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悦食中国》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悦食中国》影评10篇

2017-11-14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悦食中国》影评10篇

  《悦食中国》是一部由殳俏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悦食中国》影评(一):留住手艺的纪录

       《悦食中国》和《舌尖上的中国》是不一样的饮食纪录片。
        比起《舌尖》的诱人声色,《悦食》更关注的是情怀记忆。食物的手工艺需要时间,这些传统渐要被工业取代,于是怀念从前,追寻起“慢慢做好吃的”的耐心。锅盔多烤两分钟,索面九成干的最后几秒,是常说的火候,又是自成仪式的美感。
        对手艺的尊重与感恩,在这部纪录片里点点滴滴得表现。有人因此感念这些日常里不可或缺的味道记忆,自然也有人质疑这些味道还是否合时。或许吧。假如只是拍成一部民俗记录般的片子,又会失了点什么。

  《悦食中国》影评(二):为赋新诗强说愁,只是怀旧强迫症

这集是在黑四川黑成都的食品手工行业和个体户吧!!!
作为四川人,我一直特别自豪于四川食品手工业的发达。这个发达,不光体现在从业者的数量、质量及分布密度上,还体现在,基于传统小吃的各种花样翻新的改进、包装、大规模工业化的尝试。好吃的四川人也从不惧于尝试各种新鲜的小吃,而小吃界的“时尚潮流”总是不停地换着花样的变着。这个发达,更体现在,很多个体户真正实现了勤劳致富。在我家乡广安,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佼佼者当属我家乡特有的盐皮蛋,勤劳聪明的家乡人将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工作生产结合,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想来成都,作为四川小吃的代表城市,情况也只会好不会坏。
再次申明,本集中的两个故事,不能代表四川传统饮食行业的现状,只是特例而已,嗯,为保持本片中心思想及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特意找的两个例子。而且,锅盔那个例子里,人物的故事跟食物、传统、手工一点关系都没有......文案不合格!谁说传统不能在新时代里继续保留??
新的事物总在不断的涌现,人们总在向前看,传统要是不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是想拖住人们说“唉唉唉别走别走,走了就见不到我了” (这个纪录片中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这样的怨念),就真要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幸而现实中,四川的传统手工食品行业可没有这个纪录片中讲的那么让人发愁,四川的传统手工食品必然会在一批又一批勤劳又聪明的从业者手中继续发扬光大
念旧未尝不是好事,但到这种程度,让我说你什么好呢。
何弃疗来哉!

  《悦食中国》影评(三):饮食纪录片都是催泪大片

虽然很多人喷它在拷贝《舌尖上的中国》,又拷贝的走样了,但我觉得作为一部饮食文化纪录片,《悦食中国》还是很好看了,所以我给了四星,唯一不喜欢应该是旁白的女声配音吧,确实不咋滴。
舌尖第一季的重点还是在食材及加工的食材上,《悦食中国》主要在讲制作工艺,侧重点略有不同吧。但拍摄得还不错的中国饮食纪录片,大体都逃不过一个主要的内容点,就是饮食文化与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市井生活的密切联系。因为很多最最地道的食物,都是在街头巷尾的小作坊、小店及人家里被制作出来的,另外制作食物,从来都是很辛苦的事情,我妈就常说,开什么店都比不上开小饭店累,只有弄吃的,是从早到晚没得停歇的工作。
所以采访的那些用着最传统的手艺做着美味食物的匠人们都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也继承这样的工作,大家是以为苦。但这又和我们所冀希的传统的传承背道而驰。可我倒是同意有网友说的,必要的工业化和流程化,得以将美好的食物用现代的方式推向市场,是帮助传统得以更好保留的必经之路。只要方法不是破坏性的,这其实是传统迈向现代必须要突破的课题。
但他们的笑容坚持还是让人都觉得很催泪。第三集里的瑞安索面,林师傅兄弟做面的动作简直像功夫片,索面千丝万缕挂在田头晾晒的样子不要太有美感,师傅最后对着镜头微笑着说:做面,我是高手。我去,简直功夫明星的风范啊。
前三集介绍的都是江浙一带的食物,第一集从古法里翻出来的名菜“秃黄油”,要用80只大闸蟹的蟹黄和蟹膏才能熬出来的蟹油,如果以均价100元一只的上乘大闸蟹作为原料,要80只才够做一道,加上人工剥蟹的功夫,这菜光是成本都要上万了,中国人的吃,真的是可以奢侈到极致的巅峰的。小时候我也尝过炒纯蟹黄,后来螃蟹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纯蟹黄蟹膏就不再是平民家的菜肴了。跟我生在江浙有关,也许也跟我妈怀我的时候据说吃了无数的螃蟹有关(后来我明明听说孕妇不应该吃螃蟹!!!),总之螃蟹乃我身平最爱,没有之一。
后来介绍慈姑,这东西我真的从小都不爱吃啊,那苦涩的味道真心是做红烧肉也难以下咽。可无论是慈姑还是茭白,或者我们这一代秋季盛行的红菱,种植采摘都是不易。我现在每次回家,吃饭都特别香,或许家里做不出大城市里各种餐厅千奇百怪的做法来,但长在本地泥土里的新鲜食材的味道,确实是最好。也许有一天,会再吃不到吧,因为没人再亲自种植了。
还有古法制的桂花糖,我记得之前都看过杂志介绍一些专门制作手工食品的淘宝店,后来果然在片尾里看到个别店铺的名字。杭州十月桂花盛开的日子里,桂香环绕整个城市的时候,是这十年来我每年都最喜欢的季节,但这样的季节,越来越短。如果大家来杭州旅行,就不要去尝试那些所谓的名菜了,真的不值当,尝尝桂花糯米藕,吃吃桂花糖年糕,才是正经事。

  《悦食中国》影评(四):「Quotes」

『① — 代價不菲的復興』
「在價值多元的城市里, 傳統易被人提及但不易被人靠近.」
「在快速的時代中. 手工在商業社會的復興雖然需要付出代價. 但仍值得等待.」
『② — 漸行漸遠的傳統』
「太陽依然會在傍晚后消失, 很多美的東西被現實淹沒在暗夜里. 機械作業的盛行導致手工業衰退. 美感正在日復一日的減少, 傳統正在漸行漸遠. 在這之中是不是還存在著安靜和有秩序的美?」
「中國的手工製作從來沒有深奧的科學道理. 但是重複所完成的積累足可以產生出一種美感.」
「根據規劃, 犀浦這塊晾曬場地上幾個月後會蓋起一個高檔花園樓盤. 這件事情誰也阻止不了. 上千口大缸像是已經躺在臨終的床上, 等待著拉上命運的大幕. 在這片即將消失的曬場上, 還會有戀戀不捨的人么?」
「變化已然發生, 那些記憶又將安置何處? 手與機器的確是有差異的, 機器是無心的, 而手總是與心相連. 之所以手工業誘發奇蹟是因為其背後有人在控制. 但是我們的手現在只會做一些簡單粗鄙的動作, 手的潛力漸漸沉睡.」
『③ — 關乎味覺的儀式』
「手工曾經是所有職業的基礎, 但是在今天似乎唯有食物的製作對手工的依賴依然明顯.」
「做面人只有依靠手的感覺來控制力道. 中國農民做事, 經驗永遠是他們唯一的參考值.」
『④ — 承載希冀的雙手』
「也許幾十年後, 江灣村的田地還在, 而會種慈姑的農民已經沒有了. 傳統給人的感覺有時很傷感, 人們總是會擔心她的去日無多. 然而手工勞作者依然信奉這雙手最原始的力量.」
「手藝家庭孩子的願望大多相同, 辛苦一生的最終目的是讓後代遠離同一種生存方式.」
『⑤ — 代代相傳的技藝』
「食物的製作離不開手. 在城市因為對效率的追求, 手工食物的美變得不容易被發現. 機械的流程通常會弱化工藝的美感, 使得很多食物毫無生氣.」
「傳統就是匠人的紀律. 那是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的唯一法則.」
「鄉村手藝人的付出總是重複而低調的, 不易被重視, 但並不表示它不夠精彩.」
「民間技藝的擁有者本身都是渺小的, 來自長輩的智慧總是可以把年輕的人帶到彼岸. 被切斷的傳統, 總是會在遠離文明中心的地方一息尚存. 它靜靜地等待人們迴歸嚴肅的那一天.」
『⑥ — 平民生活的味道』
「很多看慣的東西已經變成遍尋不到的細節. 今天的人往往會不知不覺地遠離了一種最踏實的生活方式, 以至於找尋舊日生活的味道成為一件很難的事情.」
「簡陋的機械化不是否定食物品質的理由, 有時候乾淨的外表背後也有著不可告人秘密.」
「工具很簡陋, 沒有美感. 但是過程充滿誠意. 」
「有時候, 手工... 只是爲了維持生計而被保留下來. 同樣, 人們也會因為要謀生計而將手工日漸摒棄. 幸運的是, 這些細小瑣碎的手工至少還能在這一代人手中綻放. 留下一些殘餘的光亮.」

  《悦食中国》影评(五):精致的遗憾

好了,看到豆瓣里有人抗议说什么都要拿出来跟《舌尖上的中国》比一下,于是放乖一点,这里不将两者比较。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悦食中国》里真的能让人看到好多《舌尖》的影子。
只是可惜,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文笔不好写不出来五集间心理变化,那我就说说大白话吧,最经典也是最讨人厌的“一二三四点”。
先说说好的地方。本片,让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精致。镜头很精致,对于我这种zhuangbility心态严重的人而言,开了个好头,整部片子的档次蹭蹭蹭就上去了。就我个人来看,本片的画面精美到了几乎是随手按下暂停都是一张精美的摄影作品,构图啊内容啊风格啊每一点都够我们某个半调子老师(那谁,希望你不玩豆瓣啊……)在课上讲大半节课的。片头啊字体啊什么的也都很精致,我超级喜欢片头的,觉得这个片头比《舌尖》的好看(《舌尖》粉请不要打我……个人审美么……)。此外食物的选择也比较有新意,不是以前被各种文章节目讲烂掉的那些,起码这点就很引人入胜。美食的纪录片,尤其讲的还是一些可能你到当地都会擦肩而过的食物,有种很有生活感又很遥远的感觉
下来很明显是缺点了。第一,片子整体的结构很散,套一点刚考过的东西现烧现卖一下——这个片子的结构我分不出来它可能是线性式、板块式还是中心线串联式。当然现实不是上课,不是所有的片子结构都有明显的分类,但是我认为至少在策划或者在制作时导演心里要有一个倾向,胸有成竹下笔才不会差到哪去。纪录片本身就是很多没有连贯性的事实放在一起的,没有一个相对的结构,你想表达什么,你想让观众看什么,观众自己会总结出什么,就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统一。也许有人说,也许导演要的就是这种随性的效果,我说我的,你看你的。可是拜托这是纪录片,这种随性,一点都不符合纪录片的特质啊。
第二,片子雕琢和打磨得有点不是味道,应该说是,这部片子其实失去了很多作为纪录片的感觉。比如我喜欢但并不推崇的它对镜头的选择,把很多镜头给了一些具有表现力的静物,虽然这样会使片子的气氛整体变得沉稳有内蕴,但是也失去了很多表现纪实性和同步性的东西,就好像是你太雕琢一块玉石但是最后把它的魂抽走了。当然不只是这部片子,现在很多纪录片都走这个风格了。还有背景音乐使用得频繁,但是同期声却比较少,而且某些背景音乐选择得不太好、让人出戏。还有解说词写得……嗯……不知道怎么评价,有点生硬,也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整体来说,这种风格应该是一些人的菜吧,就像有人喜欢大家闺秀但是有人就喜欢小家碧玉,不过如果想做一个成功的纪录片,最好风格还是不要显得太秀气、太个人。
第三,片子的落脚点偏颇。我可以理解导演想表现的是:在当今时代,手工与美食的逐渐分离、传统技艺因为低社会地位和高劳动强度渐渐远离、城市化给农村带来的侵蚀和孤立,and so on.我当然明白导演是想借此片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第一,传统美食不仅在农村,城市也有的,不必在片中无限放大城市的冷漠与机械化,这一点《舌尖》比较好,城市中的寻常人家也有为传统技艺做出无声贡献的。第二,不必太责怪于时代,我国这么多年的历史中,想必已经有无数的传统失去、又有无数的传统诞生,一切事物自有它随着时间的走向不必苛责。我当然不是说传统可以随便丢弃,传统欢迎传承、欢迎怀念,但是如果非要细究某些个人或者某些群体的过失是不是有点“道德绑架”的感觉啊?
嗯,目前想到只这么多了。

  《悦食中国》影评(六):人和食物的故事

    因为在舌尖的影评里看到任长箴,于是专门找来看。确实跟舌尖1有些相似的情怀在里面。舌尖更多的是对自然和传统的敬畏,整体比较喜悦,这个片子充满了对手艺传承问题的悲观伤感,也更多的关注人和食物的故事,并不把重点放在食物制作本身。
    相比舌尖,这里的食物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油粉啊还有云南那个奶皮还是什么的。索面的制作过程真是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美感。好想尝一尝。
    第一集第二集确实有点拒绝现代文明,怀旧有点过度。但是旁白说的对,传统在现代社会容易被提及,但不易亲近。里面提到的那些手艺也没多少人真正知道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