这些可能,却实实在在地能让我们看到另一个迥异的世界
《奇葩说 第三季》影评(八):奇葩说 three
我觉得第三季是比第二季还棒的,个人看来。怎么说捏。首先思达的火山喷发式进步,这是每个人都能看在眼里的。
其次,我在广播里说过,第一季并没有能get到黄执中的厉害之处在哪里,想来可能因为就是结尾那两期,能看出来我也真的是很厉害了(然而并没有)。这一期完完全全折服在黄执中的西装裤下,不愧是“情辩”,真的太厉害了。好几次可以说是我已经完全被对方说服了,但因为黄执中一个人,就把我给拉到他那一方了。想来我也是很随意很没有定力。
接着,让我觉得很棒的一点,这一期请的嘉宾比第二季走心多了。阮经天,郭德纲,罗振宇,赵又廷,欧弟……都能很好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阮经天,好认真,太圈粉了。我对那种认真的人真的无力抵抗,重点还长得很帅,这真的……不喜欢都不行。
我每次看奇葩说都是要么沉思,要么平静,要么大笑,要么鼓掌叹服的。这季就让我哭了一期(想说 很好哭的第四季某一期我还没有看呢,要是看了不得拿个盆来接),就是那期要不要鼓励绝症病人活下去的那一期,怎么可能不鼓励?是亲人呐,你肯定不想TA离开的,一开始我就是这个立场。可是后来,我就站黄执中了。他说,为了鼓励他活下去,想到让他活下去,所以很多话(像最后告别的话那样的话)就来不及说(大概意思),到最后还是可能没说,不会后悔吗?我隔着屏幕想想我就后悔得不行。
决赛,高晓松说,这个节目让它成长,我说 ,这个节目同样让我成长。
这季的新咖里,个人觉得董婧和史航最棒了,然后我仍然爱我的花希,虽然最近他公布说他脱单了(失恋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