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午后之爱》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午后之爱》经典影评10篇

2017-12-25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午后之爱》经典影评10篇

  《午后之爱》是一部由埃里克·侯麦执导,贝尔纳·维尔莱 / Zouzou / Françoise Verley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后之爱》影评(一):午后之 爱

  就像他去商店买套领毛衣一样美丽的女店员向他推荐一件绿色格子衬衫,他开始抵触,然后让步说可以试试但一定不会买,然后穿上衬衫并引来女店员的称赞并最后愉快的买下了常规计划之外的格子衬衣,回家后并声称自己爱这件衣服

  他对于克洛伊的感情也是如出一辙。但,人很难会因为厌倦了习惯穿的各色套领毛衣转而把衣柜塞满格子衬衫。

  妻子在最后噙着泪的那段告白,不也正是他自己的回答。

  我一直觉得侯麦的电影不是想要告诉我什么道理,而是让我从一个观影人的身份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它处处充满巧妙地难题和不经意的愉悦。没有人是孤单的,你和身边漂亮秘书或同事玩着无伤大雅的调情,你在不同场合用不可知的可能性应用在各色女人身上,你不吃午餐然后再下午2到3点来一份简餐,这些事都有人在陪你做,很多人,就如同那个他很久不见的老朋友说的:你以为自己很特别,但有成千上万和你一样的人。

  男人做过一个清晰的白日梦,梦见所有咖啡馆旁路过的漂亮女人都能被自己所诱惑。而最后那个女孩子却因为 对恋人绝对的爱 而清醒的拒绝了他。这在潜意识里,暗示了他对于 爱 的强大信仰。这也使故事得以有了这样的片尾。

  由电影延伸的无关的:安定感有时可以成为出轨的保障。一个男人会在有爱人情况下对身边任意女人捏造暧昧的假象,而在他单身时,这样的自身状况会限制他的妄想。

  《午后之爱》影评(二):道德胜利

  在经历了前五个道德故事的相识,相爱,嫉妒,猜疑和动摇之后,最后这一部故事终于走进了幸福婚姻殿堂,终于没有了无休无止的假期,终于能够看到法国小资们比较真实的生活,终于切切实实地把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摆上了剧本。

  所以这最后的考验也是最为困难的。曾经的三角恋人,比前几部偶遇或者被介绍的女人们不一样,一出场就唤醒了男主角心中隐秘的部分,就像他一直幻想的如果自己没有和妻子结婚,会不会和街上这些美女发生什么一样,现在,机会来了。轻拢慢捻,欲擒故纵,最后又如洪水猛兽的克洛伊,脱下道德的伪装,也许是六部故事里最聪明睿智,也是最强的终极大BOSS。

  欣慰的是,男主那哲学家般的道德思想拯救了一切。其实,全世界的美女,都只不过是妻子的美的延伸,每当我拥抱海琳,我就拥抱了所有的女人。他不知道,他这蛋疼的午后意淫,却也拯救了全世界的男人,于道德与责任水深火热之中。

  一切都始于婚后生活的麻木与平淡,推荐年轻清爽的衬衫的女导购,穿短裙弯腰倒茶的女秘书,在自家裸体走来走去的女保姆,都挑逗着男主行动,去实现他那个与她们发生点什么的幻想。然而,也是平淡的生活最终击败他,让他落荒而逃。这一次,只不过是那件套在自己头上逗过孩子玩的毛衣,在妥协的最后一刻顽强地不被男主脱下,仿佛道德最后的挣扎

  男主对蓝色的偏爱,导演对布景的不讲究,前五个故事代表着全世界女人的女主角出场,都让这部完结篇看上去那么不像电影,而像每个男人心中都曾有过的午后幻想,有的人一败涂地,而侯麦在这里,让理性觉醒,让道德胜利。

  《午后之爱》影评(三):谁会喜欢一个冗长无聊的午后

  婚姻生活美满的中产阶级弗德里克不喜欢空闲的午后,当他闲下来,有时便会开始幻想与各种女性邂逅的场景,可能在街角亦或者咖啡店。就连他自己也发现,结婚之后他觉得所有女性都是迷人的。由此他甚至做了一个梦,关于他身上穿戴了一个感性的发射器,可以消除他人的自由意志,将他所遇到的各路女性都能顺理成章地接受他的挑逗。即便是这一个略显幼稚的白日梦,都能让弗德里克回味很久,可见被婚姻包围着的弗德里克,早已被剥夺了一些在他看来难以割舍的乐趣与权利。尽管弗德里克表面上遵守着对待配偶忠诚的契约,可趋于平淡无奇的生活还是让他有一颗不安于室的心,一个午后,旧友克洛伊毫无预示地闯入他的生活,更是撬开了弗德里克对婚外情举棋不定却又期待已久的渴望。正是这样的刺激与好奇,加上克洛伊越发嚣张的诱惑,使弗德里克逐渐陷入其中。 记得还在上高中时候,每当下午,太阳光直射进教室晒得人发烫,我总会定时定点就开始犯困,课间慵懒地将手臂伏案在桌上小憩,时不时短暂的梦境会让我暂时抽离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之外,其中我最常梦到的场景就是,喜欢的男生若无其事地走进教室,一把拉起我的手,无视老师同学,把我往教室外头拽,然后二人手牵手奔跑穿过操场跑出学校的大门,和对方大笑相视。也许是不合适的对比,但站在这样的角度上,似乎更能够理解弗德里克所想。 好在他最后经受住了诱惑。

  《午后之爱》影评(四):《午后之爱》:盐与胡椒

  #本文整理收集于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

  这是埃里克·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影片中的最后一部,关于一个已婚男人的午后臆想,絮叨叨讲述他一段撩拨至极的婚外艳遇,细腻描绘了他在面对这场桃色诱惑时的内心波动。

  男主角弗雷德里克,和所有中产阶级一样保持着自己的优雅与矜持和相当的犹疑与虚软。以普世角度看,他的妻子漂亮又温顺,他的工作体面又合适,他的生活美满又乏味。

  在某个工作日下午,他坐在咖啡馆偷闲,脑子里闪过散步时与他擦肩而过的女人们,并颇有哲理性地总结道:“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一些她的美。她是美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而眼下,经过窗前的这些女人,冷漠的、仓促的、踌躇的、忙碌的、有人陪伴的、孤单的,他幻想其实他拥有她们全部,脖子上戴着的装置能消磨别人的自由意志,这些女人是最好的试验品。她们在弗雷德里克的想象中各有各的脾气,但最终都拜倒在他的套头衫下。只有一个匆忙的小姑娘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反问他,“我干嘛跟你走?你回答不了,是吧?”

  克洛伊的出现是意料之外的遇见。这个女人和妻子不同,她是个“凭着冲动做事的女人”,是个“需要保持安全距离”的女人。弗雷德里克全无排斥且漫不经心地应对,开始只当是和办公室那些美女一样的调情对象,又因为旧日相识,故而“能更深入一些”。长期旅行、恋爱经历,让克洛伊自带某种辛辣气质。她可一不可再的浪漫使自觉生活无趣的弗雷德里克难以自持。

  但当克洛伊提出想在晚上约会时,弗雷德里克说:“哦,不,我们只能安排在下午见面。”她始终只是他午后的小憩,是他平淡婚姻生活的调味。在他始终摇摆也始终未越雷池的道德设定里,午后与夜晚不仅是日夜的差别,也是围城内外的区别。克洛伊就像他之前被店员劝说买下的一件法兰绒衬衫,新鲜漂亮,妻子海琳则是他常年不变的套头衫,穿腻了同一款样式总得换换。而克洛伊的挑逗一次比一次赤裸,弗雷德里克进两步退一步的踟蹰。终于在只差临门一脚时,他脱套头衫的动作让自己忽然想起了尚在襁褓的儿子理智战胜了情欲,于是他抛下情人,落荒而逃。

  正像弗雷德里克的合伙人说的,他不带妻子赴宴,才好和陌生美人搭讪。他们都被幸福枯燥的婚姻生活束缚,所以总是期待平淡之外的极富吸引力且无需负责任的调情。这里的他们不仅指这些已婚男人,同样包括了已婚女人。

  片中前后的台词细节若有似无地暗示着弗雷德里克的妻子海琳其实不过是他的镜子。在弗雷德里克拒绝情人返家的午后,她的情绪崩溃提醒了观众海琳在镜头以外的私生活,她可能反倒是没能拒绝掉诱惑的那个。他安慰她亲吻她,一切回归如旧。

  一如开篇处,习惯避开寻常就餐时间的弗雷德里克,坐在咖啡馆里享受着和世俗保持疏离的优越感。他偶然路过的朋友对他说:“这样的人不只你一个……你以为你很特别,但有成千上万和你一样的人。”

  1.Aug.2017

  《午后之爱》影评(五):当欲望遭遇婚姻

  影片名称其实就是一个隐语,昭示了男主人公曾经自以为是的认为,只是在每天宁静的午后时分和一个异性“老朋友”聊聊天,逛逛街,实在不需要在精神上背负太多道德上的重负。

  但是,事情发展渐渐地还是失去了控制,原本想好了只在精神上“出出轨”的当事双方仿佛是无法控制的滑向了“实质出轨”的深渊……

  极喜欢影片的结尾(至少是结尾的一部分):正准备“将思想付诸于行动”的男主人公偶然瞥见镜子里半脱了衣服的,那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自己,联想起自己就是以这般傻乎乎面目逗自己女儿开心的,转瞬之间,丈夫,妻子,责任,担当……诸如此类的词语全都跳入了他的脑海,他闪电般的重新穿好衣服,夺门而出,甚至没时间顾得及向他那位早已躺在床上等他的女朋友说一声再见……

  《午后之爱》影评(六):[笔记]男主角的碎碎念

  (口袋书就是便携,不能怪我们不爱读书啊233是因为不方便啦)

  在我结婚后,我觉得所有的女人都是迷人的。在她们最世俗的角色中,我给予他们一种神秘感,那是我曾经几乎全盘拒绝的。我对她们的生活产生好奇,即使她们没教我任何新东西

  我爱城市,乡下和郊区让我沮丧,即使拥挤嘈杂。我永远不倦于跳进人群中,我爱人群就如爱大海,不是为了被吞噬或迷失其中,而是为了就像一个孤独的海盗一样在此遨游,满足于被潮水带着走,然而在它分开或者驱散的时候自己奋力向前游。就像海洋一样,人群让我漫游的头脑神清气爽,几乎我所有的意念都产生于街道,甚至和工作有关的那些。

  讨厌下午,害怕下午。午饭。吃了四个小时的午餐还不肯走。我们从没在下午见过面。午后的意义是什么

  婚姻的感觉正包围着我,剥夺我的权利,我想逃离。(人们选择结婚的缘由是什么呢 明明不喜欢被束缚)对安静快乐的渴望,无止境的在我面前延伸,让我沮丧。

  当我看到恋人们时,我想他们和他们的将来,多于想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所以我爱城市,人们出现然后消失,你看不到他们老去。让巴黎的街道如此迷人的东西是,女人频繁且稍纵即逝的出现,我几乎可以肯定不会再见到她们,有她们在就够了,冷漠,对其魅力自信,乐于在我身上测试它的效果,就像我用微微一笑,或者不经意的一眼,来测试我在她们身上的效果一样。我感觉她们的诱人力量并没有为此屈服,这没有让我疏远海琳,完全没有,我对自己说,这些路过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时,我拥抱了所有的女人。

  但我也觉得我的生活在流逝,而别人的生活在展开,和我的生活平行而近,它阻止我不要成为其中一部分,不要让这些女人在赶着去做未知的工作,或者在享受未知的快乐途中停下来。我梦想其实我拥有她们的全部。最近,在空闲时我因一个白日梦日益变得清晰和具体高兴

  一个伴着科幻音乐的推镜头,陷入幻想。

  第一部分。克洛伊。

  为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 每个人都不说真心话。我喜欢被漂亮的人包围。

  第二部分 太太生产了。

  结了婚的人真矫情。

  还是不知道世界电影史作业要怎么写。

  《午后之爱》影评(七):撩拨你的不是欲望,是平淡无奇的生活

  当男主角弗德里克坐在午后的咖啡厅里,望着来来往往的穿大衣的穿貂皮的牵着小狗的、神色落寞的匆促苍白的高傲孤独的女人们走来走去,幻想着和她们之中的每一个发生一段艳情的对话时,我们其实就可以知道,婚外情就像时刻表的那列车一样,将会准时抵达他空洞无聊的生活。

  这是侯麦的道德故事中的最后一个故事。男人经过了重重道德的考验,终于抵达婚姻。像所有中产阶级一样,他的婚姻美满而又乏味,就像他的妻子一样,有着端庄的面容和平板的身材。

  弗德里克有自己的事业(一个小公司),有一个拥有体面而固定职业的妻子(中学教师),还有两个新生的孩子,在这个社会看来,他的生活美满,而且他必须维持这种与他的地位相称的美满。所以,当那个走过许多国家、换过许多情人的克洛伊大大咧咧地冲进他的美满生活时,他断然地拒绝了。他对他的妻子说,这是一个“凭着冲动做事的女人”,“还是保持安全的距离为佳”。

  他漫不经心、不无排斥地与克洛伊周旋,开始时只不过是多一个调情的对象,就像他与办公室里的那些美女们一样,只不过“能更深入一些”。但是克洛伊那满不在乎的风情和富有挑逗意味的奔放热情却一点点让他陷入更深一层的矛盾。

  “我们晚上见面。”

  “哦,不,我们只能安排在下午见面。”

  当克洛伊提出在晚上约会的提议时,他再一次断然地拒绝了。在他的心里,与克洛伊的这种约会只能是午后小休的一个调剂,正如对他平淡的婚姻生活的一个调剂。他喜欢她,享受这种约会,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在他的心里,午后和晚上有一条界限,午后就像是婚姻里这种暧昧的灰色地带,而晚上就是那个桃色但危险的界外。所以,每次关键时刻他就像唐僧一样,对克洛伊说“我爱我的妻子”——他是自己的那只孙猴子,每次都得给自己念咒语。

  只要你纵容和放任,生活这头野马总会带你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去,何况克洛伊是一个浪漫的、无所顾忌的女人。她总是穿着颜色鲜亮的衣服,她可以和不爱的男人上床,也可以抛弃爱她爱得死去活来的男人,她服从于自己的欲望和任性。这样的女人是富有刺激的,所以弗德里克渐渐地迷上了她;但是这样的女人也是危险的,因为她最终会提出要求。

  影片在描述这种“你进我退”的探戈一般的婚外情时,是如此地细腻。克洛伊的挑逗一次比一次明显。在服装店里,她露出黑色的内衣和隐约可见的裸体,弗德里克抚摸了她,放弃了;在她租的公寓里,弗德里克抚摸着她的裸背,镜头在这里喘息了一会儿,他又谈起他的妻子,放弃了;在她的浴室里,她让他为她擦身,他欲脱下套头衫却想起了他的儿子,他最终逃走了,回到了妻子的身边。

  情欲是最终的挑逗,但是让他陷入道德困境的并不真的是情欲,而是他平淡乏味的生活。片中不只一次地作出暗示。影片刚开始就是弗德里克的自述:“自从结婚之后,所有的女人对我而言都显得充满魅力”。当他为克洛伊挑选衣服时,他说,我妻子认为我不是一个服从于肉欲的人。所以,并不是克洛伊的肉体有多么地完美,而是这一块新鲜的肉体吸引了她,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但是他对她却不再渴望了。在这里,肉欲不再只是肉欲,而是城内和城外两种生活的象征。围城之内的生活已经如此乏味,让他兴趣索然,也对妻子的身体不再渴望;围城之外却是如此鲜活。撩拨他的不是欲望,而是平淡乏味的、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生活,是他必须维持的“美满”生活。

  是啊,婚姻是这样无趣,生活不过是在商场里挑选婴儿床,要么就是在朋友的酒会上带着笑容茫然四顾,所以婚外的恋情才显得那么富有刺激。听她讲那些发生在异国的狂野的爱情故事,看她在服装店的试衣间里脱下裙子露出性感的内衣,在小卧室的斜阳里娇娆地趴在你膝盖上,在浴室里带着芬芳雨露的脸亲吻着你……这是所有男人都会感到心驰荡漾的轨道外的绮丽风景。

  这不是男主角一个人面临的道德困惑,是所有已婚男人的。就像他的合伙人所说,他总是不带妻子出席宴会,好能和陌生的美丽女子搭讪。他们都在寻求婚姻之外那些美丽而富有吸引力却又不用负责任的调情。

  所以,男主角并不特别猥琐卑劣,事实上,我们可能还得肯定男主角那脆弱但未失防的道德。他总是被诱惑,他总是拥抱诱惑,他总是可能犯错误,但他总是最后没犯错误。当诱惑打扮得那么完美时,他还能扛住跑回家说:“午后令我不安。”要知道,他面临的那个诱惑可是免责的,因为女朋友说,他不用为私生子负责,也不用为她负责。

  侯麦在电影里只用极简的人物和剧情,这种专注力再配合大量的对白,将人物的性格展现得一览无余。男主角不说:“我很矛盾。”他只是抚摸着克洛伊的裸背,喃喃地说:“我爱我的妻子。”然后我们就知道了,他很矛盾。在这里,文本不是伍迪艾伦式的知识分子式的喃喃自语,也不是为了炫耀才华,而是让人物成为他自身。

  《午后之爱》影评(八):出轨还是坚守

  看一部电影,像是看一本书,要有始有终。但很少一部电影有这样的吸引力,促使受众看到底的。大部分观众和我一样,不是专业的,也不是电影研究者,我们的选择,往往是偶然的。比如一天夜晚,无意在豆瓣中看到;或只是因为无聊,看一下打发时间。电影里的第一分钟,就可以让我们决定是否流连下去,还是结束。埃里克.侯麦是慢的,这种慢,让很多人在其电影前甘愿当一名过客,忍不住故事的慢慢吞吞,情景的随意转换。我认为,这都是必须的,当代艺术,不再是“完整”,让你看到很多,它只让你看到最想看的。《面包店女孩》是较快的,节奏上一波三折。紧跟着是《午后之爱》,变得慢了,像一杯咖啡,在炉子上慢慢的煮。电影里你看不到大悲大喜,也看不到戏剧性的冲突,只是细腻的刻画,一件花色衣服,一本书,还有人物的一颦一笑,思维稍微出线,你就不明所以,感到可惜。《午后之爱》不是三角恋,反映的是整个中产阶级的苦恼。无所事事的在巴黎大街上闲逛,和办公室里同事之间的客套碎语,回到家苦闷轮回,婚姻生活不再有激情,事业上处于停顿状态。这一切当然就是慢的了,想快也快不了啊。电影中,我欣赏女主人公的愤世嫉俗、敢爱敢恨,还有像兔子一样不可捉摸的性格。她既是受害者,又是施虐者。她的出现恰好符合男主人公在感情上处于空白的状况,于是一段不明郎的感情开始了,她主动出击。说实在的,面临一个投怀送抱的女子,男的竟然无动于衷,你佩服的肯怕不只是他的定力,还有责任。如果责任贯彻到底,那就是麻木,就是虚伪了。男的渐渐的不能不没有她了。你想一个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女子,突然一天不再搭理你,谁都不可忍受。二者由最先把对方当做朋友,渐渐的成了情侣,又不能和众多的恋爱中的男女一样,享受充分的快乐。男的陷了进去,生活开始不再单调,他可以和情人说和妻子不能说的话,开不能开的玩笑。这时矛盾又出现了。女主人公由开始的爱慕,欣赏到期望占有了,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在肉体上。一个诱惑者出现了。男主人公要是想一意孤行,自私的满足自己的乐趣,让生活变得不是死水一谭。他拥有了。可也没有拥有。矛盾产生了,他既要出击,又要维持家庭和情人之间的平衡。可这两方似乎是不能平衡的。他处在苦苦的争扎之中了。

  《午后之爱》影评(九):开篇独白

  在火车上 我喜欢看书多于看报纸 不止是因为书本轻便 而是报纸不足以吸引我 最重要的是 它不能把我抽离眼前的时空 旅途可以让我毫无干扰地读书 我喜欢一口气看到尾 我也喜欢晚上在家里看书 但那是另一回事 我喜欢同时看几本书 不过各自的阅读时间和地点不同 每次阅读都带我离开我现在所在的时空 但我不能单独在一个空荡的房间里看书 我需要一个实在的环境陪伴着我 学生时代除非必须学习 我吃晚饭后不能留在房间里 现在海琳和我很少外出 为什么在众多爱慕我的美女中选择她呢 是因为她的美打动我吗 我不再肯定 现在 当我看到一个女人时我再也不能轻易地分辨出她是可取还是不可取 我不仅不能肯定自己的品味 而且我记不起我的判断所基于的标准 一个女人必须有“什么”才能吸引我呢 让我一见钟情呢 在我结婚后 我觉得所有的女人都是迷人的 在她们最世俗的角色中 我给予她们一种神秘感 那是我曾经几乎全盘拒绝的 我对她们的生活产生好奇 即使她们没教我任何新东西 如果我三年前遇到这位年轻女人会怎样呢 她能吸引我的注意力吗 我会爱上她 想和她生孩子吗 我爱城市 郊区和乡下让我沮丧 即使拥挤嘈杂 我永远不倦于跳进人群中 我爱人群就像鱼爱大海 不是为了被吞噬或者迷失其中 而是为了就像一个孤独的海盗一样在此遨游满足于被潮水带着走 然而在它分开或者驱散的时候自己奋力向前游 就像海洋一样 人群让我漫游的头脑神清气爽 几乎我所有的意念都产生于街道 甚至和工作有关的那些

  《午后之爱》影评(十):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

  “六个道德故事”是侯麦的成名之作,在这六部或长或短的作品中,侯麦精妙地剖析了恋爱与婚姻中的男性心理,其微妙与力度为影坛少有。

  所谓“道德故事”,即影片牵涉到的关于不忠、出轨、洛丽塔之爱等等反常的恋爱行为,但对于观众而言,这种两性关系的探讨却并不沉重,反而显得幽默又意蕴盎然,这不仅仅得之于侯麦将游戏的成分纳入两性关系之中,也在于同时借由人物对自我心理的评析来消解这份批判意识。侯麦的观察视角不是客观的,观众知道的并不比角色多,反而角色的自我评判在不断地增加观众的认知。这是第一人称的视角,而不是第三人称。侯麦并没有站在故事外进行观察,反而是消灭观察者,让角色自己去看、自己去说。而这个在六部作品中至始至终存在的评析声音就是男性自身。

  所以,它们有极强烈的带入感。对于一个男性观众,六部电影犹如六面镜子,不仅照出了他的那一张长满胡须的脸面,也照进了隐秘的不可察觉的内心。就我个人来看,每一部都有令我惴惴不安之感,有时候被剖析到隐秘之处,往往油然而生一种拍案叫绝的感觉。

  最让我的两块肩胛骨有颤动之感的是《苏珊娜的故事》,两个男人在相互角力、追求苏珊娜的过程中,却不想最后通通不幸地成为备胎。指出的一点是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类似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上,极其相似,让我恍然间以为生活又一次模仿了艺术。

  此外,还有在《在穆德家的一夜》中,侯麦点出的男人的道德困境在于恋爱关系确定之前而不是之后,是极有启发意义的一个观点。一个男人的勾搭之术在成功一个之后,便会永世使用,这也说明了为何婚外情并不会受到自我道德上的批评。在《克莱尔的膝盖》,男主正是在婚姻确定之后展开“征服”活动的,对未成年女性的勾搭,如劳拉这种送上门来的角色自然是只是逢场作戏,只有在遇到不理不睬的克莱尔之后,男主才真正启发起了征服的欲望,甚至不惜以编缀谎言来获得触摸克莱尔膝盖的机会。而到最后在女小说家的视角下展开的事情真相则狠狠地射了这位颇有点自以为是的男性角色一箭。侯麦正是在恋爱中掺进了游戏的成分,构建三角关系,才使得如“洛丽塔”之类的反常爱情逃离道德的审判。

  对于婚后男性心理,举两个例子。而在《午后之爱》中,跨进婚姻殿堂的男人将所有的女性幻想成妻子的化身,这当然是一种自我欺骗与自我蒙蔽,是他们逃离道德束缚的方式。他们虽然因此可以去到处沾花惹草,但自我批判的声音依然存在,而这位男性的悲剧在于虽然约束了自我没有被诱惑而出轨,但却不得不面对妻子已然出轨的事实,他甚至没法把这一点给揭露出来,这位中产阶级的虚伪之士只能带着这种伤痛将婚姻继续下去。此点同样也是《在穆德家的一夜》结尾出现,当丈夫可以将妻子的往事揭露出来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倘若他要继续维系住这段婚姻,这只能是他唯一的选择。所以他闭上了一只眼睛,并编撰出一个谎言对妻子说“她是我最后一段恋情”以安慰她(这就等同于在暗下对她说”婚前你有外遇,我也有过,咱们扯平了,不用受良心自责,我们继续生活)。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与普鲁斯特在《女囚》中阐发的命题相类似,侯麦在几部作品中也点出了对于男人来说,女性猎物越难得到,就越会激发起他的欲望,典型例子是《克莱尔的膝盖》中的克莱尔与劳拉形成的鲜明对比,前者正是因为“占有”(精神上,而非肉体上)的困难度远比后者来着强烈,才激发起男主征服的欲望(去网球场,编谎言等等行为)。而在《午后的爱情》中,情人一次次地来到男主的办公室,就变换掉装束,从发型到穿着,甚至还有谈吐方式,这都是为增加勾引成功率下的筹码。以一种加强陌生感的方式,并间以一次次的消失、放鸽子,不定时的出现不断地将男主勾引到手。

  六部作品,六面男性自我映射的镜子,必将永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