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焦土之城》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焦土之城》影评10篇

2017-12-04 21: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焦土之城》影评10篇

  《焦土之城》是一部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雷米·吉拉德 / 梅丽莎·德索蒙斯-波林 / 马克西姆·高德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焦土之城》影评(一):当信仰成为刀俎,人命成为鱼肉——丹尼斯.维伦纽瓦作品《焦土之城》回顾

  当信仰成为刀俎,人命成为鱼肉

  这是一部关于追寻亲人,关于宗教对立,关于人性泯灭,心灵却浴火重生的故事。而影片开篇的定调,只是淡淡的,挥不去的忧伤,唯有哀怨,没有愤怒。当这首收录在英伦另类摇滚乐队:Radiohead,2001年《失忆》专辑中的一曲《You and Whose Army?》随着逐渐响起的琴弦声,耳边有人吟唱:

  Come on,come on

  You think you drive me crazy

  Come on,come on

  You and whose army?

  You and your cronies

  Come on,come on

  ……

  影片第一个画面就是荒芜的山地,这个贫瘠的国家,眼前只有一颗孤零零随风摇曳的枯黄椰树,你的视线是放空的。随之,你会跟随着这个长镜头,视线被拉回破败的窗棱,灰暗的室内,瘦高的士兵们,一个伫立墙角,一个推搡着身高才及腰身的几个孩子排队,当镜头停止移动,画面停留在一个弱小身躯的背影,正在被人剃去头发。

  伴随着配乐中,两次重复吟唱歌词“You can take us on”,镜头里是孩子们三两个一组的脸部特写,那样的眼神里,苍白无力,哀怨忧愁。他们等待、凝视、沉默。等待他们的,是如同之后一个镜头中,身边蹲坐的,不明未来的,没有对错的,童子军的命运

  当镜头依次扫过军靴和孩子们的赤脚时,有一个孩子是特别的,他的右脚后跟有三点刺青的标记。随着头发的掉落,他是漠然站立的。

  镜头从中景推进为大特写,就这样,他注视着你,透过镜头,注视着这个世界。他失去了头发,失去自由,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一切,他黑色的眼眸里包含了太多的黑暗,而那一点闪动的光辉,大多是心中怨怼的火焰,这一年尼哈德.梅——四岁。

  这个镜头,更像是拍给第二遍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的,因为当我们第一次被影片神共愤的事实真相所震动,我们早已忘记开篇这些孩子的来历,我们会惯性的去指责一个人。而只有当我们真切的从当事人的角度,重新审视整个过程,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才能最终明白,女主人公:娜瓦尔.马尔文,因为爱的誓言而包容一切的深沉悲悯之心。

  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艺术片,荣登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实至名归。如果说商业片是把一个好故事,用电影语言包装的非常牛逼,以各种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令人深陷在这画面,声音,剪辑营造的氛围里。那么,艺术片的克制,就像褪去了一切华丽外衣,只呈现给你故事本身,像是骨感的美,用镜头重现真实魅力,揭露深厚的内涵,却不加一丝的夸张与修饰。正是因为拍摄手法的克制和视听语言的简化,更需要强有力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才能震撼观者的内心,拴住观众的视线。

  如果本来就是艺术片写实拍摄手法,故事又是没有起承转折,不痛不痒的路线,那就是在考验观众和评审的耐心和教养了,不睡着或起身离场就是对创作者的最大尊重了。之所以这么说,是我想更加强调这部《焦土之城》的分量,作为改编自加拿大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同名剧作。影片的故事内涵本身,已经超出了寻常电影剧情具有的戏剧冲突,而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拍摄手法,可谓是让这部血泪的家族史诗,虽然不见血迹与哀嚎,却震慑人心,跌倒谷底,欲悲无泪。

  在废墟少年的特写镜头过后,画面紧接着一个冰冷的档案室大门,门缝里透着苍白的光亮,走过几排空档的书架,来到一排靠墙的资料柜前,夏尔贝勒叔叔低着头,扶着柜架,好像如果不扶着什么他难以自己站立一样。镜头推进,他双眼紧闭,心情沉重,许久才翻出了一份文件,上面写着:NAWAL MARWAN。他沉沉叹了一口气,没有人知道他站了多久,深思了多久。这又是一个连贯的长镜头,安静流畅,以一个真实人物运动轨迹来带入,就像你自己来到了档案室,看到了门半开着,你走进去,走过书柜,看到叔叔站在那里,你定睛一看,决定上前,却看到叔叔平静的表情下,按压着复杂的情绪翻滚,而不忍打扰他。

  在这之后,影片才算真正的结束开篇,转接到双胞胎姐弟的到来,红色字幕出现了第一节的标题:双胞胎。而影片在这之后,列出了十个章节,分别为:

  第一节:双胞胎

  第二节:娜瓦尔

  第三节:达瑞士

  第四节:南方

  第五节:德雷萨

  第六节:克法西亚特监狱

  第七节:唱歌的女人

  第八节 西蒙和珍妮

  第九节 尼哈德

  第十节:夏母塞蒂斯

  最后第十一个红色字幕为:Incendies ——片名

  130分钟的电影,十个章节过后,第124分钟《焦土之城》/《母亲的告白》——片名才出现。通篇电影以高级灰的色调,没有任何出跳的色彩,冰冷的现实回忆,这是已故人的遗愿,尘封的历史,早已风干的泪痕。焦土之城的愤怒和怨恨,已经被母亲娜瓦尔带入坟墓,留下的是爱和包容。这部电影是一对兄妹寻找亲人的故事,一个母亲讲述过去的故事,也是一个孩子在战火中成长的故事。

  有些商业片加重色彩与音调,强调性的告诉你一个道理。而艺术片更倾向于带着你亲眼目睹事情的经过。看似平常的故事里,却隐含了恐怖真相。只有你自己去看,去听,才能体会得到。方式没有好坏,只是给人感受不同,平地里的一道惊雷,确实令人心痛难忍,无法直视。这部影片抛给观众一个悬念,一个找寻亲人的悬念,里面却暗藏着丑恶的战争,残忍的真相,当事实被撕开,结果浮出水面,却又没有给你宣泄的时间和机会,当你想去审视,质疑,指责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肤浅与无力。尤其是再一次想起,影片开头与无数孩子的视线相对时,只会沉默失语。

  (以下影片赏析漫谈难免涉及剧情,介意的朋友可以先去看过电影再来,小玄儿力荐,A站可在线观看,相信各大网站也有资源。)

  关于情感:影片极其克制的表达。

  无论是母亲娜瓦尔的病倒,还是当年颠覆娜瓦尔信仰的一场灾难,兄妹得知真相的痛苦,以及事实真相被揭开的结尾,影片中有许多情节的处理,都是用沉默的寂静来衬托内里的暴力和残酷。

  三个孤单灵魂

  出身于传统基督教家庭的娜瓦尔,在与穆斯林难民爱人逃亡的时候,被两个哥哥发现,当场开枪打死了娜瓦尔的爱人,奶奶把娜瓦尔救下,却把她锁在家里。在娜瓦尔白天的哭喊与嘶吼声中,三位她最亲的家人,一个坐在石阶上握着十字架默默祈祷,一个孤单的靠在矮墙边,一个蹲在远方的石头上。他们相信面对这样的世界,信仰才是拯救他们的正途,一切违背教义的事情,都是不可原谅的耻辱,他们不再遵循亲情道义,宗教成为他们衡量事物的尺子和审判他人的武器。也许他们心中都在苦苦追问,到底是自己背弃了主,还是主抛弃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灾难降临?

  信仰的背弃与秉承:

  在穿越南方,去往穆斯林难民区的路上,娜瓦尔在公车上,目睹了基督徒是如何带着十字架,在贴着圣母画像的枪口下,残杀着自己的同胞,只因为信仰不同。其实我们很难理解这样的仇恨与纷争,但是在宗教国家,那个时代里,宗教间的冲突与复仇,对他们来说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而娜瓦尔经历的这一切,一路寻找孩子的她,去没能救助任何人。她感到莫大的无助,无论是爱人还是孩子,相信他们也许早已被同样的对待,那些人想都不会想,就会开枪杀死他们。想着孩子也许有着同样的经历,她跪地不起,以泪掩面,直到公车被煤油烧的精光,只剩下骨架,血肉全无。娜瓦尔在痛苦的最深处,内心里重生了复仇的火焰,这世上有一种人最可怕——愤怒的母亲。

  她平静的说:“我儿子的父亲是德雷萨德难民,我的儿子被战争吞噬,我已经一无所有。我仇恨国民党,我叔叔夏尔贝勒以为文字和书籍能促进和平,我轻信他了,但是生活教会了我别的东西。我要教导敌人,我所学到的东西。”在这样的决心下,娜瓦尔收起了自己的愤怒,转而通过暴力与刺杀发泄。这样巨大的内心转变,信仰颠覆,影片则通过更多的静止和特写镜头,来揭示暗藏在面无表情的娜瓦尔内心报仇的决心。

  兄妹之间的慰籍:

  当兄妹二人从助产护士的口中得知,原来自己就是当年母亲被人强奸后所生下的双胞胎孩子,镜头从他们吃惊的站立,直接转入泳池的水中,二人分别以抱膝式的姿态投入水底,最后在冰冷的水中,拥抱彼此。这里的意向化处理,不得不令人联想,就像他们回到母亲曾经怀着他们时的状态一样,在羊水中双双抱膝,紧紧依靠。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母亲温暖的体温,而是冰冷的池水和刺痛的真相。

  内心的荒芜与叛逆

  整部电影剧情最关键的地方,这里给出了哥哥:尼哈德.梅,与父亲:阿布.塔瑞克的关系,也就是哥哥与父亲身份的真相。而影片只是淡淡的给出了两个外景镜头,一个是从右向左的荒芜沙地,接一个从左向右的雪地里杂乱无章的枯枝树林。这里不需要解释尼哈德经历了什么,如何转变,一个贫瘠的缺乏爱的童年,加上一个杂乱纷争的世界,足以令人癫狂,成为一个向所有人施暴的刽子手。

  左手罪责与右手爱怜:

  影片的结束,以娜瓦尔的双胞胎儿女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并将母亲的两封信交给了他。他看完两封书信,就像第一封信中,娜瓦尔说的,沉默将是最好的回答。他一手一张白色的信纸中,是尘封的过往,无法重来的懊恼与悔恨,撼动与欣慰。这样的镜头里,传递了他两只手中攥着的,是无法想象的沉重,不需要过多的情绪渲染,这样的画面已是足够。

  关于世事:影片中数学理论的潜台词。

  在珍妮出发寻找父亲之前,她作为大学助教,其数学教授讲述了这样一段开场白:“迄今为止你们所了解的数学,旨在寻找一个精确且严谨的答案,从而引发其他的问题。而现在你们将开始一场全新的冒险。这些课题会很棘手,并且还会引出更多同样棘手的问题,你周围的人会不断重复这一点,你做的都是无用功,你无法反驳,它的复杂令人疲惫不堪,欢迎来到理论数学的世界。” 这段理论数学的引入,与珍妮即将面临的寻找母亲的过去和父亲的存在,发展趋势是高度重合的,有些时候,很多事情有确切的答案,而很多时候也是没有的。这里把珍妮内心的迷茫和未知的心理潜台词带了出来。

  当珍妮来到达瑞士,见到教授给他介绍的另一位数学教授时,那位教授天花乱坠的说了一个没重点的公式:“1736年,欧拉刚刚解决了柯尼斯堡的七桥问题,E^(PI*I)+1=0。”,这道问题的答案是:不存在——不存在一次将七座桥不重复的走完并回到起点的路线。这让珍妮听的又气又急,充满了无奈。她固然不希望自己大老远从加拿大来到这里,百般寻求最后得到的结果是0。而这里剧情,用来交代了珍妮的母亲娜瓦尔,在大学期间的时间,也就是国内爆发战乱的年代。

  当弟弟拜访完当年的老军官回到家,百思不得其解,最终询问自己的姐姐:“1+1=2,1+1能=1吗?”,姐姐看着弟弟以为他发烧了,不过很快从弟弟疑惑的眼神里,她终于明白弟弟的意思,倒吸一口凉气。这个寻找亲人的未知旅程,两个未知项父亲和哥哥,最终还是以数学的公式角度,被揭露出来。

  这里珍妮的反应,从不解、到震惊、再到悲伤,她瞬间的“倒吸一口凉气”,是最恰当的表现,不夸张,又有力度。之后她也只是掩面呜咽,反而给人更为压抑的触动。

  关于信仰:一首歌和一句誓言。

  影片中,母亲娜瓦尔生下自己第一个孩子尼哈德.梅的夜晚,抱着他唱了一首摇篮曲,发誓无论发生什么,都会爱他一辈子,并且一定会找他。而当她身陷监狱中,不屈服的活着,依然唱着歌,之后被人们赞颂为唱歌女。而在最后给自己双胞胎兄妹的信中,她写道:

  宝贝们,

  你们的生活从哪里开始?你们何时出生?

  我带着骄傲开始诉说。

  你们父亲的出生又是怎么回事?

  我要开始讲述一个美丽爱情故事

  我说,你们的故事由一个誓言开始,

  愤怒之线由此断了,

  谢谢你们,我终于有勇气这么做了,

  这根线终于断了。

  我也终于可以轻摇着怀中的你们,

  轻轻地哼着摇篮曲,哄你们入眠,

  没有什么比彼此相伴更美好了。

  我爱你们,

  你们的母亲,娜瓦尔。

  之后,娜瓦尔.马尔文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影片里。第一次是开头的档案卷头,这一次是结尾墓碑上的刻字。电影以娜瓦尔的大儿子,独自站在墓碑前哀悼结束,与开头的大儿子孤独的站立,相互对照,却又不同。这一次他知道了自己的母亲是谁,自己还有兄妹,还有孩子,他知道了还有人曾经深深爱着他。

  影片本身架构在厚重的小说之上,直指信仰的真义,克制压抑的表现手法更是突显戏剧张力,几首原声配乐成为灵魂颂歌,令观者感受到了权利与教派,亲情与仇恨,恐惧与怜悯的强烈冲突。重新审视宗教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誓言的力量。当信仰成为刀俎,人命成为鱼肉,无论母亲娜瓦尔选择什么,相信自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爱的真谛早已她的心里扎根,与其说她信仰什么,不如说她信仰真理与誓言。

  相信这部电影作品,是对小说的再一次升华,也是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有力竞争者,可惜败给了《更好的世界》。不过,这部电影让我们记住了一位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一位出生于魁北克法语区的导演,有时听他的英语采访确实是个听力考验。虽然他英文表达不算流畅,但是电影表达却是娴熟老练,近年来也是佳作不断《宿敌》《囚徒》《边境杀手》,未来更是前途无限。即便他逐渐向大制作的影片靠拢,但他的影片始终试图探讨更深刻的冲突与矛盾,像他早期的作品《8月32日》一样,看似简单的故事线,人物内心却背负着生死。就像他说的,恐惧有时候是他灵感的来源。相信,恐惧也是生活中教会我们更多的源头。

  这首《You and Whose Army?》的专辑封面都与电影海报有着相同的色调。

  在丹尼斯.维伦纽瓦新片《边境杀手》暂时还没有资源之前,这一部令他声名大噪的《焦土之城》值得回顾,反复斟酌。

  2015年10月7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Dreamers电影评论:原创作者联盟成员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微信订阅我的:小玄儿的电影推荐与漫谈 /aboutmovie-xiaoxuan

  《焦土之城》影评(二):太沉重了

  结尾太残酷了,让人感觉压抑无比,那个伟大而坚强的母亲遭受了太多苦难,她面对三个子女的复杂心情常人难以理解吧。

  有时看着这样的电影,真有些觉得阿拉伯人活该被以色列如此期压,这样对待自己的同胞,一个族群的意识及文明与他们承受的苦难是成反比的,阿拉伯人,甚至中国人,现在都是如此,我们在遭受我们应该遭受的一切,我们都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与环境,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与脑中所限。中东的民主野火这几年烧起来,希望能改变整个中东文明吧。

  《焦土之城》影评(三):敌我之间

  随便聊点个人感受,和电影关系不非常大。

  你说人吧,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去对待我者和他者呢?甘地的?还治其人之身的?加倍偿还的?从公平的角度看,中间那条好像正确且容易黄量化普及,但立场的差异又造成找不到同一条河流的问题。况且,你也看到娜瓦的故事了,错在哪里?第一条路是唯一的吗?

  有时,你心中那个伟大理想的实体,恰恰不就是无情的践踏你最软弱的部分的那个吗?没错,我是想说,我们就是娜瓦。而黑痣男,也正像那个实体的某部分一样,我耶?他耶?也许正是可挽回的力量。

  前面有人评论说到真相的作用。这仁兄真像那个傻小子。作用?当然是给双胞胎一个更确实的立场,一个选择的机会。难道还让他们步我们这糊里糊途的后尘?

  你其实身陷其中。你是谁?你怎么选择?

  呢??????

  《焦土之城》影评(四):焦土之城 Incendies

  妈妈本是基督徒,私奔对象是难民,后来为穆斯林阵营枪杀了基督教派领袖。

  大儿子本是基督徒的儿子,后被穆斯林阵营掳走训练成为穆斯林狙击手,然后又被基督教派抓住又训练成基督教派战士,在监狱虐待穆斯林犯人。

  大儿子是父母追求自由和爱的产物,最终却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战争工具;

  双胞胎本是战争中禁锢和罪恶的产物,最终却成长得如此美好,生长于自由的世界。

  不说结局,本身这设定就极具震撼力,通过个体人物的命运扭曲将教派冲突、极端民族主义、战争的罪恶等等矛盾推到极致,极具戏剧张力。

  在缓缓道来之中,不慌不忙、平静地给了人心一记重拳。

  译为焦土之城无比贴切,在战争的焦土上,岂有完卵,成为一片焦土的,不止这片土地,还有这片土地上的人心。

  于无声处听惊雷,便是这部片的观后感。

  --------------------------------------------

  MARK:

  We stand for peace. This is not about religion.

  Ideas only survive if we're there to defend them.

  I hv nothing left to lose. I hv only hatred for the Nationalists.

  My uncle believed that his words and books would promote peace.

  I believed him. Life taught me otherwise.

  To teach the enemy wat life has taught me.

  They made her pay a high price. Very high..They called her the woman who sings. She sang all the time.

  They did everything to break her.

  At the end, she still stood tall and look them in the eye.

  he wouldn't break.

  oon u 'll turn silent...For all r silent before the truth.

  《焦土之城》影评(五):同命运对视

  死亡并不是故事的结局,生命总会留下蜘丝马迹。我们穷尽一生所要追寻的真相竟是那样令人猝不及防的荒诞与狰狞,那些真相穿越命运的起承转合,彷徨在宗教,战乱,伦理的门外,艰难的呈现,无力申诉!!

  能面对吗?也许沉默才是最好的选择,沉默就是所有的真相。1+1不是该等于2么,他怎么能等于1啊!极端宗教,战火阴绵,天伦呵,退步抽身亦难料啊!!!该歇斯底里的去否定,报复,或者决裂;还是在惊恐万分的抽搐中倒吸几口灵魂的冷气,让冷彻心扉的绝望在哭诉中无声无息的与命运冷眼对视。

  这天伦也无力承受的多舛与无常的屈辱,苦难的上限只能抽离,我们抽身站在命运之外,站在千疮百孔,战火涂炭的石灰墙边,身分几角,沉默地扮演着自己的上帝,决定爱或恨;抑或兄长,父亲,儿子,强奸者,甚者更荒唐可笑的宿命角色。

  女主角纳瓦尔只有死,只能死,才能面对这荒谬绝伦的离奇宿命,才能打破沉默,遵守诺言,竖起墓碑,刻上自己的名字······

  《焦土之城》影评(六):《KLIK3专稿影评》焦土之城:在这片废墟之上,相信一份爱的可能

  中东一直是战争与冲突的聚集地之一,而身处于那个地方、那个时代的纳娃·玛文自然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她与信仰异教的青年相爱后怀孕,她的哥哥却当着她的面将青年打死,纳娃生下孩子后却又不得不送往孤儿院。纳娃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次见到他,只认得他右脚后的三颗小点。多年后,年老体弱的纳娃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见到了他的儿子,认出了他,他就是当年强暴纳娃的监狱看守。面对此情此景,任何人都会瞬间崩溃;被自己的儿子强奸后,生下一双儿女,这究竟是历史的苦难还是人性道德的沦丧;当然事情发生时,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从未料想过它的后果。

  战争摧毁家园,带走亲人的生命,让整座城市都变成废墟,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事情,而使人丧失最基本的人性和信、望、爱才是它最恐怖的地方。对纳娃而言,战争让她失去了爱人、儿子,但作为母亲的信念支撑她走过人生大半辈子,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也没有崩溃,只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无奈和悲凉感。难怪她在遗嘱里说道,“让我裸身下葬,脸朝下,背对世界。”

  虽然电影对于中东当时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刻画得不多,但随处可见的荒芜和人心惶惶的景象,无疑不是在暗示这些激烈冲突之后对国家、个人留下的残骸与阴影;纳娃当初由于和信仰异教青年相恋并且未婚先孕这件事情,就使得她变成了家乡所有人眼里的耻辱。而本来是尊贵的生命在她们眼里根本比不上所谓的“宗教荣誉”,这是战争时代的弊病,也是许多人难以走出的道德荒原。

  纳娃在寻找孤儿院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将一辆汽车上的所有乘客都开枪杀光,而她掏出的一根十字架项链竟然轻而易举地救了她的性命;她想救下那个可怜的孩子,而那孩子却因童真和单纯而顷刻丧生。众人离去,在莫大的荒漠之中,黑烟升起,只剩纳娃躺在地上目睹这一切,无助且绝望。对于这个丧失理智与人性的时代,她能做什么?只有用一己之力在这座废墟之城,顽强地抵抗和生存。

  影片开始,纳娃托付的委托人将几封信件交给纳娃的孩子珍和西蒙时,就为他们和所有人布下了一个局;我们都迫切地想知道信封里到底掩藏了多少秘密,而最后得知真相的所有人都会为之震惊。甚至也一度猜想,为什么母亲纳娃要如此残忍地向孩子珍和西蒙道出真相呢?在纳娃已经知道了儿子尼哈德就是当年强奸她的拷问官阿布塔雷之后,有必要让她的孩子也亲自去触摸那悲痛历史的伤痕吗?

  电影最后,那两封给尼哈德的信,纳娃以两种身份给他写了信;既让他想起了当年自己的罪行,说明了作为受害者的心理创伤,也表达了作为母亲的爱意,因为纳娃知道尼哈德肯定也在四处寻找自己的家人。那一句“能在一起就是最美的”无疑杂糅了一个母亲对于战争的最悲痛诉求和最深沉的爱。

  如果纳娃的内心不够坚定,如果她在被关进监狱,被千般折磨时就抵抗不住而丧失了理智,如果纳娃对迟来的真相感到心死,如果纳娃没有勇气将这一切告诉儿女珍和西蒙,告诉既是刽子手又是儿子的尼哈德,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变成绝望的轮回。没有人会知道掩藏在这座焦土之城里的秘密,没有人会了解这个叫做纳娃的女性所遭受的烈火焚身般的煎熬。

  尽管电影的所有都悲重不已,结局还是安上了一个欣慰的尾巴;纳娃终于能够入土为安,因为誓言得以遵守,缄默也不复存在,而她的儿子尼哈德也将长久地伫立于母亲的坟墓前,赎罪。

  战争使人痛苦,使人哀嚎,而在受伤之后,纳娃发现命运将仇恨的指针指向了自己最想见的儿子,那她是该怨恨,该痛苦,该庆幸?纳娃选择了用最后一丝爱来清洗所有的灰尘。

  《焦土之城》影评(七):如果没有那个出乎意料的结局,你会打几分?

  作为一个理科生,实在不喜欢这个结局,因为太生硬。母亲本来是要去找儿子的,结果儿子行踪未定,却要帮助穆斯林去杀和自己同为基督徒的政治人物;儿子被穆斯林抓了培训为冷血杀手,结果没多久帮助敌人去做了刽子手。怎么老外信起宗教来也跟咱们加入什么党一样啊?

  印象比较深的一段话----你们所了解的数学,目的在于得出一个精确无误的结果,来解决精确无误的问题。现在,你们将要开始一场全新的冒险,去解决一些棘手的难题,这些难题,会引出另外一些同样棘手的难题,身边的人会反复质疑你,说你的解题思路是行不通的,你也无法反驳他们,因为题目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欢迎来到纯粹数学的世界,这是一个寂寞的领域。

  《焦土之城》影评(八):用爱能否洗净这片焦土之地?

  ——评影片《焦土之城》

  残酷的现实面前真相往往让人无法接受,1+1怎样才能等于1?上帝无法回答,真主也无法解释,而造成这一切的悲剧源于信仰且毁于信仰,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在痛苦的边缘徘徊,快乐是短暂的,但我们往往是在痛苦中寻找慰藉的借口——信仰,用来冲淡痛苦,但信仰破灭后带来的痛苦会更加地强烈……

  反战思想与希腊式悲剧

  作为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借鉴于科波拉的《战争启示录》和奥列弗.斯通的《猎鹿人》,不是真面描写战争的残酷,或战争亲历者的影子,而是把视角放在了普通人的身上,放在了那个时代下普通人命运的夹缝中,带有点希腊式的个人命运悲剧与战争背景的融合。但又不同于英雄人物,因为这是战乱年代,小人物无法操控自己的命运,如蝼蚁一般随波浊流,影片以个人命运角度剖析战争给人带来的未知结局。

  影片开始的拉镜头将我们带入这片千百年来战乱不断的焦土之地,片头的男孩邪恶的眼神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当镜头下拉到男孩的脚后跟的三颗痣点上时,不经意让我们想到了古希腊悲剧人物阿勒琉斯,它似乎跟阿勒琉斯一样是命运的注定,且都位于右脚且都是人为造成的都与战争有关,只不过阿勒琉斯的弱点是死亡而尼哈德.梅的创伤是真相之后的痛苦,此时人物的悲剧性宿命就更加明显……

  历史宗教因素

  中东这片神奇的焦地,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千年前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也同时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宗教,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混战状态,这片土地上的人命似乎是被上帝遗忘的。这里等级森严,妇女权益低贱,家族势力强大,片中为我们呈现的是基督徒与穆斯林两个教派之间的屠杀,如果从十字军东征开始,已过去千年的两个教派或两种民族,又或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对抗至今还未结束,你杀我我杀你,到头来受苦(身体上的还精神上的,且精神上的创伤很难治愈)最多的还是普通人,而娜瓦尔与尼哈德一家的痛苦则代表了整个中东地区普通人的悲剧性……更多个人的宿命无法皈依,必然会使历史的伦理道德陷入混乱。

  信仰的痛苦及人性的扭曲

  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黎巴嫩山区少女娜瓦尔出生于传统的基督教家庭,却和穆斯林青年产生了爱情,在打算私奔的时候被哥哥们发现,哥哥毫不犹豫地开枪打死了她的恋人,接着毫不犹豫地要打死她,老祖母出于怜悯救下了她,也容许了她腹中那个本来不允许出生的孩子得以活下去。这部充满了死亡的影片中,第一个高潮就是这次出生,阴暗的山顶小屋,染着血的床铺,特写镜头对准了剪断脐带的剪刀。黑色的圆点烙印,伴随着脚踵被烫伤的婴儿的尖锐啼哭,如此残忍的母子分离,却让一个男孩的生命得以绽放。随着孩子被送走,娜瓦尔也被遣出了故乡,在异地投靠亲友,上了大学。我们很难理解不同信仰却真心相爱的男女不能被容许活下去,母亲不能被允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这种事情,但这就是这片土地上的现实。本片的女演员在拍片间隙,和当地的妇女聊天,问到假如是自己家的女儿出了这样的事情时,会如何对待,所有原本慈祥宽厚的妈妈们却无不紧皱起眉头,疾言厉色地发誓如果是自己的女儿有这种行为,自己将第一个亲手杀死她。

  是谁把这片曾经美丽的土地变成了瓦砾遍地的焦土,又是谁,把那一颗颗饱含着深情的心灵变成了空洞又残忍的焦土?

  在所谓信仰的名义下,决定一条鲜活的生命的死活,似乎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在那辆运送穆斯林的巴士被基督教民兵截下时,娜瓦尔看着那对母女求生的眼瞳,抛下了所有见鬼的信仰,用脖子上的十字架救下了自己,也把小女孩救下了车。基督教民兵在焚烧泼了汽油的巴士时,一边大笑,一边向车子开枪扫射,还杀死了娜瓦尔救下的穆斯林小女孩,因为母女间的天性让她无法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烈火中被烧死。这时镜头又一次对准了民兵们枪杆上贴的圣母画像。圣母是那么慈悲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安拉也要求子民们诚实、忍让、宽恕,而大地上那些信仰他们的人又干了些什么呢?娜瓦尔早已明白信仰赋予她的苦痛,在目睹收养儿子的孤儿院变成废墟时,母爱早已变成了复仇的烈火,让她扔掉了十字架,加入了穆斯林暗杀组织,一颗子弹没有让她杀死真正的杀子仇人,却带给了她七年噩梦般的牢狱生活。

  她在监狱里是那个“唱歌的女人”,是“七十四号婊子”,无理由的仇恨和狂热的信仰可以让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变成魔鬼,法西斯就是最好的例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因此可以让异族人、异教徒受尽更可怕的折磨,年轻的看守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采取了最能折辱女囚犯的行为。而在那个不见天日的监牢里,娜瓦尔日复一日地唱着单调的歌曲,精神的自我慰藉却无法抹去身体上日益明显的耻辱证明。影片并没有正面展示监狱里肮脏可怕的死亡,却又给了第二次“生”的高潮——在冰冷的白炽灯下,娜瓦尔的双手被反铐在产床上,心存怜悯的护士告诉她:你很勇敢,真的,现在,准备生第二个。特写对准的是护士沾血的手,紧紧握着产妇瘦弱的脚腕。

  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是那个利用娜瓦尔失子的仇恨,将她整个暗杀工具送入牢房的组织吗?毕竟他们保全了她和监狱里双生子的安全,还在她出狱之后安排她和孩子一起到了加拿大,从此获得了安稳的生活。是那个强暴娜瓦尔的年轻看守吗?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下,谁的背后没有一笔惨史?

  这片大地上的人们,被永远带着神道的面具所操纵,狰狞之后的脸庞不会有对个体生命的任何怜悯。背负着痛苦的娜瓦尔在异国他乡平静地生活到了晚年,却在一次游泳池的偶遇中,看见了那个烙在脑海里多年的脚踵,激烈的期盼,在一个转身之后,变成了灭顶的黑暗和深不见底的裂缝,这个在动荡激流中痛苦地夹裹了一辈子的可怜女人,终于被命运的黑线牵拉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死亡面前,她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对所有人的爱。她终于可以坦然地告诉大儿子,自己其实和他有过最美丽的相遇;告诉西蒙和珍妮,妈妈其实很爱很爱他们,真的很爱很爱;告诉龙凤胎的父亲,眼前的这两个风华正茂的男孩和女孩,是他的儿女。而他,将如何处置那早已被他遗忘的过去,以及摆在面前的真相,镜头只留给我们他在娜瓦尔坟前的背影和垂下的双手。

  该用什么去对待仇恨?是挥舞起更大的棍棒,让敌人流更多的血,让他们的妻女发出更惨痛的哀嚎吗?导演让西蒙和珍妮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当他们终于将母亲的两封信——给儿子的,给父亲的,都放在了应有的收信人手里的时候,双胞胎的眼神是微微笑着的,然后转身离开。

  每个生命的诞生,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下,都是伴随着最美的祝愿,《焦土之城》里的娜瓦尔、是长元音的名字,而听说名字中的长元音,代表着希望。信仰无法拯救的焦土之地“娜瓦尔”的爱能否洗净这片焦土之城?带来些许的希望,毕竟爱与希望还能使人有理由活下去……

  引自——snowcream22的电影

  《焦土之城》影评(九):罪孽的淵藪

  本片有另一个译名《中东的希腊悲剧》,谈到希腊悲剧,在我脑海中首先出现的莫过于俄狄浦斯王的杀父娶母。再者古老苍凉的中东历来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巴以冲突,宗教仇恨,战乱死亡等等,动荡局势引发的家庭悲剧不胜枚举。通过新闻媒体得知流血冲突的我们,若非身临其境绝不会轻易地就能深刻体验到他们那绝望到无以言表的悲恸。

  于是两者结合,即是导演所要呈现的命运观,而我认为本片正是用个体的悲惨命运来控诉战争的惨无人道和整个时代的暴戾。

  影片开始,响起了Radiohead的曲子《You and whose army》,Thom一如既往慵懒的声音勾勒起画面的如许悲凉。

  脚跟点有三颗痣的少年满身戾气,镜头缓缓拉近,少年的眼神有一股盛世枭雄的冷酷,令人不寒而栗。那给予特写的三颗痣是铺垫,是受难和罪孽的起源。

  “死亡不是故事的结尾,生命总会留下蛛丝马迹。要想找到你们的父亲和哥哥,必先追溯你们母亲的过去。”

  那份怪异的遗嘱深藏着难以被人洞察的苦难,成为了将观众引向神秘和震颤的悬念纽带。假若此一人所遭受的苦难即是集体的灾难,那麽潜伏在物质深处的讽刺已然慢慢地显露出来。

  影片里,母亲过往的生活和珍妮现今的寻觅,两条故事线交叉叙述,时空的不断转换仅靠片幕前的大红字母提点,却并无混乱之感。

  母亲的过去被一层一层地剥丝抽茧,进而显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谁也无法接受的真相,而这也刚好印证了我开头关于影片译名的猜想。

  偏僻山村里的爱情和死亡,血迹斑驳的床单以及暗夜里被遣送的婴儿。

  母亲寻找儿子时乘车所经过的山路,弯曲中延续着车轮的辙迹,仿若是在延长命运孤独者的孤独。

  基督教和穆斯林的世代仇杀,屠杀焚城带来的可怖恐惧,都使这个残暴又好战的时代更添不见天日的黑暗。

  唱歌的女人,果敢坚毅勇韧不屈,但却始终磨蹭在苦痛的原点,连同历史一起崩溃。

  千里荒漠,土地沉默,杂枝丛生,迷雾深黯,罪恶的目光在此畏缩。写这篇自我臆想的评论时我还是在听《You and whose army》,其实坟墓并非是她能够安息之地,就如经历过纳粹屠杀的犹太人,生生世世都无法拥有安全感。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在一起。”

  影片开头当他们收到母亲的遗嘱时是在一个阴冷的冬日,而影片结尾他们已完成母亲遗嘱上所交代的事情并且读着母亲的信时是在一个和煦的春日。

  我在这深沉的无奈绝望里和世上最美母爱之间的隐秘对抗中,找到了某种无价的伟大。

  文‖沐桑邑

  《焦土之城》影评(十):母親的告白 (寫於2011年3月24日)

  母親離世,留下兩封信給一對孿生兒,著女兒尋回生父,兒子尋找兄長。兒子說:「明明只有我們仨,何來父兄?」不過女兒憑直覺得知,事情另有蹊蹺,於是毅然踏上征途,【母親的告白】(Incendies) 這個故事也由此展開。

  電影游走於兩個時空,借孿生兒的尋根之旅,交代其母 Nawal Marwan 的一生。Nawal 生於中東,年青時跟戀人珠胎暗結,本欲一起遠走高飛,卻被親人逮獲,戀人遭槍殺。後來她加入了激進組織,在一次刺殺行動中被捕,坐牢十五年,在獄中更慘遭強暴。簡言之:Nawal 的一生,要幾慘,有幾慘。

  看完電影,心情沉重。想起之前看過的【Before the Rain】,不明白何以世間會有如此多僵化的禮教,以及如此濃的仇恨。如果 Nawal 能守住長子,又或如果她沒有加入激進組織,故事便能完全改寫。不過,在漫天戰火的國度裡,這些「如果」還是吞回肚子裡去好了,因為空想無用,活命要緊!

  很欣賞一對孿生兒能坦然接受 (至少表面如此) 命運給他們開了這樣大的一個玩笑,也感謝他們在知道真相後,並沒有咒罵母親。有些人總覺得,父母必須是聖人,不能有絲毫過失,但其實父母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實在不應對他們過份苛求。

  ~ * ~ * ~ * ~ * ~ * ~ * ~ * ~ * ~

  很高興可以跟幾位影友一起看這齣電影。能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聊天,人生一大樂事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