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擒凶记》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擒凶记》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24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擒凶记》经典观后感10篇

  《擒凶记》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詹姆斯·斯图尔特 / 多丽丝·黛 / 克里斯托弗·奥尔森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擒凶记》观后感(一):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本(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饰)和乔(桃丽丝·戴 Doris Day 饰)是一对感情十分要好的夫妻,带着儿子汉克(Christopher Olsen 饰),一家三口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摩洛哥度假。一次偶然中,本和乔结识了名叫路易斯(丹尼尔·盖林 Daniel Gélin 饰)的男人,他们在一起相处十分融洽。

  不幸事情发生了,路易斯被凶手刺杀身亡,临死前,他透露了一个神秘的名字——“安伯斯·查培”,并且告诉本和乔,有人正在伦敦执行一项秘密的暗杀行动,在得知了这个惊天秘密后,本和乔来到了伦敦。暗杀者自知行动泄露,为了取得最后的成功,他们不择手段绑架了汉克,可即便如此,也没能动摇本和乔声张正义的决心。

  《擒凶记》观后感(二):小感

  我讨厌男主角在片中表现。和陌生人交谈疏于防范(这一点,比细心观察的妻子差远了,难道真是性别决定的),到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是“医生”挂在嘴边,独闯教堂中间决定叫警察了,事前怎么不?刺杀首相这等事也没法和警察说清楚,还是靠妻子一声尖叫才阻止了刺杀的成功。

  说及此,很瞧不起片中苏格兰场那帮警察的办事能力和效率。

  对被刺杀目标是谁有疑惑。似乎是说某国驻英国大使策划刺杀本国首相。选定的手下竟然是英国牧师,又去法属摩纳哥寻找的刺客。刺客心理承受能力差,被一高音女声尖叫吓得没了准头,慌里慌张下自己从包厢掉下去摔死了。

  不过没弄清楚,死去的英国特工扮作黑人被当地警察追赶是怎么回事?逃跑过程中,被一个半路杀出来的人从后面跟上被刀刺死。还特工呢?水平。

  《擒凶记》观后感(三):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2008-01-01 04:26

  终于开始要写些东西了,但没想到第一篇影评竟然是关于希区柯克这位悬念大师的作品----一部小小的悬念剧。

  真的纯属偶然,偶然的看到他,偶然的喜欢上这部老电影。。。

  不同于如今奢靡,花哨的大片的制作,这部老影片更多的是平时的镜头,用剧情本身来推动事件的发展,并牢牢的抓住观者的心。

  希区柯克曾两次执导这部影片,一部是在三十年代于英国拍摄的黑白片版本,另一版则是1955年于美国翻拍的,我看的就是后者。影片描述了一个美国家庭到瑞士度假,意外从一名垂死的间谍口中知悉一位驻伦敦的外交官将在他出席音乐会时被人暗杀。为了让这对夫妇守口如瓶,暗杀者绑架了他们的孩子作为人质,然而他俩还是去了音乐所。阻止了这次暗杀行动,同时也救出了他们的孩子

  影片虽是一部悬念剧,但片中却混合了间谍片、警匪片、喜剧片等多元化的素材,拍成一部内容丰富剧力强烈的作品,并且微妙地反映了当年一触即发的欧洲政治局势。

  并且整个剧情充溢的不是阴谋叠加的杀戮,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对善良的夫妻如何尽己所能去救出他们的孩子。而当最后女主角Doris在钢琴前,眼含热泪内心焦急的唱起那首包含了亲情的whatever will be,will be,男主角顺利救出了他们孩子全家团聚时,把浓浓的亲情推上了高潮。

  附: 希区柯克年表

  1899年8月13日,阿尔弗雷德•约瑟夫•希区柯克出生在伦敦东部的莱顿斯顿一个经营蔬菜批发的普通人家。

  1913年,在伦敦大学选修艺术课程。

  1920年,希区柯克自荐到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伊林斯顿的一个制片厂工作经历了字幕设计,美术导演,编辑等工作。

  1922年底,摄制了《皮博迪夫人》(又名:第十三号),此片是他初次执导。

  1923年,在《女人对女人》中,希区柯克担任助理导演。

  1924年,希区柯克拍摄《白色的阴影》、《充满激情的冒险》、《普鲁特的堕落》、《恶棍》。

  1925年,《欢乐园》和《山鹰》(首次独立执导影片)。

  1926年,执导影片《房客》(《寄宿人》)。12月2日,希区柯克与艾尔玛正式结婚

  1927年,执导影片《下坡路》和《水性杨花》。然后,希区柯克与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签约,相继执导了《手镯》和《农夫的妻子》。

  1928年,执导影片《香槟》和《蒙克斯人》。

  1929年,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讹诈》,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0年,《朱诺和孔雀》(根据希恩•奥凯西的舞台剧改编)。

  1931年,拍摄《骗局》。

  1932年,执导影片《第十七号》、《奇怪的富翁》。在这期间又执导了《一代红颜》。辞去在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的职务。

  1933年,执导影片《维也纳的华尔兹》。受聘于英国高蒙影业公司。

  1934年,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暗杀者之家》)。

  1935年,执导影片《三十九级台阶》和《间谍末日》。

  1936年,执导影片《破坏》。

  1937年,执导影片《年少无知》、《失踪的女人》。

  1938年,执导影片《牙买加旅店》、《失踪的女人》获得纽约影评协会奖,同时被评选为当年最佳影片,引起好莱坞的注目。

  1939年,适逢二战开始,希区柯克举家前往美国洛杉矶,开始了他在好莱坞的工作。执导影片《蝴蝶梦》,获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黑白片摄影奖。

  1940年,执导影片《海外特派员》和《史密斯夫妇》。

  1941年,执导影片《海角擒凶》。

  1943年,执导影片《救生艇》。

  1944年,希区柯克在伦敦执导法语短片《一路平安》和《马达加斯加历险记》;返回美国后开始拍摄影片《爱德华大夫》。

  1945年,执导影片《美人计》,也是英格丽褒曼出演的最后一部希区柯克电影。她与罗赛里尼的“私奔”给希区柯克不小的打击。

  1946年,在英国与西德尼•伯恩斯坦合作建立独立的制片公司。

  1947年,执导影片《帕拉亭案件》。

  1948年,希区柯克自己独立制作的影片《绳索》问世,该片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执导影片《摩羯星座下》。

  1949年,执导影片《怯场》。希区柯克与朋友合作的公司倒闭。开始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合作拍片。

  1950年,执导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此片根据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改编。

  1952年,执导影片《我忏悔》。

  1953年,执导影片《电话谋杀案》(首次采用立体电影技术拍摄)和另一部代表作《后窗》。

  1954年,执导影片《捉贼记》。

  1955年,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重拍)。同年加入美国国籍。10月,开始拍摄电视系列片《希区柯克剧场》。执导完成电视片《报复》。

  1956年,执导《哈里的麻烦》和《冤枉的人》。

  1957年,拍摄《在死者中间》,后来改名为《眩晕》。9月30日,电视连续剧《深闺疑云》开始播映。

  1959年,执导影片《西北偏北》。

  1960年,执导影片《精神病患者》,获1960年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女配角金球奖。诡异的题材,意外的故事发展,低预算的黑白制作,让这部电影成为希电影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1963年,希区柯克与环球影片公司签约。执导影片《群鸟》。

  1964年,执导影片《玛尔妮》。当时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们都或多或少受到希区柯克的影响。我们看当时的作品都会有所体会,而在特瑞夫和希区柯克的对谈录中更可以清楚看到。

  1965年,出版访谈录《希区柯克论电影》。

  1966年深秋,开始投拍影片《破碎的幕布》。

  1968年4月,希区柯克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加州大学授予希区柯克名誉博士学位。

  1969年,执导影片《黄玉》。

  1971年,希区柯克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为拍摄电影《狂凶记》,希区柯克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祖国。

  1972年,执导影片《狂凶记》,让观众看到希区柯克雄风依在,这部电影流畅圆,是希后期的佳作。希区柯克获得金球奖,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75年,执导影片《家庭阴谋》。

  1979年,希区柯克被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因身体原因,被迫放弃他所从事的电影工作。

  1980年1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希区柯克爵士封号。4月28日晚,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终因肾功能衰竭,在洛杉矶逝世。

  《擒凶记》观后感(四):再观《擒凶记》的思考

  再看希区柯克的经典《擒凶记》,故事情节已了然于心,多利斯·戴的经典老歌Que sera, sera依然在耳边回荡。不同的是,影片的人物刻画还是让我有了一点新的思考。剧中的主人公是一对美国夫妇,故事围绕此二人在北非旅游卷入一起谋杀案,儿子被绑架,两人根据线索对其营救展开。

  影片事实上分析了男女两性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各自所长。影片开始,一家人在客车上邂逅法国人Bernard,丈夫与其聊得火热,不加掩饰地将自己的职业、家庭地址、旅程安排等一并透露给对方,妻子则对法国人在“不对等”的谈话中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而产生怀疑。

  来到旅馆,Bernard邀二人品尝摩洛哥美食,自己借口有事离开,之后却不合时宜地出现在晚宴上。丈夫对此大为光火,意图找其理论,却被妻子冷静地劝阻。

  孩子被绑架后,夫妻俩处理问题时的冷静与判断力也由此颠倒。丈夫预料到妻子无法面对事实,诱骗她服下镇定剂,并第一时间制定了营救孩子的计划。在之后的歌剧院谋杀中,妻子面对刺客行凶手足无措,在即将崩溃之际使出女人的杀手锏尖叫,使首相免于一劫。随后丈夫冷静地设计了进入大使馆的方法,夫妻俩配合将儿子救出。

  整个事件的发展,是在丈夫的理性与急躁,妻子的洞察力与脆弱相互交织的过程中进行的。有趣的是,男人和女人在处理问题时的差异和冲突,会使事件不断地复杂化,但在最焦灼的时刻,一切却往往因为这种差异峰回路转,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也许这正是这个世界如此斑驳瑰丽,惊心动魄的原因吧。

  《擒凶记》观后感(五):凶手都不用擒好吧

  希区柯克是一个对细节非常专注的导演,有时候有着令人着迷的气质

  Doris Day在这个片子里那首Que sera, sera流传太广,总是在别的场合听到,以至于无法和这个电影联系起来。

  刺杀的枪声和歌剧中最高潮的钹声是完美谋杀的和谐音符。不断加快的节奏,等待的枪手,一直不断被打开的门,女人的尖叫声,凶手的意外死亡。这种悬念的消解方式,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合精彩故事的逻辑(应该有一番精彩的搏斗什么的),带着反高潮的简单真实(这凶手哪用擒啊,都跌死了),这种感觉怪异真切的。

  詹姆斯·斯图尔特爬上教堂的大钟的时候,我感到一阵惊喜。因为之前我一直都在想着他该要怎么撞开门。但是这里好像有个Bug,他一醒来就直奔阿尔伯特音乐厅,他怎么知道的刺客在那里的,他不是昏过去了么?

  歌声最后成为救命的歌声,这个至少还是在预料之中的。不过跟其他的希区柯克选取的女明星相比,Doris Day的歌声无人能比,演技也是差的不一般。话说回来,最后的大结局我还真没有想到大家还在那儿老老实实地等着。

  《擒凶记》观后感(六):戏谑的献礼

  非常喜爱希区柯克的电影,这部翻拍版依然引人入胜,即便今天看来,虽然惊悚和悬疑已经平平无奇,但是大师的节奏感依然可以带动人们情绪……

  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意犹未尽,或者可以说是虎头蛇尾,希区柯克电影的结尾总是一个提速,好似冲刺,又好像高潮,留下的只是余韵……

  深受精神分析影响的大师,在这部电影中却不甚明显,特别是电影中叙事的逻辑,使得一切所发生的都过于刻意,电影中的政治意味也很有隐喻,故事是讲述英国政治的倾轧,却将发生的场所搞到摩洛哥,又丑化了穆斯林……

  在故事的进程中,电影主人公不断强调他们的美国身份,美国的被重视,美国使馆的威力,更是美国人化解了英国危机,这或许是希区柯克在好莱坞发展给美国的一份主旋律小礼物……

  《擒凶记》观后感(七):太多不知道的男人

  本片名为知道太多的男人,实则讲的却是关于不知道太多的男人,是关于面对女性强势崛起,男性在维护自身统治地位过程中的力不从心。

  影片一开始,公交车上,桃瑞丝·戴最先对法国人过分的好奇心产生了怀疑,“他把你了解到底儿掉,你却对他一无所知。”但这及时的提醒被她丈夫所忽视,他只是将其归结于女人的善妒:只问我却没问她。但之后的风云突变则证明,戴的直觉和观察并非是出于人性弱点而是真的非常敏锐。至此,她一球领先!

  斯图尔特想当然地把法国人遗言中的最后一个单词当做人名,结果导致他误闯动物标本店,差点耽误了护国、救子的大事。而戴呢,虽然直觉这次没有帮上什么忙,她还是在与伦敦老友的叙旧闲聊中及时领悟出:那是地名而非人名!考虑到激发灵感的老友是来自女方而非男方,戴又以人脉关系再下一城。

  夫妻汇合于教堂外。戴首先提议应该马上报警,可斯图尔特的男人自大突然作祟,“还是咱们自己来解决!”进门唱诗,女绑匪认出二人,但又不便声张,只好转回身向正在乔装神父布道的男匪首递眼色。此处希胖处理的很有趣:

  假神父明白事有蹊跷,但又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向后张望。却怎奈信徒众多,挡住了后排夫妇二人的身影,加之斯图尔特有意放低身体藏于柱后,所以对方没有发现。可仅仅片刻之后,斯图尔特就变得紧张和不知所措。他让妻子赶紧去报警,因为他自己“已经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于是戴就在全场皆坐之下,突兀起身疾走出门。结果让假神父的目光逮了个正着……很明显,这一回合男方在深入虎穴前、后的两次决断中都犯了错。先是左倾冒险主义,然后在形式危机下又自乱阵脚。女方呢,虽不处于主导地位,却也没有因爱子近在眼前而失去理智。三球领先,合情合理。

  紧接着,戴在电话报警时遭遇了英国官僚作风的敷衍搪塞,但对方也在她的执着之下泄露了长官去向。偏巧就是即将发生的刺杀行动所在地:埃尔伯特剧院!应该说,此处虽为巧合,但巧的很有水准:首相大人听戏,警察首脑岂有不去捧场护驾的道理?那一边,男人却刚从被绑匪击昏的状态下苏醒过来,吃力地顺着大钟垂绳爬出教堂脱身。期间,大钟莫名狂响,惹得附近居民驻足围观,场面颇为狼狈……至此,他已净吞四蛋。

  剧院高潮处,表面上好像是夫妻二人合力救下了首相。但实际完全靠戴的“路见不平一声吼”来的恰到好处。因为从时间次序上,斯图尔特跑上楼挨着包厢找犯罪源头是发生在枪响之后。当然,迫使杀手坠楼毙命,是要归功与他。但受益者却是导演希区柯克。因为只有杀手毙命而非被生擒并供出幕后指使,才能让之前的伏笔——那首儿歌,变成最后收官的核心要素。另外,提议通过接受首相宴会邀约以智取爱子的,也是斯图尔特……但无论如何,这两处锦上添花式的功绩,远远无法扭转男人在整部影片中的完败局面。

  但就算本片的确存在上述“进步”意识,整体而言仍属希胖中游作品。

  莱昂内曾说,“希区柯克是伟大的艺术家。但他过于蔑视现实。我不能同意这种方式。”

  莱翁不能认同,并不代表侧重想象便是一种缺点。但反之,侧重想象也应该有个尺度和评判标准,不能因为侧重了想象,所以“赋予节奏和影像诱惑性的方式所掩盖的内容”就一定是出色的。56版《擒凶记》刚好就在这方面存在缺陷。

  很明显,计划败露之后犯罪分子的反应是不合逻辑的。没错,你可以说即使是职业杀手也有他某些最基本的道德良知,可如此重大的政治暗杀计划与只靠绑架封口却不想伤及无辜之间的落差是否太大?虽然我们也不可能替阴谋策划者想出万全之策,但仅因绑架了小孩,就放任其父母不管,任由其欧洲非洲飞来飞去也太过形同儿戏。

  现实虚弱之时,想象如能强大,仍可很大程度抵消逻辑的质疑。就像《西北偏北》中旷野飞机追杀。但“音乐厅下手,以锣声掩护枪声”这好像也只是侧重实用效果而并没有多少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吧?况且,围绕这个“刺杀点”的铺垫实在是太过啰嗦:片头就脱离故事背景的强化呈现一大段乐队演奏;后面假神父向杀手交代任务要点,留声机又反复播放关键两小节;再来到包厢落座,又特别安排女听众拿起乐谱,按律索谱……

  个人能理解导演的本意。他想让观众能随着乐曲发展而神经持续紧绷,以实现悬疑惊悚之最大效果。而且他也清楚意识到,古典音乐的阳春白雪可能会导致观众无法对上节奏,因此必须于片中各个段落反复加以强化。但说实话,这种东西是强化不来的。古典乐盲就是再听多少遍也还是找不到那个点。况且,从实际内容来看,“视觉提示”也与“听觉提示”产生了冗余重复——观众看到乐手拿起了锣,杀手举起了枪,就已经意识到要命的时间点即将来临,他们又何必额外再用耳朵去跟莫名其妙的旋律较劲呢?

  惊悚片中的声画巧思可以有,但要简单直观。比如《M是凶手》中盲人老者辨认出彼得洛的口哨;以及与本片形式非常接近但效果更佳的《侏罗纪公园》中的一场戏:这边在逐项恢复电力,那边三人正要翻越高压围栏。斯皮只用了一个很简单下摇镜头就传递强烈的紧张给观众——当前按到了哪个钮,它距离下面标着“高压围栏”的按钮还有多远?!

  另一处声音构思也不成功。戴的演唱不知为何感觉很硬,特别是掺法语那两句,缺少慈母般的温柔。如此的歌声即使“脱离现实”地穿墙跃梯传到楼上的小孩耳中,也不足以激荡起观众的情绪。女绑匪的反应有些突兀,缺乏足够铺垫。破门而入之前,有个不错的小悬念:到底谁先进来?可等到枪口指向父子二人时,希区柯克也不知道如何收场才好。希式悬吊是不好意思再搞了,那就只能采用最大众化的……

  (希区柯克杀人现场。本片法国间谍遇刺一场戏高票入选:http://www.douban.com/note/30145568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