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震荡效应》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震荡效应》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2-04 21: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震荡效应》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震荡效应》是一部由彼得·兰德斯曼执导,威尔·史密斯 / 亚历克·鲍德温 / 古古·姆巴塔-劳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运动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震荡效应》影评(一):坚持信仰需要作出多大的牺牲?

  有多少人为了升学考试放弃自己坚持了多年的兴趣爱好?

  有多少人为了一份异地的工作放弃了谈了多年的朋友

  有多少人为了城市的蜗居付出了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

  有多少人,为了坚守工作岗位,放弃了陪父母家人一起过年?

  当然,还有一些人,当自己的挚爱面临生命危险时,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唯一求生的机会。

  做到以上这些不难。毕竟,当我们在牺牲金钱、时间爱情和生命的时候,我们得到了学业的进步、工作的晋升、居住的空间,我们保护了挚爱的人。

  但是,当你为了守护一样与你并无直接关系的东西,却要失去你所有的财富美好的职业前景和天伦之乐幸福,你还会这样义无反顾吗?

  我相信,这世上99%的人都会动摇。可是,有一个人没有,他勇敢地站了出来,为无数的母亲妻子守护了他们的儿子和丈夫

  这个人就是班奈特·奥玛鲁。威尔.史密斯饰演的脑神经医学专家为了橄榄球员的健康,选择与全美职业橄榄球联盟对抗到底。

  电影《脑震荡》改编自珍妮·玛丽·拉斯卡斯于2009年在《GQ》上发表文章《Game Brain》。

  威尔.史密斯饰演的脑神经学医生班奈特·奥玛鲁是尼日利亚新移民,从事尸体解剖工作,接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拥有医学、经济管理、法学、MBA等多个学位。无疑,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过着高级精英的简单生活,除了上班解剖尸体之外,其他的时间都在学习和做研究。他相信上帝,每周去一次教会。

  在解剖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橄榄球中锋迈克.韦伯斯特时,他发现橄榄球运动员容易罹患一种慢性创伤性脑病(CTE),会使该运动员产生自杀念头。他决定将此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但此研究遭到全美橄榄球联盟强烈否认,也遭到了美国球迷的误解。

  无奈,班奈特·奥玛鲁一边继续研究,一边与波士顿橄榄球队原队医一起走上了与全美橄榄球联盟对抗的道路。全美橄榄球联盟为了维护几百亿美元的橄榄球市场,不惜一切代价对班奈特.奥玛鲁进行打击,试图阻止他公布真相。对他进行人格辱骂,调查支持他的老板,威胁他失去工作,面临可能要重返尼日利亚,让他失去了耗尽全部积蓄购买的婚房,甚至派人跟踪他怀孕的妻子,导致妻子流产……最后,班奈特·奥玛鲁不得不离开了波士顿,去了西海岸。

  可是,他的坚持和斗争并没有停止。美国是他的梦想,坚持真理是他的信仰,爱情给了他力量,在质疑和威胁中,他坚定地前行。

  几年后,越来越多职业球员在中年就患上老年痴呆症,颓废自杀。这才引起了球员和球迷的重视。

  他终于站在媒体和大众面前,告诉大家这个真相。这个历经沧桑和风雨的男人,终于不再像艺术家和科学家一样冷冰冰,而是带着对足球的理解和对家庭的热爱,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守护自己热爱的足球运动。

  由于他杰出的研究成果和强烈的公民责任感,他终于成为了美国荣誉市民。他的信仰终于获得了认同。

  《震荡效应》影评(二):脑震荡算什么和肺癌比差远了

  最近听了一个词,叫做“文化侵略”。

  意思是发达国家为了实现等同于军事力量的软实力来控制其他国家。

  网上说,日本人在用漫画进行文化侵略。哦对了,还有AV。

  美国就是好莱坞大片,所以我在看这部电影时感觉到的确实是深深的优越感。例如片尾的那一段,“你证明了美国人的一切素质,你属于我们,属于这个首都。

  中间那段“天堂在这,美国在这(意指中国的苏杭)对我来说美国就是上帝送最爱的子民前往的地方,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做任何事,美国人代表了上帝想让我们所有人成为的人,我最想要的就是作为一个美国人被接受”,没想到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就看了一部如此大张旗鼓宣扬自己国家的电影。以至于跟本没时间去在意剧情细节。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不好,说实话我很少感觉一部电影拍得不好。

  但又说不上来哪里好,反正是要比中国的大部分强多了。中国的电视剧、电影怎么样不用我说吧。什么导演、编剧、灯光和摄影,演员长得好看就行了。

  傻白甜和小鲜肉才是正道。

  《震荡效应》影评(三):“真相是丑陋的,谎言才是炫目的。”

  《震荡效应》Game Brain2015,孤石影评7.0分,13限制级。

  真相就好像礼品盒中的便便,不打开,华丽精美,打开它,肮脏龌蹉,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打开礼品盒的故事,面对真相,全世界都不愿直视。(以下有轻剧透)尼日利亚医生奥玛鲁在美国做尸检医师,偶然间接手一中年男子自杀尸检,并得知该男子曾是当年红极一时的橄榄球明星,在他研究自杀原因时发现,强烈的身体对抗导致的慢性脑创伤是自杀的原因,于是他发表论文,公开质疑橄榄球运动的正当性,这可了不得了,要知道橄榄球是美国第一大运动,每年的超级碗是美国人最大的狂欢盛宴,强烈的团队身体对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美感,12分钟的中场秀也是各路演艺明星争夺的焦点,不给钱也要干,不能错过全美收视率第一的节目,由此,橄榄球联盟也获得巨大收益,可以想象,一旦奥玛鲁医生的研究成果停止了比赛,不仅联盟不同意,全体美国人也不会同意,就好像你不让中国人看春晚,不仅CCTV不同意,全中国的老百姓都会去砸你家玻璃。最后在医生执着的诉求下,联盟承认了病症的关联性,医生也获得了美国身份,但,橄榄球还是要继续下去。

  在强烈的利益诉求中,真相也微不足道

  由此我想到拳王阿里40岁罹患帕金森综合征,极有可能与本片的病症有关,只是太多人不想也不愿意看到真相,延伸思考,当今世界为之狂欢的体育比赛,和平、友谊,健康,这些漂亮的口号背后却是运动员用满身的伤病换来的,包括你我,都不愿意看到礼品盒中的真相。

  该片一大看点是主演,威尔斯密斯凭该片过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回顾他的演艺历程,从《独立日》的少年气盛到《当幸福来敲门》的坚韧奋斗,再到《震荡效应》的老成持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人一步一个脚印成功,希望未来看到他更牛叉的作品。

  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没有炫目的特效,只有情节的推进,情节并不复杂,但经过导演剪辑加工,电影看起来依然有滋有味

  《震荡效应》影评(四):我们在相信什么?别人想让我们相信什么?

  题材非常好,细节的一些处理也很好,这种纪实类影片定在这种压抑沉稳的基调才正适合。

  从故事的角度来说,我们相信的到底是真实的么?是正确的么?是我们自愿相信的么?大部分人的信仰和小部分人的生命,哪个更重要?

  政府需要人民有所信仰,事实上这个信仰最好不太严肃甚至有点愚昧,这样才更好控制。就好像一个人就算在现实世界再窝囊不顺一事无成,但他起码还可以支持一个球队看看比赛,球队赢了就好像他自己赢了,从而获得一点成就感。不过至于这个信仰真实与否,全不重要。

  在美国,这项运动是橄榄球,让人民相信只要勇猛向前你可以所向披靡,塑造一个个铁人形象成为人民心里的骄傲,无论事实上铁人是不是真的强壮是不是会受伤,只要人民相信,只要他们愿意每周一天放弃思考去看互相伤害的比赛,铁人们就得继续为之付出生命。

  在中国,想想2016这届奥运会和之前的区别,想想已经几乎无人想起的马家军,我们曾经或者仍在相信什么?体育大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大国?

  《震荡效应》影评(五):那些你不面对的问题,你始终没法跨越

  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全美著名的前匹兹堡钢人队球员Mike Webster自杀,他的遗体经一位尼日利亚裔脑神经学病理专家,Bennet Omalu博士解剖后发现,死因是不堪忍受脑部遭受激烈碰撞导致的后遗症,Bennet Omalu将这种病症命名为"脑部运动损伤"(CTE)。

  解剖报告一出,全国哗然。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在那个时候,上帝说: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信仰,其次是橄榄球。这时候忽然有一个黑人站出来挑战这个运动,自然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人,最重要的是这项体育利益相关方的反对,甚至是威胁。

  故事里,几乎全国上下,有一种内隐的认知是:证实橄榄球运动会让运动员很大概率患CTE=毁了这项运动。所以,NFL,北美四大职业联盟里最吸金、最商业化的联盟强力压制媒体,以及这位脑神经学博士。人们害怕真相揭露的那天,他们的吸金运动,他们喜爱的运动,甚至是有些人的精神寄托将后继无人。可是,人们的担忧真的真实存在吗?这个问题恐怕稍稍思考一下就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在影片中,实际上人们遇到的问题是:橄榄球运动员容易得CTE。而人们将问题无限夸大及扭曲。问题只是帮助运动员极大降低得CTE的概率,这会有很多解决方案,比如戴头盔,比如禁止用头部撞击,可以通过改变规则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当时的人们不,不愿意面对问题,不愿意打破现状,不愿意做出改变。其实,这有一种我们惯常的面对问题的模式,当我们面对一个困难,也许会将这视作推翻过去,也许会把困难无限放大,也许会歪曲遇到的问题,人们在自己的舒适区域里不愿意出来,很难认为这是一次自我革新,过了这个困难,我将获得提升。

  也许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理清问题到底是什么,当理清问题以后,也许就会瞬间感觉轻松不少呢,因为问题往往不大,多是自己吓唬自己,再然后想想,如果解决问题,我将获得什么?用这样的思路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最后,阻碍我进步的只有我自己。

  《震荡效应》影评(六):一场纯纯的西方价值观教育片

  镜头的切换、画面的优美,缓缓而来的递进,不用多谈了。都是套路,都有模板。

  更让我关注的,是从头到尾娓娓道来价值观。

  片中一直传达的是一个词:truth。

  看似是science,实际是truth。

  “到底是为什么,到是是什么?”“哪怕所有人都不站在我这边我也不怕,因为我站在了truth这一边”

  追寻truth的过程是异常艰难的,你会孤立无援,你会身败名裂,你会失去原本属于你的一切,

  但是,你的内心到底有多么想知道truth,你的内心到底有多么想达到truth的彼岸,

  这种坚持,会让你最后到达彼岸。

  对待任何事情,只要你跟着truth,就一定会有希望和光明。

  而不是normal,不是人云亦云

  《震荡效应》影评(七):沉醉于影帝的演技,还有那遥不可及的真相

  如果不是Will Smith,我甚至连看一眼片名的心情都没有,但他是威尔史密斯,他能将一部枯燥乏味的纪录片演绎得出神入化,他是那种可以把所有其他人物角色统统变成背景的演员。

  ennet Omalu,一位脑神经学医生,在一次解剖NFL球星尸体中发现因其长期职业生涯对脑部撞击的创伤罹患了一种脑病会使运动员产生自杀念头,并决定将研究结果公诸于世,但遭到NFL的强烈否认以及全美球迷的的反对。

  这是一个孤胆英雄面对千军万马的挑战,即使会成为一个千夫所指的“罪人”,也不放弃对真相的追求

  quot;God is number 1, football is number 2."这是NFL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而Dr.Omalu就是要将这项运动的危险性告诉全世界:玩橄榄球是会死人的。

  这项研究若是被公布,那么NFL这个最稳定赚钱的体育联盟可能会瞬间土崩瓦解,为之疯狂的上亿球迷自然也不希望这么有趣的赛事被取消。所以NFL在财富、权利和影响力等所有方面都对Dr.Omalu全面碾压,而Omalu手里的筹码,就只有真相。

  在这场战争中,Omalu试图说服否定他的神经学会副主席Marron接受他的观点,也正是这段第76分钟的表演,甚至让屏幕前的我凝神屏息,注视他的每一个表情,倾听他的每一个音节:"Do you know what history does to people? Trained physicians who ignore science.Sir!!!I am not done history laughs,if you continue to deny my work, the world will deny my work, but men, your men, continue to die.Their families left in ruins.Tell the truth.Tell the truth!!"仅仅1分钟不到的台词,影帝已将他的精湛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眼神熠熠生辉,他的语气锋芒毕露,他的态度坚定不移,他一定要让真相公之于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最后他让人们知道了橄榄球运动是一项杀人运动,但还是会有人继续为这项运动奉献着自己的生命。镜头定格在他眉头微蹙的表情下,报道了一桩桩球星自杀的新闻。

  微博里每天受着无数网民唾骂的贺卫方、袁立这些所谓“公知婊”,真的如网民们口中那样十恶不赦么?

  哈哈,真相并非遥不可及,它通常都近在咫尺,只是我们总是选择视而不见。

  《震荡效应》影评(八):从《震荡效应》聊一聊慢性创伤性脑病

  (本文在简书同步发布,简书帐号“影迷白衣狼”)

  威尔•史密斯的电影震荡效应,讲述了尼日利亚籍的病理解剖医生本奈特•奥马鲁偶然发现退役橄榄球运动员自杀后脑组织呈现特异性慢性创伤改变,经过四例病例验证,在神经科专业期刊发表了研究成果。文章引起了NFL的注意和敌视,并联和媒体和政府多方打压本奈特。几年后,又一位著名橄榄球运动员的自杀和遗书才终于给本奈特医生的研究成果正名,而NFL通过经济手段轻松摆平了5000人的联合诉讼。

  也许我们仍然无法消除生活中的不公,仍然无法对抗强权的蛮横,但我们起码可以了解一点实在的医学知识,尽可能的保护自己和家人。

  电影中涉及的慢性创伤性脑病,英文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简称CTE,是一种伴随有记忆力衰退、抑郁、痴呆等症状的渐进性大脑退化疾病,多发于头部受创的运动员。很好理解,橄榄球、拳击、冰球、足球都容易发生。但发生率最高的项目你肯定想不到,居然是赛马。

  其实早在1928年,一位叫做Martland的病理医生就发表了论文报告了一组拳击手的类似病例。当然,当时的命名不是CTE,而叫做“拳击醉酒综合症”(punch drunk syndrome)。1969年Roberts进行了比较科学系统的研究。他在16781名拳击手中随机选出了250名,结果其中有35例有神经系统损伤,占比17%。1973年Corsellis医生发表了12例拳击手的脑组织的病理学研究结果,明确了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同时代及随后的几十年,还有大量针对拳击手的CTE临床和病理研究。除了职业因素外,遗传因素也是CTE的易感因素。然后才轮到电影里的Bennet医生的两篇论文。其实在2002年到2007年间,还有数位研究NFL的运动员CTE的报道。其后,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由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和非营利性组织“运动后遗症研究所”联合建立了脑部创伤研究中心(CSTE,以下简称“脑创中心”),接受已故运动员家属捐赠的遗体,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后,他们也把幕后元凶瞄准了慢性创伤性脑病(CTE)。

  慢性创伤性脑病是如何戕害运动员健康的?罗伯特·坎图教授和其他脑创中心专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几位罹患慢性创伤性脑病的已故运动员的脑部进行了观测。“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附近的Tau蛋白,它们的作用是支撑神经元和细胞之间传递分子的微管。”罗伯特·坎图解释,“如果脑部遭受频繁外力冲击,将使受冲击区域内的微管变形,最终坍塌,从而迫使神经元与细胞失去正常作用,而Tau蛋白则会在受损区域出现堆积现象。如果我们将一组健康人的脑部扫描图与患者进行比对,很容易看到后者脑部区域成像图中,微管数目明显减少,并且有大量的非正常Tau蛋白堆积,呈现出边缘清晰的深棕色区域。”直至2015年,学界才对尸检脑组织CTE的病理特征达成了共识,8名神经病理学家集体对多名患有神经退行性病变(包括阿兹海默及疑似CTE)病人的脑部影像资料进行了双盲的诊断分析。结果发现CTE相较于其他神经退行性病变存在两个特征性改变:脑血管周围的神经元内的tau蛋白螯合,以及脑沟底部细胞tau蛋白聚集。该结果将于本周举行的美国神经科学大会上发布,这是第一次明确CTE为独立的病理性疾病。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Small等人通过“非侵入性”技术在病人中也观测到了类似的现象(tau蛋白聚集沉积)。包括4月6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内的多项研究报道称,对多名前NFL运动员注射一种tau蛋白敏感的脑成像剂FDDNP(最初用于观测阿兹海默症病人脑部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使用PET扫描后发现,与病理结果类似的是,患者脑部会呈现tau与淀粉样蛋白沉积并与阿兹海默等其他神经退行性病变病人间存在显著差异。

  然而Stern对上述结果表示怀疑,他认为FDDNP标记的区域与病理结果并不一致。此外,美国神经病与中风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 DS)的项目负责人Patrick Bellgowan表示,FDDNP可与脑部多种物质结合并不能特异的标记tau蛋白。但UCLA的研究小组坚称,FDDNP不需要特异性的与tau蛋白结合就可将CTE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区别。

  尽管CTE的研究困难重重,但Stern对此表示乐观。他发现化合物T807相较于FDDNP而言更能特异性的与tau结合,并能得到与尸检结果类似的影像学结果。Stern在“美式足球退役运动员诉讼案”证人宣誓中提到,相信在5到10年内一定能出现一种FDA批准的可活体诊断CTE的技术手段。

  如何能有效地对运动员进行保护,使其免受外力脑部损伤的袭击?“加强防护”似乎是最为顺理成章的答案。早期橄榄球运动员佩戴的头盔,来自摩托车手与飞行员装备的改装,由厚实的皮革制成,并在护耳处凿出空洞以便于球员在场上与队友交流。直到30年代后期,一些运动产品制造商才开始推敲在头盔内部加装海绵发泡衬垫,以进一步吸收运动员头部受到的撞击冲力。2009年,著名运动装备厂商Riddell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后,推出了新一代冰球与橄榄球头盔“革命”——它采取了全新的聚碳酸酯材料与发泡内衬,延长了盔体穹面,以及对于球员下颌部位加强保护。佩戴“革命”式新型防护头盔的运动员每年遭遇脑震荡的概率为5.3%,较之装备传统头盔的对照组减少了2.1个百分点。然而从总体上来看,“革命”与70年前杰拉德·福德拒绝佩戴的前代产品并没有太大不同。更为激进的设计来自前哈佛大学四分卫芬·费拉纳设计的XenithX1,它完全摒弃了发泡内衬防护,而采用自主开发的“震荡吸收系统”,在碳素纤维和聚酯材料构成的头盔内外层之间,则是18个外形如同粗短圆柱,以人体力学原理不规则分布的中空热塑“减震器”。如同耐克10年前开发的Shox减震技术一般,当运动员遭遇头部撞击时,外来冲击能量被这些圆柱有效吸收。

  到目前为止,针对CTE还没有确切的疗法。下文将首次描述一个假说:锂,在标准甚至更低剂量,可从上述三个方面改善或预防CTE,包括预防自杀和痴呆。

  预防自杀

  锂,是精神病学文献中唯一经过证实的可以预防自杀的药物。在过去几十年里, 数以万计人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了该药物,研究者在荟萃分析中将这些试验数据与安慰剂进行了对比。锂的效应值很大,它减少了87%的自杀风险(OR 0.13;95%CI 0.03-0.66)。循证医学中指出锂可以防止自杀。此外,没有相关证实其他药物可以防止自杀。

  一项有关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的研究,能否减少自杀企图的随机临床试验, 没有出现自杀的行为。换句话说,不能证明氯氮平能够防止自杀。

  众所周知,抑郁症可能是自杀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同样广为人知的争议, 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RIs),用来治疗抑郁症的同时能否防止甚至导致自杀。很明显,没有证据证明SRIs对预防自杀没有作用。因此,锂是精神病学中唯一经过证实的可以预防自杀的药物的说法也是如此。

  上述的随机临床试验中,给予精神疾病如单相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主要是后者)患者服用锂,使用标准剂量(通常约600~1200mg / d)。除了这些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大量流行病学文献证实, 锂可以防止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甚至对那些没有患精神疾病的普通人群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地区人口的分析,该地区的地质中存在“高”水平的天然锂。锂是一种金属元素,从岩石中发现,存在于地壳和水源中,先被蔬菜吸收,继而被动物吸收。锂是稀有金属,人体内也有锂元素的存在,人类的饮食中锂的正常含量大约为1 mg / d。高锂饮食中锂的含量更多,如5mg/d。“低”锂饮食中锂的含锂很少,小于 1 mg / d,甚至完全没有锂。不同国家众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低锂”地区相比“高锂”地区的居民自杀率更低。

  如果如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的那样,锂能防止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如果如流行病学地质研究结果那样,低剂量的锂也能阻止未患精神疾病的常人自杀,那么,低剂量的锂或可防止CTE患者自杀,这些人存在情绪症状,但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单相抑郁或双相情感障碍为主的精神疾病,为减少锂的副作用和毒性,对CTE患者采取低剂量的锂治疗可能行得通。

  预防老年痴呆症

  众多的动物和人类研究已经证实锂可以保护神经,还可以延长神经元的寿命。锂不仅对大脑起作用,还可能对认知障碍甚至是对老年痴呆有积极作用。这一假设已获得许多精神疾病研究的支持。

  由苏黎世的Jules Angst和他的同事们进行的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精神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 406例单相抑郁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罹患痴呆的比率非常高。对这些患者随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这些调查对象的随访一直持续到他们去世前,结果发现,65~68岁的调查组老年痴呆的患病率是22%,是同年龄段普通人患病率的四倍。研究人员发现,与其他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相比,接受了锂治疗的患者痴呆症的发病率减少了87%(OR 0.23;95%CI 0.06~0.89)。换句话说,锂把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降低到了平均水平。

  很多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了这样的结果。大部分队列研究证实了苏黎世队列研究的结果。大部分的研究是横断面研究或回顾性研究;因此,苏黎世队列的结果是目前为止关于这个话题最有效、最确切的数据。

  基于上述的研究,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思考和研究锂治疗老年痴呆。最初一个小型随机试验研究表明锂对老年痴呆的生物标志物没有作用,但该研究过小或时间过短,不能测试锂能否改变早期老年痴呆的进程。已进行了其他三个随机试验,结果都表明与安慰剂相比,锂对减少老年痴呆的严重程度和进程有效。

  如果锂不仅可以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痴呆症状,也可以治疗其他各种精神障碍患者中的痴呆症状,锂可以有效预防CTE患者发展成为痴呆。

  治疗情绪和冲动

  众所周知,锂对情绪症状的作用是治疗抑郁和躁狂。该领域的标准文本,比如躁郁症为这些作用提供了清晰的科学支持。另一作用——锂似乎可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甚至是正常人的冲动行为,这一作用有时没有得到很好发觉。后一作用在许多精神疾病(创伤性脑损伤TBI)的临床研究中均有报告。我们回顾了有关锂之于TBI的文献,除了一些临床报道的作用,一个著名的动物研究发现锂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对TBI有帮助。与那么没有接受锂治疗的动物相比,接受了锂治疗的动物他们的受伤神经元修复和恢复得更完全。考虑到广泛的神经科学文献中锂对于大脑的作用,这点效果不足为奇。

  摆脱tau蛋白

  科学文献已经很好回顾了锂对大脑的作用,包括增加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GSK-3神经保护蛋白质的活性,拦截BCL - 2等有害蛋白。GSK-3,tau蛋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已被确认为CTE神经病理上的主要异常因子。CTE患者中存在滔蛋白病变,从而大脑充斥着这种有害的蛋白质。动物研究表明,通过锂对GSK-3的作用和其他可能的机制,阻碍tau蛋白的发展和累积。

  总之,锂可以治疗或预防CTE,包括帮助治疗抑郁和冲动,也防止自杀和痴呆,这一假设很合理,并获得了临床科学文献的支持。公众、研究人员、头部外伤人员应给予该潜在疗法更多的关注。

  《震荡效应》影评(九):这部影片诉说了这么一个人生道理

  本身并不是一部纯粹伸张正义的影片,它的构造很复杂。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揭露-迫害-翻身”的基调,反观它在当今这呼吁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让大家值得思考的命题。

  一个敬业的验尸官,充满事业心和正义感,与绝大部分相信科学和真理的人们一样渴求真相。在得出死因是由于被抹杀的“职业病”的最终结论后,走上了向世人诉说真相的道路。

  但万没想到的是,即使在美国这样标榜正义与人权的国度,他亦受到了无尽的阻力,而且这阻力并不像为人熟知的那样完全来自利益和权威,还有社会大众的。

  因为他所树立的敌人是橄榄球——受到一代代美国人所喜爱的国家级运动。他所给出的结论犹如激流中耸起的一颗礁石,不论船夫或乘客都不会喜欢。

  在无尽的困难中迎刃而上,最后成为英雄,这应该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处事常态。越是受到质疑,越是将质疑声逆转为前进的动力。可是请大家静下心来,不要忽视耳边的所有声音,仔细思考。

  橄榄球作为发展了几百年的国家级运动、国粹,已经成为无数高校乃至世人所崇尚的绿色运动。它的历史虽没有西班牙的斗牛那么悠久,但它的影响力相比烟草并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无数人在以此奉献着青春、以此为生、以此作为生活的动力。

  一开始男主的想法做法都非常纯粹:我是一个验尸官、一个科学形象的实践者,我只告诉你真相。反观在绝对真相背后的否定之音,无疑都属匪类。其他的事并不在我的职责范畴和道德准则中。

  反思过来,橄榄球错了吗?万千橄榄球的运动员和拥护者: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要从“有害”、“致人死亡”种种荒谬的论调,从此抹杀掉我们长久以来的精神和生活依靠。

  这样一来,矛盾就激化了。伴随着橄榄球深厚底蕴的权利、权威,以及早已在阴影下妥协了的研究机构,这些“真正的匪类”。男主受到一边倒的打压结果可想而知。

  有如在夹缝中求生,仍不惜于从乱石中生长枝叶的藤蔓一般。男主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让自己定了型。顺着自己必定正确的目标,成为了大众、媒体以及对他当面抨击的对话人口中,那个非白即黑、只为颠覆橄榄球的存在的人。

  那些本没有发生的迫害,在男主这个明靶身上找到了宽阔的想象空间。另一面,那些本应由此受到保护的受伤运动员,在这种战斗的号召下成为了无辜的敌人,“你曾是个勇士!”冷冷的一句让原本情同手足的队友划清界限。

  如果不是血的教训,不是因为一个运动员在自杀前留下的遗言,公众仍不会对此事产生改观。

  历经真正的谷底,最后为家庭寻得一处安宁的男主,最后回到演讲台上:“一个小男孩来找我,说:为什么你憎恨橄榄球?我说我不恨橄榄球啊……他们不知道(自己会承担多大的风险)……他们必须知道(这样的风险)……”。

  我相信这段演讲并不是男主违心妥协的演讲稿台词,而是他最终明确一开始自己想要伸张的东西,以及他了解到在是非对错中,辩证双方为什么都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也许在你愤愤不平大手指责的人群中,也有不少是无辜的。

  片中这种强大、忤逆世俗的证据,就像是一种权力。可以选择利用它为自己谋私,就像无数世俗的活在阴影下的成功者。也可以选择成为英雄,像片中前期的男主,站在大部分人的对立面、争斗。它也可以成为一种责任,如涓涓细流一般将它融入为让生活变得更好的目标中。

  《震荡效应》影评(十):希望他们健康

  感觉这部电影的均分还是低了 应该在7.5左右的样子吧 个人认为两方的对抗 以及主人公承受的压力描写的很充分

  不太想讨论坚持真理的问题,因为这轮不到我恐怕我也没太大勇气,我就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但是运动员的生命真的让人心里一紧

  其实竞技类运动带来的问题一直是我的一个关注点 橄榄球就不说了 篮球也有很多问题 运动员的身体关节甚至心脏 都会在老了以后面临很多问题(所以真的很担心科比) 甚至现在新兴的电子竞技行业 长时间的面对屏幕 坐着不动 熬夜 等等等等 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很多退役选手的身体状况都堪忧 所以希望医学水平能更加发达 给运动员带来更多的帮助 享受过荣光 但不要在黑暗中隐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