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皮娜》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皮娜》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6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皮娜》观后感精选10篇

  《皮娜》是一部由维姆·文德斯执导,Regina Advento / 玛洛·艾劳多 / Ruth Amarant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歌舞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娜》观后感(一):它永恒雕刻你

  皮娜穿着红心斑驳的黑裙,在废弃的园林里踱步,然后轰然坠地,被人搂住,再一次轰然坠地,被人搂住,一次又一次,毫不畏惧,瘦弱的身体简直横冲直撞

  她不因为赤身裸体而羞涩,她不因为融于自然而尴尬,纯然的艺术家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块画布,肆意涂抹。

  也为了美的创造,将舞蹈造给他人。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我们的脑海里大概都有一些艺术了的神经。一经跳拨就骚动不安,听一首歌,看一场电影,欣赏一段精彩的舞蹈,好像就感觉到什么东西在深处震动,很多人管它叫共鸣。是的,共鸣。

  我们分享同一种频率,或许只是我们灵魂里很小的一片领域,但这个领域里我们与艺术创造者站在了同一处,望向同一个地方。左顾右盼目不暇接

  但是我们毕竟只是围观的人,只能站在外围去多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而灵魂这种东西,依附在形式里,存活于肉体上,鬼知道我们究竟看到的是否就是真实,也没有人在意我们是否真的看到了这电影想说的全部。

  我现在只能确定,这是一支舞,好像在永恒地雕刻着一个人。

  ,悬挂列车真的很美。

  《皮娜》观后感(二):尘埃里绽放

  演出已落幕,让我们举杯,致:终将到来的旧时光

  - 楼女士

  雨中的黎明,天边一抹粉渲染了浅蓝,有着不可言说的情绪

  昨夜参加一个葬礼。

  没有关于逝者一生的回顾,一些生前共事的人们将心交到观礼者面前,他们缅怀中充满悲伤或平静的表情,将一切属于他们与逝者的过往拉近又拉远。

  这是一场Pina Bausch的葬礼。

  春之祭,青春交际场,满月,穆勒咖啡馆……层层叠叠穿插在缅怀者的回忆中。

  当心理活动成为一个人形,以肢体语言和表情呈现,那些隐秘的焦躁愤怒喜悦悲痛,一一暴露在日光之下,而你知道这些永远是无法以口头表达的。

  昨天最终都流向了哪里。明天又将以怎样的形式展现。

  当下总要逝去。新年变旧年,终有一日。

  有些情绪酝酿了很久,一如Pina关于灵魂的审视而后通过舞表达出来。

  或歌颂,或缅怀,或吟诵。只是不用语言来陈述。

  也许可以很纯粹,却不能很透明。

  这关系到一个人的自省,独白,宣泄,还有始终不能承认的失败与萧瑟。

  也许还有沉迷,沉迷也清醒着。

  人们容易沉迷于双重生活,扮演现实与超现实的两种角色。

  并且探讨是不是需要配合,又或许只因超现实的角色竟是如此让人着迷。

  而最后的结论总是入流地归结为:能够气定神闲做回自己,不,比原来好上千百倍的自己,也是如此让人着迷。

  又似乎成为了万变不离的人生主题。

  葬礼结束了,我们要回归平凡世界中,回到我们自己的戏里。

  但我仍然可以选择,活在Pina Bausch的身影之下。

  《皮娜》观后感(三):身体属于灵魂

  《皮娜》是一部属于死者的电影。所以,无论是影像中舞者的精彩再现,抑或是语言刺入表情的动人追忆,都让这部智性十足的电影蒙上了情感的巨大阴影。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德斯极不诚实的行为——对皮娜近乎神话的书写——便自然而然地被伤感的情绪所原谅,甚至是被遗忘了。

  电影的智性来源于作为舞蹈家的皮娜深陷于思想王宫中的高贵姿态。在皮娜的设计中,舞蹈不再是简单肤浅的玩赏之物,而是一种漂浮在口说之物与隐喻之诗中间的复杂语言。它既可以成为自然内部平静世界的一部分,也可以表现为迸发出巨大悲剧力量的生命存在。文德斯在电影中对这些言说方式进行了显微镜式的放大和重复再现。而在这些扭动的身体背后,皮娜露出巨大的身影,持续不断地沉思着。似乎在这个德国人看来,任何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表达都是不值得存在的,无论这种表达发源于道德还是美学。

  在电影的开始,时间出现。它在身体象征的简单重复中露出了意味深长微笑。重复是皮娜身体艺术中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力量。在那场掉落在尘土之上的群舞《春之祭》中,男人女人们在身体有力的重复摆动中抛出了自己坚硬的情绪,而最后与优雅无关,近乎野蛮的抗争也在一次又一次卑怯的对视中达到了高潮。维特根斯坦在评论古典乐时曾经说过,重复是必要的,因为只有重复才能让某些主题产生出惊人的力量。在电影对皮娜舞蹈艺术的再现中,重复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看到了台阶上重复的摔倒,看到了《穆勒咖啡馆》中重复的抛下,看到了人物在某个场景中重复的出现,甚至是某种情绪下重复的侵犯。正是这些不断被奏响的高音让某些东西得以凸显出来。文德斯显然意识到了在各类艺术中重复的重要性。他让那段春夏秋冬令人愉悦却不无神秘的时间象征重复地出现在开始和结束,似乎也成功地用流动如常的时间淹没了一部分死亡的悲哀

  在皮娜久负盛名的作品之一《穆勒咖啡馆》中,言说欲望的驱动几乎让戏剧行为超越单纯的舞蹈行为,从而传达出一种类似于贝克特式的荒谬情绪。皮娜存在的角色构成了戏剧发生的持续不断的背景。她摆动着近乎失控的脚步游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沉浸于内心痛苦,仿佛被困在了一个透明的牢狱之中。而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我们的目光遭遇了那对恋人。他们因为发现彼此而兴奋,并且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但命运之手出现了。他强大而有力,一次又一次地操纵他们,为其选定某种似乎不平等的姿态。他们抗争,鼓起勇气,寻找着自己的姿态。但最后他们似乎迷失了。一种难以消弭的张力折磨着他们。痛苦成为了没有被说出的巨大语言在那个空间中喧嚣不止。最后,他们开始伤害彼此,伴随着黑暗来临,尽管爱情并没有消失。

  在这部作品中,皮娜似乎以一种稍显单薄的戏剧方式再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寓言。但贯穿其中,混乱有力的舞蹈却让这部影像作品拥有了一种美学上的冲击力。而美学又如此深刻地嵌入了道德。那些经过精心编排的摔打、痉挛、挣扎焦虑产生了一种理智哲学难以企及的感染力。我们似乎看到了现代生活的地狱本质,看到了那些无法弥合的裂痕,甚至看到了人类的原罪。

  作为一个伟大女性艺术家,皮娜并没有错过在女性主义的浪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她并没有观察到什么特殊的东西。女性在皮娜努力言说的世界中仍然是一个被追逐的欲望对象。在电影五十分钟和六十分钟的地方,皮娜分别作了两次不同的身体实验。前者张牙舞爪的癫狂似乎宣告了一种难以阻挡的原始力量,在这种力量的笼罩下,女性背靠墙壁,只能笨拙地回应或者逃避;而后者平静的玩赏和女性彻底的物化又将两性关系和赤裸裸的购买行为拼合在了一起。在这两种隐喻行为中,动作扮演了类似于身体本质的力量:用身体的语言来表现它自己的欲望,尤其是表现出欲望的复杂面目。也许皮娜的确没有发现新的东西,但她似乎很清楚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将重要的东西以一种全新的,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贴近灵魂的方式讲述出来,这样的努力同样需要。

  文德斯在这部电影中努力的方向,就是呈现出身体语言的丰富以及身体贴近灵魂的距离。这是皮娜作为一名舞蹈家的真诚姿态,也是一个灵魂痛苦而深刻的自白。面对她的死亡,文德斯给出了自己最好的祭品。

  《皮娜》观后感(四):Dance for love

  断断续续隔了很久读《Pina》,看的纪录片。一个被誉为现代舞大师的德国女人。

  1. 恐惧

  在Pina里是她是这样说的:

  “归根结底,这还是个创作过程,我对事物的处理方式。没有什么现成的东西为你提供开头,只有一些问题的答案:句子、某人表现给你看的短小场面。开始时,都是支离破碎的。然后,到了某个时刻,我会采用某种自以为对头的东西,然后将它同另外某种东西连接起来,一种东西同其他不同的多种东西连接起来。而当我找到下一个自以为对头的东西时,原有的那个小东西已经变大了许多。然后,我会沿着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向出发。出发时,总是微不足道的,然后才逐渐地变大。”

  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支离破碎。有的时候,甚至就像是穿过一条黑暗的隧道,你不知道你要去向哪里。每次,都会面对恐惧,很真实的恐惧。书的名字就叫做《为对抗恐惧而舞蹈》。我觉得我能体会到那种颤抖,而Pina最强大的一点是,她能从恐惧之中穿出来,用舞蹈找到她自己的路。

  2. 每个舞者的自我表达

  在Pina里,采访了很多很多她的舞者。那些人脸上的皱纹,身体的感觉,都告诉你他们跳了很多很多年。Pina给每个人说的一两句话,在纪录片里,他们重述,带着记忆和沉思的表情,然后是一段他们的舞蹈,他们用身体的语言来表达那句话,和他们自己。

  quot;You have to be crazier."

  quot;Your fragility is your strength."

  quot;Go on searching. Even you don't know where to start, and where to go."

  quot;Honesty."

  我不确定人生的道路对每个人来说究竟是怎样的,但是,渐渐的,可能每个人最终只不过是要尽可能的把自己的人生舒展开来,就像一朵花要在适合的时间开放,就像舞者把身体完全打开,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去表达,表达所有对身边的事物的看法。用身体来表达“Luna”,表达“Joy",表达痛苦,表达美,表达生命。

  3. 重复

  ina的作品里总有些很有趣的东西,似乎是从一个片段开始,一个细节表达一份感受,然后Pina让它不断的重复,在重复之中不断的叠加,就像是交响乐的某个段落的一遍遍的重复,每次重复你听到一些不同的细节,不同的配搭,不同的紧张度。很多时候,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紧张,像一根弦一样绷到最紧,然后高潮,松下来以后,什么留下来了,很深的地方,说不清楚的感受。

  4. 两性和对抗

  总觉得Pina是个女性主义者。她的舞蹈里有太多两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女人的顺从和挣扎,男人的领舞和限制,一遍又一遍,不同的舞蹈里。摇曳的女人的身躯里似乎总有说不清的伤痛。现实中的Pina几乎没有让自己的生活曝光,我好奇,好奇她的先生和孩子,和她那永无止境日复一日完全陷入工作中的生活。

  5. 自然和舞蹈剧场

  真的很想去现场看一支完整的Pina的舞蹈。她的舞蹈剧场里总有着各种各样的自然和生活的元素,很奇怪的,跟平常不一样的。我觉得她想无限的去通过舞蹈接近生活本身,或者,像纪录片里那个舞者的评述一样,"自然是障碍,你必须对抗,穿越,或者甚至是翻越它们。“

  6. 矛盾

  以前我总是想,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挣扎和矛盾就好了,如果一致起来就好了。Pina的舞蹈,或许在跟我说,如果有那些挣扎和矛盾,就让它们在那里吧。在我们所有的焦虑和恐惧,与对爱的向往之间的矛盾,会慢慢的把我们带向我们要去的地方。

  在幸福的向往之中,找到位置。Dance for love.

  《皮娜》观后感(五):身体之诗

  首先感谢李思思 小姐,跟我说可以免费带我去看,让我订个时间,二话不说,就现在这场,于是立刻冲去LES HALLES。午夜场加上昨晚没睡多久着实有点撑不住,好在开场就是春之祭和咖啡馆,到了满月的时已经无比兴奋了,水的轨迹绝美。导演算是非常忠实“原作”,电影的语言运用的极少。今夜算是难以入眠了。

  观影的时候到也思考了很多问题,

  音乐与舞蹈, 建筑与舞蹈,空间与舞蹈,现代艺术与舞蹈。

  现代舞做为一支现代艺术,在手法上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对于材质,材料的实验,往往不追求过于复杂,而是纯净的使用,这点在她的作品里不难发现,这些元素大多用的非常PURE,不含一丝杂质,往往连舞者的服装的极其简单,甚至没有鞋,记得那段30分钟的春之祭的短片第三段里,亚裔舞者甚至是裸条那段高潮部分的,大有去除一切杂质,追求纯净身体的诗意之感。

  并不了解片中对于舞蹈在不同场景,场地下的实验,是导演的用意还是PINA本来就有此做法,这种场景变换,场景与行为的冲突也算是行为艺术里常见的手法,这种不同根艺术之间的混合使用更是现代艺术最最重要的创造。

  现代舞与现代建筑,特别是国际主义这一派系里,算是非常符合PINA编舞纯净的质感,建筑为其提供了更为均质的空间。自然光的摄入有别于舞台上人造灯光单一的质感。

  作为一部向Pina Bausch致敬的影片,作为纪录片惯例的采访部分被做的相当精致,过度也十分流畅。电影词汇的运用被缩减的尽可能的少,更多的是舞台,表演艺术的范畴,毕竟对于我来说,电影是远远比不上这类实景艺术的,就像Guy Debord在景观社会里说的,LES IMAGES,CE SONT LES MENSONGE (影像都是虚假的),我想凡是亲身看过THEATRE OPERA BALLET的都会有同感,那种置身于现场的气势,震慑力,已经那种实感所带来的灵性,是电影这种经过无数后期处理的艺术远远不能相比的。(纯粹己见) 简单的说,看看这些实景艺术的价位和参与的人群层次也就十分明了了。

  其实都是一堆废话,这种劣质的语言在这“身体之诗”“歌唱的肉体”面前是何等的无力,赶紧去看现场吧!!!

  发一下牢骚,

  感觉现在电影院对声音实在太不重视了,

  大多只追求那些顺势的快感,

  简单的说,

  我们在看一些大场面的灾难或者战争题材上,

  还勉强可以感受电影院音响系统的,

  毕竟这些气势上的东西其实是最好实现的,

  而看这些完全是音乐构成的电影,

  就深感郁闷了。

  音箱整个解析,

  对于中高频的表现,

  声场的宽广上(毕竟电影SALLE本身已经提供非常优越的环境,却只有这点质感),

  完全无法满意,

  很想大叫这什么东西啊。

  一点细节都没有,

  音乐可是舞蹈的灵魂啊。

  听的太不爽了,

  赶紧出原声吧。

  到是电影原声起码得2CD。

  《皮娜》观后感(六):“跳吧,跳吧,否则我们便会迷失,跳吧,跳吧……”

  我怀着对PinaBausch的敬佩,去看《皮娜》,当我看到的时候,不仅为自己羞愧,而且对已经做过、潜意识、无意识造成的事情迷失、彷徨而感到荒谬,当朋友告诉我真实的自己,我却潜意识拒绝,现在我明白了,我不是输给自己的心,而是空虚、拒绝一切自己真实的东西而封闭自己的心,开始重视自己内心的精神层面,我感谢他们让我看到事情的本质,不,精神本质;我是舞盲,但不妨碍对PinaBausch的现代舞探究与思索!

  《皮娜》分为五个舞蹈桥段:《春之祭》、《穆勒咖啡馆》、《满月》、《交际场》、《月圆》。

  在之前看到了皮娜的舞作中表现出春夏秋冬的手势,《春之祭》让我看到了女舞者们一个个手捧着象征祭祀的红衣走上神坛,等待着命运判刑时惶恐、无助、仿佛任人宰割的羔羊,无法抵抗,没有还手之力,无论哪个年代女性地位始终弱势、受难,却被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穆勒咖啡馆》容易引起共鸣,独立思考,慢慢解读自我,不论你的灵魂是孤独还是疏离,是干净还是肮脏,不论你的爱情是千疮百孔还是甜蜜,都能从舞者找到灵魂的出口、发现生命的渴望,明白生命的意义。

  《满月》由月光、巨石和水幻造出来的美学,从深蓝色水底走出的男人从容地顶着若干树枝平衡行走于水道间,忽然发现一切东西没有意义,只有坚定而自由的灵魂在行走,这是最完美的美学体验。

  老版《交际场》女舞者闭着双眼被穿着西装的男舞者们肆虐玩弄和抚摸而面如死灰,只有悲哀、压抑。《青春交际场》由一群正在青春期的男女舞者演绎人与人之间的接近、相遇、对爱的寻找,以及伴随这一切的恐惧、欲望、怀疑——人类的种种复杂情感。

  《月圆》里的水和岩石,女舞者狂热而饱满的感情。

  还有【力量】、【抚摸】、【束缚】、【过客】、【依靠】这五个舞蹈片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文德斯,我想说谢谢你让我看到皮娜的世界、皮娜的灵魂,因为你挑选的是生命、爱、自由、挣扎、渴望、欢愉、绝望、重生、美和力量等。

  “跳吧,跳吧,否则我们便会迷失,跳吧,跳吧……”

  《皮娜》观后感(七):舞舞舞,活下去 [猫]

  你喜不喜欢3D《皮娜》,取决于你爱不爱现代舞。

  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皮娜编排的舞蹈片段,夹杂有片段中出现的舞者来谈心得。这电影拍成3D,就是造福人类的事情,因为你可以想象自己在现场看皮娜剧团的舞蹈场面,而且摄影效果和角度,还有剪辑,会加重舞蹈的戏剧性。看之前,我很好奇一部纪录片如何展现“皮娜其人”,看完明白,如果你想了解一位艺术家,还是去看他的作品吧,尤其是女艺术家——她们更容易保持纯粹,艺品人品合一。

  如片中所言,皮娜的作品讲的都是爱,痛苦,孤独这些,我还感觉到抗拒“麻木”、“濒死状态”的生命力,即使在她呈现的爱之场景中,还分相恋的痛苦、单恋的互相折磨、初恋的新鲜、两性的关系、恋物的痴迷……是的,对于爱的各方面,皮娜都很有激情和耐心去表达。皮娜本人的片段很少,当她舞蹈时,她闭上双眼,整个人沉浸在一种完满的状态中,她的心装着舞台设计中的整个世界;当她停下时,她那双大眼睛左顾右盼,敏感,多情,充满智慧和理性:这样一个人,她的生命是多么丰富。她瘦瘦的身体,让我感觉她就会那样速速燃尽生命,不会久活。但她的灵魂不仅燃尽了自己的身体,还借用其他舞者的身体和精神,创造出意蕴无限的美。她用洞察力挖掘到其他舞者灵魂里的东西,又因材施教地让它们经由肢体语言释放出来。我想,在皮娜身边工作过的舞者,生命都会被改变——因为你的本我已经完全呈向外在的世界。而他们的生命,又成为皮娜个体生命的拓展和延续。

  看到皮娜那些超现实的舞台场景——在荒野中,在岩石边,在半封闭的房间,在行于高架轨道的翻转电车下……我又想起伊莎多拉•邓肯,她当年的梦想,是复活希腊时代的美,无论是场景设计还是舞蹈编排,她多半靠着自己或少数朋友的力量,相比较,皮娜幸运很多,她有个庞大的舞蹈团体公司,有投资场景的资金,有拍舞蹈纪录片的电影新技术,舞者们也能领会她的各种想象,各种要求,她还能从他们身上获取灵感,哪怕对方只是做了几个表达快乐的动作。对于邓肯,我们却只能在文字记录及照片、图画中想象她的舞蹈,她的思想。如今的观众是幸福的。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看到他们的舞蹈,比如《穆勒咖啡屋》里,在爱中孤独纠缠、相遇又擦身而过的人们;《满月》里的纯然生命力;穿职业套装的芸芸众生同一的生命轨迹以及平衡破坏后的不确定状态……我能感受到一些东西,但是我无法用文字清楚表达,或者大脑无法全然领会,心灵却能接收更多的信息。我被感动,我流泪却不知为何流泪。皮娜的舞蹈直接与我们的心灵交流,她要说的,都编进了舞蹈,不用多加一个文字。

  所以我明白皮娜的生命里一定有许多关于爱情的遗憾,还有一些压抑、阴影、向往,甚至还有对身体之欠然的嗟叹。所以她要不停地工作,工作,工作,那样她才不会迷茫,才能活着。或者,那些难以忍受的痛苦才能消解掉,不再是痛苦。

  Dance, 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http://www.xiami.com/album/440689

  原声试听

  《皮娜》观后感(八):人之舞,舞之人

  我其实是一个完全不懂舞蹈的人。现代舞中,我唯一举得出名字的便只有伊莎多拉邓肯,现代舞之母。初中的时候我看她的自传,中译《舞者之歌》,文笔晓畅,浓郁奔放,一下子就迷上了。她穿古希腊式的舞裙,长长的下摆垂曳在地,舞动起来百转千回。我入迷地看她写她自己展开舞姿在剧院经理面前惊艳得他回不过神,写罗丹怔怔地抚摸她的身体不能自持,虽不乏自恋情结作祟,字里行间满溢的生命热情确是矫饰不来。于是很久以来,邓肯黑白舞照中那恣意绽放于天地之间的姿态构成我对舞蹈的最高理解。

  这次看电影“皮娜”,里面德国舞蹈家皮娜的舞蹈带来的却又是不一样的感受。电影拍摄时她已不幸病故,所以这部以人名为片名的电影恰恰缺失了一个主人公,只能通过舞蹈的只光片影赖拼凑皮娜不可忽视的存在感。邓肯早年反叛古典芭蕾时说,它们的优雅都是虚伪的优雅,完美的比例、严苛的动作要求背后是僵死的灵魂。皮娜却似乎连优雅都一并反叛了:舞蹈中演员的表情难有平静与愉悦,总是被惊惧、怀疑、不自信、安全感的缺失所笼罩。开场舞蹈《春之祭》中,肮脏的戏服和颤抖杂乱的动作更是与优雅不沾边。当年初听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时就不能适应那喧嚣,后来才渐渐体悟其中巨大的感染力;没想到初看皮娜用舞蹈诠释的《春之祭》,更是无法理喻。仔细看才发现那么多人的群舞中竟无两人舞姿一致,而少女们等待谁被选为祭品时那惶恐的舞步与惊惧的面部特写瞬间击中眼睛,心被不安悬挂在半空。

  是人性。不是一场摆在台面上的展览,而是一场血淋淋的解剖,赤裸裸地剖向最脆弱的神经。每一段舞后都有一段舞者的访谈,每个人的眼中都有故事。如果说邓肯解放的是美好的人性,像阳光,像青草,像大海,皮娜传递出的人性力量更像是放出了潘多拉盒子中的一切,唯余希望。邓肯独舞以表达蓬勃的声明热情,皮娜以多人舞中的人情交织演绎隐秘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有点近乎疯狂。咖啡馆那段里,有一对情侣拥抱着,却被一个奇怪的人一次次走进来矫正姿势,再回复原本,再矫正,再回复,后来即便没有人再来干扰,他们也一次次重复这一系列动作,越来越快,直到歇斯底里喘不过气——一场疯狂的、关于外加教条与原始本能的殊死搏斗。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叙述在理性的年代我们如何边缘化疯狂,我却认为疯狂的因子始终潜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某个角落。皮娜将这份躁动不安放大,展现得不留余地。

  把人性平淡无奇地叙述出来当然不足以动人,关键是其中饱满的张力使其永远处于一个蓄势待发的姿态,是必要要摄人心魄的。张力是我要提的另一个关键词。皮娜的舞蹈动作充满张力,舞台布景也充满了张力,两种张力水乳交融,却也互相牵制,不致让某一方黯然失色。印象最深刻的两段舞都和一个倾倒的动作相关。第一场布景在一片明媚的草地,女演员身着柔软的纱裙,画面却被占据了大半视野的混凝土阶梯突兀地破坏。意所难料的场面来了,女演员正对男演员,身子一倾,竟直挺挺地向前倒去。这一瞬间,一切柔软——人体的,纱裙的,草地的,竟都难敌那硬邦邦的无情混凝土,巨大的冲击使人心底发出难以自抑的尖叫。所幸急剧的张力在男演员接住女演员的那一瞬被缓解,紧接着又周而复始地上演这一幕极致地绷紧与放松。另一场布景在一个荒废地混凝土建筑中,窗口望出去只能看见一小片天空。女演员倾倒的动作略微和缓,张力却在空旷的空间中被无限拉长。

  还有一场发生在一个玻璃结构中的舞,阳光极其浓烈,影子只有柱子的几条线,投影在地上看起来竟像监狱。女子不断的挽留与男子斩钉截铁的拒绝,恰如她身体展开的夸张曲线与地上铅直光影的对比,一种要扭曲时空的张力。

  影片的最后是皮娜挥手告别的影像。据说她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皮娜》观后感(九):孤独的灵魂在跳舞

  点开《皮娜》的时候,以为会是一个同《黑天鹅》相似的故事。开头冗长的舞蹈有些乏味,我看不懂这舞述说的四季,轮回,喜悦,悲伤。要关掉的瞬间看到优雅的法国女人拿烟的一幕,于是我决定再看一会儿。请原谅我不懂舞蹈艺术的庸俗以及对有经历的抽烟女人过度的迷恋。电影或许太过文艺,伪文艺的我,终究选择了屏幕右上角的叉号,退了出来。生活如若也能这般,或许会更加美好,发现无味无聊,就能干脆的关掉。

  十月末的兰州,天气已经转凉。西北的萧瑟深秋,变红的落叶散落一地。没有人晓得,它是否也曾眷恋过那一夏的风华绝妙。只是我们最终都会懂,世间一切,都将落为尘埃。

  深秋的时候,换上了有大片鲜艳花朵的床单被套,窝在一片温暖的橘色里,却不再轻易做梦。易于陷入回忆,忆起这薄雾萧瑟的晚秋以及长久黯然的寒冬里发生的过往。回想起儿时的寒冬,有凛冽阳光的午后,我竟常是在自家院外靠着马路的台阶上,与几个邻居家年逾古稀的老人说话聊天晒太阳。以致有个爷爷久病不能下床的时候,还向家人问起那个陪他晒太阳的小女孩的近况。想起高中那次生日,在有雪的夜里宿醉,月光映照下的雪地上,年轻的我们放肆的打滚。想起高三那年的复读,凌晨六点的寒冬,独自一人走在上学的路上。抬起头看见漫天的星星总会觉得难过,便告诉自己,坚持过这阵子,就好了,告诉自己,还有梦想。想起大二那年的失去。那年大港的风似乎比以往刺骨,以致我常会被刺痛,在夜里流泪。然后一遍遍努力跟自己说,没有妈妈的我,要坚强,要做的更好。想起两年前,因太在乎结果而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失眠,焦虑,以及彷徨。为一件事坚持的久了,越在乎,越小心翼翼。

  回忆被寂寞拉长身影,深刻记得的,不会再忘记。书上说,“人们对过去的重见欲求如此强烈,是因为对现在的无以把握”。或许对我而言,对过去重见欲求如此强烈,只因对现状的无法认同。我只敢回想,不敢期望。那句烂俗的话是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或许,我也一直都在流浪。在路上的状态再美好,也得有个既定的终点。

  生活,需要有一种力量支撑。梦想、情感,或者信仰。否则,失却重心之后,不能承受之轻更令人害怕。一种无形的恐惧感时刻弥漫在周围,无论读书,看电影,逛街,睡觉。我读形形色色的小说,随笔,散文,夹杂着断断续续的专业书,零零星星的电影,却始终无法逃脱活在别人生活里的魔咒,始终无法找回以往任何一个无论快乐或忧伤的冬日里为一个既定的目标努力地那种内心充实的安稳。可是,我竟也不知道,这该如何是好?

  《皮娜》观后感(十):Pina

  气温一升高我就脾气暴躁,失去耐心,天光太白,只有听creep,I dont belong here...托小熏的福,我又去蹭演出。结果一出门就下大雨,浇灭了一整天的不自在和神经病。

  ina这种现代舞,我以为崇拜者大概可以掰着手指就能数清,所以小熏跟我说,这次电影节一票难求,实在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从什么时候起,上海的观众开始那么在意起神神叨叨的现代舞,在意起剧场文化来了。这次影院爆满,虽然有文德斯招牌在外的功劳,但显然靠的不是3D的能耐。

  我反正是做好了被震一把的准备去看的,但说实话我还是不享受那副油腻腻硬邦邦的3D眼镜带来的分层效果。文德斯处理得很小心,把导演的观点尽量消隐,只尽量用镜头客观去呈现舞者本身和空间的能量。用身边人的访谈串起pina的平生,是《公民凯恩》起就在做的事情,很严正也很有效。从头到尾,把那么晦涩的现代舞拍得分章有致,极其好看。

  但被交口称赞的《穆勒咖啡馆》我一点也不喜欢,pina在里面扮演了一个象征性的盲人,她瘦骨嶙峋得几乎和贾克梅地的雕塑一样,双手长长地拖在身边,凛冽得没有丝毫性别特征。这个篇章那么严肃那么形而上那么谨小慎微,使得跳舞的人都染上了一层灰色。那些椅子,明明可以有更出色的运用。

  《春之祭》很好看,斯特拉文斯基该感到欣慰。

  《满月》更好看,巨石,大雨,月光,没有一样东西是我不喜欢的。

  她当然有很多关于男女关系细致的思考,甚至带着点希腊悲剧式的考察。但我还是觉得那些个独舞最让人感动,一个男人在空旷的罗马剧场边缘跳舞,空间那么大,而他跳得那么出色,一个男人在当代建筑的玻璃空间里颤抖着祈祷,站着祈祷,躺着祈祷,悲鸣着发抖。一个男人像神一样从水底下走出来,平衡着别人放在他身上的木枝。一个蓬头的黑姑娘,高高跃起轻盈地踩上椅子,失重后落下来,再一次跃起,舞蹈这时候和游戏有什么分别?甩动身体的快乐和纯粹使得一切思考都显得多余而愚蠢。

  ina看起来是个很轻盈的女人,即便满脸皱纹,笑起来的眼神还和少女一样,甚至有点羞涩和腼腆。影片结束的时候她跟个鬼魂似地在银幕上和大家招了招手,就渐渐地消失了。片子里她说,有些事不能被言说,而即使是言说,所说的话也是不重要的。

  跳舞亦是如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