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的影评10篇
《从今以后》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马特·达蒙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 塞西尔·德·弗朗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今以后》影评(一):Hereafter:生与死,人类至死的话题
又见老伊斯特伍德,喜欢静静地听他讲故事的感觉。开篇长达几分钟的逼真海啸镜头,无疑把人拉回到了现实(让我想到了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荡荡、漂浮不定。既然生,就会有死。古今中外,讨论生与死的话题从未停止过。毕竟,从未经历过死亡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很佩服老伊斯特伍德,演而优则导的他,虽然已经80高龄,但人老心不老依然活跃在这个他热爱的演绎舞台上,并且从《换子疑云》、《老爷车》到《从今以后》,完美表现了人世间复杂的情、顽固守旧与出格现实的冲突、再到人们生的同时却淡漠了死的存在种种矛盾体。用他多年对人情世故的体会去诠释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人在出生后,往往都会由于这种那种的原因失去自己至亲至爱的另一个人。现实中,我们会哭泣、会懊恼。电影中,导演安排了这样一位通灵师,让他沟通于生者与逝者之间,给生者继续生存下去的力量。生与死是个必经阶段,只是个早晚问题。人生只有一次,这一路不管走得多么小心翼翼,最后总会留下些许遗憾。但其中曾经陪伴过我们的人,哪怕只有短暂的一段美好时光,不管结局是爱也好恨也好,珍贵的是那些经历,只属于你。生命的意义也许就是这样吧。
《从今以后》影评(二):在奇迹的边缘发现爱
当日本发生巨大地震和海啸时,一部即将上映的美国影片被迫取消了在日本的公映,几天后,影片的导演,好莱坞著名影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宣布,将把影碟收入捐赠给日本受灾民众。之所以会把临时撤档,是因为影片开场时的印度洋大海啸场景太过逼真,日本发行方唯恐这会“刺激刚刚遭受灾害的观众”。这部讲述生者与与逝者谋求沟通的影片,在美国和法国的公映取得预料之中的好评,在“老牛仔”伊斯特伍德看来,巨大的天灾无可预计,人祸亦是难以避免,承受巨大创伤的世界并非从此苍茫破败,“以后”并不只是个时间上的概念,它更预示了一种对未来的希望,来自于对亲人的款款追思。
伊斯特伍德在国际影坛的地位早已公认,晚年更是后劲勃发,几乎每一部作品都醇厚有力,既认同主流价值观的欣赏性,又具有艺术电影的独立品格。如果回溯伊斯特伍德早期、中期和再夺奥斯卡后的各阶段作品,就会发现这部《从今以后》在形式上自我突破。三个陌生人、三条独立的线索平行叙述,直到影片结尾处才在伦敦新书展会上交织。皮特•摩根的原作剧本其实很讨巧,此类“命运路口”的手法便于操作,但要拍好并不容易,《巴别塔》的导演伊利亚图就是此中高手,但这一次,执掌镜筒的是善于传统叙事的伊斯特伍德。与近年来《百万宝贝》和《换子疑云》等现实主义作品不同,这个讲述幸存者探索“灵魂”的故事更加私人化,小众化,一如影片里的法国媒体老板无法认同女记者的书稿,“这不是一个提供给大众消遣的读物。”经历生死者的感念太过隐私,很难与他人分享,也不易用科学的试验方法使读者信服。作为法国电视台当家女记者的玛瑞,在影片一开场就经历生死考验,大海啸的突然降临,让她几乎已经被拖入了死亡的深渊。但是这个坚强的女人奇迹般得被当地人救了回来,脑海中的幻想,从此促使她去探索:“生与死”之间,是否真有灵魂的存在。应该说,导演在处理这个千百年来的争议问题时,还是保持了克制和谨慎的态度,就连玛瑞也一直在反问自己“这只是脑震荡后的幻觉?”,但是乔治的存在从侧面证明了她的坚持。
《从今以后》在欧洲上映时,媒体赞誉导演伊斯特伍德“拍了一部法国化的电影”,的确,这部影片中的三个独立故事虽然在镜头和节奏上保持一致,但是在质感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越到后面越加温情,最终以浪漫大团圆为结局。法国女记者的故事在巴黎和夏威夷的小岛上取景,海啸时最震撼的特效处理,以及戏剧化的女性心理描写。法国女演员塞西丽雅•德•法兰丝可算是如今当红的新生代影星,最为擅长的是“小清新”的法国生活喜剧,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她要展现出劫后余生的迷茫,失去朋友信任时的憔悴。碍于戏份,德•法兰丝没能像《换子疑云》里的安吉丽娜•朱莉那样彻底发挥,在整部影片中,她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提问者”存在。与之对应的,是马特•戴蒙饰演的“通灵师”和失去兄弟的小男孩马库斯,一个是问题的“解答者”,一个则是最终的“受益者”。从提问,到回答,再到应用,这三者的顺序和关系,其实很像是一场科学命题的实验过程,但是整个“通灵”的假设却并不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这或许是编导的刻意为之,在严谨的方法来论证仍存怀疑和争议的命题,但止于普通观众,真正感动他们的是影片中的三个人物。
对于女记者的遭遇和探寻,需要的是鼓励;对于美国工人的放弃,需要的是理解;而对于失去亲兄弟的孩子,观众从情感上已经被彻底打动,出于同情,不由自主的倾向于上文中的命题。这里就彰显了伊斯特伍德作为导演的高明之处-他在最后并未介入煽情,乔治和马库斯的通灵过程一笔带过,所有的努力都在偶然中顺利达成。这从容不迫的叙事能力,正是那些拘泥于技巧的后辈们所缺乏的。影片中马特•戴蒙的段落虽然神奇,但在手法上也较为平淡,或者说,这是通灵师对自我价值否定后的“自甘平庸”。因为这种“特异功能”,他被熟人排斥,爱慕的女孩害怕他触及内心的“秘密”而悄然离去,这种只有本人才体会到的悲哀,与其他“江湖骗子”相对比,更符合逻辑。戴蒙更多的是亲情的传递着,而小男孩马库斯才是影片中最大的亮点。该个段落的质感上更像是肯•罗奇等英国左翼导演的作品-伦敦的清冷和孤寂,底层家庭的苦难,兄弟间的互助相依,这两个毫无经验的双胞胎演绎得如此贴切真实。马克•吐温似曾说过“人生最凄惨的事情,莫过于一对双胞胎早夭了一个,我一直不知道死得那个是我兄弟,还是我自己?”马库斯和兄弟的感情之深,故事开始时的合影可见一斑,车祸后留下的拿顶球帽,也成了极为重要的道具-因为捡帽子而错过地铁,逃过一劫,这不禁让人相信兄弟的灵魂还在,一直守护着孤独的男孩。但是编导并没有明显的承认“死后灵魂是否存在”,这仅是剧作技巧上的推动力,毕竟此话题对于当代西方社会来说,仍然被小心翼翼的边缘化。
无论是影片的结构,剧情的走向,角色的表演,《从今以后》都完美得阐释了生与死的古老命题,且与我们熟悉的当代时事相融合、呼应。伊斯特伍德并不是要拍一个深邃的艺术电影,而是要告诉我们这些时常会面临巨大灾难的碌碌众生,如何去面对一个“往生”的世界,不离不弃。
Luc,2011年4月5日
发表于《先驱导报》,转载请注明
《从今以后》影评(三):等候
通灵,濒死经验,死后世界,先收藏吧,我还暂时不能谈这样的话题。
朋友推荐的此片,对我很有帮助,看完写了一首诗《等候》:
人生會有許多次的錯過,
錯過,只是少犯了一次過錯;
身邊到處是天賜的禮物,
禮物,是等候結出的果;
夢想吧,這通往成功與奇蹟的虹橋;
追求,得到的是你想要的,
等候,得到的是真正屬於你的。
《从今以后》影评(四):如果可以,请让我从容地死去
我不相信上帝。我不相信神灵。我不相信大胡子马。我不相信外星人。我也不再相信前门毛。我不相信政治。我也不相信道德。我相信金钱,却转过身就咒骂它是“婊子养的”,所以,你看,我一点也不虔诚。Jodie Foster在Contact里的一句台词一直记到现在:我希望有外星人存在,因为那样,我们在宇宙中就不再是孤独的。
如果相信,在死亡的背后,还有一个世界存在,也许,我们就不会活得如此地慌张,如此地贪婪,如此地不择手段。
也许,我们就能从容地死去。
克林•伊斯特伍德静静地将这种可能性,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
从这只老牛仔还是只不太老的牛仔的时候起,我就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表达对他的不屑。他成为我的观影史上为数不多的,懒得抬起眉毛打量的人。在以各种形式,各种情境,各种缘由展示过各种杀人不眨眼的技巧之后,老牛仔终于放下了枪,转过身来。我惊叹于这个转身是如此优雅,如此静默,没有任何迹象,如此不着痕迹。一个惯于拿枪挥拳的前演员,现导演,前一刻还是喧嚣,后一刻已如尘土般宁静,恰如生与死。
如果说《从今以后》是在探讨生与死,我想是有些言重了。显然,这部电影还没有能量达到如此的微言大义。但是,老牛仔通过流畅的影像,表达了一种对死亡的情绪,一种不舍,一种悲哀——一种如秋叶坠落般地,优雅的悲哀。
我在脑海里一遍遍地回放女主掉落在海中的镜头,那般优美。痛苦已经远离。她仰面飘浮在海中,背朝着现世的黑暗,面向着不可知的光芒。毫无疑问地,他在用镜头粉饰着死亡。如果说,他想藉此告诉大家,死亡背后还有一个世界,勿宁说,他只是想让自己相信。
我不知道,老牛仔这些年中遭遇了什么。或许,年事已高,那个世界的问题便会如冰凉的洪水一般,拦腰漫涌上来。
没有雄辩,没有论证,没有歇斯底里地执著。整部片子看下来,你甚至会觉得这部片子的意图相当地模糊。他想说什么?他想让人相信什么?三个独立的故事究竟代表着什么?当剪辑在三段故事之间毫无痕迹地游走,如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一般,自由地跳跃,我知道这三段故事会在最后同时流淌过同一块溪石,但当三段故事的主人公相遇,当男主和女主的手握在一起时,又说明了什么?
我没有费心去解答这些问题。因为我相信,老牛仔也未必清楚。这是一部用心,用直觉拍就的电影。大脑和理性,在死后的那个世界中显然是最不重要的。克林•伊斯特伍德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一种关怀。而除此之外,整部电影都淹没在了一种不受控制的情绪之中,用坚硬的镜头去触摸,去感知彼岸,和已在彼岸的人。那种感觉,可能象稍有暖意的风抚过皮肤。
我更愿意把这整部电影做为一个告解,也许克林•伊斯特伍德便是如此。让我们相信,死亡不是一个坚硬而冰冷的结束,它只是一扇门,通往另一个开始。用这样一种善意来宽慰自己,宽慰所有的人,有的人会说,这是善良;有的人会说,这是愚昧。
也许,我们可以参透生,但我们永远不能参透死,至少现世的我们,永远不能。但是,相信有个彼岸,至少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不是那么地荒凉,我们也可以,从容地死去。
《从今以后》影评(五):精致有余,奔放不足
情节严谨精致,很有回味,1080p家里看了30分钟,电脑上看完。情节分3条线,新闻女主播遇到印尼海啸后,经历了濒死经历,身体出现了不适,然后事业不顺,还被他的boss兼前男友给劈腿了,然后就开始写通灵类的书,男主角想要彻底放弃通灵,过普通人的生活,可情感、事业不断受挫,于是决定旅行散心,小男孩的孪生哥哥死了,很悲痛,被送给人寄养,但他很想和哥哥通灵对话,可四处寻访通灵师,却都是些江湖骗子,期间还被他哥哥救了一回,让他逃脱了地铁爆炸案。后来3人机缘巧合地在英国相见,通灵师帮小男孩通了灵,他哥哥开导了他,解开了他的自我封闭,男主角在女主角的新书见面会上遇见了女主角,一见钟情,在小男孩的帮助下约到了女主角,两人最终好上了。这结尾让我觉得比较仓促和费解,他们怎么就好上了呢?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虽然结尾让人联想,不过真可以写写男主角如何克服自己的内心障碍,充分发挥自己的通灵特长,拯救众人灵魂和破碎的心灵的故事,我同意他哥哥的看法,他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造福人类才对。
所以,我觉得这电影,这故事,精致有余,而奔放不足。
《从今以后》影评(六):《通灵感应》~生命的价值!
说真的,如果只论剧情推进来说,当中只有几个位置的场面会比较震撼之余,这部电影绝对可以用出奇的平淡(或者说闷)来形容,而我之所以对该片有兴趣最大原因是影片所提到的“通灵”。我想外国的说的“通灵”应该和华人地方所说的“问米”有相似之处吧,而我也想了解下外国通灵人士的生活情况和经历,于是就看了这部电影。
当然虽然说闷,但这部电影绝对言之有物,导演奇连依士活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活上的细节用电影预言描写得非常细腻,诸如影片中出现的查尔狄更斯的有关小说来反应本片底层小人物的世界观,还有影片出现中法国场景中出现自由神像来暗语法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等等~
而个人认为导演最想通过三段故事带给观众的信息就是——生命的价值,也是很值得大家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一段是死过翻生的女主播如何明白人生的无常,所谓的名成利都只不过是浮云;第二段是麦迪文饰演的通灵师,他可以帮助他人看到前世今生,但纵使有天赋才能,却因此而面对孤单;最后是双胞胎兄弟,因为兄弟的离世而感觉自我的缺失。深入些思考,三段故事其实带出了本我、超我和自我的人生价值思考命题,细细的品味还是充满了不少人生哲理。可能当中的故事,你会觉得很难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仔细的分析,你会发觉这三个角色所表达的信息其实或许你周遭都会遇到过呢!
《从今以后》影评(七):神秘题材的文艺片
不知道为什么达蒙挑了这个剧本,难道就是因为导演是伊斯特伍德?个人觉得对于导演还是主演来说都不是特别的出彩,本片的文艺本质限制了达蒙的演技的发挥,在电影中的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伊斯特伍德也是,他比较擅长的是有强烈剧情冲突的故事片,偏文艺的东西好像有点不是很擅长,而且为什么选择一个通灵的故事,难道只有通灵题材才能更好的说明人的生死吗。只能说不妨一看。
达蒙在电影中饰演一名有通灵能力的人,这个超能力在别人看来是很酷,对于他自己来说确实个沉重的负担,让他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连搞个对象都吹了,然后很郁闷,然后就去散心。
女主角本来是个正常人,因为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也变成有通灵能力的人了,然后生活也变化了,当家主持人的位置不保,想写书也没有出版商想出钱。最后和达蒙相遇了,两人好了。
还有一个小男孩,双胞胎兄弟死了,两人之前关系超级好,这个活着的特别想和死去的在联系,就想到了通灵,然后遇到了一个骗子又一个骗子。最后遇到达蒙了,帮他通灵了,对话了,然后为了感恩,帮助达蒙泡女主角了。
其实剧情就那么点事,絮絮叨叨说了两个小时,我不知道伊斯特伍德想通过本片表达什么,人的生死轮回?人生的意义?还是为了证明通灵真的有,人死了确实又鬼魂,或者说有天堂。关键是看了此片之后,大家能了解到点什么?电影不是剧情,也不是悬疑,只能说是一个大牌导演也一个大牌演员合作的普通电影吧。
《从今以后》影评(八):要是没有我的虚幻 你如何理解你的现实
自从连续在多伦多电影节上看了俩个礼拜的电影之后,我就出现了严重的审美/丑疲劳,再看什么都兴奋不起来,还屡屡的在电影院里睡着,话说看stone这大闷片睡着了还情有可原,但看the town这种满屏幕poker face的居然都能睡的美美我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看完Hereafter后,必须说好片,值票价!破片儿看完后你可能会记得他的种种龌龊,好片儿你却往往说不出来什么,因为你已经丢在里面了。其实小ben同学在the town里面也算用心良苦,但最怕的就是这种面面俱到最后却什么也没到。诚然我们花钱就是来被骗的,但也别认定我们就很傻很天真了,套一句刚在校内上看见的话就是“对于我这个年纪的小龙女,谁当杨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当尹志平”。生活如此,电影也如是We do live a life, but we die for those moments。
-------------------------------------------------------我素分割线-------------------------------------------------------
言归正传,首先要说的是hereafter是一个非常不Clint eastwood的Clint movie…这是一部关于死与生的故事,但这里面却没有老牛仔最喜欢也最擅长的那些爱恨情仇 纠结不清,更像是轻轻地给我们讲生活中三个我们都认识的人和他们的三个平铺直叙的故事。
作为一个心地邪恶的人 我就去掉前戏和过程 直奔高潮了
George - It’s not a GIFT, it’s a CURSE:
乔治同学是一个神棍来的,每当他碰到别人就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被触摸人身边死去的人,也能听见死者想对生者想说的话。乔治同学一度作为职业神棍made a fortune, 但后来却洗手不干,变成了一个普通蓝领工人。每每有人再去找他的时候,他都告诉别人,it’s not a gift, it’s a curse。当神棍乔同学第一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和他在厨师班上碰见互有好感的小妞儿一样是即好奇又嗤之以鼻的,小妞儿一边撒娇一边逼着乔帮主给read,结果看见了自己死去的父亲asking for forgiveness for “what he had done to her when she was a child” (18禁情节可以自己想象)。小姑娘颤抖的逃跑,在楼梯间里面痛哭不已,也从此在没有出现在神棍乔的生活过。
我们一直说俩个人在一起要彼此坦诚,但太多的时候却恰恰是无法坦诚相对。知根知底,对彼此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就像freddie 唱得
You are headed for disasters
Cos you never read the signs
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 Every time~
Marcus - Good Nite Jason:
这是一个tear jerking story….一对双胞胎jacob & Marcus和一个酗酒的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俩个孩子在照顾自己的同时还要照顾妈妈,应对social worker,因为绝望生活的本身所以反而充满着各种希望。这样的生活一直这样延续着,即使再不如意,每天晚上俩个孩子也可以对彼此说一声晚安。直到有一天哥哥被车撞死,妈妈被带去了戒酒中心,marcus也被迫被别人领养,从此他便戴上了哥哥的帽子,四处的找寻能再次和哥哥说话的方法。到了晚上,他依然会着空气说一声,good nite Jason,仿佛一切都没变。
这个瞬间我想起了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里面Ben和Daisy终于在合适的年龄相遇: Daisy对Ben说我要你记住我们样子,深情对望后俩人互道晚安入眠的一刻。即使我知道从这个瞬间后你就不在这里了,我还依然原意骗着自己,在每天睡前对你说一声晚安,我相信你能得听到。U know "there are always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one to tell u to have a good time, one to tell u to be safe." If I can only choose one, I rather be the later one…
结局:
之前Tiff完了就一直有人跟我说 这片子结局不好 特狗血 特好莱坞,可是看完后这恰恰是我今年看过片子里面其实最最喜欢的结局 没有之一。在看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以老头这么多年西部片的经验来说,不管前面的故事线怎样去平行交错,最后总是为了那决斗时掏枪的一刻。可像乔神棍这样一位谁都不能碰的主儿,得给他安排怎么一口子啊。。。于是老先生就把一开始曾经在洪水中死过一次看到过afterworld的美女记者发给神棍儿了,第一次相见时,神棍乔坐在那里看着她在人群中四处的找寻。神棍恍惚间就开始了YY,想象中俩人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但世界中心就仿佛只有他们俩人,四目相接后 紧紧地拥吻在一起。YY过后,神棍淡定的起身,俩人握手say hi,这次神棍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和别人接触了。
我不是一个相信一见钟情的人,但却绝对相信眼缘。有些人你看见第一眼,你就明白he/she is soooo special to u and it’s only for u。即使中间隔了再多的阻力,再多的人群,你也会有冲动的跑过去告诉他/她,嘿!你是不一样的!当然更多的时候,眼缘也许并不是第一眼的,浮生左右中那个心有灵犀的转瞬,终会成为我们不能忘记的甜蜜。原来你就在这儿阿!当每个人都背负了太多的过往的时候,这样的邂逅也许是老头能想出来最好的答案了吧 :)
We all know that sometimes we are spoiled by things too good to be true
And life may not like lyrics or movie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ose and thorns
We have to get our feet on the ground
ut it’s these kind of sweet things, these kind of sparkling moments to remind us we r still alive
这一看表都快5点了,赶紧倒下吧。。。希望你也能听见我对你说的这声 晚安 :)
《从今以后》影评(九):生命是一场旅行,然后去到那充满光与爱的地方
在从韩国飞往以色列的飞机上,是下午4点,飞机要半夜降落在特拉维夫机场。白天,再是疲惫,还是无法入睡。于是,大韩航空上准备的电影变成了我消磨时光的工具。
一口气看了4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命运规划局》。当时的我,命运是一大课题。自然而然,这部电影在我的心里打上了烙印。于是,我和周围的朋友们推荐了这部电影。
从此,我爱上了这些灵性话题的电影。
关于命运,现在已经很是坦然。看似命运,其实也是可以改的,就像《了凡四训》的故事一样。有的时候,我们说是命运,只要用理性和感性,也会发现事实和所谓的“命运”是一致的。对于命运,如果不看破,就会陷入业力的漩涡。
我现在更相信,人生是海里的船,而我们是船长,是可以掌控船的航线的。而神,就是那指明灯,指引着船继续朝前走。
回到深圳,我的朋友又给我拷贝了几部这个系列的电影。这一次,看的是《Hereafter 2010》。我的一个灵性朋友曾经邮寄给我一个电子书,是关于一个信仰的追随者在濒临死亡之后的所见所闻。
一直都很纠结于死亡这个话题,也一直纠结于通灵这个事情。
巴哈伊并不鼓励通灵,呵呵。而我,似乎怀有好奇心。
《Hereafter 2010》就是一部这样的故事。
整部电影,穿插了三个故事。
一个是法国知名女记者,在海啸中经历生死,最后活了过来。而她,却因为有了频临死亡的经验而难以释怀。她感觉她进入了一个宁静的空间,周围是黑暗的,有一道光朝着她走来。在回到法国之后,这个经历改变了她的人生。她本来打算休假写总统密特朗的故事,却动手和研究死亡的科学家联系,然后她开始书写死亡这个话题。她写故事的时间正是伦敦地铁爆炸的时候,而很多人似乎对死亡并没有做好准备。
一个小男孩,他的兄弟发生了车祸而离开了人世。而这个小男孩,却一直没有放下。她的妈妈酗酒吸毒,他被送到一个寄养家庭。于是,他开始去寻找是否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他和他死亡的兄弟联络上。他通过youtube尝试了很多通灵师,但最后都失败了,直到他遇到这个电影的男主角。
一个通灵师,因为小时候的一场疾病意外发现他有通灵能力。而他,不觉得这是一个礼物,而是诅咒。他觉得,通灵无法让他拥有正常人的生活。他尝试去做工人的工作可还是被解雇了。于是,他选择去英国旅行。他是狄更斯的粉丝,而当时英国刚好有一个书展。
最后,女记者在书展上做了一个演说,小男孩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也在书展上,通灵师去寻找他的狄更斯。他们相遇了。女记者让通灵师感到死亡后的世界是个宁静的地方,是一个助人的事情,她让他感到通灵能力是好的。而小男孩通过通灵师,和他死去的兄弟联络上。
最后的最后,女记者和通灵师走到了一起。
看完电影之后,我想说的:
再是少有人走的路,也总会有同路人。只是,有的时候需要一张机票把你带到另外一个城市和她相遇。所以,你并不孤单。就像电影中那个研究濒临死亡的女科学家说的,你并不孤单。
死亡,是敞开的大门,走向一个充满光与爱的世界。
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对濒临死亡有研究。相比以前,现在已经有很多资料可供查阅。
想起魏斯的前世今生以及苏菲亚.布朗这个灵媒。该是去看《细胞记忆》了。
,为何码字的时候,空气中弥漫了悲伤的感觉。离别之痛啊~
《从今以后》影评(十):临界点与往生
(2011.06.22) 原本打算去本届电影节看的电影,可惜没赶上。电影的名字或许叫《往生之后》更加贴切。整体叙事分成三线,同时平铺直叙三个小故事,最后的高潮将三者的命运因生死结联系在一起。
海啸和地铁爆炸的画面很有冲击力,其他叙事画面的镜头也很有选择性。水中漂浮的画面很美。
电影最后,旧金山的男猪在书会一眼看中了巴黎的女猪,而后还通过伦敦小朋友的提示主动去旅馆找女猪,他对着天空深呼了一口气:我一定是疯了。。好温馨~ 命运真的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
或许在男猪8岁患上大病差点死去的时候就已注定他们会在伦敦的街口第一次约会。
双胞胎小男孩,很可爱,手足之情,地铁爆炸前的鸭舌帽翻滚太触动人心了,那是爱的呼唤和保护。
灵界点。我也相信灵界点的存在。在人失去知觉的时候,脑海中真的会出现一些画面,犹如梦中一样。对醒着的人来说,或许至多几分钟,可是对失去知觉的人来说,那似乎有几天甚至有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