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透纳先生》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透纳先生》的观后感10篇

2017-12-15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透纳先生》的观后感10篇

  《透纳先生》是一部由迈克·李执导,蒂莫西·斯波 / 保罗·杰森 / 多萝西·阿特金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纳先生》观后感(一):因为懂得,所以美丽 —— 评电影《透纳先生》

  一直想找《透纳先生》来看,十九世纪、英国、油画、人物传记……有了这堆料,无论谁来掌勺,端出来大概都是我的菜,何况主厨是英伦大师迈克尔.李。

  画面美极了,一百五十分钟,等于游览了一圈伦敦美术馆里收藏的风景。摄影师和导演得烂熟于胸多少幅名画,才能用镜头进行这样的一次临摹。每个细节都如此精心,好象音乐演奏到最舒畅的乐章,一串音符理所当然,又妙不可言地出现在那里。人们常用的饕餮、盛宴都不确切,没有那么堆砌、刻意,只是自然而发的一次闲适旅行,可那是英格兰啊,举步、驻足,已成画境。镜头多次用门框代替画框,镶嵌起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女房东是怎样倚在门前,和往来的街坊拉家常;画家和他的伴侣是怎样在窗下作画、缝纫,各自相安;一只猫是怎样无声无息地跃过地毯;无人的画室里,灰尘是怎样在一束晨光中翩跹起舞……我不知道别人对此情景是何感觉,但它们常使我心醉神驰,当我得以好好体会的时候。近来又爱上英国骨瓷杯,想通过这泥与火的结晶,将那个年代的美术、工艺、举止气质,以至生活方式收藏起来,细细赏玩。这部电影对我是同类的享受,听他们用普鲁斯特的语式兜着圈子客套虚伪,我那个乐不可支啊,无法言表。

  透纳先生也很美,虽然他形同怪兽。除开那些熟透了也就那样的人,基本上当人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会太在意不相干的人眼中自己的美丑。房东太太在接收到透纳突兀的赞美,开怀大笑之后,冷静地说:“旁人随意的赞美根本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你要认清自己的价值。”房东太太真好,难怪透纳后来会爱上她。自信淡定?似乎都解释得不够,认清自己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何而来,在离去之前,又可以做些什么?找准了着力点,你才可能站立出自然的姿态,而一个人的姿态,与众不同心灵倾诉,才是他的美丑高低。要知道美不是揽镜自赏,更不是博取廉价的欢呼,美是映照在真正理解、欣赏你的人眼中,自己那真实而舒适的样子。所以,肤浅的夸赞只能带来一时虚荣,直刺人心的共鸣才会终生铭记,感激涕淋。

  房东太太不象我这么啰嗦,她头脑清楚,行事简洁,一生做了三次寡妇,却还能在甩开膀子劳动时,想起那些曾经走近又最终离开男人,露出一脸宽慰的笑容。她的悲伤,沉醉都适可而止,任何一个人,一种情绪都无法让她偏离自己的轨道。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让她敢于爱和施予,懂得热情关怀,又知道进退分寸,象一杯英国红茶,温暖而含蓄。藏在她世故背后的明慧,终于被透纳先生所发现,“美得象阿弗洛狄忒……”他终生踏遍山川,孜孜作画,寻找的正是这样一种真实而优雅的灵魂爱情从不迟到,它只是在你真正准备好以后,才刚巧发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太耳熟的一句话,这部美透了的电影向我们又再重复了一回。

  透纳先生不仅长得象怪兽,而且心肠冷酷,为人孤僻……可真的是这样吗?透纳欣赏着红颜知已的物理学家,素昧平生的琴师,虽然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描述着世界,“象两种颜色,彼此独立而存在联系”,心意相通的时刻,无需太多言语,就能看见对方的渊博、高雅。他当然也爱女房东,因为那个女人懂得男人终极需要的,既不是血缘与婚姻的束缚,也不是赤胆忠心奉献和仰慕,最后让他们愿意且敢于投身其中的,其实是一种轻松愉快的陪伴:你有你的爱好,我有我的游戏,而我们,亦可以有共同分享的乐趣。正如电影里那个隽永的画面:在阳光柔媚的大窗前,透纳踌躇满志对着他的画架,房东太太在一旁穿针引线,自在绣花。一个小节完成了,画家哼哼着自编的打油诗,象孩子一样蹭到她的身后,揉捏她的乳房……可当目光落在画布上一处不甚满意的小地方,他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带走,操起画笔,扔下她在一旁,象只永不安定的猴子,奔回了属于他的森林……房东太太并不失落,她知道他从来不属于她,每个人拥有自己就足够了,剩下只是喜欢,作伴。

  透纳先生不爱他分居的老婆和孩子。因为在那个家庭里,没有人理解、关心他的绘画,只有通过亲属关系的不断索取而已。他对亲疏的界定只来自于灵魂距离的远近。透纳夫人贬低,甚至诅咒他的画,目的只想浇灭他的热情,把他改造为符合自己心意,容易控制的丈夫角色。可越是这样束缚,就越让天性自由的男人渴望挣脱,南辕北辙的关系,伤害了彼此,也伤害了无辜的子女。电影里特别高竿的一场戏,是透纳夫人向透纳先生报丧,埋怨他缺席女儿葬礼的那一段。同样是在一扇冷暗的门框里,透纳先生硕大的背影切割开窥探他脸色的女佣和另一边怒不可遏的前妻。当透纳先生冷漠地说出:“I feel sorry for your loss. 对你的遭遇我深表遗憾”之后,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被喋喋不休的透纳夫人牵引,但如果你留意,便不难发现画面一角透纳反剪的双手,才是这场戏暗藏的主题。从一开始手指的烦躁、不安、抖动,直到前妻质问“How can you have no feeling?你怎么能够无动于衷?”透纳先生的十根手指突然紧紧扭在了一起,刀绞于手,刀绞在心。也许他不是不痛惜女儿,只是眼前这个永远歇斯底里的女人让他无法沟通,永久地失去了表达的意愿和能力。他只想逃离。

  或许是天赋让他与众不同,透纳先生常常找不到合适的途径与“凡人”沟通,这种时候,他每每会从胸腔里发出一种奇怪的,沉闷的,咕噜咕噜的声音,这有点象我的狗,对人类的不理解,有点轻蔑,有点失望,有点放弃,也有一点点生自己的闷气

  透纳对栖身于他的女仆也极为冷漠。甚至久别重复,也只是粗粗地捏一捏乳房和私处,她对于他,仅仅是一付熟悉的器官而已。透纳从心底里看不起她老鼠样的猥琐、晦暗,跟愉快明朗的房东太太相比,她遭遇的艰难并不更多,但却连自尊的企望都从未升起。透纳的道德并不完美,但他的生命却充满勇气,他渴望与人并肩,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人的乞求和绑架,就施予怜悯。尽管如此,编导在电影的末尾,让透纳先生在弥留的幻觉中,轻轻唤出了女仆的名字,他也不是不感念她的忠心耿耿,可对于一个不懂自己灵魂的人来说,他到底也拿不准她效忠的是感情,还是一种生计。这有点象袭人对宝玉,不是不好,也不是不亲,只是她的感情够不着那么高而已。

  和老鼠相比,透纳先生同样无情于那些围绕着他的“苍蝇”,那些仗着钱财和权势,企图假扮灵犀,接近或收买他的人。他从墙上的小孔里蔑视那些在他的画作前呆若木鸡的人,挖苦嘲笑那些忸怩作态、附庸风雅的贵族家庭。所以,他也习惯于藏匿自己的身份和名字,以躲避并不关心绘画的人仅仅因为他的名气而感兴趣于自己。他是尊重自己从事的绘画,才不肯拿这个做话题去应酬讨好各种关系。他拒绝了暴发户天价的收藏,因为这不符合他将作品捐献博物馆,让全世界真正爱好艺术的人能够尽情欣赏他创作的野心,他愿意被收藏,但不愿意被投资、贩卖和炒作。失去了理解的基础,十万英磅的出价,也只是“旁人随口的赞美,根本毫无意义。”

  相反,对于落魄潦倒,众人皆谤的另一位画家海登,透纳却暗藏着同情,尽管这家伙不停向他借钱却又大大咧咧贬低他的作品。他并不在意,不在意这些竞争引发的醋意,他同情他,只因了解海登深不见底的绝望与心如烈火之激情。当海登向他诉说自己的孩子如何贫病死去,因为买不起坟地,只好不断挖深小小的墓穴,以便把孩子们的棺材一个叠一个地塞进去……透纳眼里的悲悯就如同他听到垂死的黑奴被贩奴船活活扔进海里时一样深切,透纳的同情心,象阳光一样撒向了全人类,却偏偏照不到自己身边的方寸之地

  话锋一转,海登突然走神道:“……死去的孩子,你说这是不是一个绝好的绘画主题?”这群画画的疯子!与之呼应,电影尾声处,已经听见死神召唤的透纳,一听说有女子溺亡,便从病榻上一跃而起,他要去画那尸体,水中苍白的面庞,在他看来,是犹如睡莲花般的美丽。透纳和海登压根是同一种人,带着上天的使命而来(只不过海登半途丢失了密函),用画笔记录世界,芸芸众生,生死悲喜,都只是他们入画的材料而已。然而,他们的创作又似乎替我们打开了另一双张望世界的眼睛,海洋无比壮丽,山川如此多情,当它们被一笔一笔载入画布,我们突然发现通过画家的眼睛,这一切原来还可以具有多一层的感情。

  所以电影里那位医生会说:“透纳先生,没有你画的蒸汽火车,就不会有我后来的旅行。”非常喜爱这句对白,轻轻的一句,向我们解释了艺术如何会被有缘于它的人转化为生命的源动力。因为一幅画一段音乐,飘洋过海地奔波旅行;因为一本书一首诗歌,不可救药地坠入爱情……美与善,天生一体,对美的领悟常常会让人自然而然地选择向善趋近,就象流水追逐大海,花草望仰望阳光,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着这种指引,因为它让我们的生命不单只是生存而已。艺术让我们来此一遭更具有了美的涵义。

  随着光影印象派的启蒙大师透纳先生一声“太阳就是上帝!”的遗言,漫长的电影终于结束……我的窗外已是黛青色的黄昏,细沙般的飘雪还在无声继续,院子里厚厚的雪地上,留下兔子横穿而过后,那一溜儿灵动的足迹……我想起透纳先生的爱情和他独特的美丽,大概就是所谓“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即便无人经过,无人识得,“孤独的沙漠里,冰雪里,一样盛放得赤裸裸”。

  《透纳先生》观后感(二):因为懂得,所以美丽

  画面美极了,一百五十分钟,等于游览了一圈伦敦美术馆里收藏的风景。摄影师和导演得烂熟于胸多少幅名画,才能用镜头进行这样的一次临摹。每个细节都如此精心,好象音乐演奏到最舒畅的乐章,一串音符理所当然,又妙不可言地出现在那里。人们常用的饕餮、盛宴都不确切,没有那么堆砌、刻意,只是自然而发的一次闲适旅行,可那是英格兰啊,举步、驻足,已成画境。镜头多次用门框代替画框,镶嵌起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女房东是怎样倚在门前,和往来的街坊拉家常;画家和他的伴侣是怎样在窗下作画、缝纫,各自相安;一只猫是怎样无声无息地跃过地毯;无人的画室里,灰尘是怎样在一束晨光中翩跹起舞……我不知道别人对此情景是何感觉,但它们常使我心醉神驰,当我得以好好体会的时候。近来又爱上英国骨瓷杯,想通过这泥与火的结晶,将那个年代的美术、工艺、举止气质,以至生活方式收藏起来,细细赏玩。这部电影对我是同类的享受,听他们用普鲁斯特的语式兜着圈子客套虚伪,我那个乐不可支啊,无法言表。

  《透纳先生》观后感(三):一流的透纳传记片

  维多利亚风格,就好像现在流行的“正能量”,工整、讲究、让人挑不出毛病,但凡有heart的人,却知道,那根本不具备任何形式的生命力

  没有什么灵气可言。好的例子中,可以发现高明工匠的技艺;糟糕一点的例子中,则充斥着一股子匠气。

  豆瓣、知乎里转播、回复上万的,大都是这种东西。

  所以,能给予透纳安慰的,就只剩下他父亲的支持,以及自己对大气运动和光线折射的观察。

  当父亲去世,自己也日益不良于行的时候,死亡对他而言就是解脱了。

  《透纳先生》观后感(四):麥克李的光與影 --《畫世紀:透納先生》觀後記

  《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 2014)

  過去常看的麥克李作品大都是關注現代英國社會中底層生活的困境,有著非常鮮明的角色塑造,充滿生活感的表演與細節刻劃,開放的敘事卻還是有相當明顯的故事與命題。這次新作《透納先生》的主題是十九世紀英國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晚年的生活,時代的距離和時間跨度在導演過去的作品中相當少見(我還沒看過《酣歌暢戲》故無法討論比較)。名人傳記的題材牽涉到不少歷史背景,尤其是我對威廉透納的創作或繪畫藝術並不熟悉,要進入故事脈絡已有先天的門檻,加上電影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故事線,而是主角一段又一段生活的鬆散剪影,實在一時間不容易抓住。

  直觀來說較明顯的命題像是看透納邁向人生終結的過程,刻劃了他的生活、藝術與感情的困頓與流轉,從而形塑了透納身為平凡人的形像,以及導演對於生命的觀點與思索。是個很龐大又開放的描寫。不過結尾透納臨死前所說的遺言或許可以當做一個思索的起點:The Sun is God,太陽即是上帝(聖經典故?),在他吐出這句話後即嚥下最後一口氣,下個鏡頭則是回到他生前對著夕陽速寫的身影,這鏡頭不旦呼應了影片開頭他描繪朝陽的姿態,甚至印象中這是太陽第一次真正地出現在畫面中。做為一位畫家,大自然的光影當然是他心繫之所在,而陽光所帶來的光影變化正滿溢在整部電影的精美攝影之中,這或許是我看過麥克李作品畫面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一部,而這也對應於片中透納畫作永恆的題材:夕陽、天空與海洋的相互暉映。

  為了捕捉光線與海景,透納經常地旅行各地,他背起行囊行走的姿態成為影片最鮮明的印像之一,這不旦體現了他藝術與生活的細節,同時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故事線:他多次造訪一間海邊的民宿,而後民宿老闆娘布斯太太成為他晚年的情人,最後透納臨終時也就躺在他為兩人租的房子中,在布斯太太的陪伴下過世。這看似動人的遲暮戀情卻也對照了透納的陰暗面,他不但早已拋棄了他原來的妻子,對外人也不提他有兩個女兒,甚至在其中一位女兒過世時他也沒參加喪禮。在每次旅行結束回倫敦的居所時,電影暗示他不時和多年來一直照顧他的女僕有著肉體關係。

  電影最後的兩個鏡頭,一個是布斯太太在夕陽餘暉中擦著窗戶微笑(不知是目視透納的身影還是回想剛過世的他),似是為透納晚年最幸福時刻的定格,但下一個鏡頭則是回到女僕處在透納倫敦居所陰暗畫室中的孤獨身影。這兩個女人一明一暗可說代表了透納的兩種面像,尤其電影特意呈現女僕臉上隨著年紀逐漸潰爛的皮膚,和他被透納死亡後拋棄的黑暗,這也正像是太陽照耀下的光與影。

  這從來不是什麼浪漫的藝術家傳記故事,Timothy Spall演出的晚年透納肥胖粗鄙,他刻意壓著嗓音的腔調突顯了不悅耳的喉音,影片前半段透納的父親剛出場時乍看之下年紀也大不了兒子多少歲,但隨著身體逐漸衰弱,影片也透過主角的觀點看著父親不斷地咳嗽與老病,某種程度也像是他自己死亡的預演。父親去世後,有兩段關於性愛的描寫,一是透納半強迫粗糙地和女僕發生了性關係,另一個是他到妓院要求妓女擺出絕望的姿勢讓他畫下來,這都像是喪父的悲傷所帶來的情緒轉化發洩,有趣的是之後他就向布斯太太告白,其間因果關係因為片段的敘事方式並不能確定。而年輕女性的死亡意像也出現不只一次,從躺臥的年輕妓女,到女兒的死亡,到他晚年生病在床時目睹到港口溺死少女的屍體(同樣地他也想把她給畫下來),這其間的意義有待思考。

  電影很多不斷重覆出現的片段都能累積出不同面像的意義,比如多次出現透納家中的小畫廊正見證了主角的衰老,或是多次他參加的展覽從擺畫的位置到同儕間的評論和他現場修改畫面的細節,都描寫出藝壇中某種權力關係和他藝術地位的消長與創作態度的轉變。還有他反擊年輕畫迷肆意批評上一代大師的藝術觀,他和另一位落魄畫家海登之間幾場的交手戲也都值得玩味:一開始他和別人一起批評海登,後來他躲在一旁看著眾人在展覽廳和被排擠的海登起了爭執,到最後他取消了海登欠他的債務,一來是透納後來逐漸抽象的畫作(因為眼力不行了?)也同樣遭受輿論的嘲笑批評,二來不知是否是他終能同理兩人生命所遭受的苦難?

  最後值得一記的是片中有兩段「科學」的段落同樣玩著光線的把戲,一是電影前段透納的一位女性友人拿著透鏡在畫布上折射出了一抹彩虹,她透過不同顏色的光照做實驗讓金屬產生了磁性(不太確定其中的物理原理)。另一段是電影後段透納驚奇於新發明的相機,只要十秒中就可以把光影紀錄在底片上,電影就花了兩次十秒的時間帶著觀眾看著透納讓攝影師拍了兩次照。對一位畫家來說這是個感受複雜的時刻,他用身體和歲月不斷地追逐光線,將之轉化在畫布上,但只消十秒科學就完成了一樣的事,當然就藝術的角度兩者有相當的不同,但身為人追逐永恆的企圖中,這些段落紀錄了歷史中光影藝術的變化,尤其據說本片是麥克李首次運用數位拍攝,從畫布到底片拍照到數位電影,觀看當下頓時有種時間穿越之感。

  《透納先生》並不是一部容易進入的電影,但看到最後關於透納生命中光與影的交纏對照,如此充滿陽光又如此地陰暗,可以是《無憂無慮》也可以是《又一年》或聯想到導演其他所有的作品,這果然還是麥克李那股悲觀殘忍又溫暖的生命觀點,隨著透納的生命、畫作和鏡頭下的光影定格在電影之中令人難以忘懷。

  (2015/6/20)

  《透纳先生》观后感(五):要有光

  画中充满光与空气,是透纳所探求的画境。

  原来,十七世纪至今英国最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画家透纳,也在追随再现自然界的光线,渴望描绘出呼吸到的空气,空气中的水汽、雾气和蒸汽,到了十八世纪渐渐出现的莫奈的色彩分割法,在印象派画家们看来,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那些色彩渐进的点,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折射和汇聚,有趣的是,司空见惯的云朵、树林、湖水、花瓣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线条和印象。第一眼看到《日出 印象》时,你会怀疑自己的视力,为何在这幅画面前下降了这么多,又会怀疑自己是否清醒,不然,梦中的场景为何被挂在墙壁上,但那一抹橘红色的朝阳的倒影,若隐若现的商船和桅杆,悬浮在薄纱般的银色湖面上,这不是往日那熙熙攘攘的码头,不是交付货物的集市,这一刻好像是海市蜃楼的降临,稍纵即逝的烟波仿佛下一秒就会消失。

  你应当画你的印象。

  这是1835年的透纳对一位学画人说过的,看到《月光下的煤港》,可以夸张地赞叹历史的相似,对照莫奈的《日出 印象》,这幅可称为《月出 印象》,如他所说,他画的是自己的视觉体验,且不说这在当时是多么革命性划时代的艺术观念和技法,电影《透纳先生》并没有聚焦巅峰时期的透纳,而是铺陈了他成名后,所谓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后人格自由的种种。当然,为人格自由付出的代价和狼狈也毫不回避,任性恣意的人生绝不是表面上的潇洒自在。

  作为一名敢于挑战传统的画家,透纳比起后辈莫奈、高更、梵高幸运的多,少年时早熟而勤奋,默默走在了与天赋相符的路上,他在父亲的理发店里开始最初的创作,十四岁考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十五岁首展作品,十九岁拥有画室,二十六岁被破格接纳为美术学院最年轻的会员。可以看出,导演迈克•李一定是喜爱他的画风,这位擅长行云流水的导演,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拍浓缩事件传记片的最佳人选,好在他选取了五十岁以后的透纳生平,凄凉的晚景的确比意气风发的早期更能洞察人心,更何况,晚年的透纳并不凄凉,至多算孤独吧。

  相比画展上评论家的溢美之词,富商沙龙的高朋满座,透纳既受用又清醒,他清楚评论家与画家好似寄生与原生的动物链,常常躲在展厅的过道里偷听议论他的话。他清楚王公贵族的赞赏与收藏可以让自己增值,但更清楚如果把这些逢场作戏的话当真,就天真了。在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上流社会的交际开始依赖各种写字的画画的,和更早期宫廷的管风琴、歌剧表演无异,他们需要创造话题,参与潮流甚至引领潮流。片中有一幕,透纳被邀请在贵族的下午茶中,他的海上风景画被大肆赞美,而前辈的作品被极力贬低,片中众多群戏里,这场表面文雅却波涛汹涌,镜头环伺客厅里的每个客人,慢慢推进那位逝去前辈的遗孀,遗孀保持着名媛风范,中肯又轻描淡写地表达立场,镜头对准透纳脸部特写,呈现出一种蔑视和不自在,他从技术的角度淡淡辩解:“他是站在岸边写生,我在摇摆的波涛中观察暴风。”他谈起自己第一次乘坐蒸汽机车,被山间的云雾和蒸汽缭绕着呼啸而过的即视感,工业时代打破了静谧的自然画风,他画出了庞然大物闯入的一瞬间,那幅印象派特质浓郁的《大西部铁路》。

  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内心的主观,创作者要警惕滋养又蚕食自己的客观世界。

  细腻的迈克导演,当然不会放过透纳为何成为透纳的细节,他总是与包围他的客观世界保持距离,与两个女儿寒暄几句就不耐烦地进了画室,颜料画布都由年迈的父亲准备。当家庭给予的比不上拖累的时候,他就游走在英伦三岛,被苏格兰高地的广袤包裹起来,被大西洋的海浪翻卷起来,被运送奴隶的船锚搁浅起来,只有在这时候,他才感觉真正活着。全力以赴地捕捉光影,那些光会点燃他的情绪,情绪会变成独一无二的色彩,风声、雨滴、尘埃统统入画,搅动在一起,他享受身处飓风与乌云、漩涡之中的压迫感,画布上的不是景物,是他的意识。本片把这些至臻画面用数码摄影再现,后期进行了精准的调整和处理,那幅美仑美奂的《战舰归来》一帧帧地动起来。

  在一场容易被忽视的戏里,贝多芬的悲怆回旋在勋爵城堡的中厅里,透纳异常温柔地对钢琴师说,弹得太美了, 像个孩子般又和了一首亨利的曲子,声调缓慢而真挚,此刻的他异常有耐心和无我,这敏感活泼的心想必是导演最想要拍出的吧。

  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说过,绘画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

  微信号:aikanai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透纳先生》观后感(六):野兽先生

  “每当我看着镜子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像一头野兽。”

  开篇与结尾呼应,他站在自然的画幅中,贪婪地汲取着周遭的色泽景致,在速写本上不停涂抹。浓墨重彩泼洒挥毫,透纳先生的一生。

  迈克李的创作巧思与透纳的不羁才华,被萦绕着暖黄的镜头、铺满了情思的风光、寄托着命理的水彩、承放着血络的帆布、绽露着哲辨的话锋,塑为了一体。迈克李手中的数码镜头,仿佛被遥远的画家打通了经脉,丰厚浓醇又谨严细致。他当然还是把透纳放在神坛上的,桀骜不驯、奇异癫狂、艺术修养、情感沉淀,他将透纳的卓绝之处一一奉上;而在另外一面,粗暴情绪、贪嗔痴念、琐屑哀病,透纳又是个渐行渐蹒跚的白头凡夫。

  透纳自认为长得丑陋是头野兽,于是他习惯含混嘶吼,习惯粗野表达,习惯不加节制,比起人类社会也更加习惯和热爱大海天空自然生灵,斯波充满灵力的表演令人感动。「透纳先生」集中表现了透纳的三种情感,对绘画,对父亲,对女人,而在这些情愫暗涌里,充斥着大量具有强烈对比与呼应意味的镜头段落:和愤怒强势的妻子不欢而散之后,透纳在勋爵的庄园里与弹琴姑娘柔情歌唱,彼时他狂暴冷漠,此刻他忧郁文雅,天才的极端两面被斯波演绎得极致贴合;父亲望向透纳的两个眼神,一是分享欢呼,二是表达歉疚,属于父子的心照不宣就在这两个镜头里打下简洁有力的叹号;父亲去世后他摩画妓女的绝望身姿,却终是被自己内心强烈的悲痛绝望击中,物像由心意所发,喉咙里翻滚出野兽般呜咽;埋葬了五个孩子的落魄画家攥着10英镑跌撞在街上,紧紧承接着贵妇绅士对新鲜鹅莓的热切讨论,露宿温饱对立着餐间甜馨,社会的沉痛朽化令艺术蒙羞;最突出明显的是影片中截取的三次画展遭遇,伴随着段落时长的逐一缩减,透纳的先锋尝试在评论口碑中渐渐跌落,然而沉落的只是跟随浪头的水花,升起的却是与太阳同在的传奇。

  透纳对女人的感情态度,在影片中用了诸多比较表现:对待妻女,对待母亲,对待钢琴手,对待女科学家,以及最多戏份的粗壮女仆与晚年情人。他对待情感的渴求如同创作一般是贪婪的,影片中对透纳粗暴猛烈的性冲动亦有所表现,然而他毕生所求所爱必定是一具能够激发自己全部美好品质的灵魂,所以他面对着垂老的布斯夫人告白时说她像女神般美丽。那句动人而晕眩的“寂寞和孤独,是完全不同的。一定会来的,爱”,再回溯起妻子怒斥“你的心是石头做的吗”,伴着宴会酒香觥筹交错,也实在有些令人鼻酸凄楚。

  影片中还是有许多奇妙可爱的,画室实验,画展争锋,嘲反贵族,照相机,都拍得趣味横生。迈克李这番拍人物几乎全片都是远景和中景,让人物的细刻自然抒发,而技术则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极具绘画美感、洋溢自然光泽的摄影无疑更是给影片中的每个镜头连转,每个人物动态都增添了艺术的生气。

  帆布水彩里晕染出一副大家的盛名,文艺岁月中轮转了一个孤独的称谓,它们集结一体密不可分,终究汇成了四个字,透纳先生。

  《透纳先生》观后感(七):以数字影像向风景画大师致敬

  《透纳先生》并非迈克.李第一部讲述历史人物的传记电影,他曾在1999年拍过一部以19世纪为背景、讲述吉尔伯特与萨利文这对歌剧作者的剧情片。但或许由于让他荣膺大奖肯定的那些作品——1993年戛纳最佳导演(《赤裸》)、1996年戛纳金棕榈(《秘密与谎言》)、2004年威尼斯金狮(《维拉·德雷克》)以及更多戛纳入围电影——都是聚焦当下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因此偶然返回历史中去高谈艺术,还是不免让观众非常意外。

  巨大而荒芜的风景中,两个村妇讪笑而过,野草覆满的斜坡顶端,风景画大师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正在用随身的简易画板随笔描绘。这是1826年51岁的画家一次再日常不过的比利时创作之旅,回到伦敦画室之后,他将荒野中残存的温度和疯狂的专注度搅合一下,得心应手的用颜料涂抹在画布之上。

  甚少离开现实主义土壤的导演迈克.李,此次选择历史人物传记题材,就是试图以现代的数字技术去向传统绘画艺术致敬。而以画家已步入创作晚期的1826年切入叙事,则可以聚焦于透纳最后的25载人生,并呈现其如何在充满缺陷的个人生活和布满激情的创作体验中,成就其作品近乎运动起来的前印象派质素。是的,透纳晚期愈发抽象和宏大的创作,赋予了后世的那批法国印象派画家巨大的财富灵感,也以那些就快冲出画面的模糊边界和不确定色彩——如《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让包括迈克.李在内的、热爱绘画艺术的导演们,愿意将其追认为电影艺术的真正祖师爷。虽然电影里的透纳,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才见识了摄影艺术的神奇并拥有了自己存于赛璐璐胶片而非画布上的肖像。

  根据调研而来的史实,迈克.李将透纳的生活搁在伦敦画室和马盖特滨海公寓之间。在前一处,他与最亲密的父亲和生活管家Hannah生活在一起,并与后者保持着一种近似原始兽欲的关系。以哈利.波特系列里虫尾巴形象为人熟知的演技派明星蒂莫西·斯波,成功塑造了一个肥硕笨拙且有严重呼吸障碍的艺术家,他蹒跚的挪动着画板,呼哧着在画室穿行,冷不丁的从后面抱住女管家,像野猪一样粗陋的交配。而在后一处,则在天鹅绒的海天之间藏匿着着透纳最热爱的曼妙光线,为寻找最好的光景和画面,他甚至将自己捆绑在帆船桅杆顶端,以获取创作暴风雨场景的极端体验,而守寡的Booth女士,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他最后一位情人。

  其他的时间,他则是皇家美术学院里反奴隶制辉格党的一员,该党也是收藏其作品最多的金主。早已功成名就、财务自由却看似生活白痴的他,却也颇有心计的通过各种策略,保持自己在伦敦各类公开画展中的显著位置。迈克.李准确还原了当年嘈杂画展中,艺术家为自己上架作品最后描摹的混乱景象。他熟练如交际草,与画展前忙碌的各位艺术家打招呼,而自己一副画幅并不显著的作品,却偏偏与最大竞争对手康斯泰勃尔厚重的《滑铁卢桥开放》挂在一起。透纳漫不经心的打着招呼,“嗨,康斯泰勃尔”,走了一圈回头后,却突然在自己的小作品上随意加上一抹黄点。历史上确有这尴尬的一幕,以至于让康斯泰勃尔抱怨道:“透纳来了,还开了一枪。”

  迈克.李以往大量备受好评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也会被轻微诟病其台词有些狄更斯式的夸张。而拍摄这么一部维多利亚时代的传记电影,就彻底可以让这些微词消声,毕竟同样创造了自然美学的两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究的对象,甚至苦寻两人的现实交际。这下,让透纳舒舒服服说着狄更斯式的台词,再合适不过了吧。

  《透纳先生》观后感(八):艺术·人生

  因为是跟《圣罗兰传》前后脚看的,所以反差特别明显。一个华美风雅到高冷,另一个质朴日常到土鳖。其实迈克·李的艺术现实主义,十多年前在《酣歌畅戏》里就是这个样子了。那次他是老老实实地讲了一出戏从写出来到演出来的全过程。艺术对每个从业者来说,不过是每日的上台下台,上场下场,各种职场小动作明争暗斗磨合擦枪。女演员怀着情夫的孩子,男演员害着大烟瘾,总惦记着评论的剧作家牙疼得头绑冰袋,不肯结婚的作曲家在妓院狂嗨……一出戏,就是这么排出来的。

  的确,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但一个愿意诚实面对现实的导很清楚,影像只能对前半句实话实说。至于后面那半句的出处和缘由,那是谁也说不清楚的。片中皇家美术学院年年挂满一屋子的画作,最后能在艺术史上留名的却屈指可数。谁能说那个借钱度日、死了五个孩子的海登没有奋斗、没有付出呢?可他只能生前潦倒、死后无名。因为他始终迈不过这后半道门槛。为什么?只有天知道。

  而能够迈过那道门槛的透纳也看不出什么特别。他离弃妻女,由高龄老父代为操持家事,大早晨起来吃烀猪头,到妓院里画素描,在社交场合倒也能做足绅士的礼节,风流史里没有美女只有大妈。他是个用功的人,但约翰·康斯太勃罗就不用功吗(话说这两位的“暗战”确实精彩)?那些美丽的大远景,暗示着他“艺术灵感”的来源,可很多人每日在美景中来来去去,最多也不过留张自拍。为何只在这个孤独的写生者笔下,阳光与云雾的灵魂才得到了神秘而非凡的显现?

  这真相无人知晓。实际也无人想知晓这些。看画的人长的都是自己的眼睛。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就厌倦了这种不明觉厉。晚年透纳出于对自己艺术价值的自信,很文青地拒绝了钢笔大王的10万英镑,一回头却发现拉斐尔前派已经把自己挤出了展厅。对艺术家来说,活得太长会带来一种宿命:你将看到自己是如何过时的。幸而作为一个不画肖像的画家,他还不必担心摄影会让自己更迅速地“过时”。

  按房龙的说法,他临死欲将自己的全部财产赠与艺术学院,以资助贫穷的画家(还是受了海登的刺激吗),却未能如愿。这笔钱被亲属们通过打官司争夺到手。看看透纳的妻女,也确是被委屈到了没法那么崇高的人。所以这一节便不提也罢。

  和过去一样,迈克·李总要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结”:那个粗俗、呆滞的仆妇。她丑陋、呆笨、邋遢,后来不但衰老,还害了皮肤病。然而这都不是她应该像一件垃圾一样,被主人遗弃的理由。且不说这个主人还拿她当了一回或N回的夜壶。这无关艺术,只是人生和时代的缺陷。即使一个在艺术上达到了“高于生活”的人,也无法摆脱这样的缺陷,因为他本人仍然生活在生活中。

  时过境迁,当艺术变得更加商业和交际之后,像透纳这样其貌不扬、独往独来、只知道闷头在家画,其实是不行了。找寡妇和大妈当情人则类似于自我毁灭。《阿黛尔的生活》证明了想混艺术圈的话,连另一半也得能拿得出手。否则哪怕她或他愿意忠心耿耿地给艺术家们洗衣服做饭,也是白搭。按安迪·沃霍尔的说法,成名本身也是一门艺术。现代艺术不需要永恒,只需要创造那吸引眼球的一瞬间即已足够。然而靠“瞬间艺术”成名的圣罗兰,毕生还是喜好收藏可以“永恒”的艺术品。这个酗酒嗑药的风流哥儿总算心中有数:我只是个失败的画家。

  人都说生命短暂,唯有艺术不朽。而当时当地,艺术却只是令人捉摸不透的过客,真实的仍然是人生。

  《透纳先生》观后感(九):平铺直叙的美

  第一次尝试写影评好紧张,怎么才能装作经常写的样子??

  --------------------------------------------------------------------------------------

  一直觉得,看一部有剧情的电影,需要从电影的角度出发,遵守电影的设定,遵守电影的假定条件,遵守电影本身的市场定位,于是我觉得烂片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拿过大奖的著名演员会去拍公认的烂片?一直想不明白,后来猜测,大概那部电影本身的定位就是烂片吧。

  回到Turner先生,整部电影看下来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一切都是最最平实的生活,诚然,透纳先生在绘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很大,从某种程度上可谓波澜壮阔,但于他,绘画也只是普普通通生活中的一件事而已;没有帅哥美女撑场面,男主面相一般,嗓音浑浊,体态丑陋,透纳身边的两个女人,女仆老态龙钟,毫无气质,皮肤溃烂,布斯太太还算慈祥端庄,但是总归只是老人。所以当我给同学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毫无兴趣,当好莱坞式的动作大片狂轰滥炸了太久之后,这类传记式的电影似乎变得小众了,但是也许电影本身的市场定位就是这样。

  电影一开始便是朝阳挂在天际,照射着小溪草地和大大的风车,瞬间就被这幅景色吸引了,而影片也没让我失望,之后跟随着透纳先生的双眼看到了更多的美景,大海,帆船,群山,草地,美景似乎有一种魔力,会让看到之人莫名感动,而在我的记忆中,只有断背山的风景也有如此这般的震撼力。所以当透纳先生坐在布斯太太温馨的旅馆房间里,眼睛直直盯着布斯太太的鼻子和窗外的美景对布斯太太说,你的鼻子眉毛和窗外的帆船、桥让我想起了爱神的雕像时,你会不由自主的心头一热,美好的景色,总是因为人为地注入感情而变得更加美好。所以当透纳先生一个人沿着海浪行走时,当透纳先生一个人翻越群山时,你会觉得仿佛是自己身临其境,是自己在驻足观望凝思。所以透纳先生一行人坐在游船上,对迎面在夕阳下驶来的冒着蒸汽的汽船评头论足的时候,虽然他们是在批判工业化,但是你也会被这幅美景震撼,目不转睛地盯着。人总是喜欢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当心灵被某些灰尘遮住的时候,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够平静内心,拂去尘埃,给予你说不出的力量。

  透纳喜欢画大海,喜欢画大海波涛汹涌的样子,于是他把自己绑在桅杆上直面暴风雨。对于绘画我不了解,也不能像拉金斯先生那样夸夸其谈,尽管他所说的及其浅薄。我所能看到的大概是透纳喜欢画的是风景画,最初是受欢迎的,可是潮流走向了肖像画。海顿先生的存在似乎是一个笑话,但是于此同时却也彰显了一种反抗,是对大潮流的直接反抗,他不断地被嘲笑只注重自己的追求,从来不考虑市场,不考虑观众,但海顿先生却真的是这样的一个画家,幸好,最终在其他国家,有人欣赏他的才华。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海顿是透纳的一个影子。海顿和潮流处于完全对立面,而透纳处于两者之间。这也就是为什么透纳会同情海顿,为什么透纳的画越来越不受欢迎却依旧有一定市场。透纳一直在思考,他似乎是做出了某种妥协,于是看着海顿像猴子一样被耍,他的表情一直严肃。也许,透纳只是比较幸运,他也一直在追求自我,只是恰好,这种追求和大众品味有了重合,但是最终,潮流还是偏离了他,而他也不再愿意妥协。

  电影里的情感跟整体的节奏一样,只是淡淡的呈现,却足够浓烈。对于透纳先生的前妻和女儿,我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透纳对她们毫无感情,甚至当得知自己的一个女儿去世的时候也无动于衷。女仆对透纳的爱却是显而易见的。每当透纳风尘仆仆赶回家中,女仆总是满脸的欣喜,嘘寒问暖,话瞬间就多了起来。即使透纳始终只把她当作发泄性欲的工具,始终对她冷若冰霜,呼来喝去,她也不在意,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她自己学习读书,自己也去欣赏画作,只是为了更加接近透纳,可是当一行人站在透纳的画室赏画时,透纳只是让她赶走纱顶上的苍蝇。可是她不会反抗,最多只是撅撅嘴,瞪一眼,最多只是嘟囔着抱怨一句又不是我放进来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沉默的,当爱上层次高出自己太多的人时,就注定只能是一场悲剧,就注定会卑微到地缝里去。直到最后她发现了透纳已经和另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直到她知道透纳即使重病也不告诉她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哽咽了,于是转身离去。丑陋和无知掩盖不了人性的美,只是这种美似乎有些残忍。

  毫无疑问,布斯太太是爱透纳的,也许最初是因为孤独,但是慢慢的,她被透纳的才华吸引,她坚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内在,她坚信透纳是善良的,她跟透纳在一起时快乐的。对于陪伴,有这些不就足够了吗?看着他们手挽着手在金色的阳光下散步,看着他们依偎在床边聊天,这种温馨的感觉难道不能回答人生的终极提问吗?透纳应该也是爱布斯太太的。他可以静静地坐着听布斯太太像个小姑娘一样说话,他在布斯太太面前会露出甜甜的微笑。天才是孤独的,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天才是不需要陪伴的。透纳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心需要有一个自己也爱的人来关怀。

  只是我始终不理解,为什么看着自己父亲去世都没有哭的透纳先生,为什么在知道那个妓女的年龄之后却失态放声大哭,为什么在看到那个年轻的女孩儿淹死之后会再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

  影片选择了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也许就是想告诉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大部分的美好都藏在普普通通的生活。

  《透纳先生》观后感(十):我心目中最好的艺术家传记片

  它是我的观影中最好的艺术家传记片,是二十一世纪的电影中为数不多能载入电影史册的作品。一个伟大导演和一个伟大画家灵魂合一,对艺术透彻的领悟和追求艺术之巅的高远信仰赋予他们力量。他们创作旅程是生命力的燃烧,登上过高山,坠入过大泽,靠着天赋、苦功、意志和信念而终达清明。在这部作品中,你不会发现激越的灵感、独特的技巧、大胆的实验和精巧的故事,只会看到一群丑陋的英国老古董操着难懂的口音喋喋不休地絮叨,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地像拖车般拉着故事缓慢前进。一帧帧用画家调色盘调出来的精致画面仿佛也成了日落西山的贵族挽歌。一切都那么不讨人喜欢,好像生来注定是遗珠。但如果穿透表象看本质,这其实是一部用一块块砖一点点垒起来的作品,靠的是苦工而非巧劲,考验的是韧性而非爆发力,是高手的无招胜有招,用深厚内功将人物和情怀推到极致,非几十年功力的积淀则无法圆满。所以请在看的时候屏气凝神,耐着点性子,目光尽可能长时间地集中在银幕上,你定会在那些至纯至美的画面中惊叹画家的神奇,在那些率真率性的生活场景中与画家变成挚友,在那些尖冷荒谬的批判中听到画家内心汩汩流淌的血,与画家一同眺望无垠无情的大海,攀登奇崛陡峭的险峰,被缚在摇晃的桅杆头上任暴风雨鞭笞。在旅程的终点,当你与画家并排站在山巅,红丝绒般地夕阳余晖暖着你们的身子,手握画笔画尽眼前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在微妙多变的色彩和若隐若见的光晕中触到灵魂和艺术的顶峰。然后你与画家一起最后一次在创作中燃烧自己的生命,直至热血变冷,呼吸枯竭,随后被深埋地下,一座坟墓立起,上面空空荡荡,但你与画家一同静静沉睡,等待,等到一百六十三年后,一个同为英国人的导演刻下传世的墓志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