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10篇

2017-12-20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10篇

  《哺乳期的女人》是一部由杨亚洲 / 杨博执导,余男 / 陶泽如 / 林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一):《哺乳期的女人》:女人,留守儿童,心酸的现实

  在当代的汹涌澎拜发展的电影大潮中,不少导演选择随波逐流,放下了自我的特色而在商业类型片中迷失了自己,但也有一些导演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特色与时代使命,比如杨亚洲,他的电视剧作品《空镜子》聚焦于人到中年时的情感生活的困境,带出浓郁的人文关怀,而电影作品《没事偷着乐》、《泥鳅也是鱼》等则关注社会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得成为国产电影的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而他的新作《哺乳期的女人》依然继续着自己的风格题材特色,通过一个独居老人、一个留守儿童及一个离家妇女的关系变迁,折射出微妙的人性,并杂糅了人文化的社会关怀。

  跟去年叫好叫座的《推拿》一样,影片《哺乳期的女人》源自于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只不过《哺乳期的女人》的原著是短篇小说。较之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篇幅较有限,但也为影视剧改编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而较之原著,电影版的《哺乳期的女人》最主要是将原本是住在旺旺、旺爷家对面的惠嫂,改变为旺旺在船上无意中发现的临产孕妇,这点使得原本有些熟悉的邻里关系,变成了一种更加普遍的普通人关系,而在原著中主要是生活在断桥镇的石巷边的旺旺,则跟随着爷爷长期的生活在船上(这点也与原著中旺旺的父母一直过着水上谋生的日子相呼应),而惠嫂,则成为了旺旺在船上遇到的、一直不肯说出她的名字、来历的女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着重于旺旺眼中的“世界”,乡下的金黄色的黄菜花开的景观,与他跟随着爷爷来到城里时的陌生人流、嘈杂环境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一再的通过旺旺的奔跑表现出他在乡下时的自由自在,而他与陌生女人的关系,则延续了小说里的“看”——先是在船上的无意中发现了躲在船舱的她而惊呆的看着,后来在她生产时隔着窗户窥望,还有后来在远处的无助的张望等,将一个儿童对于母亲母爱的渴望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点也较之原著小说更突出了留守儿童对于母爱的渴望,在原著中,旺旺的父亲母亲在每年的春节时都会回家一趟,平日时则是不断的寄钱让旺旺过上不愁衣穿零食的生活,而在影片中旺旺的母亲则彻底的缺席(先是通过旺旺的台词说母亲离家去了巴黎,后来暗示已经身故),旺旺对于母爱的渴望与期翼,则转移到陌生的女人身上,眼神里无不倾诉着对于母亲的期待

  这些也让影片有别于大部分的国产商业片(包括一些以普通小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更何况影片里还有形无形的带出了对于孤寡老人的关怀、对于流言蜚语的批判等。影片在创作时,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孤寡老人的问题都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毕飞宇写作这篇短篇小说时,而杨亚洲则将社会现实与个人思考融入在影片的叙事脉络中,包括影片新增加的、由邬君梅扮演的养老院医生这个人物,而呈现出对于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

  中国电影并不缺乏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作品,但较为缺乏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作品,相比于近期的滥竽充数的都市爱情片,杨亚洲的《哺乳期的女人》一方面是以儿童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周围的人与事,另一方面也夹杂着对于儿童、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关怀。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二):另一种IP的开发与推广!

  文:赵猪

  当下中国电影界最流行的一个词叫IP,大概意思说的就是那些在网络上或者生活中,有极大传播价值的内容,比如网络小说,比如游戏,比如流行歌曲。这几年不少热门电影也确实是由大IP改编而来,所以这就更直接推动了中国电影界对大IP的热衷。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的中国电影,当年也曾经流行过一种IP,但是显然算不得什么大IP,那就是名家的小说!

  其实不止是中国,在世界范畴,小说和电影之间一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很多世界名著至今都经常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名著变成了流行小说,再进一步,流行小说变成了畅销书。真不知道,是因为现在的电影人越来越没文化了,还是说他们觉得观众越来越没文化了。

  《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著名作家毕飞宇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从某个程度来说,这才是中国文学界的大IP,不过对于当下的普通观众而言,它的知名度确实不高。这又让我想起,张艺谋导演早期的作品,从《红高粱》、《菊豆》、《活着》一直到《有话好好说》等等,都是改编自《小说月报》上的优秀作品,别的不说,至少在电影的故事性上来说,当年的张艺谋都远胜如今,这其中原著小说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说起杨亚洲导演,前不久刚播放完的《嘿,老头》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散文化的叙事,关于老人以及父子关系的平常化但却隽永的主题,琐碎但是动人的细节,使得这部情节并不强烈,情感也不浓烈的电视剧备受好评。这其实也是杨亚洲导演一贯坚持的风格。《哺乳期的女人》更是把这种叙事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现实主义之中又带有几分荒诞魔幻的故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母性三者之间的碰撞,一个关于成长和当代中国社会族群断层的现实状况互相映照的故事,体现出杨导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以及深厚情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第五代导演普遍向商业电影低头的当下,杨亚洲导演依然坚持着最初的理想,用浓淡合宜,写意化的影像语言,富有寓意的表演,来讲述一个或许早就被人司空见惯的故事,令人钦佩之余,更多的是感动

  金黄的稻田,金黄的油菜花田,陈旧的破船,四溢的乳汁和因此带出的女性、母性形象,在稻田、油菜花田裸奔的孩子和老迈的身躯,种种意向恍如让人回到了第五代导演最鼎盛的时期,写意的画面反映出的是对于中国社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都不曾改变过的某些基本属性,反思、反抗的精神蕴藏在平淡的叙事之中,振聋发聩!小童星林浩的表演成熟得令人可怕,童真和成年人的狡黠在同一张脸上反复闪现,表现出这个时代扭曲的发展速度。而始终不变的,则是代表母性的余男以及她那代表生命之源的乳房!

  堪破大IP的虚妄之后,或许电影的本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本和主题这些最基本的元素上来。找一些真正具有文学价值,对现实社会更有意义的文学作品,进行开发改编和推广,或许是中小成本电影更有意义的一条道路!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三):旺旺,女人和奶

  杨亚洲导演的作品,向来充满了人情味儿浓郁的人文关怀。此次也不例外,在同名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将“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浓缩了当今中国社会最难以逾越的两大话题,包裹在了一个充满亲情暖意又饱含社会冷眼相对的矛盾故事中。看后感动的同时,也不免会在每个观众们心中结上一个大大的疙瘩。

  对于不足100分钟片长的电影来说,原本只是短篇小说的文字作品,在编导们的重新打造下,将一对爷孙与一个陌生哺乳期的女人之间的故事,演绎得寓意深刻且张弛有度。满眼的油菜花,却丝毫听不到孩子的笑声;搁浅的渡轮除了冰冷黑暗的船舱更无法给人带来家的温暖健康每况愈下的爷爷除了持续增加的担忧,还有对孙儿的牵挂;唯有“闯入者”哺乳期的女人虽打破了爷孙俩的生活节奏,带来了不尽的冷眼和嘲笑声,却为这个不似家庭的隔辈之家,带来了一股浓浓的亲情。

  恰如余男那一抹浓浓的红唇,在油菜花的金黄一片中,极其的艳丽扎眼,却能俗世凡尘中尽显爱的魅力。无疑,余男的角色是引领故事的灵魂,而她身份的神秘也颇抓人眼球,且涵义丰厚耐人寻味。杨亚洲镜头下的“哺乳期的女人”并非只是母乳的携带者,母爱的象征,她更与这一老一小,形成一支有力的拳头,狠狠地砸向社会,砸向每一个观众。老的没人管,小的没人爱,而弱势的女人更在爱情与人生的道路上沦为第三者抑或是社会的牺牲品……

  与毕飞宇的另一部被改编的作品《推拿》略有不同,《哺乳期的女人》虽然也是以写实为主,从小视角入手,但明显杨亚洲在表现情感的态度和形式上,更加写意。无论是初为人母的余男在船舱内的挣扎,在船舱外的寻找,在黑夜里的等候,在白天中的守望,皆展现出母爱与人性的美好。而爷孙俩遭遇众口铄金般的非议和冷嘲时,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似乎更符合影片整体情绪的营造以及角色人物的塑造。而对于亲情的渴望,可谓是影片自始至终散发出的浓重味道,与《失孤》的苦和痛、寻和找不同,《哺乳期的女人》则是另一种孤独,更有期盼和守候。

  已然是戏骨级别的陶泽如对于这种角色的拿捏力道十足,而风头正劲的余男则依旧奉献母性荷尔蒙的同时也为“哺乳期的女人”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涵义。最值得称道的是小演员林浩的表现,从盖头的黑色帽衫,到赤裸熊抱余男的转变,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导演的作业,更将一个渴望母爱渴望亲情渴望家的幼小心灵成熟地演绎出来。与影帝影后的每每激情碰撞,可谓火星四射,前途足够亮。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四):余男贡献了一次肉体视觉盛宴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笔触讲述了三类特殊人群的故事:哺乳期的女人、留守儿童、老龄人口,而这些问题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需要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乳房和喂奶为载体刻画了一种所谓的“恋母情结”,这种“性暗示”有时候甚至比裸体上阵来得更令人惊愕;

  此类表现不同性别的隔辈人群之间特殊情感的作品经常会由于没有拿捏好尺度而被冠上“三观不正”的罪名。

  余男贡献了一次肉体视觉盛宴,陶泽如依然以沉稳、娴熟的演技塑造人物,特别要提到的是小男孩的扮演者--林浩,将孩子的野性、灵性表现得很到位。

  林浩是谁?

  2008年汶川地震年龄最小的救人英雄,北京奥运会国旗手,印象中他还参演过一些抗日题材的电视剧。

  2008年,在中国人心里似乎是一个特别近的年份,因为发生过太多刻骨铭心的的大事,但回首一看,已经快过去10年了。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五):中国版《乳房与月亮》

  尽管有着一个禁片的片名,但这部叫做《哺乳期的女人》的电影其实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电影有些晦涩的隐喻,但整体效果乃是一部关注弱势群体的作品。这类电影在国内其实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文艺片”。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在公映之后究竟会有多少票房成绩,又有多少人会单纯的冲着这个片名去怀着另一种目的去进电影院,其实更应该静下心来关注电影本身。

  五月暑期档的开端,历来是进口大片的天下,国产电影在五月其实大动作并没有多少,或者多为一些偏文艺的小众电影。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发现,都说三月档是是文艺片的天下,实则五月乃是偏文艺、小成本类作品更加密集的地方。比如历年来的《大太阳》、《飞越老人院》、《我十一》、《归来》,今年也有四月末的《闯入者》,不久前的《十二公民》还有那部跳票的《一个勺子》,这些作品因主创的不同而受关注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那种在商业市场中摸爬滚打的类型片。在国内这种“文艺片”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小众片”,并不是大众所偏爱的那种,但也会因为有了刘德华(《桃姐》)、张艺谋(《归来》)这些顶级大咖的加盟而受到相应的关注。当然很多观众是冲着明星并不是冲着这个题材而去。

  相比之下,《哺乳期的女人》量级就要小很多了,余男虽然参演过《智取威虎山》《战狼》等大片名声在外,但自身的市场价值并没有太多的认证,就是没有独立撑起过一部商业作品,而陶泽如就更不用说了,当年无论《晚钟》《一个和八个还是电视剧《黑洞》都是很久远的事情,难以对青年观众产生吸引力。但这二位的共同点就是都以演技著称,一个是实力派女星,一个是老戏骨,决定了该片最大的看点当然是表演。同时本片的导演杨亚洲,当年从黄建新的御用副导演转正一直到今日,向来以小人物为主角,以表现平凡生活的美和浪漫而被中国观众誉为“平民导演”,又是一位善于调教演员演技的导演,比如电视剧《嘿,老头》《大浴女》,电影《雪花那个飘》等都是小人物题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故事外还有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这部《哺乳期的女人》也是一样。

  电影根据毕飞宇的同名原著改编,原著曾经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这样的故事其实拍出来也八成被禁,因此本片换了一种角度,电影实际上是讲述了关爱。

  一条破旧的船,相依为命的爷孙两人,一个孤儿一个寡佬,孤独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的生活因一个单身产妇的到来而改变,世俗的目光,对家庭的渴望,三代人的共同遭遇成为电影主线,原著中那种性暗示被残酷的现实所掩盖,而变得晦涩。其实电影拍得也很晦涩,晃动的镜头,阴暗的话,明暗对比下角色的面孔,乃至朦胧镜头下的哺乳情节都显得十分节制,电影很压抑,处处是那种极为现实的无奈。比起原著,电影并不是一味地描绘孩子的恋母取向,也并没有无端臆造孩子的内心历程。尽管电影选择尽可能多的孩子主观视角,洞悉非善非恶的世态与游走腾挪的人类。就像孩子的宠物那只母鸡一样,处处隐喻出对对母性的依恋。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完全出于天性,而在现实中对天性的禁锢和归属感的剥离使得孩子陷入了惶惶不安与举足无措的境地,这也暗合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压抑让释放变得疯狂,变得歇斯底里。而爷爷更像一个旁观者,他的情感被现实压抑到了极深的心底,以焦虑的态度去审视一切,乃至他挤压在心底的情感在老年痴呆之后才爆发出来,那枚戒指就是象征。

  当结尾之处,三人拥抱在一起,这是中国小人物电影的一个通用现象,就是孜然一身的个体对家的渴望,原著中的隐喻到了这里变成了家庭与亲情,电影以敏锐的视线关注了改革开放后,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大批留守儿童的命运。这种关注最基层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总能带给人很多莫名的感动。而《哺乳期的女人》让我想起了西班牙那部《《乳房与月亮》,本片终究是一部通过隐喻的暗示和人类天生的母性依赖来深化主题的电影,留守儿童、被遗弃的产妇、空巢老人,电影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境界,换来的是结尾温暖、感人的边缘人物群像。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六):《哺乳期的女人》:淡淡乳香引发惊涛骇浪

  《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毕飞宇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当然是被改变了无数次的经典代表《推拿》。所以观众大概可以想象出毕式作品的风格,他擅长聚焦社会边缘人士,无论是盲人按摩师还是留守儿童,他善于洞察他们身上所隐藏的社会独特性,进而深入挖掘,引发共鸣。每个小人物都有隐藏内心的无奈,这种无奈是代表着某种阶层的群体性无奈。毕飞宇的独特性加上杨亚洲的平民化, 《哺乳期的女人》注定是一部不一样的电影。

  留守儿童跟空巢老人的话题已经喊了好多年,而这也的确是当下农村最突出的问题。因为工作原因常年不回家,每次回到村里,似乎只能看到蹲在村中心的街边晒太阳的老人。年轻人出外打工已然成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往往成为年轻人努力奋斗的“拖油瓶”……于是身边出现了太多这样的情况,父母想要挣更多的钱让孩子过好日子,而孩子终日守着爷爷奶奶过着大人眼中的“幸福生活”…...那么他们的内心感受可曾有人真正理解过?

  《哺乳期的女人》中,林浩饰演的留守儿童旺旺,通过对母乳的好奇,准确而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她对于母爱的向往。而且个人认为,电影所要表达的绝非仅仅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个更加隐藏的问题就是“隔代教育”的问题。都说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所以毋庸置疑,最了解孩子心思的只能是自己的父母。老人带孩子,他们奉行的大多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原则,让孩子吃饱穿暖塞给他们自以为喜欢的玩具就是表达爱意最好的方式。那么实际情况是这样么?旺旺的举动给了世俗看法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未吃过母乳的旺旺看到惠嫂每次哺乳时的情景,都为之陶醉、为之忧伤、为之神往,而最后在奶香的诱惑下,旺旺终于按耐不住咬了惠嫂的乳房。这对于一个孩子或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却引起全镇的轩然大波。爷爷当然是对这种行为不理解的,所以惩罚在所难免,然而余男饰演的母亲惠嫂,却散发出了母性特有的光辉,她也许对自己的感情迷茫,但却笃定的认为旺旺不过是个没有长大向往母爱的孩子。

  片中三位主演的表演都是电影加分项。陶泽如饰演的旺爷代表了所有“有心无力”的老人,他爱孩子,却始终无法摆脱世俗的眼光,虽然给与了很多却并未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女人一旦有了母性就会变得柔软,所以余男饰演的惠嫂,观众将看到在《敢死队》跟《战狼》里从未见过柔软和温暖。抗震小英雄林浩,以十三岁的年龄饰演七岁儿童准确把握旺旺丰富的内心变化,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的对母爱充满渴望的孩子。

  城市化进程依旧再快速推进,更多年轻人削尖脑袋在冲向大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现阶段的真实情形,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愈发凸显。经济看似繁荣了,社会看似进步了,但是人内心最原始情感诉求却变得越来越淡漠。或许这就是《哺乳期的女人》存在的意义,以小见大的反射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看似淡淡的乳香却引发情感的惊涛骇浪。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七):哺乳期的女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杨亚洲导演的新片《哺乳期的女人》讲述了一个没有成年男人的货船上,爷孙俩面对一位不请自来的产妇,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产生的微妙变化。三个人在一段相“乳”以沫的日子里,感受着彼此莫名的吸引,久违的生命热力,欲念的滋长,并由此发出对老龄化现实社会的忧思。

  杨亚洲是一位非常神奇的导演,每每拍电视剧都能红遍大江南北,把具有现实关怀的通俗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就像《家有九凤》《浪漫的事》《八兄弟》和《嘿,老头》,也曾有电影版“贫嘴张大民”《没事偷着乐》这样效果不俗的市井喜剧,电影作品《泥鳅也是鱼》《美丽的大脚》《埋伏》虽然是煽情之作,其中也不乏很多接地气有生活的笑点笑料。这几年,他的前两部电影作品《大太阳》《最长的拥抱》都是带有强烈公益性质,前者立足抚慰512汶川地震的心理伤害,点起一颗代表生命信念的太阳,后者则关注残疾青年的尊严与梦想。而到了这部改编于毕飞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则把镜头指向了一并指向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哺乳期女性这三大群体,这样的三角人物关系,无异是要揭一揭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失衡问题,劳动力都漂往大城市,老、妇、孺被留在原地,他们的生存处境,心理处境,都需要全社会来认真对待了。

  原著小说篇幅不长,曾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少妇之间的意识暧昧,彼此之间莫名的那种吸引,文字有点意识流,并不是特别直白,读起来感觉作者还是比较尊重人性。

  从小说到电影,导演把故事换了一个节构,男孩吃奶的情节被保留,对妇人的渴望情绪也全盘保留,但改造成了一种因为缺失母爱而产生的吃奶欲,七八岁的男孩,从来没有在母体上亲口吸过奶,那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相信换成任何一个少妇,也愿意成全这个孩子。和原著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孩子的爷爷也被少妇的到来改变了,老人原本有一个可以促使老树开新芽的追求对象,但是少妇的到来,搅乱了他对生活的控制力,急切希望旺旺长大成人可以继承货船,犹豫是否向饰演敬老院阿姨的邬君梅老师表白,把对旺旺妈的怀念和痛恨转嫁给少妇,多重心理和前期老年痴呆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老戏骨陶泽如把这个人物演绎得如痴如醉。

  很简单的人物结构,老妇孺三个核心角色,加邬君梅一共四个主要角色,但他们遇在一起,却产生了掀起整个现实世界的惊涛骇浪。

  老人,就和他的货船一样,破旧不堪,行将退役,仿佛随时就能倒在那遍野的油菜花里,而孩子,奔跑如风,无所畏惧,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属在哪里,缺少母爱的他,对女人的乳房和婴儿,对老母亲和鸡蛋,有着一种别致的理解,而这份心灵的缺憾,正是这一代留守儿童的整体缩影。少妇则喻意更加神秘,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闯入者”,观众可以有无限种联想,私奔,逃亡,流浪,自暴自弃,在这里,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是用丰乳红唇,以及沉默和顽固,满足爷孙俩对一个年轻女性的所有想象。

  《哺乳期的女人》意在关怀青壮年流失后的老、妇、孺,其核心参照物其实还是女性,对余男饰演的少妇,影片用一种唯美、朦胧、疏离的画面,表现出油画般的圣洁的感觉,由此表达对母性的向往和尊崇。

  老人终究要老去,男孩终究要长大,在每个人不可停驻的人生中,吃过很多食物,唯有乳汁的滋味是不可替代的。古人有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生存这件事上,我们需要多敞开一点胸怀,给那些老人和孩子多一点关爱,吃过的乳,养过的人,怎能相忘于江湖。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八):《哺乳期的女人》:禁忌欲望法则

  文 / 赤叶青枫

  《哺乳期的女人》虽有“女人”之名,却并非一部以女性视角为叙事主体的影片,不过女性在这部片子中的象征意义甚为突出突出。影片以一段发生在老人、孩童、妇女三人间的故事折射出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大浪潮下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不仅表现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内核因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更易引发共鸣和思考。

  一直以来,女性角色总是被电影创作者赋予诸多象征意义,而“欲望”则是这些意义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大多充满了这种象征意义。在他的作品《弓》中,一个生活在船上的老人收养了一个女孩,等待着女孩成年与之结婚,却遭到女孩反抗的故事。老人与少女,两个极端的人物设定下所表现的并非是男欢女爱的情欲,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欲望”,一种互相依靠和慰藉的欲望。同样,《哺乳期的女人》中也有空巢老人、哺乳期女人和留守儿童这样相对边缘化人物的设定,而表达的主题同样没有脱离欲望,只是这种欲望是与当下社会现状密不可分,具有其普遍性和时代意义。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所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一老一少,他们都需要关爱,却偏偏极度缺乏关爱。老人,需要子女的陪伴;孩童,需要父母的关心,而这种直接的亲密关系的缺失导致了这两个群体压抑的情感和欲望。陶泽如饰演的旺爷,独力抚养着年幼的孙子旺旺,他爱着自己的孙子,却又无法真正了解孩子,他孤独无助,以至于这种情感压抑而有心无力。林浩所饰演的七岁男童旺旺,因为从未喝过母乳而对女性的乳房和身体有着天性的好奇,又因为缺乏母爱而对余男所饰演的哺乳期的女人有着自然的亲密感。导演对孩童和女人这段关系的表达上是诗意而朦胧,甚至是带着一点神秘色彩的。无论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是表情的细腻捕捉,无不透露出这段看似“禁忌”的关系中最为单纯而原始的情感表达。然而,这种单纯的情感却在因为表象而被误读,将一个孩童单纯直接的欲望理解成了一种惊世骇俗的行为,而作为爷爷的空巢老人,却同样无法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交流,而是通过肉体的惩罚达到对孩子所谓的教育,这种愚昧落后的思想也正是在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父母这一关键角色的长期缺席,导致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所以,片中的孩童与老人、本性与世俗都是存在着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则是通过余男来调剂的。她是欲望的所在,同时也是欲望的出口。她包容而温柔,面对天真的孩童,展现出来了一个母亲的善解人意和对孩子无私的爱护。即使众人带着世俗的偏见来看待孩子奇怪的行为,她却凭借身为人母的直觉对一个孩子的天真与单纯深信不疑,正是这样单纯的信赖让这种情感显得越发的珍贵,也让在世俗眼光下无处容身的旺旺找到了值得依靠的港湾。

  影片用一个看似充满暧昧与禁忌意味的名字讲诉的是一个特殊的欲望法则,但其后隐藏着的却是这个社会的隐痛,看似文艺的表达下却饱含着对现实的关注,世俗的表象背后是无奈,无助,影片中的三个角色如同漂浮水面的孤船,他们都在寻找着,渴望着对正常家庭的回归,他们是无数人的缩影,而他们的渴望却是不可得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际关系的疏离,背井离乡劳累奔波等等原因都让这种不可得一直持续着,循环往复着。

  也许,唯有时间能给出所有的答案,而在问题还未根本解决之前,人性的光辉与爱,才能最值得汲取的养分。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九):没有类似的经历,就感觉不到那份感动吧

  为什么感觉很多观众都是奔着奶子来的,人露了奶子又嫌低俗。露奶子,只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段而已吧。虽然有些地方可能我也看不太懂导演的意思, ( ╯□╰ ) 旺旺,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给人感觉都是一个喜怒无常、只会大喊大叫、不可理喻、怪异的小孩。以至于满屏的弹幕都是,“这小孩有病吧”,“男孩是个小变态”之类的。小孩应该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有自闭症、多动症之类的吧(他一直不肯摘帽子也是因为这个吧)。这么一想,旺旺其实,只是个可怜的小孩。 全片最打动我的是最后,爷爷得了老年痴呆,把戒指吞下去,养老院的护士为了让爷爷把戒指拉出来,强迫爷爷吃韭菜。旺旺赶来,看到爷爷可怜兮兮的样子。。。我瞬间泪奔了,因为我也想到了我的爷爷,担心有一天我的爷爷也会变成这样。 有时,需要有类似的经历,才能感受到片中的那份感情吧。我自己也算留守儿童吧,小学的时候我妈一直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从小就是爷爷带着我。跟片中的陶泽如一样,我爷爷也非常疼我。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有强大的爷爷在,我的学习生活也没有比其它的同学差,哈哈。 也许片子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瞬间,可以打动观众,我觉得,片子就成功了,就值得五星了。爷爷,我爱你❤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十):一边忧伤,另一边还是忧伤

  “惠嫂儿子吃奶时总要有一只手扶住妈妈的乳房,那只手又干净又娇嫩,抚在乳房的外侧,在阳光下面不像是被照耀,而是乳房和手自己就会放射出阳光来,有一种半透明的晶莹效果,近乎圣洁,近乎妖饶。”这是毕飞宇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中的一段细节描写,本文构思于1995年,后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在这里不管是天蓝色的血管,散发出清香的奶香,还是半透明的阳光,都在述说着一个儿童的心理状态,与1985年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样,毕飞宇也是将一种种通感充分移情到观众阅读的骨子里,忧伤而深邃。如果将儿童的这种“窥看”与“想象”,乃至“意淫”的状态,放置于电影《哺乳期的女人》则显得精彩绝伦。根据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哺乳期的女人》,由刘彦武编剧,杨亚洲、杨博父子执导,金鸡影帝陶泽如、影后余男、小童星林浩主演。本片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哺乳期妇女的问题为核心,试图利用影像的方式探讨现代社会的问题内核,以此更生层次的揭露出快速发展的当代之人的人性与爱的哲学命题。

  被中国观众誉为“平民导演”的杨亚洲,善于改编当代小说,总是以小人物的视角,表现出平凡生活的浪漫与美好。不管是之前拍摄的影视剧《美丽的大脚》、《空镜子》、《家有九凤》、《浪漫的事》,还是最近热播的《嘿,老头》,都表现出对女性形象刻画的深入。《哺乳期的女人》里,导演杨亚洲很好的将把握了丰满女性的符号,并恰到好处的刻画出了了一位满怀爱心的年轻母亲。电影之于小说,增加了不少的情节。在表现老人、女人、儿童非传统家庭的三代时,融入了更多的生活细节,而这些细节又是支撑起真个影片的叙事点。也就是说,电影中的老人、女人、儿童的表现更具有神秘色彩,非现实镜头的晃动,代表着“性”的冲动与压抑。

  1995年,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农村衰落刚刚开始,就被作者敏锐的发现,《哺乳期的女人》与刘恒的《伏羲伏羲》构成不同时代的错置镜像,儿童和青年对于农村成熟而孤单的美的再审美。毕飞宇的切入点,是传统家庭模式的崩解及消失,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农民进城打工产生的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大家庭及宗族在当下的消失,是《哺乳期的女人》产生的前提,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于是有着爆炸性的惶惑与错乱,此前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更多是传统社会的延续。

  美国学者马尔库赛在《审美之维》中说,“人类与自然的神秘联系,在现存的社会关系中,仍然是他的内在动力。”人的存在是自然性和精神性相互统一的存在。《哺乳期的女人》中也有生活得“闯入者”,惠嫂(余男饰)与旺爷(陶泽如饰)与孙子旺旺(林浩饰),与村里其他人的关系,就好比现实生活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在导演处理惠嫂这一人物时又给予了模糊化,因为我们不知道她(身份缺失)从哪里来。当然,透过种种三人的关系发展,我们发现了这个“船”中之人的问题。旺爷、旺旺也好,惠嫂也罢,都不过是一个“病态”社会中的“流失者”与“坚守者”,他们只不过利用各自的身份与性别问题,表现出现实社会的“缺失”遗憾,对于爱情,对于亲情,对于大爱。或许,“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关切已演变成一种偏执。我们沉湎于构造一种世俗的、物质的安全感,来代替已经失去的精神上的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本片又恍惚又有些沈从文小说和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的生存美感。

  《哺乳期的女人》中存在着一种城乡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然而其中又隐藏着关于“三代”三元对立式的矛盾。在导演的镜语风格之下显得不那么亮眼,但又随处可见,并形成一种现代式人性与爱的象征和隐喻。一艘破旧的船,一个老人,一个孩子,本是过着安逸的生活,却突然遇到一个外来者的临产孕妇,从而形成了一个看似完整的“家”。或者说,在这个女人到来后,“家”和“母亲”成为了一个幻想的对象。导演将内心的诗意与残酷诠释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是,广袤的土地上,盛开的金黄色的油菜花,旺旺扬手自由自在地奔跑;另一方面是,旺爷带着孙子旺旺穿行于陌生人的城市街道,等等,都构成了一个对立的空间。在这个似乎有些舞台化的空间中,我们赤裸裸的看到了人的生存状态,直白的,让人不忍直视。再者,导演利用旺旺的视角,表现出母爱的缺失与渴望。旺旺透过轮船模糊的镜子,近近观看,看到了生育的惠嫂,看到了那模糊的乳房,以及之后的站在远处远远眺望,甚至采花送给惠嫂等细节,都表现出一个孩子对于母爱的渴望。如诗如画的镜语风格,如诉如泣般的现实,构成了最强的现实拷问空间。旺旺与惠嫂的关系,干嘛要解读的那么明确呢,恍兮惚兮也是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

  毕飞宇、杨亚洲利用哺乳的“噱头”,让观众更为真实的看到了背后的沧桑与无奈。在当下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一切都显得浮夸。如何从浮夸中,获得一种灵魂的救赎,或许《哺乳期的女人》并不准备告诉观众明确的答案。不管事实如何变迁,我们依旧需要惠嫂身上流淌的人类最为原始、最为纯洁的爱与奉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