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还活着》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你还活着》的观后感10篇

2018-01-02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还活着》的观后感10篇

  《你还活着》是一部由罗伊·安德森执导,Elisabeth Helander / Björn Englund / Jessika Lundb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还活着》观后感(一):释然和开朗

  自己觉得这部比《二楼传来的歌声》好。看起来这两部其实差不多~不过这部的结尾突然让人有种释然和开朗。你还活着,知足吧,就像片头的那句话。被烦恼琐碎缠身而阴郁的人们,不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最终出现在天空中成群的B-52是魔鬼还是上帝呢?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所有你所烦恼的烦恼其实不比地上的蚂蚁须子更值得注意……

  看起来整部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如果有幕后花絮,相信会更好,对于自己来说更有启发。

  非常喜欢那个结婚的梦。一栋在铁轨上行驶的房子。新奇而舒服的想象力~有些时候,那真是一个梦境。然后人沉溺在其中不想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开心充满希望的电影。

  《你还活着》观后感(二):严肃漫画下的搞笑活着

  这些记录着时间的视角,是平时不曾深究的,也许我们并没有时间探究。

  一些些看似奇怪的动作声音,反射出对环境焦躁不安的反叛。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故事表白他们的内心,公开和私密的空间里,一个个小小的期盼哀愁被打开,用长镜头里听不懂看得懂的语言,把角色和梦境隔开或者巧妙的拼搭。苍白的人脸衬托内心的苍白和生活严肃下的滑稽,场景凑在一起显得更加荒谬,比如葬礼后的人在运动热闹酒吧里女孩清新婚礼梦。

  罗伊的电影三部曲,不同的是阐述的时间风格。

  你还活着,注重的是生命的本体,更多的贴近了生活时间。

  色彩和镜头极简和低饱和来放大心里的探究,给更多的空间去更好的观察来龙去脉

  每个人的面前都仿佛有1个专属摄影师,而自己就是模特,无时差的连续拍照,把思想照进现实,在正反合的站位中,每个人的生活心理状态表露无疑,他们内心的积怨和不解,对生活的寄语和向往灵光一现,但印象深刻

  简单是最残忍的,最直接的,这点被运用在多个长镜头里,避之不及。

  抱怨和似乎对别人倾诉自言自语,都被黑色幽默了,生活不就是一桌菜吗?酸甜苦辣咸都有,不过是哪种味道多点哪种味道少些,不方便说明而已。

  最后上来的是一杯啤酒,清爽苦涩,还有点泡沫的希望。

  简单而不贫乏,整体的架构正是一部严肃的漫画书下,用跳脱出的鲜艳色彩给予人内心的希望,偏爱三部里的这一部。

  《你还活着》观后感(三):观影日记

  人生百态,为别人而活,只是活着的,还有庆幸还活着的。心理医生道出了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就像梦到可怕梦境的司机和想逃离现实觉得没人理解自己的胖女人一样,主观的强迫诉说自己的不幸,并不会考虑别人或者是观众。(其实梦境那段抽桌布真是太好笑了。)最后导致医生也自私自利的只管开药而且多多益善了。军乐队号手床上那段亦然,自说自话,各干各的事。原来各个国家理发师都是话唠么。空洞无用的会议,戈朗直接倒地让我想起了It狂人里原公司领导说完话后直接跳楼的一幕。遇到虔诚的信徒祈祷,神父还要多次说明要关门了,讽刺。酒馆老板总是说最后一轮要酒,来日方长,但最后一次却没有。结尾的飞机就是开篇梦到的飞机轰炸吧。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到,及时行乐,好好对待每个人、每一天。

  《你还活着》观后感(四):这就是生活

  因打碎一套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餐具而获电椅死刑的男人在法庭上对他身旁抽泣的律师说,“这就是生活。”

  片中故事多发生在房间、酒吧、商店、街道等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场景布置和固定广角的镜头设计都十分简洁,表面看起来理性十足,实则充满荒诞的黑色幽默。人物众多导致脸盲的我分不清谁是谁接不起来上下文,但这样一个个的生活片段何尝不是你我内心某处的缩影。哭喊着“没人理解我”的女人,一气之下将顾客剃秃的理发师,边做爱边想着退休金的老头,以及在雷雨天排练的乐队。

  最喜欢的结婚那段戏跳脱冷静的场景,乐手弹着吉他,姑娘穿着婚纱,房间像火车一样缓缓驶入车站,人们为乐手和姑娘的结合而欢呼,但那也不过是姑娘的美梦。

  当成群的轰炸机飞过小镇时,所有的荒诞也都是值得珍惜的生活。

  《你还活着》观后感(五):《啊!人生》:人間浮世繪

  電影有時像一面鏡子,如實地反射出人性的各種樣貌;有時也像萬花筒,讓人得以看盡人生百態。不過,如同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齊鳴,言論紛雜,每個人對人生的詮釋不盡相同,這無所謂對或錯、好或壞,畢竟從來沒有人能真正搞懂人生。因此,有的人只能輕嘆:「啊!人生。」然後繼續過活,有的人則是紀錄人生,並試圖解讀人生,就像瑞典導演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一樣。

  曾以《二樓傳來的歌聲》(Sånger från andra våningen,2000)一片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的洛伊‧安德森是個電影產量極少的導演,從影四十年來只拍攝過四部劇情長片,而耗時三年完成,自編自導的《啊!人生》雖然是他的最「新」作品,卻已是五年前的「舊」作了。

  電影沒有明確的劇情主軸可言,全為一幕幕的片段、支線所構成,極為零碎,卻也十分真實,讓人猶如窺看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日常生活。導演以定焦定鏡、一場一鏡的手法拍攝,固定不動的鏡頭,如同客觀、冷靜且疏離的視角,除了展現北歐電影獨特的冷冽感,更令我聯想到美國藝術家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擅長使用的「場域」(The Field)概念。不變的景框就像一個個經過限定化的「場域」,使得演員彷彿受到束縛般,表現得嚴謹且規矩,讓角色顯得蒼白、無生氣。不過,一如馬修‧巴尼所認為,身體一旦受到束縛就會開始累積能量,這近似冷漠的演繹和受限制的壓力氛圍其實釋放出極大的影像能量。

  鏡頭底下的各個人物生活都極為苦悶:被丈夫罵「母夜叉」的女老師、跟兒子起爭執的教授、渴望和搖滾樂手結婚的年輕女孩、總愛自怨自艾的胖女人、困在車陣中的男人、因母親失智而難過哭泣的女兒……這群小人物的眼前宛如只剩愁雲漠漠,慘霧濛濛,全不見光明何在,完全呼應了外頭那場夾雜轟隆雷聲的滂沱大雨。幸而,每晚在結束營業之前,酒吧老闆會先搖鈴,接著說:「最後一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看似正面且樂觀的一句話如同咒語般頻頻出現在片中,沒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但是明天真的就有希望嗎?還是不斷重複著鬱悶和無趣?該樂觀,抑或悲觀?片中的心理醫生對著鏡頭說:「他們(指病人要求快樂,卻自我、自私又吝嗇。」快樂、不快根本存乎一心,如果總鑽牛角尖地埋怨道:「沒有人瞭解我。」那麼,人生必然會走向悲觀、消極,快樂當然找不上你。

  導演運用獨到的巧思,讓電影形成多重的二元對應。首先是真實與虛假。全片幾乎是搭景拍攝而成,包括街景建築、室內房間,甚至是結尾的鳥瞰畫面,都是在片場內以布景和道具拼湊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所見的城市實景、角色人物所生活的環境,根本都是虛幻的假象,他們不過是導演手中的一個人偶、一顆棋子,在導演的操弄下,搬演一場名為人生的戲碼。這層對應不僅解釋了導演和演員之間的關係,更可視為造物主/神與人之間的關係。

  其次是現實與夢境的對應。夢境可以是現實的反射,也可以是現實的逃避。貌似工人階級的男子的夢反映出現實人生的苦澀,也對瑞典社會進行指控;年輕女子的結婚夢則是她的美好想像,只是夢醒時更顯悲哀。不過,正所謂:「人生如夢。」我們不妨將人生和夢畫上等號,如此一來,電影的開頭與末尾便產生完美的呼應與連結。電影的開場,一名熟睡的男子突然驚醒,說:「我做了惡夢,夢到轟炸機要來了。」而電影的結尾正是多架轟炸機飛過城市上空的畫面。我想導演到底是一個悲觀的人,他讓雨停、雲散,但是又安排轟炸機出現,暗示明天雖然是新的一天,卻是沒有希望且充滿苦痛與毀滅的一天。

  電影的整體氛圍固然沉重,時而又顯露出令人啞然失笑的荒謬場面,譬如:法官將法庭審判當作拍賣會一般,喊著:「電椅,一次、兩次、三次。」便拍板定案;男子與胖女人做愛,一方擔心自己投資的基金而碎念不已,另一方卻沉浸在性愛的歡愉之中。這或許就是人生真正的樣貌吧。真實卻虛幻,偶爾又帶著些許的荒誕。

  《你还活着》观后感(六):知足常乐,你还活着

  罗伊.安德森的人生三部曲之一,与《二楼传来的歌声》如出一辙舞台剧的背景及空旷背景下长镜头里面色苍白的人。有葬礼暴雨天和嚷着“没有人理解我”的人好在只是不全是灰白色调,小姑娘梦中的婚礼如列车一样缓缓移动的房屋带来暖色调

  其余都在呈现人生不如意的那七八九,每个人都不开心,生活细节荒谬之余还是弥漫着悲伤,因此电影里的人都做梦,开头男子梦见炸弹从天上落下,结尾人们一齐向天上望去是漫天的飞机。酒吧的老板总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就像嚷着没有人理解我的女人说想驾驶摩托车逃离,是啊是啊,每天总要面对琐碎的日常,经年积累着让人疲惫,不过相比突然死去,活着也就不是那么难耐了

  别怕生活百无聊赖,再不济,你还活着

  《你还活着》观后感(七):Call no man happy until he's dead

  每一個人生碎片的拼接,天衣無縫。小人物毫無值得紀念的一生中,總有那麼幾個瞬間,凝結了苦澀和幽默,最重要的是,真實,沒有要討好或討厭誰。

  這是瑞典嗎?完全像共產主義之下的東歐國家,衣服顏色沉悶,家具過時,沒有任何消遣。沒錯,小人物是不配有吃喝拉撒睡之外的任何空間。

  我想起這個城市裡的邊緣人,重複的勞動,不加修飾的慾望。

  被病人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心理醫生,和大號手的肥胖妻子偷情;被剃了光光頭的商人,第二天的談判對手在開會中猝死;夢見自己被判坐電椅的司機,審判中的法官喝着啤酒,猶如卡夫卡的小說;和丈夫吵架的小學教師,當着孩子的面大哭不止。

  在你還來不及提出問題之前,已經去到下一個片段。

  片子裡出現了兩個夢,青春少女夢到和搖滾偶像結婚,而下一個片段則是一個身材走樣的婦人在廚房裡試喝老公做的湯,她的名字,和少女一樣,也叫安娜。

  我仍覺得導演在少女身上釋放出了少見的溫情,比如,少女的衣著,是片子裡為數不多的鮮豔顏色,她也有自己的名字,夢境中充滿了鮮花,以及純潔的性暗示。至少,她是片子裡唯一大聲說出“愛”的人,而不是將其壓抑在扭曲的行為中。

  導演首部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就在柏林影展折桂。官網上對於這部片子的描述是“關於人的存在,行為,徬徨,擔憂,夢想,悲傷和快樂,以及永無止境的價值追求和愛”

  《你还活着》观后感(八):我很喜歡

  e pleased then, you the living one, in your delightful

  warmed bed,before Lethe's ice-cold wave will lick

  your escaping foot.

  ---Goethe.

  印象中是大中叫我幫他找的一部片,但我後來再問他

  他自己卻沒有印象了。

  看完後

  好片大推(冷靜)

  機歪幽默詼諧的音樂穿插其中,冷色調的場景沈澱你的心。

  色調灰暗平實,黑色幽默喜劇。

  在你忍俊不禁發笑的同時,你是否注意到眼淚無聲流下?

  不是悲傷。

  邊笑邊說著:哈哈 怎麼回事 是不是眼睛進了東西?

  是無以名狀的情緒。

  http://0rz.tw/08ICN

  這是verycd的介紹,寫得滿好的,可以參考。

  有驢子有買dvd管道的人去弄來看吧

  《你还活着》观后感(九):生活也许单调但也有趣

  这就是生活。将生活中碎片化的小细节记录下来,荒诞又搞笑。开头的大妈一直哀叹生活的不顺利,怨天尤人,非常能感受,个人而言,生活是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只是在完成并不能享乐其中,内心总想着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简单点说,就是喜欢做脱离现实的白日梦,而等到真正有时间可以去完成你想要的,却发现在缺乏实际条件水平情况下这也不过是完成任务。 影片里有很多可以细讨的人物故事。感情不顺利的小夫妻,理发师突然的小情绪,小女生暗恋的小幻想,司机被噩梦困扰。女儿对她的母亲说,以前那么艰苦你是怎么活下来的,以前那么艰苦人也能活下去,现在物质生活那么丰富人未必也就能活着,人太多的贪欲念想给自己施压了种种心理压力。心理医生说他也厌烦他这样的生活,看见的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跪着的大妈则为这些人宽恕,人的生活就是在追名逐利中,可到最后还是要离开世界去天堂那个没有战争的地方。生活也许单调乏味,但停下来生活的脚步发现,一群飞机正从城市上空飞过,人人都做着同一件有乐趣的事。

  《你还活着》观后感(十):细节不同的电影

  细分不同地区的欧洲电影,可以发觉它们是如此迥异。东欧的诗意长镜不会在英伦三岛出产,热情的伊比利亚半岛又远去于寒冷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如气候环境所决定的,北欧电影与生俱来就带着“冷”的气质。冷,可以注为冷静、冷调以及冷色,从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到芬兰的阿基·郭利斯马基,莫不如此。在罗伊·安德森《你还活着》中,冷还可以有着“冷笑话”一说。罗伊·安德森被称为“滑稽版的英格玛·伯格曼”,他的作品乍看上去相当严肃,却随处寻得着黑色幽默、荒诞情景。不过称呼罗伊·安德森为冷面笑匠并不适合,他不是为了让观众发笑而堆砌笑料,这个有涵养的风趣老头喜欢在电影里挖苦一下瑞典人、讽刺一下社会文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