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海拔》经典影评10篇
2022-05-24 02:09: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绝命海拔》是一部由巴塔萨·科马库执导,杰森·克拉科 / 乔什·布洛林 / 约翰·浩克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命海拔》影评(一):惟余莽莽
由于对于影片一上来的字幕看的不够仔细,只关注到“没有死一个人”这几个字,忽略了这个情况只限定在1992-1996这个特定时间范围,而本片的故事其实是在这个不死光环的有效期之外的,所以一开始以为本片的重点会是讲述主人公如何在面对绝境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挽救团队成员性命的一个热血故事。结果看到一半发现画风开始不对,接下来随着剧情的推进心情也一截一截凉了下去。虽然故事进展愈发向着令人郁闷的方向前进着,但却没把人看得出戏,像我这种对大团圆结局有强烈执念的庸俗观影者,在影片的后半段还是能一直保持着为片中角色们感到捉急的状态,这一方面应该归功于演员们极具感染力的表演,但更重要的则是极富视觉震撼力的景观对观众注意力的霸占。
拍灾难片,可以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浓墨重彩的突出人类的情感,也可以像本片一样冷静客观的以近乎纪录片的姿态去关注事件本身。不过本片可能冷静得有些过了头,除了片中两对夫妻隔着电话的对手戏外,其他的人物互动都显得有些浅尝辄止,像是罗布和斯科特这样性格反差极大的两人,也没有碰撞出太多火花。本片的人物关系处理,给我的感觉是浅而杂,角色很多而有趣的对手戏并不多,再加上武装到牙齿的登山装备、漫天飘飞的雪片等视觉元素对于观众脸盲症的增幅效果,可以说本片想用人物来打动普通观众(非登山爱好者)是很难的。越看到后面,越觉得电影中的人物都成了点缀,而那雪山才是唯一的主角。
如上面所述,片中角色众多,而观众精力有限,所以只能关注到有限的几个,比如海报上的三巨头。杰森克拉科扮演的罗布给人的感觉是“稳”,杰克吉伦哈尔的斯科特则让人觉得“屌”,至于乔什布洛林的得州佬,则是“屌到飞起”。三人中最讨喜的一个应当是斯科特,登场的造型就让人眼前一亮,谢幕前的登顶时刻也表现得十分洒脱。我会关注本片其实也是冲着杰克吉伦哈尔,因为他是我一直以来特别喜欢的那种从不接烂片的好演员。可惜片中他的戏份却比我想象中的少。而我一开始对这种安排的理解是,导演要用斯科特的“屌”来反衬罗布的“稳”,最终目的是肯定后者。结果罗布那一队的下场也并没有太让人欣喜,就让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不把也许拍出来会更有趣的斯科特扶成第一主角。或许真的如我上面所说,因为雪山才是主角,所以对于人类角色的戏份分配方面也就不太上心了,反正是有奇观就可以任性。
普通观众对于登山爱好者们的很多决定和行为原本就未必能完全理解,再加上本片是将冒险者们放在最难爬的山、最糟糕的天气、最恶劣的环境下,这就更加深了片中人物与普通观众的情感隔阂,难免会让观众觉得人物刻画不深入。因此,对于我这种不安分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从熟脸入手去给他们“脑动加戏”也就不要太见怪了。
影片最后得州佬的妻子打电话去跟大使馆交涉,俨然还是克莱尔的范儿。如果说最近的《蚁人》和《火星救援》里经常能见到的是安德伍德总统的债主们的话,那本片中亮相的就是他的亲友团了。
开场字幕过后的第一个画面就是杰森克拉科给众人讲解爬山要点,那气势跟《终结者5》里娇憨康纳搞演说时简直一毛一样,以至于这一段由空灵转入雄壮的配乐也愣是被我听出了《终结者》主题曲的感觉。接下来演到男主角在电话里和妻子讨论小女儿的名字问题时,我又不自觉联想到了娇憨康纳的女汉子老妈。说实话一开始还对于萨姆沃辛顿扮演的那个队友寄予厚望,以为他会在男主角的最终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毕竟给娇憨康纳续命这种事他也比较有经验。哦对了,传闻本片男一号原本是要找克里斯蒂安贝尔来着。
这是一部仅凭着巍峨壮丽的雪山奇景就能让你觉得没白看的电影(虽然看到的画面大部分时候是白的),不过谈不上告诉了我们多少人生经验,毕竟影片中角色们的生活方式离我们大多数人太远。无论如何,对于为还原珠穆朗玛峰的奇险景色而冒着巨大困难进行实地拍摄的影片众主创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并对那些挑战人类极限的登山勇士们表达深深的敬佩。
《绝命海拔》影评(二):一百米比一世遥远
白雪覆盖的珠峰如此险恶却又如此美丽。有一群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顶着千辛万苦来到它的面前。Because it's there!不是每个对珠峰心动的人都会行动,也不是每个行动的人,都能美梦成真。可能,那最后一百米,比一世都要遥远呢。
Doug,一个邮差,打两份工,第三次尝试。在离山顶很近的时候,体力不济,但是选择冒死前行。他知道他这次到不了的话,下次到达的几率就更渺茫了。最后在Rob的帮助下如愿登峰,但是命丧山顶,同时间接造成了Rob和另一名营救员的死亡。
Lou,一名律师。在离峰顶一百米距离时候,主动选择撤退下山。他知道再爬下去,他就没有机会下山了。他距离梦想最近的时候是一百米,但是咫尺天涯,此生再没有机会实现。
Doug选择前进,用生命换取了一百米。 Lou选择折返,用一百米换取了余生岁月。一个死离,一个生别。这一百米如此遥远,比一世都远。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像Doug,带着孩子们的期盼,用行动告诉他们,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攀登上世界最高峰,可以追求到一些不一样的梦想?还是像Lou,拿得起放的下,留住生命比实现梦想重要呢?
《绝命海拔》影评(三):这是一部看到我情绪崩溃的电影
我情绪崩溃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因为太真实了。说实话,从剧情和艺术来说,这部电影的确有些无趣,没有主角关怀式的人物出来力挽狂澜,绝地逢生。
改编自真实事件,实事求是,不加修饰,这种手法很好还原了那次事件。
我个人很佩服导演和编剧的魄力。没有任何主流式的看点,往往很难取悦大众消费者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出现两极化评论的原因吧。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赞最亮的绝逼是音效。
这部电影和其他大片最大的不同是,很多灾难大片用的视觉,而这部用的是音效。
我之前在杜比全景声厅看的。
暴风雪声,雪崩声,稀薄空气下的喘息声,从不同声道发出来,被太真实了。
意识迷离下,队友的呼喊声和来自自身的喘息声...就像在耳边,甚至就像是从自己身体里发出来的。
我是个很容易有代入感的人。这种音效,太让我能感同身受队友们那种无能为力,却又极力求生的钝痛感了。
而且,在音效上的反差感,也是烘托气氛的利器。
刚刚还是暴风雪,雪粒摩擦裸岩的肃杀。
突然一下子,声音全部停掉,整个放映厅寂静到一点儿声音都没用。
真的是蛮虐人的。
所以也有情提醒一下下大家,结伴观影的豆友时候,千万别以为是暴风雪声音大 就说话,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安静了。
《绝命海拔》影评(四):Everst:never rest
根据真实96年珠峰灾难改编,是一部貌似平静但暗流涌动电影。花费高额费用(当时6.5万美元)参加珠峰挑战的业余登山客,利用此赚取旅费互相竞争的职业登山家,底层报酬最少但最辛苦的夏尔巴人,从印度一路聚集到珠峰大本营,期间多次发生不同队伍之间对最佳登山时间竞争事件发生。同时多次利用现代电影技术渲染的珠峰那壮丽而神圣的景色,最为称道。登峰悲剧从初始登峰喜悦,随着天气变化越发阴沉,即使登峰未能成功下山,江湖老手黯然离去,伴随海岸另一边家人无限期待和哀伤,平静处理这场登山界悲剧,暗指商业登山破坏登山原有精神和宗旨,登山队间竞争和不合作,背包客的业余水平和领队错误安排。此片景色壮美,但略显咏长,但对了解登山客世界观有一定帮助,塑造几个主角形象:极具人情味但谨慎的新西兰人Rob(将他的死归结于成全老友登顶梦想,存在刻意美化之嫌,但其队伍死亡最严重),随性且爱冒险的美国人Scott,一意孤行的不合群的前苏联人Boukreev(认为不需氧气瓶,有意丑化),傲慢自大且顽固的德州佬Beck(顽固到起死回生)。其中作为亚洲人的日本女子康子基本没多少镜头,连回答问题机会没有给,完全将登山界塑造成白人至上的高贵活动(怀疑冰岛导演内心潜藏人种论)。
《绝命海拔》影评(六):为了登顶,我们能做多少
我去看了imax3D版《绝命海拔》,看得心里沉甸甸的。这部电影是根据96年山难拍的,里面的演员也是熟脸儿,演技自不必多说,最值得关注的是,导演纪录片一样的冷静、客观,真实的叙述方式,让人身临其境,感慨这帮登峰英雄的宿命。
96年山难中死了8个人,死因就是高原反应、幻觉、体力不支,缺氧,还有当时混乱的登峰环境,没有煽情,没有离奇,只是走不动了就永远睡在那里。3D来看珠峰的景观,真的是美到震撼,苍天白雪,孤峰自立,绵长、旷远,仿佛伸手就能触到生命的源点,为什么登山者甘愿用生命作为代价去珠峰登顶?原因也大抵如此,她就在那里,倾世独美,她就是一种荡涤灵魂的信仰。现在网上把登峰者的行为用no zuo no die来评价太肤浅了,在那种人类极限的环境里,智商陡降产生的错误决定也是无法用常人道德来批判对错的。
整个片子看下来,登峰者的互助、牺牲,特别是看着同伴倒在那里默默悲恸、接受,离去的荡气回肠的情感,实在非常令人动容。追求自己的坚持并接受后果,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绝命海拔》影评(七):这部电影是我等平凡人最接近珠峰的时刻
我是在IMAX厅里看的,在此我要诚恳的和各位说一句——没看的要尽快去看,而且尽量在一个好一点的IMAX放映厅里看,会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和震撼!!!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注定是自然界的奇迹和登山者的至高荣誉。凡是有志登山的,就会把登上珠峰视为终身的任务与勋章。
可惜身为芸芸众生的一个平凡人,我虽然同样对珠峰非常向往,但是受制于自己薄弱的意志和羸弱的身躯(当然了也缺钱),今生今世肯定是与攀登珠峰无缘了。
幸亏有这部电影,看到介绍我就知道我一定要去看而且要看IMAX,果然没让我失望,实拍的画面还有赞到不行的音效真的应该是除了亲自去攀登以外最接近真实的状态了。
特别是影片里登山者到达最后一个营地,抬头眺望珠峰的时刻,湛蓝的天空下雪白的山峰被印度洋来的风吹落的雪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巴……
至于影片的情节我觉得是非常中立而又客观,登山本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现实的世界没有好莱坞式单刀匹马挽救全部人的英雄,只有平凡人为自己的生命自保稍有差池就会成为珠峰上的一座雕塑。
珠峰的风光从来就是最致命的毒药与最温柔的救赎结合体,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朝圣登山者。
《绝命海拔》影评(八):”因为山在那里"
登山者总喜欢引用这句名言,回答为什么登山。其实更多时候是一种不耐烦后的搪塞。登山的动力,除了与生俱来的未知世界探索心(感受一下在游泳池里远航和航海探索的区别)。
现实世界的名列收益也是很大的动力,高风险往往伴随高回报,首登珠峰的封了爵士,再想想大英帝国现在遍布世界的附属领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入籍都是要宣誓效忠英女王的。
现在国内商业登珠峰的人,好多都能找到赞助,登顶后,当地媒体都会向大众群体渲染多么牛逼。
理解不了的朋友也不用去攻击登山者。他们其实是在进行一种高风险投资,有可能再发现一个新大陆,他们也许只是不想在家安全平庸地終老一生而已。
《绝命海拔》影评(九):绝命海拔
个人自用 非影评评分低不是因为影片不好 而是个人觉得节奏太慢的原因 看的昏昏欲睡
圣母峰=珠穆朗玛峰
一行人来到尼泊尔 准备登山前的工作 衣服和背包均是The North Face 领队带领大家开会 成员来自世界各地 组织者老婆怀孕了 后来生了女儿
一登山者名为贝克 在海拔逐渐升高的4个大本营之间来回进行高海拔适应性训练的过程中 在梯子上差点儿掉下去
日本47岁女人曾经爬了六座山 攀爬圣母峰死亡
有一位记者从另外一个登山队跳槽到了现在的登山队
登山之前有祈福仪式
领队开会时要求另一登山队一起爬 被拒绝
基地就是帐篷区 帐篷的门脸是喜喜
众人登山 因为体力等问题开始有人掉队 贝克因眼睛动过手术看不清了
日本女登顶
下山时一人滑倒摔一串 很多人因此而死亡
领队为帮一人登顶又折回 那人因没氧气后掉下山崖
几人成功回来
冰雪暴很大无法营救
领队用对讲机和卫星电话与刚生孩子的的妻子通话 领队冻死在山上
贝克一人成功下山 因为空气稀薄直升机不能来 他妻子电尼泊尔美国大使馆 直升机来了救走他
影片结束后字幕显示 贝克双手与鼻子冻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