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10篇
《伊斯坦布尔的猫》是一部由希达·托伦执导,布朗特·乌斯塔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一):伊斯坦布尔人对于猫的感受
“有些猫真的有性格,你可以从它们的脸上得知。我认为把它们困在房子里,是错误的行为。。。只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把它们当宠物。外面有成千上万的猫,我们想把它们所有都变成宠物。那么重点来了,你得赶得上它们的出生频率。与它们交流。此外,它们可以告诉。。。谁喜欢它们和谁不喜欢。它们注意到。它们散发出正能量,它们吸收你所有的负能量。我们很幸运,它们让我变得更好。”“如果你知道如何生活,你会知道生活如此美妙,敞开心扉,你会感受到爱,当你用爱去看它的时候,一切都是美丽的,如果你可以享受一只猫,一只鸟,一朵花的存在。。。我能说的,整个世界都会是你的。”
“当她想要被撸的时候,她会来到这里,得到满足后离开。但是我不能按照我的意愿去做。我抓住了她的尾巴,她咬了我的手,但是按着她的意愿做了,她从不妥协她的自由。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她有一种好战精神,我很喜欢这点。她拥有着人们本该有的品质。”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二):一幅猫和猫奴们的浮世绘
主子们—诗意的栖居 纪录片开始就给这群主子们定了性:它们目睹了帝国的兴盛与衰亡;如果猫消失了,这个城市的灵魂也会受影响。 在伊斯坦布尔,猫最大的特点是安全感,君不见其出入公众场所如入无人之地,而每个人还将其奉若珍宝;它们的生存完全不是问题,只要生为一只猫,这个城市就为你敞开了门。所以,清晨黄昏,街头巷尾,这群主子们闲散安逸地栖居在各个角落,品味自己独有的猫生:或像一个捕食猎人,或像一个善妒的孩子,或内心住着一个好斗的灵魂,或有贵族外表实则是一个街头混混...... 关于街猫的喂养,也算开了眼,“我们希望他减肥,已经只给他吃烟熏肉,有时配上一些比较软的芝士,再加上一些烟熏火鸡肉;以前他只喜欢烤牛肉,现在只吃火鸡肉”~~~能不能考虑一下观众的感受,sad~~~ P.S.和魔都的街猫非常不同,当然高校宿舍楼的猫主子们除外;魔都的街猫大都警惕性高,极易受惊,而且这种警惕性有时连食物都不足以打消23333~~ 猫奴们—他们谈论猫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作为陪伴 “我也知道可以种花花草草,但对我来说养猫最好。” “只和人互动远远不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画画是个很孤独的职业,当我画画时,有猫在身边熟睡会觉得安心。” 作为疗愈 "我2002年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是从那时起,开始照顾猫。当时我的状态很糟,完全迷失,但是照顾它们能疗愈我。现在我很开心,很感谢它们。如果不是它们,我无法恢复,没有药能够救我。" 作为女性特征的载体? "它们很有女人味,我们已经忘了这种姿态,但猫身上还保留着。" "在这个城市,做女性是很艰难的,你必须是可爱的小东西,好像你的价值仅在于此。" 作为上帝的使者 "上帝会给我们试炼,通过很多方式让我们接近他,而对我来说,接近他是通过这些猫。" 作为触及灵魂的存在 片中有两个情景让人心头一颤: 一是一个大叔,正在对着镜头滔滔不绝,突然一个友人抱过来一只受伤的小奶猫,大叔带它救助的路上,始终双手捧着,小心不让它再受颠簸的样子,这个城市的大叔们都把仅有的温柔留给了这些主子们。 二是一个阿姨翻着一本猫咪相册,介绍着,这是我的第一个孩子,后来死了,我一直都想找一只和它一样的猫,始终没成功。最后我知道了,它就是那么特别的存在。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In Istanbul, do enjoy the little thing.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三):猫城伊斯坦布尔
最早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知道了这部电影。自己并非猫奴,甚至因为觉得猫咪的眼睛和牙齿有些可怕而对这种动物长久没有好感。只是当时看了公众号小编的文章觉得有点意思就记下了。昨天突然想起了这部片子就立马找了资源看起来。电影的构图和配乐不得不让人叹服。每个场景像是被海风拂去尘埃般干净,让人觉得伊斯坦布尔真是一座干净而纯粹的城市。看的时候不禁怀疑这些自带美颜效果的图片是依靠后期还是拜上天所赐。影片中穿插了土耳其语歌曲,不知道是否是民间歌谣只觉得别有一番异域味道,和画面相配得刚好。
伊斯坦布尔真是一座猫城。猫咪俨然是城市的主宰之一。它们在野性和被驯养的边界生存,游离于城市各处的它们坦然接受着人们的照顾,在亲近人类的同时又保留了猫的天性和个体性格。在人们眼中,猫是负能量的吸收者,是一剂治愈人类心灵的药剂,是伊斯坦布尔的文化的一部分,是让人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精灵,是人类的伙伴。街上的行人走着走着遇到猫就去摸一把;和某些猫熟悉的人看不到了老面孔就会不由地担心想念,牵挂猫比关心自己更甚;被猫咬了的人还是因为那只猫的性格独立而爱它;心上有创伤的人因为喂猫而治愈了自己;一位居民的生活因猫而发生转折…在伊斯坦布尔,猫与人的联系就是这样紧密。城市中的猫奴对猫始终持有敬畏和爱意,他们甚至为一些猫的猫性的丧失而忧心。天啊,如果真的有猫的天堂,那它一定是伊斯坦布尔的模样。
然而,随着大量高楼的建立,人与猫的关系疏远了。野猫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我很喜欢动物,养了一只鹌鹑都要抱上床一起睡。有一次去同学家。她家有只猫,晚上我们就两人一猫钻进被窝一起睡,丝毫不顾及猫脏不脏。那只猫很不安分,时不时在被子里翻动,爪子有时会扒我的睡衣。至今回忆起那个夜晚仍觉得温暖又奇妙。年岁渐长,我虽仍是喜欢动物,却会在接近它们的同时考虑它们是否有细菌,心里就不免带一些疏离了。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自然是母亲,而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她的儿女。人类无疑是伟大的,人类拥有文明。只是,人类也是动物,人性与动物性在人类的体内共存。我们常常遗忘自己的动物性,但它一直存在,在特别的条件下会被突然触发,我们不该忘了这点。
如果你爱猫,爱自然,去看看这部电影,看看这座城市。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四):若有来世,做一只猫
注:本人不是猫奴,更不是犬隶!写这些只是不甘心让如此的美好成为过客!
地跨欧亚两洲的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旅游胜地!这个城市,既有希腊的浪漫,也有东方的古朴,美的让人神往!
作为古代的三大帝国:罗马,拜占庭以及鄂图曼帝国的首都!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苏丹开始在首都伊斯坦布尔修建下水道,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后来引发了鼠患,当时人们为了对抗鼠患,家家户户都开始养起了猫咪,如今虽然帝国已不在,但这些猫咪的后代依旧生活在这里,比起居民,它们更像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的主人!
作为土耳其前首都的伊斯坦布尔,街头巷尾,猫无处不在,小到咖啡馆,大到旅游胜地索菲亚大教堂。或坐或卧,抖抖耳朵,咪咪眼睛,舔爪捋毛,追逐打闹!那角落里永元不会空的猫粮罐子,还有那写着“这是给猫和狗用的杯子,如果你不希望下辈子为水而苦,那就不要碰这些杯子!”贴在墙上的贴纸!无不体现着:土耳其人天天撸猫!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五):爱猫没有那么容易,每只猫有它的脾气
猫,一种神奇的生物。铲屎官们为它如痴如狂,小鱼干儿供着,玩具买着,还要陪玩陪闹,爱猫胜过爱自己。但撸猫没有那么容易,每只猫主子都有它的脾气。
今天花白来安利一部高分猫片,《伊斯坦布尔的猫》,带你走进爱猫之城伊斯坦布尔。
这部电影2016年已经上映了,尽管是纪录片,但是它一!点!都!不!无!聊!
目前豆瓣8.6分,4236人评价过,许多人称它是自己看过的最好的猫片。片中拍摄的猫咪们,或娇憨,或霸道,或泼辣,或优雅,性格各异。
伊斯坦布尔这个地方,猫是城市灵魂的一部分。
它们不会被关在房间里,禁锢自由,成为附属于人的宠物。
但是它们绝不是流浪猫。因为整个城市的路人甲乙丙丁,都会给它们喂食。
影片开始,一只喵矫健轻盈的穿过大街小巷。它不怕人,甚至会到服装店里爬着眯上眼心安理得的睡上一觉。
美貌的老板娘提起这只猫,一脸慈爱地说:“有些猫就是很有性格,从脸就看得出来。”
这只“有性格”的猫,走到哪里都有人给它吃的,待遇非同一般。
它也是四只喵的妈妈,这四个小家伙趴在楼梯上偷看外面,一个比一个萌。
猫知道谁是真的爱它们,谁不爱它们。就像小孩子一样,看似天真,其实内心跟明镜似的。
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却保留着很多低矮的民居,古老的建筑,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这一切都只是因为猫。
鱼店老板一边用小鱼干喂鱼一边说:“人对动物的爱是很特别的,不爱动物的人,也不懂得爱人。”
人对猫的爱,使伊斯坦布尔充满了温情。当一个菜市场要被拆除时,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的生计怎么办,而是这些猫应该去哪儿。
要是街区拆光了,猫就找不到人陪了。
电影里一位大胡子讲述了十五年前他和猫的灵异故事:他花光积蓄买一艘船,结果不到一个星期船沉了。他又买了一艘,结果不到一周船又沉了,他没钱了。
突然有天一只猫指着一个钱包喵喵喵地叫,他打开钱包,里面刚好装着他需要的数目,120里拉。
大胡子说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天方夜谭,但是他没有骗人,他觉得这是上帝的恩泽。
正因为如此,他喂养了一窝没妈的小猫仔,用注射器吸了牛奶,一点一点地喂给它们。
一个头上扎满辫子的女人说,和猫沟通,就像有个外星人朋友一样。不错,喵星人和我们印象中所有家养动物都不一样。
它是圣经里唯一没有出现的家养动物,神秘而野性,可不就像外星生物嘛,喵星人可不是白叫的!
当地人认为猫能和上帝沟通。它们能从很高的地方跳下来而毫发无损,能在空中扭转身体,中国古话说,猫有九条命。
这部电影的导演希达托伦在伊斯坦布尔长大,在成长过程中,对猫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部电影并没有以专家的语气或者猫的视角来拍,而是朴素真实地呈现了当地最普通的居民和最普通的猫之间的互动——无论男女老少,在路上看到猫都会走过去亲切地摸一下。
电影里最让花白印象深刻的两只猫,一只是“泼妇猫”。
它剽悍,嫉妒长得比它美的母猫,它傲娇,不喜欢人温柔的抚摸,而喜欢粗暴强势的抓它。
它连狗都敢追,而狗居然也真的怕它。
它想被摸就去找人,享受够了就走。绝不妥协,热爱自由。如果它不想被摸的时候,有人抓她,她就会咬人。
它老公和它一起吃饭的时候,都是怯生生的。等它吃完才敢放心吃。
经常照看它的人说,它体内藏着一个好斗的灵魂。
另一只是“绅士猫”,它的栖息地是一个餐馆儿,但是它从来不会走进去问人讨吃的,也不会在门外问顾客要,它饿的时候,就默默地用爪子扒着玻璃。
店员说它特别礼貌,大家也因此特别喜欢喂它各种食物,导致它超重,然后大家又帮着它减肥。
人们陪伴着猫长大,八年,九年,看着它们出生,看着它们死去。
班古这只又瘦又丑的猫是一胎四个唯一存活下来的,它喜欢撒娇,喜欢人摸,赶都赶不走。重点是它还玻璃心,喜欢吃其他猫的醋。
尽管如此,但是如果哪天早晨它不在,人们也会像担心家人一样的担心它。这就是爱吧。
还有“黑猫警长”,它是一只双目炯炯的捕鼠英雄,电影中拍下了它捕捉老鼠的画面,配上了紧凑的鼓点作为背景音乐,看得人很是振奋。它享受自己的工作,也教人们享受自己的工作。
电影里大胡子的壮汉们,一脸温柔地抚摸着身边的小猫咪时,那种反差萌简直让人心动。
在人们抚摸照顾这些小猫,喂养这些小猫,为它们提供生存场所的时候,猫也在回馈人类。
一位遭受过心理创伤的妇女,每天煮二十磅的肌肉来喂猫。在喂猫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满足,也逐渐有勇气面对死亡。
一位成年伊斯兰教的男子说,他和他哥哥会隆重的埋葬死去的猫咪,如果没有猫,他们的童年会缺失很多快乐。
他说有些人会觉得猫很绝情,提供吃喝给它们,它们却不愿意在你膝盖上被抚摸一下。但是这只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就想要得到回报。
一定程度上,猫教会了我们怎么去爱。它让神经衰弱忘记怎么笑的人学会笑,它让人更接近上帝。
珍惜身边那些治愈你的猫主子们,它们在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在你心情阴郁时,总能很轻易地治愈你。它们的眼睛里,藏着整个宇宙的神秘,却心甘情愿伏在你膝盖上,让你抚摸它柔软的毛发。
正如影片结尾所说:“当猫在你脚下蹭的时候,那是你一天中最幸运的时刻,他提醒你,你如何在活着。”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六):伊斯坦布尔的"Baby girl"
《伊斯坦布尔的猫》Kedi.2016
一个有爱的纪录片,昨晚当吸猫片er看来着,大块er黄油融化般的治愈当然是必备效应,对于全民吸猫撸猫的历史溯源交代也很明了,奥斯曼帝国第一条下水道系统引来鼠患,泊靠在欧亚港口的渔船都会携带各自国家的猫上岸,各类品种的猫伴随帝国成长千年,成为伊斯坦布尔的"Baby girl"。
伊斯坦布尔人对待猫仿佛像对待某个调皮捣蛋的孩童,随它们自由来去出入于人们的日常,在生活之余观察它们的习性,成长,性格,玩味它们身上的特质,分享人猫交流的快慰。而对于猫的顽劣给他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小干扰,亦无可蹙眉,提起一只能让渔夫追着满街跑的猫就像提起自家被宠坏的熊孩子,旨归在于它开森就好。顽劣干扰到人时,伊斯坦布尔人也从来不会用脚驱赶猫,而是附下身用手轻怕猫的背&臀部,请它暂时到别处玩一会儿。总之,隔着屏幕都感到淳朴的爱意~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七):一封写给伊斯坦布尔猫的热烈情书
“猫代表着难以描述的混杂、文化和独特,这也是伊斯坦布尔的本质。没有猫,伊斯坦布尔就会丢失一部分灵魂。”《伊斯坦布尔的猫》开头的旁白如是说道。
电影的开头,镜头俯视如迷宫般错综复杂的伊斯坦布尔城区,以及连接蔚蓝天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跟随着一只橘色花纹的小母猫,深入大街小巷,记录下她如何向餐厅食客讨食,如何走进沿街店铺分得一块饼,又如何熟门熟路找到一处流浪猫食物站休憩饮食,最后又跟随她到一处仓库,看到她将事物分给嗷嗷待哺的四只小猫宝贝。这是《伊斯坦布尔的猫》记录的第一个故事。
这部纪录片中游荡于伊斯坦布尔街头、备受人类宠爱的主角们与那些《萌宠成长记》和《动物星球》不同,他们不再是乖顺听话的小宠物,或者是捣蛋顽皮的淘气鬼,他们不受拘束也不被任何人所占有。人类不再以“主人”的身份自居,在伊斯坦布尔人眼中,猫,本来就不应该是养在家中的动物。他们对待猫更像是互相帮助、扶持的邻居。纪录片所讲述的就是是猫与人类邻居之间的温情脉脉,以及他们所身处的这座古老、复杂、神秘而包容的城市:伊斯坦布尔。
这座建在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地岬上的古老城市,横跨欧亚大陆,先后经历了古罗马人、拜占庭人和奥斯曼人统治,融合了古罗马、东正教和伊斯兰教混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帝国之间的霸主之争,宗教之间的血海深仇,种族之间的互相倾轧,让这座城市历经沧桑,见证了几大帝国的崛起和衰落。无论这座城市的居民怎样变换了肤色和发色,而猫,却始终是这座城市最怡然自得的街头霸主。
片中一位画家娓娓道来伊斯坦布尔猫的数量如此之多品种如此之丰富起源:吉汉吉尔山脚下的港口,曾是奥斯曼帝国最繁忙的贸易枢纽,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手都在船上养猫以防鼠患。随着卸货登陆上岸的猫没能来得及赶上回城的船只,就被永远的留在这座城市里。之后奥斯曼帝国建成了第一条下水道系统,因此也造成了老鼠的横行,于是家家户户都养了猫来应对。
人类对于猫这种生物的迷恋,有人认为是猫对于人类回应的随机性带有赌博的神秘色彩,而这更多是对于将猫作为宠物圈禁在家中的人类而言。而在伊斯坦布尔,爱猫之人寄予猫的是食物、水和不打扰的宽容态度,而所获得的却各有不同。有人从猫身上获得治愈自身疾病的力量,有人在照顾猫的过程中得到自身救赎,也有人因为猫的陪伴而得到慰藉,更有人欣赏猫所独有的妖娆步态和妩媚姿态,那是披上长袍的伊斯兰女子被抹消的女性特征。
这座城市对于猫的包容,更早来源于先知默罕默德爱猫的传言,似乎与其背后的宗教背景颇有渊源。默罕默德言行录曾提及先知默罕默德在祈祷之后,发现有只猫睡在他的袍袖上,为了不要惊醒熟睡的猫,先知割断自己的袖子,让猫继续沉睡。直至今天,伊斯坦布尔人对于猫,仍抱有着宗教色彩的敬畏,他们认为猫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中间人”,“他们吸收负能量,释放正能量”。片中一位常年喂猫人说,当他破产落魄时,一只猫出现将他引向一只钱包,而钱包里刚好装着他所需要的120里拉,在他看来,这正是全知全能的真主的恩赐。正因为这些街猫的神秘而不可预测、无忧无虑又满不在乎,在人们眼中它们是更靠近真主的生灵。
而猫之所以被认为是“这座城市的灵魂的一部分“,更多来自于它与伊斯坦布尔老城区共呼吸的生存空间。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网络里,他们可以灵活穿行在热闹拥挤的巴扎,可以在偏僻的仓库安家生子,可以在历史遗迹接受游客的爱抚,甚至可以帮助餐厅主人驱赶老鼠,可以在码头的鱼铺旁扮演偷猎者的角色,更多的时候,他们则大摇大摆地在街道上蹿下跳,争夺领地,争风吃醋。街猫们的生活路径,更是勾勒出,这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图景。
而伊斯坦布尔的现代化伴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道路的拓宽和车辆的增加,这却让生活在老城区里的人们感到不安,让他们担心的不仅仅他们维持生计的市场、商铺将被迫关闭,更担心街上的流浪猫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而这背后的担忧,更多则是一个城市迈向整齐划一的国际都市环境,而那些引以为傲的人文关怀、琐碎而温暖的烟火气以及多元而包容的古老街区在现代化前进步伐的碾轧下逐渐受到挤压。
除了有关城市现代化略微沉重的话题,这部纪录片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可谓是赏心悦目。高清摄像机所记录下街猫们的机敏眼神和姿态万千,也带过背景中的宏伟肃穆的名胜古迹、加太拉桥上的垂钓者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优美风光。而配乐更是锦上添花的一笔,配合着街猫觅食的轻盈脚步,清脆的敲击声和土耳其风情小调响起带出了欢快愉悦的节奏。而夜幕中静待老鼠出没的敏捷身影,也在绵延悠长的宣礼乐中显得认真而严肃。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八):新加坡独立电影放映厅看《伊斯坦布尔的猫》有感
缘起:如往常一样翻看《联合早报》,无意间被土耳其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简介所吸引。这部关于伊斯坦布尔市民和流浪猫的和谐互动故事打动了很多人,美国影评人评价汇总网站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7%,IMDB网民打分也达到8分(满分10分),中国网站豆瓣评分8.6分(满分10分)。家里养猫的儿时记忆唤起想看这部作品的念头,在寻找这种非商业题材的人文电影上映场所过程中,发现了新加坡热爱电影人士众筹开的独立电影放映厅The Projector。猫和旧式电影院,现代文明与儿时的记忆,触动内心。
乡下的猫和儿时中国露天电影的随性记忆。
猫是非常神奇独立可爱的动物,介于野性和驯养之间,即可以宜室宜家,又可以野性独处,优雅高贵,桀骜冷艳。小时候乡村的猫是可以自由出入宅院,昼伏夜出,鱼虾鸟鼠打牙祭,餐桌下与人共食,放荡随性,玩够了蜷贴在膝下怀中,任人爱抚,治愈温暖,又或累了腻了独自小寐养神,高傲随性。一旦生育,十分辛劳护仔,母性野性爆棚,自由的心性大为收敛。儿时无非是大人养猫孩子玩弄,十分惬意和谐。电影也是露天开放的场所,拉起大屏幕,胶片放映机卡哒哒转着投射影像,全家老少欢天喜地的搬着小板凳,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的津津有味,仅有的文化娱乐,莫大的满足和喜悦。
城市圈养的猫与商业电影院的爆米花时光。
进城后猫修剪的干净漂亮,典雅高贵,能爬墙上树的狸花猫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蓝眼睛洁白长毛没有野性独立生存能力的波斯猫颇得很多猫奴宠爱,可以把玩炫耀,又适合乖巧圈养,况且城市的猫自由活动的场所也大为减少,亦不能野外觅食捕猎,只能吃些搭配营养齐全的猫粮,但总觉这种萎靡不振的猫少了点什么,养猫的心情全无,很多时候散步会发现求收养的流浪猫,内心泛起的竟是嫌弃冷漠。电影院各种商业特效大片逐渐盛行,吃着爆米花,周末忙中偷闲的放松多日紧绷的神经,沉醉在超级英雄特效立体声环绕的纸醉金迷里,眼花缭乱的刺激愉悦后忘却烦恼,回忆起来有时却是头脑空白。
新加坡的独立电影院与文化的多样性。
小众人文的电影如《伊斯坦布尔的猫》很难在新加坡的商业电影院如Gold Village找到一席之地和适合的观影群体。庆幸的是新加坡还有热爱电影人士众筹开的独立电影放映厅the projector。创始管理人团队供职于建筑设计方案和营运服务意见咨询公司pocket projects,发起人之一Sharon Tan热爱美食、电影和文创,通过自筹和众筹买下曾是70年代马来西亚新加坡最大最古老的电影院黄金戏院的两个放映厅,2015年开业,放映一些有文化品位的非商业性电影,有本地电影,也有独立电影节的得奖作品,文艺小众电影,电影院网上订票后没有座位号,入场后看中哪个空座自由入座,又不似商业电影院限制携带非影院售卖的食品,除了放映设施,放映厅尽可能保留了旧式的风格。这在商业发达、政府规划主导很多事情的新加坡,也是很难得的文化盛事,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弥补了商业电影盛行的遗憾,也保留了一个电影爱好者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唤起了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伊斯坦布尔的猫及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伊斯坦布尔的猫并不能简单的归类为家猫或流量猫。在过去商船航行中,很多航海人都将猫放在船上陪伴航行的孤独时光和用猫对付老鼠,很多猫以为到了目的地在土耳其港口上岸停靠时走失定居下来,世界各地基因的猫自由出入人类生活,紧密又独立自由,奥斯曼帝国时期猫被用来对付下水道鼠害,与城市人类长期共生。影片的导演Ceyda Torun出生在伊斯坦布尔,街头巷尾的猫陪她度过了儿时的时光,给予她温暖和爱。到纽约后她和电影摄影师丈夫Charlie Wuppermann联合创立了Termite电影制作公司,并执导了她的首部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
猫的启示与城市人文情怀的兴衰。
纪录片原名Kedi,是土耳其语猫的意思。影片跟踪拍摄了很多猫与人的故事,最终剪辑留下了7只性格各异的猫,展示了伊斯坦布尔街头的猫与人共处的生活片段。猫目睹了帝国的兴衰及城市的起落,他们不像狗那样视人为上帝,在伊斯坦布尔猫吃百家饭长大,依然故我,保持独立个性做自我的主人。无论被崇拜、鄙视或忽略,他们已成为伊斯坦布尔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影片的最后一段话特别打动内心,当猫在你脚下抬起头向你喵喵叫时,那是生活在向你微笑,使我们记起,曾经拥有的幸运的时刻,并提醒自己还活着。
伊斯坦布尔的猫,新加坡的旧式独立电影院,唤起了曾经内心深处的柔软和爱意,工作在这边,生活在那边,现代机械的生活里,需要释放压力的人文情怀娱乐,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里,有街头猫不羁的个性和追求,冷漠嫌弃的心情,在猫的呼唤和爱抚中重生。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九):猫善解人意,正如他们值得我们善解猫意
1
2017初夏到来不久,逢得机缘,我养了自己的猫。
这并不是要说她为我所有之类自命不凡的虚妄,而只是意味着我的生命中开启了一段与猫共度的漫长时光。因着曾临时喂养过一只猫妈妈两天一夜,所以这一次对我的不同意义在于,我将与之日月相守,朝暮相待。
不错,从《伊斯坦布尔的猫》开始部分,我就在问自己一些问题了。我愿意坦然承认,是我需要猫,需要她的成全:因为她的出现,我由来已久的夙愿才能尽早达成,人生的经历中才又多了一重体验。
接她回家的那天是6月25日。但“预定”却是一个月前的事了。
彼时,她刚刚结束流浪的日常,被一位老奶奶捡到后及时送到一个生活着龙猫、仓鼠、大猫、蚯蚓等十余只动物的三口之家,难得的有爱,有经验人士目测鉴定其为刚满月的小猫。而也是在这天,我从朋友那里得知她的消息,并向主人妈妈“要”了她。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江湖上还有一个群体叫“过路猫”——颇有种露水夫妻的凄凉;在此之后,我与她的联结一点点建立起来。
从照片和视频中,看到她的毛色、眼神、模样,陆续了解她的性情、喜好,听着她诸多混不吝的故事,内心暗暗种下猫趣,同时渐又生出“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忐忑感。
直到将午后小憩的她抱在胸前,直到载她回家途中车内开了空调才稍许安抚住她,直到带她去医院做过驱虫再背她进门,直到她巡游完毕后找到第一个喜欢的收纳箱在上面睡着,直到原先打算喝茶的阳台当晚就变成她的专属,直到她霸占的地方越来越多,整个家都成了她的……所有的心情,都归于真诚的、琐碎的对待里。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十):City of Purrs【高萌慎入】
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如王冠宝石般壮美瑰丽的城市,除了关注其间风土人情,最重要的事也许是学会与漫步全城的猫们打交道——事实上,虽然这类学习机会颇不缺乏,但每次猫主子们在意料之外的地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对我这样的吸猫瘾晚期患者来说还是会像捡到钱一样狂喜万分。若是恰逢主子心情大好,还肯赏脸social一番,那一定就兴奋到立刻人格分裂,其中一个我被萌到当场口吐白沫倒地不起,另一个我却还要强装镇定上下其手,并争取获得与主子同框留影的机会。 作为纪录片,《Kedi》最引人入胜之处是:它记录了我们因游客身份所限而无法用脚步丈量的角落,以与猫平行的视角,徐徐勾勒出猫、人与城市三者间的故事。但正如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中间状态”:位处欧亚之间,同时受到来自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城中猫的日常生活也处于野生和驯化两种状态之间。一位伊斯坦布尔大叔曾告诉我:“我们喜欢将宠物养在户外。”当时这说法让我颇为不解,《Kedi》却堪称这句话的完美注脚,它用大量篇幅表现了市民对街猫的爱护,不论搭筑窝棚,还是定时投喂,甚至求医问药,但这一切与其视作人类对街猫的恩惠,倒不如说是一种令市民与街猫都感到舒适的双向选择。 “中间状态”下的人和猫是友伴式的平等关系,除去宗教传统以及捕捉老鼠这一类功能性因素,在《Kedi》讲述的那些故事里,猫更多时候充当了人的精神守护,街头生活赋予它们多元而鲜明的个性,它们如同一面折射镜,每个爱猫人可以从猫身上照见他们自己,进而不断反思和重建自己与猫、与世界间的关系。与猫打交道这一门功课,归根结底还是教会人类如何与自己相处。《Kedi》里一个受访的市民说:“猫知道人类是上帝意志的中间人,与狗的服从不同,它们不是不知感恩,而是看得更透彻”。但我想这句话即便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对于那些曾经遭受创伤,却在与猫的相处中得到疗愈,获得重建自我能力的人们,猫又何尝不是上帝意志的信使? 《Kedi》让我情不自禁地再次回顾在伊斯坦布尔留下的影像,回顾街猫们与我交错而过的一段奇幻旅程——我在纯真博物馆偶遇了凭栏思考猫生的哲学家,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瞻仰了施施然走过的大祭司,在考古博物馆的花园中被一名灰毛儿童点名求抚摸,也在街边的餐馆遭逢几个蛮横路霸公然劫食。《Kedi》再次向我展现了伊斯坦布尔对猫的独特理解,毕竟“没有猫,伊斯坦布尔就失去了一部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