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柜来的人》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4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精选10篇

  《风柜来的人》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钮承泽 / 张世 / 庹宗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一):有共鸣的青春电影

《风柜来的人》,风柜是台湾澎湖的一个景点的名称。海岸位于马公港对面,与水柱喷潮、海水抽吸,合称为古老渔村的"三大奇景"。因海岸为柱状玄武岩,受海水侵蚀,形成海蚀洞的沟渠,海潮进入时,使洞内产生雄壮的涛声,伴随着的声响有如风箱鼓风,故称"风柜听涛"。
从导演的镜头中可以看到风柜的风景是很漂亮的,男孩女孩,大海,阳光,远处的风等等这所有的元素还不够浪漫吗?十七八岁的少年正如王小波所说这个年纪的人是生猛的,是他们一生的黄金时代。那时的他们还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他们觉得自己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他们。他们为了喜欢的女孩和别人打架,为了兄弟满腔愤怒的去报仇,在他们意识里,没有什么规则的约束,只有开心才是真的。
为什么会被这种电影所吸引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和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着共鸣吧。
共鸣一年轻人:阿清从小镇来到高雄,因为在老家惹了事,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想摆脱家里人的唠叨和对城市的向往吧。
共鸣二亲情:阿清对每日坐在椅子上瘫痪的爸爸爱答不理,可是,在知道爸爸去世后,立刻飞奔回家。在路上,回忆起的都是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玩耍的画面。
共鸣三暗恋:阿清喜欢小杏,可是小杏已经有男朋友了,他就以一个备胎的身份在小杏身边陪着她。阿清没有表白,是没有勇气,也害怕表白后连朋友都做不成。直到最后,小杏离开,阿清只是看着车越走越远,一脸的失落无奈
共鸣三朋友:四个人在风柜玩的很好,后来,三个人来到高雄。每个人对未来的想法不一样,另外两个人离开了阿清,最后只剩下阿清一个人。朋友不能陪你走到最后,他们只是路过你的青春。
长大了才会怀念以前的种种,成熟了也觉得孩子气很可爱。青春像风,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也吹走了很多,你我自知。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二):风柜来的人,你往哪里去?

闲赋在家,时光焦躁。不断地寻些电影来看,因为钮承泽导的《艋舺》而看到钮承泽演的《风柜来的人》,其实早有耳闻,又是侯孝贤导演的作品,便趁着心情看了。有些电影围绕着一件事情,便终有结局。有些电影围绕着一个人,则“其去未知”。电影记录的,正是阿清,十七岁,迷惘困惑的时光。
在十七岁的年纪,我们都渴望明了未来的样子。以姐姐为代表的过来人,认为未来是确定的,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并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便是未来。然而,在十七岁的年纪,引我们走向未来的,是显而易见友情若隐若现爱情和深层心底的亲情。
自《盗梦空间》以后,一直信服:人是可以被植入意念的,只不过不是在最深层次的梦里,而是在最早甚至已没了记忆童年。电影中,时常切入阿清对童年的回忆,记忆里只有自己和父亲,那个爱打棒球的父亲。爱打棒球的父亲,是自己儿时的骄傲,甚至在和心仪的小杏聊天时,也会讲起五六岁时父亲用球棒打死蛇的故事,这是对父亲无上的崇拜。然而,天意弄人,爱打棒球的父亲却被棒球打傻了,更可恨的是,父亲的右眼眶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黑洞。而这带着黑洞晒太阳的父亲,成了阿清心底最难言的伤痛。在小杏面前阿荣说到时,阿清会生气地用锅盖砸他。而阿清喂父亲吃饭时的不满,离家时对父亲回头一瞥但终于什么也没说就离开的决绝,都在表达着自己的怨恨。恨,往往是爱之不能。
来到鱼龙混杂的大城市高雄,面对新鲜而陌生的世界,阿清总有一些冷眼,却也带着一丝敬畏,小杏却能激起心底最柔软和热烈的部分。然而,她却已是别人的女朋友,便只能隔着窗台远远地望着、想着、愁着。当阿和因为偷盗厂里的货而被迫离开时,他终于熬到了恋之春天。在电影院里,渴望能触碰她的手臂;在工厂做工时,偷偷地瞄她动人的模样;陪她站在码头,遥望出海的恋人,近乎哀求地请她吃香瓜。甚至在父亲去世时,带她一起回到风柜。或许,他的心里也明了:小杏只是想要看一看阿和的过去。当小杏从阿和家里出来,他略带愁苦地背靠着院墙,又陪着小杏往回走,在那样的午后,是怎样的心酸。
就在阿清以为,爱情慢慢降临的时候,在不期然的早上,却要面对恋人离去的现实。他能做的只能是去车站送她,在检票口望着她没有回头地走上大巴,快速地跑出车站,看着载着她的庞然大巴从眼前驶过,甚至没有看到,小杏透着车窗向自己告别。心中压着一块巨石,感觉失去了未来,愁苦至极。愁,往往是爱之不得。
只是,失去了只身的亲情和至爱的爱情后,风柜来的人,你要往哪里去呢?回去当兵?留下来工作?还是去台北?现实往往会给出看似明确的答案,只是,我们何时才能去追心里最想要的那个?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三):风柜—高雄,疏离又脉脉的温情

二刷隔了三四年,细节忘了许多,但风柜的景色一出现还是立马在屏幕对面建立起了亲切感,以至于整个前半段都在沉迷镜头,剧情看得漫不经心,到了后半段情绪被完全调动,才开始渐入佳境。 风柜—高雄,悄然发生的改变,未被理解愤懑,无疾而终的感情……阿清他们一举一动所牵扯的情感变化,很像是多数青年都逃而未遂的青春体验。虽然不甘心大多数共鸣都发生在他们失意的时刻,但踩水,杀鸡,打架,饮酒,甚至被骗这样有趣的事情,看多少次都只有羡慕的份。特别是从姐姐那里拿到零花钱决定一起去看电影,结果被卖片儿的忽悠到一座空楼里的时候,风柜少年说:“还真是大银幕,还彩色的。”竟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浪漫。 (不过要吐槽风柜少年们追女孩坦率得一眼就能看穿。当然这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是阿清围绕蜜蜂一圈一圈画着花瓣,小杏在少年好奇的目光下把自己的内衣收进房间,还有众人围坐干杯,暗自勾勒或明面儿炫耀自己的蓝图。也恰巧在这些时候,一些争执、爱慕和离别已经开始被预算。 从父亲死后的时空转换开始泪目,回过神来到了少年摔碗独坐草地的一幕。至此我也许已经完成了与《风柜》的对话。——如果在一部电影里遇见与自己生命中有过的经历相对应的时刻能够称得上是观影中极为美妙的事情的话。即使是一段并不愉快的经历。 与首刷一致仍然最爱结尾。钮承泽踩上凳子高声叫卖,所有情绪找到了落脚点。这一刻我以为阿清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可事实是高雄并没有多出任何一个人理睬他。居民们一边忙碌于自己的生活,一边不自知地与少年共享了他生命中重要而特殊的一刻。于是没有悬念地被侯导疏离又脉脉的深情震慑到失眠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四):少年,你还在吗

    依稀记得在侯孝贤电影《风柜来的人》里叫做小清的那个少年问另一个同乡少年你还会回去吗,那个少年毫不犹豫地说回。那个“回”字就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就像那句“你走遍了全世界,可最终还是要回来做自己。”带给我的感慨一样,也许世界很大,可是总会有那种全世界仿佛只剩下你自己一个人的孤单感觉;也许心里可以容纳的地方很多,可是只有那么一个角落是留给你永远想回也回不去的故乡的,也许我们一路风尘仆仆地奔向远方,只是为了清楚它在自己心中到底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
“远”到底在我们心中是被怎样定义的,我们总说渐行渐远,离曾经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以及那个熟悉的地方,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对于内心深处的那块记忆还保留着最初的感动,我不是不想见那个保留在岁月底里少年的青涩脸庞,我不是不想和人谈起记忆中的欢笑与泪水,或许有些人、有些事只是适合在夜深人静之时回味,才别有一番韵味,就像李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许只有影子才可排解自己心中的忧愁,才可以了解自己内心孤独
没有哪一片云彩会带走一整个天空,不能说云彩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或许天空的颜色就是因为云彩才更加透明,记忆中的脸庞也不会因为谁而改变,可是记忆却因为这些脸庞而更显丰硕,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停留在那一扇窗子前,来装点自己心中的梦。
或许,那时的少年已不会再回来,清澈的眼神,清癯的脸庞,还有那个遥想远方的梦。不管此时的你身在何处,只是想轻轻地问一句:少年,你还在吗?还会偶尔回想起我们少年时共同做的那个久远的梦么?
我想我们再见面时,没有过多的寒暄,没有多余的手势,只要一个眼神就已足够了。不管我们现在变成了何等模样,但勾起我们回忆的总是那个残存的梦,虽然不完整,但却足以让我用一整个岁月来祭奠我们的青春时光。或许我们各在天一涯,但是或许就是那段纯真年代让你我得以度过每一个艰难的时期,还会有陪我走一程的他人,但是总留有你的影子,好像又是你在一路陪我走着。
少年,你会悄无声息地长大 ,但是这长大之中又是有多少如愿的,可是你还总是能够那样隐忍地成长着,我看到了你坚强的身躯,一如看到了你那含泪背后的微笑,因为,因为,我们同样深爱着这片土地,总是为着这份深沉这样迷恋着……
   
                                                             14.8.10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五):空洞的迷惘和追逐


空洞的迷惘和追逐
    时长一个半小时,影片开端大概用了半小时作为三人离开风柜的铺垫,风柜在影片里是一个贫瘠渺落的小镇,参差不齐的土屋,黄土飞扬的小路,还有软绵绵的夏日阳光。四个正值青春的年轻人满身的活力无处释放,或者他们也渐渐感觉到小镇的小,感觉到人生的大,感觉到生活的空和内心的痛,感觉到满心被无聊生活所狠狠压抑着的冲劲。
我想,走出故土,去外面闯荡游历一番应该是每一刻年轻的心都会产生的一个蓬勃想法。电影中的四个年轻人相约一起来到大城高雄,想要闯荡一番,消磨消磨长得发慌的时间。
阿清与小杏的邂逅,也许是这个片段里清纯明亮的浪漫插曲。阿清想要对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的好是那么赤诚,他不会花言巧语也不懂装腔作势,只是在她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在她伤悲的时候默默陪伴,在她与自己男友相处时也难以掩饰内心的躁动痛苦,这就是阿清,真诚的阿清,喜欢生气的阿清,体贴良善的阿清,珍惜朋友的阿清。
另一个打动人心的桥段,是阿清对父亲的回忆,导演将这一段放置于影片的后半段,这个安排挺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在影片开头其实阿清父亲的镜头并不少,但导演刻意将这条父子线埋到影片后半截才挖出,既让人意外又是在情理之中,这大约是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至少在我看来我觉得很成功。在阿清回到家乡参加父亲的葬礼,他一个人默然坐在门前回忆童年时期的父亲在他心目中的曾经伟岸高大的形象,然后清浅细淡的泪水隐约闪烁,温情而感伤,触动人心。
影片最后,三个亲密的兄弟也面对着分离,阿清在街头尽力地叫卖,伴着他的声音,这时导演将镜头移向街道上忙忙碌碌各行自事的人们,卖菜的老农,买菜的妇人,稚嫩的幼童,每个人都在同一条街上行走停留,每个人的人生却是迥乎不同的平行线,也许他们生命的唯一交集,便是此时此刻的这条街,一起走过。
一个关于青春的,关于离开的,关于成长的,感怀故事。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六):《风柜来的人》观影笔记

1、侯孝贤拍打架,会固定机位和视角,利用建筑物隐藏暴力的细节。《悲情城市》等亦如此。《风柜来的人》里打架时,路过的巡警只看热闹。
2、风柜的海声萦绕耳旁。
3、三人海滩玩耍,配乐赞。
4、四男生伴着海潮在心爱的女生前搞怪,80年代的青春片啊!
5、成了傻子的父亲静静看着自己的儿子离开。
6、拥有恋情羁绊的人留在了家乡风柜,没有恋情的人则进行了一场青春叛逃。
7、有一段配乐如恐怖电影一般= = ,真的蛮诡异的,开头也是。叛逃进行曲。紧张又兴奋。后来得知,是杨德昌做的配乐?有几段是小提琴吗?杰作。
8、风柜与高雄的景观对比。在都市里依靠公交线路、问路寻找港都戏院或河西路等一个个具体地点,而不是依靠熟悉这一经验,这是都市空间的切入方式。
9、阿荣的表姐和同居的女人给了三个年轻人的异乡生活一抹亮色。
10、童年经验闪回,无时不刻不影响着当下。过去:爸爸打死的蛇成了干皮;当下:被信纸里压成了干尸的昆虫。81min也是,长大的阿清坐在家门口,宛如一个小孩。原来父亲去世后才明白他对自己影响这么深。
11、“风云致雨落洋洋,天灾时气必有伤,命内此时难合和,更逢一足出外乡,出外无贵人,做事难成,失物难寻,功名初难后有,婚姻不宜。”恋人的矛盾。
12、阿荣姐夫的出现,让这三个年轻人又添了一份寂寥。没有两性之悦。
13、两次出现的街头摩托仔:“买书买药看表演看电影”。台湾80年代的实体电影广告?(诈骗啦)不论真假的话则让人想起《儿子的大玩偶》,应该也是当时的一部分现实,即电影票不好卖。三个年轻人被骗后,在废弃的高楼里望着缤纷的高雄都市景观,“他妈的真的是大荧幕,还彩色的嘞”。这一派都市,也真是如戏般梦幻迷醉啊。
-他妈的我们找他去
-其哪儿找啊,高雄那么大,你以为这是风柜啊
三人买电影票被骗,在废弃的高楼愤怒地望向高雄的都市景象。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七):去戏剧化的青春

当下的青春片似乎要卯着劲儿比拼剧情的狗血,演员的美型和象征性怀旧物件的堆积,从这些角度来看,《风柜》完全是不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的。钮承泽等演员塑造的游手好闲的少年形象和每一个大城市城乡结合部里的游荡少年无甚区别。他们被放在影片所在环境当中是极为自然的,不需要任何戏剧化的努力。简单来说,走在高雄街头或者风柜乡下完全不会被当做外来者。他们不是以明星的身份来制造戏剧化的视觉冲突,而是为了情感的真实回归到生活之中,而电影则成为了类似于纪录片的记录真实生活的手段。
无处不在的长镜头制造了一个距离较远的观望态度,不同于窥视、带有居高临下的俯视意味,仅仅是平常的观望,“不带情绪的关照”。几场少年的打斗戏,镜头都处在很远处,少年们打着打着就会打到镜头外面,只留下声音在画面外。好像观众都远远地站在一边,镜头没有为观众带来任何情绪的加强,任何对于打斗这样冲突的情绪补充都需要观众自己来进行。简直是一种纪录片一样的观看。几次BGM的出现都在于增加本不多的情绪:父亲目送儿子的离开、描绘高雄的城市熙攘、结尾的黯然(交响乐采用了维瓦尔第的四季组曲)。而每一次情绪的升华都紧接着远景固定长镜头,用辽远的空间感含蓄地终结了之前激烈的情绪。极为贴切地反映了“阳光底下,再悲伤恐怖的事情,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
有些好的机位下的镜头反复的出现:从阿清他们的阳台看小杏的阳台,上面有把竹椅。不同人在上面坐着,在不同的时间、天气、光线下都有出现。镜头的重复增加了生活的不变感、熟悉感,告诉观众这并不是一场戏剧化的演出,制造了一种观众在观看他人生活的淡然。而事实上,整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戏剧冲突,所有意义不明的打斗都带着少年嬉闹的意味,既没有为爱厮杀也没有朋友反目。阿清不断酝酿积蓄的情绪到结尾处也不过是化为了一声声贩卖磁带的吆喝,进而消逝在市井的喧闹声中。
个人最喜欢的是对于阿清回忆少年往事的处理。在看电影的时候、在纸上无意识地画着圈儿的时候、望着父亲空空的椅子的时候,镜头就切到阳光下父亲的片段,极其自然的过渡。不需要任何对白的推进,抓住一个小小的实物或时刻就能进行这种过渡,确实,我们生活中的那种回忆,不也是如此吗?当尝到一口茶、闻到一种气味,或者仅仅是突然地想起来什么的时候,不也是不需要任何强迫性质的过渡吗?所以电影中这样的处理,极其地,极其地贴近生活。
这种去剧情化的处理,减少冲突和戏剧感的手段让电影彻底升华成了一种艺术手段。并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于观察人,观察世界,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也是看自我。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八):青春正是长长的风

·风柜来的人

时间太不够用了,所以一共分了三次,横跨两周才看完了这部电影。

对于“风柜来的人”的第一印象,是李宗盛的一首歌,来自《生命中的精灵》这张专辑(蔡康永说当时去UCLA留学只带了这一张专辑,可见它有多耐听)。但这首歌无疑被年少的我忽视了,正如这一部电影。只因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和《悲情城市》反响太大,所以这部早期作品也不太被普通观众提及,但它绝对是侯孝贤非常不闷的一部佳作,外加编剧朱天文,主演钮承泽、张世、庹宗华,现在看来这卡司竟也是星光熠熠。更值得一提的是,剧情竟然和现实走向惊人的一致,那就是钮承泽在庹宗华当兵期间横刀夺爱(虽然电影里并未成功)。

·青春正是长长的风

去台湾之前一直听说台湾的北部没有南部有人情味,我后来一直在想是不是国境之南的阳光和太平洋的海风会让人更热情。八十年代的澎湖和高雄又实在太迷人了,澎湖风柜的海、沙滩和小巴、高雄的鼓山轮渡站、盐埕埔和七贤二路是陌生又熟悉,两年前待过的地方竟然还有一些过去的影子。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在唱着“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还有那一整个明亮的夏天,彷徨、暗恋和大把的时光过得既快又慢。如果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一定不会觉得《风柜来的人》无聊又沉闷,因为青春就是这个样子的。

·阿青

阿青是一个不太愿意说话的渔村少年,他把对家人和小杏的情感都压抑在心里,不说一句话,也不做一次挽留,所以他能做的就是目送,目送父亲离家,目送小杏坐上大巴去台北。青春的成长过程是需要“失去”的,父亲的形象从一开始的“英雄”变成“坐在藤椅头上破了个洞的痴傻老人”再到“死亡”,每一次转变都是阿青心理和现实层面的双重失去。对小杏的感情也是从一开始就无疾而终的,两人初识的时候小杏有黄锦和,黄锦和走了之后小杏也并不想留在阿青身边。阿城在《且说侯孝贤》一文中有这样的评说:“《恋恋风尘》与《风柜来的人》都有一个难处,即少年人的‘情’。但少年人的‘情’之难写,还不在于此,在于挥霍却不知是挥霍,爱惜却无经验爱惜。”所以说世间最难得的是惊醒于自己正处在当下,当下往往是回忆中最美的时光,而少年人是对此是无所知的。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九):《风柜来的人》/《回风柜的人》

忍着眼泪的看完《风柜来的人》感觉又像是活了过来,不是正能量太多而是发现还有喜欢的事情并且可以去做的话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例如看电影

我从来都对节奏慢的电影没耐心,但凡看到大段的留白总是会马上关掉电视的,除了吉姆贾木许之外不能接受的还有侯孝贤的的长镜头了。

  《风柜来的人》观后感(十):阳光灿烂的日子

     没有什么深奥的哲思,没有什么戏剧化的情节,没有大人物的丰功伟绩,没有一石二鸟的象征隐喻,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动作场面。我一直在想侯孝贤电影的魅力到底是什么。
      那些喜欢的人会赞不绝口不喜欢的人觉得无聊透顶的长镜头,就慢慢地扫过炎热的夏天、炎热的海,扫过阳光灿烂的风柜,最后停留在阿清爸爸的脸上。他终日坐在门前的藤椅上,呆呆地凝望着大海。
      我被这个简单的镜头打动。
      昨晚,朋友告诉我她爸爸去世了。长久的沉默之后,我说你还好吧,她说还好。就好像谈论一场不算严重的感冒。或许这就是生活吧,面对最亲爱人的去世,没有那么多的撕心裂肺和歇斯底里,有的只是一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还好”。可是我知道她应该一点都不好。
      台湾影评人张彦昌在评价侯孝贤的影片《冬冬的假期》时说:“它的自然、流畅和写实的风格,带给我们不可言喻的亲切感,而且它忠实地呈现了我们几乎都曾拥有过的生活体验。”
       用这段话来概括《风柜来的人》这部影片也是不差的。那些平凡琐碎又充满生活情趣的一组组镜头。就像带着海腥味的微风一般扑面而来。从风柜到高雄,再从高雄到风柜,太阳升起又落下,海浪潮起又潮落,人们聚散又别离,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可是阿清的脸上多了几份沉重和苦涩。他再也不是之前那个没长大的孩子。
       我们就是被候导电影中的这种不经察觉的改变所吸引所打动。因为这就是我们的人生。生活中并不会有人跳出来说经历过这件事你就变坚强了,变牛逼了。一切都是在无声无息间发生和完成的。有的人依旧懵懵懂懂,而有的人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挫折。
       风柜和高雄被处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舞台。风柜,视野辽阔、海浪翻涌、色彩鲜明,人们单纯快乐。而高雄,街道拥挤、天空阴郁、爱恨情仇也加快了速度。光的处理对比鲜明,非常出色。
       记得有一次看一个访谈。主持人问什么是青春,问到夏雨时,他沉思了片刻说:“青春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我想如果换做阿清,他会回答:“青春就是风柜海边的舞蹈。”
      而我呢,我依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