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今天》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今天》经典影评10篇

2017-11-01 21: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今天》经典影评10篇

  《今天》是一部由李廷香执导,宋慧乔 / 宋昌义 / 奇太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影评(一):今天

  电影开始时快睡着了,看到结尾真的有被虐到了。
  如果我是女主,原谅?不原谅?
  在看电影以前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为什么不原谅别人,也救赎自己呢?觉得虐的点不是情节有多惨,这部电影颠覆了在此之前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告诉我的真理——做人善良
看了电影才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用善良去回馈。原谅,原来也是一种放纵,因为没有得到教训,不清楚事情的严重性,一次两次三次也变得无关紧要
  想起之前一起未成年人群殴致死的案件,当伤心欲绝的家属抱着孩子冰冷的身体得到的结果却是法律放过了凶手,当朴实不懂法的孩子父亲说“法律保护他们为什么不保护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才是最小的。”我们该如何回答他?而同类事件在那些凶手身上会不会如电影中那样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编了好久的童话被拆穿,感觉很不好。
未完

  《今天》影评(二):一场关于宽恕惩罚的思辨

《今天》这个电影是对“以德报怨”这四个字的思考
 女主在别人的呼吁下乖乖的以德报怨,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美好”。但是当女主被一个女孩的原生抗争力打破幻想以后,就突然想不通“何以报德”这个问题了。从而导致对以德报怨的盲目信仰轰然崩塌。最后作者借用女主的台词直接对这虚伪宽恕的要求以及对宗教内容荒谬的引申进行了核弹级打击。
 残阳如血,残念如刀。竭力追寻的前方是否有我们向往的出路不得而知。女主那望着苍天找不到答案的彷徨无助悲悔交集的眼神,应该是对强压他人以德报怨的控诉与坚决的决裂。而关于罪与罚,关于爱与善的思辨,也许不能指望他人给你一个标准答案。

  《今天》影评(三):我选择不原谅也可以

看了,一度想要弃剧。但坚持下来,忍不住发了几个弹幕。 首先我理解做出选择原谅加害者的受害者,不论是为了自己,为了受害者,抑或为了唤醒加害者的良知 其次教会(片中就是基督教)教义是那样,人嘛,要宽恕,原谅,其他的事就交给上帝,我也能理解 最重要的,我欣赏坚持自我的受害者,即使身边的人都在劝自己,原谅加害者,这样让自己更加平静。但明知不原谅加害者自己也不会幸福仍然坚持。 看完最大的两个感受,一个道德绑架,一个信仰的问题。 社会上发生太多道德绑架的事情,比如小小的公交车让座事件,我一直觉得,看着比较康健的老年人,精神状态和年轻不相上下,这样的人,有必要让吗?不过这每一次事件具体情况都不相同,还是要具体分析。 关于信仰,一直觉得自己是唯物主义者,近期受到了冲击。所以很能理解女主在发现自己原谅的人又作恶之后的世界崩塌的感受。 回到电影,我有做出选择的自由,原不原谅,是我的决定,任何人都不应该强迫我。还有,原谅和接受惩罚,不要混为一谈。只有在接受了应有的惩罚之后才有被原谅的资格,即使永远不原谅,那也不应该责备。怀有仇恨的人确已不幸,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不愿让你安然,可见,你所犯的罪有多深。

  《今天》影评(四):在施害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以后,我们才有资格谈原谅

  在短评有看到评论说看完电影还是不知道应该原谅还是不应该原谅。
  首先,我是觉得这部电影有很多瑕疵的,比如宋慧乔还不能完全驾驭这个角色,她的表情始终是维持一种忧伤,或者说表情上没什么变化,电影的镜头也是比较混乱,显得有点生硬。
  但总的评价,我觉得一部电影不一定要给观众什么明确的答案,能启发观众的思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其实就足够了。
  整部电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池敏,一个对生活有所抗争,又没有让自己心灵扭曲的阳光女孩,同时也是很让人心疼的角色。这部电影的一些对白十分发人深省。比如,“被虐待的儿童,有反抗行为就变成了虐待老人的罪人”,“父母女儿导致死亡,说那是过失杀人,罪行比故意杀人罪轻,而反过来女儿杀死了天天殴打自己的父母,你猜会怎么判?”
  那些不问缘由的伪道德束缚,是投胎到婴童皮囊中的暗藏愚昧和腐朽的恶鬼,同样,单方面的原谅,是受害方的麻醉药,施害者的替死鬼。做错了事情,就是要得到应有的惩罚,这一点天经地义,而原谅是对施害者家人的体谅,对真正明白会悔改的祈祷重新生活的罪人的救赎。

  《今天》影评(五):原谅并一定是宽恕,怨恨也是一种权利

我是先看了赵薇的亲爱的,然后看电影评论,看到网友说韩国的电影-今天,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我才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真的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
一,影片一开始,女主角已经原谅了凶手,并且开始在教堂帮助其他人,同时自己也在制作关于受害者家属原谅加害者的纪录片,以此来引导更多的人去宽恕凶手。这本是是个美好的事情,但翔宇的姐姐的那番话,以及玛利亚女士的状况,让我们这些置身事外的人在想,为什么她们2个内心这么怨恨呢,别人都可以做到,而她们就是做不到?仿佛是要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内心宽恕对方,你才可以开始新的生活,给别人一次机会。
二,在这第一步靠一段落之后,之后女主角在采访过程中,通过接触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属,以及警察,池敏,加上最后了解到自己的所原谅的那个少年,在杀害翔宇之前和之后,都并没有因为她的原谅而改过自新,反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原谅是加害了别人,委屈了自己。那么,作者想告诉我们,受害者家属的原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加害者要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道歉,改过自新来争取到的宽恕,才对自己有实际意义。负责二者家属都在承受伤害,而加害者本人却始终如一,那这又有什么意义?
三,作者通过玛利亚儿子加害的女子的母亲,向我们透露2点内容:1、你自己可以原谅被人,但你凭什么因为自己原谅了别人,就要求被人也去原谅加害者呢,你两内心所受的伤害是不一样的,每个受害者都不一样。人们往往要求受害者是做这做那,可人们没有考虑过受害者的权利啊,他们有权利去选择到底原不原谅加害自己的那个人。而你却拥抱加害她的那个人或者家属,其实你也是对受害者的另一种伤害。2、原谅被人并不是放下怨恨,怨恨是自己的内心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而且时间会很长,要是你以为原谅了加害者,就是放下自己内心的怨恨,那就错了,就好比你上学的伤害羡慕嫉妒恨别的同学学习成绩比你好是不一样的,这个可能随着你的成长,回头觉得幼稚,但当你受到伤害的时候,你的怨恨可能会随着你一辈子,即使你原谅了他,你也放不下怨恨,你只是压抑着怨恨,把怨恨推到心里的一个边缘。好让自己可以好过一点。
以上三点导致最后女主角崩溃,开始质疑自己的所作所为,高潮就是他跑去质问神父,大意是:耶稣临时之前,向上帝祈祷,要求上帝原谅加害他的仇人,那么在这种迫切即将离去的时候才祈求上帝去宽恕仇人,说明耶稣起码在死之前内心是怨恨仇人的,但如果耶稣不在死前祈求上帝去宽恕他的仇人,那么上帝也不会去宽恕他的仇人。而这一切都只是耶稣自己的作为,为什么受害者最终还要去宽恕加害者,难道不应该是加害者自己忏悔自己的罪恶,自己寻求宽恕吗?我想影片的镜头到最后女主角都是带着这一矛盾骑着车走在路上,也许就想那个咖啡店的女老板说的,放下自己心中的怨恨才是最难的,难道自己都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
至于池敏,她这角色的存在,一方面是代替女主角小时候的一种缩影,因为女主角小时候的境遇和池敏好像,都是家庭不和睦。但是你看女主角和池敏在一起,以及劝说池敏的时候的那种从容淡定。说明女主角已经放下了池敏这个人物都代表的年龄段的一种怨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电影主题,我们所说的原谅和宽恕,并都一定都是受害者和加害者之前那种基于犯罪的基础上,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我没有找到完整的演员表,我感觉池敏的父亲好像就是那个神父,如果是的话,那就有意思了。一个天天去引导别人的人,自己却不能宽恕自己的女儿。真是好笑!!!

  《今天》影评(六):宽恕在前,痛苦在后

在原谅了撞死丈夫的少年犯之后,多慧的人生就变了。

如果不原谅,会怎么样?

如果原谅了,痛苦能不能减少一点?

失去挚爱365天后,多慧像是一个背着“原谅”这块大石头,在人生的路上伛伛独行,她饱含悲痛又再也流不出眼泪的双眼,无神的望着这个世界,这个少了丈夫的世界。

在定义宽恕是什么之前,应该对“失去”有够多的理解。

失去的意思,是没有了,再也看不到,摸不到,甚至连梦也梦不到了,失去是窒息的,是没有出口的,可悲的是,这种感觉又是无法分享的。

往往会要求别人原谅的,都是不知道失去为何物的人。

宽恕在前,痛苦在后。

能不能在还没有找到继续面对人生勇气,跟力量之前,不要逼迫我去宽恕,去原谅?能不能不要在我连前进的力量斗没有时,硬是把这块大石头放在我的肩头?

因为我自己知道,时间是唯一的疗伤药,所以在我准备好跨越这道苦难之前,能不能,让我保留这个权利?

  《今天》影评(七):自以为是的施爱者

百般虐心,压抑、催泪,讽刺和诘问这个虚伪的社会道德观和宗教观,一味要求受害者原谅犯罪者,实质上是让受害者以貌似施慧者的心态来麻醉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不在去追究犯罪者应该受到的惩罚,美其名曰是让犯罪者获得新生,而对受害者及亲人们造成的伤害却无人正视和关注。揭露了在犯罪案件中,犯罪者反倒比受害者更易得到关注、同情和保护的社会怪象,最讨厌那个自以为是的修女和神父,这些社会伪善者披着宗教的外衣去麻痹大众,他们大言不惭地宣称和劝告受害者,死去去的人反正已死去,原谅就可以给这些还活着的犯罪者一条生路嘛。他们的宣称实质上就是精神麻醉剂,让受害人逃避痛苦,忘记痛苦,用躲在宗教的纸壳里度日,而他们又心满意足地大肆宣扬:看,主多万能、多伟大,又拯救了一个痛苦的信徒。非常喜欢和心疼里面被大律师父亲虐打的女孩,精灵古怪,冰雪聪明,看似是家庭的叛逆者,实质上她是却是有着上帝之眼的小天使,聪明、犀利,清醒、独立,一语道破丑陋虚伪的谎言,让女主在不堪的事实真像中逐渐清醒、明白,真正的原谅是对方值得可以原谅,否则伤害的是自己。女孩的遭遇更是侧面反映了在韩国家庭、社会中,胆敢挑战权威和有独立思考的人终会象这个女孩一样,被虐杀夭折。

  《今天》影评(八):关于原谅

受害人该以何种态度面对施害人?原谅还是永不谅解,好像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喜欢智敏。那么阳光,比起多惠,她虽然是个孩子,虽然仿佛是以恶意揣测人心,但不可否认总是她看的更透彻。后来才发现她面对的是什么。觉得她像一个内心腐蚀的太阳,外面看来热烈、活泼、充满能量,但其实内里都是阴影、伤口、委屈。把自己得不到的温暖给予别人,其实在不停地消耗能量,有一个镜头,她失落地看着栏杆外,多惠叫她,她立即换了一副开心的脸。感同身受,以前会很羡慕阳光开朗的人、然后身边没有这样的朋友、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但发现到人后,这些盔甲并不能保护自己,一个人寂寞还是寂寞,痛苦还是痛苦。特别阳光的人,我猜大多内心都有痛苦和缺失。

电影没有交代智敏的父亲为何总是家暴她,但我觉得,现实中家暴归根结底还是和家暴者的童年、父母有关,从小的性格缺陷、以及现实不顺、或者其他原因,欺小凌弱是动物本性,哪怕对方是自己的孩子,智敏言语上的抗拒(但其实并没有采取真正有力的反击,比如寻求外界帮助、比如真正的举止反抗,本质上她还是懦弱、也可能还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更激起她父亲的凌虐欲。她太善良了,把受到的伤害用选择自己死亡去反抗,虽然这也是她自己的选择,但她还是斯德哥尔摩,父母一定爱自己的孩子是很可笑的“公理”,她自己是明白的,但还在寻找证明,还在实图原谅。要我说,不如先“听话”,独立之后远离这个家就好了,虽然没那么容易,但已经是那个环境、她这个年纪最好的选择了。

多惠看起来虽然那么温婉、善良、总以好意揣测人心,但就像智敏所说,她一直在逃避,在证明没有道理的原谅有意义。但自杀、总喜欢发呆,这些一个人的状态是骗不了自己的,所以在智敏说穿她的心事的时候这么慌乱羞愧愤怒。她好像和智敏很不一样,无论性格还是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但她俩还是很像的,比如原始家庭的伤害、比如习惯将事故的责任自揽、宁愿伤害自己、比如对温情的珍惜和执念,甚至在多惠最后的转变、对着修女和神父失态,那个时刻真的和智敏崩溃地敲着门铃有重叠之处。所以才会彼此靠近和珍惜。两个傻孩子。

《今天》的结局只是主人公看清了各自的心态,并未解决各自的困境,这也很好。留些思考就够了。

  《今天》影评(九):原谅的三部曲

#致黎明#我所荒废的今天,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天。但昨天陨身之人永远不懂今天我为走向美好明天所需冲破的囹圄。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一生,才知很多事只有亲历躬行。比如原谅,比如宽恕。神父、教堂、旁人总会告诉你,只要给予原谅,就会获得救赎,好像原谅伤害简单得像用鸡毛掸子拂掉灰尘。没有人明白,善恶只在一念间,犯错只在一瞬间,但原谅却是抽丝剥茧脱胎换骨的漫长过程。轻率给予的原谅是虚伪的,毫无原则的原谅是有害的,你有不原谅的权利。哲学家西蒙维尔说,我们只能原谅我们能惩罚的人。如果无法惩罚施害者,那么原谅本身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原谅之前,先要完成自我的疗愈、正义的伸张和罪恶的惩处。没有真心忏悔过的原谅是廉价的,也是卑鄙的,它使所有苦难变得毫无价值。

  《今天》影评(十):简析

不太关注韩国的影片,观影后的确眼前一亮。全片以“原谅”为线索,主人公和各式各样的人物面对残酷现实的时候,表现出看似对立的观点立场,到片子的结束仍然没有给出确切的立场,从主人公和雅敏两人为主,两人的互相影响,互相对于原谅的理解,它们都是模糊的,都是在随着经历倒转并说服自己,以人性的角度去看观点并没有对错之分,这也许也是导演编剧想要去探索的东西,探索在主流的思想文化对于宽恕对于邪恶对于无助对于反抗的定义。
雅敏和主人公在外界的压迫下强颜着希望憧憬,其实是在面对黑暗时无助地妥协,将痛苦归咎于自己,不管经历家暴还是丧夫,他们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安慰和自我调节,作为彼此唯一的宣泄对象他们仍怀有本能的抵触和防范,环境决定人的意识形态,可能社会对于善良给予的帮助太过于肤浅和单薄了,反而让宽恕罪恶成为高大伟岸的事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