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荣之路》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光荣之路》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06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荣之路》经典观后感10篇

  《光荣之路》是一部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柯克·道格拉斯 / 拉尔夫·米克 / 阿道夫·门吉欧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荣之路》观后感(一):人性丑恶,荒谬

  我很奇怪这种电影为什么可以放映,后来上网查了之后发现也被禁映过。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从中我看到了人性的丑恶,统治者的不作为,底层的士兵以及人民的生活。对于高层军官来说,进攻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命令,一个想法,但是对于士兵,这却需要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当犯错误时,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小人物背锅,只要有一个替罪羊,整个高层也不乐于将事件搞大,他们只需要给其他人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但对于那个无辜的人,却是彻底的剥夺掉他的一切。我总是想到那句古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真是无比的讽刺,心酸。

  最震撼经典的当然是那句台词,我曾数次羞于作为人类的一员,这将是其中的一次。但军事法庭上坐着的那些人去丝毫感觉不到羞耻。最最讽刺的是在进攻发起前,布洛拉德亲自去兵营鼓励士兵作战,在影片的结尾则将被处决。

  还有就是那个被俘虏的德国姑娘唱歌的那段,虽然听不懂,但还是觉得很是凄惨,起哄的法军士兵后来也都沉默了,哭了,他们此时肯定不记得所谓的荣誉,民族的仇恨,估计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家乡,爱人。但最终,他们也会踏上那充满了危险的,通向死亡的光荣之路。

  《光荣之路》观后感(二):库布里克是一个理想主义

  回顾一下这两天看的两个电影

  印象非常深刻的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

  虽然是五六十年代的,虽然是黑白片,

  但是。这个片子非常好看,对于已经习惯了好莱坞快节奏电影的你,

  你不会觉得沉闷。

  当我看到库布里克这个名字,立刻想到伟大的《2001太空漫游》

  这个片子我看了2遍,如果有一天有需要,我会再看几篇

  在我看来这个名字和内容,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嘲讽,是对人性的

  深刻反思,也是对正义这个内容的深入探讨。

  名字,一看到光荣之路大概讲的是某某人或者某某部队建立了战功,

  内容却是三个无辜的士兵因为丑陋的政治而因莫须有的罪名枪决,

  他们是所谓的光荣之路上的牺牲品。戏份最多的主角,反倒不是

  重点所在,主角只是一个人类道德底线震耳欲聋的呼喊,

  却最终无力反抗的这么一个象征。正义的化身。

  三个小人物故事戏份不多,但是很有代表性,

  第一个是人类从社会偏好到对一个人判断的代表。

  第二个则是人自私,复仇的代表。

  第三个是随机和不幸的一个代表。

  戏中真正的懦夫,逃脱了制裁,最后还被安排亲自监督无辜者的死刑。

  讽刺,真正的讽刺,

  几场戏,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是多余的,实在是惊叹于大导演

  表达故事的干脆,精炼。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完全彻底的无私和公正,作者也对这种劣根性

  表达了一定的理解。(懦夫排长说:你到底想怎么样? 你认为我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这是只是一个不幸的事故,《他失手炸死了自己的士兵》)

  当然很虚伪的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也的确是人的劣根性的一种解释。

  还有,将军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住所,社交舞会,和士兵们在战壕里

  的处境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让人进一步对万恶的旧社会产生反抗意识。

  对人性的刻画可谓去皮肉,见骨髓。

  太佩服了。

  我认为库布里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光荣之路》观后感(三):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好的借口

  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好的借口。

  我并未生活在战时,可现世同样地令人羞而为人,在何时何地都不乏这些冠冕堂皇之人。“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事。不修身不正己而正人正世者无一不是盗名欺世”。身为学子,汲取知识提高自身对周遭琐碎充耳不闻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状态。人心是平和向善的,同时也是贪婪罪恶的,两者缺一作为一个俗人来说根本就不完整。究竟敢不敢正视这个并非真善美的世界?对你自己心底的那份阴暗敢不敢坦然而不是处处遮掩口中说着造物主的全善与全能,宇宙的和谐等等手中却做着一些违心但是默许的事情。

  善由心生,善良是由人自己去选择的。当人不能去选择的时候,他也不再是人了。同样的恶由心生,抛去世事伪善的嘴脸,邪恶就那么的难以启齿吗?他生而为人有选择的权利自由,受到束缚并被钳制后,难道你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嘲笑其可悲吗?很多人生活富足且平和,生长到足够的年龄经历了足够的阅历看过几本足够的书,以为自己足够教唆训斥他人按照心中真善美的路途前行。却不知人性的劣根,生活的艰辛。被道德伦理纲常束缚无法触底,又体会不到位极人臣权势的快感,悬空吊在世上不能分晓,只会被眼中可悲的利益领导,迈着大差不离的步子上蹿下跳。这部片子里为了一块勋章,可惜牺牲手下的生命。你在生活里为了金钱、地位、女人种种,可以放弃哪些原则呢?那些真正的尊严、正义...究竟是多么珍贵的品质啊。大部分人都是是迂腐地存在着,麻木不仁地生活。

  “唯有智者才能因纯粹的知性而不逾矩。至于我们这些俗人,哪里少得了神话所提供给我们的永恒真理。”荣格在给弗洛伊德的信里写道。

  《光荣之路》观后感(四):那一点点的善

  电影一开始,将军义正言辞地说每一个士兵的生命都比所有法国勋章重要的时候我笑了。我知道我到了能看懂虚伪的语句的年纪了。也在想,这些将军们坐在城堡里,而战士们在战壕里,凭什么呢?再想下去,那么多人挣扎在生活的雾气里,而郭美美坐在豪车里,凭什么呢?不仅仅贫与富的差距,更多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命运由小部分人决定。之前也觉得民工没有知识,素质比较低。但我在更高层的人眼中里,和民工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蝼蚁或者蟑螂。

  少数清醒的人活在大众之间会因为自己的那一点点善而被说成不切实际,当大多数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踩在别人头上往上爬时,尊重别人的人最先倒下。所以,在看到将军说上尉的士兵死得好的时候我感到悲哀,在看到死了三个战友还在看滑稽戏的士兵们时我感到悲哀。

  好在上尉的反驳,士兵的合唱让我看到了我们身上的矛盾之处,善与恶并存,但有那么一点点善,说大一点,我们人类还有希望不是吗。哎,看完之后心里很难过,那个怕死的家伙有什么错呢?他什么都没有做就要死去。那个打教父的人有什么错呢?哪里有上帝来救我们呢?

  《光荣之路》观后感(五):诚实的戏剧

  这是库布里克的电影里头,我所认为最诚实的一部作品。他所展现的诚实,不仅仅是对场景与事件的诚实,而且是所塑造的人物对自己的诚实。

  场景。第二场戏General Mireau巡视战壕,用了一个非常长的跟拍镜头,将战壕内军队的日常状况都一次叙述出来;在后来战役打响之前Colonel Dax穿过战壕时也用了同样的手法,低落的士气一览无遗,镜头的态度不卑不亢

  事件。可以留意到:有一场戏专门叙述中士为行刑士兵解说任务、有一场戏专门叙述Colonel Dax对连长们交代挑选士兵交给军事法庭的事情、在被处决的士兵中出现了受伤的情况、他们对神父的不同态度,等等。从必要性来说,这些安排都没有太高的价值,但却显得真实,客观,巨细无遗。

  人物。General Mireau和General Broulard的虚伪慕权,Lieutenant Roget及其全连队的软弱无能,军事法庭主席团的荒诞不经,酒吧内士兵的性饥渴,这些反面的元素之所以具有力量,是因为他们被叙述时充满直率,毫不避讳,近乎赤裸。

  这些诚实当然也是勇敢的,也是寓于戏剧性之中的。库布里克所营造的戏剧性与别不同。伍迪•艾伦、李安所缔造的戏剧性是体现在结构之中的,通过每段故事的配合相互产生作用;而库布里克的每一场戏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去创造张力,一到两场之内就会展现出非常明确的正反力量,不会让细节只在出现的段落之后才发挥作用。同时,这也会创造出故事向另一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非常典型的就是库布里克巧妙地利用了军人与军阶的矛盾,一边强调军人之间的森严等级,另一边却直接让下级冒犯上级。在本片当中,上级掌握的往往是权力而不是正义,这就使得清正不阿的士兵陷入了危险之中,同一场戏当中就形成了两种力量的博弈。

  另外在Corporal Paris、Lieutenant Roget、Private Lejeune一行人夜出侦查的一段戏中,Lieutenant Roget玩忽职守,误杀Private Lejeune,Corporal Paris的选择就明显地指向故事的另一个方向,但库布里克将选择的权力重新交给了上级,冲突又回归到了主线当中。

  相比于希区柯克,他的戏剧性又从引发的力量上有所差异,这在他自己的作品《全金属外壳》中被实实在在地提出来了,是一种“矛盾性”(Duality)。确切从本片来说,是一种道德上的矛盾性。由于这种道德上的矛盾性,库布里克在一场到两场戏之内将观众引入到一个处境,迫使他们去做出选择的时候,观众的注意力就被仅仅攥住,而且因为观众心里有了选择,就完全可以通过对这种期盼之实现进行拖延和抹杀,创造另一种文本以外的戏剧性。当然,这种控制力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人物对自己诚实,这样才具有足够的爆发力。

  影片从军事法庭开庭开始,直到三名士兵被处决,整个过程都穿插着营救的可能性。Colonel Dax在军事法庭上的慷慨陈词,三名士兵苟存的希望,Lieutenant Roget的愧疚,Colonel Dax对General Mireau的举证,甚至在整个处决过程,都让人在期盼着“最后一分钟营救”。结果摄影机的事实打败了观众的期盼,戏剧性寓于观众的失望之中。

  不过本片也有让我觉得不太尽善尽美的地方。比如说这本来是一个二段式的故事,前半段集中在战役,后半段集中在判决,但突然加个尾巴,显得有点突兀。而且这个尾巴明显地有悖于之前整个故事的叙事风格,变得非常地抒情,或从镜头语言来说,非常地煽情:粗陋的声画配合,疯狂的特写对切,两种极端情绪的迅速转换。参照库布里克运用摄影机的习惯,这段场面的描写可以说一反常态,有野心太大而失控之嫌。

  《光荣之路》观后感(六):Humanity, Fame, and Care All Portrayed by 'Path of Glory'

  It criticizes glory and ways of getting positions and glory.

  Kirk Douglas is the soul of this film. I really love the way of leading audiences through the whole stories For example, camera follows Mr. Douglas when he is making his way forward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Germans.

  It is a great film.

  《光荣之路》观后感(七):公义人权被踩得粉碎

  战场场景不错,无奈中炮弹死掉的人动作,太假,上一秒调下坑里,下一秒自己躺下去,虽然这不是电影的主旨有点吹毛求疵

  将军为了掩饰自己战略失误和保存自己的荣誉,决定挑出三名士兵以“懦夫”的罪名予以枪决。于是三名无辜的士兵被挑选出来(一名抓阄中奖,一名因为上司为报私仇被挑中,一名因为上司看不上眼被挑中)。

  影片精彩的法庭戏中,台词的设计更是精妙绝伦,把“随便定个罪草草了事”的审判长和辩护律师同“一个比一个冤枉但就是不得不认罪”的被告们之间的对话拍得妙趣横生,好一出黑色幽默。其间dax上校想尽了一切办法挽救几名士兵的生命,但代表正义与公正的法庭都只是走个过场。

  最终三名士兵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枪决,不仅彰显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更是把公义人权也踩得粉碎。

  《光荣之路》观后感(八):公务员式的危机公关

  我在不知剧情的情况下看了《光荣之路》,被影片的几个突转嘲弄了。

  柯克道格拉斯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什么好表现的呢?与斯巴达克斯一样,达克斯上校也是个正面人物,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有些谋略,容易动情。找谁来演?道格拉斯僵硬的面庞如同终结者施瓦辛格州长,“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一个清心寡欲的高尚者的形象——是的,他似乎什么都不需要,他是个英雄。(关于道格拉斯与库布里克,有不少轶闻可以翻出来的,资料不在手头,暂且不谈。)

  这部片子比稍后的《斯巴达克斯》带有更多库氏印记,虽然库氏在宣传后者时说了相反的意见。

  开篇在战壕中的视察,进化为《全金属外壳》中的训话,徐徐退后的摄影机,搞笑的士兵。

  注意到了么?库布里克比大多数导演都偏爱在取景框中留出更大空白,人像因此显得更小一点,空间显得更大一点。而且,除了《2001》,他没有用过太宽的银幕。

  尤其是影片的结尾,像极了《大开眼戒》的结尾:死亡/处决,谈话/教育,和谐/回归原点。

  其中,“教育”这个情节,是用来揭示影片意义所在的。在《大开眼戒》中也是。

  请先允许我再次说明库氏电影的分裂性主题(库布里克式拼贴)。《光荣之路》是多重反讽:对满足欲望的战争的讽刺&对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拯救之道的讽刺。《大开眼戒》的主题则是:个人的性幻想和性探索&对虚伪社会的批判。

  因为主题的二重性,所以“教育”只揭示了影片意义的一个方面。

  (齐格勒教育比尔:行了,你别再问了,知道了对你有好处么?为自己和家人想想吧。

  小胡子司令教育达克斯上校:我看你是个人才,我来帮你晋升,你怎么不领情?什么?你不想晋升?那你想干什么?理想主义何用?

  比尔是个没啥理想的普通人,普通到没有个性。达克斯是个有魅力的人,但影片忘记交代他为何要去参战——根据他引述的萨缪尔约翰逊对爱国主义的讽刺,他应该是反战的。

  但是他们都被上层阶级“教育”了。

  比尔面对齐格勒的威胁,慌里慌张到失了神,哪里还敢越过阶级界限半步。

  达克斯面对小胡子司令的奚落,辩解是如此无力:“你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可怜你。”随即转入下一个镜头,想来是大家都觉得理想主义无论如何也狡辩不赢的吧。)

  影片对战场上人的懦弱讽刺得不轻。这前半部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和《全金属外壳》一样。后面的情节也很好,但是前半部太出彩了,因此显得头重脚轻。库布里克经常给我们太好的开头。

  第一段的讽刺:“一名士兵的生命对我而言胜于任何勋章。”

  战斗前各类人的反应,尤其是那个喋喋不休的孩子真是太可爱了。

  军事法庭差一点就成了另一部《十二怒汉》,可惜那是军事法庭,上级说了算。换言之,《十二怒汉》太理想了。

  其中一个被处决的汉子表情甚是超前啊,我头一次在黑白片中看到在这样拉风的表情帝。

  处决一段,有一个是在担架上,可能借鉴了海明威的那一篇短篇小说(处决时有军官是重病不起的)。

  处决那一段是个反高潮,看惯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我,还希望在“瞄准”之后,有人大吼一声:住手!……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接踵而至的是“教育”一场戏,而这场戏也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这是一个阴谋,没想到这是一个正常的、公务员式的处理方式!

  胡子司令是一个军人、暴君、运动员、村干部,他只会说大话、唱高调,道貌岸然,遇点麻烦就气急败坏,用命令来压制言论,用无辜来掩饰责任。

  小胡子司令就是政府高级工作人员咯。人家懂得利用诱惑将不可能的人物委派下去。人家知道大政方针不能改,杀人不能留情,但也不能因为杀人影响下属的情绪。人家知道一般人想的都是升官发财,可惜达克斯竟然不食人间烟火。人家懂得就事论事,因此人家步步为营,啥都没做错!

  这无疑是所有库布里克电影中最为“阴谋论”的一部了。仅仅因为这小胡子司令,仅仅因为他(故意!)晚一点查处胡子司令,理想主义者就成了为了抢位置而背后捅刀子的人,成了给下属希望却看着他们送死的人!小胡子站在全局工作的高度,先牺牲了几个小兵,又牺牲了一个司令,顺带牺牲了一个上校!这就是政府的力量啊!

  影片结尾的德国女人,唱的是一首德国歌曲么?然而所有法国人都跟着哼唱起来了!

  对比:昨天《建党伟业》结尾,王学兵起头的是一首法国歌曲么?然而所有中国人都跟着哼唱起来了!

  (后来看了影评才知道,原来那德国姑娘是库布里克的老婆啊!怪不得呢!换了别人演,看下面一群法国人的流氓样儿,库布里克这大色鬼肯定要来点重口味了!)

  麦格芬:ANT HILL!到了影片中段以后,打不打,打赢没,都无所谓了!本来就没啥危险的,为什么要打?为什么明知取不下还要打?为了看自己人有谁是懦夫?为了搞掉胡子司令?没人记得了。

  或者用阴谋论来解释攻击命令?这就更反映出库氏的悲观倾向:我们的生命是被阴谋所决定的。

  看了《库布里克的电影》后,补充几点。

  本片根据1935年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原来只是围绕三个士兵的冤案,电影把达克斯上校和将军们从幕后拉到台前。对比本片中主题的二重性,亦即我总结的“库布里克式拼贴”,这次是在小说改编过程中产生的,与《大开眼戒》一样,导演意图在小说主题之外另加一个主题。

  本片和同时代的《二十二条军规》很相像。体制是荒谬的。

  而达克斯妄图在体制之内寻求正义,只能是一个荒唐的英雄。

  最后一幕,敌国的歌声很快就被接受,伙伴被处死的军人纵声欢笑。加上片中对“爱国主义”的讨论,这些都是对战争目的何在的讽刺。他们不过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即将踏上另一场不知目的的战斗,成为炮灰。有着一丝人道主义精神的达克斯上校说:允许他们多呆一会儿吧。——这只能是个无奈的结局。

  《光荣之路》观后感(九):决斗与创伤

  迄今看过库布里克的四部电影——闪灵、发条橙、太空漫游,和这部光荣战役。

  前三者都给人留下了绝对深刻的印象,对于人性的揭露,对社会的批判与思考,无不显现独特的哲思。而他的风格在这部早期的成名作光荣战役里就有表现。

  电影对人性中丑恶部分的讽刺自不必多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是个卑鄙小人。

  但总觉的似乎还欠缺点什么。一开始节奏感很强,悬念设置的也很巧妙。比如夜间侦查那一段,阴冷寂静的原野,密布的铁丝网,远处犹如巨兽等待吞噬生命的建筑。以及闪光弹掠过时现出的地上铺满的尸体。阴郁的氛围得以强烈表现。可影片的主题故事在现在看来似乎是太常见太可以理解了。几乎每一场战争中都有无数非人道的东西。无辜受死的人比比皆是。从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不忍向后撤士兵开炮的将军不是好将军。残酷是每位将领的必修课。

  人命贱如草啊。

  影片最后,被俘虏的姑娘唱着德国小曲。字幕组没有做字幕,上网查了一下才明白其大意是,一个勇敢的骠骑兵爱上了一个姑娘,但有一天他死在了战场上。一群法国士兵仿佛都听的懂德语,渐渐想到了自己最终的命运,渐渐泪流满面。

  战士当马革裹尸还——中国古时一直宣扬战场才是士兵的最佳归宿。对于无令而撤退者,往往只有三个字:杀无赦。军令一下,谁人敢抗?可是他们的付出又为的什么。又想起丹泽尔华盛顿演的那部光荣战役,他们为了自由、荣耀以及梦想而战斗。所以即便是死他们亦是不朽的。但57年的这部,士兵们赴死的原因竟只是为了将领的无谓争功。【好吧果然还是觉的这题材在中国古代战争戏里太常见了】

  或许它还有更深刻的一些东西吧。暂时没想到了。

  《光荣之路》观后感(十):29岁的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仿佛是来自未来的导演,他总是让人一再怀疑电影资料上的年份是否恶作剧式地往前推了几十年。库布里克以“未来三部曲”《发条橙》《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而著名,但并非是科幻题材使他的电影能够便利地具有未来感(比如三部曲里无处不在的未来场景),而是相反,库布里克的超前能力使得只有他才能驾驭好这样的题材,把三个优秀的原著整合在一起,再让人不得不冠上“伟大”之名。《光荣之路》,这部库布里克29岁拍摄的电影,一个现实主义题材无关幻想的电影,就能说明这点。

  我看文学作品和看电影正好相反,文学作品喜欢旧一些的,最好是20世纪中期之前,感觉醇厚,新的有的看不明白,有的花样虽足但也感受不到太多好处。电影则喜欢新的,奥斯卡奖喜欢把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来回看,再往前就觉得兴味不足,若是到了黑白片,就往往硬着头皮。因为电影毕竟是视觉效果的奇观,故事和技法新的,往往也掩不住画面和音乐的旧,但《光荣之路》正好相反,故事和技法的新,往往令人忽略画面和音乐的旧——实际这也是不严谨的,因为库布里克的画面(尤其是色彩)和音乐意识恰恰又是最超前的,姑且说关于光影的技术是旧的——只能说他的新太为超前,仿佛来自未来。

  影片的切入点非常合理、非常轻松,也非常深刻,这是库布里克电影的一贯特点,他不声嘶力竭的营造一些貌似雄壮的氛围,只是把四周打扫干净,从容开展,但是优秀的音乐、镜头和对白的结合,往往在开头就能把人抓住。

  故事的剧情不复杂,法军将军A为了军功命令下属去执行不可能的任务——攻击德军的蚁丘(ant hill)【此名字大有深意】,左右为难的师长Dax最后还是决定执行,在身先士卒的冲锋之后,整个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将军为了推卸责任,以激昂军威为名,要求从军队里挑选出三人执行死刑。为了挽救下属,富有正义感的Dax在法庭上为下属辩护,却没能改善情况,为了救人,Dax使出了制衡的招数,想通过抖露军队丑闻的方式使将军B干预审判。但这一切都没有改变结果,军队的丑闻反而成为了将军B除掉将军A的武器。

  电影直白地展现了法国人足以和中国人媲美的劣根性,这也是为什么中法两国近代历史何其相似乃尔的原因,因为电影的批判力度,曾一度在法国遭到禁播。影片的背景是一战期间的法德交战,但是德国的军人从头到尾都未曾出现,我们所看到的也只是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之下,法军的上层是如何争权夺利、中层是如何玩忽职守、下层是如何茫然四顾的乱象。法国人相比起德国人来说,庸俗的情感更多,理性的思考更少,信仰在法国人那里看来是可笑的,所以它们才能把自己认为可笑的东西玩得炫目灿烂,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虚无缥缈的东西来鼓励属下去送死,为自己的晋升添砖加瓦。正因为事实上的缺失,所以他们才需要在口头上把它玩的花样百出来弥补心虚。所以法国一贯以来是有着最“宏大”的理论,最“伟大”的目标、“人权宣言”、“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都从法国起源,这些理论顿时成了各方政客的安身立命之本,天天讲年年讲,仿佛一翻手便能创造新世界。但法国人嘴里的新世界却往往在他国的土壤上开得果实,即便是被国际社会目为血海狂灾的法国大革命,也没有确立起稳定的民主体制,依旧是民主了再复辟,复辟了再民主,究其原因,不外是玩政治的人都将理论当成了纯粹的工具,无需敌人的进攻,自己就在无序的争夺中把空盘子打得粉碎。就如托克维尔说的那样,法国人已经许久没有过过正常的政治生活了。

  电影的最后,德国人出现了,但她不是一个将军、不是一个统帅、甚至不是一个士兵,她只是一个可怜的德国俘虏,但她在满脸泪痕之下唱起欧洲的民谣之时,原本糜集在小酒馆里想要取乐的法国士兵们,顿时感动泪下。这说明库布里克也许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民族主义者,他更近于世界主义者,也许在他的眼中,只有穷人富人之分、统治者被统治者之分,并没有明确的民族分野。因为在肮脏的小酒馆里,同样底层的德国少女和法国士兵在含着眼泪,同样地思念亲人,同样地祈求安宁。而在金碧辉煌的将军府里(库布里克特意在影片开头用语言渲染将军府的豪华,在我看来失之过显),这些研究着权术、高喊着爱国的权贵们,可能随时就会以相同的理由和敌人携手起舞(贝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例证)。

  电影也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到底是需要庸俗的温情,还是理智的冷酷,在取长补短无法做到的时候,这往往是我们不愿却必须面对的问题。像Dax这样过分爱惜战士生命,与上级统帅意见严重相左的指挥官,在机器一般严酷的德国军营里,活不过半个小时就要被处理掉,因为他动摇了钢铁般的意志。而虽然电影中的权贵们一再高喊钢铁的意志,胜利的信念,但和他们倡导的其他东西一样,都是他们无法做到且非彻底认同的,所以,即便Dax一再和电影中的权贵们相左,他依旧可以活下来,依旧可以继续战斗,甚至,继续发挥自己思想的影响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军B气急败坏的训斥实际上是一种最温柔的态度了。因为说到底,酒馆里的底层士兵们自不用言,即便是脱逃追责的中层代表——营长,会在被自己陷害的人行刑之前真心实意地道歉,颠倒是非的上层代表——少校,会在宣读审判书时目光闪烁,声音发虚,从始至终,对正义和生存的思考,依旧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在意志高度统一的极权社会里,是完全要被取消的:正义和生存不必考虑,唯有胜利才是唯一。我们会为法国人的庸俗、自私、推诿、虚伪而感到恶心,但却从他们无时不在的一些人性思考中感受到温暖;我们会为德国人的坚定、自律、责任感、细致感到由衷的敬佩,但却有在他们超越人性的黑色思维方式下感到恐惧。说到底,人性内涵是什么,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是向下到动物性,还是向上到机械性,越过哪些边界,人性就不为人性,由此人也就不为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2013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