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迁徙的鸟》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迁徙的鸟》经典影评10篇

2017-11-13 21: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迁徙的鸟》经典影评10篇

  《迁徙的鸟》是一部由雅克·贝汉 / 雅克·克鲁奥德 / 米歇尔·德巴执导,雅克·贝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迁徙的鸟》影评(一):一种承诺

候鸟迁移的故事,是一种承诺,一个回归的承诺。它们的旅程,飞越数千里,当中危机重重,目的只有一个:生存,侯鸟大举迁移,是为生存搏斗。”随着那个挣脱猎网的灰雁腾空而起,随着低沉男声的旁白,片子开始了超过30种的各样鸟儿们的漫漫迁徙路,记录了途中鸟儿们自在的翱翔、欢乐的嬉戏、温馨亲情和与大自然各种恶劣环境进行搏斗的艰辛,以人类对它们残酷的猎杀。

首先,片子美轮美奂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最享受莫过于整个片子中十分清晰干净的画面以及十分具有冲击力的镜头。观看的时候我一直疑惑,这些摄影师怎么可以如此近距离跟随着鸟儿飞翔在高空中?怎么可以预先将镜头安置在鸟儿飞行要经过的路线?一切那么震撼,但却又十分精彩。

  《迁徙的鸟》影评(二):为了生存的美

    伟大的一部纪录片,耗资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足够我敬佩了,也为这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壮丽画幅而感动。大自然的生命总是这么纯粹,没有芜杂,涤荡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到生命的伟大与坚韧不拔
    在我们抬头看到的城市上空飞过的鸟群,也许就正是在为生存、为承诺而迁徙的鸟群。他们可能已经飞过了阿尔卑斯山脉,飞过了莱茵河,飞过了西伯利亚大草原,飞过了墨西哥湾,也许是从美国西部到阿拉斯加,也许是从北极飞往南极……他们睥睨过我们所向往的壮丽的河山、静谧的村庄、雅致的城市,但是,他们却只是为了生命而翱翔长空中,甚至刚出生就要开始不停歇的飞行,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将被捕食者消费掉,甚至不知道一个不小心被猎人的枪击落……最终,只有顽强的生命才到达了自然的天堂,鸟的天堂。生命是如此伟大,而又是如此脆弱
    尽管如此,大自然的美却是一个永恒。白天鹅双双把脖子弯成弧形接吻,于是就把爱情的象征——心形,展现在我们眼前;丹顶鹤纤细的脚丫落地后每一步都富含节奏感和韵律,配上配乐就是一出天鹅湖舞剧、探戈舞蹈;飞过了威尼斯的多拉贡所形成的画面;满月的夜空中,展翅飞向茫茫大海上的一艘航船的甲板上,迎来了劳累的长途跋涉中的一个小栖息……
    为自然而感动,热爱生命

  《迁徙的鸟》影评(三):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

《迁徙的鸟》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很适合做一个标题,它并不肤浅,而是带着有力度的感情,和该片的气质完全吻合。其实该片在信息上并不丰富,但却有着极优美的画面。与其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纪录片,倒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带来的是诗一般的画面,是纯粹大自然的声音。它讲述候鸟终生不止的飞行,它们并不追求意义,只是对自然的一种高贵的遵从。《迁徙的鸟》用独具欧洲气质的浪漫之声结合唯美画面,把原属自然科学范畴的鸟类迁徙话题拍摄成了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朽杰作。
《迁徙的鸟》呈现出了又一个神奇的世界,来自自然界的声音,来自自然界的感觉,这些都远远超过了人们能够感知的世界。该片给人们展现的是自然的奇迹,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数十万公里的飞行,不惧艰难险阻,甚至年复一年,同一条航线,同一处景地,导演雅克·贝汉先生捕捉到了生存的本能和希望的动力,他带着观众近距离的走进鸟群,深入鸟的灵魂深处,让观众一次又一次萌发了触摸鸟儿的愿望,面对诗一般的画面,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为观众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奇迹。
《迁徙的鸟》的成功有赖拍摄者艰苦、漫长的等待和对自然界深沉的爱。精妙的航拍技术是人类的诚意,镜头内充满了不可思议的质感,甚至能够令人感受到翅膀切割空气的震颤。广角镜头注视下的大自然开阔壮丽,没有大开大阖的戏剧性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该片只是用纯美的目光跟随着鸟儿的遭遇,掉队的灰雁孤独地走向沙漠,海滩上被成堆螃蟹吞噬的伤鸟,一只美洲鹦鹉出逃成功,猎犬利齿下的仓惶逃生,草丛中雏鸟惊恐地面对机械无情的车轮。精良的技术似乎能够让你触摸到风的颗粒。然而看得越清楚,内心便越悲凉,鸟类迁徙的诗情与宿命被升华到极限。迁徙是候鸟关于回归的承诺,而它们却要用生命来实践。

  《迁徙的鸟》影评(四):飞行的意义

9分
我寄“企鹅长征”(March of the Penguins)DVD 给住在加州的三岁小孙女,我儿子在那星期日打电话给我说,他们在星期六收到,看了一遍,星期日小孙女又要看。能够取悦小孙女,是当祖父的最欣慰的事,因此我又找到一张DVD “Winged Migration”。台湾给它的中译名叫“鹏程千万里”),想再取悦小孙女一次。
“鹏程千万里”也是一部在电影院上映过的记录片,也得到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但未得奖,“企鹅长征”则得了金像奖)。这部电影经过两年筹划,于1998年开拍,动用五组人员,共四百多名,包括鸟类专家、飞行员、摄影师和其他技术员,一路跟随50种不同的野鸭、雁、天鹅、鹤和其他鸟类的南北迁徙,跨越全球七大洲,从最热到最冷地带。2001年底拍完,前后将近四年的实际拍摄,拍成的影片有450公里之长,再剪接成这一部85分钟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特点是没有采用好莱坞神化的特技,所以完全是自然的,大部份是使用他们特制的小飞机,加上滑翔机、直升机和气球,随着飞行的鸟而拍摄的,因此观众有和鸟“比翼而飞”的感觉。
这部影片在2002年受到德国柏林影展特别邀请首映,在法国上映四星期时,观众有两百五十万。2003年4月18日在美国上映,三十五星期后,总收入一千一百万,加上世界其他各地收入二千多万,一共三千多万。
奥国人konrad Lovenz (1903-1989)是一位医生,他的生理学的研究得过197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和另两位学者分享),早先他从事心理学和生物行为的研究。1943年他重新发掘“Imprint”的技术,就是鸟蛋孵出时,你时时刻刻和小鸟生活在一起,小鸟会将你当作它的母亲。他的理论只成功于鹅。这部电影的技术员,除了鹅以外,还试验在野鸭、天鹅、鹈鹕(Pelican)、鹳(Stork)和鹤(Crane)。他们并没有把握会成功,后来证明他们成功了,才有这部电影。他们培养这些动物,由孵蛋开始(当然使用保温箱),对着蛋说话(胎教?),孵出后养育,陪它们玩耍、游水和长大,都有专人时刻陪伴着。后来用摩特车和小飞机训练它们飞行。后来它们会飞了,飞行时有时混入野生的同类,并没有就此一去不回,顶多二、三天后会飞回“家”来。所以这部电影的追踪飞行的鸟群,是他们利用“Imprint”技术所训练出来的,加上从各地候鸟常经过的地方,耐心等候而拍摄的记录片编辑而成的。
关于候鸟,我们知道最清楚的事实,就是冬天往南飞,是为了避寒,至于春天往北飞,为什么呢?避暑吗?不见得。往北飞,飞到那里才是北?地球最北的地方就是北极。不错,很多候鸟往北飞的目的地是北极圈(Arctic Circle)。这部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但从以前我看过的动物记录片,是因为北极圈在春天和夏天,食物丰富,觅食容易,所以很多鸟类长途飞到这里生育后代。夏天过后,冬天立刻来临,食物已被吃光,下一代也成长到羽毛丰满,能够长途飞行,所以就结群南飞到原来它们冬天停留的地方。年青一代随着上一代往南飞,会记住路线,因为此后每年要来回各飞一次。这部影片开始的旁白“候鸟的故事是一个承诺的故事:我会回来的承诺”,就是这个意思。
电影开始不多久,他们养的几只灰雁(Graylag Goose)起飞,但有一只被网缠住飞不得,幸亏来了一位孩童,用刀割掉,它才起飞赶去,但左脚留着残存的网丝,在飞行途中,我们还会见到这一只雁,电影终结之前,它飞回到原来的池塘,应验了“我会回来”的诺言。我以为导演故意这样作,如果没有那只作了记号(左脚有网丝)的灰雁,我们也许怀疑那几只回来的雁是不是半年前从这里起飞的?
到北极圈的路程相当遥远,有的鸟类能够日夜不停地飞,有的就分段,下来休息觅食后再起飞,但无论如何,都是充满危险的旅程,电影的后半段,当加拿大雁(Canadian Goose)往南飞时,在加拿大境内被加拿大狩猎者射下几只。也有几只红胸黑雁(Red-breasted Goose)误入东欧工厂的废泥浆而动不得。
灰雁住在欧洲西南部,要飞1800哩到北欧的北极圈,当它们飞过自由女神雕像时,你以为这里是纽约市?错了!纽约市的那座自由女神(我去过好几次,但从来没有爬楼梯到最顶端,自从恐怖份子攻击后,听说已不再开放让人上去了),是法国政府送的。在塑造这座雕像之前,必须先塑造一座小模型,然后依小模型而塑造的,就是在纽约市港口竖立的那一座。原来的那座小模型自由女神,就竖立在巴黎的塞纳河中小岛,也就是那一队灰雁飞过的地方。我说的没错,因为你立刻就看到不远的巴黎铁塔。我不但上去过那铁塔,也在这条塞纳河坐过游船,由巴黎铁塔到圣母大教堂(Notre Dame Cathedral)。
住在西班牙的一种鹤(Eurasian Crane)会飞2500哩到北方森林。它们在半途下来在田野觅食,一位老太婆左手拿着锅要喂它们,它们不识好意,赶紧飞到更远地方再停下来。电影后半段回程时,它们又停在同样的地方,这次它们懂了,也接受老太婆喂它们的好意。
眼镜雁(Barnacle Goose)由西欧飞1500哩到格林兰(Greenland),沿着法国海岸往北飞,海边有一小岛,岛的顶端有座大教堂,有很高的塔,使整个小岛成为等边三角形,我认出来,是Mont St. Michel,因为我去过(1990年8月底)。该岛的命名来自天使圣麦可(Saint Michael),那座大教堂是第9世纪时一位主教梦见天使麦可要他在那岛上建一座大教堂而盖的。那些巨大的岩石是附近出产的,建堂的工程在当时是相当艰巨。教堂尖端的金黄色雕像就是拿着剑的天使麦可。以前这里是基督徒朝圣第二多的地方(仅次于梵蒂冈),现在则是法国观光的地方,距巴黎有200 哩,游欧洲七国十七天的旅行团根本没有时间来这里,只有观光法国的旅行团才会来的。
黄嘴天鹅(Whooper Swan)由远东1800飞哩到西伯利亚,经过越南和中国,我认不出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尽是沼泽地。
斑头雁(Bar-Headed Goose)由印度飞到中亚草原,但我看到万里长城后才看到它们在喜马拉雅山顶,我相信他们剪接时搞错了顺序。因为风太大,所以它们坐在雪地上等暴风过后才起飞,后来它们听到声音赶快起飞,接着我们看到雪崩。
丹顶鹤(Red Crowned Crane)由远东飞 600哩到西伯利亚。
白头鹰(Bald Eagle,美国国鸟)由美国西部飞1800哩到阿拉斯加(Alaska),这一只飞越大峡谷之后站在犹他州的Monument Valley的大岩石,看着一群加拿大雁由墨西哥湾飞到这里休息(它们的目的地是北极圈)。不久来了一群狂奔的野马,吓着那群雁。狂奔的野马,配上远方天空的一群排队飞行的野雁,好美的镜头!接着来了一部大卡车,后来它们走在公路上,沿着公路起飞。看到这里,我儿子可能会告诉他的五岁儿子和三岁女儿说:“Daddy 七岁时来过这里。”当时是1977年。
对看过美国西部拓荒、淘金和打斗的电影的观众来说,这里的景色应该不陌生,因为很多部电影是在这里拍摄的。欧洲人似乎对美国西部特别憧憬。意大利作曲家普西尼(Puccini)以美国西部淘金热为背景,作了一部歌剧“La Fanciulla del West”(The Girl of the Golden West 西部女郎)。当时是二十世纪初,现在这部电影拍于二十世纪末,也选在这个地方,因为制片人、导演以下所有工作人员多是法国人,才选这个地方来代表美国(另外一处是东岸的纽约)。
雪雁(Snow Goose)由墨西哥湾飞2500哩到北极圈。有一群雁,跳入一处大湖游泳,我认得这个湖,叫Lake Powell。1977年夏天我们离开大峡谷去Monument Valley途中经过这里。游这大湖最好的方式是租一艘 House Boat,至少要三天两夜,可惜我们只有二十三天(28天扣除来回车程 5天)游西部八州,只能在这里坐船游半天。
在俄勒冈(Oregon)州的一个湖,有几只叫 Clark Grebe(我找不到中译名)的鸟,一只母鸟头伸入水里捉到一条小鱼,喂旁边的小鸟。两只大概是成对的鸟竖立在水面跳水上芭蕾,另一只看到来加入成为“三鸟行”,但无法介入而放弃,让那两只继续表演。
沙丘鹤(Sandhill Crane)由中美洲飞2000哩到北极圈,在埃达荷(Idaho)州,我们看到松鸡(Grouse),雄的用胸部发出很响的“咯咯”声求偶。
接着是满天的大雁飞越冰山。冰山外壁会因气温升高而断裂,大块地剥落掉到海里。1997年我们去阿拉斯加旅游,在安哥拉治(Anchorage)下机后租车往南开80哩到港口 Seward,坐船一整天游览Kenai Fjord National Park,除看海濑(Sea Otter)、海狗、鲸鱼、和一个大山洞充满了海鸟之外,就是来看大块的冰壁掉下来的景观。所以电影这一段类似我在阿拉斯加现场看过的地方。
从各大洲往北飞的候鸟,最终都在北极圈会合,此后几个月时间它们在那里干什么,电影没有交代,只是旁白告诉我们它们开始有家庭生活,也不过照了几种鸟类的母子亲情而已,因为本片的重点在于来和去的过程。
北极圈的夏天很短,秋天到了,食物已被吃光,鸟儿们开始南移。经过纽约市的鸟,在2001年以前,看到纽约市两座一模一样高耸大楼,2002年后飞过原地时,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奇怪怎么不见了?
南美洲由秘鲁开始的亚马逊河(Amazon River)流域有颜色艳丽的鹦鹉(Macaw)。它们很聪明,有一只被关在木笼,还能以嘴弄开门闩而逃出。
南半球陆地不多,鸟类多栖息在小岛上,包括各种企鹅,其中一种善于跳高的Rock Hopper Penguin,游了600 哩,跳上岩石壁。这里的帝王企鹅聚集在海边的地上繁殖,轻松多了。
这部电影有英文字幕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鸟,从那里要飞多远去那里。旁白不多,是法国口音的英语,剩下的就是鸟群飞过几处都市,但大部分是地球上的自然奇景。喜欢看“企鹅长征”影片的大人和小孩,也会喜欢看这一部的。有兴趣看的会友,可以去租来看或向陈牧师借。
一位搬去外地的会友,每月都收到陈清芳牧师寄给他们的《维声》。读了〈企鹅长征〉后,立刻电邮给我要那张DVD,看完后又电邮给我说:“企鹅的爱情使她很感动,人应该学学企鹅”。那原是我写“企鹅长征”的本意,因为我相信很多人会在那张DVD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很多人不就是终生为儿女操劳吗?
这部“鹏程千万里”(或可翻译为“候鸟的迁徙”)中也可看到我们移民在外国的影子。候鸟是什么地方觅食容易(主要是食物丰富)就长途飞去那里。几年前北维州费郡的一处高尔夫球场为一群不再北飞而长住下来的大雁而烦恼,因为赶也赶不走,这不就和我们一样吗?
=======
与AB宝看「鹏程千万里」时她们大概读小学四、五年级,已经参加荒野保护协会的亲子团队「炫蜂团」有一阵子了,有一些自然观察的经验,因此看到这部纪录片在赞叹之余,不禁怀疑:「这是实际拍摄的吗?还是有用到电脑动画来辅助?」
也难怪AB宝有这样的推测,因为实在太精彩,太神奇了,影片纪录了百来种侯鸟迁徒的过程,从沙漠到冰川,飞越湖泊与悬崖,经过河流、平原到森林,跨越浩瀚大海然后到孤悬海中的小岛屿,甚至穿越城市里的钟楼与桥梁,摄影机一路随着侯鸟非常近距离的跟拍,我们可以听到鸟群们的呜叫,听到翅膀在空气里拍动的声音,同时也跟着鸟群一起俯瞰这个世界,这简直是不可能的摄影任务。
贾克贝洪导演拍过另一部纪录片「小宇宙」,这部「鹏程千万里」是他用五组工作人员以将近四年时间横跨地球五大洲,完全没有利用任何电脑动画技术或特效,每一秒钟的画面都是实景所拍出来的,单单看在这份执着的精神,这部影片就值得我们一看再看,何况还有非常好听的配乐,更神奇的是,虽然没有对话,却好像有剧情,令人震憾与感动。
影片一开始,旁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的确,小小一只鸟,为何会冒着旅途的风险飞行千万里往返于二个家园?
鸟类的迁徒一直是自然界难解的谜,有人说,或许在冰河时期遍布地球许多严寒的气候影响,鸟类因为求生存而演化出的行为;也有人说也许南半球可能是现在居住在地球北部鸟类的家乡,他们每年一次的迁徒只是回到祖先们的家乡。
至于它们如何辨识路程,那么精确的飞行在天地之间?有人说以视觉,追寻河谷海岸线等地标,也有人说也许它们藉助日月星辰,利用偏光、紫外线定位飞行,也有人说它们体内可以感应地球磁场来定出飞行方位….总之,这些仍旧是未获确定的理论。
另外为什么摄影团队可以这么近距离接近鸟群?原来他们利用了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劳伦斯所提出的「铭印现象」理论,有许多种鸟类在刚孵出来的那一刻,所看到眼前的第一个生物,听到他的声音,就会辨识下来当作自己的妈妈,即便出现的是人类,是机器。导演就利用鸟类这种特性,饲养许多不同种类的鸟,从孵蛋开始,让这些鸟群把人类与摄影机当成父母,不会怕他们,因此他们才能够跟鸟群生活在一起,一路随着它们飞翔在空中。
影片最后一句话呼应着第一句话说:「我们信守承诺。」可是想到这些信守承诺的鸟类历经千辛万苦,中间也许被人猎杀,也许气候不好,环境污染,栖地不见,我们可有好好善待它们?台湾也是候鸟迁徒的重要地方,共有170种过境鸟和候鸟。过境鸟只是经过台湾,在短暂休息后又会再继续往南或往北飞,至于候鸟就会在台湾度过炎热的夏天或者寒冷的冬天。
导演贾克贝洪曾经提到他的拍片动机:「我多么期待有一天,我们能像这些鸟儿一样,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展开神奇的旅程。我也多么期待有一天,人们能够打破地域国界的阻隔,明白地球是我们共有的家园,那么,我们一定能像鸟儿一样,获得自由!」

  《迁徙的鸟》影评(五):鸟与梦飞翔

    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就不断惊叹这拍摄的手法,怎么也想不出他门是如何拍摄。给人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一起跟着他们飞,看他们所看到的世界。这些鸟怎么能毫不避讳地让摄影机跟着他们不害怕,不躲避,还是这么近距离的;不论是在狭窄的空间,水里,峭壁,画面都是那么的真实,仿佛自己就在那,陪着他们。我不禁膜拜这让人捉摸不透的拍摄。实在忍不住还是百度一探究竟。得知这位法国导演,坚持三年的疯狂拍摄手法后,所产生出来的效果后,也明白了这部纪录片为什么是----摄影师必看电影。
     当正跟着他们一起遨游时,音响里突如其来的枪声,让我微微紧张,紧接着就看到鸟儿们,一个接一个直直的掉到水里,我的心里说不出的难受,画面中看到的猎人不只是几个而是几批,我愤怒了,他们早摸透鸟儿飞行的路线,在这等了,可以看出不是一次两次的事了。可是面对如此美丽的鸟儿,他们为何要下如此狠手?又怎么忍心下手呢?不禁想起影片开头那个小男孩剪开网眼放飞那只被缠住脚的鸟儿;还有老妇为迁徙的鸟送上食物的画面。。。。这些对待鸟儿的不同做法,也是我无法去干涉的,我只希望我们人和动物可以和谐的生活下去。
画面中鸟儿们成群结队的迁徙的画面,仿佛成了一个壮观的风景线,我不得不赞叹造物者的魔法,让大自然的一切变得如此美丽。千万年来,不变的是他们团结成群形成一个个美丽的形状,不管艰难险阻、天气环境的恶略,从南到北,坚持飞了成千上万里路,一次次地重复如此简单而又纯粹的动作,不放弃。这股不到目的地绝不停下的劲儿让我为之产生深深的敬意,让人感慨生命的神奇和顽强。又看到他们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找食物,教他们飞行,游泳时,那个场面我就联想到现实生活,”亲情”这仿佛是不变的自然规律,天性,不管在哪只有亲情是永远不会变的。
毕竟人和动物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表情、眼神、动作、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情,但是动物却只有动作和语言来表达。所以当我看到被猎人打的鸟缓缓掉落,而同伴们只能往前飞;当鸟儿被工厂的废弃物、淤泥所缠住不能自拔,最需要帮忙的时候,此刻他的同伴们选择了往前飞,留下那只缠住的鸟儿独自挣扎着。通过摄像机看到的画面我体会到的是抛弃、遗弃的感情,就前者而言放弃被猎杀了的同伴,选择逃命,这看来也是正常的;但后者我却有些不能理解,看到同伴有难,连看也不看就飞走,会不会有点太决绝了呐?或许是我理解错了,因为他们能表达感情的方式我们看不懂。或许这是我们人类所不能理解的感情。还是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呢。
影片中那些逢时的音乐也让我更加享受这趟和鸟儿一起的旅途,也让我更加体会到纪录片的意义,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是更加真实的展现出自然的奇迹,纵有雪崩、暴风、大漠,唯一不变的是这纯净的美。
通过这次和鸟儿们一起翱翔的过程中,我无比羡慕那些生活在钢筋水泥外的人们,他们所看到的星空,鲜花的盛开,野草的疯长,能够依稀的听见鸟鸣,这都是些清新的存在。这些美丽的生命,能引领你的心走出狭小的空间,走向无边的大地,重新变得象一个孩子。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去看一看

  《迁徙的鸟》影评(六):迁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

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也要抵御大风沙的摧残,全都默默承受,挺着胸与大自然作战到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活出精采。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历时四年,跨越七大洲40多个国家,消耗460公里胶片,这正是戏中想要表达的意思。
候鸟迁移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是值得人们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故事重点环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候鸟如何克服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护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猎食…如此困窘,候鸟都要逐一克服,逐一面对。这正是戏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大天鹅要飞越1200 公里的长途旅程,它那份对生命的坚持,对子女的照顾,一一叫人尊敬。
大自然是一幅最漂亮的图画,和上次《点虫虫》如同一彻,没说教灌输环保意识,只是取镜于珍贵的鸟兽生态,令观众目不暇接,加上活泼地捕捉候鸟的日常生活;故事励志温情,意识正面,绝对是一出振翅鼓舞之作。你能领略多少?在乎你怎去发掘,怎去争取!
版本一
企鹅在冰天雪地下仍要与海鸥对抗到底,保护企鹅幼崽的安全,尽管当中满是失败气馁,但仍坚强支撑下去,面对亲情,自身的安危也显得微不足道。
版本二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历时四年,跨越七大洲40多个国家,消耗460公斤胶片,动用450多人,其中包括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科学考察队。这一切都是为了捕捉鸟在无尽长空翱翔时的千姿百态。
当鸟儿用羽翼去实现梦想,翱翔在我们永远无法凭借自身企及的天空,人类又该赋予他们怎样的赞叹呢?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雅克·贝汉以这样一句话带我们踏上了鸟与梦飞行之旅。毫无疑问,[迁徙的鸟]直接界定了世界顶级纪录片“获取真实”的标准——前后共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这部动用了17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的电影甫一出世,就引起轰动。短短三个星期内就有250多万法国人为它走进影院,飞越1200公里的大天鹅对生命的坚持,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的沙丘鹤、在冰天雪地下与海鸦对抗到底的企鹅……尽管当中也有失败气馁,也有悬崖边的木头木脑,也有来自人类贪欲的窥视。
  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视觉丰富
1、地域风情
影片随便的定格都是很好的摄影作品,大地的色彩不断变化,展现从北欧到北极再到南极这一航线的地理风貌。北半球森林的繁茂、西伯利亚草原的空旷、北极圈的冰晶、西伯利亚的针叶林。鸟儿们飞越北美、飞越非洲、飞越亚马逊河流域和大西洋,它们的飞行队伍和地貌形成了彩色又不断变化的图案,感到自然之富饶中也隐喻着自然之残酷。红色河流上,白天鹅的滑翔犹如白色的星洒落;白雪皑皑下斑头雁的羽毛颜色刚好和被白雪覆盖的黑色山脉相应;墨色的天空墨色的鸟的身影或繁花似锦的大地上银白色飞鸟。有时它只拍摄飞鸟透射在地面的倒影,以表明这个地区日光的充足。只有在影片的最后,一列候鸟在白色天幕下,忽然天幕变成黑色,而鸟变成白色的,十分耀眼,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一切都是鸟的视觉下的地域风貌,一切的遭遇和艰辛都在这样真实的视觉效果下发生。
2、鸟的飞行和观众心理变幻
片中的鸟无论是出生、哺育后代、还是躲避危险、集体生活都和人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唯有飞行是鸟独有的。影片把飞行拍摄得有张有弛且使得观众认同自己与鸟同飞的身份,这样就更容易感同身受并产生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观众心理之与鸟同飞
首先导演在拍摄时用了一架小飞行器跟拍鸟的飞行,在此之前他和其他记录片导演一样使用各种方法让鸟儿们熟悉摄像机和飞行器和它们发出的声音,为了让鸟对机器的声音不感到陌生,他们在鸟出生时就播放“代理父母”(工作人员)的声音和机器设备的声音,甚至那些一出生就伴随着器材长大的鸟把飞行器当做飞行的同伴。所以拍摄时鸟对跟随的摄像机没有恐惧、戒备和躲藏。这个发现鸟类故事的过程意味着艰难的拍摄,需要有技术的保证。首先要观测它们的飞行习性,对每一种鸟使用不同的拍摄技巧。摄像师要在完全真实的世界里提高警觉,让鸟儿紧跟摄像机,摄像师说他们没法把小飞机驾驶得和鸟一样随意,飞机会遇上很多麻烦。要保持拍摄连贯性,要保证拍摄的影像能够感动观众。另外拍摄角度、景别时常变化,有时候侧拍,有时候俯拍,有时候仰拍,景别远到一个井然有序的飞行队伍,近到一只鸟徐徐生风的羽毛。在这样的视角中观众能够逐渐认同和鸟的亲密的关系,感受到它们的双翼的力量,仿佛它也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感到驾驭飞行的畅快。导演在营造与鸟同飞的心理认同是成功的,例如,在一处猎杀中,当观众还沉浸在飞行的喜悦中时,忽然枪声响起,一只灰雁落下去,然后又是枪声,更多灰雁落下去,观众感到仿佛自己的同伴被枪击中,眼看它们摔在沼泽里。
观众心理之对自身鸟身份的认同
鸟的视角是时时刻刻的,它引导观众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等同于鸟。即便在表现景物的时候,例如,当入夜,墨蓝的天空中小鸟们飞行的天罗地网几乎铺满了整个天空,然而近景不是空的,有几只倾听和张望的白鹅,观众仿佛和它们一同张望。在表现别的鸟类的时候都不忘借助鸟的视角,为观众营造鸟的身份的心理认同感。影片中还有两处,飞行之中视角突然恍惚起来,变得主观,颜色发生合并、速度产生变化,摄像机变成鸟,它跟随观众的情绪,在观众飞行情绪最为饱满的时候,给观众一个主观的感受,帮助观众的把情绪表现出来。
情感充沛
纪录片用恰如其分的戏剧性和音乐来表现情感。这两者都使得观众更投入到生命的裂变中来,在繁花似锦和悲天悯人的轮回中完成生命的迁徙。
1、戏剧的成分
拍摄者并没有一味的记录,而是把拍摄中发现的戏剧性巧妙的应用到剪辑当中。在导演的拍摄和观众的戏剧心理下完成的影片,使鸟类的表现成为了一场show,一场有着起因、经过、结果、发生、发展、高潮的,悲剧、喜剧交替上演的飞行秀,观众便能够跟随影片分享它们的痛苦和欢愉。
情结设置的自然巧妙:影片中有两个鸟与人类的和谐相处的故事。一个是老妇人每年都在候鸟归来时喂食候鸟,另一个是小男孩帮助一只灰雁解开缠绕它的渔网。影片发现了这两个事件的戏剧性并将其自然的放置在影片的开头和临近结尾,所以故事中所传达的脉脉温情也就延续了影片中间大半部分段落,并为中间段落中鸟类所受的创伤起到了缓解作用。影片中的悲剧喜剧同时上演,例如在和人类的关系中,开垦荒原一场中,草原中鸟窝中的雏鸟无辜的等待着机械生产给它带来死亡;工业生产时代,在灯火辉煌的城市边缘鸟类的徘徊,最终它们决定穿越废气和污水,但还是有一只陷在污泥中,……在和其他生物关系中:沙滩上一只折翅鸟迤逦而行,最后被螃蟹围剿、分食。然而这一场并不是真的,摄像师最后救了那鸟,然后拣了腐肉拍下了螃蟹分食的情景。这些情景似乎不动声色,因为它们都是在拍摄中观察的结果,只是后来进行了结构的安排,但却都让观众惋惜不已,表现了导演很注重加入戏剧因素来带动观众情感。
画面跳切或单个画面所表现的戏剧性:在很多鸟宝宝出生的段落里出现的画面跳切或单个画面中有戏剧性的表现。例如:镜头从天鹅颈部滑倒尾部,突然一只小天鹅破羽而出,顽皮可爱之行溢于言表;段落中还有一只母鸟的面孔十分奇特,它胖头胖脑、眼睛间距离很近,鼻子很尖。导演似乎有意给了这只母鸟一个回头的面部特写,然而这是伏笔。在一些鸟宝宝各类姿态的展示后,一个羽毛灰褐色的孩子摇摇摆摆的沿地平线走来,走近那个白色的母鸟,当我们还在怀疑它们之间的母子关系时,导演给了这只小鸟一个回头的面部特写,观众不禁哑然失笑,好一张酷似它妈妈表情的脸。这里导演故意剪出两个镜头对比,反应出其戏剧因素使用上的别有用心。默片时代,由于技术的限制,只能用现场演奏的方式进行,即使没有任何声音,人们也在观看中用想像力延伸听觉,因为人类世界生而有声。自有声片以来,音乐就成为电影必不可少的内容,甚至举足轻重的作用。2、音乐
以真实的音乐做制作基础:导演请音像师用迷你麦克风和便携式集音器专门录制不同鸟类的飞行声音做底本制作了片中的音乐(鸟的飞行有的借助气流滑翔、有的振翅飞行),制作不同的音乐来印证鸟的声音。鸟类的真实声音绝对是本片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振翅的声音和鸣叫没有因为音乐而减弱。各种鸟类的一段错落有致的鸣叫仿若分出几个声部,有的场景下让人觉得生趣盎然,有的场景下又是相互的呼唤。在丹顶鹤的一段舞蹈中,音乐甚至前后留白,让丹顶鹤的声音延续成为音乐的组成。以鸟鸣为主旋律,配以附和弦鼓声,凸现鸟类声音。有时用自然的风声、水声、其它动物的叫声混合在音乐中。这样的音乐即使有人为的因素,但在记录片中使用更为真实自然、避免突兀。
音乐链接作用和情感的衬托作用:影片中使用的少量是传统弦乐、管乐队的演奏,但主要是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具有商业性、全球性和无国界的特点,音乐中有少量地域因素(音色、音调)。影片用几个主旋律给不同的鸟类以不同的编配(配器、和声的变化),同样的鸟类在遇到不同地域、情况时音乐会发生变奏,但主旋律不变。这样不但使影片上下一体,还为它们的迁徙生活渲染了情感,对影片的结构的故事性起到了重要的烘托、渲染、甚至是说明的作用。当鸟儿飞行在亚马逊河流域时就用了中东地区的宗教歌曲旋律。有的表现行单影孤,一只加拿大雁落单后,影片给它一段单旋律的独奏,陪伴它张望着寻找同伴;有的表现如喃喃低语,仿若黑人行进中的集体劳动号子,表现它们的迁徙艰辛而道远;有时用快板节奏和沙锤配器来表现水鸟戏水如同水上踢踏舞一般;有时人类的声音会加入以哼鸣或合唱的方式,天鹅飞行的部分就配以教堂颂诗班的童声合唱,符合西方人类对天鹅代表一贯圣洁的看法;代表工业的重鼓、金属打击乐声音加入为红胸黑雁的命运铺垫了危机;黑人的挽歌用来哀悼受难的同伴;然而音乐的恰当停止和留白是必要的,在灰雁被枪击跌落到沼泽后,让观众情绪就一下子被事件提升,音乐此时如果不停止就是干扰。
结构精妙
结构框架与主题:作为纪录片在结构上确有可圈可点之处,导演在时间、空间和故事结构上都做了巧妙的构思和编排,在成千上万种候鸟中选取一隅,围绕“为完成归来的承诺,迁徙是一场生命搏斗”的主题从“危机故事”和“承诺的故事”两个方面讲述了候鸟在时空编织的经纬中迁徙所遭遇的种种。
结构设置的难度:本片是纪录片,也兼有的性质教育片,导演开始只是想拍摄鸟类迁徙,后来产生了拍成教学片的想法,他们还保留土地在诺曼底的拍摄基地,将来会扩张成一个保护区,并收留来来去去的鸟类,留7个工作人员照顾它们,这个基地只用于教育,对学生开放。因教育性的加入,所以本片更加注重清晰的说明和说理,所以结构性的加强就显得更加重要。影片结构设置的难度在于,作为一部记录电影在庞杂的鸟类飞行素材中,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的经纬中,如何寻找清晰的说明和说理语言,如何对其故事性、戏剧性进行发现和编辑。由于被拍摄的鸟类从不认为自己在摄像机前是表演,它们不认为它们具有戏剧性,也缺乏说理、说明的能力,所以影片完全要靠导演在它们的迁徙过程中进行提炼和布置。
影片结构具体分析如下:
1、“时空的经纬”与“归来的承诺”
时 间:季节变换―――春夏秋冬
空 间:分两次迁徙,北半球飞往北极一次,北极飞往南极方向一次,涉及18个地理位置。
内容表现:在不同纬度间穿梭飞行,候鸟以太阳、星星来辨认方向,对地球磁场也敏感如同指南针,涉及20多种鸟类,它们坚持不懈的完成着迁徙的使命。
主题表现:在时空的经纬中鸟类为完成归来的承诺进行迁徙。
2、“危机故事”和“承诺的故事”与“迁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
内容表现:分为“危机故事”14个和“承诺的故事”5个。灾难和危机的出现频率越来越强,涉及与自然、人类、其他动物、同类的关系中的危机与和睦。
主题表现:在“危机故事”和“承诺的故事”的交替发生中表现“迁徙是一场生命搏斗”。
3、第一部分框架结构中的“时空的经纬”与“归来的承诺”,和第二部分框架结构中的“危机故事”和“承诺的故事”与“迁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是本片的两个基本结构体现,在两个线索的叠加中和延展中,实现着导演的意图―――使观片者对鸟类产生尊重。
结束语:穿梭于时空的图景之中,生命的裂变无穷无尽,鸟生如此、人生亦如此,本片意在展示,它只是带领观众完成了一场生命的迁徙。
引自百科

  《迁徙的鸟》影评(七):自然的礼物

已经很久没有看记录片了,以前看主要是涨点姿势,就当看动物世界,现在看记录片突然有了很多别样的感觉,对这句“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很多人看完这部片子都有想成为鸟儿在蓝天自由地翱翔,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离自然的本性太过遥远了,每天忙忙碌碌却不尽人意,欲望太多又难以实现,反观鸟类的一生就简短的几个阶段,周而复始,如此有规律,是自然的安排。鸟类是有情感的,它们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人类却是自然进化最突兀的部分,不仅没有改善自然反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好在导演没有赤裸裸地揭示这一点,刺痛观众的内心……有的时候感觉这个社会有太多的羁绊,那就看看迁徙的鸟吧,瞬间就感觉这个世界都变得宽广了许多,原来除了我们每天追求的,自然还有这么多神奇的礼物等着我们去发现……

  《迁徙的鸟》影评(八):回归的承诺

女儿问我爱人:“爸爸我长大了能跟你结婚吗?”我爱人说:“不能,我已经跟你妈妈结婚了,婚姻是一生的承诺。”
八千万年来,鸟类统治着天空、海洋、陆地,每个春天他们飞过遥远的距离,每个秋天他们又沿着原路返回,《迁徙的鸟》历时4年,跟随着这些鸟,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北极到南极,跟随一个又一个鸟群,飞越每一块大陆,完成了这场关于“承诺”的记录。“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雅克·贝汉以这样一句话带我们踏上了鸟与梦飞行之旅。
《迁徙的鸟Le peuple migrateur》是欧洲著名男演员、导演以及纪录片制作人雅克·贝汉 Jacques Perrin导演的作品,这部作品耗时4年完成,于2001年上映,给这部电影写影评其实暴露年龄,我曾经在人生最好的年纪被它的经典配乐震撼到热泪盈眶,当天鹅翱翔在天空,随着激扬的配乐,我们能感受到伟大的自然力量。
直接界定了世界顶级纪录片“获取真实”的标准——前后共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这部动用了17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的电影甫一出世,就在那个年代引起了轰动,以至于我们都争相收藏它的电影原声带,DVD。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那个破败的磨坊,以及磨坊旁边的小河,来对应“回归的承诺”,母鸟带着雏鸟完成了第一次飞行,把“承诺”的基因留给了下一代。
当我看到那只别马群惊吓,而掉队的加拿大雁,我的心一下就提了起来,它站在红色的岩石群中间,是那么孤独。当雪雁的身影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划过天际,我一度以为他就这样失去了家人与方向,好在导演一直没有放弃它,尽管中间穿插了雪雁、克拉克水鸟,可是他的“鸟影”一直出现,提醒我们他在不懈的追赶着家人,努力履行着承诺。
在影片结尾,那个旧磨坊重新出现的时候,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这有点像我们的落叶归根,我们传承的也是“承诺”,就如父亲像女儿讲述“一生的承诺”一样,对于鸟而言,迁徙就是他们回归的承诺。

  《迁徙的鸟》影评(九):生命之旅,轮回不止--浅析纪录片《迁徙的鸟》中蒙太奇与长镜头的美学特色

长镜头与蒙太奇从来都是辩证统一,长镜头并不是安德烈·巴赞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在对于现实的重新现实方法的另一种诠释的鼓吹,而是视觉为实现艺术价值的创新。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是导演带领团队历经四年拍摄的辛劳之作,这部纪录片电影很好地证明了长镜头与蒙太奇可以共存,相得益彰。片中对于长镜头与蒙太奇的运用就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雷诺阿对于构图的绝妙把握和对调色的敏感掌控那样熟练。
一、影片中蒙太奇的美学特色
本片明显存在四种蒙太奇手法,分别是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对比蒙太奇;抒情蒙太奇。斑头雁,北极燕鸥等鸟类在同一时空,不同地点飞往北极,最终都到达了北极,多线合一的平行蒙太奇手法不仅表现了空间的浩瀚,而且更加凸显出鸟类在旅途中漫长的飞行与捕食嬉戏的真实亲切,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亲和,规律。红胸鹅,非洲白鹈鹕在飞行过程中画面不断频繁有节奏的切换,伴随激烈的摇滚乐,紧张的感觉油然而生。交叉蒙太奇给予一种震撼有气势的情怀在胸襟回荡。不同的鸟儿有不一样的形态,飞行姿态,飞行队形,捕食方法和嬉戏状态。天鹅高贵典雅,就像晚宴里彬彬有礼,穿着华服的贵妇,白鹳顽皮好动,就像是活泼好动的幼童,这种强烈的对比画面给人以反差的视觉体验,把鸟类之间的差别给记录出来,把造物主的神奇描绘得淋漓尽致,片中很多场景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回归的原始情怀。
二、影评中长镜头的美学特色。
本片运用了固定长镜头,景深长镜头以及运动长镜头。白鹳的嬉戏镜头是个很长的固定镜头,观众可以从对他们如此贴近的画面,仔细了解到鸟类的共性与个性,记录出鸟儿真实的嬉戏场景,充满科普意味。大量的景深长镜头的运用,把构图的纵向的空间感强烈表现出来,比如说安第斯神鹰在夕阳下,从远方的树林飞往近处,复杂的景色元素与光线更为画面增添了不少生机,而拍摄纵向物体的移动,会使画面真实感强烈,往往还带有一种压迫感。本片跟拍鸟类基本全是运动长镜头,记录了鸟类飞翔时候的美丽姿态,这些宛如自然精灵打鸟类时而急速拍打翅膀,时而展开翅膀冲击,又时而改变队形,排列成人意义上各种稀奇古怪的队形,如果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讲,这些鸟儿大概是行为艺术家,这些运动长镜头充满动感与灵韵,因为人们渴望飞翔与自由,所以看着跟拍鸟儿飞行就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
电影里的长镜头和蒙太奇交互使用并不会导致冲突,只会使画面多样化,元素多样化,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水准。

  《迁徙的鸟》影评(十):鸟的知觉

  从知觉的理性分析鸟与梦飞行,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刺激物整体的反映或对刺激物之间简单关系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所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感觉。如同谈恋爱一般,先有荷尔蒙分泌俗称的感觉才会有追求的欲望。
  电影开篇第一句饱含深意,鸟的迁徒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这是导演雅克·丽贝解释为什么候鸟会不畏艰险迁徙数千公里然后又执着地返回家乡。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像的。
  鸟类其实和我们人一样,有知觉。刚出生的小鸟饿了会张嘴;鸟儿渴了会喝水;雪崩了能够马上反应逃离;小鸡逃跑是知道有危险降临。它们一些没有时间准备孵卯就要继续飞行。被陷泥藻爬不出来,同伴见状有危险没有救而选择飞走。坠入湖中的鸟儿,皆是人类贪欲的窥视。
  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勾起了人们对飞翔的欲望。人与鸟类的关系;文明与自然的矛盾;生存的艰难,诺言的力量。
  如果有来生,我也想变成一只鸟,飞向高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享受飞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