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兵临城下》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兵临城下》影评10篇

2017-11-14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兵临城下》影评10篇

  《兵临城下》是一部由让-雅克·阿诺执导,裘德·洛 / 艾德·哈里斯 / 蕾切尔·薇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兵临城下》影评(一):信仰

掉泪 你不能这样利用!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他相信你! 当瓦西里拒绝少校让小夏纱做线人, 少校的回答 让人泪如泉涌 多久没有相信过了?! 17.8.26 11:30PM 妲雅中流弹,身负重伤,被送上了开往后方的轮船。目睹这一切的邓宁受到了重创。此时的邓宁,还可以有许多种选择。但这一次,他选择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瓦西里都很道德,唯独对自己不道德的行为。尼采说,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这话未必对,很多人经历了极度的痛苦后,仍然不能大彻大悟。但是,邓宁确实是大彻大悟了。他来到两个狙击手对峙的猎场,对瓦西里说:我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然后,突然闪动,让华少校将他击毙,从而使得瓦西里发现了华的位置,并将其枪杀。【摘抄】

17.9.2 11:40AM

  《兵临城下》影评(二):不对味

很大众化的开头,一看就知道是讲神枪手故事。火车上瓦西里看向女主那一眼,很来电也很俗套。接下来俄国人德国人都说英语让我很别扭,尤其裘德洛那口迷死人的英音一出来,我就掉入BBC迷你剧里了,怎么也没有办法跟二战中的苏联挂上钩。新兵登陆码头那一段很震撼,第一次送死冲锋也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但是之后的剧情发展就陷入两个泥淖,不知怎么脱身了。它纠结于要好好讲爱情故事还是耐心地叙述神枪手的传奇,外带展现斯大林格勒战役壮烈悲惨的全貌。结果它两件事都没有做好,爱情成了简单的“第一眼见到你觉得你好看”还洒狗血地来了一段三角恋。狙击手之间的决斗仿佛开玩笑般结束了,德国少校天真地相信小孩子,小孩愚蠢地认为少校会一而再地相信他。如果换成本土导演和演员来拍会不会好一点,感觉装错碗了。

  《兵临城下》影评(三):狙击手瓦西里

故事背景放在了莫斯科,前苏联红军对抗德军的战役,也就是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一位名不见经传却是个狩猎好手的小伙瓦西里和大多数年青人一样,应征入伍参加了这场史无前例惨烈战役。在自己的国家已经陷入沦陷的边缘,在全面反击无望只能与敌人迂回依靠暗中埋伏进行暗杀与破坏来牵制敌军的进攻之际,我们可以看到从没有武器到捡起阵忘战友的机枪,从跟随队伍的小兵到一举歼灭德军数十人,年轻的瓦西里懵懂之中也一战成名,成为了这个国家眼中燃起胜利希望的一缕火光,也成为这个国家青年人心目中的榜样。
        我看到了在空旷的场景下无声无息看似平静的战场却四处暗藏着危险,没有人知道哪里会飞出一发子弹,这就是狙击手一个人的表演舞台。虽然他们并没有与敌人近身厮杀,但却可以一击致命,不得不说当瓦西里利用仅有的五发子弹和地形与敌军间视线的盲点,以炮火爆炸声作掩护,干净利落的狙杀了五名德军时,我内心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瓦西里在千变万化的战事中还能保持如此冷静的头脑,同时拥有无畏勇气,娴熟的射击技巧与强悍的心理承受力,他不成为超级英雄,成为青年人心目中的偶像,谁能成为?
        都说时势造英雄,瓦西里的出现逼迫德军只能使诈,用小兵顶包军官以保障部队不再损失将领。同时瓦西里和德军柯尼格少校的旷日持久的猎杀博弈也是相当精彩,只是赢得胜利的代价却是付出政委的性命,其结果也是令人不胜唏嘘。
        故事将狙击手瓦西里的成长成功讲述的很有节奏,在残酷的战争中也柔和了真挚的战地爱情,而不是一味的渲染战争的残酷与惨烈,也还可以让观众获得少许安慰,应该也算是良心品质之作了。

  《兵临城下》影评(四):士兵对于国家只是一枚棋子,但对于母亲那是她的全部!

      瓦西里·泽索夫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好比是开片的一位猎人,为以后成为神枪手埋下伏笔。
      在一个战争年代,特别是当时在1942年纳碎德国横行欧洲时期。苏联红军处在士气低落,在这个机遇下,瓦西里·泽索夫与丹尼洛夫宣传官员相遇。赫鲁晓夫把瓦西里作为红军的英雄典范。
      斯大林格勒也随时二战的转折点,那是成千上万的士兵用性命换来的胜利,好比就是百团大战一样,鼓舞世界人名。世界的和平来之不易
      丹尼洛夫说:人类是没有平等的,即便是苏联追求共产主义,也处在着权利的高低,生活的富贫,爱情的得失。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甚至在得知塔妮娅与瓦西里相爱的时候,自己就开始诋毁瓦西里。
      塔妮娅一位犹太裔的女大学生,在兵临城下的女一号是用来唯一的一条爱情主线。真真的女汉子为父母而战斗,想着为犹太复国的巴勒斯坦地区建国,但父母已亡。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选择与瓦西里邂逅。
     其实战士也有柔情有血有肉。丹尼洛夫把瓦西里塑造成一位狙击无敌之人,但是瓦西里想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演的哪位英雄。
     

  《兵临城下》影评(五):战争带走的和带不走的

影片很简单: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狙击对战。再简单点,两个狙击手打炮。
影片促使我思考战争年代的爱恨情仇,当一切血腥的事情变得平常而麻木之后,人是否因此变得冷漠?看起来没有,或者至少导演不这么认为。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段宏大的战争场面,一群娃娃兵,面对德军飞机的突然袭击,死伤无数。生命这时开始变得没有价值,他们只是战争机器,毫无个性可言。这还不完,接下来这帮娃娃兵被投入战场,作为敢死队冲击德军防线。前方是德军黑洞洞的枪口,转身是苏联人自己的火舌。瓦西里就这样逃过两劫,这可以认为是配角过滤机制。紧接着因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需要,主角光环爆发,被塑造成英雄。
除了瓦西里,影片中另一个吸引我的角色是萨沙,那个勇敢小男孩。他先是让观众误以为叛国,误以为他在真诚地帮助康尼少校。当所有人有些不满时,才猛地发现我们全部被他单纯的外表欺骗了,这个表面单纯的少年以用情报换取巧克力的交易作为完美的伪装,实际上充当了双料间谍。一个本不该在这个年龄承受如此多心机的少年,仅仅因为战争,变得温情而冷漠。就像行尸走肉中的卡尔,有着不为人知的冷静和残酷。
这也许是战争改变人的地方。
战争里,瓦西里遇到了爱情。在影片结尾时终于与塔妮娅再度相遇。战争里,瓦西里遇到了友情,最终政委为了使对方狙击手暴露位置而充当了活靶。狙击手对战的场面是紧张窒息的。对战之外的士兵是有血有肉的。即使是残酷的战争,也没有使瓦西里们丧失爱的能力。狙击营每天晚上的狂欢,是对生命的献礼。这些年轻的士兵们,只要活一天,就还活的像个人类。
这也许是战争无法改变人的地方。

  《兵临城下》影评(六):坚守

自己对于战争类影片一向很不喜,因为不喜里面过多的血腥画面。而只有极少数的战争片能让我记忆深刻,比如这部兵临城下。影片描述了二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也是扭转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战役。但是战争很残忍,它摧毁一切美好的东西。真的希望以后战争不要再来,我们一直生活在和平下。
        影片是以围绕红军战士瓦西里而展开,讲述了瓦西里因为他精准的枪法,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狙击队员,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的临危不乱、沉着冷静、顽强不屈、勇敢向前,将敌人一个个的击毙,也成就他的光辉时刻。但在荣誉面前,他谦虚而不迷失自我,始终知道自己的使命,守护着心中的信念守护着爱人。他不以英雄而自居,还随时随地都保持着危机感,时刻准备着牺牲。他尊重同伴,看到自己的同伴死在自己的身边,他伤心并哀悼;他更尊重生命,当看到被派遣去做间谍的小男孩被残忍吊杀时,他虽然异常愤怒但仍是能保持冷静及时判断机会在队友的帮助下,最终击毙了强大的对手。
        影片中瓦西里的每一个狙击场面都惊险刺激,到最后和德国军官的对决更是惊心动魄。导演在整个影片的拍摄画面以灰色为主,让人感觉到一种战争所带来的压抑感,还有一种期望和平的渴望感,在人物上更是以人性细腻的表现来表达诉求,有些慢镜头的推进场面,人物的心理描述,很抓人心。裘德洛(饰瓦西里)和艾德•哈里斯(饰德国科宁斯少校)的精湛演技也让人折服,把他们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份和对决的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一直认为本片更注重的是对人性的刻画,通过两个对立的人来反映两个对立的群体。
        最后影片反映的主题“正义战胜邪恶,和平来之不易”。 这才是人们最想要的——平安的生活,其实我们一直在坚守什么,是幸福,是平安。

  《兵临城下》影评(七):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精彩的一部影片

相比于德国版的平铺直叙、俄罗斯版的矫揉造作,这部美国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个人觉得是最精彩的。美国编辑颇有些旁观者清的感觉,能抓住最带来震撼元素,于是就有了这个战争片中的经典之作,使命召唤中的相关场景就是直接利用了电影设定。
因此影片中反映出了很多在外人看来很有深远影响的苏联和德国在那个时代的历史元素:赫鲁晓夫的震撼出场、红军政委在战场和幕后的作用、战前苏德两军从合作或可称为狼狈为奸到反目、苏军惯用的人肉冲锋、乌克兰人和犹太人在苏联的特殊身份、共产梦想嫉妒人性矛盾的讨论……
那场持续数月最终成为二战转折点的大战中,狙击战在城市废墟中的作用明显变得突出,德军狙击高手再强,败于苏军狙击小组战术也是必然的,只不过德国的普鲁士猎鹿贵族对阵俄国的乌拉尔猎狼牧人,阶级斗争的意味的确很深长。

  《兵临城下》影评(八):小男孩之死

小男孩是一名出色的间谍。他还小,所以他成为了间谍,如果他有十五六岁,他就得上战场了,也正因为他还小,所以,可以用年龄迷惑对手。这是人们脑海中由来已久的奇怪的想法,那就是,小孩子过于幼稚,小孩子不太会说谎。
这一天,他又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把假情报透露给对手。然而,他察觉到了,对手开始怀疑他了。他有些紧张,他怕自己会突然死掉,他想尽一切办法不让自己看起来显得紧张。他决定少说话,通过点头来回应对方。他还太小,他不知道对方这次是在试探他。他相信对方虽然怀疑他,但还是相信了他提供的假情报。他觉得对方这次必死无疑。
每天都有人死于战场。小男孩天真烂漫,总觉得自己可以等到战争结束。他当然不想死,他太年轻了。但他也知道,间谍是门危险的工作,所以,他没有告诉他的母亲。他怕母亲会为自己担心,也怕自己的身份被太多人知道。不得不说,他有干间谍的天赋。
关于战争,他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这一看法非常符合他的年龄,那就是,把入侵者杀死,或者让他们投降。他们当然不会投降,除非他们知道,不投降就只有死路一条
他设想过以后的生活,他会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直到母亲去世。人生没有太多好忧虑的,不过就是找份好工作、找位好姑娘。
但战争还没结束,他就死了。
他的上级说:小男孩牺牲了。
他的母亲说:小男孩走丢了。
他的对手说:小男孩差点害死我,所以,我把他杀了。

  《兵临城下》影评(九):不认同并不意味着要妖魔化

并不是说不要说苏联的体制的不好,但既然要说,请说到点子上。妖魔化一两个人物来代表一个体制,很有说服力么?
我认为有原型的改编应该对人物有着起码的尊重,不应该为了增加戏剧矛盾而设计出一些完全脱离情理的妖魔化的形象,比如剧中的政委,平心而论,真的有人认为下面这个人物轨迹的逻辑是合情合理的?
在弹尽粮绝的围城战中一个政委同志因为一个他认识不久且对他毫无兴趣的暗恋对象喜欢他的战友而滥用职诋毁战友为国贼(比较好奇他若发现了NTR的存在,而且还是女方主动的会怎样),之后女主中弹生死未卜,而这个一直觉得自己的命比较值钱的政委同志简简单单为了帮NTR男士升级变成了敌方的经验值?
明明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也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开场,接下来我希望看到的是具有真实感的人物刻画和大战中人们各自的命运,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剧本写得像我国的主旋律片,而现在这个剧本却字里行间地透露出这种风采:坏人都是行动起来不带脑子、没有理由的。哦,不对,他似乎还有很多荷尔蒙!
PS:
狙击的戏还是非常精彩的。

  《兵临城下》影评(十):《兵临城下》观影小感

  看了一部传说中的经典电影,《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发现它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经典。
  首先说一下我为什么会选择看这部电影。作为一个雄性生物,我想大部分雄性生物都和我一样对“枪”,尤其是“狙击枪”,有着一种生理上的、特殊的、莫名的冲动。在这种冲动的唆使下,我花了15分钟将这部高清双语的经典电影留在了自己的硬盘里,之后又用了2小时11分钟看了一遍。不得不说,我对清晰度和很满意。
  说完了原因,再说一下感受。在传说中,这是一部可以令人热血沸腾的战争电影,是讲两个阵营的绝顶高手,在心理、战术、技术等各个层面面终极较量的电影。对这样的传说,我很失望,因为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热血沸腾过,倒是因为气温低而打了寒颤。通篇之中少的可怜的枪战(说狙击战更合适)镜头中,也根本看不出来技战术的层次,倒是德军少校的凌空爆头有点意思。对决更多是体现在对那个“双面小间谍”的利用上,可怜的孩子就这么无端端地卷入两个高手的较量之中,最后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知道孩子的真相。而瓦西里同志,最终还是靠他粗糙的枪法为孩子报了愁。
  还有一点,就是感情戏部分。这是电影的另一条主线吧,美国电影导演总是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让英雄们接一接地气儿。但是这个感情戏实在是太那个了吧!连傻子都能看出结果的戏码,好像是为了挑战我们的智商,丝毫没有纠葛的剧情对我这种看惯中国电视剧的人没有一丝吸引力,对这部分内容中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女主角的pp了。就这么一条看烂了的、不伦不类的、丝毫没有促进剧情发展而独立的主线,可以说是这部电影中最令我失望的部分了。
  最后,还得说一下,美国人拍电影历来政治色彩都很浓,这次也不例外,吗咧主意被批判的体无完肤。意识形态的东西就是这样,习惯了。
  好吧,其实这个电影并不是烂片,你要是喜欢战争电影的话,还值得一看,就是别抱太高希望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