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性·狂想曲》影评10篇
《魔鬼·性·狂想曲》是一部由贝尔恩德·艾辛格执导,蒂尔·施威格 / 科琳娜·哈弗奇 / 桑娅·金斯基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性·狂想曲》影评(一):狂想
电影《性 魔鬼 狂想曲 》 也许是部分我的写照, 魔鬼本身在我的心中,而且有一霎那会爱上魔鬼, 然后很警觉的去推开。。
但魔鬼为何就是“恶” 的代名词呢? 为什么人们的隐藏面就被”魔鬼“ ,而”魔鬼“ 这个词又背负着如此的”重担“,让人不敢上前去分担。。这是”耶稣“ 背十字架时,很多人同情,但仅有寥寥一两位帮他分担一会儿...
而”魔鬼“ 的心里的十字架呢 ? 谁替他分担?
罗密欧,罗密欧... 为何你的名字叫做罗密欧 ? Julie 在阳台上如此感慨, 她只是想享受一段爱情而已,但不行,不能与这位叫罗密欧的人...那么改名吧
魔鬼改成“自我”;改成“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任性” “ 本能” ”激情“ ...这些词会不会温柔一点?
还喜欢一部很二的动画片, 一坏蛋( 像蓝精灵的一身蓝) 和一英雄(老生长谈的正义白色)的故事, 不过人间真理真就这么几句,不过阴阳二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写乏了, 就此打住吧
XF
《魔鬼·性·狂想曲》影评(二):东游西逛寻到宝
虽然影片结尾落入俗套,但还是可圈可点。
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这片子列入禁播的情色片,其实它并不黄。
难道仅仅因为女主角在戏中表演了自慰的镜头?可她是穿着衣服的。从头看到尾,我都没看到什么不堪入目的镜头,反而是卡拉斯的歌声贯穿全篇,告诉我们,热爱音乐吧,它会使魔鬼都主动辞职来做一个凡人,一个善良、平凡但可爱的人。
其实说实话,如果单纯想看情色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因为片子的卖点不在黄段子和裸体暴力,而是感动生命的音乐,启发人们思考,不要迷失自己在自欺欺人的长命百岁的渴望里,而要有变化的欲望和勇气,一成不变的人生我们不要。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讲述人性表里不一的片子。好比有人表面是贞洁烈妇,内心却是荡妇婊子,而有的人又正相反。
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每天随时准备在说谎。而当有一个人坦然说出他和别人的真心话时,我们却说他是精神有问题。所以影片中男主角才会发出质问,是我疯了,还是你们疯了?所以把这部片子列入禁播的情色片,完全是个错误。
世上最简单的事往往也是最难的事。比如不说谎,比如勇敢爱。比如不怕改变。
其实这才是这部片子想要提醒人们的事,可不知大家怎么全都想到性上去了。可能我们中的很多人才真的疯了。
而剧中的女主角就是一个被现实的谎言包围过度的可怜而悲伤的女人。她的丈夫声称爱她,却因为怕心脏不好过早死去,而躲避和她上床。她明明爱上了她所谓的精神病人,却在男主角道出了她的心声后道貌岸然的狡辩。
虽然导演给了观众一个烂俗的团圆结局,但事实上生活中更多的人是宁愿猥琐而苍白的活着。所以人们每年开年的的时候都会互祝愿新年快乐!因为人们是如此缺乏真实的快乐。结果就是像女主角的丈夫一样为了追求长寿苍白的活着。虽然结尾时他越活越年轻,但他眼中的绿光分明在告诉我们,他已经升华成恶魔了。
优美的女声歌剧从头到尾在片中回响。它是在提醒人们真诚的爱和生活才是拯救自己的良药。
当然这并不等于我们就不能撒个无伤大雅的善意的谎言,但自欺欺人的谎言我们还是少说为好,把心卖给魔鬼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真正开怀大笑的美好,他们的笑就如女主角的丈夫一样龌龊肮脏。
什么是情色片,什么又是色情片?在于你如何看待性,如果你能感受到一种美好,你会欣赏情色片,如果你只会想到解决生理需要和繁殖,你就看不出二者有什么区别,因为你是苍白的,你就只会看到苍白……
《魔鬼·性·狂想曲》影评(三):魔鬼扮演的角色会是什么
看完了电影,感觉有些不明白,这到底想讲什么呀?想想导演的初心的话,也许刚开始是一个念头,是想模拟魔鬼的作用吧!魔鬼后来发现人类没有他,他们的世界也一样乱七八糟的。我们都感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上帝和魔鬼,就像很多电视演的,纠结的时候,就有一个长着翅膀的我在说善的一面,长着恶魔角的我说着相反的一面,他们拉扯着,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我们自己,人是可以选择善或是恶的。这部电影,我有一些问题,也许提出来,就有答案。首先,这个魔鬼为什么要去找心理医生D。因为D身上有东西吸引了他,而且D有幸福的追求,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感觉太平淡,所以她吸引了他,他因为玛莉亚的事情对她也有些着迷,所以两个人就遇见了。其实电影从想象的角度去看,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是魔鬼化身为黑色卷毛犬,在玛莉亚的生活出现,也在片头的时候出现,后来又知道了那个女孩就是女主角D,他们早有渊源。
电影中D曾问过她丈夫,难道都没有想要改变了吗?她丈夫说,生活从来都没有改变,除非一命呼呼。她丈夫很喜欢收藏一些稀奇古怪的死亡故事。到最后,他梦见有人跟他谈他的死法,他一直害怕着死亡。醒来之后被D打了一枪,在医院的时候,魔鬼(还是死神?)可能感受到了他的什么,让他活了下来,最后好像成为了魔鬼,眼睛冒绿光。也许是因为男主这只魔鬼想要不干了,所以得找个人代替。真的很有趣,魔鬼为了爱放弃当魔鬼,成为人类,而人类因为害怕死亡而成为了魔鬼。大概这就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吧!最后的镜头给了桥,电影中有关于桥中央的浪漫故事,不知道现实中导演对于桥有什么特别的感情?
《魔鬼·性·狂想曲》影评(四):她是他的救赎,他是她的堕落
坦诚地说,我是个庸俗的人。起初纯粹是为了海报上的那活色生香和那情色的电影标签而去看的。
谁知开头不到5分钟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桌子底下魔鬼魅惑的眼睛就那么突然的出现,以及秘书进来是两人暧昧的姿势,就连服务生那实在是难以无视的三围都充满了暗示意味……尽管两人之间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几个镜头充满了性吸引力,似乎空气中都能闻到那种味道。
不得不说,电影的选角还是相当合适的。女主的眼睛无比的好看,灯光也一直打在她面颊上部,盯着看似乎就要被吸进去。男主其实五官并不好看,但是就是有那种正邪难辨的感觉,除了sexy,我实在是想不出用什么词来描述。
电流都这么强烈了,我就一直在等着男主女主进行些很不单纯、不道德甚至是丧心病狂的活动。
我真的是个很庸俗的人。
开始,她是他的心理医生。后来,他引导她。可不知不觉中,他又对她敞开心扉。两人的交流中,互相不断争夺着主导权。
她说:“你的自怜自艾令我觉得恶心。”
他脸色一冷,带着命令的口气说,“把裙子撩高。”
她照做,露出诱人的黑丝袜和影片开头她一直想要的蕾丝内衣。
“脱掉。”
她又脱。
“脱掉”
于是寒风中,她就只剩下最后的内衣遮盖着。其实她在他面前早就裸着了,他知道她所有的秘密,她的隐秘的渴望,她努力压抑的绝望。
“脱掉。”
她笑着摇了摇头,“不脱。”
瞬间她处于上风。
哪知道下一瞬间他生气地扭头就走,“好吧。不脱就不脱。”
她的自尊顷刻崩塌。
她去找他,穿着那条绿色的长裙。
他一看到她顿时慌了神,飘在空中的女助手也不顾了。
她是他的救赎。
听完卡拉斯的结局,他们不欢而散,各自有着各自的解读。
当她站在楼顶上,大声质问着这个把她人生完全颠倒的男人,一脸的苦笑,“难道我有召唤过你么?”
他是她的堕落。
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是他的堕落。
=========================我是吐槽的分割线============================
1. 我是看到一大半才发现,你妹的,居然是个纯爱片。
2. 男主居然没有把女主压墙,这不科学。你丫不是魔鬼么?
3. 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是翻译的字幕的原因,她老公这种莫名其妙就被老婆杀掉的设定实在是太令人惊讶了,他俩虽说不恩爱,可还没到仇人的地步啊。就算女主是想栽赃给魔鬼,这也太狠了。
4. 男主变人后那一傻笑,扶额,真心无感啊。是该说你本性憨厚还是演技好呢?
《魔鬼·性·狂想曲》影评(五):一场狂想 一场梦
我想这么冷僻的电影,如果不是《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上看到,再加上这么sexy的片名,估计也是很难发现的。
虽然片名有点怪怪的,但是却是对电影意象的高度总结。
魔鬼
首先关于god is a dog,神是白狗,魔是黑狗。这个设定,确实挺有趣的,感觉像是一个文字游戏,却又巧妙地融入了剧情。神与魔之间的斗争就是两条狗在打架。
其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他会让我们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若要把魔鬼实体化的话,可能就是片中的那个玩偶,红色的身子,两个牛角,一个指针一样的尾巴。而片中他却化身为一个多愁善感的帅气男子,这样设定在片中确实也是非常恰到好处,他可以轻松的去引诱那些生活稳定但又心存浪漫女子。当天他的目的并不在此,他更醉心于毁灭他看到完美。
最后魔因为爱情而变成了人,人因为失去了爱最后成了魔。
性
佛洛依德说,性才是推动世界进步的阶梯。为了繁衍才有了爱情,才有了更多人与人的羁绊。
女主原本平静稳定的生活,却因为莫名来的魔鬼的咨询打破,她被种下一颗欲求不满的种子,好奇心、欲望开始滋长,对平静生活的厌恶,对被欺骗的愤懑,慢慢的衍生到报复,最后不惜枪杀自己老公,杀死魔鬼。
狂想曲
剧中两为女性,女歌剧和女主,两个故事平行交织。女歌剧天赋异禀,能唱能红,能凭毅力瘦成闪电,最后因为失声,自杀。她的歌声,却从片头一直唱到片尾,说着整个故事都是一次狂想,说着魔鬼与人性,或者只是说人性。
《魔鬼·性·狂想曲》影评(六):上帝、魔鬼与我们
真是一部不太容易看懂的电影,跟翻译可能有一部分关系,但更多的还是影片本身,它用了象征、影射等手法,描述了意念上的两股力量(上帝和魔鬼)在一个人身上所起的作用。
男主角跟女心理医生说:“我是魔鬼。”并且一段段地跟她描述了一个有关上帝、歌剧女神卡拉丝和魔鬼的故事。魔鬼想毁灭卡拉丝,并且计划让她在到达了顶峰之后再毁灭她,这样造成的痛苦和伤害更大,毁灭的意义也更大。
每个人灵魂里都同时住着上帝和魔鬼,两股力量互相拉扯,斗争。正能量、正面情绪,如快乐、激情、斗志昂扬、满足、善意就是上帝在起作用,而负面情绪如沮丧、毁灭、烦恼、厌恶就是魔鬼在出招。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意念帮助上帝战胜魔鬼。有些时候,魔鬼会直接制造不幸、灾难,挫折,给我们制造麻烦,而有时候它会想尽办法给人以诱惑,露着阴险的微笑引诱我们出卖灵魂,我们稍有不慎就容易落入魔鬼的圈套,这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跟魔鬼签协议,不要被表面的一切所迷惑,那都是魔鬼抛出的诱饵,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灵魂,掌控自己的人生。
另外不要被宣传画所误导,片子的卖点显然不在于色情。
《魔鬼·性·狂想曲》影评(七):《盛宴之后,泪流满面》——“中年危机、心碎而死”的歌剧女神
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著名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
8岁便开始学习钢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歌剧女王。1923年出生于纽约,1937年随母回国,就学于雅典音乐学院。1941年在雅典歌剧院正式登台,1947年在意大利维罗纳演出歌剧《拉焦孔达》一举成名。此后两年在威尼斯演唱绮瑟、杜朗多、布琳希尔德等戏剧性女高音的角色。1950年进入米兰拉斯卡拉剧院,演出了《阿依达》。1965年在英国演出最后一场《托斯卡》后,退出舞台。1973年东山再起,与著名男高音朱塞佩·德·迪斯泰法诺联合举行独唱音乐会。她一生扮演过43个角色,共上演500多场次,50年代是她演唱生涯的最鼎盛时期,在伦敦科文特加登歌剧院(1952)、芝加哥(1954)、纽约大都会(1956)等歌剧院演唱,获得无数世界声誉。1977年9月16日卒于巴黎。
以上是卡拉斯的一生的简介。
《魔鬼·性·狂想曲》这部电影很是冷门,导演伯纳德艾辛格倒是德国电影的泰斗级人物,被认为是唯一一个活跃在好莱坞的德国电影人。他在好莱坞的制片生涯非常成功,制作了诸如《神奇4侠》、《神奇4侠2:银影侠来袭》、《生化危机》系列、《金色豪门》等等广受欢迎的影片。除了在好莱坞开展自己的事业外,艾辛格依然没有放弃制作德语电影。进入新世纪以来,他编剧并制作了众多高素质的德国影片,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魔鬼、性、狂想曲》、《帝国陷落》、《香水》和那部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提名的《巴德尔和迈因霍夫》。
而其中他唯一掌镜的这部《魔性曲》名头并不响亮,演员知名度、获奖情况、宣传噱头、观影受众都不足以在电影史和影迷心中留下太多痕迹,超现实的风格也不会刺激更多的愉悦体验,但这并不影响这是一部好电影。
这部电影可以看出伯纳德艾辛格深厚的编剧功底,通过魔鬼的角色把两个具备中年危机的女人联系在一起,一个是一个普通的心理医生,另一个则是一代歌后,剥离开名望、头衔、地位,似乎人人面临的生命难题大体相似。 例如电影中的心理医生D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习惯了的丈夫,一个平静的家。只是褪去了浪漫、刺激、激情、好奇,日子也就逐渐平淡如水,就像在床第之上的例行公事,就像两个人每天大口大口吞咽的意大利面,单调、程序、应付、得过且过。
化为魔术师的魔鬼,无论在舞台上和舞台下都用魔鬼的伎俩奉上完美的表演,诱惑出隐藏于心底、被压制的蠢蠢欲望。在压抑中久了的人都无不渴望的得到新鲜、刺激、救赎,当然天使与魔鬼都会在此时敲门,碰上谁,看命。纵使在强大的自制力也都会划入人性弱点的深渊,因为人的缺点可以改善,但是人性弱点却只能规避,别无他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于自己人性的弱点,只能惹不起躲得起。
人在“而立”到“不惑”的阶段,似乎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中年危机,立不起来的还在去追寻怎样立起来,已经立起来的会突然迷惑于人生的真实意义。有的时候立起来容易,想要不惑确实不容易,这种立对于卡拉斯是获得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就,而对于更多的普通人似乎稳定的工作和家庭也就够了,当对耗掉了人生的二三十年时光后得到的成果习惯且麻木的时候,那么今后的人生希望又寄托于何处呢?
像卡拉斯这样在那个披头士和猫王都还未成为明星的时代,唯一一位拥有巨星般地位的国际歌唱巨星;
像卡拉斯这样为了舞台上呈现出更完美的自己,一年之内狂减46公斤。无论技艺、见识、毅力都无与伦比了,还是在获得成功后突然哭泣着对母亲说:“我想要孩子……我想要一对双胞胎,我希望身边有许多孩子……”这实在是一个女人最最普通的想法。
但当她高踞艺术顶峰的时候,她发现,观众的掌声并不是她最想要的东两。她最想要的东西是——爱,是作为一个女人被爱,被崇拜。卡拉斯曾说过:“爱情比任何艺术成就都重要。”这是我看到过关于“盛宴之后,泪流满面”最经典的诠释之一。
影片看下来,更感觉是导演在对卡拉斯进行的致敬和自己对卡拉斯之死的另类解读,因为这一副线剧情过于光辉耀眼,主线剧情倒显得沉闷,当然这也与主角颜值有很大关系了,若是由莫尼卡·贝鲁奇或者索菲玛索主演那当然会另当别论。
而对于“而立”与“不惑”的话题,似乎在这个时代倒也不至于纠结与具体的年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十岁还不足以立起来,四十岁也不足以不惑,高晓松似乎谈过这个话题时候说”所谓四十不惑,不过是四十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的人生经历足以应付今后的生活啦。“不是绝对的不惑,是把已知的运用好就够了,那些未知的、想不明白的、无法抵抗的区域不去触及就好了,否则真的会引火自焚。
而这样的失去了冒险的人生是不是也就变得毫无了乐趣了呢?当然,这种问题也属于永远不会探究出答案的bug问题,不去纠结,现在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年轻的时候找到些可以坚持一生的爱好,立下一个未必一定完成然而追逐时便可享受乐趣与激情的梦想,免得人生进入那种”高处不胜寒“或”如梦亦如幻“的虚无。
《魔鬼·性·狂想曲》影评(八):恶魔是黑色卷毛狗,上帝是白色卷毛狗
《魔鬼、性、狂想曲》中把devil化身成一条黑色的卷毛狗,而god则是一条白色的卷毛狗,有一张卡拉丝的照片她抱着它们两个。
有机会再去看下卡拉斯的其他资料。这真的是个神奇的女人,官兵来抓她妈妈,唱起了唐璜;减去了一半的体重;最后的演出唱的是贝多芬的"啊,你这个不忠的人",句句刺向魔鬼的心头;和魔鬼对膝而坐,然后平静的自杀死去。
没太搞明白的还是恶魔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心理医生,这个心理医生是因为魔鬼本身的吸引力,还是本身婚姻的不幸福造成了这样的好奇和爱?
总体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其他:
恶魔也想重生,但是恶魔总要有人接替。
恶魔会带走你的灵魂,然后丢弃它。
神奇的一幕其实谁都可以,当9点到来的时候,城市的灯光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