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俄亥俄的获奖者》经典观后感集
《来自俄亥俄的获奖者》是一部由简·安德森执导,朱丽安·摩尔 / 伍迪·哈里森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自俄亥俄的获奖者》观后感(一):衣柜里的祷告
这是一部让人伤心的电影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在每一次最艰难的时刻赢到奖金,这家人的命运将会如何
孩子们会喝不上牛奶、账单付不起、没有冰箱洗衣机、房子要被收走一家人沦落街头...
然而电影都是选择最具冲击力和代表的镜头
比如碎掉的牛奶瓶和母亲的鲜血
原著小说里一定更多细节
比电影最后接到赢奖电话更触动人心
每一个气味 一点声音 一个表情 一顿晚餐
都是我们这些局外人只能围观 不能体悟的
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
一直呵护这个家庭
也在母亲崩溃的时候重新给她力量
我们应该感恩
生活总在继续
没有停滞不前
没有变得更糟
虽如逆水行舟
偶得久旱甘霖
孩子们躲在衣柜里给母亲祷告
希望母亲能赢得大奖
保住他们的家
而母亲所有的祈祷都是给孩子
她的十个孩子(电影又名《十全主妇》,很喜欢这个翻译)
因为有爱的母亲
每一个都很幸福
她留在打字机里的最后一句话是
每经过一个教堂都要进去,这样等到见上帝那一天,上帝不会问,陌生人,你是谁。
而上帝
确实也从未离开
她们的祷告未曾落空。
《来自俄亥俄的获奖者》观后感(二):《十全主妇》观后感
这个电影是在微博上看到杨喵菲-米娘推荐的,看到她的介绍“《十全主妇》根据诗人纪念她母亲的回忆录《我母亲如何靠少于二十五个词抚养十个孩子》改编,产后抑郁者要看,嫌老公不中用的要看,被一个孩子累到终日抱怨的要看,因孩子做错事而暴躁的要看,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触动。”我就毫不犹豫的看完。我想知道,一个女人面对孩子时到底能有多强大。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十个孩子,一个不争气的丈夫。如果自己拥有这样的生活,能坚持多久不崩溃。
有一句话说“女人本弱,为母则强”,她内心的强大在影片中一览无遗。她靠自己的才华和运气赢得一次次广告竞赛。她坚忍不拔,不放弃每一次机会。面对一群孩子依旧生活的有条不紊,她付出了她全部的时间把孩子一个个带大成人并送往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职业。面对丈夫的狭隘依旧能包容,她努力去维护家庭和谐,虽然孩子都不满意他们的爸爸,但她仍然与丈夫不离不弃。
虽然她的生活在现在是一种极端情况,但是过去的年代确实有很多母亲一个人带大了很多孩子。比如说我的奶奶6个孩子,我的姥姥5个孩子。她们都把所有的孩子养育成人,而且都是很成功的人。那个年代,什么条件也没有,吃不好住不好,可是他们依旧用坚忍不拔的性格带出了这么多兄弟姐妹。除了敬佩,还有什么。
我有一个孩子,有一个还不错的丈夫,我们各自都有收入,不用依靠运气去参加比赛赢得奖金,工作时间有家长帮助带孩子,和她们相比,我的生活不能更好了,可是,我依旧总是抱怨。我抱怨孩子占用了自己大量的时间,抱怨丈夫挣得没有别人多,抱怨自己没有好运气…应该么?
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反思的过程,我经常想,怎么能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既能陪伴好她,又能提升自己。昨天听王潇的时间管理课中,有人问她带孩子的妈妈怎么管理时间,她说,其实带孩子的时间也是一个练习专注的时间。这个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带孩子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看一下手机,想一下别的事。从没有专注当下,去体验带孩子的乐趣。可能,投入其中全心全意陪孩子玩耍,仔细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体验她的快乐,自己也会乐在其中。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这点在可以用在主妇生活中,只有积极主动,我们才会能更高效、更开心的完成任务。心态不同,完成任务的效率就不同。我全心全意沉浸在孩子的世界中,可能也会培养出和她一样的好奇心,更理解她,更能参与她的成长,我三心二意带孩子的过程中,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给孩子带来应尽的责任。尤其现在,只有一个孩子都带不好的话,和过去一个妈妈带好几个孩子的事例对比,自己的能力是该多么弱。
看了这个影片后我突然特别满意现在的生活,有人帮忙带孩子,有一个不乱花钱的丈夫,有自由工作的时间,还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
《来自俄亥俄的获奖者》观后感(三):10个孩子和1个渣男丈夫,她用妙笔生花撑起这个家
本文首发于太阳系站台(taiyangxi2016)家庭主妇Evelyn Ryan,生活在上世纪5、6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的某个小镇,她和丈夫Kelly Ryan共同养育了10个孩子。生活本已拮据,丈夫还酗酒成性,微薄的收入都拿去买酒了,让一家人时常陷入断粮的境地,最糟的一次,他瞒着妻子将好不容易买来的房屋进行了抵押。银行通知必须在一个月之内还清债务,已经山穷水尽的Ryan家不得不考虑将孩子们分别寄养到亲友家去……既要照顾10个大小孩子的饮食起居,又要面对酒鬼丈夫随时可能爆发的狂躁与无能,Evelyn却从来没有被打倒过,永远保持着微笑和良好的心态。当时美国非常流行广告词设计大赛,擅长写作技巧的Evelyn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种比赛,为这个捉襟见肘的家庭赢得了许多奖品,包括家用电器、食品、鞋子、衣服、跑车、国外游等等,甚至包括终身免费的……鸟食。她最后获得胜利的大奖,是在25万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拯救了这个即将崩塌的家庭。
《来自俄亥俄的获奖者》观后感(四):`
莱恩 我并不是比其他的选手更具才华 我只是比较有意志力 我用孩子的名字 所有我能有很多次机会 至少现在我能看到孩子多了的好处
爸爸我们要被赶走了
是吗
房东来过 他想要回这房子 他女儿要结婚了
我们有多少时间
三周 我们用做些什么吗
不用担心 甜心 你妈妈总能想出办法的
莱恩的丈夫 你知道你有什么问题吗 你太忘形的高兴了 你以为钱是树上长出来的吗 我在那臭味熏天的血汗工厂整天工作 你却坐着写你那些没用的笔记本
那些笔记本可是这个家没沦落街头的唯一原因
嘿 你想跟我换换吗
莱恩 我想知道开这辆车的滋味
用我教你吗
不用了 不然我会舍不得卖它
要不要我教你如何开爸的车
最好不要 恐怕全世界的汽油都不够我去想去的地方
莱恩赢了比赛 还清债务 避免了家人的分离 她让孩子们健康的来到成人的世界 先生凯利上帝赐福 得到永生 他留下一笔遗产 这让我吓了一跳 他用一个秘密的账户存了他的养老金 完全为我设立的这个帐户 我再也不用为挣钱操心了 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刻 我的所有宝贝都在送我 那是可爱的一天
《来自俄亥俄的获奖者》观后感(五):10个孩子加1个猪队友是怎样一种体验?(全篇摘自陈小舒微信,写的很好,作为记录)
一个孩子加猪队友?
没有二胎的勇气;
二个孩子加猪队友?
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十个孩子加猪队友?
编剧你咋不上天呢。
然而这部讲述十个孩子的妈妈的电影是取材于真实事件。在《十全主妇》里,爸爸喜欢喝酒,常常连买牛奶的钱都拿不出,其实他并不算坏,也会想要给孩子买牛排给妻子买贵重的书桌,于是把房子抵押出去。
一句话总结:家里穷,孩子多,老公爱捅马蜂窝。
一句话提问:这让妈妈怎么活?
到底是拍《神奇女侠》还是拍《绝望主妇》?
电影《来自俄亥俄的获奖者 The Prize Winner of Defiance Ohio》(又译作《十全主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豆瓣评分8.3分。
然而这位妈妈过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苦不堪言。她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她会写点广告语补贴家用,而是,她非常懂得相处之道。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与猪队友相处,最重要的是,她与自己的相处。
1
与孩子
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
也是检验父母是否合格的时候。
孩子乖巧可爱的时候,父母的反应大都相似,孩子脾气上来撒泼打滚的时候,父母的反应却各有各的不同。
在影片中,三女儿因为帮弟妹换尿布把爽身粉搞的一片狼藉,她说:不,如果不是恰好因为帮你们收拾耽误了时间,我就不会晚一点去给送牛奶的开门,就不会刚好收到奖金来付牛奶钱。
她并不是什么错事都安慰,大儿子因为偷东西进警察局,他试图狡辩,她斩钉截铁:偷就是偷,不要狡辩。
二十年来唯一一次外出机会,她人都已经坐在车上了,三儿子把邻居家的花全部摘下来作为给他的礼物,她只能下车赔偿邻居。期待已久的外出计划泡汤,她却抱着小儿子的头说:“它们真的很美”。
如果是一般的父母,大多数的反应恐怕都免不了责骂孩子,也许还要加上“你知不知道我平时带你们有多辛苦”之类苦情台词。
实际上,孩子犯大是大非类的错误很少,绝大多数都不是故意的。教育家陈禾曾说:“你认为的过错,对于孩子而言只是一次失败的体验而已。”
面对孩子的无心之失,不责备,柔声细语的安抚孩子,却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做到的事情。
我们很多时候责备孩子,并不是他真的做错了,而是他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麻烦。
包括很多父母说忍不住大声吼叫,因为这宣泄了你的情绪,又暂时的让情况得到了控制。
台湾歌手赖佩霞曾在演讲里说过:“当我们骂孩子的时候,怎么可以嘴上说爱,脸上却满是狰狞?你骂我,不是因为你爱我,而是因为你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
在很多家庭里,我们竭尽所能的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我们带孩子旅行,给孩子讲故事,但是,在精神方面,却不时拿孩子当情绪垃圾桶。
接着责骂孩子体罚孩子树立自己的权威,宣泄自己的不愉快。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甚至跟孩子吐槽。吐槽的时候父母有多痛快,被迫接受你的吐槽的孩子就有多痛苦。
女人是比较感性的动物,但母亲的角色却提出必须理性的要求。如果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绪,甚至整个家庭的氛围也会不太愉快。
她有十个孩子,却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说过:“我现在过的这么累都是因为你,你们长大后要好好孝顺我”类似的话。她鼓励敏感的女儿:“重要的是你以后可以做你任何想做的事“。
在她的丈夫发酒疯的时候,她以最快的速度让孩子离开;面对送牛奶的催账和瞧不起,她始终不卑不卑不亢,最难过也是强忍住哽咽的说一句:“Please!”
所谓教育,不是只向孩子提要求谈希望,而是“做给他看”。所谓教育,不仅仅给孩子看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而是他犯错的时候,你是淡定从容还是咆哮责备。
2
与丈夫
当你遇到猪队友,
是让他滚还是你自己忍?
影片中喝酒的丈夫却拉着她无理取闹,她提着刚刚赊来的十几瓶牛奶被他推倒在地,玻璃瓶的碎片划破了她的皮肤。有一个特写的镜头是她的血混合着牛奶流向下水道。
尽管他是无意弄伤她,但这的确隐喻了他在她生活中的破坏作用,包括他后来去抵押她用奖金换来的房子。他总是让她的心血像牛奶一样付诸东流。
连她的女儿都忍不住问她;“你有没有希望过没嫁给他?
坦白讲,这个男人除了名义上在外面有一份工厂的工作以外,对家里的确没有任何贡献。既不出钱也不出力,还隔三差五的发酒疯惹麻烦。
她十几年来第一次想去参加文学聚会,他甚至都不愿意去送她,一会儿借口汽油费太贵了,一会儿又说周六对他来说很珍贵。无能也就罢了,还非常自私。
她居然摇摇头:不,没有后悔过。
女儿接着说:“哦妈妈得了,你承认吧,你本来应该在大城市里给杂志社写文章过很不错的生活,现在天天被十个孩子拖累着。我要是你的话我肯定气的要死。”
她回答:如果我这样想,这对我没有好处。我可以去参加聚会也可以不去,但此刻,我能有机会和我的女儿说说心里话,这对我来说是极高的享受。我希望你以后也能替你的美好着想。
这段话听起来很鸡汤,也没有正面回答她如何看待与丈夫的婚姻,但实际上却什么都说了。
当年,她可以选择不跟他结婚。现在的日子很辛苦,她并没有把问题归结于当初的选择,而是非常理性的思考如何才能把日子更好的过下去。
这大概是成为母亲之后所谓的现实。怀疑人生,怨天尤人,这些情绪化的东西她知道都是矫情。而一切矫情,都不能化成生产力。
我有点能够理解为什么这电影并没有大红大紫。可能在现在鼓励女性独立的今天,这种像海水与礁石般无限包容男人的女人容易被冠上“圣母”的帽子。甚至有声音会站出来说:“像那样不挣钱又不出力的伴侣,不离婚还等着干嘛?”
然而,你的生活,别人看到的往往是冰山一角。如果真的是和另一半发生矛盾,离婚,并不是包治一切家庭问题的灵丹妙药。
当然,如果是涉及到家暴或者出轨之类的原则性问题,绝对是当断则断。但是,对于大多数鸡毛蒜皮的摩擦,远没有到离婚的必要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日积月累的吵架抱怨可能比离婚对孩子伤害更大?
一家人都为她的奖金能保住房子而开心,敏感的小女儿却哭泣:他不会改的。她说:“你完全正确。但你知道吗?今天组委会告诉我,我击败了25万的参赛者,所以原谅他,原谅他能让我们拥有这卓越的一天。”
除了滚和忍,她做出了第三种选择。
如果你有个给力又体贴的队友,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了幸福的机会。但如果你有一个不顾家又不挣钱的猪队友,那么恭喜你,你也拥有了必须要强大起来的理由。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女人,不管她的队友是人是猪,她都有幸福的能力。
正是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要更加注意与伴侣的相处。对于丁克族来讲,斗嘴或冷战都可以任性而为。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讲,你与伴侣的关系,也许是你的孩子以后与他的伴侣相处的第一榜样。
与其给孩子甩锅说“我没有离婚都是因为你”,不如把这个锅自己端着;即便是为了孩子,也要和孩子的父亲更好更愉快的相处。
3
与自己相处
对于要花大量时间精力
照顾孩子的母亲而言,
如何能做到真正的爱自己?
她对丈夫说:“我不需要你让我幸福快乐,我只希望你在我做我自己的时候,不要管我。”
这是她唯一一次请求丈夫的帮助,因为被碎牛奶瓶划伤手,她不得不让丈夫帮她换掉湿透的衣服。
小说翻译版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她的快乐都反映在她的诗作和参赛作品中了,快乐每天和她一起起床,这是唯一的爸爸所不能‘喝走’的一件东西。”
对于女人爱自己这件事情,好像成了商人最爱用的文案。爱自己吗,买几张昂贵的面膜吧;爱自己吧,买几件漂亮的衣服吧。买买买也许会带来一时的欢愉,偶尔拿来调节心情也无妨,但只有你自己知道,这绝对不是能让你精神焕发的长久之计。
一个新的发型也许能带来几天的好心情,一个新买的包包也许能带来几个月的满足感,但,你自己真正的爱好和兴趣,才是持之以恒的,被你称之为“生活中的一点光‘的东西。
真正的爱自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
可能是擅长的某个方面,也可能是喜爱的某项运动。总之,这个东西不是为了晒在朋友圈给人看,也不是这个东西能带来经济回报或者其他副产品,而是,当你做这件事情本身的时候,就只为沉醉其中而满足。
如果已经有了,坚持下去;如果现在还没有,坚持寻找下去,直到找到为止。没错,关于与自我相处这点,再醍醐灌顶的文章也只能帮你认识其重要性,而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告诉你应该健身或者学英语或者学烘培或者看书写字。
做母亲有时的确是件很矛盾的事情,一方面,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的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必须得“付出”;另一方面,出于自身的发展和孩子的要求这两方面,又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你必须得“独立”。
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人,常常会放大“付出”的比例,所以太多独生子女有被“我都是为了你”绑架的不快乐;所幸到了我们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已经明确认识到了保持自我的重要性。
其实,这两者即是对立,又是统一。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更加丰富,才能有能力给孩子树立榜样。
与孩子的相处,与伴侣的相处,说到底,都是要以与自己和谐相处作为基础。如果你内心焦躁不安,很难对孩子耐心,更难对伴侣温柔;如果与伴侣经常吵架,当然也会忍不住把孩子当出气筒,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内心没有足够的电量。
育儿的焦虑其实往往是表面问题,是果。它往往反映的是我们的婚姻关系和内心出现了波澜。所以,育儿的技巧是“术”,与育儿观念分歧甚至不给力的队友也能和谐相处,在繁琐的日常中也能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才是根本的“道”。
这样的电影,看完并不会热血沸腾。当妈,哪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一切不过是凭意志死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