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修行解脱?先要做一件大事!
在修行人格的养成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 —— 正视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身心失衡的问题。
自卑者多属没有安全感的人,多会表现出过度的固执,不但坚执自己的想法,更不喜欢别人提出反对的意见,而且还会合理化地自我辩解.
即使自己错了,也是错得有道理。
面对他人的意见,不仅很难甘心地接纳,更是难以沟通,种种反对及抗拒的行为特质,不外乎是为了维护脆弱的自尊心。
人生本来就有很多难处,任何人在团体中都会受到两极化的评价,这是缘生法的必然。
如果一个人对负面的意见难以面对又易生反感;当得到些微赞许,又竟自得意忘形;对于不好不坏的观点,却又会觉得索然无味……
平实地看,这种人的确难以适应群体的生活。
环顾世间,一切为缘生,每个人的看法原本就不会相同,因此,不用过于在乎世人的评价。
正常人的反应是:面对掌声,自然感觉受用;偶或受到些许不被认同的嘘声,也知道“人各有见”,从而平实看待、处之泰然。
若是过度抓紧自己,必然会带来痛苦。
对于这种情况,打坐是一点帮助也没有。
明明心中还抱着千般烦恼处理不来,却执意以为只要认真禅坐,待有朝一日开悟后,一切烦恼便迎刃而解了,这实在是一种极度错误的认知。
一般人是由“我见”出发,他如何看待自己?——这会影响到他为人的倾向,究竟是往何种类型的人格去发展。
自卑者常因深感人生苦闷而寄情于宗教、慈善布施与哲学领域的研究,或是趋向艺术境界的追求。
由于这类人缺乏自信、倍感压力,容易感受到痛苦,从而将现实的苦闷转化成为对理想的追求,并且表现在艺术、哲学与宗教上。
有此种身心品质的人,即使相当投入,想要成为觉悟者,终究还是有一段距离。假使发现自己过于热衷于此,应当省思这多少与缺乏自信有关。
请认真看待这件事,好好面对、认真处理,那么即使今生尚未能到达解脱,人生也会因此而有一番新景象。
试试抓紧拳头再摊开,你会发现手掌中什么也没有。
如果过度在乎自己,拼命想保有,就如同握得太紧的手必然会痛,与我们在一起生活的人,也会觉得很苦。
如此地在乎自己,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一般人与自卑者相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会让当事者自己身心的发展,也很不健康。
若想对别人慈悲,就要先认真改变自己,这样就能改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但会让身边的人活得好一些,自己也可以松一口气。
一个人如果好相处,不让人感觉难受,他不需要特意讨好别人,朋友自然会多起来,生命也会更加丰富。
反之,若是身旁一片荒凉,就要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所警觉,这一切都有赖自己去体悟了。
世间所谓的学识,并非每天生活的必须,而人品却是时刻都在呈现。
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多根源于此,许多人的困扰也在于此。因此,要懂得在当前自我发现,多花点时间,处理身心问题所带来的人际障碍。
很显然,在正觉解脱之前,人格的调整,毕竟是修行当中最重大的一环,而佛法正在帮助我们解决这类问题,这也正是学佛的重点所在。
如果在解脱前,我们尚无法务实地面对现实人生,却舍近求远地去想像开悟以后的事,这不是很奇怪的想法吗?
如果自知有“身心失衡”的问题,就应当用因缘的智慧,走出内在的障碍,才能从佛法中得到现世的利益,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本文节选改写自《正法之光》24期第66页“都会学院报道”的部分内容
分享 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欢迎转发朋友圈,利益更多人。
点击进入禅师简介
佛陀正觉后2449年(C.E.2017)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忏悔的两个盲区 ‖ 如何不活在仇恨中 ‖ 佛陀是靠打坐悟道吗? ‖ 阿育王如何变造佛教分裂僧团? ‖ 安居对僧团的意义 ‖ 对佛法极端错误的几种认识 ‖ 好好回应爱你的人 ‖ 选择让生命更成熟 ‖ 有两种人可以过得好 ‖ 活着就是做好这三件事 ‖ 痛苦来自于比较吗? ‖ 从哪里能学习到原始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