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癫佬正传》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癫佬正传》的影评10篇

2017-12-21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癫佬正传》的影评10篇

  《癫佬正传》是一部由尔冬升执导,冯淬帆 / 叶德娴 / 秦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癫佬正传》影评(一):真实的电影

  一向很喜欢反应现实引人深思的电影,听说这部的尔冬升的处女座,正的是给震撼到了。

  其实我觉得一部好电影,是没有立场的电影,多角度的展现,引发观众深思和共鸣。

  一直很佩服香港的社工,因为一个好的社工真的不容易社会上的问题很多,很多都是经常会被身边人所忽略的,就像剧里面的精神病人。

  癫佬,指的是神经病人,但是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应该全部送走吗?像剧里面的老婆婆,虽然是会神经质地去伤害接近她身边的人,但是无可否认,她也是充满了智慧和艺术细胞的人,看到她用绳子绑着易拉罐,在抛出马路,让路过的汽车帮她把易拉罐压扁,真的是让人十分佩服的思维,一个神经病人居然会拉隔壁家的电线用来听古典音乐,用易拉罐和铁罐串起来装修自己的住所。她,只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罢了。

  秦沛因为这部电影拿了最佳男配角,真的是无可厚非的了。里面的阿全也是个可怜之人,是最能有力去鞭挞这个社会的角色,努力了多年终于康复,但是社会却不能包容他,身边人不能理解他。一个父亲想去亲近自己的儿子本没有错,为什么就因为他是有过精神病的就不可以呢?记者出于好心报到的案件,却成了最后的导火线,本想帮他,最后却害死了他,酿成了社会的悲剧。这是记者的错,还是街坊们的错?但是无可否认阿全也是可怕之人,生吃活鸡,自言自语,换谁谁不怕。可怜和可怕多元的交织在一起。

  但是这部电影最后还是让人觉得很悲哀,社工在工作中被病人错手砍死了,这不得不让人抑郁症发作。20年无私奉献给了社会,但是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无奈信心一次又一次地被击溃,是人都会崩溃的。这种无奈给人的感觉是很无力的。也很好地揭发了社会的伤口,不是靠社工去清洗就会痊愈的,我们应该对身边的人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其实并一定要用我们出钱又出力,只要我们少一点冷漠和歧视,多点理智思考,少点人与亦云,这样就够了。

  《癫佬正传》影评(二):斤斤计较善良

  我今天逼着舍友同我一起看电影,是《癫佬正传》。昨天晚上也要舍友陪,被吓了两次。连着今天是被吓了三次。看贞子时也才吓了一跳。

  我向来是害怕神经病的。我想,宁愿遇着杀人犯也不要遇着神经病。因为我觉得至少还可以在某个程度上去说服杀人犯。而想要去说服神经病,恐怕是要有怎样的功力了。

  神经病可以是在某个程度上说成是一种心理问题么?到底是怎样社会压力才能造就这样的病态心理呢?

  老说这个社会需要关爱需要关爱。仔细想想,周围是多少的尖酸刻薄。就算是要去做一件好事,也要学着慢慢去掂量,要不然该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撑住对外界的压力。

  有一次我和我奶奶一起去市场。有个人东西掉了,我帮她捡起来,那人和我说谢谢,我奶奶说:“她会帮你捡的。”我的旁边是一个青年人,他说:“读过书的就是不一样。”我在想,读过书的又怎么了?这个世界里读过书的也照样有没有素质的人。好像那些不爱读书的人特爱仇视读书人,而尖子生们又在看不起他们。就这样,他们彼此伤害着对方。在各自的世界里自以为是

  如何也不可能出现一个这样的世界。没有仇视,没有善良。如果这是个虚幻的世界。马克思主义教我们用哲学的眼光看问题,没有教我们的善良要做到斤斤计较。

  你走在路上,看到有残疾人躺在地上和你伸手要钱。你坐在路边,会有小孩老人过来在你面前摇摇钱钵。你还是不会给钱。你会想到的是,为什么他们不去好好工作呢?反正潜意识里怎样都是不会给钱的。

  坦白说,除了汶川地震需要捐钱外,我对这小学大学的一直捐款都感到麻木不仁。不清楚捐款的目的,也不知道钱到底是去了哪里。就算你告诉我汶川地震的钱未必全部到达灾民的手中,我也仍会捐款。只是要诅咒死了那些贪污的赃官。我奶奶说,如果看到这个(汶川地震)还不会哭的人,就不是人了。

  可见我们内心的善良到底还是有的,只是要怎样发挥,用在什么地方,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也许有时候世俗是掀盖了善良,可是,不管怎样,我们仍然要善良。

  也许你会和电影中的人物那样做猜想,自己的微薄之力是起不了多大的用处。一个小指头能撬动地球么?是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都只是做了个小小的改变。在善与恶的局面中,扳回了恶。你不能说世界只有善良,没有邪恶。这是不对的。你应该想到,这个世界有了我的善良,这个世界的善良又多了点。

  《癫佬正传》影评(三):内地社工路,该何去何从

  四年前的第一堂大学专业课,老师播放的这部《颠仔正传》,当时只看了三分之一。时隔四年,机缘巧合,终于补完。

  说来甚巧,很少评论的我再次发言,竟又是尔东升的作品。百度又发现了本片的一大主角,秦沛,是尔东升他哥。看来,得慢慢补完小宝的片子,就是喜欢有人文关怀的导演!

  处女作就如此了得,导演节奏掌握得刚刚好。前半部分伟仔的癫仔太逼真,三姑婆借力汽车碾压易拉罐的场景让我忍俊不禁。而后面阿全的旧病复发让人心疼,社工的结局太惨淡。而星星之火,便是叶德娴的接力。主题曲《走过这道路》也映入我心。

  除了展示精神病人的生活状态,片子不乏对社工这份职业的探讨。片中主角社工曾说过”做了20几年,成功的个案又有几个?“这么累心的工作,让他萌发了辞职的念想。老板劝他说,“连你都不愿意做,仲有边个做?”可想而知,香港的情况如此,内地更不堪。

  作为一名学习了四年社工然后投身其他行业的职业人,对当前内地社工人才的培育机制有种十分想吐槽的冲动。抓一群对未来无所知的学生学习社会工作,而不顾及他们的真正爱好及长处?结果一个班的毕业生不到10%投身社工事业。而内地当前的社工机构中大多一线社工是大专毕业生,甚至专业不对中。对于他们来说,待遇至少能糊口。但是对于本科甚至重点本科毕业的学生就不公平了,凭什么大家一样的待遇。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最现实的问题,待遇也无法满意,此时不往别地走更待何时?

  那些留下来真正想实现社工价值而当其不只是一份工的人们呢?大多也只能像片子里的社工一样,有心无力。于是悲哀,社工之路,何去何从?

  《癫佬正传》影评(四):尔小宝.....

  这次我想谈谈他的一部早期电影《癫佬正传》,这是1986年的一部片子,我初次知道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感觉好老土,神马正传,但是出于对尔小宝的欣赏我还是决定好好看看,看完之后我感觉我应该想这部电影道歉……

  可能是年纪大了,我更多的开始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就如近期的新宿事件,我当时是冲着成龙看的,但是看完之后我心里非常的难过,那个时候还不是很能接受,尔小宝早期的电影基本上也都是在讲社会问题,让人看完之后都要深思很长时间

  电影开头是喧闹的菜市场,几个妇女因为另外一个女人插队而唧唧歪歪,后来狗仔出现了,打扮非常的潮,黄色塑料帽子,绿色雨衣,灰色外套,神神经经,把所有的人都吓走了,虽然梁朝伟长得很帅,不过我要是真遇到这样一个神经,我估计我也会吓死的,毕竟我没有那么伟大了。

  后来主角出现是一个为治愈精神病事业献身20年的社会工作者,他最后用成龙的一个玩偶把狗仔摆平了,一个女记者注意到了他,(他默默无闻的牺牲自己20年,没有人注意到他,没有人要帮他,社会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态度,原来每个人都可以很伟大,可能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伟大,他只是感觉自己应该去做所以就做了。)

  狗仔把菜市场的人吓走之后他就用刀挑逗一个大咸鱼,然后鱼倒了把他吓了一跳,那时我就在想他难道把刚才的人群都当成了菜市场的咸鱼?其实如果你像咸鱼一样没有伤害他,他可能也不会伤害我们吧。有时候可能是我们错了,并不是他们的错。

  在看人民英雄的时候,WEN羊兄提到了人权问题,提到了其实不应该害怕警察,不应该先怀疑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而是应该想你凭什么抓我。这个问题我以前的确没有想到过,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我们暂时还是没有能力改变。在这部片子里也提到了香港的人权,精神病毕竟没有犯法所以也不应该歧视他们。

  片子中有个镜头是扔一个易拉罐,汽车过去就压扁了易拉罐,然后易拉罐被收回去,原来是一个捡废品的老太太,她好聪明啊,如果是我肯定一个一个踩扁了,她住的的地方也太有艺术感了,全是用不同形状的易拉罐扯成的“风铃”,一个小隔间里面竟然有整套音箱,她偷用楼上用户的电,她听柴可夫斯基的曲子,然后女记者出现,她立马变了,开始翻找她的盒子,最后她找到了,然后……最后老婆婆笑着说:胆子好小啊。我就在想她真的是疯子吗??可能她很清楚,她过得很快乐,她只是偶尔开个小玩笑。

  剧里周发演的是一个叫阿松的精神病,我想说影帝的锋芒太大,再多的垃圾和灰尘也掩盖不了他的锐气,演技没得说,只是我感觉朝伟更像个真的神经病,毕竟看见润发就想起来赌神啊赌圣之类的.....这可能是我的问题了,呵呵。

  其实阿松的桥段我感觉很气愤,他的女儿得水痘那么惨很像鬼娃,他还活埋了自己的儿子,我真的想说,原来精神病也知道怎么繁衍后代啊,真TM神奇,坑爹啊,这真是对孩子的不公平啊,精神病跟正常人的区别可能就是没有左脑吧,他们只有感情,容易激动,没有理智,没有理性的思考,不知道责任义务,所以他们活的比较爽吧。阿松最后把儿子挖出来抱着他对着警察们怒号:***,你们骗我的。那一刻我感觉他好像也不傻了,好像真的在质问对他们不负责的人们。

  慢慢的工作者对于自己的工作也不再那么的坚定,尔小宝的电影总是这样,电影会在舒缓的情节里跌宕,时而严肃,时而也能会心一笑,但是最后的结尾却还是逃不过现实的残忍和无情。我喜欢他的这种风格,生活就是这样,残酷无情,让人无望,当然偶尔也要开个玩笑疯狂一下,高兴过后还是要面对生活

  影片的高潮在最后,秦沛真不愧是老戏骨,那一句有杀无赔把你真是叫得心里发毛,他终于还是复发了,被人群逼疯的他血溅幼儿园,我一直到最后还在想他应该会被制止的吧,他一定会被制止吧.......结果他真的就那样一刀刀的砍死了幼儿园的女老师....那时我已经感觉心里沉重了,可是让我想不到的是,尔小宝没有那么简单,最后又是菜市场,又是狗仔,又是工作者,不同的是狗仔发癫把工作者砍死了。

  看到这里我汗了,他死了,他TM就这样死了,电影最后女记者继承了工作者的志愿继续在帮助那些精神病人,她不断的追,不断的往前跑。我不知道尔小宝心中到底对于这个有没有希望,或许他不想太过于悲观,最后的结尾并没有缓和我心中的怅然若失

  上面大部分说了我对于剧情的看法,其实这部剧很多镜头用的也是相当的到位,我感觉一部电影应该要严谨,每个镜头的用法,每个场景的出现和里面的物品都是有他们的必要性。

  我感觉拍片子还是要用右脑想出东西后再用左脑仔细的斟酌。

  《癫佬正传》影评(五):关注弱势群体

  看1986年出品的《癲佬正传》是冲着梁朝伟、周润发去的,原以为是搞笑片,没有想到是一部深刻地反思香港社会救助弱势群体的片子,影片描写了记者陪同社会工作者对精神病人的跟踪,反映这一群体的无助与悲哀的生存状况,精神病人的存在是每个国家都回避不了的事实,特别是社会压力如此之大的当下。记得小时候,有个邻居是精神病,每到桃花开的季节就要发病,平时好好的一个人,发病时拼命摔、砸家里的东西,我们小孩子也怕得要命,不要砸到我们身上,伤了死了都白搭,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成为了我的姑夫,姑姑也有凄惨的命运,生了二个小孩,不到四、五岁就夭折了,原来是夫妻的基因不匹配造成的,姑姑人从此也就萎靡不振,其实用现在的名词叫抑郁症,两个人同病相怜,走到了一起。虽然家人都反对,对未来不看好,但也没有办法阻止,就像极了周润发所演角色的故事,果然在若干年后,他们俩人双双走上了不归路,成为我们家族的隐密和心中永远的伤痛,爷爷奶奶责怪当时没有绝决的制止,或者多关心、开导他们,使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所以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有这样的感触。80年代香港就没有这样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有了他们为这个群体做出绵薄之力,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样没有美好的结局,说明社会工作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癫佬正传》影评(六):只是需要更多的关爱~

  好老的片子,看完我觉得有点难过。

  一个医生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理问题就像身体感冒一样,就是心里生病了。如果身体病了,人希望能够得到额外的照顾,需要更多的休息,心理或者精神病了也是一样,他们需要是更多的关爱。我曾经看到豆瓣上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我阐述:“只是需要更多的关心”。电影中有很几个镜头让人心颤,比如那个周润发饰演的精神病患者把自己儿子从土里拔出来的那个瞬间;有比如秦沛饰演的男人被逼的精神病发作乱砍人,但是当他坐下来听孩子们歌唱,开始抱着头痛苦,像个无助的孩子.......这些人多么需要帮助,但当整个社会和人心都是偏倚的,个别人的努力是那样苍白,20年的坚持带给那位社工的也只有遗憾,和无奈的离开,我记得他总是穿着那身黄色的行头,带着那个鸭舌帽。电影的结尾给以人希望的感觉,美丽的女记者接过了他的工作,继续努力,从这个角度看,正确的努力都会是有价值的,哪怕你这一生看不到。

  《癫佬正传》影评(七):总会有一群人会被踩得尸骸无存

  下午看了一部尔东升在1986年导演的片子,《癫佬正传》,里面有周润发、梁朝伟、秦沛,主演是九零后、零零后的小朋友完全不认识的冯淬帆、叶德娴。

  看演员阵容,本以为是疯疯癫癫的港式喜剧,然而不是,主题非常沉重。

  癫佬,粤语中“神经病”的意思,冯淬帆在片中演一个帮扶精神病患者的社区义工,影片借他的视角,展示香港上世纪80年代精神病患者的生存情况。周润发、梁朝伟、秦沛演精神病患者,是冯的帮扶对象,这些帮扶都失败了:周润发活埋了自己儿子,秦沛拿刀冲进了幼儿园,深受挫折的冯正打算辞职,却被发病状态的梁朝伟砍死了——看简介,可知这片子有多压抑。

  如果十年前看到这片子,我想我会十分愤怒。愤怒于资源投入的力度太小,愤怒于无所不在的歧视与冷漠。周、梁、秦饰演的本来都是达不到进院程度、是处于康复期的病人,一点一点被逼得重新癫狂。

  以秦沛为例,他是相对而言康复得最好的一个,在一般状态下,他衣冠整洁、举止正常,语言应对合乎逻辑,很难看出这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是如何又疯掉的呢?先是前妻禁止他探视儿子,受到刺激后他就显得开始不正常;冯淬帆带着他去看医生,请求让他住院,医生表示“床位已经满了”,而且医生看他举止,不相信他已经病发;他继续留在家里,每天杀鸡泄愤,邻居们发现了,群起驱逐他们母子,当他看到母亲被领居打伤,他拿起了刀…最后他冲进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捅死了之前一直偷偷帮助他见儿子的幼儿园老师。

  “每一个加深刺激的环节,只要有人多跨出一步,悲剧就可以避免。如果前妻多让他接触儿子,不当面刺激他是个‘神经病’…如果医生不那敷衍,仔细检查,安排住院…如果那些邻居多一些宽容…然而他们都没有!”

  二十多岁的我,估计会用连串的排比句,把键盘敲得非常响。

  但今天我看完片子,没有愤怒,只有深深地无力感。

  敲键盘非常容易,呼吁一下“人人多献出一点爱”,激烈地谴责社会冷漠,自己感动自己,非常容易。但是,然并卵。

  谴责前妻、医生、邻居,都是没有理由的。前妻不让他见儿子,除了不想让儿子受影响,另外是因为恐惧,因为他确实是有暴力倾向的呀,天知道他什么时候发病!医生不让他住院,因为他确实是看起来很正常呀,彬彬有礼谈吐得体,况且病床真的满了呀,医生每天接触那么多病人,同情心的闸值确实会变高,每个病人都多付出一点,他的精力顾不过来。而那些领居们,行为就更可以合理解释了,你家隔壁住个精神病、每天躲在家里杀鸡搞得一地血、还时不时地拿着刀在走廊自言自语“杀你全家!”,你怕不怕?你也有妻儿老小,哪天出门撞上他发病,怎么办?

  转了一圈,似乎问题又回到了监护人身上:周润发明明是有精神病,为什么还要让他结婚生子?孩子生病,他乱喂药,然后以为孩子死了,就活埋了。秦沛都已经在家里生啃活鸡了,他妈还一味捂着,想不让外人知道——可怜之人确实有可恨之处。但他们是冒风险最大、最辛苦的人,谴责他们,又于心何忍?

  那么,又该谴责帮扶制度不完善?如果像冯淬帆这样的社工更多一点、待遇好一点,而不是像片中那样一个人侍候N个人,疲于奔命,完全是靠个人信念在支持,悲剧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吧。但是谁来出这个钱?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呀,这里投入多了,那里就会投入减少,就会在别的地方产生新的悲剧——香港应该还算做得好的,在广袤的大陆农村,精神病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处境更加凄惨可怕。

  想了一圈,觉得无解。我默默地关掉视频,打起了游戏。

  人过了三十岁,发现类似无解的问题实在太多。说得残忍一点,总会有一群人会被垫在底层,被踩得尸骸无存。

  天凉好个秋!

  《癫佬正传》影评(八):该拷问还是该幻想?

  前一阵子看这一届中国大学生电影节的颁奖典礼时,好像李连杰、文章等主演的《海洋天堂》获了几个奖项。之后看了这个电影,总是觉得除了诚意和热情之外,实在乏善可陈。在获奖感言中,文章似乎在呼吁社会多关爱片中“大福”这类“孤独症患者”,只是,只要对我们这个现实社会稍有认识,就会知道不但这个呼吁、就连整个电影都处于一种幻想状态——身患绝症的老王,自感时日无多,拼命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教会了孤独症患者:儿子大福在水族馆上班……要知道在中国社会里,水族馆工作人员属于事业编制的“肥差”呢!别说一个毫无背景关系、智商有问题的孤独症患者了,就是一个智力正常、工作勤恳的健康人员,没有领导打招呼,怎么可能成为这里的工作人员?!

  又忽地想起同类型的电影,首先在印象中浮起来的就是尔冬升1986年的作品《癫佬正传》。影片围绕一个忠实于精神病患者救助事业的社工徐先生推展,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与街头流浪汉打交道,旨在引导他们走向康复。但他的行为除了一个女作家给予支持外,得不到人们的响应,直至一精神病患者持刀闯入幼儿园酿成血案,社会工作者也重伤身亡。

  尔冬升的一些电影似乎有一种稍显固化的风格:由喜剧或温情的气氛带领进入故事,最后把悲哀、残酷甚至血淋淋的事实展现给你看!《新不了情》、《旺角黑夜》、《新宿事件》是这样,《癫佬正传》似乎也是如此——先由癫佬(精神病患者)“阿狗”、“岑医生”和“三姑婆”搞笑开头,又有美女、又有火花、还有“笑果”,正当观众以为要看完一部喜剧片的时候,接下来却都猝不及防地被尔冬升骗了。接下来的故事是却是让人心碎的残忍接踵而至:由于不被注意、不被关怀,阿松因不知如何医治,竟活埋了自己的孩子;由于不被社会和亲人接纳,本已康复的精神病患者阿全再度发疯,提刀闯入幼儿园后惨死警察枪下;最后连社工徐先生本人,也被阿狗误杀……

  1980年代时,大概香港的精神病院的建设情况也不理想,大量的精神病患者流浪街头。但这些“癫佬”也是人,谁来关心他们?电影中尖锐地指出,由于经费不足,社工人员本就寥寥无几竟还面临着继续减员的局面,最后一直坚持的徐先生也惨死血泊之中;精神病患者本需要关怀和帮助,可现实社会中对他们的只有漠然、排斥和误解,以至于本已康复的阿全再被逼疯;“癫佬”们本已是悲剧,可冷漠的社会还让悲剧一再延续甚至复制,坐视疯子阿松与智障女结婚生子且对其不闻不问,最后阿松将病重的儿子活埋……面对“癫佬”们的这些悲剧,记者们在急着拍照抢新闻,阿明这样的社工早已转行赚大钱去了,周围人群准备的则是咒骂和棍棒!

  尽管最后漂亮的女记者决定继承徐先生的社工事业,似乎让人不致绝望,但总体上电影的基调仍是“拷问”!拷问社会的残忍,拷问制度的欠缺,拷问人群的冷漠……几组情节和镜头的对比(开头的喜剧效果与最后血泊中的残酷事实对比,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的场景与“癫佬”们脏乱的容身之所对比),让这些残忍和悲痛更刺眼,而这些拷问也更显锋利和沉重。

  离《癫佬正传》拍摄的时间1986年已有20多年了,不知现在的香港对于“癫佬”们的帮扶机制和措施进步到什么程度了。只是反观我们城市各处,天桥下、地下通道里、垃圾场中仍有许多流浪精神病患者,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却拍出了《海洋天堂》这样的电影——既没有残酷,也没有锋利,既没有沉重,更没有拷问,除了戏里一个温情脉脉的“海洋天堂”幻想之外,戏外就是文章在获奖感言中柔弱的呼吁:“请多关注、关怀孤独症患者……”

  《癫佬正传》影评(九):对弱者的同情,是否就一定对

  女记者报道了男精神病的问题,呼吁社会救助。但得到的结果呢。

  我们这样来想,如果我们从报纸上或网络上看到有人是精神病的报道,需要帮助,我们肯定会帮助。寄钱或者帮忙转下贴。

  但,如果这个精神病就是你的邻居呢,就住在你的楼上呢,而且他还具有危险性。恐怕也不会和电影里有什么差别。

  或许在国内不会这么极端。不会当着面议论,不会吵到他们家里去,但肯定会背后议论,指指点点,到区委会去告状,到网上去抱怨。

  报道了这样的事情,根本不会对他有什么实质的帮助,难道zf真的会看了这则报道,就免费给他治疗??做梦吧。他只会得到更多的歧视和虐待。

  远的不提,最近看到一个运水老太的新闻。那又怎么样呢,报道了这样的消息,又能帮到她什么。这个还算好的,起码她不会危害到我们的生活。我们还是会可怜她的。还是会给她帮助的。所谓的帮助无非是捐点钱。或者某个医院打着免费治疗的旗号做广告。有谁是真的关心他们吗。

  这个是否真心关心倒不重要,只要这真的能对他们有用,比如不花钱治好了病,那倒也是好事情。只要结果是好的,那就好了。

  还是要提到网上的事情。

  那,就说犀利哥吧。大家拿犀利哥只是当个笑话。或许看新闻的时候,知道他是精神障碍者。唏嘘一下,感叹一下,就这么过去了。毕竟他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交集。但谁又会真心关心他的生活。他是否快乐

  我不知道应该以怎样的一个态度对待精神障碍者,他们不是普通人,不能用普通人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还有一件事,最近不会看到了,就不提了。

  《癫佬正传》影评(十):你是有病的,所以被宠爱

  有关精神病患者的电影,总能令我想到Hocc的《青山黛玛》,Wyman实在太可爱,可爱到将青山医院中的住户,同样变成可爱。

  冯淬帆作为童年的记忆,《五福星》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这种面瘫但是表演却能让人捧腹的让我想到了同是冷面笑匠的许冠文,感觉不论是什么皱眉头的脸一上来,总是有种喜感。但《癫佬正传》太过沉重,那张脸,盖不住灰暗的色彩。

  狗仔在菜市场病发,原因是困了想找个肩膀休息一下,结果被靠的大妈破口大骂,还拿起身边的鱼和冰向他扔去。狗仔是痴的啊,觉得好玩舀一碗冰“回敬”,旁边摊的路人甲即刻跳出来,拿刀,一股正气的让狗仔滚。狗仔是痴的啊,你同我玩?好,提起一把刀要同路人甲刚正面。这时正气的路人甲见到提刀的狗仔,哟,这我打不过,高呼“斩人了”一下就逃跑了。后来徐医生一下子把狗仔给收了,结果记者出来闪着灯对着狗仔拍照。你说,明天的标题是不是《痴仔菜市病发,无辜群众被胁》,里面用笔尖利地写出狗仔病发劫持群众,结果被见义勇为徐医生给制服了?对,里面会不会没有写被靠的大妈的破口大骂和行动,是不是对正气的路人甲也没有描写?

  人们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精神病人,既然是他们闯的祸,肯定跟别人无关,肯定是他们自己干的!对,精神病人都是要被抓,他们会危害到我们。

  狗仔想要靠的那个肩膀,是遥远的乌托邦。做错一点事会被人大骂、扔冰鱼,甚至会被家人说去死。徐医生说得没错,一点小动作能引起他们很大的反应,那点闪光灯,刺激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