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迷墙》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迷墙》影评10篇

2017-10-21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迷墙》影评10篇

  《迷墙》是一部由艾伦·帕克执导,鲍勃·吉尔道夫 / Christine Hargreaves / James Laurenson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画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墙》影评(一):迷墙之墙

评论区说的不错,大型MV。迷幻又现实。电影看了几遍,又找了柏林墙下面的演唱会来看,十年后竟然还有机会听Pink Floyd的小型现场,虽然主唱已经换人。小红猪历久弥新

人与人之间的墙总是在的,哪怕墙体被推倒。倒掉的只是水泥砖块,那和着你我的血肉做成的墙,却始终横亘于心间。在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现代社会,每个人的作用大概最多是一颗螺丝钉,或是一个细小的齿轮,彼此相互倾轧咬合,这社会车轮才能转得动。

想要被这个车轮接纳,得把自己打磨成他需要的样子,也许需要磨去边角,甚至搅成泥沙,再与别的泥沙混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后被模具塑形,成为社会巨轮需要的样子,成为一个齿轮,或是一块墙砖;成为一根香肠,或是一片面包;成为一只圆规,或是一柄斧头。改变的是形状,不变的是性状,怎么变都变不出这个制度的围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女性,或者说,情爱的渴望和恐惧。女体既是情欲的承载者,也是释放者。女人既是情人,也是母亲。子宫既是男人的出处,也是归处。他在一个女人身上的疯狂索取,永远满足不了童年时期对于母爱的渴求。他脱离了母体的那一刻,母子之间的墙便已经筑好了。

  《迷墙》影评(二):别以为在墙下就不会晒伤

第一次看是6年前的马哲课上老师放的,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排着队走进机器带上统一的面具,掉进绞肉机变成肉馅儿,兼职就是对刻板的教育制度最直接的讽刺。一个大学生,理解的深度大概也就到这里为止了吧。

今天再看,终于算是注意到了这部95分钟MV的精髓——平克弗洛伊德的迷幻摇滚。

我不懂摇滚乐,更不懂这其中纷繁复杂的流派,当然也不会知晓平克弗洛伊德这个乐队在摇滚乐领域里的地位。但我听到了摇滚惯有的愤怒,配合着战争、流血、撕裂、打破、呐喊等画面。我也听到了梦境中的低吟,妈妈的怀抱温暖却筑起围墙,情人的嘴唇甜蜜却将人吞噬,儿时的梦魇鲜血淋漓却又无法苏醒,这些让人越来越渺小,直到变成躲在围墙下的一只软绵绵的布偶。

影片的一开始,就是浓浓的反战意味。血肉横飞的现场,响起的是一首关于家乡和妈妈的歌。经过战争的摧残,多少家园面目全非,多少母亲哭干泪水。别夺走那些男孩,别夺走他的父亲

男孩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在那个男权自然强势的社会,没有父亲就等于没有依靠。男孩在公园中竟然想牵别人父亲手,却被无情地甩到一边。

自然,恋母情结产生了,他躺在母亲的怀里,才能安然入睡。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他筑起高墙,意味着压抑天性的开始。影片介绍里说母亲与家庭医生有染,这个我没在电影里明确抓到,但却有一个镜头是男孩看到母亲身边躺着一具骷髅。

接下来是在强权制度下提线木偶般的老师粉墨登场。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情节。然而那些终究只是幻想。老师的权威无法被推翻,孩子的诗意被扼杀在襁褓中。孩子们一边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进绞肉机,一遍唱着“我们不需要教育,不需要思想控制,老师们,离孩子远一点”。可是,反抗显然没有奏效,天性再一次被压抑。

再接下来,是性与爱、灵与肉的碰撞。这部分的动画,当年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将女人的身体幻化成花,又以花幻化为两性的生殖器,在交配中女性吞噬男性并变成恶魔的状态。虽然我并不喜欢这种手法对女性的描述,但不得不说,从这段开始,我才更理解所谓的“迷幻”——性是基本的冲动,爱是情感的沉浸,但在精神世界中,你要如何疏解背叛伤害孤独?只有毁灭。

为什么要剃光所有的毛发?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可能是希望自己更洁净离开这个复杂肮脏的世界吧。可是,利益上需要他的人不会让他去死,只会让他在虚荣中彻底腐烂。在肮脏的泥土中的蛆虫爬满全身,他面目全非,只得变成恶魔本人。

然而最可怕的是什么呢?是恶的轮回。集权挑起战争杀死他的父亲,而他又变成集权的代表排除异己。天空中的一片落叶,是我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我的身体这么轻,为什么我没法决定自己的方向,为什么我在这里?

tear down the wall!打破那堵墙!

不要做别人的墙,也不要让别人筑你的墙。别以为在墙下就不会晒伤,那只是一种comfortably numb。

  《迷墙》影评(三):其实是条短评

背景:Pink Floyd乐队,风格属于迷幻、太空、前卫摇滚,善用效果器与合成器模拟出宏大背景音效;《the wall》为叙事性概念专辑,以同时期乐队主创Roger Waters与前主创Syd Barrett个人经历为主要参考制作的半自传式专辑,其人音乐理念前卫丰满,创作中大量糅合其个人哲学思想。
个人相关:Pink Floyd乐队在后期的主创的死忠粉,《The Wall》概念专辑听过数十遍整轨,熟悉旋律、节奏、配器,歌词基本了解。
这部电影可称为《the wall》的加长版mv。全篇充分融入了词曲主创兼编剧Roger Waters的哲学思想;极少对白,以唱词与迷幻、工业化的画面描述了一位未出生时父亲便死于战争,受母亲溺爱抚养长大的乐队主唱,在受爱情、政治等的多重打击下,最终走向阴郁怪诞,建立其内心的“高墙”与外界隔离。影片大量运用隐喻手法,使用特征性动画形象(如,以形如两瓣阴唇却长有利齿的花/怪物代指给Pink带来伤害与阴影的女性形象)。全片极富视觉冲击力,同时动作与场景切换与音乐的节奏更迭旋律跌宕进行完美契合,震撼性极强。

  《迷墙》影评(四):Wall of the Ideology, a logic of power within the obscure boundries

很喜欢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那段,秩序化的产生。莫名其妙,不由让人和Michael Jackson的Dangerous舞蹈联系在一起。都有一种权力感的溢出。
不由觉得自己喜欢的oasis,其实是一种犬儒。逃离的态度。。。
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 (1971):教条我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惩罚
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1987):命令我
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1989):灌输我
浪潮 Die Welle (2008):引导我
Mich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1977)
(想到什么再加)

  《迷墙》影评(五):。

呃。。不知道这是电影还是超长mv。非常酷非常魔幻。虽然它表达的方式画面非常压抑绝望,但是我感受到了美和想象力。看得不是很懂,大概是表达了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对战争的批判,对教育的讽刺,对性的思考(这里的我是真看不懂,导演是不是女性有什么误解。。女性又不是螳螂,交配完要吃下雄性螳螂的头。。)对弱者特别是小孩有同情,对麻木狂热没有头脑服从权威的人们的讽刺。

在看过一碟的Manson的MV后,其实看这种片子已经感觉不是很不舒服了。。。不过这个画面确实非常有想象力,特别是二维画面。

以及,在片子开头还比较焦虑看不懂深意和没有明显故事线,到后来索性戴上耳机欣赏歌曲当做看MV后,自在了很多哈哈。

  《迷墙》影评(六):迷墙

迷墙

在荒原上嚎叫的我们,你不过是墙上的某块砖

钢筋水泥开始生长,你们不过是墙上的某块砖

白色十字架开满原野,也不过是墙上的某块砖

迷幻中什么是真实,也不过是一堵墙连着一堵墙

浇灌的都是你需要的,我的花朵,你不过是花圃中的一朵

邻座顺时针摩搓膝盖的女孩,你是太投入还是心不在焉

将被统一思想填满的,你不过是仓库里的某个罐头

串联起扭曲的一生的,你不过是首95分的mv

我们的爱情早已半途而废,请别现在离开我

伪装着幸福就可以惬意的麻木?请继续欺骗自己

虽然你说的似乎都对,但自我伤害是懦弱的行为

在雨后的原野上,盖一间简陋而非病态的木头房子

记得她曾说过,我们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重逢

  《迷墙》影评(七):将近二十年后的重看

第一次听到专辑的时候十六岁,看电影的时候是青春期的少年,此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人。

基本上主要情节和镜头全都记得。但以前震撼和兴奋的桥段,现在感觉很平静了,可以一边喝着热巧克力一边若无其事地看那段著名的sex隐喻的动画,也可以和朋友调侃锤子和老罗,感觉镜头语言也很直白。主题曲差不多也全记得包括歌词。

但是全部穿起来比以前更理解了,恋母,父爱缺失,反战,颓废,抑郁狂躁,幻觉妄想,不停的寻找理想母亲,被抛弃的恐惧,悬挂的电话线不停的失望内心深处祈求,破坏与拼合,将毛发去除把自己的身份抹杀,向加害者同化的幻想,困在反战与内在无力的情结里面,以致最后幻想破灭。墙象征障碍象征保护象征抹杀个性的隐喻,一边看一边觉得悲悯。

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那只老鼠,以及电话。象征着他做的努力,最后全部是失败告终。

  《迷墙》影评(八):逝去的感觉

Pink Floyd的专辑the wall我是93年买的,记得是去广州出差的工作之余在音像市场淘碟时发现的,店主开价二百多,相当于刚刚工作两年的我那时半个月的工资,为了这张久闻大名的专辑我也只能咬咬牙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原来的碟片可能因为物理寿命到了已经走音,便从从QQ音乐上下载,方便而且免费,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想必一定想象不出我们那个年代的封闭吧。
       与普通的专辑不同,the wall各单曲不是独立的,类似交响乐那样有连贯性,并不适合一首首分开听,最好是一气呵成听完,可是两张碟片差不多两个小时的长度,所以一般没有太多的机会听,二十多年来我估计也就听了十来遍。奇怪的是每次听都能给我带来震撼,说不出缘由,只是觉得自己的心情和唱片的曲调一样起起伏伏。对于专辑的背景和各类解读,我也没有去做太多的了解,虽然现在的网络已经如此发达,这一切不再像当初买碟时那样困难,因为我认为音乐尤其是好的音乐,可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味,所以我只是想自己去欣赏和体会这张专辑的一切,不想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直到昨天的电影节看了电影版的迷墙,看着大屏幕的画面我突然发现自己对于那张唱片的感觉彻底消失了,就好像一个男孩对一个相爱多年的女孩在期待已久的洞房花烛夜时骤然失去了激情,面对到来的无比绚丽的感官享受,却没有了原来一直保有的那一份朦胧和期许。整部电影很华丽,可以说是一部最好的MTV,可是那终究是一部MTV而已,导演演绎得再好,也是他自己的解读,而不是我的。所以真的很后悔去看了这部电影。

  《迷墙》影评(九):迷墙

在荒原上嚎叫的我们,不过是墙上的某块砖-------《迷墙》

  

   其实我的音乐细胞不是很发达,并且我五音不全,对音乐也没什么特殊的癖好,没追求,没信仰,也很没品,总之很大众化,对于一些边缘的朋克,摇滚,重金属之类的音乐更是懵懂不知,可是迷墙,却真的感动了我。原来耳中一些无谓的叫嚣一刹那成了动人的旋律。更多的是歌词,当我知道歌词大意,配着片中纷乱的画面,他们的种种心情开始引照在我的心底,也许音乐比文字更好交流吧。

  

   吸引我去下载观看的最初是海报,“呐喊”的感觉,怪异的一张脸,扭曲着,张着口,象是在宣泄和嚎叫,看了简介,知道是改编自一个迷幻派的艺术摇滚乐队平克·佛洛依德的同名主打专集,再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过他的音乐,也对摇滚之类的不感兴趣,可是却发现很多人对这片子给予很高的赞誉,于是找种子当了下来。

  

   第一遍没看懂,实话,很混乱的感觉,看不懂一部片子的感觉很难过,而且明明感到有所些心照不宣,却无从找寻的感觉,如同见了一个明明熟识的人却死活想不起他的名字,无端的难过,为了使自己不难过,我开始翻找影评和片中的音乐解析,找到片中专集所有曲目后,开始对照着再看一次影片,才着实被震撼,而我也清晰开来。所以,对这部片子没必要去讲剧情,其实也没所谓的剧情可讲,也就是自传体的一部大型MTV,不过经典之处就是有一含义深刻的主题--------墙

  

   用音乐的方式来解读。整个片子有诞生、童年、父母、学生年代、战争、毒品、性、爱情、摇滚一系列的记忆碎片组成,片中穿插有演唱会、动画、还有一些法西斯类的画面与赤裸的性交画面,总之,一切很颓废很混乱,象一张网,有无限的穿透力,叫人很遐想。全片中插曲和主打曲有24首之多,只说一点点叫我很深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迷墙》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