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悸动的心》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悸动的心》影评10篇

2017-12-23 20: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悸动的心》影评10篇

  《悸动的心》是一部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亨瑞·霍珀 / 加濑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悸动的心》影评(一):致水鸟

  对格斯·范·桑特这种成名多时的导演来说,要拍一部小清新电影,难度实在太低了点。即便在多数人看来,《悸动的心》是一部标准的小清新电影,主人公就会做一些闲散无聊(在多数人看来)的事情,然而,它还是不同于日系或者台湾的小清新,至少在画面上,它看上去有些灰暗,没有那么多的阳光,不搞美景配佳人那套。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是一部讲述临终关怀的电影,所有的内容其实是围绕着死亡展开,只不过,格斯·范·桑特采用一种比较轻巧的方式去表现,有如水鸟飞过,看它们从容戏耍,要的只是一种情境和感觉。 即便是个稍显沉重的题材,然而只要看下电影海报:一对年轻小恋人躺在地上,拉着手,彼此的身体轮廓被刻画了下来,仿佛借助这种方式,肉身和爱情永不消失。然后你就明白了,《悸动的心》要讲的还是信念和释怀,毕竟从年轻人的角度看待死亡,那的确也不至于苦大仇深,导演也觉得没必要拍成煽情大作,那样太掉价了。 一个喜欢跑去参加陌生人葬礼的男生,一个癌症晚期、等着死神垂怜的女生,《悸动的心》让他们相遇,然后发现气味相投,各种合拍。他们讨论水鸟、互赠书籍、万圣节COSPLAY、玩自编自导的角色扮演到拿石头丢火车,看似无聊的事情,他们都能从中寻获幸福快乐。片中有很多古怪点子,像加濑亮出演的日本鬼魂,以往电影常会把这种手法当做人格分裂的化身,这一次,他就真的只是幻想出来的鬼魂而已,温暖,充满亲和力。 与其说,主人公被死亡所影响了,不如说,他们是害怕孤独,进而迷惘茫然。对生命来说,死亡遗留下来的是无尽的孤独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深深误解。《悸动的心》在纠正主人公对世界的看法,比如享受一份单纯恋爱,哪怕是知道不好结果。编排一段生离死别的大戏,哪怕两个人结局的意见并不相同。所以,讲的是死亡,但影片说的是如何生活,如何跟这个已经存在的世界相处,能让生活看上去妙趣横生、亮点无限,那不是一件美好的事? 对一部表现死亡的片子,《悸动的心》真的很轻,它不恐怖也不说教,更没有想让观众落泪的意思。格斯·范·桑特做足了很多小细节,试图通过细微之处的感触来打动观众。如果你喜欢随心所欲异想天开的惊喜感,那么,《悸动的心》简直是正中下怀。很多人会发自内心去喜欢它的文艺调调,恰到好处音乐点到为止情绪、不需要道破的言语和秘密,至于它是不是一道饭后甜点,这个并不重要。 云起云灭,万物有灵,关于生与死的交流,《悸动的心》让我想到了威廉·柯伦·布莱恩特的《致水鸟》,他在诗的开头这么写道: 在漂洒的露水中, 天空闪烁着白日最后脚步的光辉, 穿过玫瑰色云霞的深处,你向哪里 去寻找你孤独的路? 《悸动的心》借死说生,电影在结尾处和这首诗的意旨不谋而合,“在我孤独跋涉的漫长路上,他将为我正确地导航。”现实生活中,我们畏惧死亡,避谈和死亡有关的话题。很多人想在死亡上面去找原因,迁怒于周围。殊不知,很多时候生老病死就是没有原因的,它是自然进化的一部分(哪怕是意外本身)。对死亡,我们不一定要消极排斥,而是那句老话:为了死者,更好地活下去。【《女友》(家园版)】

  《悸动的心》影评(二):心在跳觀後感

  Enoch黑衣裝束參與遺體素未謀面的喪禮, 他總是坐在後排最不起眼位置, 離世親人說的感嘆逝者與存世台階發言人彌漫的感傷片語教Enoch不知所措, 坐立不安, 他是局外人, 同死者骨肉脈分離, 其赴會是感受他人葬禮套入童年悲劇的痛, 達到沉甸神經頭皮發麻的棕髮凌亂倒豎。

  今次出席喪禮是憂鬱男孩體驗有死亡氣味的愛情, 戴素色帽子少女Annabel回眸一笑, 樹下閱讀鳥類專門書本大地入魂脈動的天然靈氣淡化傷悲儀式, 她吸收的自然氣流補充重病纏身卻散發氣息頗佳的芳容。男人結識了短髮美人, 他們談論人生觀, 女子喜愛達爾文學說, 據學者論文, 人類是猿人進化, 猿人最初四肢爬行, 後來鑽火取火, 雙手學會弄熟肉食, 不再生吞活剝了, 猿人自此用足踏遍河山, 手開拓文明, 人方有今天文明科技成就, Annabel壽元將盡, 人類壯麗歷史巨輪掀翻的浪花在她的腦海繪上進化論始創人的不滅偉像。生命無窮, 只有三個月生命的絕症病人手裡握著世界進化關鍵史, 她樂於接受浩瀚的世界, 可是世界容不下好學的Annabel, 她書不離手, 鳥南飛, 鳥南返, 飛禽季節遷徙生態特性女子不能以外遊媲美, 她的衰弱身體限制了想在限期到他國的旅遊見聞, 只好憑書中的鳥在海洋飛行投射心志。她認為死亡是美麗的, 她同Enoch在殮房談話, 殮房職員推了躺著屍體的床架, Annabel撫摸死者頭髮, 憐憫的說: [You are beautiful.(你美麗)], 院方職員在暫時擺放屍體冷清大房遇到可人兒態度友善, 他們明白病人不久人世, 經常進出醫院, 殮房是她平靜心情準備迎接死亡的實習場地, 黑人保安說:[你還欠我一條巧克力條]是Annabel的通行費, 陽光清新女孩帶來陰霾房間生有時, 死無憾的樂觀和藹。

  男朋友Enoch引出席姨母著作頒獎禮交通意外枉死的父母為終生憾事, 他恨姨母, 輟學, 與親屬口角, 他要出席陌生人喪禮感受親人說悼念詞對象是理應與父母同歿躺臥棺木兒子的死亡感覺, 三分鐘的昏迷是他假死無效重回陽間珍惜的生命課, 休克狀態生了二戰末期盟軍長崎大反撃神風敢死隊戰死的鬼魂高橋寬imaginary friend(姑且譯做想像朋友), 根據英文網上維基百科, 詞彙是:[Imaginary friends and imaginary companions are a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henomenon where a friendship or oth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akes place in the imagination rather than external physical reality. Imaginary friends are fictional characters created for improvisational role-playing.], 試譯如下: [想像朋友及想像同伴是友誼或人與人之間關係存在於想像多於外在真實肉體的心理及社會現象。 想像朋友是臨時角色扮演的虛構角色。] 沒有形體, 別人看不見的想像朋友是Enoch的傾談心腹, 鬼魂對創造主唯命是從, Annabel介入, 她對日本靈魂感到莫大興趣, 她看到Enoch對著河溪石灘說話, 他說你是看不見鬼魂, 她相信男朋友。 她在萬聖節派對塗白了臉孔, 化了濃妝, 穿上色彩斑駁日本傳統服裝, 男朋友打扮成空中突擊隊員, 想像朋友看在眼裡, 現世的Enoch仿如他的化身, 過去同戀人是有始無終的悲劇, 現實的Enoch亦如是, 不同的是軍人寫了遺書給愛人表白心跡, 為了國家戰死沙場, 所戀女子留世哀悼; Enoch可以同Annabel戀愛, 他們躺在柏油路, 假裝死亡並以粉筆框了白線, 穿上黑色大衣的Enoch是死亡; 穿上白色黑斑及膝中褸的Annabel是生命, 戀人額頭互抵微笑, 生死共融, Annabel積極面對死亡的態度感動了Enoch, 女朋友未能出國旅遊嗎? 男朋友在她餘生帶她四處遊玩, 她在家中排練話劇假裝喪命, 不知就裡的Enoch竟然想切腹自盡, 死亡相隨的心態Annabel十分厭惡, 她要愛人好好的活下去, 把粉紅甜吃給予出席其喪禮的親朋吃, 感受生命甘甜, Enoch經歷Annabel同軍魂會面交談, 知道世界是有奇蹟, 生命可以穿越陰陽兩界, 串聯兩段時空地域相距數十年的愛。

  atrick Chan寫於2012年5月13日

  《悸动的心》影评(三):And yes, death can be beautiful~

  Why is it that sad stories always seem to have more substance than comedies? It lures you, the sadness, drowning you in the smell of it. LIke those handsome boys, somehow always seem more profound or cleverer than the ordinary guys. And you wonder why. And there are always surprises, lots of surprises, come from the courage and creativities, when one faces death.

  Yeah, death. Isn't it wonderful? It makes life not so meaningless, romance not so silly, sex not so cruel, youth not so lost, kiss not so dirty...... In my humble opinion, death is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is movie, not Mia Wasikowska. Though she looks so lovely in those big sweaters. I envy her. She has a young body and a heavy soul.

  《悸动的心》影评(四):bette late than never

  祖国说在战斗机俯冲敌军的时候应该大喊万岁 可我情愿低吟你的名字

  没有经过死亡的人总是带着无尽的想象 矫情而绚烂地勾勒那样一种情形 看见灵魂 时光如胶片倒转 有声音萦绕不停 可是真正伟大的是那些经历过死亡然后安静地活着的人 他们告诉你 其实死亡只是一片黑暗 没有灵魂 没有矫情对白 没有鸟叫 没有父母 没有道别 没有萦回 只有你一个人面对死一般的沉寂然后死去

  倘若死之前都没有认真爱一场 是不是真的太过可惜 restless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不得安宁 焦躁不安 又或者告诉我们活着的人 生命逝去灵魂不息 留住那样一盏烛光 当我平静地告诉你 三个月后我会死去 你看着我的眼睛 说 会帮你安顿好一切 对葬礼的一切 准备很多甜点蛋糕水果糖 那些悲伤的人可以吃很多冰淇淋 那样就不会那么悲伤了 也是我生前爱的那些食物 OH,We are saved...万圣节护林人小木屋里的过家家游戏 那是我们的小浪漫告别孩子自己 躺在地上装尸体画轮廓 去参加陌生人追悼会 去墓地里画画带你见我的爸爸妈妈 在天平间的想象逝者角色约会 编写自己的死亡剧本 我们都是自然主义者 划船追甲壳虫看大自然 我爱的 想要的木琴你帮我找到 你曾说过 三个月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学会说法语 学木琴 你没有说的 还有我们可以好好爱一场 悲伤不需要哭泣作陪 只要一个同样古怪的你陪在身边 便好 你说要在我的追悼会上说话 可人们看见你只是站在那里 安静地轻轻的 然后 嘴角上扬 你说的所有话 我都已听到

  我爱的是水鸟 因为他们总是可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陆地湖面或者海洋 还有一种鸟 他们总是以为天黑了之后便会死去 可是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发现自己活着便会很开心 于是唱起了好听的歌

  诅咒还没有完全解除

  若明天要死去 可不可以 今天与我相爱。。。

  《悸动的心》影评(五):无法安宁

  对于这部片子,很多人把焦点都放在男主角的身上了,但是我个人一直都更加偏爱女主角。Annabel,小小的狡黠,热爱生命,却也能够平静地接受死亡。她可以和心爱的人探讨自己的葬礼,想象着吊唁者吃着为他们准备的食物,即使是最悲哀的事,也笑着面对。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家里排演死亡的时候,关于sing bird的那段对白。“I‘ ve sung every morning since I met you。”

  再聊聊Enoch。因为自己特殊的经历,选择离校,并常常去葬礼,在遇到Annabel时也是十分的消极,对,是消极。但是缘分让彼此相遇相爱。在Enoch让Annabel的生命完整时,他本身也成长了,所以爱会同时成全两个人吧。

  《悸动的心》影评(六):无法安宁

  理解那个少年的心情。但我不确定爱是否可以救赎爱。

  拖着躯壳在人世间游荡,固执地寻找着那已不存在的可能。

  她的生命短暂,却活得很认真。爱达尔文爱飞鸟。最爱的是水鸟。

  不幸的永远是活着的那个人。即使他假死过三分钟。

  死亡的虚无最终敌不过生的光明。即使他生无可恋。

  遇见她。生命中短暂的三个月。他的爱让她不再恐惧,让她安宁。她的爱似乎让他放下那场缺席的葬礼。

  可是我仍然无法预见他的以后。有些痛就那么噬着你一生,能够救赎的只有自己。别人能给的只是愿景,只是方向~~前路漫长而艰难,微弱的启明星在遥远的星空闪烁。

  日本鬼说:但愿我能回到家乡,但愿我能握着你的手,但愿我能告诉你我爱你。当我们冲向目标,他们说要高喊万岁。我宁愿低语你的名字。无论生死,我永远都是你的人。

  死亡真真很容易,真爱真真难寻。

  是不是只有等到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才能勇敢。

  《悸动的心》影评(七):青春是一条甜蜜的河

  格斯-范-桑特眼里的青春,总是弥漫着一股青草地上的水汽,介于清澈与暧昧之间。即使是那部残酷冷峻的《大象》。《无法安宁》讲述的是另一种残酷:命运的不可逆转,成长的无可奈何和生命中难以面对的伤痛。所幸,本片里,青春的戾气从这残酷之中突破重围,坚定顽强地守卫着我们心中的柔软。

  伊诺克是个跟同龄人不太一样的男孩,他不开车,也没有车,有一个陪他混日子的日本鬼魂哥们高桥宽(加濑亮饰),有去参加陌生人葬礼的癖好,在一个葬礼上认识了患有癌症的安妮贝尔。安妮贝尔开朗独立,行事果敢大胆,用高桥宽的话说,怎么看都是个男孩。两人在平淡清闲的生活里相伴相爱,迎着那个已知的黑洞从容而行。

  死亡,我们究竟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有没有指导手册?死去的少年背负卫国的荣誉,死过的少年被阴影缠绕,将死的少女却平静从容。迷茫隐痛的人生,究竟有没有通向豁然开朗的捷径?格斯•范•桑特用最平实手法,用这样三个少年与命运纠缠博弈的故事,给予出一个生命的态度,竟然跟《功夫熊猫》里给出的一致;伤痛是会愈合的。

  好像有那么群孩子,在他们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这段青葱岁月,总是特别敏感,视伤痛为特立独行的标志;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特别的人,因为经历复杂离奇或是荒谬,当然,重要是他们在成长的途中痛不欲生。然而,当他们长大成人的那天到来,回首望去,痛苦却是全部灰飞烟灭,只剩下各种逗趣和美好的事情。一如伊诺克在安妮贝尔葬礼上,只有会心一笑。

  安妮贝尔跟伊诺克,由于被提前告知了结局,而格外珍惜他们的这段时光。所幸他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痛上,而是极尽所能地敞开心灵,享受青春,快乐得像两只草间的昆虫。伴随着美妙得让人身心酥软的一首首歌,或美国乡村,或法国独立;片中没有一首歌让你觉得,死亡跟青春有什么关系。这是事实。死亡伤不了青春一根汗毛。青春那样美,美得像一条甜蜜的河。

  相比金棕得奖影片《大象》,或是奥斯卡得奖的《米尔克》,本片的视听和叙事手法,都略显简单,没有令人惊艳的内容或风格。只在开场有那么一个瞬间,仿若回到久远的爱达荷。或许因为,导演觉得这样的表达更贴近成长,贴近死亡。更或许因为,朴实与简单,更贴近青春。因此,此片定不会成为经典小说,只能是篇哀而不伤的清新日记。

  转载请注明 http://yule.sohu.com/20110513/n307431821.shtml

  《悸动的心》影评(八):“这画面就仿佛就像把35毫米胶片在蜂蜜浸泡过一样”。

  我进入主会场,来到著名的巴赞放映厅,排队等待《Restless》的最后一场放映。我整整提早了两个小时前来排队,终于不符有心人,成功进入,并且坐到了最为舒适的座位。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我假装借她Marche du Film的宣传册阅读而打开话匣子。原来她是法国电视台的主攻纪录片的记者。碰巧昨晚我在酒店里面看电视(来巴黎大半年都没怎么看电视的我居然昨晚抽筋看起电视来)刚好看到法国电视台的纪录片《68》,而让我这种明显搭讪的行为显得没有那么明显。我们一直在有的没的地聊,直到影片开始。

  Gus Van Sant的这部影片从第一个画面开始就充满了他的气息。用后来在每天免费发放的美国《综艺》杂志戛纳特刊的影评上的话来说,“这画面就仿佛就像把35毫米胶片在蜂蜜浸泡过一样”。两个很特别的角色,很不现实,但是很惹人喜爱,也因此在结尾让观众失去她之极感觉到如此惋惜,又因为他的巧妙处理而感到一丝安慰。

  《悸动的心》影评(九):你教会我面对死。你告诉我如何爱

  你教会我面对死。你告诉我如何爱

  1、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当中,我是少数的。

  嗯。甚至是唯一的异端,是别人眼中的怪胎。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生存下去的方式只有两种——

  要么改变我自己。要么寻找到一个同类。

  谢谢你做了我的同类,因为你是我的同类,我今后的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无畏。

  是因为你短暂的时间,占据了我漫长的生命。

  所以三个月跟三个世纪是没有区别的。

  2、

  在我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面对死亡时,我不懂得它。

  我要用太多的自负去掩盖内心的慌张。

  要在停尸房里编纂荒诞的死亡游戏,要和内心孤单的鬼魂谈天下棋。

  我要无视和拒绝掉多有的关心,要用孤独地行走和青春的拳头,让自己显得坚不可摧。

  我会说,我死过三天。我是过来人。

  我会说,什么都不存在。

  内心笃信什么都不存在的那个我,其实早被摧毁了。

  3、

  是我的伪装都被你看穿。

  看穿我的小聪明。

  看穿我一次一次在别人的死亡面前,寻找生命的答案,固执地想要知道失去的代价。

  是你纵容我尚未来得及表达的爱,得以在法语小调里抽丝剥茧。

  你用的手电引我进了魔法的森林,给了我暧昧的光。

  在我寂寞的行走之后,让我看到你不孤单的画。

  4、

  在我生命中第二次面对死亡的时候,我觉得那是完整的记忆。

  关于我们的事情——

  有过慌乱内心的悸动,也有过顺其自然的肌肤之亲。

  有过对失去的模拟,也有过深刻的探讨。

  有过很多的原谅和一时的争吵。

  好的坏的,都完整地经历,最终得到一场明媚的死亡。

  5、

  是回忆的力量强过了死亡的重量——是你教会我面对死。

  6、

  是爱情的温度超越了死亡的冰冷——是你教会我如何爱。

  ----

  女孩爱昆虫、爱飞鸟。昆虫和飞鸟,也有稍纵即逝的生命。

  男孩爱家人、爱女孩。家人和女孩,都有温暖内心的热量。

  冬天冰凉的空气里,顺其自然的爱情,与生命的时间无关。

  《悸动的心》影评(十):平静

  那个少年静静地躺着,用粉笔勾勒着自己的“尸体”。

  那个少年总爱参加别人的葬礼,穿一身黑衣,敛着眼眉,只是因为自己错过了父母的葬礼。

  那个少年和一个自己想象的魂魄对话,拖着躯壳,固执的寻找。

  那个少年曾经执拗,迷茫,偏执。

  那个少年,是,伊诺。

  那个少年面对死亡,起初轻蔑叛逆,用斧悲伤愤怒的敲碎父母的坟墓,大声恸哭,斥责为什么丢弃他一人,却在最后女孩的葬礼上,化为一抹微笑,静静地回忆,感谢。

  那个少女从容豁达,坚强勇敢,时时微翘嘴角,不想死亡却不畏惧死亡,爱达尔文爱生命爱水鸟,想在自己的葬礼上摆上蛋糕,冰激凌,糖果零食。

  她总是提起鸣鸟,那是一种让人心疼却又感动的生物。

  她说“有种鸣鸟,每天太阳下山,他就以为自己死掉了。所以早上当他醒来后,很惊讶自己还活着,就会鸣唱美丽的旋律。我猜他是很高兴没死吧。”

  她是安娜。

  我早些一直纠结于谁救赎了谁的问题上,是伊诺救赎了安迪,还是安迪救赎了伊诺。聂耳曼曾这样描述爱情,你我都被爱情救赎。于是后来结论就是,爱救赎了爱,伊诺救赎了安迪,安迪也救赎了伊诺。就像冰冷的黑夜里相偎的两个人,温暖了对方。

  死亡总是被人提及,也难怪,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亡,每个人的终端就是死亡。无论是哲学家,文学家还是艺术家,总是对于死亡“津津乐道”。有一个人说起初看到这部电影的简介,一度担心是不是又是各种密集催泪弹,生死离别,痛不欲生。好在并不如此,就是那么淡淡描述,没有过多的歇斯底里,欲说还休,画面简单单纯,毫不夸张做作,恰恰说到了心里.美国《综艺》杂志戛纳特刊的影评说,“这画面就仿佛把35毫米胶片在蜂蜜浸泡过一样”。

  谁都不知道死后的世界究竟是如何,顾念来顾念去,兜兜转转,最后重要的还是当下。想起《优雅的刺猬》里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

  人生四然,来时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犹如安娜,每一天为自己活着而惊喜,不想死亡,却不惧死亡,干自己想干的事,死亡本身并不重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