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客》经典影评集
《骆驼客》是一部由高峰执导,刘小宁 / 陈旭竹 / 张玉龙主演的一部动作 / 爱情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骆驼客》影评(一):《骆驼客》:悲怆苍茫的狗尾续貂电影
《骆驼客》:悲怆苍茫的狗尾续貂电影
文/马庆云
《骆驼客》导演高峰,编剧也是高峰,在我个人看来,编剧和导演合一的电影往往是好电影,《车在囧途》们除外。看电影名字,便知是西部拿骆驼跑运输的那批人的电影。西部沙漠电影,近几年比较风行,比如《决战刹马镇》、《刀客》、《西风烈》、《刀见笑》等等,究其原因,无外乎这种大漠景观能为电影平添几分苍茫,对于电影的意境美学,更好构建,又基于东部主票房区观众对西部荒漠的陌生感所致。
该部电影描写了一批骆驼客从新疆运送物资入陕甘地界,因此与地面上的政府长枪队遭遇,展开弓箭对长枪的生死对决的故事。主线之外,穿插了一个小骆驼客爱上师妹,两人情投意合的辅线。关于弓箭的电影,韩国有一部值得观看,《最终兵器:弓》。我看《骆驼客》总觉得里边有《弓》的影子,但其情节上没有雷同,《骆驼客》独自成线,不似《刀客》那般对《七武士》生硬地剽窃。该部电影主线明确,辅线精准,内行一眼便知,编剧是一个行家,且深谙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笔法。故事上,没得可说,通顺流畅,不像一般电影那样生硬,在这一点上,很值得《匹夫》们学习。
故事之外,是导演的拍摄等等。《骆驼客》团队展现出来的水准为,各方面均是中等靠上水平,不是最好,但绝对不差。故事拍摄的很是用心,在电影中可以看得清楚。镜头语言运用,无大问题,虽然亦无值得拿出重点夸赞之处,但其无大问题便是良好。这些方面均能保证良好之后,便是导演对整部电影艺术风格的把握。
西部电影,无外乎就是沙漠上的悲怆苍茫,自然野性十足,而人也朴实豪爽。在这一点上,中国一些大家的西部小说,很能对照观看。导演高峰基本把握了这种风格,而且整个九十分钟没有丢失这一风格的地方。风格的统一连贯,在当下鱼龙混杂的电影环境下来看,已经难能可贵。值得称赞的是,这部电影没有像同是西部题材的《西风烈》那样,刻意学习西方,而是安下心来按着中国传统意境美学的风格来拍摄完成,因此,该片师承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些大师级作品,在二十年前,应属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
能完成一种意境风格,保持艺术的完整性与统一性,是电影的第一核心问题,其次,才能考虑电影要传达的故事及其故事之外的内涵问题。在这一点上,很值得《双城计中计》这样的导演反思,意境的统一是第一位的,故事的完整是第二位的,虽然两者不可偏废,但毕竟学会第一点,才算出师。《骆驼客》故事完整,人物关系明确,各自性格突出,因此,在意境风格的完整保持之外也注意了故事的叙述逻辑,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大师级电影的基础上站了起来。作为电影人,我们期待这种对以往的学习与继承,中国当下的电影,应该尽量地少朝西看,而多朝传统叙述美学看齐。
但电影整个看完,也有结尾处可能被诟病之处。骆驼客说自己不与官府打交道,因此拒绝官府长枪队提出来的“和谐“要求,从而展开激战,一场弓箭对长枪的战斗在荒漠的枯树间展开。但最终,货物运送陕北之后,接收的却是八路。八路方面难道只算土匪,不算官府?我想,编剧高峰应该是这个意思。这算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这个结尾,算不算是狗尾续貂?观众自当各自评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该电影并未刻意贬低长枪队从而夸大骆驼客,大家都是百姓,都要生存,都有信念,各司其职,虽有冲突,但不分正邪。如果读家对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尚存余热,不妨看看可可西里北边大沙漠的这个故事,味道相似,悲怆苍茫。
随文携带笔者主持的电影文化漫谈节目《电影一周酣》的一个电影文化讨论群:198996915
电影一周酣第十七期节目网络视频一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4MDcyODM2.html
《骆驼客》影评(二):反思今日诚信观的骆驼客
大漠,胡杨,骆驼,实实在在的西部,朴实诚信的骆驼客,给越来越多的国产脑残片上了结结实实的一课。有时候不需要那么华丽的装束,花哨的动作,匪夷所思的剧情。一味的模仿别人只会迷失了自己,到最后还把自己的原汁原味丢的无影无踪。不要总是说国产片在好莱坞大片面前一无是处。骆驼客,简简单单的剧情,豪爽朴实的人,却能征服很多人的眼球。个人感觉导演无时不在流露出来一种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即使搭上人命,也要把货送到。就因为这以血祭奠的誓言,才使得千百年来骆驼客的生生不息。影片不仅营造出了悲怆苍凉的西部大地,更由衷的赞美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那千百年来始终不曾抛弃的诚信。在我们一味追求新鲜的外国电影时,是不是要思考一下回归本性。
附:本片绝对属于名不见经传但是很好的电影,个人认为豆瓣上的剧情简介很狗血,各种用一些虽然称不上夸大但是很不适合这部片子风格的字眼(诸如身怀绝技、古老神秘、疯狂追杀、意乱情迷等等一些被用烂了的字眼),以至于我看完简介后本想放弃这部电影,以为这又是一部很傻X的脑残片,但是看完一部分人的影评才意识到这是一部好电影。不知各位朋友有木有这想法。
《骆驼客》影评(三):生死与美景无关
古龙说:“沙漠美,是因为沙漠中隐藏着一口井。”在大自然的奇观中,沙漠一直以辽阔、悲凉、神秘的特色成为荧幕上展示的对象,也促使西部片这种电影类型的形成。在这片荒凉而壮观的土地上,总是充满着危机和险情,它是歹徒肆意抢掠的罪恶沃土,也是英雄行侠仗义的风云江湖。《骆驼客》就是一部讲述行走在沙漠上的英雄的故事,他们有一个身份,叫驼把式,也就是镖局的镖客。
骆驼客的任务是给商家运送货物,他们行走在从新疆到陕西(最远的地方曾到过天津)的漫长地段上,经受着风沙和烈日的鞭挞,做一次生意常常要外出好几个月,孤独而艰苦。在骆驼客的眼里,有两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一是时间,在行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打听时间,它只能造成心理上的更加疲惫;二是目的地,一旦踏上了征途,就不知道尽头在哪里。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从不和官府打交道,把客户的货物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正因为讲求诚信,这个职业才延续了数百年。骆驼客的最大敌人是土匪,为了保护货物,他们从小就苦练弓箭,讲求速度、力道和准确。当社会进步到现代之后,枪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冷兵器的格局,对骆驼客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成本太高,他们买不起枪,所以只有让自己手中的弓箭更加强势,以抵御枪的杀伤力。
电影《骆驼客》讲述一支驼队为陕甘宁边区运输枪支的事情,但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这些货物是给谁的,他们出于感恩而接受了这项任务,却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电影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是围绕骆驼客这一群体的生活展开——割草、喝酒、比武、造弓等——但重点是叙述这一次送货过程;二是讲述戈师傅的女儿戈红儿与徒弟佟二尕之间的爱情,为骆驼客的未来留下希望。戈师傅是这支驼队的领袖,他坚韧勇敢、经验老道,为了保护货物,勇敢的与快枪队激战,在以少敌多的情况下,用最后一口力气射出响箭,提醒二尕提高警惕。年轻的二尕是戈师傅的高徒,他执著而机灵,看似粗鲁,实则勇敢心细,对戈红儿情深意切,并成为最终完成任务的英雄。而戈红儿的泼辣任性,也很好的契合了沙漠之女的气质,她在命运面前的叛逆,体现了女性的觉醒。
电影在叙事上讲求前后呼应,很多细节和人物行为的设计颇有用意。金贵是戈师傅收留的一个长工,他因为曾经在玉石店工作过,所以知道玉石的价值,这为之后他叛逃驼队,企图独自霸占玉石做了铺垫。戈师傅与徒弟比武之前,先朝天射出一支响箭,而后来他中枪之后,也同样射出响箭,警示二尕。戈红儿性格倔强好强,她不听父亲的话,自己制造了弓箭,这为后来她偷袭敌人做了情理上的准备。之前,王哥的驼队被快枪队射杀,体现了快枪队的残忍和强势,这也为之后快枪队与戈师傅们的激烈战斗做了渲染。事件的结果都是从最初的原因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人物最后的命运也与他们自己的性格和身份有关,这是电影叙事的根本特征。
唯美的画面是《骆驼客》的一大特点,人物的命运在壮丽的自然景色中显得更加悲壮。阳光下,连绵起伏的小沙丘,既像精心烹制的奶油蛋糕,又像少女的皮肤,柔软、光滑、细腻、迷人,长长的驼队从远处缓缓行来,在地上留下一大片阴影。衰草迷离,绿色的草叶和白色的草杆交杂在一起,骆驼客们骑在马上,一边喝酒,一边歌唱,苍茫的天空中飘荡着酒香和笑声。胡杨林里,断裂的树枝横亘在四处,清澈的泉水遮掩在水草下面。然而,突然的枪声、空中飞逝而过的子弹和箭、喷薄而出的鲜血,顿时让这些景物失去宁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死与大地无关,只是与时代有关。
作为一部电影频道拍摄的电影,《骆驼客》没有明星阵容、视听奇观、宏伟场景、广告植入、绯闻炒作,但是它的精美的镜头、朴实的人物、精炼的叙事,仍然让我们看到了电影艺术在展现生活上的功力。比起《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这样的西部电影,《骆驼客》也并没有什么创新和出彩之处,它所做的只是把一个既不荒诞也不惊悚的简单故事很清晰的叙述出来,它的目的不在于赚钱和说教,而在于表达。2012/5/14
《骆驼客》影评(四):新疆的儿子娃娃
骆驼客有感
昨晚全班用了两个小时看了一部新疆本土电影《骆驼客》,影片非常的感人,令人回味无穷!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导演高峰以一种对家乡的热爱,根据父亲的回忆改编而成了本片。本片运用的是新疆方言兰银官话,将新疆人民淳朴的民风展现的淋漓精致,毫无做作之嫌。电影通过对古老的“骆驼客”的描述,将西北人民那粗犷豪爽的性格,坚韧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在艰难困苦中的生存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对古老西域一群身怀绝技,性格粗犷豪爽、憨厚老实、坚忍不拔、肝胆相照,还运用大量的镜头描写骑马、射箭、摔跤,草原、沙漠、戈壁充分展现了新疆风土风情,很好树立了西北男儿顶天立地的儿子娃娃形象。
二尕子从小是孤儿,师傅收留了他,并且一直待他如自己的儿子。在情窦初开的年纪,懵懂的内心与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在沙漠中风餐露宿,永不言弃的精神,收获了师傅信任,赢得了爱情,戈红儿那种敢爱敢恨的性格展示了新疆人的原始野性美。
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伴着悠扬的驼铃,在连绵起伏的小沙丘里,以风为谱,以沙为曲;成群南飞的大雁,金灿灿的胡杨林,一副完美的大漠风光映入眼帘,引人入胜,令人赏心悦目。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领略到了肆虐的沙尘暴和特有的海市蜃楼景观,此情此景营造了豪迈大气的氛围,给人一种浩瀚的心灵冲击。
影片同时讲述了新疆的历史文化背景,迪化是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建省时的名称,含有启迪开化的意义。1949年9月25日和平解放后,在1955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含有开疆拓土之意。让人想起了数典忘祖这个成语的含义,唤醒人们对祖国和家乡历史的了解,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骆驼客是护送货物辗转各地,和古代的镖局属于一个性质。在沙漠中发现了羊脂玉时,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见利忘义的张金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犹如心里酿造的一潭毒酒和心灵深处播种了万恶的种子,渐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所有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经济高度发展的今日,利欲熏心的商人,人性天平失衡,地沟油、毒胶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损害人民的健康为代价换取高额利润,让社会产生信任危机,企业亦是如此缺乏社会责任,以环境污染换来丰厚的报酬。诚信本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骆驼客恪守职业道德,与劫匪斗智斗勇,在箭与枪的交锋中,以血和泪捍卫诚信。捍卫了骆驼客坚守的信念,继承了师傅用生命延续的诚信,值得反思!
新疆巴州博湖县谢胜江写!
看了太多都市白领意淫爱情剧、荒诞穿越剧、无聊的惊悚片,终于看到一部制作精良有诚意的电影。剧情、人物、表演、摄影都上佳表现,值得一看。
不过看完电影多少有点遗憾,主要集中在一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主题过于平淡,缺乏层次。《双旗镇刀客》那种少年英雄气概和复杂人性的揭示,使影片思想层次丰富立体。相比之下,《骆驼客》集中展示的把货看得比命重要、讲信誉这个主题略显单薄。
如果剧情设计上,能在枪和箭的矛盾上做点文章,比如,最后女孩杀死boss的是用敌人手里的枪,而不是传统的箭,或许能阐发其他新的思想。
第二,高潮部分战斗干脆利落,主要人物几乎都是瞬间毙命,这点非常好。一扫国产片主要人物打不死,交党费之类的恶习。不过在高潮部分战斗方式细节设计似乎还显粗糙。缺少斗智斗勇,没有花样。比如箭和枪各自特点在什么地方,长短处何在?3对3的时候,怎样对决更好。好人一方在一人被干翻,人数明显处于弱势,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是否还要继续硬拼,是否应该边打边撤,拖延时间?
影片这段表现过于单调,纯粹是两伙人火并。
此外,从军事常识看,战斗力最凶悍的日军在伤亡超过三分之一后也会丧失进攻能力。而哈密府快枪队在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后,居然还能继续追击,这种勇猛顽强作风和敬业精神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此外,快枪队的着装过于现代,让人时常出戏。
第三,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的感情爆发点不够猛。两个演员演得都不错,可是在剧情设计上,如果能多蓄点水,比如设计一些误解,有些委屈,最后迸发到一点,这样他们的爱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总之,虽然有些平淡,可还是一个很有诚意的好片子。期待导演新作。
《骆驼客》影评(六):从匕首到弓箭,韩国动作片已经远超中国
从匕首到弓箭,韩国人在冷兵器电影的水平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
韩国人的代表作,大叔:玩匕首,用手枪如何打碎防弹玻璃,打车轮让汽车爆胎失去控制.这些都是韩国人的原创,实际,有效,甚至惊艳.
弓,拍的也很精彩.
再看看中国的冷兵器片,关云长,从马上变成了马下,从1米9变成了1米6,从智勇双全的统帅变成了草莽村夫.那大刀刷的真是耍大刀,照搬京剧里面的,形而上学,毫无实战价值,也不好看.
中国编剧都是胡编不懂兵器,编不出精彩的段子,导演指导不出冷热兵器的战术,摄影更拍不出新颖的视角,后期做不成震撼的特效! 编剧导演们射过箭吗?打过枪吗?不从实战出发,射箭的还能躲子弹....汗啊,你有黑客帝国那两下子,还射箭干嘛,冲上去踢死枪手都来得及.
《骆驼客》影评(七):《骆驼客》:生死与美景无关 摘录时光网
古龙说:“沙漠美,是因为沙漠中隐藏着一口井。”在大自然的奇观中,沙漠一直以辽阔、悲凉、神秘的特色成为荧幕上展示的对象,也促使西部片这种电影类型的形成。在这片荒凉而壮观的土地上,总是充满着危机和险情,它是歹徒肆意抢掠的罪恶沃土,也是英雄行侠仗义的风云江湖。《骆驼客》就是一部讲述行走在沙漠上的英雄的故事,他们有一个身份,叫驼把式,也就是镖局的镖客。
骆驼客的任务是给商家运送货物,他们行走在从新疆到陕西(最远的地方曾到过天津)的漫长地段上,经受着风沙和烈日的鞭挞,做一次生意常常要外出好几个月,孤独而艰苦。在骆驼客的眼里,有两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一是时间,在行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打听时间,它只能造成心理上的更加疲惫;二是目的地,一旦踏上了征途,就不知道尽头在哪里。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从不和官府打交道,把客户的货物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正因为讲求诚信,这个职业才延续了数百年。骆驼客的最大敌人是土匪,为了保护货物,他们从小就苦练弓箭,讲求速度、力道和准确。当社会进步到现代之后,枪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冷兵器的格局,对骆驼客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成本太高,他们买不起枪,所以只有让自己手中的弓箭更加强势,以抵御枪的杀伤力。
电影《骆驼客》讲述一支驼队为陕甘宁边区运输枪支的事情,但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这些货物是给谁的,他们出于感恩而接受了这项任务,却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电影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是围绕骆驼客这一群体的生活展开——割草、喝酒、比武、造弓等——但重点是叙述这一次送货过程;二是讲述戈师傅的女儿戈红儿与徒弟佟二尕之间的爱情,为骆驼客的未来留下希望。戈师傅是这支驼队的领袖,他坚韧勇敢、经验老道,为了保护货物,勇敢的与快枪队激战,在以少敌多的情况下,用最后一口力气射出响箭,提醒二尕提高警惕。年轻的二尕是戈师傅的高徒,他执著而机灵,看似粗鲁,实则勇敢心细,对戈红儿情深意切,并成为最终完成任务的英雄。而戈红儿的泼辣任性,也很好的契合了沙漠之女的气质,她在命运面前的叛逆,体现了女性的觉醒。
电影在叙事上讲求前后呼应,很多细节和人物行为的设计颇有用意。金贵是戈师傅收留的一个长工,他因为曾经在玉石店工作过,所以知道玉石的价值,这为之后他叛逃驼队,企图独自霸占玉石做了铺垫。戈师傅与徒弟比武之前,先朝天射出一支响箭,而后来他中枪之后,也同样射出响箭,警示二尕。戈红儿性格倔强好强,她不听父亲的话,自己制造了弓箭,这为后来她偷袭敌人做了情理上的准备。之前,王哥的驼队被快枪队射杀,体现了快枪队的残忍和强势,这也为之后快枪队与戈师傅们的激烈战斗做了渲染。事件的结果都是从最初的原因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人物最后的命运也与他们自己的性格和身份有关,这是电影叙事的根本特征。
唯美的画面是《骆驼客》的一大特点,人物的命运在壮丽的自然景色中显得更加悲壮。阳光下,连绵起伏的小沙丘,既像精心烹制的奶油蛋糕,又像少女的皮肤,柔软、光滑、细腻、迷人,长长的驼队从远处缓缓行来,在地上留下一大片阴影。衰草迷离,绿色的草叶和白色的草杆交杂在一起,骆驼客们骑在马上,一边喝酒,一边歌唱,苍茫的天空中飘荡着酒香和笑声。胡杨林里,断裂的树枝横亘在四处,清澈的泉水遮掩在水草下面。然而,突然的枪声、空中飞逝而过的子弹和箭、喷薄而出的鲜血,顿时让这些景物失去宁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死与大地无关,只是与时代有关。
作为一部电影频道拍摄的电影,《骆驼客》没有明星阵容、视听奇观、宏伟场景、广告植入、绯闻炒作,但是它的精美的镜头、朴实的人物、精炼的叙事,仍然让我们看到了电影艺术在展现生活上的功力。比起《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这样的西部电影,《骆驼客》也并没有什么创新和出彩之处,它所做的只是把一个既不荒诞也不惊悚的简单故事很清晰的叙述出来,它的目的不在于赚钱和说教,而在于表达~
《骆驼客》影评(八):关于信仰
我是甘肃人,对北方的那种风沙苍茫的感觉有着说不清的感情。幼年时艰苦的劳作和环境然我一直有一种想逃离这个地方、逃离土地的感情。我以为读书可以让我离开这些,其实,天工也不作美,我最终还是没能脱离这些。当真正的离开黄土高原,离开黄沙,我才觉得那些沟沟壑壑的里边,是深深地刻在我心底的。当看到苍茫的黄色,还有发干而又黑红的脸,干硬的头发,一脚踩下去飞扬的尘土,依然是说不出的感情。咳咳,说远了,就说电影吧。
我一直认为,电影不只只是演员形体和表情的表演,声音也是特别重要的部分。电影里骆驼客们厚重的鼻音就想西北的黄沙一样有着地域性的特点,演员也确确实实有这样的表演。如果真让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来演,还真有点儿的沙漠里看见椰子树的感觉。演员的脸型也比较符合西北人的特点,下巴的轮廓清晰,典型的方形脸。有鼻梁,却不见深陷的眼眶。骆驼把式对响箭的重视,驼队中各种忌讳的东西,虽然是一些小情节,但是都是特别细心的描述。这些细节都能看出导演用心。
导演高峰时新疆人,能看出这个新疆人对西北的感情。
故事上来讲,叙述和的故事推进的主线都比较符合东方的审美。故事的主线是骆驼客运送货物之时和快枪队的斗争,辅助一条大师兄和师傅独女的爱情。故事推进没有刻意去营造一些巧合去推进,情节发展也比较顺畅,没有很生硬的感觉。就这点来说,强出匹夫之流太多。
电影的画面风格很是有中国的特色,没有那种可以模仿美国西部片的味道,而且几乎没有跳戏的地方。导演能一直大这种独特的中国式的粗狂的美延续至整个电影之中,实在相当之用心。
故事之外所要表达的内涵——信念,相当打动我。骆驼客有信念,就是绝对保证货物的安全,就像女主说的,这个信念是几百年来骆驼客生生不息的原因。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除了要战胜严酷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面对人性的贪婪、欲望,骆驼客的信念才能支撑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穿越沙漠,带着不多的钱回到土城里,等待下一次出发。快枪队是政府的人员,在战斗减员只剩下一人的时候,依然不退缩,支撑他们的也是信仰。两方,都是在沙漠里挣扎的人,都对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想到自己对自己所做的研究之态度,只能算作是工作,却没有为之坚定付出的信仰,感觉真是讽刺,某人说过,做研究是要有信仰的。其实何止是研究啊。
电影的结尾,接受货物的是陕北的八路。大家一贯的看法是狗尾续貂。但电影中又说,骆驼客从不与官府打交道,这八路也就算不上当地当时的官府了。其实,在那个吸收一切不安定分子作为革命战士的年代里,那支革命队伍怕是也不会被认为是多麽正义的武装吧。电影的结局是否狗尾续貂,打个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骆驼客》影评(九):很牛的西部片,意外之喜。
今天中午,一边吃着盒饭一边看完了这不影片,我对电影一直不狂热,很少有电影能让我再看一遍的欲望,恰恰是它!
它是我心中理想的西部片,西部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是帅哥美女的耍帅,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饱满的人物。它的旷古辽阔,大漠孤烟,这是一种大美,震撼心灵的大美,西部片应该师承由古至今的死因四线的美,在这个土地上生长的人们又令人渴望的情感。
这部片子满足了我对于西部片的想象!很好!
《骆驼客》影评(十):很好的西部片
我去内蒙的时候很喜欢那种荒野中骏马驰骋的感觉,这部片给了我那种西部男人的感觉,大口肉,大碗酒,心里装的是亲情和责任,这才是真正地男人。
《骆驼客》个人感觉整部电影线条诠释的还不错,驼把式的责任感和心胸广阔,戈红和二尕子的两小无猜,朦胧爱情,驼队的风吹雨晒,骆驼客的责任心,都无比的令人难于忘怀。尤其是喜欢二尕子偷看戈红后被戈把式教训的时候,众人嬉笑问他看到了什么,二尕子一脸纯真的微笑:"看到她在画眉"。哎,纯真的少年啊!如今的物欲横流,都市男女谁能见到如此纯真的少年?
传统的东西很少了现在,可是传统的不一定比那些高科技的差,就比如片中的弓箭和洋枪,科技是把双刃剑,造就了中国社会如今这么多令人作呕的食品、医疗安全问题。
骑马、射箭、喝酒、摔跤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