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的影评10篇

2017-12-23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的影评10篇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是一部由格雷格·莫托拉 / 艾伦·保尔 / 保罗·立博斯坦 / 安东尼·执导,杰夫·丹尼尔斯 / 艾米莉·莫迪默 / 艾丽森·皮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影评(一):You are a big,great man.

  终章,谢谢你们 。 谢谢Will。 谢谢你为保全Neil牺牲自己,谢谢你在Charlie葬礼上安抚他的小外孙,谢谢你放弃ACN收视第二的荣膺甘心忍受观众的离弃和普鲁特的刁难,谢谢你挺过来。 谢谢Mac。 谢谢你唤醒Will,谢谢你愿意嫁给一个11分钟之后就要进入监狱的囚犯,谢谢你一直和莉欧娜和莱斯打架,谢谢你只想做一个小时的民生新闻。

  谢谢Don。

  谢谢你即使被降职也把晚间十点档做的有声有色,谢谢你宁肯晚播报也不愿泄露未确认的消息,谢谢你包容Maggie欣赏Sloan的每一分钟。

  谢谢Jim。

  谢谢你作为副手从未让Mac失望,谢谢你宁肯分手也不愿违背自己的新闻理想,谢谢你明白自己所爱。

  谢谢Maggie。

  谢谢你一如既往勇气和对新闻事业热情,谢谢你一直明白自己追求的事业是什么,谢谢你教会我爱。

  谢谢Sloan。

  谢谢你一直清醒又果断 ,谢谢你对专业坚持完美认知,谢谢你无谓又洒脱 谢谢你教会我什么才是一个新时代女性

  谢谢Niel。

  谢谢你宁肯请罪也不愿透露线人的名字,谢谢你一直保持高度的好奇心,谢谢你为网络道德所坚持的一分一毫。

  最后,谢谢我可爱幽默总是想拿威士忌擦枪口的白头发老头Charlie。

  妈的,敲下这行字竟忍不住想哭。

  “Charlie Skinner 很疯狂,像骑士一样行动,不想让世界变得粗鲁无礼,他有正直的宗教信仰 ,他一辈子都与敌人斗争,很遗憾,他不能来此,想我一样,得知他继承者的名字……you were a great ,big man. ”

  这个小老头啊,先是给了Mac一本堂吉诃德 ,把Will踢下了收视第二的宝座,组建了一个总是让母公司头疼不已的The newsroom,总是喝太多的威士忌 死前最后一分钟还在和别人正常

  但他其实是最具有骑士精神的人。

  Yeah,he is a big man。

  你在天堂看什么呢

  无非是Will和Mac的小宝宝,Dong和Sloan终于见了双方父母 ,Jim和Maggie一周一次的见面,Neil终于成功的一次提案……

  这群为了理想负重前行磕磕绊绊的人。

  谢谢编剧,终是给我一个尚存希望的结局

  ee you,I promise.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影评(二):S3E3 Eng-subtitle 【yyets and some fansub clubs, RIP】

  今天等不到某字幕组的熟肉了 发生什么大家懂的

  英语字幕地址如下 去掉星号

  ht*tp://pan.*baidu.c*om/s/1ntA35Nz

  字幕在addic7ed 下的

  -----------------------------------------------------------------------

  以下感想 非影评

  上周用百度离线下载了人人的链接,收藏了前两季,回炉,没想到。。。live long and prosper 互联网时代 除非断网 否则阻挡不了我看世界欲望

  第一季 当时口碑很好 楼主装逼赶潮流硬着头皮看下来 似懂非懂

  当时英语一般 背景知识也不多 借着字幕似懂非懂 看下来

  虽然似懂非懂 但是情绪被吊起来了 开始追国际新闻(好吧 其实是为了应付考试

  看第二季的时候时间线好穿越)基本只要不是啥妖孽的人名 基本看下来没问题 (语速快的时候 想自杀)

  第三季波马 太熟悉了

  可惜的是 生肉啃起来全部听懂还是有挑战 熟肉还得来一遍

  楼主的故事告诉大家 英语好(应该还行吧。。。。) 不代表可以不要字幕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影评(三):一个风象的理想主义

  在忙过了整整一个12月后,我终于把Newsroom看完了。

  很多人喜欢这部剧,也很多人讨厌它。

  我简直爱死它了,尽管剧集中很多关于新闻和社会观念我不能接受。但Aaron Sorkin作为一个神经病的话唠双子座,创造了无数个风象形象,和最扯淡也最理想主义的世界、人生爱情

  -------------------

  水瓶座大叔Jeff Daniels饰演的Will McAvoy是个遁世的功利主义者,当他尚未成名时,在CNN有着短暂的追求理想的时光,和他的旧爱Mckenzie一起。理想主义总要有个现实主义的结局,所以后来Mckenzie劈腿,Will还未求婚便被戴上了绿帽子,Mckenzie远走阿富汗,Will转投ACN,开始大走中庸路线,成为了让所有人都喜欢的和事老。但在Will这个人性格中,总带有一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持和高傲,即使在他最flattering的时候,他也认为自己可以洞悉一切而选择不向众人和盘托出,最早在大学关于“美帝是不是国际最牛”那冗长的回答就是为了凸显这一点,那些话一直在他心里,只要Producer举个牌子,他随时可以丢向世界。而最后他之所以选择改变自己是因为Mckenzie让他觉得自己有“教化众生”的义务。在最后一集Will在监狱中同自己死去的父亲长谈,父亲狠狠地讽刺了他这种想法拥有教化众生的想法本身就是对大众的鄙夷。他父亲还说,我没有交给你做人道理,我教给你如何钓鱼。

  和他相反,Mckenzie MacHale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她拥有理想主义者的所有优点和所有缺点,她嘴里全部是新闻理想,但在现实中却在恋爱中劈腿,远赴阿富汗做战地记者,在被子弹打穿肚子之后无奈回到纽约,整日酗酒,幻想自己能成为职业保龄球手。直到Charlie给了她ACN producer的offer。Mckenzie做事不经过大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顾及别人,比如她为了留下Jim在第一天就强迫他喜欢Maggie,没怎么思考就在教室里举牌子让Will大失控。但她坚持理想的时候却无比认真、无比投入、无比真诚,在所有面临困境的时刻,她都用她娇弱而嘶哑的伦敦音大叫着让所有人坚持继续往前冲。

  在Mackenzie不小心把她劈腿的故事群发给了电视台所有员工之后,在Will带着自己的每日一女耀武扬威之后,在两个人因为旧事连轴吵架连三角恋中的另一个人都粉墨登场讽刺Will为Don Quixote之后,Will有一次抽大麻吸high了,拨通了Mckenzie的电话,然后说,I've never stopped loving u.

  ---------

  Jim Harper是被Mckenzie残害的典型人物。双子座小哥在失恋之后孤独地在家里弹吉他,然后御姐Mckenzie驾到逼迫他和自己一起去声誉扫地的ACN工作,在工作的第一天,小哥妄图溜走,于是御姐指着Maggie说,我知道你一直暗恋我,但你看到了吗,这姑娘,她是我的年轻版,我知道你已经爱上她了。于是小哥真的爱上了Maggie。

  Maggie是所有人物里我最不喜欢的,之前跟Don在一起就总是患得患失藕断丝连的,一会儿觉得自己喜欢Don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喜欢Jim。明知道Jim喜欢自己,还把自己的室友介绍给Jim,Jim真的跟室友好了她又非常不爽,一句话,Bitch is Bitchy。

  就这样纠结不清暧昧不明的两个人,本来是一段特无聊特温吞的感情,直到有一天,Maggie冲到大雨里对着纽约的双层观光巴士上面Sex and City的海报大喊纽约是个烂城市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自己爱上了Jim,而Jim坐在大巴里。

  这桥段,也是现在讲出来感觉creepy的不得了,但当时看得老娘就是一脸泪啊。

  后来Jim又跟了梅姨的侄女,一个更加让我不爽的新媒体girl,反正New Media在这部剧里就是被黑成狗,所以这姑娘的性格也是怎么招人烦怎么来。首先是作为New Media和Jim抢新闻,然后是泄露Will的大机密,然后又凭借这个找新工作,然后又跟Jim吵来吵去。当然我们都知道出身New Media就注定了她是个炮灰。

  于是Jim和Maggie就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 Jim真心好可爱啊!踏实肯干还蔫儿坏喜欢耍点小聪明,还有一头可爱的小卷毛,唉,姐要是下辈子当男人也要当这种类型的!

  ------------

  Don是这部剧里最正常的男人,没有之一,不要跟我说Lansing啊Charlie啊Neal啊什么的,他们都不正常。

  首先作为Mac归来被踢到10点档的Producer,伊心中一定灰常不爽,于是大手一挥带走了所有手下人。而且对于Will他们的理想主义持非常理智嗤之以鼻态度。可惜Sorkin是狠不下心把这样一位帅哥写得理智功利情商逼人的,这怎么能符合我们大双子的审美呢?于是过了不到短短两集,Don就被洗白了。不过Don在全剧的表现都比较温柔和克制,尤其和那些动辄张牙舞爪的主角比起来。

  于是Sorkin给他安排了一位全剧情商最低的女人,Sloan。Sloan的设定简直太Bug了,一位身材火辣面容姣好的辣妹,还是名校学财经的,还放弃了在各种牛逼银行和机构工作的机会投身媒体事业,智商还特别高,情商还特别低,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玛丽苏的玛丽苏吗?一丝一毫善解人意柔情似水都会让这个角色立刻黯淡很多。对了,她还喜欢主动出击自己追求男人。各位男性朋友,我在这里郑重告诉大家,这样的妹纸是不存在的。

  于是Don匿名买下了Sloan拍卖的所有书籍,仅仅是因为怕Sloan看到自己的签名书竞拍没人买伤心。后来Sloan用她超高的智商破解了Don写的所有假名,在演播间里扔给Don一本真正的签名书然后舌吻了他。

  唉,这情节想想也是醉了。

  -----------------

  所以风象的爱情观:

  【搞到一起定律】见到第一面就想搞到一起的两个人最终还是会搞到一起。

  【抓马定律】不是抓马的恋爱咱不屑于谈,越抓马约好,最好弄个Big Scene出来才最爽。

  【搜妹特定律】真爱的前提是彼此是Soul Mate。

  ----------------

  最后来捎带手谈谈风象的人生观。

  极致的理想主义其实就是极致的浪漫主义。人浪漫到了骨子里,就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善良,美好的愿望一定会有美好的结果。Don Quixote就是如此。

  他们是一群空谈者,一群教育家,他们是一群“浪漫多情的傻瓜”。Sentimental Fool。

  没有人愿意被称作傻瓜,于是一部分人选择了愤世嫉俗,一部分人选择了狠下心肠。但他们都只是把浪漫埋在心里,只需要一些Trigger,Sparkle,便是山林大火,不灭不休。

  Don Quixote身上有一种自我毁灭式的浪漫,这种浪漫之所以具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是因为即使他如此的愚蠢可笑,在一切的尽头,他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Will也很可笑,也很愚蠢。他自以为自己是一名主播便可以教化众人。但别人又是怎样看他呢?也许只是转台而已。但无论他多么自视甚高,多么刚愎自用,他也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这个世界无法容忍这群理想主义的傻瓜,于是在故事的最后,Charlie死于心肌梗死。但一切又有了转机,因为它们中比较聪明的人懂得如何采用狡黠的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故事还将继续下去,这是世界运转的常态。

  -----------------------

  最后的最后,谈谈自由

  自由是说不的权力。这是我听过的最自由最好的定义。

  当Jim要求Maggie放弃华盛顿留在ACN的时候,Maggie说不。理由简单我喜欢做field producer。理由就是这个,跟你无关,跟我们无关,只跟我有关。

  这就是自由。

  自由值得我们用一切来换取。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影评(四):他们的理想国

  #有剧透#

  实在是很喜欢这部剧,这几天又把第二季第三季连着看了一遍。再联系上第一季的剧情,忍不住再度拍手称赞。

  这群人太可爱了,倒不是长相的adorable,是面对新闻工作的执着和热情令人着迷。

  当然,在阿伦索金的理想主义笔尖下,更显得与世不合,最后甚至搬出了理想主义的“巅峰‘——《唐吉可德》,仿佛在说,Will,Mac,CharlieDon,Sloan,Jim和Maggie都是不顾一切的疯子。他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守住信息化时代的新闻底线,在故事线回顾第一季起初故事时,Jim甚至说他希望自己做的新闻”不以盈利“为目的。在这样的境遇之下,如果你身边还有人这样谈论TA为之奋斗的事业,你肯定觉得TA在做梦,并且会以失败草草告终。

  而在《新闻编辑室》里,我们当然无法完全地说明是谁赢了谁败了(不过当普鲁特把BOSS职位交给Mac的时候,他也算小败了一次吧)……但他们永远都是HANG IN THERE的状态。Mac宁愿在周一上午十一点腻在保龄球馆(然而球技很烂)也不愿屈服去做没有意义的节目,即便她也再次妥协降了35%的薪水;Will变得乖戾,且不断地放弃自己,但是他在更换了新制作人之后暗自又使劲做出自己的真心;Jim失业又失恋,家还几乎被搬空,现实糟到不行,却被《唐吉可德》打动,去追随一个行业认可亦自己认可的领导,等等。

  想起来,最后一集虽然显得悲伤,但间或穿插的几年前的情节,更是与当下每个人的遭遇息息相关。有人经历了好几次失败的异地恋,最后遇到心爱的人,却依然是异地恋的考验,当然他可以说是”因为我都不爱他们“。有人五十几岁了心想自己一定会孤独终老,没想到最后上天给了他未来很好的礼物。女主播第二次见某位男同事就想约他出去喝咖啡虽然那会他还有女朋友,最终她也如愿以偿地跟他在一起,并且成了十分般配的couple。啊,这样说起来,最后结局未免都太完美太理想主义了吧……现实生活中谁能期待人人都有那么美满的结局,大多数人都是在操心工资够不够花、男朋友又打牌了或者是领导给穿小鞋。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在是太大。

  可对我来说,即便如此,我依然爱着这般活在理想主义里的人。Jim吉他技巧明明很棒,却还要对着笔记本学初级课程,这让我想起了许岑的名言——在平坦的路面上曲折前行。他们有着或许跟常人不一样的做事风格,但死死守住了新闻的价值,热血满满地奉献了一台又一台的好戏。

  或许是我们身边这样的故事太少,所以才会那么欣羡别人的乐观主义,如果说我从这里面看懂了些什么,于我,可能就是对于坚持和固执吧。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影评(五):我想会重温这部剧。

  每次一部喜欢的剧集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突然的空虚。耳边还回响着“That's how I got to Menphis”, 心里却像被挖了好大一个洞,有点不知所措。 没想到我会如此喜欢新闻编辑室这部剧,毕竟和冰与火之歌,行尸走肉,末日孤舰这类心里原本默认前三的剧风格完全不同。也许,是因为冰与火之歌这些能让我能够短暂的逃避现实,去体验完全不一样的冒险,但这部剧不一样。看了不少关于这部剧的影评,很多人说到了堂吉诃德,说到了精英主义,说到了阿兰·索金。我没有那么深的了解,但面上的剧情,已经足以打动我。当初还在读大学时年少气盛的我,就被Will的开场瞬间镇住,美剧还能这样?然后再看的过程中发现,其实片中很多事例典故我并不熟悉,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也不那么清楚。但看着一群对自己的职业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的人,为了正真的新闻而奔波,抗争, 让我对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热情无比的羡慕。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一直都没太关注的Charlie把这样的一波人集中到了一起,然后一直在保护着他们,支持着他们做真正的新闻。所以当最后Will说“You were a man,Charlie”的时候,突然就湿了眼眶。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影评(六):《新闻编辑室——传统媒体理想主义者的挽歌》

  随着《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第三季也是最终季的落幕,我的心头涌起一阵悲凉。查理•斯金纳(Charlie Skinner)倒下的那一刻响起的那首Sissel演唱的《Shenandoah》一遍一遍地在耳边回响。

  《新闻编辑室》是我最喜欢的美剧,该剧由被称为业界最具才华的编剧之一的阿伦•索金(Aaron Sorkin)亲自执笔并担任制片,讲述美国ACN电视台晚9点《晚间新闻》栏目的主播和他背后工作团队的故事,2012年起由HBO播出。索金最早由《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系列电视剧声名鹊起,由他执笔的《社交网络》曾获2011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索金剧本的特点是多人场景对话矛盾冲突的完美设计,超大台词量对演员和观众都是极大的考验。如果你看过《社交网络》,一定会被其中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语速所惊呆,这一方面得益于扮演者杰西•艾森伯格的基本功,更重要的则是索金剧本的台词量实在过大,只有用超快的语速才能读完。这一特点在《新闻编辑室》中得到更夸张的体现,由于该剧中的主演本就处于新闻媒体,剧情几乎均由对话推动,导致它可能成了历史上台词最密集的美剧,同等时长下的台词量我估计是普通电视剧的三倍。我不得不经常经常要暂停和回看才能看清全部台词内容,而其中又夹杂了大量新闻专业术语和最近几年的著名事件,50分钟一集的容量大概需要至少看两遍才能基本贯通,如果想要深入探寻可能还要搭上数小时查阅资料。

  可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美剧,却遭遇收视率的滑铁卢。该剧前两季均在10集左右,但收视率极其惨淡,导致仅仅第三季就成为最终篇章,而且也腰斩为6集。第一季采用的方式是常见的主线递进但每集独立成故事的结构,第二季更是制造了一个庞大的悬念,用9集的长度逐渐揭开谜团,到了第三季,不仅再度进行了全面颠覆性的叙事方法,几乎超越了该剧最初的设定,更加入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棱镜门斯诺登事件等今年的热点新闻元素。可惜无论索金如何努力,观众就是不买账。根据统计,第三季首播收视人数仅有120万,相比另一部同样由HBO出品的大热剧集《权力的游戏》的1800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在金球奖和艾美奖上均斩获几项提名,却避免不了被砍的命运。究其原因,有人归咎于剧情中许多背景资料太过深奥难懂,但由Netflix出品的《纸牌屋》(The House of Card)中同样具有大量政治专业术语却受热捧,显然这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我认为最致命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无法塑造出一个大众喜爱的角色——和电影不同,由于电视剧本身具有分集的特点,在下周同样时间还会切换到同一频道收看,除了剧情紧张吸引人,更重要的是有大众喜爱和关心的角色,如《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破产姐妹》中的Max,《绝命毒师》中的老白,《纸牌屋》中的木下议员等等,而《新闻编辑室》中虽然聚集了许多出色的演员(能按索金要求语速念台词的演员),也成功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且各异的角色,但他们都仿佛变身成了伟大的新闻道德传教者,显得不够讨喜。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部剧中充斥着太过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剧中被角色们反复提及的一个人物是堂吉诃德。实际上,堂吉诃德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解读,最早在塞万提斯笔下,他被塑造成一个受骑士精神荼毒的疯子,遭人嘲讽,批判了中世纪的黑暗;而到了十八世纪,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堂吉诃德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绅士,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代言人;越向近代发展,堂吉诃德又越成为与现实抗争却又如此无力的悲情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者的化身。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剧中《晚间新闻》的主播威尔•麦卡沃伊(Will McAvoy)和他的团队可说是一群当代堂吉诃德。他们在这样一个纷乱复杂、信息爆炸、信仰缺失的年代,坚守媒体从业者的道德底线,做着传统的严肃新闻,客观公正、不卑不亢,既不会做八卦新闻只为博人眼球,也不会随意发布不严谨的消息,不少人甚至还是人们眼中还在用着黑莓手机的老古董。他们与只看收视率的资本家作对,与侵犯人民知情权的美国政府作对,与社会中的不正义力量作对,甚至似乎与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都在作对,而在最终季中,这些矛盾冲突达到巅峰。在当代这场由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Weibo们领导的碎片化信息社会洪流中,可以看出编剧阿伦•索金是怀疑、纠结、无奈而又迷茫的。尽管本剧的最终结局是相对美好的,但电视剧毕竟不是现实,而且结局的美好也并不代表索金找到了一条传统媒体理想主义的光明未来之路,他们仍然是一群堂吉诃德,在世人嘲笑与怀疑的目光中前行,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荆棘丛中前行,或许终有一天他们也将迎来和堂吉诃德同样的结局。剧中有一段情节,当节目制作组迫于各种压力无法发布他们已经制作完成的新闻时,他们不得不把自己所做的全部努力秘密交给美联社的一位他们都信赖的记者,希望她能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将事实的真相公诸于众。现实中,并不存在ACN这样一个电视台,即便真在某处有这样一群理想主义者存在,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又真的会有一个正义使者化身的记者出来前赴后继吗?在塞万提斯去世的400年后,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难以回答。

  而与剧情在高潮时戛然而止相对应的是,《新闻编辑室》停播的结局无疑也是理想主义的坟墓。索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我之所以这么设定,是因为不想编造假的新闻事件,我希望剧里的世界能映射出你所处的当代社会。而且这样,观众总能知道得比剧中角色多。”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所以,我并不是在试图教育专业的新闻记者们,我也没有能力这样做。”在剧情临近结尾时,索金所设计的两个桥段也很好地表明了他对自己之前所充满的理想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反思和怀疑。主人公威尔在看守所中与自己的父亲“隔空对话”,却被父亲斥责为精英主义的推崇者(指美国东北部波士顿、纽约等地的新英格兰白人后裔),而ACN易手后的新网络编辑所制作的APP也对老的女主播和制片人的传统新闻道德思想尽情嘲讽。在《晚间新闻》制作组为自己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的报道感到骄傲时,却被告知他们的收视率从第二跌到了第四,而ACN易手后做着老员工们不齿的娱乐八卦和名人跟踪等新闻后,他们的收视率却一路冲回第二……索金在剧中将自己化身为老牌新闻理念的卫道士,与新思维展开论战,并仿佛获得了胜利。但这种精神胜利却无法改变社会的潮流,而索金本人对这种胜利又持何种态度,其实同样是值得玩味的。正如冯小刚的《天下无贼》,虽然最后成功地保留了傻根对世界的美好印象,但刘德华在站台上对刘若英的那一番“为什么他不能受到伤害”的斥责恐怕才是编剧王朔的真正心声。

  我在媒体行业从业近十年,也目睹了中国传媒业的许多兴衰起落。在20世纪前的中国,新闻媒体只是喉舌,是发声工具,从来都不具有独立客观的思想。而正当进入新世纪的我们开始逐渐觉醒后,又遭遇了社交媒体网络化、碎片化的时代变革,使得我们还没有形成严肃的新闻价值观,就被汹涌的时代潮水所裹挟,不由自主地向前。在上有有关部门监管,下有时代变革推进的这场洪流中,媒体们纷纷失去自我。传统纸媒日渐式微,新媒体只顾点击率,自媒体风起云涌但良莠不齐,导致在现在人们经常接受信息的渠道中,电视无法获得年轻人信任;门户网站争夺流量缺乏深度;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又遍地谣言。曾经中国媒体人的骄傲《南方都市报》也有堕落的迹象,开始出现一些不够严谨的报道,而南方系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更是爆出新闻敲诈丑闻,随着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们纷纷被招安或镇压,中国严肃传媒的未来走向何处迷雾重重。

  我曾经也满怀理想,以为自己从事着改变世界、记录历史的伟大事业,但后来屈服于种种压力也不得不发布大量吸引眼球的新闻,其实要说服自己这样做的理由何其容易,但正因如此,像剧中人物那样依然坚持自己原则才显得更难能可贵。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美剧后,就像忽然进入了一个真正美好的乌托邦,有一种“如果能在这样的团队中做新闻那真的是死而无憾了”的感觉。但乌托邦本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存在,这是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消费的时代,还有多少记者坚守誓言的纯洁,还有多少读者和观众关心这条新闻背后的故事,这种坚持还有多少意义,是否还像堂吉诃德那样无论多努力都只会遭到更多的嘲笑呢?索金的这部美剧,能给人以思考。但事实上还有多少人愿意思考?我曾经把这部剧推荐给几个同行,之后就如泥牛入海,他们再未对此剧给过任何回应。是太忙没时间看,还是早已对所谓的新闻理想麻木,只把它当做一份糊口营生,我不得而知。

  乔布斯曾经说过: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的改变世界。仿佛是命运的注定,将于2016年上映的电影《乔布斯传》的剧本交给了那个同样足够疯狂的索金。但理想主义者也不总会成功,有时他们同样会输得很惨,乔布斯在Macintosh上的失败让他被赶出了苹果,索金的《新闻编辑室》同样被唱响挽歌。乔布斯最终东山再起,索金仍有机会重获市场认可,而信守传统价值观的新闻媒体是否还有明天,却无人知晓。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影评(七):Why idealists can't fail

  orkin did his research for the series by observing several real-world cable news programs first-hand. But the soul is coming from Aaron Sorkin himself.

  电影的真核来自Sorkin,全部25集里,19集的编剧是Sorkin独立完成;整整3季的作品,不超过10位编剧,这也难怪The Newsroom是编剧最省的剧集之一。以Sorkin的原话说:I'm not interested in just producing. All I want to do is write...I'm writing about all kinds of things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So they do research for me.

  orkin的烙印如此强烈,以至于每一个人物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选手,以至于大部分人物的语速已经快到“绕口令”的境界。从第一集开始,我们就见识到了两个人同时高速说话的凌厉感。这么能写的Sorkin,真的让演员们吃了不少苦头。

  在信息碎片化的年代,在多数人沉默的年代,在全民聒噪的年代,理想主义者存活的空间太窄了:没有人再愿意安静地坐下来好好品味一份报纸、一条广播或一则新闻,信息的传递从mass media逐渐转移到了每个人的手上,无论是Facebook,twitter还是微信,随手发、随手读、随手评,代表的是更高的参与度和现场快感。正如第三季所展示的,当twitter的热词出现的时候,新闻就需要跟进,新闻编辑们所能做的,永远比流行要慢一拍。

  从新闻的现状来看,报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在线阅读逐渐取代了纸质阅读,当然任何一条新闻都是通过Google news跟进到最新的现在版本,时效性逐渐增强,随之而来的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加工,曾经是编辑们最体现活儿的时候,现在这一切好像都要交给观众自己去评判;信息的获取,曾经是记者的工作,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事件被旁观者捕捉,以至于当记者匆匆出动之后,获取的信息甚至还不如一位分享视频到YouTube的路人;信息的反馈,曾经是anchor的工作,越是资深的anchor越让人尊敬,而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主角,播音主持的工作看起来已经不再重要了。

  难道这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

  The Newsroom的主题,渗透着Sorkin对现实的思考,对现状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的“教化”——正如Will McAvoy遇到Mac之后被激励得那样。任何时候,一条“好”新闻依然有存在的市场,碎片的故事依然需要有人去解读,人心——最重要的人心,依然需要去安抚、去鼓励,最重要的,去“感化”。

  从第一季开篇在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演讲,第一次报道Deepwater Horizon石油泄漏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闻节目;人还是那个人,但是整个节目所反映的主题更加犀利,对真实现实世界的关注,对事件和人物的“吐槽”,以及不放弃任何一次试图“教化”的机会。Sorkin几乎是借着McAvoy的嘴,把他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从上到下晒了个遍。

  在一个Don Quixote式的人物主导下的新闻部,几乎所有人都被这种风格所吸引,所有人都在实践着当年那个被嘲笑的骑士所做的事情:改变整个新闻界,教化众生。这样的工作,永远都是理想主义者的专利。对于任何一个哪怕略带现实的人而言,这样做的结果基本就是骑着战马去对抗风车。他们当然不会喜欢这部剧,因为剧中的大部分人物的思维方式,都体现着Sorkin的味道,都是“理想主义”式的。他们试图在任何一个场合,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化他人的机会;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甚至不惜逃亡、入狱去捍卫自己的信念。有的时候,当戏剧化效果太强的时候,观众都不免有些难堪,——但是Sorkin有意为之,虽然这样做会有争议,但总好过四平八稳地写故事。

  现实一遍又一遍冲刷着暗礁,一艘破船摇摇晃晃地在海上漂流,远处的灯塔却依然明亮,而那就是希望。

  Why America is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We sure used to be. We stood up for what was right. We fought for moral reasons, we passed laws, struck down laws for moral reasons. We waged wars on poverty, not poor people. We sacrificed, we cared about our neighbors, we put our money where our mouths were, and we never beat our chest. We built great big things, made ungodl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explored the universe, cured diseases, and we cultiv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s and the world's greatest economy. We reached for the stars, acted like men. We aspired to intelligence; we didn't belittle it; it didn't make us feel inferior. We didn't identify ourselves by who we voted for in the last election, and we didn't scare so easy. We were able to be all these things and do all these things because we were informed. By great men, men who were revered.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影评(八):Man of la Mancha

  On HBO TV serial Newsroom ENDING

  quot;There's a hole in the side of the boat. That hole is never going to be fixed and it's never going away and you can't get a new boat. This is your boat. What you have to do is bail water out faster than it's coming in."

  - Aaron Sorkin

  What is illness to the body of our knight errant?

  What matter wounds?

  For each time he falls, he shall rise again.

  Woe to the wicked.

  ancho, my armor, my sword!

  Adventures, old friend!

  对于游侠来说疾病算得什么?

  伤口又能怎样?

  每次跌倒,他都重又起来。

  小人们,当心些!

  桑丘啊,

  取甲去!拿剑来!

  冒险去,老伙计!

  The mission of each true knight is duty...

  ay, is privilege.

  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To fight the unbeatable foe

  To bear with unbearable sorrow

  To run where the brave dare not go

  To right the unrightable wrong

  To love pure and chaste from afar

  To try when your arms are too weary

  To reach the unreachable star

  This is my quest

  To follow that star

  o matter how hopeless

  o matter how far

  To fight for the right

  Without question or pause

  To be willing to march into hell

  For a heavenly cause

  And I know if I'll only be true

  To this glorious quest

  That my heart will lie peaceful and calm

  When I'm laid to my rest

  And the world will be better for this

  That one man scorned and covered with scars

  till strove with his last ounce of courage

  To reach

  The unreachable star

  - Man of la Mancha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影评(九):还是我的船好

  哥大新闻系。

  一个好像说不出口的理想。

  不是怕嘲笑,只是发现突然“新闻系”成为了文科生填志愿最后的庇护所,发现那些曾经你觉得不可能会变成记者的人,都上了这条慷慨无私的船,而你貌似高傲地走开,说船要沉,太挤。

  可是还是会怀念。

  第一季的时候几乎没有看懂,只是不停地敲着空格看注释和字幕,试图回忆那些事件,然后看着Jim Harper的脸变胖。不过还是会觉得好棒,想到他们坚持的和陈说的,想到也许自己高考考上什么大学的新闻系可以涉足的,想到一种对现场的把握与调度,想到每天跑来跑去很忙碌又精彩的疲惫。

  所以当时写,“新闻不死,理想满血复活”。

  去清华暑期学校的时候带了卡拉奇的采访录,看到她对基辛格的问题尖锐回转的机敏,突然觉得惶恐,想到自己没有胆量去拥有满格智商去敲击另一个人也许并不坚挺的心理防线,然后掩盖住眼神慌张,去将会为世人所咀嚼引用的某句漏出来的话重重记下。

  每个星期回家总是会看一个礼拜堆在阳台上的报纸,省里的市里的iPad里的彭博,还有厕所台上的三联。当你背了六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干呕之后看到杭州一条巷子里的短长,或者法国葡萄酒的专题,你就会突然觉得自己还是灵光得紧的。啊,毕竟我知道政治书和解析几何,我也知道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和明天林奕华要来杭州啊。

  做新闻真好,至少我可以比别人先知道,至少我可以告诉别人,即使是在在体验过之后。

  考自主招生的时候要填对志愿的看法,这时候所有人才知道我想读新闻,而且想了那么久,而且是那么想。

  爸爸说,你怎么不告诉我啊。

  爸爸给了一个记者朋友看我写的关于新闻理想的文章,他说还是要去国外吧,但是祝你成功。当时脑海里的所有,就是这个新闻编辑室,就是ACN所有仿佛熟识的面孔,和他们的快到爆的语速。

  现在,你完结了,我也上了大学,上了一所好像很厉害的大学,可是,读的不是新闻啊。

  其实,第二志愿没有填新闻,第三第四第五志愿也没有。

  那么决绝地就放弃了一个隐秘但是毕竟坚持多年的东西,也是很神奇的事情。

  最后的结局算是好的吧,大家一起唱歌,该在一起的都在了一起,升了官,还是可以继承衣钵做着堂吉诃德,在办公室里奔跑和飞快地说话。

  现在我觉得艺术很好,电影很美,画展好看而且想天天画画,却还是做了一件和新闻相关的事情。

  也许只是想看看到底是怎么样的,不是ACN的新闻,而是身边的新闻。

  又突然觉得那条船真的没有我的船精致舒适,也许再也不会想。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影评(十):那些丰满的角色

  三季,刚好三年,伴随着我转变的三年。我必须写点什么,即使我的文笔很差。 从来没有一部剧,能让我不跳过片头曲,慢慢等着到剧情开始,直到The Newsroom 的出现:会议电话、不小心碰倒在报纸上的咖啡、桌上的面包、已逝(??)的大咖主播(原谅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当然,还有那久久不能挥散的旋律,这些都是我不愿意跳过片头的原因。因为这旋律,我甚至不愿意跳过只有白字的黑色屏幕的片尾!

  每一季,都有深得我心的台词

  第一季第一集开头,Mac对着大学生暴走,他说了一句:

  The first step to solve a problem is to recognize there is one!

  说实话,每分钟140+的单词量的台词对我这种英语菜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如果不是这一句台词,或许我早就已经放弃了这一部剧,现在看来,这(弃剧)当然是会让我悔恨的事情,幸好我没有,仅仅是因为这句台词。

  现实中,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透这句话呢(至少我还没有)?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去意识到问题(非直译,个人理解) 无意于批判社会现实,但我们是否过分强调了所谓的“正能量”,而忽视了已然存在的种种需要我们鼓起勇气去耐心地去解决的问题?

  经过网上的传播之后,will狂喷美国的话语被大家记住了,却忘记了他说的更重要的一句话:We are not(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ld),but we can!

  个人而言,相比于整日歌唱的夜莺和学舌说话的鹦鹉,我更欣赏拾粪者的勇气和屎壳郎的担当。我们总是会觉得拾粪者和屎壳郎臭气熏天、恶心,毫不掩饰地表达我们的厌恶,可不正是拾粪者和屎壳郎才保证了环境中夜莺和鹦鹉制造出(其实是所有人制造的)的粪便(请原谅我的不雅比喻)能够重新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而不污染环境么?

  实在无法直白地表达意思。

  第二季第七集,ACN被假新闻所累,收视率急剧下跌,老Charlie对大Boss Leona说:Leona ,We don`t have the trust of the pubilc anymore!

  大Boss:Get it back!!

  本集结束!

  相比于各位主角,由老戏骨Jane Fonda饰演的Leona Lansing角色丰满程度可谓丝毫不逊色,对于手下这群不省事的刺头,她从不吝啬自己的脾气,但更不吝啬自己的支持,作为老板,她拿出的是真金白银,为这群“Don Quixote”的理想买单!I want to do the honorable thing! 一句话,把Mrs Lansing 的内心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下属,也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观众。Aaron Sorkin的功底,实在了得!

  作为ACN的创始人,Leona 白手起家,“get it back”体现的是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出了问题捅了篓子,首先要做的是去解决问题填补漏洞get it back,而不是干瞪眼一事不干!而“do the honorable thing”,体现的则是作为曾经的创业者对于梦想的坚持与支持。其实骨子里,Leona也是一个Don Quixote。

  第三季第一集,CNN撤回发布的新闻,而ACN谨慎起见没有发布,众人欢呼。老Charlie对着众人说:

  He got knocked down,you didn`t get taller!(难道这句话正确的译法不是“砍掉姚明的双腿,并不能使敬明更高”?请四粉拿板砖轻拍)

  不得不承认,老骑士是睿智的,他的每一句话每一句台词,都充满着哲思(原谅我脑残粉了)。打击和损毁别人,并不能使自己更加高大上伟光正(内涵过于丰富,恕我不能细细道来)。别人错了,只能说明别人错了,并不能说明自己就对了!时下的人类社会戾气,不也很大原因来源于这种思想么?

  这让我想起初中时候一政治老师,某次同学干了件不算太坏的坏事儿,然后我也照着干了,不知说明原因我和这个同学吵起来了,被老师抓到办公室一顿训,然后说起起因,我对着老师指着同学说:他也是这样干的!(谁让我自小就是出卖同学的小能手呢哈哈哈)。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说出了一句让我终身不敢忘的话:别人犯的错,并不能成为你犯错的原因!一句话,让年少的我醍醐灌顶!

  关于Don Quixote

  如果抛开那些差点就要和Gossip Girl里面爱情戏码接近的桥段,我认为The Newsroom的剧情连贯性并不是很强的,当然剧情连贯从来不是这部剧的卖点,Aaron Sorkin 甚至可以地去打乱连贯性(如第二季,明显的倒叙穿插,如果不把整季看完,着实很难理解)。三季看完,我发现,这部剧的主线,就是Don Quixote,小说里的虚拟人物。

  没有深入地研究过这本小说,只是依稀记得Don骑着瘦马与风车磨坊对战的情景。对于这部小说,中式的解读往往是旧事物与新时代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Aaron Sorkin的理解却更进一步,以一群坚持传统的东部精英范的新闻工作者为替身,好不掩饰地阐述自己对于大众和新生事物地鄙夷。不仅仅在这部剧中,在The social network、Moneyball等Aaron的其他电影,也讲述别人眼中的疯子,坚持理想,坚持自我的故事。

  所以,Aaron Sorkin只不过是另一个疯子罢了,Don Quixote式的疯子!

  世俗化潮流与传统精英统治的对抗

  无论是Tea party运动,还是第三季里虽然不直接挑明但却也毫无掩盖的以URACN为口号的移动互联新闻APP的建设和应用,都凸显了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潮流。公民渴望参与到原本由精英所引领的社会事务中去,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传统精英所采用的方式截然不同,他们所追求的效果和传统精英所追求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或者其实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想要追求的效果(Will多次讥讽占领华尔街的女孩)。他们只是想要参与进去,没有特定的目标,也不惧(因无知而不惧)任何后果!

  Will甚至公开地在新闻里说Tea Party就是美国的塔利班,高收费律师Rebecca(我很喜欢这样称呼她)问他and?Will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The Taliban resented it! 这绝逼是Will说的除了The first step to solve a problem is to recognize there is one! 这句台词之外最精彩的话!!!

  茶党,只是政治世俗化潮流在剧中的替身而已,而那个参加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女孩儿,甚至只能算是一个替罪羊,被Will无情地侮辱和打击!

  而到了第三季,世俗化潮流的替身换成了那个被女神Sloan无情批判的那个Geek在运营的APP,而这个APP,事实上代表的是Twitter、Facebook等一系列提高了公民对社会实践参与度的移动互联网络,新老板Pruit,则是移动互联网络的积极践行者(那几个Geek只能算渣渣了)。

  我一度认为,如果第三季流于传统精英媒体和移动互联媒体之间的相互碰撞,那这部剧真是要烂尾了,直到看完第三季,我才忽然想明白,移动互联,其实和Tea Party,和占领华尔街运动一样,都是世俗化的替身啊!

  是的,移动互联应用提高了公民的参与度,但的确存在没有自我审查,不能确定真伪甚至可以制造假消息等弊端(我们的微博微信不也是这样么?)作为东部精英,也作为Genoa新闻事件的制造者和受害者,无论是Will还是Sloan都无法忍受这种不精确性!他们理所当然地要站出来批判它,指正它,教化它!

  Will在牢房里也没闲着,他面对的就是普通的大众中的一员,也就是那个监狱里的家暴男。家暴男强调:陪审团里有9个是女的,公派律师是女的,检察官是女的,法官也是女的!他认为,他之所以被判有罪,多少和这些女人有关系,却从来不认为,自己被判罪,就是因为自己有罪!家暴男还说,如果认罪,只判6个月,但是他不认罪,结果被判了两年!看吧,他从来没有在乎过结果会怎么样,因为他在乎的是他不能认罪!

  家暴男不断地挑衅Will,终于,Will霸气地说出了:

  “I want you see that I got 4 inches on you and you`re giving up 30pounds,I`m not your wife,raise you hands above youe hips and I`ll knock you the fuck into next week”

  不管Will多少次地强调自己来自内布拉斯加,也不管他愿不愿意承认,Will就是eastern elite,他有着良好的教育、成功的职业生涯和高的品位,他就是东北部的精英!而和他面对面的家暴男,就是典型的大众中大普通人,他所代表的,就是世俗的大众,他喜欢的人是老布什(幸好不是小布什),但是他分不清老布什是哈佛还是耶鲁毕业的。Will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人,无法被教化的普通人,就像Don Quixote面对的风车一样。

  这简直就是传统精英与世俗化潮流面对面的碰撞!

  Don keefer也没有闲着,他去采访被强奸的女孩,劝她不要去直播间接受采访,因为一旦电视直播给大众看到,女孩儿就肯定会被打上“荡妇”的标签,这或许是对于一个耶鲁女孩来说最大的、全方位的打击。你看,大众从来都不要是非黑白,他们只是需要饭后聊资而已,不管这种聊资会对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女孩儿一开始也坚持要去接受采访,不管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她只是想这么做而已,不为了什么。Don苦口婆心,甚至把女神Sloan如何对待贴她裸照的渣男的事儿都说给女孩儿听了,女孩儿依然要到直播间和一口否认强奸的男生对质。但是她终究没有去,大概是因为她是yale的学生吧,她将来是要成为精英的!

  Aaron 想尽一切办法告诉(教化)世人,如果想参与进来,就自己成为精英吧!乌合之众是没有资格参与进社会议题的。

  什么是democracy?什么是好的democracy?

  民众当然认为,真正的democracy必须要由自己参与进去,不管结果会怎么样,我就是要参与进去。于是就有了Tea Party、占领华尔街、Twitter、Facebook,于是就有了微博、微信、占Z。在他们看来,democracy就是民众的参与,他们不管为什么参与,如何参与以及参与的后果。

  精英当然认为,你们没资格参与,如果想参与,变成精英再来玩!

  那么,这个世界,到底应该由精英统治,还是大众参与,我想,Aaron Sorkin给出了他的答案,而你我,也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总是意犹未尽,觉得还有好多好多要写,待我慢慢再填补吧!

  最先发表于知乎中问题“看完美剧《新闻编辑室 (Newsroom)》的最终集,你有什么想法?”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095078/answer/3539753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