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外之徒》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法外之徒》观后感10篇

2017-12-25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外之徒》观后感10篇

  《法外之徒》是一部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安娜·卡里娜 / Danièle Girard / Louisa Colpeyn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外之徒》观后感(一):戈達爾之可能

  這是第三部戈達爾,上一部也是「奇鳥觀影計畫」中的《狂人皮埃羅》,再上一部《再見語言》糊裏糊塗。戈達爾放在現在看最好,要是早幾年,大概是看不懂的。雖然只感受了兩部,但戈達爾電影的異質性也強烈地吸引了我,如同多年前讀費耶阿本德時的激動。

  兩部電影的男女主,都是好看的年輕人。機靈,自我,讀過書又沒讀死,輕盈的生命任性而隨意,癡迷於生命中瑣細的美好,犯個個把罪就像過家家似簡單,而生死不過在轉念之間。觀察她們的生命,除了靈光乍現的美(如本片中的沈默一分鐘,咖啡館裡的即興三人舞,少女被迫脫下絲襪後青年套在頭上搶劫),剩下的時段則無所事事。薩特說:「存在既沒有原因,也沒有理由,也非必要。」戈達爾片中的男女主彷彿就是這句話的註腳。嗯,甚至美也不是必要,也不是存在的理由,而是一種輕盈的吉光片羽。有了固然好,沒有呢,也不值得去追尋。如同翩翩蝴蝶固然美麗,但也不值得,不應該去抓一般。

  這大概就是所謂「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戈達爾把這種輕拍的很好,盈盈然。在深陷經濟危機和移民問題的現在看來,六十年代的法國大概是最自由的時代了。我相信每個時代中,只有少數敏感而聰穎的人,可以感受到時代的脈搏,並走在它的前面。即便是在那時的法國,犯罪殺人,搶貪官錢的也是少數;拿得起放得下,迅速產生愛情的,也是少數。這是戈達爾之可能,是自由之上之自由的可能。

  但是,這樣的自由,真的就是歷史的終結嗎?在現代性好不容易祛除了種種看似非理性的陳規苛條之後,根植於人內心的反叛精神,將人們引向的,是戈達爾之可能嗎?一切都是解構的,最終解構了生命。建構則是毫無可能的。正如印地安神話中的無腳鳥,落在地上的時刻,便是死亡的時刻。

  這又讓我想起了《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托馬斯在冥冥中遇見了特蕾莎,而當蘇聯鐵騎將他們變為家鄉中的異鄉人之後,卻在農場生活中獲得了樸實的幸福。是外界突如其來的「重」,將原本的無腳鳥拉回了地面,卻又不允許其死亡。無鳥腳竟自己長出了腳。輕與重的關係,實在弔詭。只有非常智慧的人,才能於其間從容不迫吧。

  溫敏感曾在北大有言道:「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而戈達爾之可能,卻是「翱翔星空,俯瞰大地」。獸的選擇和鳥的選擇,自然不同。當二零一七年的中國獸,背負著房車婚孩的重擔遲緩在塵土中時,是難以想像一九六四年的法國鳥,無可落腳的孤獨的。反之亦然。很多衝突與矛盾,都來自這樣的相互不理解吧。

  最後,還是得強不可而為之,嘗試給出一條出路。如果鳥和獸,輕與重,能夠實現真正的交流,互相學習本領,一個學飛,一個學跑,大家都能領略更多的可能性,還不至於沒事兒幹架。是不是,這個世界會好一點?

  《法外之徒》观后感(二):《法外之徒》——黑色丝袜下的“新浪潮”

  《法外之徒》是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于1964年创作的一部犯罪电影,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他早先的《筋疲力尽》,同样都是犯罪题材的类型片,然而相比较重于人物本身命运行为不可预测和荒诞性的《筋疲力尽》来说,《法外之徒》更多将荒诞呈现于观众眼前,逗引戏謔下掩露着浓郁的黑色幽默,而犯罪时刻女主角遵从两位男主褪下黑色丝袜,戴在二人头上之际,将黑色与讽刺的浪潮推向一个顶峰。因而,《法外之徒》可以称得上完全解构、完全破坏、完全讽刺的反犯罪片的“新浪潮”犯罪电影。

  本片大量出现的喜剧元素不得不说是在戈达尔电影中难得一见的,除去剧情较完整的《筋疲力尽》以外的《周末》、《轻蔑》、《女人就是女人》都充斥的大量平淡无奇的人物对白,加之松散的剧情架构,往往让观众无趣地欣赏完整部电影而几无欢笑。而《法外之徒》在很多场景中都穿插着不同的笑料和喜剧元素,例如弗朗茨每次给奥黛尔点烟,奥黛尔不抽,而当她喜欢的阿瑟拿出烟的时候,她却每次灵巧地从中抽出一根,弗朗茨在一旁气的面无表情,却又不敢在喜欢的奥黛尔面前发作,而阿瑟却洋洋得意地在一旁显示自己的能耐。

  而这样的喜剧元素在影片中更多是黑色幽默式的喜剧桥段,多次男女主角对白中提到“比利小子”、“南美”,恰恰都是当时50、60年代美国好莱坞犯罪片里的特色符号,而片尾字幕弹出《法外狂徒之续集》将讲述弗朗茨与奥黛尔两人在南美的探险故事,都在反讽美国好莱坞这些重复无意义的犯罪类型片,是对于主流电影的批判,秉承了新浪潮电影的意志——做批判性的“作者电影”。

  但黑色幽默的喜剧终究还是为了荒诞背后的讽刺服务的,对于电影,对于政治,对于人,对于所谓的存在与虚无。当片尾子弹射入阿瑟的身体,以犯罪片观众常有的经验来说,他是注定速速死亡的,而戈达尔却让演员像开头跟弗朗茨开玩笑一样,从地上弹起,顶着一次又一次的射击,最终给了同为混混的叔叔一次致命一击后才轰然倒下,讽刺的是犯罪片的常规恶俗结局,讽刺的是麻木的观众的经验主义,讽刺的是60年代人彻底的自由状态下,什么都可能发生,然后却一步步走向生活的无意义和存在的虚无。

  然而历史又似乎给戈达尔开了个玩笑,这样的一部带有批判的反犯罪电影,却给例如昆汀这样的导演提供了众多养分去拍摄新时代的类型片,昆汀《低俗小说》中的“扭扭舞”无疑是在致敬《法外之徒》中的“三人舞”,而在卢浮宫中快速穿行的桥段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来到了《戏梦巴黎》的片场。

  当然在“黑色丝袜”下的《法外之徒》依旧有着很深的“新浪潮”色彩,开篇三个主人公的跳切、大俯角的人物对话场面、时不时的主角面对镜头对着观众说上一两句的“自反性”,以及对于其他新浪潮电影的“致敬”,都是“新浪潮”运动中的电影风格。而深入至故事本身,角色上两男一女的多角恋设置本身就让人想起了特吕弗的《祖与占》和戈达尔的另一部电影《女人就是女人》,新浪潮擅长和主张的就是对于政治和爱情上的质疑与不确信,影片中三人关系的暧昧与游离,就是导演想要表达两性关系,而片尾当本是恋人一方的阿瑟死于枪战后另两人却出乎意料地没有大起大落悲伤情绪,而是似乎发现了爱情的真谛,开始立马在车上开始了新的恋情。而之前在咖啡馆三人舞的本身其实是来自于美国的一种可以单独跳的独舞,从一开始三人其乐融融、各怀心思到只剩奥黛尔一人在空地跳舞,如同电影台词一样“人即使就在同一空间,然而却像在马路的对过,每个人终究是孤独的个体,这孤独是永恒的。”爱情的虚无其实说到底还是指向的是人本身的虚无属性,这跟当时的存在主义思潮不可分割的,就像新浪潮电影运动本身,并不是为了欧洲电影工业的兴起而发起的运动,而是法国的年轻导演们一次孤立的、对抗性的、没有特别目的一致的电影艺术尝试的活动,孤高而性傲,独立于欧洲大陆之上。

  最后,说些题外话,我很喜欢王家卫,而戈达尔算得上是王家卫特别推崇的一位导演,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了,都爱戴墨镜,在叙事上的散漫与游离,镜头运用的独树一帜,而当我看到《法外之徒》中当阿瑟死去之时,显示出传说中无脚鸟的形象之时,恍然大悟,《阿飞正传》中无脚鸟的典故和阿飞人物的设置其实都来自于《法外之徒》,《法》的影片主角阿瑟性格浪荡不羁、随性而动,爱人之念只在一瞬,犯罪之念也只在一息之间。另一方面,一分钟这个点,其实也来自于《法外之徒》,弗朗茨在咖啡厅中感到气氛尴尬,提出一分钟里三人沉默,而电影里的一分钟沉默,画面静默无声,却无声胜有声,台词里“一分钟在每个人心里的长度不一样,一分钟可能就是永恒”,如果拿来理解王家卫阿飞正传的台词,那么一切了然。“十六号,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

  那么一分钟既是一分钟,也是永恒。

  《法外之徒》观后感(三):电影中的三人行 | 一场青春的死亡仪式

  影评人乔纳森·罗森鲍姆说过,“戈达尔永远关心的是诗意,而非叙事。”在这部法国新浪潮名片里,脱离好莱坞叙事常规的情节有点即兴展开的意味,迷人三人组的暧昧情感中有我们陌生的行为和动机。你无法用一段话的情节概述去束缚它,也无法表述那三个年青人的爱情和孤独。

  《法外之徒》观后感(四):有关《法外之徒》电影中的用典(附戈达尔访谈)

  关于电影内容,拍摄,剪辑暂且不说,光是电影里的用典就已经让我们瞠目结舌了,我严重怀疑戈达尔拍片完全是拍给他的好友们看的,也就是新浪潮的几位能完全理解他的用典,这就导致给我们这些普通观众的尴尬了,因为有时我们完全不懂戈达尔想表达什么,不过,就是这样,电影中最浅薄的一面已经能让我们大为惊叹了。

  这是戈达尔最容易欣赏的作品之一,真正做到雅俗共赏了,之后的很多美国电影都曾从里面吸取过很多东西。闲话不多说,直接上典故吧。

  0.开头演职表中,戈达尔这样写道:让-吕克·电影·戈达尔。看来在当时电影已经融入到戈达尔的生命中,难以分离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时法国诸多影评家对此有更推崇的见解,认为戈达尔就是电影,电影就是戈达尔。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办人亨利·朗格卢瓦甚至认为应将整个电影史划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

  1.电影开头,亚瑟对弗朗茨说:你怕了吗?你以为人们有X光眼吗?

  这句台词是来自希金斯的惊险小说《傻瓜的黄金》,本电影就是改编自这部小说。特吕弗曾介绍他读过该书,他的《射杀钢琴师》也是据此而来。他的《祖与占》貌似也是。

  2.开头弗朗茨在车内吹的口哨旋律来自李葛兰的音乐戏剧《秋水伊人》,为此片定下主旋律。李葛兰即该片的配乐师。

  3.电影开头,弗朗茨的第一句台词:我的故事从这开始。这句台词是雷蒙·格诺的小说《奥黛丽》的第一句。该书是一部讽刺类型的小说,格诺属当时的超现实主义作家流派。

  4.下车后,望着河对岸,弗朗茨对亚瑟说:In the old cold and forsaken park" 是来自于魏尔伦的诗篇《情感的交流》。

  5.弗朗茨的名字由来则是著名的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扮演弗朗茨的男演员与卡夫卡超像。

  6.弗朗茨所说的比利小子的死,其日期应该是1881年7月14.而之后的模仿桥段也是来自好莱坞经典电影《比利小子》。

  7.弗朗茨所说,摸过奥黛丽柔软的膝盖里面提到的Soft Skin,指的是当时正在戛纳电影节展览的影片。

  8.在他们进教室前,弗朗茨所说遇到一个在河边小屋居住的女人,暗指弗里茨朗的一部影片《河边小屋》

  9.教室里英文教师念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开始念的是该戏剧的最后一幕,镜头切向弗里茨和奥黛丽。后面念的是该戏剧的第二幕,罗密欧向茱莉亚求爱的场面时,镜头里恰好是亚瑟向奥黛丽示爱。而他化用哈姆雷特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赢得了奥黛丽的芳心。

  10.电影里有个专门的镜头是讲奥黛丽拿着半生不熟的肉喂老虎,暗指与该片同时拍摄的其好友夏布洛尔的《老虎最爱吃鲜肉》。

  11.咖啡店里奥黛丽与亚瑟在桌子上用手比划着跳舞,其实是来自卓别林的《淘金记》

  12. 弗朗茨返回咖啡店中时,碰到一个酒鬼,对他说:不错,加诺牌,好家具。 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加诺牌的广告词,在当时肯定能造成一定喜剧效果。现在我们看来,莫名其妙,呵呵。

  13.咖啡店里,当奥黛丽上楼的那一段配乐是《I will wait for you》。来自好莱坞的一部经典电影,是5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曲。

  14.三人在咖啡店里跳的舞叫做麦迪森舞。麦迪森舞是当时从美国引入法国的流行舞步,是一种无需舞伴,轻松快活的独舞。这是本片最经典最著名的桥段,后来昆汀在《低俗小说》用乌玛舒曼与约翰屈伏跳麦迪森舞向戈达尔致敬。更厉害的是,昆汀还将自己的制作公司取名为A Band Apart,与本片的法文名高度一致,其寓意自然不言而喻。(备注:此条有点牵强,因为从影像上看8½ (1963) (八部半) 中Guido 和 Gloria的舞蹈和低俗小说中的更像,双人全景镜头几乎一致)

  15.亚瑟与奥黛丽离开咖啡馆后,在路上亚瑟说自己的姓是兰波。而亚瑟·兰波是19世纪法国的著名的法国诗人,对后来的象征主义运动影响很大。更加吊诡的是他与前面提到的魏尔伦是好朋友,而两人之间的故事与该片却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1871年兰波在巴黎与诗人保罗·魏尔伦建立了友谊。二人结伴游览了英格兰和比利时。但在1873年初,二人发生争吵,兰波被魏尔伦开枪打成轻伤。”

  开头弗朗茨说出魏尔伦的诗篇,亚瑟又姓兰波,不难发现是影射二人的友谊。

  16.亚瑟与奥黛丽在去地铁的路上,镜头划过两家店面。第一个是一家叫做“新浪潮”的时装店,后面则是当时一家有名的剧院,正在上映一出法国古典传统戏剧。不难发现其中的讽刺意味,估计特吕弗,夏布洛尔看到,笑的肯定很high.戈达尔自己肯定也洋洋得意。

  17.镜头在划过夜晚闪烁的街道,卧倒路边的游民。然后是奥黛丽在电车里,看到露出疲倦面容的乘客,唱起的一首歌。这首歌当时其实是超现实主义诗人路易·亚拉冈的一首诗,1961被谱成该歌曲《我想说,我》。

  18.奥黛丽姓莫诺,而奥黛丽·莫诺正是戈达尔母亲的名字。紧跟着,亚瑟纠正的莫诺发音是指法国到现在仍存在的一家打折店。

  19.亚瑟侮辱其舅妈的话是:回查洛特吧,疯女人。这句台词暗指李赫特的最后一出戏剧《狂女查洛特》。

  20.在楼梯拐角处,弗朗茨向奥黛丽扮演君子狼。君子狼在当时是美国的卡通人物,意指美国文化。

  21.紧接着,弗朗茨向奥黛丽讲起的一个大话王的故事,是指杰克伦敦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原是一个人穿越阿拉斯加的故事。

  22.在塞纳河快到卢浮宫的车上,奥黛丽指着卢浮宫,说“That Guy”很懂漆油。这里面的“That Guy”指的是当时法国的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戈达尔在这里反对的是当时马尔罗当时清理街道建筑的政策。事情更加厉害的这部电影后见年发生的“五月风暴”事件。“五月风暴”事件的起因就是马尔罗撤销朗格卢瓦的职务,而戈达尔在整个事件中最为醒目,是后来一大批电影人唯一一个越过警察封锁线的人。

  23.这个典故乃是整部影片中最复杂,最难懂的了。在车上,弗朗茨对奥黛丽说:“你的名字,我曾经在一本小说里看到过,那是个阴森恐怖的故事,”。

  一开始,就点名指的是雷蒙·格诺的小说《奥黛丽》,而“那个阴森恐怖的故事”实际上指的是安德烈布勒东的半自传小说《娜嘉》。

  至今都很难说清戈达尔为什么这样设计台词。后面访谈中戈达尔有回答:

  “格诺的同名小说《奥黛丽》本身就是充满影射的纪实小说。这部小说极富幽默感地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与超现实主义运动联系起来。起初我想让亚瑟给奥黛丽的小说,是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但要给奥黛丽一本《娜嘉》的主意让我很困扰,于是我换成了《奥黛丽》。在《奥黛丽》里,你几乎能看到所有的超现实主义者隐藏在假名的后面,它影射了路易·阿拉贡,菲利普·苏波,还有安德烈·布勒东等人。布勒东在《奥黛丽》中被叫做安格拉雷。所以我让亚瑟打开格诺的《奥黛丽》念到:“安格拉雷和…”在那个瞬间,他有权从《奥黛丽》过渡到《娜嘉》,因为安格拉雷就是布勒东,就像这样,我把所有的引经据典都隐藏起来,我也因此能够引用得更多”。

  24.三人以9分43秒跑完卢浮宫那段,出自两部著名的默片:1925年的《巴黎五日游》与1929年由嘉宝出演的《吻》。

  25.最后奥黛丽给弗朗茨做为爱情测试的小玩具,则是出自1917年卓别林的《移民》。

  26.本片末尾,画外音说“我的故事到此结束”之后的那一段台词“在这里,什么都不重要.....”是小说《奥黛丽》的最后一句话,正好与开头呼应。

  有关“用典”:

  用典是我个人的说法,比较笼统。如果狭义的来讲,可以称之为“致敬”,意指向经典电影片段,某位导演及手法致敬“致敬”是新浪潮的每位导演还有影迷们都爱玩的把戏,比如说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完全是对梅尔维尔的致敬,在电影中还把梅尔维尔本人拉来;夏布洛尔的《十日惊情》则是向希区柯克致敬,连男演员都要找在《惊魂记》大放异彩的安东尼·博金斯;可能特吕弗的《射杀钢琴师》也有向希区柯克致敬的成分。

  “致敬”是迷影人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这不仅是导演向某某致敬,而且资深影迷们在观看时因该电影文本所引申的多重含义而极易获得的一种双重快感。比如说在《天堂电影院》里,当我看到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特别是费里尼的《流浪儿》,我就很激动,内心非常愉悦,仿佛同电影中小镇的人们一样,痴迷着电影。在后面还有基顿,卓别林的作品,和很多经典的美国电影,最牛的当然是那段剪辑的吻戏了,简直了。

  还有昆丁这厮无休无止的掉影袋,从来不掩饰自己对B级片的喜爱。还有梅尔维尔,吴宇森,北野武这些难道不是一脉相承的吗?

  《法外之徒》虽然有其复杂多义的文本,旁征博引各种参考架构,范围来自文学,漫画,广告,政治,艺术都有可能,使得影迷们无法被动的接受剧情,然后主动记忆,各种知识连接,阅读各种譬喻,象征等弦外之音(戈达尔之后的很多电影都是晦涩,难以阅读,不知所云),但是因为其幽默的情景设计,流畅的场面调度,轻松的节奏,更是充斥着巴黎多姿多彩的风貌,而广受大家喜爱。

  下面附带的文字来自于本多繁邦翻译的(绝不追究:与戈达尔关于《法外之徒》的一次访谈),对其中的用典进行了解读。

  访谈由让-吕克·戈达尔和影评人Jean Collet在1964年进行。

  JC:《法外之徒》由多洛雷斯·希金斯的小说《傻瓜淘金记》改编,它的法国出版名是《飞鸽》,归在黑色小说系列。我还没读过这本书,你怎么想到改编它的?

  JLG: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叙事和对话有种特定的腔调,我试着把这种腔调保留到电影里。诚然,腔调可能是翻译造成的,那就很糟糕了。但即使如此,翻译也创造出了一种让我感兴趣的风格。我甚至在电影中保留了一部分原汁原味的解说。

  这本书就像另一本我想搬上银幕的小说,勒内·法莱的《东南郊区》。在这类故事里都有两个小伙,一个姑娘,和一场自行车赛。你在大多数法国的战前小说里都能找到这样的元素。在《法外之徒》的试映会上,我称之为“一部洋溢着战前氛围的法国电影”。

  JC:就像马塞尔·卡内的《雾码头》?

  JLG:不,更像那些没有在战前就已搬上银幕,现在又已经电影化的小说。比如乔治·西默农或者雷蒙·格诺的几部…我试着去重现战前时代的平民、诗意的气氛,但不是要以一种贬损的方式。

  JC:我感觉你在《法外之徒》里毫不费力地把其中的引用和典故隐藏了起来,而你一直因为酷爱用典而遭诟病,这次他们甚至可能察觉不到吧。

  JLG:是的,我想拍一部极好理解的简单电影。当发行商看到雷乃的《莫里埃尔》,或者我的《蔑视》时,他们根本没法参透。然而《法外之徒》却十分明了。

  但这无法阻止我夹带私货,我会利用电影里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瞬间。举个例子,如果要拍一个车内的景,两个小伙子在讨论自己喜欢的车子。我会在车名的选择,具体的对话,旁白的解说上,都塞进我喜欢的东西。

  JC:这么说来,你的电影是否有着特定的解读技巧,就像你塞在电影里的纪实小说? 比如亚瑟给了奥黛丽一本小说,书名就叫《奥黛丽》,为什么? 你能给观众解答下疑惑吗?

  JLG:我选择奥黛丽作为女主角的名字,是为了让人想起雷蒙·格诺的第一部小说。这就是影片所营造的气氛的一部分,即我在前面提到过的那种气氛。但是格诺的同名小说《奥黛丽》本身就是充满影射的纪实小说。这部小说极富幽默感地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与超现实主义运动联系起来。起初我想让亚瑟给奥黛丽的小说,是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但要给奥黛丽一本《娜嘉》的主意让我很困扰,于是我换成了《奥黛丽》。在《奥黛丽》里,你几乎能看到所有的超现实主义者隐藏在假名的后面,它影射了路易·阿拉贡,菲利普·苏波,还有安德烈·布勒东等人。布勒东在《奥黛丽》中被叫做安格拉雷。所以我让亚瑟打开格诺的《奥黛丽》念到:“安格拉雷和…”在那个瞬间,他有权从《奥黛丽》过渡到《娜嘉》,因为安格拉雷就是布勒东。就像这样,我把所有的引经据典都隐藏起来,我也因此能够引用得更多。再比如,亚瑟的姓氏是兰波,所以在对角色亚瑟的描述中,我引用了一段兰波的文字。

  作者:醉舟

  公众号:铃鼓先生

  《法外之徒》观后感(五):个人对这部影片的看感觉

  如果你明明感觉不好,却因为某某“大师”“神作”“致敬”的帽子来迫使自己也“五体投地”,那么只能说明,你不是自己独立地欣赏。

  专业人士或许能说出一大堆来,但是就个人来看,1.跳舞那段比较精彩。2,很多地方太刻意,故意用一些手法——比如突然沉默、说出一些哲理,过于象征性的镜头——来传达自己的某些思想,使片子变得突兀3,人物表演比较自然,电影语言轻松。4,镜头比较美,很多镜头给人感觉比较舒服,这也是欧洲黑白片一贯给人的好感。5,政治寓意很强。

  如果你希望表达什么,大可以直接说出来,用论文发表出来,没必要总是在自己的故事里穿插太多,把一切都灌输进去,一部电影里面,到处都可以看出导演强烈的表达欲望。仿佛成了18世纪的教育小说,通篇都成了作者的传声筒了。艺术本身就是生活,如果你把所有东西都符号化、抽象化、象征化了,那就很没意思了。

  我不懂电影,大家可以骂我。我认为这部电影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应该还是片子的电影语言,以及灵活的叙述方式。昆汀的小说看得出很多受到本片的影响。

  戈达尔的片子,基本上都是象征的,确实通俗的说很装逼。

  《法外之徒》观后感(六):`

  奥戴丽 姑妈希望我学些实用的东西 她想让我当护士 可我不喜欢 我进过一次医院 那儿太可怕了 而且我也没有耐心 我当不了护士

  亚瑟 那你就来学英语 要是我就当护士 然后找个老富翁来料理 每天让他的病重一点 但表面上对他好 这样他死了就能继承他的遗产

  你怎么可以这样

  就是这样 我吓着你了?

  嗯 不过没关系

  法兹 我仍想不通她干嘛把这事告诉我

  亚瑟 她有点神志不清

  法兹的叔叔也要加入 于是他们提前行动 他们搜出一些钱离开以后法兹不放心 又回去确认奥戴丽的姑妈是否已经死了 但却碰到他的叔叔 他们同归于尽了

  亚瑟和奥戴丽逃往南美

  《法外之徒》观后感(七):通俗灵动的戈达尔

  儿子去上学了,留了这个电影给我,说比《女人就是女人》还好。

  以前看戈达尔就是凑数,新浪潮几个导演里我最喜欢特吕弗和侯麦,戈达尔就看了《筋疲力尽》和《女人就是女人》,夏布洛尔 和里维特的电影看的都比戈达尔多,印象里他还这里到晦涩,不知所云。

  这回重看《女人就是女人》很喜欢他的轻灵,喜欢安娜卡里那和贝尔蒙多和 让-克洛德·布里亚利的青春。年轻人的游戏,仿佛莫利亚诺小说的重现。导演时儿天才一笔,空灵优雅。

  这回看《法外之徒》还是一个女孩两个男子的的故事,只是这回套用的犯罪片。阿瑟和弗朗茨想抢劫女孩奥迪尔寄居的房主,他们认为那么多现金是不义之财,他们有权去抢。这什么逻辑,我一直不懂。而且为什么女孩遇上阿瑟就爱上了,他看起来更恶棍啊,电影中女孩说他更像一个丈夫。女孩就是一个白痴。剧中人语,我也这么觉得,但是这个白痴美啊,灵动啊,像小精灵。

  没有什么常理好讲,阿瑟和弗朗茨就是要抢劫,女孩就是没来由的爱阿瑟,三人一起和咖啡一起兜风,他们一起上课,上英语课,老师念法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段拍得很绝,他们之间的眉目官司打的太热闹,再想一想罗朱的剧情,谁想出来了,太聪明了。然后他们一起读报纸等女孩也非常有趣。场景调度的好,因为配的也好。他们在咖啡馆换位置游戏,跳舞前的沉默一分钟 跳舞 最快穿越罗浮宫都是神来之笔,戈达尔的天才灵光布满整部电影。就连最后的抢劫也仿佛游戏。这个让人不适,但是到最后他点题说,这是我的一本三流小说,三流小说不就是可以这样。没什么道理好讲。我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不懂遍布电影里的致敬一点不影响看电影,这才是本事。

  我觉得王家卫偷师不少戈达尔啊,除了著名的无脚鸟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即使人住在同一大厦里的论调。最基本的调调都是戈达尔的吧?当然怎么表现是各有各功。

  电影的旁白也很有趣,有事直接对着观众就讲了也是从他开始吧。灵光遍布。

  戈达尔,你一直这么通俗易懂,好不好啊!

  《法外之徒》观后感(八):巴黎就是这样,巴黎是黑白的。

  1. 在美好结局的一分钟前,女主跟男主说的居然还是“et vous?”VOUS?不过昨天我在《祖与占》里也听到了女主对男主说Vous,好奇怪。

  2. 给你们看1964年的monoprix、火车站和巴黎街头。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吧,当你看书看电影的时候,开始有更多的共鸣,开始了解更多,这些细枝末节的了解,是最温情的时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