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外传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外传奇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4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外传奇的读后感10篇

  《心外传奇》是一本由李清晨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外传奇》读后感(一):外科医生种种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手不释卷,几乎一日读完,读完之后千头万绪,忍不住要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十多年前,我父亲和他当时的上司,一个心脏外科医生,一同去了美国,那个对当时的我来说只存在电视里的美国。

  半个多月之后,他们回来了。爸爸给我带的礼物是一件衣服,一件我到目前为止都没穿过的,被深埋在衣柜深处的衣服。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他带回来的基本英文宣传册子,一本是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一本是来自马约诊所(Mayo Clinic)的。

  当时的英语不够好,看不懂上面写了些什么,只记得两本册子都印刷精美,所以被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父亲没有告诉我他们为什么去参观这两个地方,我也从来没想过去问。当时也没有什么维基百科,不能很容易地随便网上一搜索就查到很多资料。

  这个谜题,直到我翻开这本《心外传奇》的时候,才最终被解开。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20世纪50年代的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涌现出一批享誉世界的心脏外科大师”,而在1954年3月26日,更是开展了一台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仍然惊世骇俗的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以活体交叉循环的方式来保证病人的供血。也就是说,当年在人工心肺机的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情况下,将病人的血循环系统跟另外一个人的血循环系统连在一起,病人的静脉血流到另外健康者的血循环系统里,而健康者的动脉血则流回到病人的体内,从而维系患者的生命

  而马约诊所,则称得上是现代人工心肺机的诞生地。人工心肺机的发明和使用为心脏外科手术带来无比深远的影响。它的诞生使得心脏外科医生能够“从容地在无血术野下对心脏进行精细的矫正与修补,挑战复杂的手术”。如果没有这项技术,整个心脏外科都将驻足不前

  原来如此——原来他们去的,竟是如此里程碑一样的地方呀!

  父亲并不是心脏外科医生,而是肝胆外科医生。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他自然无法跟书里面提到的那些世界最尖端的、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手术方法的大医生相比。但是他曾主刀我们城市的第一例肝移植手术,也算是个人的小小成就吧。那个时候我还小,但很记得他在人身上做手术之前曾经拿猪做了很多次实验——为猪进行肝移植。他后来跟我说,做手术前还开玩笑说做完实验可以接着吃猪肉,结果真的做完之后,根本累得连吃猪肉的力气都没有了。

  有一次他很难得地接我放学回家,问我知不知道肝移植的难点在哪里。我以为他又要开始新一轮的自吹自擂了,没想到他却很认真地向我解释说,肝脏周围的血管众多,且血管本身很细小,因此对缝合的技术要求很高,必须一次到位,且缝合的时候眼睛要带着放大镜,便于观察。他很少跟我讲他工作的具体内容,所以这一讲,我便记了很久,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非常偏心地地认为肝移植手术是难度最高器官移植手术。

  在我看来,医学无疑是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医学技术的革新能够非常直接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比如在心脏移植手术已成为常规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区区几十年前,在心脏上动手术还被视为外科手术中的难题,还有千千万万的新生儿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无法得到手术治疗而过早地结束生命。医生的锐意进取、大胆创新,能够直接地改变千千万万患者的命运

  可是我最后没有选择读医,而是选择了化学,一门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的发展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强理论后盾。我想,基础科学的魅力在于你永远无法想象一个看似不重要的发现最后能有多么广泛的应用——就好比一百多年前伦琴发现X射线的时候,我们也很难想象它如此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科学界。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X-光仍然是医院里最最常规的检查之一,而X-射线也仍然广泛地应用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各种领域。

  我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但我经常想,如果我是个男孩子的话,我可能会禁不住诱惑,选择去做一个外科医生吧。父亲深深地以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技术为豪——我以前总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嘲笑他的孤芳自赏。但现在,当自己在实验室泡了几年,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似乎理解了他的自豪感源自哪里。

  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忘记外面世界的一切,只是靠着自己手的触感和大脑的判断来解决问题,这样的状态是我在实验室的状态,自然也是父亲在手术台上的状态。当判断正确的时候,当得到最后理想的结果的时候,这种自豪感是无与伦比的。

  父亲从医二十多载,在小小的城市里,经常可以遇见他的病人。我初高中好朋友爷爷曾是他的病人;初中学校外面豆浆店的老板娘的丈夫曾是他的病人,甚至后来某一天发现,每天早上扫我们家外面那条街的清洁女工也曾是他的病人。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每周好几台手术,不会记得自己的每个病人。但是对于病人来说,往往一辈子就只经历一台手术,自然深深记得自己的医生。我的朋友知道我父亲是谁之后,曾经跟我说起她爷爷一直记得我父亲的名字,并反复说起他是个好医生。

  我想,有了这些病人的存在,即使不能像这本书里面的那些大医生一样,开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手术手法,父亲这作为外科医生的一辈子大概也没有白过吧。

  .S.本书语言精彩,里面的插图我也特别的喜欢。但是如果能为一些专业词汇附上解释就更好了。否则很多医学知识不够的人读起来可能会有些辛苦

  《心外传奇》读后感(二):不只是心外传奇,更是一代医学工作者的创奇,励志

  鼠会的一本书,讲了心脏外科发展史上的几个片段,一些重大的医学成果背后的故事,书非常不错,在豆瓣上我打了5分,印象中好久没有打了这么高。

  书中的故事可以从很多个方面看,有很多个方面体会,比如作为了解心脏外科史的课外读物,比如作为了解医生兼科学工作者真实生活的故事,比如你也可以用来励志。

  首先要说的就是书中的故事很精彩,要知道即使事实摆在那里,每个人的讲述方式都会不同,如何把故事讲的吸引人,这也是一件需要经常练习才能出色的事情吧,这本书的故事讲的很好,读的时候不能说热泪盈眶(你知道,让一个25岁的男生,还是程序员流泪是很难得事情),但不夸张的说,会有眼泪在眼里犹豫。 比如拯救蓝婴,先天性心脏病会因为供血不足,出现嘴唇发蓝的症状,女医生想出了办法,却无法得到高人的协助,最后只好同普通外科医生合作,完成了手术;比如一个人花二十年去研究人工心肺机,一个人花二十年去研究人工心脏;比如医生向一位同时失去女儿妻子男人要求用她女儿的心脏做心脏移植的供体,这个男人在如此的悲痛中说“既然你们不能救我的女儿,那么你们就用她去尝试救别人吧”。

  心脏外科的发展过程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比如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b-t分流术的实施(缓解先心病);比如体外心肺机的发明(医生可以直视心脏手术);比如起搏器的发明、心脏移植、人工心脏、心脏造影等等的故事,看那些真正的妙手仁心的医生兼科学工作者们,或为战友、或为对手,共同推动者心脏外科事业蓬勃发展,心脏外科是个群星璀璨的领域。具体的故事内容,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希望我三言两语剧透完的。

  若想励志,你能看到书中充满了聪慧、勤奋,饱含激情青年努力地解决着一个又一个难题,有人花二十年的时间研究人工心肺机、有人坚持十年每个月做一起心脏移植,然后细心照料病人,以求解决术后排斥反应和感染的问题,有工程师因为亲人离世,开始帮助医生研究起搏器、人工瓣膜的故事,若说书里只是心脏外科界的一个缩影,我觉得小了,哪怕是放到医学界、放到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都能有这样的人群发生一些值得书写的故事。而我们有时候却经常说起某某领域如何,强分阵营,是我很不能接受的一个观点。书中有人刚愎自用,首创了血管收缩术,却不肯帮新人完成血管分流术;有人体贴下属,告诉他们尽可能的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且的舆论都由老板一人承担;这位美国的医学大师在一个南非的医学生回国之前,申请奖金送给了他一台心肺机,结果这个学生后来在南非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结果半数美国人批评这位大师导致了美国人失去这个荣誉;也有人二十年共同努力,从学生时代一直工作到年过40,终于完成了人工心脏的研制。我相信我们都会碰到这样的人,在自己身边,看到这样的故事,会很熟悉,很碰巧,你也碰到了这样的一个伯乐,很不巧,你碰到了一个牛逼的对手,然后故事就不同了。前几天看美剧,被一句话击中了:“because I’m good at my job”,那种可以掌控一切的气势,若我也可以说一句这样的话,再去当三五年苦学生也是值得的。有的时候想得太多,做的就太少了,新年了,希望明年自己可以做的更多一点。

  《心外传奇》读后感(三):精彩的心脏外科发展史

  @咄咄劈人李清晨 写的《心外传奇》太精彩了!精彩的是人类在心脏外科领域的探索的历程,作者的医学背景和文字水平当然也功不可没中国原创的类似的科普书还是比较罕见的。相信英文书也没有类似内容的,否则作者直接翻译就可以了。

  以下是书中一些精彩片段:

  交叉循环,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一种手术,在没有人工心肺体外循环机之前,如何切断心脏的血液循环好进行手术操作,又能让病人的身体不因为血液循环中断而衰竭,李海拉想到了一个突破想象力极限的手术方法:让病人的血管与另外一位健康人的血管相连从而在手术期间由健康人的循环系统供血。

  1668年,法国医生丹尼斯给病人莫鲁瓦第二次输入羊血后的次日晚上,莫鲁瓦死了。丹尼斯的同行中的有人撺掇莫鲁瓦太太把丹尼斯告上法庭。法庭调查发现是莫鲁瓦是他太太下砒霜毒死的!

  美国人厄尔·巴肯1948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读研期间,发现修理电子医疗设备是一个大生意,就果断中断学业,拉自己姐夫入伙,成立了一家专门修理医疗仪器的公司——美敦力。美敦力后来成为名动天下的医疗科技公司。

  阿根廷医生法瓦洛罗1970年成为美国著名心脏外科医生。1971年毅然回到阿根廷,帮助一家私人医院成为南美的医学重镇。成立了法瓦洛罗基金,救助看不起病的穷人。他的目标是: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因为贫穷而看不起病。2000年法瓦洛罗基金欠债7500万美元,法瓦洛罗数次向政府求助未果后开枪自杀。

  1929年,福斯曼想做实验,用导管顺血管进入心脏做诊断。上司施耐德没同意,福斯曼忽悠护士格尔达帮他,并许诺在格尔达身上做实验(格尔达知道这个可以在医学史上留名)。进入手术室后福斯曼把格尔达麻翻,然后给自己打麻药。最后放开格尔达,让她找助手来帮忙。格尔达照办了。最终在格尔达找来的护士伊娃的帮助下,福斯曼成为人类心脏导管第一人。

  60年代,美国医生库利做了一次心脏移植手术,供体是一位脑部受枪击的受害人。法庭上凶手的律师说:受害人是医生杀的!是他把受害人的心脏取走了,之前受害人心脏还在跳动,还没死!陪审团居然认可了律师的意见。

  《心外传奇》读后感(四):无论你是否学医, 这本书都是绝对值得花时间看的

  在往返北川的火车上看完了<心外传奇>, 李清晨用他一贯精炼清晰的文笔, 将心脏外科的发展史娓娓道来, 从在火车上坐下来翻开第一章开始, 我就完全被吸引住了, 拒绝了同行朋友打牌打麻将摆龙门阵的各种威逼利诱, 穿越到18世纪, 跟随着作者的叙述一路走到21世纪, 中间为传统教条的阻止着急, 为前人的勇气与创意叹服, 为那些受到挫折的伟人紧张, 也为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感动.

  我原本是一个对人体内脏极度排斥的人, 只要看到人的器官我就感到无比恶心, 类似于"晕血", 我称自己为"晕脏", 也因为这个原因, 高考后我拒绝了父亲从医的建议, 选择了IT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阴差阳错地却走上了生物医学工程的道路, 接触了部分心理学,脑科学和医疗仪器的知识, 兴趣之余, 内心的排斥也让我很痛苦. 但<心外传奇>却完全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本书中李清晨的叙事风格一如他在松鼠会上的大气而不失严谨, 在他的描写下, 心脏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部位, 对心脏的不懈研究, 也成了一部精彩绝伦小说, 跟着他的带领, 看着前人的努力, 我对内脏的恐惧和排斥一点点消失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医疗科研的肃然起敬, 打开胸腔的那一刻, 不是恶心, 而是神圣, 那是人类对于疾病,对于死亡的挑战, 表达的是人类对生命的渴望.

  书中传达的对教条对权威的不盲从, 对新想法的勇敢尝试, 对各个先行者命运的阴差阳错, 都对后来人有无比珍贵的借鉴意义, 作者把它们写下来, 也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奥根斯汀和李拉海, 前者在书中没有大篇幅描写, 但好多伟大的发明, 都与他对学生的慷慨信任息息相关,这给当今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反思. 而李拉海这个很中文化的名字, 更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李拉海先是提出了"交叉循环"的伟大构思, 当时做心脏手术的方法就是先给病人降温, 当降到一定温度的时候, 血液循环速度很慢, 心脏可以"腾出"八分钟的时间让医生操刀治疗. 但是八分钟的时间限制对很多疾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时间,只能尝试在手术的时候让身体能绕开心脏的同时不影响其血液循环, 最先的想法是做一个体外心脏机短时间替代心脏的作用, 但当时失败了, 心脏手术陷入了僵局, 只有八分钟以内能完成的手术可以进行, 不然就是绝症. 这个时候李拉海提出了用另一个健康躯体的心脏在手术中为患者提供血液循环的想法, 即一个心脏给两个身体供血, 这是一个疯狂的idea, 但却为在心脏上长时间做手术提供了机会, 第一个做这个实验的是一对父子, 书中描写到"手术前父子对望着, 不知道还能否醒来看到彼此"的时候, 我被深深感动了, 一个健康的人陪着一个将死的人上手术台, 这爱是何等的伟大(后面还描写了一个小伙子为一个陌生人做这个手术, 更让我内牛满面), 而后来孩子痊愈一段时间后还是死了, 李拉海提出要解剖孩子的尸体寻找原因时, 这对伟大的父母又答应了, 这一决定让李拉海通过解剖明白了孩子不是死于心脏病, 而是肺感染, 这个结果为交叉循环的可行性加上了重要的砝码. 而在交叉循环成功后, 李拉海又能不沉溺于现状止步不前, 而是深知交叉循环也有其局限, 决定进一步继续去追寻心脏机的改进和应用, 并为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真心让人佩服, 这不只是一个医学上的大师, 更是一个心灵上的巨人. 另外在"直面死神,祭出王牌"一章中提到的他在弟子伯纳德手术意外导致患者死亡之后不只没有指责, 而是给予了伯纳德肯定的一幕, 也表现了其在为人师表方面的伟大人格.

  lablablabla....总而言之, 无论你是否从医, 这本书都是值得花时间看的, 关于医学,关于心脏,关于科研,关于探索,关于那些伟大的先行者.

  李清晨在前言中说到他要谢谢读者, 但读完了之后, 我却由衷地想谢谢他, 谢谢他带给了我这么美好的书, 带给了我这么美好的知识.

  最后说一点建议:个人觉得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与医学有关的术语(如造影术), 个人因为专业的缘故没有阅读障碍, 但对没接触过医学的同学来说可能还是有点影响理解, 如果有出第二版, 可否在后面做一个表格简单解释一下, 或作为注释的方式出现, 帮助非医学专业的同学了解.

  :李清晨的签名好漂亮

  《心外传奇》读后感(五):什么也不说,贴以前的评论

  推荐:李清晨 外科之花的艰难绽放

  2010-12-25 01:34:19

  我不想抱怨现在的医患关系,不想评论今天的医疗环境,不想辩解医学也有很多的无助。我们可以有很多口号,有伟大的理想,永不褪色的热情。但是生活就是琐碎的,道路又那么曲折,成功永远那么遥远,而目标总是差一步。究竟什么才可以支持我们,克服眼前的万千的困难,一步一步挺近自己的梦想。其实,就是喜欢,喜欢哪有什么理由,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付出而且不求回报,任何的回报都让人欣喜若狂。

  医生,站在生死边缘,行使着上帝的权利;每一步探索,都是生命;手术室的门如果不能通向天堂就只有带领医生走向地狱。若不是对于生命的虔诚的膜拜,对于生命逝去的痛心疾首,他们,我们,为什么要呕心沥血进行这些尝试?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失败后依然再次坚持?李清晨,梳理了这样一个历史画卷,展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前辈的热血和智慧。展现了妖娆艳丽,璀璨夺目,世人趋之若骛的外科之花,当初他的绽放多么艰难,饱含鲜血和热泪。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1784

  《心外传奇》读后感(六):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在心胸外科参与手术的经历。作为一个实习的医学生,心胸外科的手术是最难混进去的。小小的手术室早已人满为患,而且每个人都身负重任——麻醉师,器械护士,心肺机灌注师,手术医生和助手……这里容不下闲人,甚至没有时间给学生讲解示范,面对着心脏这样一枚精巧而脆弱的器官,他们必须聚精会神,仔细而慎重的处理每个出血点,每次缝扎,每处吻合。病人的胸腔已经被撑开,主刀医生忙着分离胸壁内部的一段小血管,与此同时,另一组助手也正在病人小腿边忙碌着,打算取下一段静脉。而整场手术的主角,那颗正在胸腔里缓缓跳动的心脏,已经准备好了暂时休息。合适的管子被插入心脏大血管,另一端连在了人工心肺机上。主刀医生再三检查后示意灌注师,血泵开始运转。心脏大血管被依次阻断,随着冰冷的灌注液流入心脏,它的跳动慢了,弱了,然后整个停了下来。

  外科手术间在英语里被称作Operating theater,原意是剧院。两百年前,外科医生们的手术台就像剧场舞台,周围坐满了勤奋的学生和好奇的观众。现如今,尽管手术室不再对外开放,这里依然每天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大作。如同《图兰朵》里那首《今夜无人入睡》的咏叹调,如同《歌剧魅影》中那盏落下的吊灯,活人胸腔里一颗静止的心脏,带给人的是同样的震撼。而当时的我所不知道的是,仅仅为了了解心脏的工作方式,人类就在黑暗中苦苦摸索了数百年;而为了让心脏在我们指挥下停搏,给外科医生足够的时间拯救那些被疾病折磨的人们,历史上有无数优秀的医学家苦苦坚持,反复与失败斗争,直到命运女神露出微笑。

  记述在这本书里的,就是心胸外科从无到有的这段发展史。其间曲折反复,让同为外科医生的作者行文时也充满着“不足与外人道”的惺惺相惜。我们看到的并非英雄传记,那些少年有成的人们有的是光辉的故事,灵机一动想出好点子,之后天时地利配合得当,仿佛成功只关乎运气。而这里只有孤独的一群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中艰难走进真理。这是一场左右手互博的斗争,如书中心脏外科的拓荒者李拉海所言:“无数的失败、失望、挫折和障碍,天然的,人为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混合了坚持与固执的信念。”

  这也并非是一场独角戏。医生这个职业,决定了所有尝试和突破都不是小圈子里的狂欢。它必然要直面外界的质疑,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出于对每个生命的尊重,所有医学实验的批准过程都漫长而苛刻,研究的关键步骤不是创新,也不是苦干,而是等待。等待时代的进步,等待其他学科的配合,等待相关技术的成熟,等待合适的病人……优秀的外科医生知道何时手术,而智慧的外科医生知道何时不应该手术。每一次走进手术室,医生背后都承载着一个生命的托付,和一个家庭的期待。临床试验更是如此,那是医生和病人达成的一个悲壮的协议:如果现有的医疗技术无法救治我,那就让我以生命为石,铺平后来者的道路。这样的勇气和胸襟,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当我们纵观心胸外科的整个发展史,历数那些创造了辉煌的医学天才时,我们也没有忘记将这些病人的姓名记入史册。正是他们的敢于冒险和牺牲,才把医学一步一步推向更完善更辉煌的高峰;也正是以信任为纽带,才使医患双方互相扶持,同仇敌忾,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医学领域每一点新的认识,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启发借鉴,离不开病人的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这个时代的成全。

  我最开始听说作者李清晨,是通过松鼠会。他在个人介绍里写道:一个残留了一点理想主义的外科医生。后来他开了微博,以犀利近乎刻薄的言辞批判包括中医在内的各种打着医疗幌子的伪专业人士,自然树敌众多,一度还因为言论过于激烈而不得不取消了新浪微博的Vip认证。可在这本书中,你看到的是作者一路追寻跌宕起伏的历史,随着人物或悲或喜,甚至可以称得上多情善感。读罢掩卷,涌上心头的是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诗句: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心外传奇》读后感(七):感觉

  相信若不是罗辑思维的活动,我不会有幸接触到这一类的书,因为它不在我的读书范围内,但是当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庆幸参加了那次活动的,六本不同的书,等于多看到了生活六个面。

  《心外传奇》内容同它的书名一样,很吸引人,尽管我是外行,但也不妨碍我看到这本书内容的欣喜。当看到作者叙述每一个伟大发现及代表的历史意义时,我也会很高兴,很感谢那些伟人冲破封建的束缚,勇敢和坚持地研究每一个科学成果,才使得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也方便现代的生活。

  这本书主要是围绕心脏外科创史阶段的一系列相关的人和事展开叙述,这本书意在激励读者,勇于加入创研者,共同创造历史,可惜我不是学医的,不然真有兴趣。

  《心外传奇》读后感(八):所以,不要太早绝望

  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实施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法瓦洛罗医生,最后用手枪击穿了自己的心脏。他在穷困潦倒中告别了绝望的人间,终于未能看到当初设计出来的方法,后来是如何广泛地造福人类。

  我在开着冷气的自习室里读到《心外传奇》上的这段故事。此时,窗外空气灼热,暮色降临。这是一本描述心脏外科手术发展史的书,记录了无数勇猛亮烈的故事,站在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去看一个人内心的绝望,我有些惊讶。

  当然,回到自己的生活里,看到悲观,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又是多么寻常。

  两百年前,被尊为“外科之父”的奥地利医生西奥多•比尔罗特曾对心脏手术下死咒:

  “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样的论断,或许是出于对人类心脏的敬畏,或许是出于对当时医术的审慎态度,毕竟对于一个做心脏手术的医生而言,任何过错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然而这样的诅咒,对于受心脏病折磨的人而言,又何尝不是永久的死亡判决书呢?

  为了救人性命,必须拿生命冒险。这大概是医学发展的永恒难题。

  然而从1896年,雷恩医生成功为一位心脏外伤的病人进行缝合;到20世纪80年代,科沃夫团队成功造出人工心脏,并移植入人体内,心外医学一步步往更精妙的境界发展。虽然每一次医学的进步背后都有成堆的尸体,但如今能够治愈的疾病越来越多,人们的存活率也越来越高。当年西奥多•比尔罗特的魔咒,已经被彻底打破。

  书上记述的故事里,很多医生学者仅仅因为不忍心看病人受折磨,就投身于心外医学,为之耗尽了青春,甚至一生的时光。我为之感激。正是上一代的牺牲,才为下一代创造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

  看到书里面,库利说,我第一次看到跳动的心脏,真是激动人心的经历,那仿佛是在寻找通往天堂的门。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物,灵光一闪,然后看到通往天堂的门呢?

  挺感谢这本书,因为它为我打开了理想生活的另一扇窗。如果早些年看到,说不定我也会去学医,梦想做个救死扶伤的外科医生。而我现在我坐在某大学的自习室里,读着自己选择的专业的书,闲时还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理想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也挺好的。

  生活需要理想主义,做人存几分天真童心。不要轻易绝望,因为一切努力都不是白费劲。怀着这颗健康的心脏,就应该好好生活,有勇气去探索自己的通往天堂的门。

  《心外传奇》读后感(九):为你怦然心动

  所有的器官中,“心”最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即便中学时的生物常识已经足以让我们知道这是个有关血液循环的器官,却不妨碍我们在各种情绪之中真实地感受到它——除非不适,否则我并不清楚自己肺、肾和肠胃的存在,但却可以随时触碰心脏的跳动;甚至某些时候,它会以剧烈的碰撞声昭示着原本来自脑垂体的波动,无人可以避免。

  心脏这样一个存在感十足的器官,却是外科手术中最后的禁地。19世纪,腹腔里的各种术式正在不断走向规范,而最早拯救先心病患儿的BT分流术竟然都没有触碰心脏本身,这既体现了发明者的伟大,更说明了当时局限到了何等地步。

  而《心外传奇》这本书,便从这时候开始娓娓道来:二战时期的医生需要不断从心脏中取出弹片,缝合手术难点多多;17世纪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可靠的应用,甚至因胡乱输血出现了许多伤亡,直到发现血型,我们才有了稳定的输血术。现在则出现了人工血液透析。都知道做手术需要止血保证视野,那么心脏怎么办?20世纪中叶,有医生尝试了低温手段,终于开始了心内直视手术。心电图仪、X射线机、起搏器,猜猜看发明时代谁先谁后?心脏移植手术与人工心脏等最前沿的科技,又将让我们可以期待怎样的未来?

  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三百年来人类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让并非医学专业的人得以一窥门径。但也有一些地方对术语解释得不够详细,缺乏医学常识的人读起来或许会有一点不顺利。不过总体而言,流畅度在我的接受范围内。毕竟,这是学科史介绍,更是科普读物。

  和许多学科史相同的是,我都在其中看到人类历代前行的蹒跚与坚定,这正是人类的渺小与伟大之所在。而与绝大多数学科史不同的是,医学史让人看到更多的悲悯,看到人类在苦难之中的挣扎,这要比天文学史或数学史带给人的超脱震撼更多一些真实具体的感触——我不敢说我懂得艺术史上灵感迸发的瞬间,但医学史上许多重要的时刻,我们的一生之中总有许多次感同身受,无论是悲伤还是欣慰。

  不是说么,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过更多真诚的祈祷。

  某种意义上,这不是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当然,非常值得。一些浮夸的书籍喜欢借学科史的名义,耗费大量篇幅讲建筑学家的女友,化学家的情敌。但即便是严肃的写作,也可以无伤大雅地介绍阿基米德的澡盆或是居维叶的怪兽。可是我回忆了自己看过的医学史,不仅是这本《心外传奇》,还有别的几本类似书籍,都没有讲述这一类调剂气氛的绯闻轶事。毕竟,爱迪生可以实验一千次灯丝,李拉海却不敢辜负任何一条人命。

  或许是因为,凝聚了太深的心血,体会过太重的心疼,经历了太多的心碎,纵然有宽广心胸,也少了些轻松心情,只留下激荡心潮。但我们,也正是在这坎坷的心路上,耕耘着属于人类文明的心田。

  《心外传奇》读后感(十):读后小记

  一口气读完

  感受到无限的震撼

  作为一个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人

  有些地方看得很吃力,反复咀嚼和借助百度才消化的

  涉足自己未曾了解过的领域一直是自己想做的事

  医学是我一直感兴趣却一直不敢轻易去尝试的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我从中依稀看到门后耀眼的光芒

  犹如我第一次接触物理世界时的那种兴奋

  每当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后取得了成功

  内心都难以平静

  医者仁心

  每一个生命在妙手之下

  夺回了生的权力

  每一次刀起刀落

  都是与死神的对峙

  或许透过这本书

  我不仅仅看到了

  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背后的艰苦与挫折

  也看到了

  一个个美好的生命

  在病魔面前

  生命如此脆弱

  为保其全,人类奋起勇抗

  追求与探索

  进步其实就在勇气的推动下得以实现

  每一个历史的瞬间都值得铭记

  谢谢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