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周末》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周末》观后感10篇

2017-11-27 21: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周末》观后感10篇

  《周末》是一部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米蕾叶·达尔克 / 让·雅南 / 琼-皮尔里·卡尔弗恩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末》观后感(一):大烂片

今年SIFF看完戈达尔的这片儿,极度糟心。
我喜欢荒诞,但这完全就是毫无逻辑的碎片堆砌,还夹杂很多政治宗教说教叨逼叨。自作聪明任性乱玩。幻灯片报时报月份主题。车祸、垃圾车、莫名其妙的空地里有人弹莫扎特一遍一遍,枪战、食人族、人体彩绘、杀猪杀兔子杀鸡。什么鬼。而且为什么那么喜欢在人身上打一个鸡蛋啊,浪费可耻。
现在有电影是 word 文档,有电影是PPT,然而戈达尔大师来了一个特别牛逼的,这完全就是抽象艺术展啊。每个片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作品,比如:《堵车》、《车祸》、《童话剧》、《垃圾车》。
特别喜欢 法外之徒 ,也肯定这部电影的实验精神。然而大师也不是不会出错啊,然而这部电影就是烂片啊。为什么就是不承认呢。陈凯歌张艺谋拍烂片的时候照样有人骂啊。
8分钟的堵车镜头有什么了不起啊,高峰时段上一线城市高架分分钟你也可以拍。不像电影的电影就牛了?拍个杀兔子大家就服了,也是醉,未免也太好糊弄了吧。呵呵。不是电影就不是电影,什么不像电影的电影啊。绕口令嘛。拍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拍一部看完鬼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电影,这就是失败。这部电影TM有主题吗?
然而搜豆瓣条目,齐刷刷都是“牛逼”、“自由”、“没看懂”和五星。还有喜欢中间穿插的红蓝大字,(这些字体PPT都没中文字幕)我就纳了闷了,要装逼麻烦来个全套,然而你造这些你们爱的红蓝大字其实就是“九月之光”“八月之火”“法国人的生活”吗?真是看不过没懂还瞎喝彩,没懂你打毛五星,还头头是道什么长镜头反电影 cult 。你懂你懂你最懂。
当时的字幕也是给跪,时有时无时快时慢的字幕让我快精神分裂,大概字幕放送被无聊得睡着了吧。电影完结时身边的男纸在灯光亮起来的瞬间飞奔离开,跟这部莫名其妙的电影也有莫名契合。
总之从影院出来我内心十分气愤,看这种烂片简直就是浪费生命。大概是我为数不多的阅片史上排名第一的宇宙无敌大烂片。回家 uber 上司机放《夺宝奇兵》的DVD,啊这种时候美国商业片救了我一命,终于回到正常的世界谢天谢地

  《周末》观后感(二):因为不懂所以伟大

电影课的老师要求看的,所以就看了,看之前纠结再三,因为看过的同学都说看不下去。不管了,还是看了。
一开场就是无聊的对话、打闹,法语电影,英文字幕,演员讲话又很快,让我有些跟不上,不过后来慢慢地就适应了。我承认我看的最认真的一段就是那个wife在描述那个3P过程= =莫喷...我擦,真是太重口味了啊。一边看一边思考他们是个什么体位...
然后差不多开始他们的weekend了。真是不好意思,那个据说长达7分钟的堵车长镜头我快进了,因为实在是太无聊了...车到尽头那个车祸现场真是吓我一跳,但是如果看过后面的情节,那也觉得,好吧,小case了。
一路上粗线一些配角,揭示了一些含义(感受下就好了,我也不想总结了,大概就是些无政府主义啦,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啦,还有黑人什么的,黑人那段我快进了,说的一堆大道理我实在不懂)
主角车被烧的时候,女的大喊爱马仕包包的时候还蛮喜感的...
其余的,反正好血腥好暴力,整个电影的音乐又很催眠。我真的不懂不懂。但还是向大师致敬。

  《周末》观后感(三):戈达尔的碎片

每个人都是一座隔绝的孤岛,戈达尔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镜头记录那些惊鸿一瞥,也许,电影存在的意义就是将梦境注入现实。其实,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场梦,在镜头营造的幽深梦境中,得到,享受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癫狂。遵循自己的声音去生活和创作,就像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一样,有着快乐,也有痛楚,一次豁然开朗要经过多少的挣扎,自我否定和推翻才能对自己手中的摄影机完全的信任
戈达尔的《周末》是他所有的电影中最难懂的一部,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和以往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破碎,杂糅。整部电影看起来是由无数个碎片般的片段组接起来的,电影中的元素虽然杂糅,但是细细欣赏起来却回味无穷。前卫的风格,鲜明的色彩,妖艳性感的剧情,疯狂而严肃的思想,形成一种独特的诱惑力
用镜头去构建一些看似无关联的场景,然后把这些场景串联起来表达某个主题,这样的拍摄方式可以令想象具体化。戈达尔的镜头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细枝末节情绪,以及他偏激而独树一帜态度。有些电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有些电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和思考,有些电影是导演的自我释放,有些电影是对不可抗拒的时间的反抗。所有的这些,都归结于这个世界中存在的种种疑问,而电影,恰好可以记录下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省。
影片《周末》主要讲述的是一对夫妻骗取遗产的故事,重点不在于遗产本身,而在于从此处到彼处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讽刺: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讽刺,对虚妄幻想的讽刺,对人性阴暗的讽刺。影片开始于一段骗取遗产的旅行,这场旅行并不向他们想象的那样轻松美好,从无秩序的塞车开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戈达尔对长镜头的喜爱以及驾驭能力。在长达八分钟的塞车镜头中,戈达尔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这是第一个讽刺。在塞车的过程中,戈达尔巧妙的穿插进一些车祸的镜头,而这些镜头或许可以暗示生命机体和机器之间的矛盾,这是第二个讽刺。影片中的人物除了夫妻以外,还有知识分子,垃圾工,强盗,艺术家,哲人,这对夫妻在旅行的过程中和这些具有不同属性的人产生联系,然而,每一次的联系就极富有戏剧性,到达了目的地之后,夫妻二人合力杀死了母亲,得到了遗产,却意外遇见了强盗,这是第三个讽刺。
抨击:
在这部电影中,戈达尔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抗衡,人性的阴暗是每个人都摆脱不了的丑恶,车祸发生之后,一个女人从车里逃出来,大喊一声“我的爱马仕包包”,车内的男人以及在车祸中丧生。在所谓的文明社会中,无秩序的情况屡见不鲜情感在物质的诱惑下已经逐渐弱化。当这对夫妻遇见了强盗之后,他们各自选择的方式是明哲保身,最终,丈夫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杀害,妻子不得不留下来,最终,面无表情的咀嚼着丈夫的肉。影片中的车祸场景要比好莱坞的追车场面真实的多,当好莱坞用技术征服世界电影市场的时候,戈达尔用他的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逼真的场景,每个演员的表演都被真实的记录下来。这对夫妻在“旅行”的过程中打跑了哲人,打死了无辜的原住民,被强盗强暴,大肆谈论3P,接受无产主义者的帮助等等。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冷淡,物欲的泛滥,潜在的暴力因素,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沦丧,西方社会中的野蛮在都在本片中用近乎癫狂的形式得到表现和表达。
梦境:
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更像是一场梦,在本片中,戈达尔把各式各样的元素揉杂起来,组接了一个奇异诡谲的末世启示录映像。电影开始,梦境亦开始。驾驶者的咆哮,车祸,抢劫,施暴,谋杀,吃人等,戈达尔把这些元素处理的十分自然。这个世界开始于梦,同样,也结束于梦,梦中的疯狂和罪恶却是现实中最真实的写照。如果用一座城市来形容戈达尔,那一定是巴黎,夜幕下的巴黎性感而神秘,那些静谧而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人沉醉以至于沉溺,艳丽而又不矫情的影像总是让人带有难以触及的距离感。
在本片中,汽车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载体,它象征了现代社会中的败物主义,野蛮以及死亡,戈达尔的批判向来毫不留情,在本片中,戈达尔正是用他的镜头对西欧中产阶级以及美式资本主义进行犀利而又严苛的嘲讽。和《狂人皮埃罗》相比,本片更加晦涩,残酷——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和被伤害,人和机器之间的死亡与被死亡。

  《周末》观后感(四):笔记Week6

铁硬霸气学术派。
评判(其实在嘲笑理想主义与现实间落差)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
艺术史:quote自由引导人民
超现实主义:堵车的公路画面突然切到车祸的血迹/死去的富家子在车内陈尸画面频繁切回来/打闹突然出现羊群/车里的兔子/斗车和车子燃烧的并置画面
挑衅观众甚于筋疲力尽,“我的片子我做主”
公寓内赤身裸体女子繁琐详尽地讲述了很久,镜头静止不动
公路片段镜头定在缓慢移动的黑车上时不时还被路上车辆挡掉-观众如何观彻底由导演掌控
gag: 夫妻两抵达电话亭前连续切回那两三秒的一段反复了三次好像
嘲笑:消费主义风潮和商业电影市场,阶级区隔和矛盾,资本社会自私化的人性
-如果有钱想要什么?
-St. Laurent couture, 豪车,beach resort, “a weekend with James Bond”
-“伪造的照片”:阶级一家亲
-刚驶过死亡车祸现场丈夫最关心和家里打个电话,妻子提起车祸丈夫没理(后来他们千方百计怎么也回不了家,像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2)
-草坪上报销的汽车堆,
-被射死的“富二代”躺在车里,(比他穷的)女友在和肇事者吵架,没人管他
-中产阶级夫妻照样不理会此事,扬长而去,屌丝女友和工人团结一致,骂“犹太人”
红白蓝
-似乎在频频指向法国 其他颜色黄黑绿

  《周末》观后感(五):剥下那张虚假的皮

不得不说,标题很大部分和那只剥皮的兔子有关系。
随手摘一段日志里的话:
“原来我不喜欢装B这个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所以刚才看戈达尔的周末的时候,我毫无顾忌的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腿都被自己压麻了,一抬头正是一只被剥了皮的兔子,恶心的不行,于是一拐一拐的走出屋子。之所以说戈达尔大师,我觉得完全是他不仅能让看电影的人们不爽,而且让睡着的人也睡不安生,不断的鸣笛声和女人的尖叫还有吵架。我注意力最集中的莫过于一开头将近10分钟那个只穿内衣的美丽法国女郎自述的片段了。所以我承认,我真的很俗。
但是我仍然很喜欢分析他的电影。就像看完了breathless之后,从里面分析出他精心加入的high arts,存在主义思想。这样做无非是往脸上贴贴金,显得自己也和那些把他评为大师的人电影鉴赏水平相当,从众多导演堆成的石堆中发现了他这么块钻石。
其实成为一个好的导演,完全是要靠人品。Orson Welles这样的大师在拍了在今天被人们评为史上最好的电影公民凯恩之后,被当时他在的公司骂的不行,说他光浪费钱,不给他足够的经费拍片了。结果就是我们现在只能通过Touch of Evil这种后人揣摩他心思复原的电影里尝到一点点大师留下的甜头。而Francis Ford Coppola的人品就比较好一些。拍完了教父1之后大获成功,于是2给了他充足的经费和时间去发挥,他也确实做到了淋漓尽致。
但我觉得我更喜欢教父的原因则是它更好莱坞。在被好莱坞洗脑多年之后看到戈达尔拍的对好莱坞竖中指的电影,未免觉得不舒服。 讽刺的是,我的教授来自好莱坞,最喜欢的就是反好莱坞的电影。他是我最喜欢的教授,虽然他总希望我叫他Mike,但是从小被教育要尊敬师长,我不管当他面还是邮件都尊尊敬敬的叫他Professor T****r。他说他很嬉皮,别看他现在快六十了,他大喊着对我们全班说:“老子内心是二十二啊二十二!” 正好二十二是我的幸运数字,于是更喜欢他。”
大概不学电影的话是永远不会看戈达尔的吧,而学电影的话却又是一定会看的。(突然想到非你莫属那个晕倒的哥们,其实当时张绍刚问到戈达尔我还真是挺惊讶的...)就像日志里说的,这个电影我睡过了很大部分,也错过了打鸡蛋这样的经典镜头,(当然后来补看了...)不过我可以自豪的说,堵车那个长镜头我是一秒不差的看下来的...
在我醒着,或者说被爆炸声/尖叫声吵醒的时间里,还是看到了几个比较喜欢的镜头的。"女人痛不欲生的冲着燃烧的车尖叫,然后喊了句艾玛老娘的爱马仕啊!!!"当时就笑了。
再回望,戈达尔做的,并不只是帮助我们逃离好莱坞建在我们周围的条条框框,也是帮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比如我就认识到自己是个主流的不能再主流的人(要不怎么看到非你莫属那个2b视频片段的...),这种由内而外的主流自然是要把我从戈达尔,以及任何实验电影,third cinema,或者任何好莱坞之外的电影中排挤出去的。
所以,戈达尔,谢谢,再见。

  《周末》观后感(六):最坏的预言和最真的愚蠢

戈达尔的《周末》。1967年上映。
历史并不必然永远朝着进步的方向前进,也不一定随着时间的叠加就能沉淀出纵深,它可能会原地碎裂至面目全非,只要我们一刻不出离自我的贪婪,就一定会在某个擦枪走火的偶然时刻,重新回到杀戮嗜血的原初....

  《周末》观后感(七):导演已放弃治疗~

      不可多得的观影体验。前30分钟是有趣的,烦躁的堵车场景经过一些夸张处理再由一个长达7分钟的长镜头呈现出来之后,变得非常的有意思让观众看得非常的爽;再30分钟是荒诞甚至宗教的;两个人用尽一切办法向目的地前进,毫无底线的换车抢车步行搭车,途径各种悲催的车祸场景,夹扎着疯癫的哲学家的镜头,让人联想到但丁神曲之类的宗教故事让人很好奇导演想带我们走到哪里。 最后30分钟是无聊和恶心的。冗长的政治宣言,让我猛然发现这不是一个神圣的或者戏谑的故事,而是导演个人恶趣味的宣泄。吃人,杀猪等等镜头,加深了这种感觉。
   我给8分,是因为电影里的确有些不错的元素,而且不加修饰的镜头画面,颓废的色调,加上对比强烈的一些色彩搭配,可能呈现了上世纪60年代,法国真实的社会场景。

  《周末》观后感(八):A Film Adrift in the Cosmos

第一遍看是在电影节无比悲催的字幕下完成,只能勉强地抓住一些此举,并且集中精力的从图像上去感知,当时的感觉是觉得非常有趣,堵车的那段一条道空着给主人公前进,旁边的车队不仅会出现随机重复,还有各式的奇形怪状:下棋的、狮子、草泥马、反方向堵着的等等。另外黑人与阿尔及利亚人的采访也是有趣得紧;拦车时问是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回答在电影了;重复出现的演员;公用电话亭唱歌的小哥;爱丽丝的问题;莫扎特Sonata配360度环绕长镜头……
CYQ表示此乃激进的戈达尔让电影艺术去资本主义的干法。而看了些影评后,他们的说法是电影叙述中去全知的权威的方法。虽然有趣的点也不完全是技法,而是零零散散的荒诞内容。
第二遍则终于可以对着完整的英文字幕时间轴毫无偏差地好好看这部电影——尽管有些标题没有翻译,但靠着维基百科还是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这一遍则是更加专注于内容的理解——通过语言文字。从影片的开始,便涌入了大量的“罪恶”,而稍后则隐隐觉得某一段重复凌乱出现的阴森音乐往往是搭配着通奸、盗窃、强奸、杀人等出现。而面对着影片里大量的荒诞、恶、纷争,影片开头的大标题:“A Film Adrift in the Cosmos”和“A Film Found in a Dump”便不断地重复出现在眼前。大量的人性实验、历史映射(法国历史不熟)、符号(河马?)应接不暇猝不及防地大量浓缩在短短104分钟里,也许真应该在发射卫星时捎上这么一份电影以表人类这个种群的真实面貌——垃圾堆中的人性。
意识形态方面其实并没有感受到特别严重的倾向,对于资本主义方面自然喷得很凶,物化、算计、背叛,但对于革命前线(标题上打了个大叉)也是啖人肉、交换战俘、杀害平民都有了。“共产国际”那段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拥则是因为男女主的漠不关心,其中的荒诞不禁想到反日的手段,唯感受到强烈地对共产国际的嘲笑——或者说此共产非彼共产?
总的来说,如此运用荒诞、非理性、嘲讽抨击了那么多现象、制度和人性的电影,实在是畅快淋漓,全片虽说拆开来一段段地看都独立地有趣着,但沿着轨道顺着男女主简单的剧情发展去体验的话,显然则是更引人深思的,真是有趣极了!

  《周末》观后感(九):《Week-end》慢速观影笔记

"Tell me your name, Madame."
"Me? I'm Corinne Durand."
"Durand's your husband's name. What's yours?"
"My maiden name? Corinne Dupont."
"Dupont is your father's name. What's yours?"
"You see, you don't even know who you are."
35'06 - 36'11
这一段公路狂飙,最后的分屏镜头和车祸后Corinne的嘶喊:My Hermës handbag!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AUX WEEKENDS UNR 从法国大革命到戴高乐周末
(戴高乐党:Gaullist UNR Party)
47'58:
If they buy knowledge, it's only to resell it.
They want cheap knowledge to sell at a profit.
They want nothing which would stand in the way of their victory.
They don't want to be oppressed, they want to oppress.
They don't want progress, they want to be first.
They'll submit to anyone who promises them they can make the laws.
I wondered what I could say of them. I decided it was that.
50'44 - 58'02 ACTION MUSICALE
这一章个人很喜欢,长镜头在院子里一圈一圈地绕着,伴随着莫扎特的钢琴曲和钢琴手的长篇大论
围坐在垃圾车旁,啃着发硬的面包,陈述或倾听关于class society的大篇哲学调调,整部电影中充斥着长篇大论,但总是运用长镜头对着倾听者或者无关紧要的风景,就是不给陈述者镜头。在这些关于civilization和class society的讨论中,穿插了一些前面的镜头。
Engels
Morgan
savagery到barbarism到civilization
01:12:55 The Greeks passed from tribe, to confederation, to military democracy.
Corinne为父亲遗产发愁时,丈夫Roland却念着Corinne借来的小说中无关紧要的hippopotamus和lord的对话
影片最后一段有些镜头莫名血腥,看着略感不适
打击乐配合长篇大论挺带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周末》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