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圈》观后感精选10篇
《红圈》是一部由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执导,阿兰·德龙 / 布尔维尔 / 吉安·玛丽亚·沃隆特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圈》观后感(一):学习札记
看过梅尔维尔三部作品。《影子武士》《独行杀手》,这部《红圈》是三部里较弱的一部。
被新浪潮十分推崇的梅尔维尔,有其作品里一贯延伸过来的视听精髓。弱点个人觉得还是在剧组上。
首先《红圈》这个圈不够圆,不够大,A,B,C的互动影响性不够。在这种交叉里,交叉的不“巧”。三个嫌疑犯,监狱监查,警官,内务官员,黑帮中介,在面上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里要不就是牵强,要不就是不够,比如说嫌疑犯中的原先的警察,当面对昔日的同学时,他们这种关系之下的情愫就没有深入的发展,反倒把这条人物的心理线索引向了被野兽困扰的梦境。他们共有的老师内务官员,在片子里的任务是解读“善”,如果做得在巧妙一点,这种在相同起点中起的不同拐角的宿命的悲观,也都是有得开拓的地方。受恐吓的桑迪的儿子,这个线索是否也能圈到这个圆里来?监狱检查在里面起的作用太小,做了一个黄雀之局,但是这个局布的也不好。再入,为什么高威有两次可以很容易的杀死马迪,为什么他不杀死呢,一次是逃脱的时候,二次是最后冲入叫同伴逃跑的时候,这和他凶残的本性是相违背的,难道导演是想刻画这种兔子对鹰的恐惧?
片子风格的定位很重要。是想做类型片,还是想做这种边缘人的不被认同的题材,电影中20多分钟的盗宝,个人觉得是在炫技巧,在剧作布局和全片风格上没起到好的作用,反倒拖沓了节奏,使得观众觉得看的闷。
梅尔维尔其他的片子的那种边缘人的孤独感,在这部片子淡弱了好多,没有突出的人物,没有特别让观众认同的人物,人物散乱,最后大的这种苍凉的宿命感就淡弱了。
《红圈》观后感(二):永恒的终结,高纬度的相交
#2017siff 梅尔维尔诞辰100周年#.
逃离与逃离,原罪与原罪,一次接着一次无数平行圆在更高阶纬度相交。
“当人们注定要相遇,就算他们一无所知,不管他们遭遇为何,不管道路迥异。在那一天,他们自会在红圈内不期而遇。
在[永恒的终结]中阿西莫夫相信我们企图同高纬度生命进行沟通的唯一原因是选择权的争取,最终发现所谓永恒的终结不过是另一维度的开端与永生。
抬头看,猛然发现梅尔维尔冷峻的用直尺画着一个个相交圆,抛个媚眼。
《红圈》观后感(三):得失之间,总有因果。也许,这就是红圈。
值得一看的电影。
后期有许多电影曾向其致敬,许多桥段成为样板。
所有的一切,导演安排都是因果报应。四主角都在因果之中。
我们看电影的却只认为这是戏剧性的安排。因为这些情节要扯上佛家的因果学说似乎还不够。
但得失之间,总有因果。
也许,这就是红圈的含义。
电影中刑释分子在桌球房内往球棒头涂抹摩擦粉的特写,就预示着因果的开始。他打死了黑社会老大派来的打手,开始了影片的主要情节。
刑满释放分子果敢坚毅,组织做成惊天大案。但是,却因为之前得罪的黑社会老大暗中使绊,使其无法销赃,因而才陷入警察的陷阱。
逃犯从警察手中逃脱,最后被警察击毙,又因有果。
警察小队长布局将罪犯一网打尽,但却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得不承认人皆有罪。
其间,穿插对人性的细节刻画,画面的设计,道具的摆放,都显示了导演深厚的功力。
不管怎样,撇开哲学性,这的确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
力荐。
《红圈》观后感(四):自它以后,所有的动作片都像它
《红圈》是一部拍摄自1970年的影片,由年轻的阿兰德龙领衔主演。阿兰德龙就是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法兰西情人——佐罗的饰演者。
他天生带着一种忧郁又桀骜不驯的气质,他的脸上很少表情,甚至有点冷酷,但偶尔抿嘴一笑,还是会让无数人痴迷,大家仿佛都相信他其实只是被一层冰冷的壳子包裹着,其实内心是拥有着火热的激情。
他的气质与梅尔维尔所有的电影气质都很相似,正因为如此,梅尔维尔才选择跟他多次合作,可以说他们的合作是一场相辅相成,又互相成全的过程。
影片讲述的是阿兰德龙饰演的犯人从火车上逃跑,途中遇到一个藏在他后备箱的劫匪,却阴差阳错两人互相救了对方一命后开始惺惺相惜,打算找一个神枪手一起打劫珠宝店,却在事成之后三个人纷纷被警察杀死的故事。
“红圈”这个词语来源于一个典故,据说佛祖悉达多曾用红石画了一个圈,并说:“尽管人们一开始并不知道,终究有一天他们会相遇。就算他们的人生际遇各异,他们所走道路不同,到了特定的那一天,他们终究会在红圈中会合。”
这也暗示着本片一种宿命论及黑色的基调,人都是有“业”的,而他们做造的“业”使他们汇集在了一起。一个人无论如何也终究无法逃脱他的宿命。那可能是活着,也可能是死亡。
犯人是一个逃犯,他是一个惯盗,因此才能顺利的从火车上逃跑。
而这样一个逃犯在路上遇到同样为了逃避警察追捕逃进他后备箱的劫匪之后,却并没有杀他,也没有举报他,而是帮助他逃脱了追捕,也没有要求他的任何回报。
可以说犯人是一个很讲“江湖义气”的人。在他看来,盗窃珠宝店只是将富人的财富拿走,他并没有做错什么。而遇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劫匪时,他慷慨的施予帮助也是符合“道上规矩”。
于是也换来了劫匪对他的“兄弟之情”,在犯人经历危险差点丧命时及时救了他,就这样两个人在互相接过的一支香烟中达成了“友谊”的共识。虽然全程并没有几句话,但导演给出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的眼神从一开始的闪躲、怀疑,变成了信任、热忱。从这跟香烟开始,他们的命运也就开始交织在了一起。
犯人对劫匪说他有一单生意,做完可以分一大笔钱,劫匪欣然入伙。但是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在几十米外准确射中门锁的人,于是第三个人物——神枪手出现了。
伊夫•蒙当饰演的神枪手绝对是这部影片最让人难忘的角色之一,他虽然出场时间不多,但是性格塑造极其丰富。
他第一次出场时正躺在床上,一堆昆虫围绕着他。刚开始是蚂蚁、蟋蟀,后面来了更多种类的虫子,蜘蛛、蟑螂、螳螂,一个接着一个,前仆后继的爬上他的腿,他的胳膊,他的脖子,而他眼睁睁的看着却一动也不能动。忽然一场惊叫,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只是他的一场梦魇。
满头大汗的神枪手从狭小的床上起来,我们这才看到这间公寓的全貌,阴暗的色调,肮脏的壁纸,地上放着几只立起来的行李箱,中间有条竖杆挂着几件衣服,而另一个箱子里是他所有的家当。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随时都可以合起箱子就走的人。而床的旁边堆满了酒瓶,各种各样高低不同的酒瓶。
这是一个多么落魄,多么穷苦潦倒,又让人心疼的人啊。他胡乱的洗着脸,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仿佛也不太敢相信这个人就是自己。就在这时接到了犯人的电话约他见面,于是他欣然赴约。
当他再次出现时,他已经完全没有了落魄的样子,没有一丝褶皱的长款风衣配合着挺拔的身躯,还带着一顶恰到好处的帽子。这个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变得立体起来。
犯人与神枪手谈好合作细节,闲聊中我们得知了神枪手原本是一名警察,却因酗酒成性而被警局开除。然后他们买好了装备,制定好了计划,就来到珠宝店进行抢劫。
接下来的抢劫过程中没有一句对白,长达半个钟头。导演用冷峻而克制的镜头和一些环境音效,完美的还原了一场充满紧张感和戏剧张力,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抢劫现场。直至现在还被成为是“教科书般的示范镜头”。
而其中最令人感到的时刻是这样一幕:神枪手把步枪架在三脚架上瞄准警报感应器,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毫无疑问了。此时他和同伴交换了一下目光,突然把枪从三脚架上拿下来,自己瞄准射击。“碰”的一声,他稳稳的射中了靶心。他虽然戴着面具我们看不清他的脸,但还是可以感觉到,面具背后他一定骄傲的笑了,因为他的自信与胆识。
当一切准备妥当,犯人和劫匪开始收拾赃物时,神枪手只是静静的站着,享受属于他的这一刻。我们看到他将衣服口袋中的酒拿出来,凑近戴着面具的鼻子闻了一下,然后又盖起来放回了口袋。他应该是那样的陶醉和沉迷,然后稍呆了片刻,便走了。当他再次回到公寓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凝视着黑暗的衣柜,笑了。
他心中的梦魇消失了。是友情拯救了他,也是得到了再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救赎了他。从此便注定着他会用忠诚和奉献一辈子去感谢这两个给他重生的朋友。
当三个人都以为一切都会好转之时,真相才浮出水面,原来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个骗局。犯人正在和“买主”交易时,劫匪一脚踹开门叫他快跑,被一枪打死。守候在外的神枪手也被瞬间击毙,作为这场劫案的主导者——犯人,始终也没逃脱被杀的命运,一枪过后便死了。
整个过程发生的很快,又很快结束了。没有过多的煽情桥段也没有几句对白,甚至没有身后事的交代,他们就像落叶一样落下,就没人在意了。
三个主人公都是孑然一身,孤独的游走在善恶的边缘,独来独往,一个人对抗着整个世界。警察只会“以暴制暴”,而更没有神会来拯救他们。他们话都不多,用长长的风衣包裹着自己,甚至脸上都很少有表情,都是一脸冷漠。而这样的他们还坚守着一份男人间的“友情”与“道义”,这让我们在他们冷峻的皮囊之下感觉到一丝丝温情。
相比起影片中老巴黎的那种人人都穿着华贵优雅,咖啡馆里莺歌燕舞,女人们一个个抽着香烟以作时髦但却如同一个个行走的木偶,看不出一丝灵魂来说,这样落魄、边缘化、危险的三个人却更让人觉得有血有肉,克制而又柔情。
他们几个各有动机,甚至干的事情也各不相同,但是命运还是让他们走在了一起,最后也死在了一起。“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他们造的“业”也只能靠自己的命来偿还,虽然冷酷之下埋藏着“仁义”与“忠诚”,但自从他们选择这条道路开始,就注定了他们此生与“救赎”无缘。
这部影片可以讲的太多,这也是吴宇森和杜琪峰导演都十分喜爱它的原因,它也被奉为一部“近乎完美”的犯罪题材电影。
自这部电影之后,许多的“警匪片”、“动作片”、“黑帮片”都沾上了它的影子,仁义、友情、忠诚、兄弟情。可以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红圈》观后感(五):《Le Cercle Rouge[血环]》坏人
http://axinlove.com/2011/01/le-cercle-rouge/
《Le Cercle Rouge[血环]》坏人
y @xinl.ve 110124
Movie Rating:8。
给孩子们讲解电影,关键是要帮助他们区别人物角色。与老罗一般在青春力比多骚动时,盯着漂亮的国民党女特务的状况不同,好人战胜坏人的一个段落,就可以为孩子们组成一部电影或着一集剧情。电影是视觉的艺术,要给孩子们讲清楚《The Matrix[黑客帝国]》或《Inception[盗梦空间]》,没有脸谱化的灰太狼,怎么也解释不清楚电影里发生了什么。抱着如此心态,看到用坏人和好人区别电影角色的报道,就觉得无比“低级”。至少觉得对方应该专业点,用反派或反面人物的词汇,不能拿3、5岁的腔调来看电影。
一个手指头指着别人的时候,还有四个指着自己。观看《Le Cercle Rouge[血环]》时的心境,将自己虚伪的浅薄暴露无疑,心跟着三位主人公的境况跌宕起伏,始终期望他们逃离那个圆环的红色。虽然不到期望高大全战胜魑魅魍魉的地步,但期望“坏人”能更加恣意妄为挑战秩序,并能得到Happy Ending的心态与小儿看片的心态也并无二致。或许只能用希区柯克更爱坏人一点的言论来安慰自己。
Corey和Vogel,两个均有前科的人,有怎样不可饶恕的罪行,导演Jean-Pierre Melville没有细谈。将他们视为普通人的开端,省去了观众需要纠偏情感的过程。在他们的犯罪历险的旅途,唯有Vogel在丛林中毫不迟疑地开枪杀掉两人的事件,让人情感上无法接受。与之对应的情况是盗窃珠宝时的二人,仅仅将威胁他们行动的值班保安绑起来——正是这个被绑住的保安用嘴按响了警铃,使得众人有了一丝紧张——而非打昏或者杀掉。
不是常有人嚷嚷,杀人如麻的李逵怎么也成了梁山好汉,正是因为他不分老少杀人的行径。为了赚朱仝上山,李逵以板斧将知府之子四岁的小衙内劈成两半个。杀害两人的状况是为接受主角们最后死亡的情感伏笔,放过保安则可被视为坏人并非杀人如麻穷凶极恶之徒。
本片的其它时候,“坏人”表现的谋略、智慧,以及彼此之间的情谊,几乎让他们拥有圣者的光环。偷盗,抢劫、逃生等等犯罪情节,都是挑战自我的游戏。不成功的可能,导演不会让之出现。行动的过程和成果的感觉,让观众代入了角色,那个时候,坏人也就不再是坏人,变成了观众自己。
离职的神枪手警探,导演表现他沉溺于酒精中行状,采用了类似于《Belle De Jour[白日美人]》的超现实主义技法——观众亲眼所见的画面也不见得就是真实。
——————-
无良转载:
在《血环》的片头就直接引述了佛祖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本名)的一个典故:佛祖悉达多曾用红垩石画了个血环,并说:“尽管人们一开始并不知道,终究有一天他们会相遇。就算他们的人生际遇各异,他们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时,他们终究会在血环(红圈)中会合。”片头的这段典故对理解好整部电影极其重要,导演梅尔维尔在谈论《血环》时说过:“血环是魔鬼的标记,它画出了某些人的命运,并使他们同普通人类社会分隔开来。”。
——————-
:
《纵横四海》中周润发和张国荣用红酒杯观察红外线的桥段,大体上应该出自于本片。
Le.Cercle.Rouge.1970.720p.BluRay.x264-CiNEFiLE
《红圈》观后感(六):短评
#上海电影节#
超级喜欢这种冷峻沉默的风格,全片的叙事节奏也还算好。抢劫那一段全无对话,但真是精彩极了。我个人觉得除了神枪手Jansen的神采之外,Mattie的人物塑造堪称经典,“猎人”的自称非常恰当。
片中有四处未解。其一是Vogel犯了什么事,片中屡次暗示年份,但我对法国背景不熟。其二是Corey保存的女性照片是谁。其三是片尾Vogel说假如讲出Mattie的身份Corey便不会跑,是指他知道Corey会以性命掩护他吗?其四是内政部总监调查Mattie档案这个伏笔未见后面何用。
看的时候觉得结尾有些仓促,但仔细一想,几个线头都已分明:Corey老大抓住派珠宝任务的狱警,Mattie假扮销赃人来会面—结局是到了水落石出的时刻。这样干脆利落的枪杀也正合了全片的风韵。
《红圈》观后感(七):对于他们的死,我很难过。我宁愿被打死的是警察
吓到了,惊心动魄,一气呵成,这部电影让我一整晚睡不好觉。
犯罪让人们充满快感,此刻我想把别人心爱的小猫咪放到开水中烫死。你们越是喜爱,我越要破坏,这是一种残忍的纯粹。是你们不具备的优良品质,你们也无法理解。
此外我想说,阿兰德龙的表演,总是让我折服,还记得《洛克兄弟》的土小子吗,之后变成贵族,冷酷杀手,还记得《刺杀托洛斯基》中,他所呈现出的角色,让人觉得那已经不再是他,他演得太像,以至于那不是他了。我钦佩他的冷酷,他怎么可以这样的冷静,不屑,那种独立的心理素质,让人觉得可怕。我没有能力去驾驭这样的个性,是因为我归根结底是个懦夫。
但是在此片中,最出彩的角色并不是他。因为每一个主要角色,都让我提心吊胆。逼真,是一部电影最应该做到的,也是最难得的品质。好莱坞的电影就是永远差的远哩!
《红圈》观后感(八):圈圈
1、出狱时拿回入狱时带的东西,阿兰德龙拿起女人的照片逐一看过,然后放下,没有带走。
然后,警察又拿起相片给他。这次他看着警察,收起了相片。这部分解释了后面他去拿钱时女人的举动。
2、狄龙开车在路上受检查,雨是蓝色的。
3、狄龙在路边餐厅吃完饭,喝了口咖啡起来,桌上点心碟上还是满满的。这是路边的餐厅,大概味道一般。
4、狄龙开车到巴黎的家,看没人注意,就打开车尾箱让人出来。刚下过雨,停车的位置比较低,高威下来就踩一脚水。狄龙可没叫他小心。
5、回到家里,狄龙首先看门边柜子上的电话,满是蜘蛛网。他还是拿起听筒听了听。这么久,电话应该停了。他好像还希望能继续用,用嘴吹了几口,灰尘都扬了起来。实际上,后来他打电话是在外面的电话亭。
6 、退休警察晚上到了珠宝店楼下,推开门进去,待门合上时,夹了块铁片在门缝里,是起警报作用的吧。他上楼到珠宝店后没停下来,继续往上走。到楼上脱下鞋子绑起来挂脖子上,再走下来。大概是为了鞋印不被警察怀疑。为什么不在楼下脱鞋呢?怕在门边被外面的人看到吧。
7、狄龙跟威高分开去联系销赃。威高往外望。先是脚,再到身子,再到狄龙的脸。他乘电梯。他在往下掉。
8、犯罪的和警察真的都是一个圈子里。销赃的路子都被警察控制。这么大的案子,都是老面孔,熟人的熟人。但如果威高不是卷到了珠宝盗窃案中,那么警探也没这么快抓住他,最多是把珠宝案破了。后面仓促的死亡与前面完美的犯罪形成鲜明的对比。销赃渠道的狭窄使前面的盗窃几乎毫无意义。
补1、出狱后,狄龙到咖啡店,女招待走过,他盯着她屁股不放。
2、从过去的同伙那里拿到钱后,到了桌球室,一个人玩起了桌球。这时,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
3、在树林大追捕时,以鼓声为主的配乐很好,有点像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
4、法国毕竟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像独行杀手里的滥捕,在美国会少些吧。
5、高威问狄龙为什么不怕被警察发现,狄龙没有回答,将香烟和火机抛给了他。
《红圈》观后感(九):Le cercle rouge
由马迪警督押送的嫌疑犯威高(吉昂•马利亚•沃隆特 Gian Maria Volonté 饰)从火车上逃跑,马迪马上联络总部在各处设置路障,并且出动警力大力搜捕威高。科里(阿兰•德龙 Alain Delon 饰)提前从监狱里被释放,当晚找到了昔日旧友里克敲诈得到了钱和枪,随后买了车离开此地。威高死里逃生巧合之下躲进了科里的后备箱里。科里经过路障检查时帮助威高蒙混过关,两人就此结识。他们途中被劫匪抢劫,两人相互配合杀死了劫匪。马迪警官判断威高逃跑会投靠酒吧店主桑提,于是找到桑提要求他当线人并提供线索,桑提拒绝后被拘留。而此时威高和科里找到了被革职的警察简森(伊夫•蒙当 Yves Montand 饰),三人合谋计划一次珠宝抢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