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驻留》经典影评集
《时光驻留》是一部由弗朗索瓦·欧容执导,梅尔维尔·珀波 / 让娜·莫罗 / 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光驻留》影评(一):两止三看
从一开始就莫名悲伤,没有看过简介,没有看过导演、演员介绍,只是纯粹的选了它,不曾想是这般触动。。。
难忘的是母亲的微笑,父亲的拥抱,奶奶的抽泣,姐姐的释怀,爱人的目光,受助者的感激。。。
当知道一切将化为0时,停一停,用心的感受,真心的记录——阳光、笑容、家人、孩子、童年。。。
人是渺小的,小到战胜不了病细胞;人是强大的,大到什么都阻挡不了细腻的情感。
中间停下了两次,实在无法继续,压抑到不知如何是好,庆幸还是有勇气把它继续,因为它给了我全新的思考。
感谢Ozon。
《时光驻留》影评(二):时光驻留:走到死亡的面前
越来越发觉我这老人痴呆症的毛病正往越演越烈的方向持续进发,看完一部电影没多久脑子里就会自然浮现出一块厌恶的橡皮擦,随着时间的流逝看过后的记忆逐渐变得模糊随即抛到九霄云外,所以现在2刷已经成了必然结果,最近在大神的推荐下,再次把《时光驻留》翻出来重看了遍,感触自然就更深更沉了,很多童鞋表示大师的时代已逐步随风消逝,去年好几位骨灰级演员的离世,也预示着那个经典时代的点滴只能封存在昔日的影像世界中供人怀念了,只是长江的后浪还没来前浪就已经死在沙滩上,后继无人青黄不接早已是彼此心照不宣让人捉急的影坛现象,但一说到现还在攀爬阶段却极具大师范的导演,Ozon绝对算一个。
从他的作品一路看过来,就会发觉他的手法正以更为成熟严谨老辣的风格循序渐进,去年的一部佳作《登堂入室》就足以证明,绝对是更上了一层楼迈出了一大步。《时光驻留》的视角和切入点虽比较寻常普遍,题材也没有太大的惊喜,但从中依旧能窥探到出其出彩的影像风格及对于提升主旨意义深入的睿智,在一次工作中,摄影师罗门在一阵眩晕过后,被诊断出患有末期癌症,最多活不过三个月,面对这一晴天霹雳的打击,罗门没有哭天喊地愤世嫉俗,而是以他的方式静默地走入那个令人心生畏惧的死亡境地。忧伤哀婉的配乐中感受着死亡的悄然来袭,很多人说这片算不上Ozon好的作品,有点太过理所当然情理之中,但我觉得这正是这片的魅力所在,以一种类似于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合理自然的呈现,达到一种直击心底的无形力量。
演员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具有成就抑或摧毁一部电影的强大力量,有炉火纯青牛逼哄哄的演技固然很好,必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若能外貌和演技兼并那将是无懈可击的难得,将一部电影的水平立马抬高一个档次,这部电影的主角Melvil Poupaud,就是个绝佳的例子,从外表上看完全就是个360度无瑕疵无死角无可挑剔的美男胚子,简直帅到令人发指,就像上帝费心打造的一件精致俊美的艺术品,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个表情全是惊人的魅力,配合着这片的氛围,形象气质俱佳,一颗如此耀眼夺目的星星就此陨落,更加能触动观众内心对于命运不公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悲悯之情,也再次铁生如山的证明了Ozon非凡的眼光和对于视觉化效果冲击上的讲究。
在如今被束手束脚言论还没有达到一定绝对自由的情况下,死亡依旧是个大伙唯恐避之不及非常避讳和抗拒的话题,并非是社会和国家的强迫束缚或禁止,而是出于个人的看法和理解,人人对于活着的欲望和对生命延续的期许,死亡毕竟是个生命所不能承受的痛中之痛,充满着不可估量的悲痛和伤感,就像一个未知黑暗的窟窿,是吞噬了一切美好希望的永恒尽头,当然还有本能的忌惮恐惧,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危机的频发,离死亡似乎也越来越近,使我们不得不更加理性客观的直面思考,通过Ozon极其常规克制的视角,让很多常常不当一回事拒之千里,始终抱着一种侥幸稳妥的心态活在世上,以及不知以何种心态面对的童鞋,跟随着罗门的脚步,走到死亡的面前,给予了一次心灵和思想上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摆脱一切情感的羁绊和束缚,先是伤人伤己将一个个至亲的人拒之无法割舍的范围,对姐姐恶言相向,和爱人狠心分手,和奶奶伤心告别,把自己置于一个独自承受面对的境地,坚决而固执,似乎能更加坦然无惧的迎接,然而背后却又能看到罗门的恋恋不舍,影片中有很多关于小孩的象征性设置,是过往经历的点滴,是自己曾经的美好印记,是短暂人生的缺口,似是回忆和生机所激发的遗憾与不舍,及对未来的某种期许,当罗门不置可否言不由心的表达着对孩子的关爱,聚精会神的注视着他们,抑或因此留下悲伤痛心的泪水,一面加强了罗门身上的悲情因子,一面也能更加体现出在无情的死亡面前,人类是何等的无力而无奈,或许可以自以为是的不受一切情感上的干扰,潇洒傥荡的走到终点,但身为人的本能依旧想要试图的弥补遗憾、留下美好和自我存在过的痕迹。
这也就有了后来看完信的罗门会给姐姐打电话,细腻的表达着对于爱人的眷恋与不舍,并通过相机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将爱寄托在这瞬间的美好中,变为永恒,甚至为一对素不相识的陌生夫妻留下一个孩子,片中有三处罗门流泪的场景相当令人怜悯和伤感,一个是在奶奶怀里的哭泣,一个是在教堂的默默流泪,还有最后从眼角流下的泪水,利用细腻微妙的细节拨动心弦,如果说前面的情节看似有些松散或平乏,那么结局的来临瞬间就让影片升华到了另一层次,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完,人潮散去,夕阳西下,唯有静默的迎接,没有情感的牵绊,就这样或许带着无从选择的不甘和对生活的稍许遗憾,在孤独的陪伴下以平和无惧的心态直面,最后死亡好似卸下了残忍而可怖的面具,展现出一幅将伤感和美好无限杂糅在一起的动人画卷,只剩无限的惆怅和感叹。
《时光驻留》影评(三):浅评《时光驻留》
在欧容过往的电影里,“欲望”应该是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从导演的第一部长篇电影《失魂家族》到《时光驻留》之前的《爱情赏味期》,期间每部电影中的角色,大都欲望缠身并受其牵引,或被欲望引向死亡(《失魂家族》、《挑逗性谋杀》),或因此导致生活的变化(《爱情赏味期》)、或因欲望激发新的灵感(《游泳池》)。这些欲望,主要是情欲和性欲,拟或是偷窥欲。而在《时光驻留》中,男主角初登场就已被宣判死期将至。死亡,是一切欲望的终点,这一次,电影也就变成了一场场感情或欲望的告别式。
看《时》,忍不住将其和《失魂家族》对比。在《失》中,整个家族登场的第一个场景表现的是,一个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家庭,一起安静地享用着午餐后的甜点。而这个表面看似平静温馨的家庭,却因为一只实验鼠彻底搅乱,所有人被欲望控制,过往的生活被欲望颠覆,最后上演了一出崩坏的滑稽戏。而《时》却完全相反,影片开始后不久出现的家庭聚餐的场景中,妹妹就因为拉明作为一个摄影师,却不愿意给她的小孩拍照而争吵起来,而这样看似充满裂痕的家庭,却在拉明走上死亡的过程中从各自内心深处得到和解。
平视的视角
整体来看,《时》的风格是平静、克制、温柔的。和许多讲述死亡的电影相比,《时》不刻意煽情也不偏执冷酷。电影偏纪实风格的镜头语言,从平视的角度记录着拉明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而用这种平视的视角讲述死亡,在大陆的电影作品中几乎见不到。平视的视角,不仅体现在电影的干净利落的镜头语言上,在内容上也有体现。电影中,拉明的奶奶是唯一一位知情的亲人,拉明和奶奶相处的这段,拍的非常动人。其中有一个镜头,老太太给拉明展示她为了保证可以健康地死去,每天要吃的种类繁杂的药,然后认真地望着拉明,平静地说:“今天我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死去”,老太太的眼中没有悲悯、没有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一种温柔的平视,极为动人。此外,电影中哭泣和痛苦的镜头时长都很短,音乐的运用也比较克制,尽量避免情感以宣泄的形式出现。
时光驻留的方式
在电影中,欧容将拉明的职业设置为一名摄影师。摄影师用照片记录生活的点滴,保存时光的碎片。在这场告别式中,照片和拉明手中的相机不断出现,重现旧日时光并见证着此刻时光。
此外,除了照相这种记录方式,导演还采取了一种更个人化的记录方式来驻留时光,即眼睛。拉明和朋友亲人相处的最后一个镜头,都选用了对方望着拉明离去背影的画面,在这里,每一个亲人和朋友的眼睛充当着照相机摄影机的角色,用眼神记录下这最后一刻相处的时光,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回忆应该是每个人保留逝去时光的最重要的方式。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小时候的拉明跑向大海,此后,拉明的幼年回忆便不断出现,穿插在影片中。或许,人在临死之前,过去的画面很容易在脑海中重复上演是导演采用这种手法的一个解读。而我认为,儿时的时光是拉明心中最快乐的一段生活经历,这一段在拉明心中驻留的时光,正陪伴着拉明,共同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见证着其生命最后的记忆,最后的时光。
《时光驻留》影评(四):《时光驻留》
最近几日,每每翻看花花发来的那几张照片,我都会笑出眼泪来。照片是一个周末雨人哥哥回来一起在优利锋唱歌时拍的,上面有几个断臂先生“亲密”成了一团,当然,这一团当中也包括我,最近特流行这个,照片上的沙皮眼神有些迷离,藏民很温柔乖巧,我则还像个老处男一样有些无所适从。照片是这样一种奇怪的东西,它在不动声色的强化着某些美的记忆,它也在不经意中提醒着人们,那些好时光已经成为昨天,而且,越来越遥远。
不知怎的,最近我常常想起一位已经去世的朋友。他在去年年初死于煤气中毒,当时我已经回到了深圳,没有赶回去为他送行。在上海工作的那段时间,我们常常周末聚在一起喝酒,偶尔也会到咖啡厅坐坐。见面前通电话,他经常用这样的开场白或者结束语:“把屁股洗干净,摆好姿势,等着我过来!”只要他这样说,我往往会回他“靠,上次你的姿势没过关得重新来过”“快啊,我都等不及了”或者“痔疮又犯了”“例假还没走”等等的话,变着花样说些这种粗口和荤话来逗乐兼过干瘾。熟人他差不多见谁都这一套,总是乐此不疲的重复,我也就是跟他才这么下流,但花样比他多出一百倍。他的离开,让我失去了惟一一个用骂骂咧咧来寻开心的朋友。回想起来,自己那副耍起贫嘴来肆无忌惮地德性并不让我有何得意之处,那是一段很无聊的日子,我习惯于用这种特别操蛋的方式来调适那些乏味而毫无希望的日子。这事令我感慨万端地是,人真的是说不在就不在了,常言说兔死狐悲,不定哪一天会有人像今天的我回想故人一样的回想我。时光匆匆的脚步,没有人可以拒绝。对于生命来说,惟一的永恒是死亡。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听到过死亡的脚步声?它是否像你的心跳一样一下快似一下在追赶着你压迫着你,让你不由得摒住呼吸强忍过张皇的那一刻?
如果你在工作时忽然晕倒,到医院检查时被医生告知,你的生命还剩下三个月,化疗治愈的可能性低于5%,那么,你会用这剩下的三个月多做什么?
这个是弗朗索瓦奥宗导演的《时光驻留》中摄影师罗曼所面临的处境。三个月后,他安详的在沙滩上死去,夕阳的余晖把他的身体融入到海天一色之中。
人们似乎特别喜欢玩倒计时的游戏。今天距离德国世界杯开幕还有多少天?澳门回归,香港回归,二十一世纪,08年奥运会,○八世博会,等等等等,那些已经过去的,那些还未结束的,那些一年一度的,像中央电视台的新年联欢晚会,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当当当,乌拉,万岁,大喊大叫,热情拥抱,举杯同庆,等等等等,好像期盼的一刻终于到来了,然后呢?高潮转瞬即逝,他妈的高潮不可能持续不断连绵不绝源远流长,然后只能是开始下一个倒计时!开始下一个盼望和等待!
如果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倒计时那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这个倒计时的时间不是三个月,而是三十年,那又会怎样?
《木兰花》中的那个躺在病床上等死的帕特里奇爵士有过一段这样的告白,他说,我他妈的很后悔!回想过去,我他妈的做了很多无谓的事儿,浪费了很多无谓的时间,我他妈的后悔的不能再后悔了!
看到这个片断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他妈的也是我想说的话!回想过去,我他妈的也是做过很多无畏的事儿,浪费了很多无谓的时间,我他妈的很后悔。后悔归后悔,以后的日子还得他妈的过下去,那现在做什么今天怎么过我以后才不至于后悔呢?
这个问题我左思右想,最后总结了三条。看来这世间确实还有不少能让我忘记时间忘记自我不患得患失不计代价的事情。
也许一个人只有在清醒的面对死亡时,才有可能分清楚,在人生的诉求当中,哪些只是虚妄的贪婪,哪些才是真正值得他为之舍身投入的挚爱。
摄影师罗曼在得知自己死期不远后,他惟一告知的人是跟他父亲不和的奶奶。当老奶奶问及他这样做的理由时,罗曼直言不讳,“我们都是要死的人”。老奶奶甚感欣慰,一并告诉他,“我是自私的,如果我不遗弃过去的生活,我就不会有这么多情人,有后来的快乐时光”。看来奶奶跟父亲不和,一定是她的情人找多了几个,她没有为了取悦儿子而放弃个人对快乐的追逐,这些话同样道出了罗曼的心声。
罗曼是一位摄影师,最后说一说我对摄影师的看法。
我以为,摄影师是那种生活在制造幻觉和捕捉真实之间的人。他们捕捉到的真实似乎是抓到了时光的小尾巴,使时光停驻在了那耀眼、震撼、感动等等的一瞬。那些制造幻觉的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其出产的照片就跟浓妆艳抹出门见客的小姐很有些类似,基本上都是按照嫖客的标准在那儿粉雕玉琢,这固然可以让人欢欣不已(似乎有太多的人喜欢当自己的嫖客,这也叫意淫),却并不能真正使那个不怎么搭界的实物变得好看起来。有的人和有的景物一样,只适合活在照片上,上了照片还算一景,出了照片,便什么也不是了。
时光不会驻留!对我来说,什么才是重要的?怎么度过现在的时光我永远都不会后悔?
2006-4-27
《时光驻留》影评(五):为了什么?
不同于《登堂入室》,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Ozon
欲望、爱与恨是Ozon电影中的通常话题,但这一部,却是在探讨死亡。
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如夏花之绚烂。
白晃晃的光里,有过往的回忆。
影片内容很简单,一个三十岁的摄影师,突然被告知得了癌症,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
他和家人、和爱人一一告别。拍下那些美好的瞬间,留在胶片里,刻在时光里。
平常的对话中,他并没有告诉他们自己将要离去。
他微笑着,看着眼前的一切,想起了幼年、少年时的美好。但如今转瞬即逝。
想大声叫出来,想感受身边每个人的气息,想再一次触碰每个深爱的人。
影片最后,他像小时候一样来到海边,躺在沙滩上,游玩的行人在夕阳下渐渐散去,只剩下他一个,他是那样安静地,在感受死亡。
为了什么?
我们匆忙一生,兜兜转转,为什么奔跑?为什么逃避?为什么等待?
眼前的一切瞬息万变,回忆中,总是美好的片段。
开心与不开心,不过是转瞬。
也许,我们都在寻找的,是光里面的回忆。
09/26/2016
《时光驻留》影评(六):瞬间长大二十岁
il lui reste trois mois dans toute la vie,把这告诉家人?好像这样做更符合逻辑。那又会怎样,事情会变得更好些吗,可能只是让家人徒增一个月的惶恐不安。那就自己承受吧。真的感觉很难受了,那就去找祖母吧“因为我们都一样,都已经时日不多了”像朋友一样。
他变得突然像一个老人,真实,平和,温柔,宽容,孤独。老人见识过好多,经历过太多得失,面对事情,不会计较太多。那样,这样。少年时候的苦不是真的苦,老年时候的苦才是真的苦。在一次和男朋友做完爱之后,罗曼说,你走吧,我不爱你“为什么这么说”“人不都应该说实话吗”。老人心疼。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姐姐,竟也会和她和解。曾经很讨厌孩子,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不太幸福的童年吧,一天闲逛到教堂,看到孩子在恶作剧,突然就喜欢上小孩了,又找到那个服务员,这也是生命的延续。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老人喜欢孩子的原因吧,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在她身上老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故事还有一条线。在一次和男朋友做完爱之后,罗曼说,你走吧,我不爱你“为什么这么说”“人不都应该说实话吗”。老人心态。后两个小孩bisou,il pleure。non pas vrai l“”amour。这就是法国电影的感觉,并不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因为他怎么怎么样,所以他怎么怎么样,更重要的是以人为中心,描写人的情感,喜怒哀乐,达到这个目标之后,情节不完整也无所谓。
《时光驻留》影评(七):学习札记。
死亡,海洋,做爱,时间,这也是我最近要创作的短片里有的内容。挺接近的,这种情绪式的电影,少叙事的电影该怎么去铺设,怎么去调度,怎么去运动,怎么去渲染都是很机智的问题。
思维太像了,同样在男主角触摸到死亡的时候,小时候的他再镜子中出现,我的那个小红在红出现感情的大危机的时候小时候的幻影也在镜子里出现。
男主角给姐姐打电话,焦点的虚实转换从姐姐过渡到男主角上,这个场面的安排很喜欢。在最有限的时空里丰富最大的信息量,在单个镜头里完成藏和现,完成一个包袱。
结尾和开头处理喜欢,男主角躺在海边,镜头的叠化捕捉时光的痕迹,在一个不久要没于人世的人身上,时光的留恋,时光的残忍,耐人寻味。
总结不足的地方是:情绪的渲染没有到极致,这种落差够不到悲伤的美感,达不到最后的那种骆驼背负千金货物,再有一个稻草就能压死他的这种悠悠感觉。绝望和希望的比例应该更大一点。
为什么男主角在拍激情段落的时候会勃起呢。看到男主角,我觉得自己的恋爱还是很有希望,赶紧找个好男人。
《时光驻留》影评(八):电影笔记之《最后的时光》
这是一部造型电影。
一个摄影师得知不治之症后的日子。
得知后的一些表现很正常。有些镜头很值得注意:在长凳上,他哭泣,对面草地上青年男女在闲聊。又一个镜头:旁边一个人闲适地侧躺在草地上。正所谓,他人与我何干。而我们在这里抽离出来,扮演着上帝。
然后进入他与家庭:父、母、妹的关系之中。他的有意引起冲突,以及与父亲车里的对话,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脆弱,以及开始对“爱”之直接的表达方式。然后开始处理他与情人(同性恋)的关系。但是电影中(注意,我们又被抽离出来干涉角色)不想让他的感情表现得太直白,所以是这样的情节:他给沉睡中的情人拍照,那些美好的,曾经属于他的,而现在他决定为了不让到来的死别让对方伤感,所以采取伤害这种感情的方式。所以接下来在酒吧里他看到一名男子做爱的场面,处理成一场受难式的宗教仪式。同理,其他细节包括不时回闪的儿童时期,他不为外甥摄影的理由等等。这里所要表现的是:疏离,孤独,不善于表达感情。
他去见祖母。他与祖母的往年的爱与超乎亲情的理解,面临共同的孤独。路上发生了插曲:一女子诉求他给予她不育的家庭一个孩子(精子)。这种要求却是他在情感上难以给予的:同性恋,绝症。
于是我们看到逐渐展开的主题:爱与孤独的相随;需要与给予的矛盾。由于这些遗憾就带来一种疏离感和忧伤。
在主题展开之后,那瓶花的造型镜头,由盛开变枯萎,一个美妙的时间转换感。这个镜头非常关键,是电影的转折点。然后他与妹妹和解,并偷偷(注意,还是偷偷地)为她和孩子拍了照。他放下包袱,答应了那对夫妇的请求。在车上,他凝视着一个母亲喂奶,脸上浮现微笑。这是一场释然的心理变化过程。
镜头的焦距转换非常多,而且极为明显,生怕我们没有注意到。很多时候就只是展示他们的脸部,并不需要言语。这对于他的这段临终前心路,最契合不过。
他吃冰激凌,在海边……开始细细体味生活与生命,这与刚得知绝症时的绝望是一个对比。对生命热情的重新燃起,却是在临终前。虽然看起来他终于放下了,给自己的死找回了意义,但这一切却并不能让抽离的我们释然,因为他的释然依然是“与他人何干”。外在的矛盾和疏离并没有解决,因为这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在面对死前一刻,他依然一个人面对。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疏离是永恒的主题,死亡反倒只是一个背景。
(记于2008年4月1日)
《时光驻留》影评(九):最后的时光应该这样度过
今年法国电影节的参展电影。鸡翼当时就告诉我她同学去看了这部,大赞。
觉得法国人拍电影就是符合我的品味。有一种淡淡的东西在里面。从何说起呢?他回去见他的奶奶,一页页翻看那小时的照片,他的笑容定格在黑白里,时间驻留。他的奶奶也将死,也习惯了一个人。临走时,他开玩笑:“若是相遇得早,我会向你求婚。”是心灵上的相知。
最 让我感动的是他去教堂,眼前出现的是儿时与萨沙一起在这里捣乱的情形。萨沙吻了他就跑开了,而他停在原地,垂眼不语。他看着那时的他,靠着柱子,双眼含 泪。这个时候他已经和萨沙分手了。泪水流下来,音乐缓缓萦绕。隔着那么远的时光看回去,他怜惜那时青梅竹马的爱恋,大概也在遗憾自己与萨沙的结局。
他 与萨沙分手后又见了一面,算是控制不住自己吧,要求他与自己做爱,最后一次。萨沙拒绝了。然而对他的关心不减,毕竟是有多年积累的情感,他与他,爱得那么 自然,分手又那么决绝。我最害怕看到这样的结束。明明应该幸福的,因为是长久以来的依赖习惯,注定是要在一起相守,却因为死亡而分开。那之后,你要剩下的 一人如何去再找一个有着那么多年感情基础的人?一想起就会绝望。所以我尽量不让自己去猜想当萨沙得知这一切时的心情。
明明是讲诉死亡的经过,偏生要用如此明亮的色彩,好像巨大的对比更加能促进人的感伤。他是摄影师,随身带着相机,然后不停地照下值得纪念的美好的事物。
有一段很有寓意。小时候他企图拯救一只受伤的白兔,然而他爸爸阻止他:“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死亡。
他最后去了沙滩。在那里,他捡起地上的气球,交还给了从前的自己。儿时的他与将死的他面对面,仿佛等待了一生才等到了这个时刻。他终于微笑着睡着,直到太阳落山也未曾醒来。
平静。舒缓。
愿每人都能如此安息。
《时光驻留》影评(十):独自告别
没有什么告别、不舍、煽情的桥段,就在他表情和眼神细致的变化起伏中跟着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最后旅程的感悟。海滩边纷繁却不嘈杂的背景前,独自一人的等待和面对生命终点到来。
反复提到不喜欢小孩子的他,却总是被孩子打动牵绊。姐姐的孩子、列车上哺乳的孩子、海滩上递球的孩子、陌生夫妻的借精请求、小时候的姐姐以及小时候的自己。
不知道孩童时代他经历了什么,也许那时太快乐,而后来的生活太冷漠,让他宁愿冷冻一切与孩子有关的情绪,用愤世嫉俗的外表武装自己不落进回忆的感伤中。
然而真的要面临生命的终点了,一切就好像画圆又回到了起始,那些本质情感便从骨髓浮上肌肤表面——就像列车上看着哺乳的孩子时,脸上光影由阴影转为光亮。
于是他决定留下自己的后代,或许是想用另一种方式重新体会生命最初单纯的快乐——我猜海滩上那个捡球的男孩,一定让他看到了自己,或是自己的孩子。然后便真的能平静面对和等待死亡。
欧容似乎鲜少拍这类内核单纯的故事,除了那段3P几乎不见习惯的他。和祖母的分别、与姐姐的和解、和恋人的最后一次感受心跳,都简单美好却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