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年巴比伦》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少年巴比伦》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31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年巴比伦》经典观后感10篇

  《少年巴比伦》是一部由相国强执导,董子健 / 李梦 / 尚铁龙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一):想找一座城但不止终老

  【解释】 这一周看的电影是《少年巴比伦》,在ONE上看到的主演李梦上写到的一篇文章,看到上边的海报是她骑自行车,我觉得哎呀真好看啊,就是那种春风拂面然后你的女神从你身边走过的样子,我觉得特别好,然后看这个名字也想不出来这是个什么电影,所以干脆去看一下吧。 虽然是找的资源画质不太好,但是也并不妨碍效果,我觉得吧,董子健真可怜每一部这样的电影都不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给我一座城】 在电影里路小路的自白不只一次地说过,这个工厂就是一座城。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开心,就是那种哎呀好巧啊,我也正想要一座城呢,所以就觉得好喜欢啊。 我从这个电影里看到了九十年代青年的一种状态可能迷茫但是也就是这样平静地过完一生,虽然平庸但还算是省心。 我其实有很多时候都在想如果我毕业之后也可以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然后朝九晚五的活着,最后平静的死亡,就这样稳稳当当地过完这一生,没有任何波澜,就是你不需要去担心明天会有什么变化,要做的就是日复一日的这样活着,就类似于机器吧,但其实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至少我还存有一丝念想。 也许是这半年的生活状态很稳定,让我特别向往这种安定,我想要的就是这种孤单却很自在生活。 我有很多瞬间就在想我希望过得生活就是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只有我自己,和外界交流就是靠那一扇小小的窗口,就像是《完美的红绸鱼料理》中一样,外面的人摇铃递条,谁也看不见谁,甚至连话都不说一句,不需要交谈我觉得这一点也很重要。 只有我一个人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而且这个空间一定不能是透明的玻璃材质,不会被别人看见的,就类似于车站旁边的卖报亭一样,小小的但是谁也看不见谁,我在里面发呆也好认真的做着某一项工作也好反正就一定是自己自由自在的, 这样感觉我好像就是喜欢那种固有空间里的放松,就是有安全感之后再来一些舒适感,我觉得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状态。 还有就是至于我会做什么工作,我一个具体想法,因为现在我能想到的工作的环境和我的都不符,而且我这样的想法也不太适合付诸实践所以我没有很严格的去想过我会在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所以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我不是我而是一个在房子外面观看的路人,我看不见里边的任何构造,只是觉得这个东西不错啊。 如果非得要我说对于所做的工作有什么要求那一定是简单便捷的,最好是那种已经加工好的,不需要等的,就是客人来了之后递给我钱我就可以给人家东西的那种,最好还是固定价格心照不宣的不可以还价,没人开口问我也不会说,价格上最好是整数,这样就省了很多麻烦啦。 还有就是类型不要太多,最好是一两种,一种最好吧这样连话都不用多说了。 这样的感觉就是有点像那种生活必需品,客源特别多可以保证收入,然后我需要做的就是收钱递货,而且不要有固定的时间蜂拥而上,而是断断续续得,这样我就不会有很多空闲的时间来嫌弃这件事很枯燥,就是它可以让我的脑子处于一种慢慢转动的一种状态,就是你不会觉得累但是一天结束之后你会觉得很充实,我觉得这是我很注重的一种感受,就是千万不要让我在冲劲满满的时候突然喊停,就是本来好好的,突然没人了,又或者是突然来了好多人,手足无措的也不太好,总之就是要一直持续下去。 我高考完之后去一家服装店打工了,但是最后因为没有几个顾客每天就是呆着然后辞职不干了,我的同学们都觉得不能理解,呆着就挣了钱了干嘛不干啊,我就不能接受这种状态,我想要的是那种可以持续的一种工作状态,要是工作就真的是有行动的而不是在那呆着,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原则吧,用老话说就是干什么吆喝什么。 所以我就觉得我将来在这个小房子里做的工作一定是要和我的房子还有我内心的这种宁静相符合的,那一定会是非常幸福的事。 【这算不算一种逃避】 我最近不止一次的想过这个小房间和那种寂静安稳的状态,我觉得这算是我的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了,我没想过用什么途径去实现它,也可以说是我的这个想法还没有到可以去实际操作的那一步,它只是一个简单的设想,就是让我觉得特别美好的一个场景。 在我看到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是我可以一直这样在一个小城镇里生活着,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工厂,一直到老去死去的那一天。我觉得这样的既定路线也还不错啊,至少不会出错,就好像我的一生就是一种固定的流水线工作一样,我不需要去想其他任何可以导致情绪起伏的事情,不担心钱的事,不用周旋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简单点就是我活的看上去像一个远离凡尘的小和尚。 我想得到想不到的所有可能就发生的烦心事我不会遇见,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种逃避吧, 但是我的小房子的初衷的确不是想要逃避什么, 如果真的可以不去想这些事也算是一举两得的事了吧。 我估计有的人看见我的这些文字会觉得我是一个很厌世的人吧,但其实我真的不是,我也向往世间新奇的事情,我会想要交很多朋友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我也想要天涯海角的走一走去看看大自然的奇妙,但是这些想法都是在我自己独处的时候看到某个书籍某部电影受到鼓舞之后才会产生的念头,所以我还是很喜欢 我自己一个人的这个时间和空间的。 之前有人说我可以长时间一个人是因为我很乐观,我觉得这和乐观没有关系,而且我觉得用乐观形容我的都是不太了解我的人,所以我就特别不喜欢那些没有自由空间的关系,特别认同的一句话就是「我一生都在尽可能地躲避那些沉重的关系」,我觉得我也是这样,别人逼得紧一点我就想逃,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逻辑但我的行动的确是这样的,想想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我有时候就觉得我好像处理不好这两种状态的关系,所以有时候就显得很奇怪很尴尬,但是你知道吗我心里真的超级别扭。 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可能因为我是双子座吧所以我算是很两极的一个人,如果说话就是特别有趣的交流,如果不说就是谁也不要来烦我的那种,我不说话你也不要说话,就是很别扭的那种。 还有就是很精神分裂,自己都受不了自己,上一秒和下一秒的我意见很难统一,自己都可以把自己逼疯,所以啊哪里还需要和外界交流呢,我自己一个人就够了。 还是真心得希望我可以有这样一座城可以包容我所有的尖锐之后还对我的温柔以待。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二):我的小学时光

  刚刚到家。天气不算特别好,远处的电线杆在天空中拉开好几条长长的电线,看不见刺眼的阳光,也没有蓝色的清澈天空,只是白茫茫的一片中,有几声听上去略显凄凉的鸟叫。

  小区、街道都安安静静的,没有汽车的鸣笛,偶尔有小区里几个小孩子的嬉笑声,干净又清脆。

  褪了色的小区建筑,就没那么乍眼,一切看上去都发白,亮亮的,又有点儿模糊。微弱的阳光带来些许微暖,让这个季节不那么寒冷

  江南的冬天。

  小学的时候,在这样的天气里放学,不想回家,在路上闲逛。

  假期的时候在没有暖气的家里,让阳光穿过窗户,洒满阳台,坐在那里,静静的,昏昏欲睡

  很美好了。

  只是以前的我不懂。高中的午后是要在房间里写作业度过的,现在也想不起来当时为什么不开空调了。

  爸妈那时候是不是也会因为要不要给我的房间安置一台空调而烦恼呢?会不会因为要花两千块钱买一台空调,所以要攒钱、犹豫?会不会也曾经讨论过“是不是该给姑娘房间装个空调了?”呢?

  那会儿我迫不及待长成大人,远离父母,不用再读书学习。就像一个没有学会走路就想跑的小孩

  现在我才明白,躺在仙本那海滩的下午是美好,躺在中国的家里的下午也是美好。

  你看,有些美好,要长大以后才会领悟。

  看到海报的时候,不太想去看这部电影。看到李梦的名字,又觉得应该还不错。

  画面色调特别美好,笑点完全不让人感到尴尬。

  抛开故事,只谈大背景,保卫科、糖精厂、工作服,自行车、暖瓶、圆珠笔,郊外高耸着的烟囱,田野里骑车的少年,自行车铃声穿过小巷,这不就是我的童年吗?

  于是我宽容了李梦的配音,宽容了有些剧情没有交代清楚,也宽容了层次不齐的画质和色调。

  看到影片结尾的时候忍不住哭了,影片怎么就这么结束了呢?小路找到白蓝了吗?

  我认为我从头到尾都没在考虑影片的主题——少年的青春和茫然。可是,我哭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小路最后坐在电影院里的样子吗?小路有没有找到白蓝,不也是他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吗。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三):青春,千万种诠释,一种怀念

  ”青春“这个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长青的题材总是能引起广大吃瓜群众的共鸣。想起看这部电影的起因是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电影剪辑,剪辑虽短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下文涉及剧透,如有介意者,那也没有用。

  刚开始看,我就在想,如果当年我没有做现在的工作,也许我也会和男主角小路一样走入化工厂,相比小路这个“学渣”来说,我这个一本院校化工机械专业出身的大学生算是科班出身了,但我不确定我的生活会比小路的更精彩

  青春故事的开头都是课堂,或严肃、或嘈杂。老师老婆在门口骂街,学生在下面大声放歌曲、玩闹,完全不关心老师在上面讲的可能关系到他们日后工作时生命安全内容。我们的小路在下面睡得那么香,仿佛一切嘈杂都影响不到他,用他自己的独白说”毕业的出路是去工厂做学徒工“。父亲动用了所有关系保证了儿子的工作,相比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要自谋出路,小路人家这是”家有余粮心不慌“。

  在一场爆炸引起的逃荒中,小路遇见了青春里对他最重要的一个人——白蓝。人如其名,电影里白蓝的出现大部分服装都是白色和蓝色搭配:白衣蓝裙、蓝衣白裙、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白色和蓝色,那是天空的颜色,让人心向往的颜色,却又那么远,遥不可及,也预示着最后不完美的结局,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给人物取名时的巧思。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四):其实我是来推荐原著的

  看过原著二十来遍的小说党来交个作业。

  先说总体评价:正面。最少影片的布景、道具还是很有一些诚意的,导演竭力营造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氛围也并不违和且基本恰当,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谈谈情怀了。但是优点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了。

  豆瓣有评论提到情节碎片化等讲故事技巧方面问题,这些评论者大概不知道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如此——并没有一根跌宕起伏的主线搭配一根暗流涌动的副线,有的只是一个中年男人对自己二十岁时发生的一些琐事回忆,就像小说开头,中年路小路给年轻的古灵精怪的有点儿文艺的女朋友讲自己当年的故事。但是电影《少年巴比伦》在叙事方面也只是平平——哪怕以文艺片的标准评价。原因大概有:1.成本、片长受限;2.审核;3.导演个人理解;4.看过二十来遍小说的人眼光挑剔。

  人物塑造……得最成功的应该是王陶福的老婆和泵房的阿骚。另外一只老虎阿英在原著中傲娇得很,是绝对不会干出敲竹杠强吻路小路这种事的。

  对国产堕胎片过敏的人大可放心观看本片,而想用本片的撸sir们大概也会失望——两张禁欲系的脸让人毫无冲动

  演员完全错位,片中的路小路一张乖乖娃娃脸适合演李光南,皮笑肉不笑一脸猥琐李光南应该演倒B,倒B再年轻个十几岁可以试试演路小路(路内哭晕),白蓝和小噘嘴对调,胡得力和老牛逼对调,长脚本来就够倒霉的,电影里又长了一张六根的脸……年轻时的夏雨或者现在的张一山演路小路应该不错。撇开口音不谈,2000年左右的金城武演路小路也应该是不错的。

  最后,推荐一下原著,比99%的青春小说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五):少年巴比伦,灰白岁月的艳丽诗意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眼睛扫到《少年巴比伦》的宣传,一看是董子健主演,便默默记下要去大屏幕看一看。

  喜欢董子健,是因为一部他和张艾嘉搭档的电影《山河故人》。片中他们上演了一段忘年恋,剧情不乏这对堪称母子恋的激吻戏,嘿,这小伙子竟毫不露怯。有股敢作敢当的劲儿,颇有味道。后来查了一下,他是王京花的儿子,怪不得,从小在演员堆里长大,小小年纪怎能不耳濡目染

  从影片题材来讲,《少年巴比伦》就是一部青春疼痛片。不过,它不同于台湾《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纯白色调;更不屑流俗于自杀、堕胎、出国发愤图强成归国华侨偶遇女神初恋等桥段。

  它是大时代背景里的小人物的故事。

  路小路,拥有只属于少年的羸弱肩膀和清晰锁骨,时常穿着白色挎栏背心衬衫以及蓝色四角内裤卡其色大裤衩,长大了套上一件一眼看上去就不合身的成人西服外套,从对女人的胸部有幻想却不敢直视,到可以意淫自己揉着女人的乳房直到与喜欢的初恋上床。

  白蓝人如其名,不是穿着白色裙子蓝色上衣,就是穿着蓝色裙子白色上衣。白蓝,不就是我们远在天边触手不可及的白日梦吗。蓝色的天飘过一朵朵白色的云。因此,从女主角的名字就注定了,他们只是短暂相交拥抱,天上的云哪里会驻足,一定会飘走。但每次与路小路产生情欲纠葛时,她都穿着红色的衣衫或睡裙。我想,是因为红色是炙热吧,在那个满是工厂里排出的灰白气体笼罩的躁郁小城里,它也是最醒目的色彩。就像她去了上海之后的来信里说的那样,走了几千公里路,都忘不了你。少年啊少年,在那个身体喷薄而出日子却了无生趣的岁月里,你不爱上彼此你还有什么可以爱?

  恩,我相信人难以忘怀的,都是黑白日子里的一抹艳丽诗意。

  影片整个基调,让我情不自禁想起《钢的琴》。我看过电影版、话剧版,因此对那种90年代中国工厂的黯淡色调印象很是深刻。在我已经模糊的记忆里,甚至无法分辨是梦境还是现实,但还有一段回忆碎片,很小的我曾走在家乡炼砖厂的红色山堆上。

  影片里路小路一家三口吃饭时,桌上的油炸花生米、炒咸菜条、紫菜蛋花汤、白米饭,基本还原了当时并不富裕的工人家庭饮食日常。我记得,小时候我最经常吃的就是咸菜炒肉,还有炒白菜。当然还有那公共大澡堂子、盒子状的电视机、大二八自行车、叽叽咋咋讲究别人的妇女、工厂老爷们的戏谑打闹和虚张声势,都是北方小城姑娘视线里的童年缩影。

  影片里的歌曲我都很喜欢,可惜在网上都找不到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的国产影片,越来越喜欢翻唱怀旧老歌,嗯,说明经典永流传,也说明浮躁现世再难有经典。《少年巴比伦》的片尾曲翻唱了张楚的《姐姐》,完全不一样的唱腔,像在讲述一个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蛮好听。

  说两个和影片无关的细节吧。该片排片极少,附近的好几个影院根本没排片,蹬着自行车跑去远一点的地方才看到;然后仅有的一场,只有我和另一个同样独自观影的人包场看了前十分钟,后面又陆陆续续进来三五个人的样子。

  不知道说啥。想想《小时代》这样的影片上映前的热烈炒作以及郭敬明的粉丝追捧,有点为两个年轻主演惋惜的。

  这样的电影其实蛮适合大屏幕观看的,因为演员的举手投足纤毫毕现。导演没有给演员的脸打柔光,因此董子健略显粗粝的皮肤,年轻血脉喷张的红色嘴唇,因为意淫勃起的小帐篷都可以透过大裤衩窥见他的长度;李梦因为痘痘有点浮粉的脸,忽隐忽现的胸罩轮廓,裙摆下面露出的小粗腿;还有两个人做爱时白蓝紧紧咬住对方嘴唇的用力以及路小路额头上的汗滴,全部被镜头推到你的眼前,让你无法不感知屏幕人物里的真实,近到就如同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

  回来的路上下着小雨,我一边骑车一边看着身边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流,等红灯时恍惚感慨着,哦,这就是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就这样,去煲明早喝的海鲜粥吧,好好照顾自己这个小人物,每个大时代都值得珍重,都有往事回味。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六):重金属演奏的青春

  文/梦里诗书

  《少年巴比伦》放在当下的国产青春片中来看,无疑是新颖的,电影不再是校园套路式的爱情故事,以上世纪90年代为背景,对工厂青春的聚焦,既有着忍俊不禁的荒诞,也再现了一个时代下属于工人的青春影像,这使其固然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在剪辑和节奏上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但这样的青春确仍旧率真质朴。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正处于高速发展变革的时代,而《少年巴比伦》对这种时代性的结合,透过工厂这个江湖,其实比之校园更为出色的诱发出了观众对时代性的共鸣,电影以面对高考失利的路小路进入糖精厂成为一名工人为展开,在那虚设的小城戴城中,能进工厂无疑是一个除了高考外很好的出路,但进了工厂的路小路他其实看不到未来和生活的方向,老一辈们的革命热情在这个时代已然褪去,而以“鸡头班长”为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也只是吊儿郎当的混日子,看似平淡的工厂生活中一成不变的人们,其实已然处于了即将被时代所抛弃的边缘。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当然会需要爱情的润滑,电影的故事其实就是以路小路遇见美丽漂亮的厂花白蓝来发酵,这段没有堕胎也没有撕逼的工厂爱情,成为了电影描绘青春血性与纯真的所在,而也正是透过白蓝,路小路也方才真正警醒到了自己的问题,爱的美好也成为了他试着去改变生活的动力,但《少年巴比伦》显然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美好的童话,现实与梦想的落差,时代与与命运下的无力,使这部电影用爱的错过赋予了其耐人寻味的深度。

  当然对一个出色的的剧情蓝本,尤其是这种用小人物着点时代的电影,它对导演的要求也比普通的青春爱情片来的更为苛刻,但显然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不论是在群像人物的驾驭上,还是剧情剪辑的处理上,都让人很难去为之称道,特别是电影从中段开始,一种极强的拼凑感,使电影即没能用更多的桥段去呈现人物内心的演变,升华路小路与白蓝的爱情,对官僚世态的体现也仅是蜻蜓点水,这些难掩的缺憾使电影变的散乱,在整体观感上来看差强人意。

  诚然《少年巴比伦》有着很多的微瑕,但却并没能掩盖这部电影本身的光芒,喜剧的荒诞,初恋的纯美,都使这场用重金属演奏的青春触及了时代的脉搏。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七):Young love lost

  我没读过原著,我对那个年代没有任何感情,我不是一个怀旧的人。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看一个豆瓣评分这么低的电影,但没办法,我迷恋董子健。 我相信缘分,我感谢董带我接触了那样一个工业气息浓厚的年代,一个懒洋洋的年代,它冷酷无情,又有那么一点儿梦幻,那种梦幻是我看诸多青春片从未感受过的。我们董说过,所有有关电影的评分只是一个参考,分数不重要,自己的感受最重要。按照我自己的感受我给它满分。

  如果我穿越到那个年代,我会爱上路小路,我爱他逆着人流走。他勇敢,我没有,他一路彷徨一路作,而我只有彷徨不敢作,他为爱一步步“套路”而我连暗恋都只会小心翼翼。我爱路小路就应了那句话,女孩天生喜欢冒险,她们爱的永远是反面的自己。

  我想遇见你,路小路。你想见见我吗?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八):少年巴比伦是穿插着情感,主题为逃离的成长历程

  一开始确实是冲着董子健的演技去的 看完后觉得 这真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样的时代 没有青春校园电影的清新 没有男女主的懵懂春心 没有无比幸福甜蜜的初恋 只有一座厂房 一间车间 一池澡汤 不知道做什么 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这才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真正的青春吧 情节简单 平稳不跌宕起伏 没有华丽的相遇和痛彻心扉的分离 好似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白蓝终究是路小路看不透的 也是观众看不透的(仅对于电影中期之前)人物性格没有刻画的太鲜明 也许…在厂房中 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吧 碌碌无为却又逃不开。小李是比大部分人学历高的 可还是跟被父母托进来的路小路一切换灯泡,牛魔王,小路的师父,年轻时干过不少特立独行的事,他就像老车间里上了年岁的老顽童,带着一些痞气和老道的经验交出了更痞的徒弟。认真看遇到牛魔王前后的小路是有变化的,从有些傻气到有些痞气,小路也慢慢看到了周遭的无奈。白蓝也像是他的老师,牛魔王工伤那天小路骑着车冒雨送师父去医院内心的独白却是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白蓝,白蓝是医生,他就帮着救人,他不是对师父冷漠无情,只是这个环境就造就了他的漠然(但也不是人性泯灭,是一点点无知 鉴于后来他并不知道原来师父差点死掉)。当他们知道是倒鸡不给出车差点断了师父的命的时候,最为激动的也是白蓝 她去理论 没有用 撞翻水壶 也讨不到说法,她走出来叫小路放下砖吧 小路却说要保护她。由始至终和这一切斗争的都是白蓝 而小路…不过是想帮白蓝而已。很多人说电影根本没有鲜明的描述白蓝,也没有一点影射白蓝的过去与未来,一切都是平铺直叙。而在我看来,白蓝之所以离开是因为她是这里唯一一个看的明白的人,她明白戴成终究是小人物的城 这里的一切不至于穷凶极恶但也乏味烂俗,这里的人都是无知的,终其一生都乐在其中的平庸。她看到小路,以为可以改变小路,说服小路去读书,小路却还是觉得读书也是为了爱白蓝,最终在小路被下放到倒三班后,白蓝看到面对批评的小路还是带着痞气疯狂唱歌,她转身走了,也许对小路来说这些玩闹不过是他有些叛逆的青春,而对白蓝而言小路终究也和她不是一路人。所以她走了,她离开戴城,留这里的一切和小路继续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后来小路救了小撅嘴,可小撅嘴还是被报复掉进井里半身不遂,在找厂长讨说法时,小路竟显得比小撅嘴的男朋友小李更激动,这里可能是个暗示,小路慢慢变得与白蓝一样。一个细节,小李也很是愤怒,但他却拉住了想上前的小路,这就代表他和其他人都一样的懦弱和无能为力,对比出小路的改变。事后两人拆了空调又一次服从了这里的生活,而后,小路说辞职 想去上海,也许是他像白蓝一样发现了留在这里的无奈,他的离开不只是因为爱情…与其说这是一部青春的情感片,倒不如说少年巴比伦是穿插着情感,主题为逃离的成长历程。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九):原著粉看少年巴比伦

  看少年巴比伦之前已经是原著的脑残粉,因此对此片的期待尤其得低,谁都知道现在中文青春片是个啥状态,不是撕逼就是打胎。

  正如路内说的,电影是导演的电影,和书已经没多大关系,尽管从脑残粉角度看导演尊重原著的心已经感天动地,虽然没有保住老牛逼,至少虚虚实实地叫出了德卵,尽管那个桥段不如没有。

  男主比想象中好,但是他有点不理解九十年代初的小青工,每个厂成百上千的小青工里能泡到厂医,能全厂闻名的,应该更潇洒像个王子,而不是油滑如地痞,得有情有义有勇有谋,而不是勾头缩脑的糖精厂工人。虽然他的文化程度一般,但是他的爱情同样有诗意,甚至是戏剧化的牺牲精神。以及他没有穿太子裤,没有赤膊穿西装,服装师差评。

  最大的问题就在剧本,或许青春喜剧比较容易卖座,或者喜剧成本比较低,没错原著本来就是分分钟笑出腹肌,但是这其实是个正剧。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封闭的地方,别无选择只有浪漫。因此这种漫画式脸谱化,所有人物都像个符号不知从哪儿来也不知到哪儿去的剧本,和整个表达内容背道而驰。

  虽然是胡闹的年代,但主角是认真生活认真去爱,其中违和才是真正可笑的地方,会让人笑着笑着哭出来的道理,才是作者认为三十岁前必须写出来否则会消失,哪怕明知道电影化是个赌博也下注,原著粉们借此回头看到自己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原因。

  我无人可爱,只有爱你,这并非是可做画外音的金句,而是某些人的倾诉。

  尽管如此,还是五星,给那八十年代的拉灯床戏和没有改编出打胎的勇气,以及还会不会有追随她的旅程了?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十):每个男人都是一个持枪的猎手

  看完《少年巴比伦》的时候想到了《三体》里引用过的一句话:“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一片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一个持枪的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这里不需要太多的英雄,大多数男人都会堕落在美丽的陷阱之中,以至于忘记了走出森林的那条路。”

  影片中董子健饰演的路小路,是整部片子的主角也是最特别的存在,片中有好几场戏都展示了路小路这个年轻人的血性和狠劲儿,尤其是处于那个破旧工厂的江湖之中,生存下去看似容易,但是生活很难。路小路凭借自己年轻人的一腔热血和骨子里天生的孤勇,即便是小小的身板,却依然不停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猛来战胜着这江湖里的“敌人”们。

  而今的社会已不同于《少年巴比伦》中的破旧工厂,但这社会又何尝不是“江湖”一样的存在呢?时代进步的可能是环境是硬件套件,但人际关系却是一种永恒不变也难以改变的现状。人们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的确如此,哪怕是小小的工厂里,那一幕幕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和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看似平凡的琐碎生活之下,其实也是当时社会跟所有人开了一个黑色的玩笑。

  就是在这种变幻多端的时代之中,路小路用自己坚硬的外壳和不服输的内心,一次次与生活死磕,无论是与同事,与家人,还是与喜欢的人,抑或与整个当时社会,路小路始终是不屈服的,他不是想与所有人作对,而是想与当时他处于的那种环境和时代拼个你死我活。他是整部电影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有人说路小路像刺猬,这说法也不十分确切。其实片中的他,更像一个持枪的少年,一个坚硬的少年,一个随时准备与这个时代开战的少年。

  这样的路小路,一个青春热血的少年形象,一个敢于对抗一切的人。这与路内的原著小说中的路小路相差无几。其实每一个男人的心中都有着如路小路一样时刻等待爆发的小宇宙,就如现实中的男人们一样,看起来是大城市里的高级白领,说白了不过是赚钱养家的打工仔,每天周旋于无止境的工作和看不见未来的生活中,混沌度日,这貌似平静的生活表面之下,其实暗涌着的是每一个男人内心深处的梦想、不羁和渴望,不仅是路小路,所有被生活所困的男人都是一个持枪的猎手,都是生活中的野心家,只不过大部分都丧失了路小路那样的勇气罢了。

  当路小路这个“持枪的猎手”经历了自己的青春后,也收获了一个别样的自己。这也启示了现今那些不安于现状的男人们,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一味的克制和妥协,尤其不能向生活妥协。《少年巴比伦》有一张海报上写着“唯爱不悔”,路小路在片中的确印证了什么是爱,也同时印证了什么是不悔,“不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够勇敢”。能够在年轻的时候收获一份纯粹的爱,一份不悔的答卷,诚然,这样的路小路,是幸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