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旅人》的影评10篇
《梦旅人》是一部由岩井俊二执导,恰拉 / 浅野忠信 / 橋爪 浩一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的一部文艺旧电影。
讲的是三个神经病最后死了两个的故事。
和传统的文艺片一样,有故事有情怀。第一次听到梦旅人的时候并非是昨日在APP里,而是自己的志愿队前名就是叫梦旅人,然而那时候我只是知道有这部电影罢了。而昨晚玩某APP的时候再次看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我是看了情节介绍才感兴趣来看这部电影的。
电影情节很轻也很细腻。虽然电影交代的背景是在精神病院里,可是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他们真的有病吗?可可,一个因为杀了自己孪生妹妹而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的女孩,她喜欢黑羽毛,却喜欢唱圣诗,却还把自己的父母当成神。卷毛,同样是个杀人犯,他杀了他的老师,他一直在寻找世界末日。在电影里不难看出他其实一直有着很深的罪恶感,他想要得到救赎。还有个男生叫小悟,个人觉得是个悲情的人物,他软弱顺从,可终究摔死在围场下。
光和黑到底是什么?黑暗就应该遭到唾弃吗?或许是的,可又或许不是。在可可身上这两样的分界很明显,如果电影是倒过来看,是怎么的也理解不了这么纯净的姑娘会杀人,或许她真的有精神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可可把这两者融合得很好,她是污浊的黑暗的残忍的,所以她喜欢黑色,为了得到黑色的羽毛而杀了一只乌鸦。但同样的她也是纯净的阳光的温暖的,她喜欢唱圣诗,愿意跟教堂的小妹妹分享卷毛送给她的洋娃娃。她更是懂得爱的,她把抛弃她的父母依然当成了神,她为了让卷毛得到救赎,愿意选择自己死去。可可这个人物形象真的挺迷人的,在她的身上好像罪恶和正义都同样的存在,但也好像同时都不存在。
难道每个人都没有一个得到被原谅的机会吗?每个人都应该有被原谅的机会,可是好像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原谅自己,即使自己被原谅之后。卷毛就是属于这种人,他杀了自己的老师,可他在精神病院的时候几乎被死去的老师的阴影笼罩着。电影里有个场景说是卷毛又“看”到了自己的老师,老师像从前那样唠叨他,那时候他好像就跟往常一样跟老师聊天,还帮老师脱裤子,不难看出他们的师生关系还是挺好的。可当老师提到他为什么要杀他的时候,卷毛就恐惧了,就害怕了。或许被送到精神病院是他的归属,可是他还是过不了自己心,他每时每刻都在祈祷自己可以被赦免,他以为只要他相信了神,所以就得到了救赎,然而当下雨的时候,恐慌再次侵袭的时候,他知道了唯有世界末期,他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世界那么大,真的要出去走走吗?小悟,胆小懦弱者,他循规蹈矩,但他同时希望自己被认同,电影里并没有交代他为什么进了精神病院。可是他却是最适合呆在精神病院里的人,围场外的场景令他欣喜,可同时让他丢了自己的性命。
电影名叫梦旅人,追梦路上的人,或许电影显示更多的是励志故事的,然后却把焦点放在这三个人物身上。追梦路上的人其实对于不跟同一路上的人来说,你的确是另类的。就好像精神病人对于正常人来说就是另类的,所以导演就把故事人物身份很巧妙的就放在精神病人身上。我觉得这部电影挺有意义的,导演用另类的手法导出了在追梦路上的三种人,一种就是可可,无所谓勇气者,她不听卷毛和小悟的话,擅自走进围墙外的世界,她的梦大概就是让卷毛得到救赎,所以她拿着枪开向自己。第二种就是卷毛,为了目标的冷酷者,卷毛的表情很少,他背负着杀人的罪恶,他的梦就是世界末日,为此他开枪对于太阳从而想引爆太阳,在途中他走在前面,不顾落后的小悟也不顾让他等等的可可。第三种就是小悟,普通人,他没有前两者追梦的热情,但却是追随者。在卷毛和可可因为外出而被关起来后,他有些小得意,可是当卷毛收获到可可和手枪的时候又同时表现得小妒忌,当他脱离了大队伍的时候,也就摔下了围场死去。故事最后三个人里死了可可和小悟,可是我觉得其实三个都死了,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可可说过她父母就是神,只有她死了世界才会末日。她的死虽然是出于自杀,可我觉得她的本意是想让卷毛得到救赎,因为卷毛一直在寻求着世界末日的方法,而卷毛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原谅和解脱。可可是爱卷毛的,可是卷毛却一直为了自己的梦而冷落着身边的人。可可最后还是死了,世界依然存在,她没有让卷毛的梦得到实现,或许甚至是加重了卷毛的罪恶感,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可可温暖了卷毛,所以可可的梦是为了别人的。卷毛的梦是让自己得到救赎,可是他却一直很固执的认为只有规则死了他才能得救,却忘了是自己的心魔在扰乱着自己,他象征着那些一直都觉得世界有错却不反省自己的人,他对可可的爱好像就是视而不见那样,他心里只有自己,自私又冷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顾一切,到最后沦落为只剩下他自己,印证他说的就是有天堂也就会有他一个人。小悟的梦就是得到认可,但他害怕外面的风险,不愿意去接受游戏规则,有着小聪明玩规则,最后被规则玩死的人,他的死是不值得被同情的。
看完这部片子并没有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可是电影真的挺细腻值得去看的。每个人都是这追梦路上的人,如果可以,请珍惜自己沿途的风景吧。
《梦旅人》影评(二):一场梦·一段旅程·一个人【《梦旅人》观感】
2012……
他说:“末日了……”
我说:“末日了……”
说到末日,我一直有情结,我喜欢万物彻底毁灭重生的境地,或许太想重启,忘记挣扎过的岁月。
说到末日,我又想到了岩井俊二的《梦旅人》,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充满了惊喜,我为找到了知音而欣喜,我与这部电影都有着对于末日的无法割舍的情结。
末日,是毁灭,是支离,是破碎……
但末日,也是新生,是重启,是救赎……
我想卷毛也是这样想的,他虽然杀死了一直折磨他的老师,但是死亡和压抑的阴霾挥之不去,永生忘却不掉自己的罪孽,像是沉溺在噩梦中,被梦魇住,动弹不得,呼吸不了。
所以,他爱末日,他想随世界一起毁灭。
重新来过……
而可可不一样,她自我,她独特,她不爱白色,那太纯洁,她爱乌鸦的漆黑,喜欢装扮成乌鸦,傲然的伫立在灰白的疯人院围墙上……
“我就是世界,我活着,世界便开始了,我死了,便是世界末日。神不是上帝,是我的爸爸和妈妈,是他们创造了我。”
可可是个桀骜不驯的堕落天使,她不需要救赎,不需要天堂,因为她就是世界……
小悟是个单纯,胆怯,却又可爱的人,他第一次向可可展示画出来的自己的梦时,那个梦是色彩斑斓的,是单纯而又稚拙的。
小悟跌下围墙,临死前,他只想爬上围墙,追上他一心一意爱着的可可身边……
当可可和卷毛淋着世界最终的一场雨,拥有世界最终的一吻……
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动容……
可可是个多么想用活着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人……
为了卷毛可以看到世界末日,将子弹射穿头颅……
霎时,羽毛蓬飞,像是一只桀骜的乌鸦振翅飞起……
可可死了,世界终结了……
卷毛的罪孽并未得到救赎,那一刻,他终于知道什么才是世界末日……
三个有着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人,为何没有病态,没有异样,反而那样的可爱和单纯,令人心疼。。。
说到底,病的到底是我们,还是他们,还是这个世界?
我们都很努力的把自己的缺陷,罪过,埋藏的那么深,那么隐晦……
而他们,不掩饰,不否认,而是真真正正的活着,用自己的一切想要赎罪……
所以,他们变成了“病人”。
一切都像一场梦,这些是一群把梦当做旅途的可爱的人……
或许真的就是一场梦,梦醒了,旅程结束了,人呢……?
《梦旅人》影评(三):沿着围墙,我们一起去寻找世界末日
你有没有想过,沿着围墙,去看看这个地球?
可可问:你们在看什么?
他们说:地球
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这场冒险,带上像神话里一样的手杖,装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他们就出发了。
他们路过音乐(美好的因为,纯洁的孩子,其实他们的心和这些东西一样的纯粹而简单,像是在黑暗角落里盛开的鲜花),路过小孩,路过神父(卷毛得到一本关于信仰的圣经,他想到得救,他希望被原谅,可是噩梦始终缠住他不放),路过小丑和欢笑的人群(人们对他们投去一样的目光,他们好像没看到一样,继续走自己的路),他们路过草坪,路过大桥,路过一只被丢弃的洋娃娃(就像他们,被命运抛弃了,可可将她抱在怀中)。他们路过一只被藏在垃圾袋里的手,小悟满怀欣喜的打开那个被报纸包的东西,大家都以为他找到了什么宝贝,可是小悟被那东西吓坏了,然后就掉了队,之后掉下了围墙,围墙下的世界,让小悟又吓坏了,这个世界很恐怖,比他们内心的世界恐怖多了,他们以为只要不下围墙,那就是那个医院的范围,他们就没有踏入外面的世界。围墙上,医院的范围再无限的变大变大,他们路过了美好的,路过了可怕的,路过了世界上的最后一场雨,路过了最后一个吻。
这个吻,是两个相互安慰,相互依偎,相互理解,相互决绝的吻。
无关爱情。无关友情。只是在世界末日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完全的释然和,一次最后的告别。
他们一直走一直走,最后的最后,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围墙已经到了尽头。那是路和海的交界。他们拿出了那个一直提着的野餐盒子,打开的时候,我看到了,是满满的绝望,因为里面什么都没有。
但是,他们像模像样的吃了起来,可可问卷毛,香吗?
他们躺在世界的尽头,讨论着地狱和天堂的样子。
突然,卷毛说:“把枪给我,我要射向太阳,这样它就会爆炸的。”
他连打三下(两下?),太阳无语,世界无语。
可可说:真差劲
她说:我本来就该死,就让我代你承受罪行吧
没有一定犹豫的,她用子弹射穿了她自己的脑袋,乌鸦的黑羽毛飞散开来,好像一个黑天使的死亡,漫天飞散的,都是绝望的轻盈的黑羽毛
我这才知道,这是这把手枪里最后的一刻子弹,可可用最后一颗子弹杀死了自己。
世界末日,留下了卷毛一个人。海和天,世界这么大,却没有容得下他们的地方。最后一颗子弹也没了,连让卷毛解脱的一个机会也没有给他。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寞和绝望。
可可死了,黑幕落下。世界末日真的来了、
白色床单,光和影的交错,残忍的鲜血,漫天飞散的黑色羽毛,圣经,这是一次救赎吗?还是一次更深的绝望?
《梦旅人》影评(四):漫 步,在 云 端
他们的消失成了被打翻的咖啡浸在纸上的动人表情。只是散场后,也成了被人收拾的残梦---逸语天堂
沿着围墙一直走,一直走。与梦想一起撞击世界的末日。跟随并追逐的黑白条纹小狗。途径教堂有唱诗班孩童干净声音。相信存在黑天使的牧师。小丑与围观人群讶异的眼神。路边捡起、掉落金发的洋娃娃。倒霉的警察与丢失的枪。失散的三人行。雨中全世界最后一吻。一起吃过的便当。扣动扳机,大海与灯塔。阳光依旧热烈,世界还在,并未消亡。
终于,只有他解脱了。一段平和的钢琴曲,曲终人散。眼前的这团橘红色的落日,剩下的只有卷毛的歇斯底里。
片中可可是白色世界里最鲜艳的黑。黑色病号服,黑色乌鸦羽毛披肩,黑色皮靴。她相信着爱,相信地球的存在只因有爸爸和妈妈。相信着世界因自己的死去便会灭亡。也自然相信着死去会带来的世界末日并能够洗去卷毛的罪孽。漫天散落的黑色毛羽,满世界奔跑的天使。献上了世界的最后一个吻与最后一击温暖的拥抱。在走下围墙、离开云端后终于走到了世界尽头。可可死了,死在离开围墙后的海边,死在卷毛的怀抱里。
小悟也死了,在跌下围墙后眼睛就没能闭上,永不瞑目。洋娃娃真好,手枪真好,叨咕在嘴边的话语,为了找寻可可欢喜的事物终究落下云端。大片大片空旷的草地并不是他的落脚之处。他炽烈追求的应该是天空的蓝白。
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一个国内短片。开篇便是一段独白。片里说,有的鱼是永远都关不住的,因为它们属于天空。制作短片是国内的一个团队,选用的音乐恰到好处,同样出自日本。对于天空的定义我们常人的理解永远都是带着目的性的。我们眼中没有五颜六色的太阳,也没有天堂之路。我们的梦是我们反反复复重复做了很多遍的事情,从接受那刻起就已经定义,梦不再是梦想。
昨夜的梦,画下来就好。微笑的医生没能给予他们梦的记忆。黑白格子间这些可爱的人们仍需要自己去填满其他颜色。可是,昨晚我没有做梦,卷毛说。
他们心里都有个完好定义的世界,比如美得让人痛心、开篇一字排卡的玫瑰。清晨的安宁被城市的代步工具碾碎。被碾过的还有被摆放齐整的玫瑰花。穿着白色病号服的老妪离镜头很远,观者看不清面目。她不知道该往左或是右去躲开车子,也或许是她心里想着如何去拦截这辆车,去避免碾过属于她自己的快乐。
这是个让绝望也无助的事情。其实一开始他们的命运就已注定。面目狰狞的医院护工,地狱般的病房与禁闭室。围墙上的铁栅栏,被拦住、一墙之隔的自由。失去梦想自由的人,在前面仍有路的时候,不会一往无前的行走。
他们同样是可爱的。他们时刻谨记规则。这要比任何健全的人都更合理也更合适地生活在这座城市。他们失去的是健全人都拥有、却已经被看得很淡的“自由”。
梦旅人。应该关于爱。其间也包括漫步云端的行走。一切,都是出自这场奇异的旅行。在可可怀里,卷毛终于安静下来,这是他心中企盼已久的世界。当所有都归于一场平静后,便会无梦无痕。
末日到了,三人行错过了最后一次的相聚。两个在地狱,一个在人间。
错过的末日,错过的下半辈子,错过的午餐。在海边,在人间,在一起静静坐下吃着臆想出的三明治与汉堡。他们内心存在着美好,对事物有着一定的认知。给予认同,却在刻意保持距离。在有选择的时候他们被自己内心深处的各个小心思与小恶魔填满。他们的眼睛被现实表现蒙蔽以至于不敢跨出那浅浅的一墙之隔。他们按照“医生”的意志定义自己成为一名精神病患者。黑暗中,曲扭的人做了这盏明灯。内心盏着旁人的指引走向了油尽灯枯,这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过程。
在可可面前,我们内心的欲望会显得羞耻。可可不奢求,自知。她知道自己前往的世界末日是给卷毛的最后礼物。她从开始到最后一直都相信着自己是卷毛证明末日存在的一部分。
我始终非死不可,不能不死,让我替你洗去你的罪吧。微笑着,最后一击“砰”。
终究成结局的事情大多都有着宁静缓慢流动的过程。这样的缓慢如几年才开放一季的花儿。过程的冷岂是他人能够识得。这属于一种静态的力,力量之深,之淳,之厚。在积淀的时间里,爆发出的不像是一夜烟火的炫目,也不止是火尽灯枯的热度。
这是一种久持的亮、温暖的拥抱,可以凭着记忆借此一生,渡此一世。
生活中遇见过很多人。
途中招拦汽车的驼背老妪。手臂上挽着盖有暗色花布的大竹篮,一脸困苦,但是,车子并未停下。
众人眼中的不同,他的苍凉与他眼睛一样像是会说尽世间所有话语。他仅仅是微微张了张嘴,并未出声。但他是个乞丐,是名真实的乞丐。一晚上了,路人走过的很多,搭理的人却很少。
还有一群人。在节假日聚集在一起,这一天是大年初一。他们在一起唱《怒放的生命》。他们身边没有一位亲人,我无法去定义这个“怒放”的含义。他们的单纯无人能够比及。他们大多都只是个孩子。两鬓斑白无法去记录他们在世间活过了多久。时间代表不了任何,他们只是被一群白大褂定义为“精神病”的病孩子。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生活里。应该还有更多像可可一样的天使。他们无助,他们知道自己的善良,却无法张力去给予别人太多。善良是为了别人,甚至连死亡都成了平常的事儿。他们的消失与他们被送入白色围墙后一样,留下很多的莫名其妙给予这些世间喜欢去做定义的人们。他们的消失成了被打翻的咖啡浸在纸上的动人表情。只是散场后,也成了被人收拾的残梦。
梦的旅行者,漫步在云端,是让人揪心的疼,世界倒也应该是这个样子。
《梦旅人》影评(五):沿途的远方
喂,你在干什么。
我在看外面的世界。
你看到了什么。
地球。
围墙,湛蓝的天空,破雨伞,长着腿奔跑着的乌鸦。
下来吧。
不可以。
为什么。
因为下去就不是围墙上了。
你们从哪里来?
沿途的远方。
卷毛问神父:你相信神吗?
相信是我的工作啊。
那你到底信吗?
信。你信吗?
我不信。
为什么?
这连傻子都懂啊。我每天都向神祈祷,可是祈祷的事情一件都没发生。
你祈祷了什么?
祈祷世界末日。
为什么?
因为世界末日我会快乐。O(∩_∩)O~
可可在前,卷毛在中间,小洛在后。他们无知地仰望天空,走在地球的边缘,等待世界末日。脚步轻快悠扬。
他们路过杂耍的广场表演,路过惊愕的人群,路过背景墙一样的建筑,路过夕阳。捡到一个洋娃娃,一把手枪,一只人的手。
他们跌落,走失,奔跑,跟随自己的梦。
他们知道自己做过些什么,但不知道是罪是罚。知道信仰上帝,但不知道自己早就被抛弃。
如果世界末日真的能拯救你,那么连太阳都不能做到的,让我来代替。
《梦旅人》影评(六):压抑到窒息的梦
1.精神病院
不知道那和牢房有什么差别。那种地方是不可能容许三个病人跑出围墙第二次的,所以这一点不切实际。
看电影开头时,觉得特别。。难受,那是一辈子的噩梦。
窗户上的栏杆,冷言冷语恶毒的护士,直直盯着你看的精神病人,一大片黑压压的乌鸦......
就算没病的人关在那种地方,也会关出病来。
还不如死了的好。
2.信仰
深觉人生迷茫,需要找个信仰。
文学老师曾和我们谈过信仰的话题,佛教基督教希腊神话都有涉及,美学老师也曾说过宗教在艺术之上的理念。
信者能得救赎,但是从小的无神论教育先入为主让我觉得任何宗教都不能完全让我信服。我不是看到一本书就会相信书中说的东西的人。不信神,不信佛,不信党。
精神病院的孩子,拿到一本圣经,于是他的生活有了光明。
但是为何我看到圣经里的内容,一点也不觉得能给我带来什么救赎。
重男轻女,人口买卖,勾心斗角,偷杀抢夺,灾难横流,而神不仅不惩罚那些人类,还要在其中插一手。
也可能是我没真正理解吧。
佛教感觉好一点,但其中某些内容还是觉得很假。我不相信每天念经就能成佛,我不相信双手合十祈求菩萨保佑就会万事大吉,我不相信在天上真有一双眼睛能看到众生的苦难并帮助每个人平安度过各种难关。“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不去改变去求老天爷帮你,你就等着死吧。
——但是这些内容我觉得都是骗愚昧无知的老百姓的,教人摆脱我执心无所住无念无欲四大皆空的思想倒是有些帮助。
所谓世界末日,我也渴望它到来。
可惜太阳杀不死。
最后可可死了靠在卷毛身上太阳从后面射过来那个画面很美。
3.梦
看到开头一群精神病人画自己的梦,我以为“梦旅人”就是在梦中旅行的人的意思。
也或许,这三个孩子也只是在自己的梦中旅行吧。——精神病院不可能放病人出来第二次,我还是这么觉得。
这一切只是他们的一场梦。
或者说整个故事只是导演的一场梦。
我害怕做梦。
我的梦似乎永远是黑白的。做的梦也总是那么没想象力,几乎都是真实得像真的发生过一样,弄得我搞不清到底真的发生过还是我在做梦。
都是我最害怕,或者最渴望成为现实的事。
过去很爱做梦,有时在梦中大叫,然后自己被自己吵醒。有时在梦中流泪,醒来发现眼角是湿的。
然后现在几乎不怎么做梦了。——“没有梦,昨夜没有梦,镜子里的陌生人已经不再做梦”。
也就是说对现实也不再期待什么改变或害怕改变了。
得过且过,麻木地活着。
这样也好,不会时时刻刻活在挣扎中,也不会再吵到别人睡觉。
4.岩井俊二
绿色。青春。忧伤的音乐。节奏缓慢。这些就是对岩井俊二电影的印象。
总让人很压抑,压抑到窒息。
《梦旅人》影评(七):漫步云端
不能走下围墙,要一直在上面……世界末日就要来了……我始终非死不可,不能不死,那就让我洗去你的罪吧…… ——《梦旅人(Picnic)》
整个的黑白灰的调子,让整部影片显得很压抑。精神病院里的主角们,Coco自己涂黑的T恤,从乌鸦的身上拔下来的黑羽,下雨天产生的幻象中有被自己杀死的小学老师的卷毛,还有傻傻的小悟。黑色的破洞伞,空的野餐盒。三个人在围墙上的漫步,不显难堪与困难,因为教堂的圣歌,因为被人抛弃的洋娃娃,因为想象中的沾满血的手,时而停下,也有人一直走。终点在哪里呢?还是,我们一直,这样漫步下去罢。
蓝色的天空下,窄窄的围墙却显得异常宽广。从围墙一直走一直走,最后会走到哪里呢?没有情调的我看到影片最后,Coco和卷毛走向水中的塔,思考的却是“真的能走到吗?”这样的现实问题。跟着她的脚步,黑色的羽毛翻飞,就好像真的可以通往想去的地方。
卷毛对牧师说,不能下去。因为那里不是围墙上。
围墙是整个片子的重要场景,各种各样,宽的窄的。它像一个容器,将所有的故事情节置于围墙上。主角们在围墙上走路、奔跑、漫步。对,就是漫步。每一次他们的漫步都伴随着《walk in the clouds》的舒缓音乐,即使走向最后的死亡也一样。不能下去,因为那里不是围墙上。那我们的围墙的?看不到的围墙,不能触碰的界限。每一个不同的身份的围墙,与他人隔绝,连别人也过不来。
于是牧师说,那么就由我爬上来好吗。
现实有那么简单么?原来你们不能从围墙上下来,那么就由我爬上来好吗。山不过来,我便过去的道理,都懂得却无法实行的现实中。每个群体有自己的规则,自己被束缚着而无法打破规则,而其他人就可以靠近么?世界那么多的团体、组织、群体,条条框框将人们分隔而无法相近,相近而无法亲密,不就是这样吗?
圣歌很美,孩子的声音很甜,Coco每一次都忍不住和孩子们一起唱,却被报以害怕的眼神。她将自己珍视的洋娃娃给孩子们,却被当作猛兽般避开与逃离。有一些时候就是这样残酷,美好的世界总是将你排除在外,似乎自己就是一身黑的乌鸦般,避之不及。怪他人怪世界的同时,却应该听一听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唱歌时的声音是否和谐。尖细略沙哑的嗓音在唱诗班孩子的童声中真的很突兀,那不是应该出现的部分。避开也是自然的反应。
Coco和小悟问读着圣经的卷毛。天堂是什么样的?地狱是什么样的?我不要去天堂,天堂肯定很寂寞,还是去地狱好了。地狱是冷的还是热的呢?信神的人就能得到救赎么?
天堂和地狱之于有信仰的人来说真的是很重要罢;或者没有信仰的人也是。因为没有信仰的人似乎会有害怕自己的结局的时候,多数也会想要去天堂这样一个好的结果。能否实现谁也说不准更无法求证。宗教的东西可以说是对心灵的寄托也可能是一种精神鸦片。物质得到充分满足的人寻求心理上的救赎;物质无法得到满足的人通过心灵的寄托来祈求物质的满足。是会去天堂还是地狱呢?无知无求无奈无法行动。
然后Coco说,我始终非死不可,不能不死,那就让我洗去你的罪吧。
有所意味的台词,Coco不见得真的懂得这句话的意思而说,而我们听的人呢?谁都是要死的,无论有没有世界末日。每个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胜过于一个精神病人。可是又有谁能够这样淡定地说出来并且做到呢?对于死亡的恐惧让许多人做出有违理性、道德、法律的勾当,只为了苟且活下去。谁能够像Coco那样,为了让我洗去你的罪而死。扳机扣下的那一刻,她身上黑色的羽毛纷飞。就算这只是电影艺术的夸张好了,却显得很真实。那些羽毛就好像是她生来就存在的,所以她千方百计留住它们;而当她离开的时候,自然也就脱离了这具身体。《1Q84》年的青豆,有着对天吾的执念或信念,因而没有扣动扳机。而Coco毫不犹豫地对准自己的脑袋扣下扳机,一瞬间羽毛翻飞。就好像真的是一直鸟儿,离开的紧要关头却再也飞翔不起来。羽毛也全部落下,失了羽毛的鸟儿要怎样去非呢?连愤怒出离的卷毛也无法挽回。
其实演员们都不好,coco的嗓音尖刻且刺耳,卷毛一脸冰冷,还是不是地犯病,小悟最后死的时候让人害怕那几声脖子“咔咔”响的镜头。真的像精神病人一样,有时很正常,有时很可怕,也有时看起来很美好。无怪乎教堂的神父要将他们认作是天使了呢。黑色羽毛的天使。
杀死了自己的亲妹妹的Coco,杀死了自己的老师的卷毛,有妄想症的小悟,怀着这样那样心思的我们。其实每个人心底里大概都有黑暗的情愫罢,差别在于是否将它们实现了而已。世界末日是什么时候?卷毛拿着圣经,看到了书里的印刷日期,便以为7月10日。我们呢?玛雅人的所谓预言,胡乱相信或者只是找个理由或借口。如今这末日也已经过去,生活却还是继续。出走的精神病人们是走在围墙上的做梦的人,带着空的野餐盒,不存在的食物,幻想着去picnic。我们,也许也和他们一样。假装着学习工作生活,为着一个虚无的目的去忙碌。
好吧。也许这世界就是一个大的精神病院,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病人,我们都一本正经地做着自以为最对的事情,那,看戏的外人们呢?像Coco一样洒脱地面对吧,死亡也不可怕,未来算什么。在围墙上,一直走下去,就像云端漫步那样罢。
《梦旅人》影评(八):寻找,世界末日
是谁,撒下玫瑰花瓣?
三个简单的孩子,当他们相遇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可可,卷毛和小悟。
青春,存在着恐惧,存在着迷茫,但也有渴求,这渴求就是寻找世界末日。只有那一天,罪才能被赦免。天堂还是地狱?都不在乎了。
围墙上的旅行,快乐地行走,奔跑,寻找。
情景一:护士进来翻可可的东西,很凶,让她穿一件白色的衣服,她不动,护士狠狠地推到了椅子,可可怕了,急忙穿上衣服。但当护士翻出一件黑色乌鸦毛衣服的时候,可可一下子把衣服抢了过来,抱着缩到角落里。护士来抢,可可怎么也不放手。
情景二:画梦。
情景三:当他们第一次走出医院的围墙,只有可可和卷毛。小悟蹲在墙上,看着卷毛随着可可远去。
情景四:可可撑一把黑色的伞,黑色的衣服,黑色的靴子,在墙上跳跃,很快乐,她走到一间教堂的墙上,停住,和唱圣歌的小朋友一起唱起来。她和卷毛,像黑白两色的天使。
情景五:三个人一起出发,去寻找世界末日。
情景六:可可有洋娃娃,卷毛有枪,小悟跟在后边,默默说道:“洋娃娃真好,枪真好。”小悟捡到了一个黑袋子,当他宝贝似的打开,竟然是一截断手,他吓得大叫,就因为这样掉队了。摔下了墙,摔断了脖子。挣扎着要爬上围墙,但只能翻滚着,最后面对天空,死去。
情景七:雨中,卷毛和可可的地球最后之吻。
情景八:吃完了根本不存在的晚餐。卷毛向太阳开枪,以为这样就会爆炸,但是没有。可可抢过枪,射向自己的头,因为她认为只有自己死了才是世界末日,只有世界末日,卷毛的罪才能被赦免。可可倒在卷毛怀里,漫天飞舞的黑色羽毛……那已经是枪里最后的一颗子弹。
《梦旅人》影评(九):梦
电影最后是哭着看完的。真正看之前,大约有四年之久打算看了,剧情耳熟能详,可是看了之后又是另一种感触。疼痛。却又对这个结局感到释然,大概是因为吧,他们不属于这里。
在开头里黑色的街道上玫瑰被摆成一排,尔后被汽车无情的碾过。清晨的街道是湿润的、破碎的花瓣像是浸湿的蝴蝶,无法飞扬。送进精神病院的孩子就像是这些放在昏暗湿冷街道中间的玫瑰,被父母弃在院中,被世界无情的碾压。
可可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父母扔下一句话毫无留恋的离开;在小房间里,护士粗暴的态度;院中大家千篇一律的白色病服。他们明明不属于这里,却被这个世界无情伤害,被我们这样粗暴的对待。
女医师友好的问候每个人,他们被要求画昨夜的梦。“我想画红色的,可是没有梦到”。他们的画奇妙而莫名,不属于我们的微妙。女医生笑着问侯每个人,却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说到底是那份人情关爱。而大家只想把他们关住,关在高墙里,隔离这个世界。从不过问他们是否受到过伤害。
偶然的一次外出获得了《圣经》的卷毛想要得到救赎,短短的围墙之旅卷毛成为了神的信教徒,他开始相信有上帝,只因为他想要解脱。因信获救。
他们开始寻找世界末日,他们妄想找到出口。
踏上旅途,寻找梦的出口。卷毛捡了一只破旧洋娃娃给可可,喜欢可可的小悟一路上翻翻找找。他也想给乌鸦女孩一个礼物。卷毛一如既往的往前走,他渴望被救赎。可可回头喊悟,最后选择了跟上卷毛。小悟,有着幻想症的孩子,拣到了一只断手。受到惊吓后不幸的从墙上跌落。我以为他是直接摔死的,可是他又爬起来了,摇摇晃晃的念叨着“围墙围墙”。他的梦还没有醒。最后他四肢摊开的死了。这是他的结局,连上糊着鲜红的液体,天空是异常的蓝。世界有一瞬是寂静的。
可可一个人抱着娃娃走到教堂,小院中女孩唱圣歌。给上帝的歌。童音中夹杂她刺耳的尖声。明明是歌声,听起来像是呜咽。把娃娃丢给女孩、争论地球是爸爸妈妈创造的可可是善良的。她是活在幻像中的乌鸦的孩子。
下雨了,童年时代遭受性侵的卷毛痛苦伴随着这场大雨而来。抱着头蜷在高墙上痛苦呻吟,甚至祈求。他是如此苦痛。可可匆匆跑过来,撑着把破伞,抱着卷毛。大雨中,两人彼此抚慰。那把破旧的黑伞就像是在这场不幸中成人给予的保护,脆弱甚至不值一提。未成年的他们就像是受伤的幼兽,大人甚至不能给他们一个小小的屋檐躲避大雨的肆虐。而是把他们丢进笼子里让伤口溃烂。
雨过天晴二人来到海边,坐在红色灯塔下吃着虚无的食物,等不到世界末日。卷毛对着太阳扣下扳机,世界末日还是没有到来。可可一边嘲笑,一边拿过枪,“真差劲,我始终非死不可,不能不死。让我替你洗去你的罪吧。”扣下扳机,夕阳寂寞如火。她黑色的羽毛轰的飞散开来。呐!她自由了。还记得她说“我死了,世界就没有了”的话吗?她用自己的死给了卷毛一场世界末日。世界末日还是没有降临。或许降临了,卷毛还是没有找到出路。
最后的镜头里像花一样绽放的羽毛与开片的破碎玫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水似火。生命是一场烟火,剧烈,转瞬即逝。徒留一片寂寞。成人世界给不了保护,给不了温暖,给不了出路。
可是他们即使在青春的森林中燃一场无法熄灭的烈焰,他们也要寻到解脱。
岩井俊二电影里的青春无疑是破碎的、疼痛的。在幻想里呼吸。
《梦旅人》影评(十):反正都是梦里游,梦里岁月梦里流——纪念17岁写的影评囧简直好多废话。
影片开头是一支支鲜红欲滴的玫瑰,在潮湿路面中央一字排开,紧接着小轿车毫不留情碾过,残碎一滴的花瓣在昏蓝天色映衬下如血般触目惊心。似乎导演一开头就告诉了我们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关于青春期鲜嫩的梦渐渐破碎的故事……
可可,卷毛和小悟,他们各自背负着罪孽来到精神病院,结为好友的三人在一次探险中跨越了精神病院的围墙,从桎梏中出来寻求释放。顺着曲曲折折的水泥高墙不断行走,他们尝到了旅途的美妙,他们被纯净的圣歌所吸引,然后座在围墙上跟神父聊天。神父感到心中无神的他们很是罪恶,然后送给他们一本圣经,并告诉卷毛:信者得救。于是他们踏上了真正的梦之旅,满怀憧憬和希望,并且坚信等到世界末日到来的那一天他们会得到救赎。
影片的主角是三个精神病人,他们思维混乱、举止怪异、胡言乱语,内心却比所谓正常人更加纯净。从女护士的贪婪和虚伪,千屋石老师的变态和猥琐,可可父母的狠心,女医生的暧昧骚扰,到精神病院灰黑色的墙,都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一切肮脏得不像话。岩井的描绘之下,似乎不被理解的精神病人反而保持了人性最本真的一面,他们有着纯洁干净的童心,他们才敢肆无忌惮寻求梦想并且义无反顾。
喜欢可可,喜欢她穿着黑天使套装没心没肺大笑的天真,蹲在围墙上唱圣歌又是那么认真虔诚,她一直大胆遵循自己的内心,从不伪饰和迟疑。喜欢她的无所畏惧,她想要摆脱禁锢,在勇敢跨越围墙的那一刻,她看到了远方,绿树茵茵街道干净装点着无限延伸的远方。她单纯地认为世界就是为她而转,她死去的那天就是世界末日,她就是自己的上帝,她连自我都那么无所畏惧。最后的一幕,她把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留下一句“用我的死来换你的救赎吧”,于是提前抵达死亡。画面切换成慢镜头,无数黑天使羽毛漫天飞舞,太阳还是没有落下,世界末日没有来临,上帝在云端沉默不语。
卷毛一向沉默寡言,事实上背负着比杀人罪名更为痛苦的精神枷锁,一到下雨天就蜷缩在角落里,眼里充满恐惧和泪水,那个时候他才是真正脆弱的孩子。他是最不幸的孩子,从小受到千屋石老师的虐待,在一个雨夜里他终于爆发了,以武力来回应这个折磨他的世界,然而上帝并没有给他解脱,从此卷毛永远陷在了那夜的痛苦之中。他亦是最幸运的孩子,在狭狭长长的围墙或边缘,总能让他遇上好东西,比如神父送的圣经,滑稽警察的手枪,以及可爱的洋娃娃。最重要的,卷毛在这场没有归途的寻梦之旅中走到了最后,他没有被命运羁绊,没有被自己羁绊,可他依然没有等到世界末日。这便是最大的痛苦,走到了最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只一场欺骗,原来自己终日怀抱胸前生怕摔坏的信仰,竟是虚假得那么栩栩如生。
小悟则是三人之中最为乖巧的孩子,他牢记着院长的话:不许跨越围墙!这样的乖巧令他不敢放肆前进,他只是寻求安全,所以他要遵守着游戏规则。内心的怯弱让他一直小心翼翼地跟在可可和卷毛身后,又不断想寻求些什么,叨念着“手枪真好,洋娃娃真好”,奋力摸索之后满心欢喜打开报纸包着的包裹,得到的竟是一只断手,不知所措的孩子只能失声痛哭。明明是循规蹈矩的孩子,却连围墙的尽头都没走到,就从围墙上重重摔了下来。看到这里我不禁要责怪导演的残忍了,他什么都没做错啊,不过是一步一步探求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然后我联想到《阿飞正传》中有这么一段台词: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可怜的小悟,他没有可可和卷毛那样强大的信仰,他始终游走在围墙上或边缘,临死之时还在摸索着回到围墙上,他就是典型的无脚鸟,终究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段的背景音乐是钢琴曲《PURE WORLD》,轻快跳跃的调调配上大片象征希望的绿色,十足的明媚手法,写的确实惨不忍睹的结局,然后我联想到阿BOU讲李煜的词的时候露出那种心酸无奈的表情,难以言表了。
说说爱情吧,当故事发展到剩下可可和卷毛的时候,世界末日的最后一场大雨,带来恐惧带来绝望,却也带来了相爱的契机。他们在狂风中互相取暖,在暴雨中互相拥吻,世界末日的最后一个吻,青紫的色苍穹被无限拉大,上帝在看着呢。只觉得这个情节很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直到世界变得混乱不堪,被现实逼到绝望了,才愿说出爱。
到底有没有世界末日呢?我说完后发现这是一个很愚蠢的问题,肯定有啊。任何东西都是有始有终的不是么。或许我们追求永恒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只有时间是永恒的,像一个不停旋转的漩涡,我们在里面晕头转向的游走,还没有抵达中心的时候就被湮没了,被时间。时间会杀了一切。这些都是很大人的问题呢,大人的眼光,大人的视角,大人的理性,偏偏我们都只是孩子而已。
最后的最后,引用一句话:
“人生啊,如果尝过一回痛快淋漓的风景,写过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