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丽舍宫的女大厨》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的观后感10篇

2018-01-02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的观后感10篇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是一部由Christian Vincent执导,凯瑟琳·弗洛 / 亚瑟·杜彭 / Jean d'Ormesson主演的一部喜剧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一):一些菜式

  一 欢送会

  1.鲜鹅肝丁大蒜清汤

  2.糖醋里脊

  3.苹果沙拉

  4.祖母泡芙蛋糕

  二 总统第一顿

  1.苏格兰鲑鱼酿甘蓝

  牛肝菌 甘蓝 胡萝卜 香芹 鲑鱼 肥肉丁

  2.牛肝菌炒蛋

  三

  1.欧芹芦笋尖浓汤

  2.酥皮包牛里脊

  3.鸡油菌烩肉

  4.浆果 开心果牛轧糖馅饼

  四

  1.香草羊排配土豆

  2.阿拉维斯干酪

  3.木瓜面

  4.油煎松饼

  五

  1.焗烤牛肝菌通心粉

  六

  1.烤鸡配蒜香面包干

  2.肉馅派(xx枕)

  3.红酒梨

  七

  1.鸡塞入松露,泡在补汤里,放小豆蔻和鼠尾草

  八 家宴

  1.鸭肝冻

  2.玉米面包

  3.南特风味什锦蜗牛砂锅

  4.夏朗德杂烩(比目鱼鱼肉墨鱼白汤)

  九 不健康甜点

  朗姆酒泡芙 黑巧克力奶油馅饼 开心果甜糕

  十

  1.罗那马里尼牛肉

  洋葱 牛肩肉片 百里香 盐 放在锅里炖

  蘸牡蛎汁:柠檬蛋黄酱 奶油调味汁 香葱醋汁 鹅肝酱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二):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排版更好的十五言页面请戳这里:

  http://www.15yan.com/story/jRtyR7OmmBE/

  --------------------------------------------------------------------------------------------------

  如果这世上还有一个行业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而不自知的话,那么这个行业一定是:厨师。

  在这个充满“烧杀煎炸”的残酷行业里,女性往往在还没有成为大厨的时候,就将才华与梦想葬送在了无尽的关于“这个行业需要力量且屠夫毫无美感”的偏见里。而我们广大食客,也压根不会在意那样一道道精美的食物背后的灵魂是谁,有怎样的匠心独运,更不用说问是男是女。所以,这是一个残酷而又悲伤的现状,我们吃完了蛋,忘记了鸡。

  而我们的女主角就是这样一种性别歧视的受害者。

  在被邀请至爱丽舍宫之前,她已经在餐饮界小有名气,她培训了很多国外的年轻厨师,接受过时代周刊的访问,她对每一种食材了如指掌,了解食材本身的品质、特性,了解它们之间的变化、组合,了解每一种食材最好的产地在哪里。在我看来,在被推荐、被邀请至爱丽舍宫专为法国总统做菜之前,以她的才华和坚定,她并不需要这样的荣幸,这只是锦上添花多余

  但她还是选择留了下来,毕竟,谁能拒绝那种赞美呢,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人,需要你。

  所以,我们的女主角,不年轻但仍然优雅美丽的Hortense Laborie,在圣宝莱路55号,拥有了一间小厨房

  接下来是一段漫长而又短暂的,幸福却又艰难的,成功却又失败时光。请原谅我用了这么多矛盾的形容词来描述这样一段复杂过程,因为生活本就如此,矛盾而又复杂,不是吗?

  在这段复杂的时光里,有的是感动

  总统喜欢吃她做的家常菜,还因为和她讨论菜谱延误了时间

  甚至,就连最初招她进爱丽舍宫的理由,也是因为总统厌倦了那些没意义的装饰,那些脱离食物本身而强加上去的画蛇添足的所谓精致。

  这大概和我们普通人感叹在酒楼吃不到家常菜是一个道理

  可是,你知道你在酒楼为什么吃不到家常的味道吗?

  因为从小到大,在家给你做饭的都是你妈妈,而在外面,给你做饭的却是别人的爸爸

  除了和总统之间的这种相知和默契,这段时光里,更多的却是艰难隐忍。

  在第一天到来的时候,她就面对了来自中央厨房的偏见——一群大男子主义者毫无根据的偏见。何况之后的时光?

  身为一个胸大腰细气场佳,美貌优雅厨艺好的法国女人,你要战胜的不止是生活,还有偏见。

  而这偏见,不过只是因为她是女人。

  那些来自男性视角的流言蜚语,那些不怀好意,那些日常的刁难,电影点到即止,但事实想必惊心动魄

  这些都耗尽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大厨在爱丽舍宫最后的热情

  所以,两年之后,她选择辞掉这份让她感觉到疲惫的工作

  是的,疲惫。生活总是很疲惫。即使在爱丽舍宫。

  辞职之后,她来到一个靠近南极的小岛。在这里,她继续忍受着那些若有似无的揣测。我不知道她的心是否如岛上的气候一样寒冷,但我知道,在这个岛上,没有一个宅男吃得出她做的鸭脯肉是不是不够柔软,换言之,这是一个没有知己地方,无论你用了多优质的食材,你服务对象们只知道填饱肚子

  这大概有一种宝珠蒙尘的遗憾。但生活总是于平凡处诞生惊喜。在她服务期满,即将离开小岛的晚上,在告别宴会上,这群牛嚼牡丹的宅男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她说,这只是一次再见,我们会想念你,我们还会再相见。

  那一刻,她感动的哭了出来。

  是的,我记得同样的,几年前在爱丽舍宫的那场告别,无人挽留,悄然离去。那是中央厨房里那些男性大厨的胜利,那是一场于无人处心碎至极的告别。

  离开小岛的车上,她说她一直想找一块地,开个松露种植园。于是她去了新西兰,她在那里找到了一块完美土地。然后她又来到了这里,因为这里开的工资足够高。而现在,她终于挣够了钱,她决定离开。那一幕,是从她来到这个小岛以后,我第一次看见她如同当初做菜那样,不停地,开心地,说了那么多话。

  于我而言,这是这个忙碌的一周里最温暖画面

  它洗去了我这周以来所有的忙碌、烦躁和不安。它消除了我对法餐的所有偏见,它让我在疲惫的生活下还能怀揣英雄般的梦想。

  你或许不会相信,但总有一天,你也会明白

  这世上最励志的,不是有个黑衣人突然出现,告诉你,明天需要去喂养总统或是拯救世界

  而是,你终于赚到了足够的钱,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

  然后告别的时候,有人对你说再见。

  ——那才是真正的,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三):Hortense

  1、女主角:只是我缺了点东西,我缺少方向,我不确定自己应该做哪种菜肴。

  总统:请为我做简单的菜,我讨厌复杂的东西和精雕细琢准备,还有没有意义的装饰。

  2、女主角:我要不是个女人,我早一拳打烂你的嘴了,您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您,明白吗?

  3、女主角:但在这里我终于把这一页翻过去了,Ah。因为在这个岛上生活的1年,对抗狂风、寒冷、孤独,这给我了很大的力量。不过我不会一直在这里交代心路历程的。

  4、总统:最近有人找你麻烦了,是吗?我也是,也有人和我对着干。他人的敌意,一直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也是变相的鼓励,您明白吗?晚安,女士

  女主角:晚安,总统先生

  5、女主角等人无聊的时候,就画画。

  6、女主角到新西兰定居,种松露。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四):去新西兰种松露才是正经事

  我收藏了一部美食电影,一直想看。本打算今天看,却通过那部电影链到这一部来。搜索了一下内容简介:“凭借着自己的高超技术良苦用心终于获得了尖刻同行们的尊重”、“和总统之间擦出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暧昧火花”。好吧,一部非常典型的爱情轻喜剧商业片,剧情的起承转合已经能猜个七七八八,但是是法国人拍的啊,又有美食为佐,不妨轻松一下。

  然而整个电影结束却并非简介描述那样。同行们最后也充满敌意,弹冠相庆奥尔丹丝终于走人所以他们可以收复失地;总统和奥尔丹丝之间也没有腻人的情愫与暧昧,只有欣赏与尊重以及分享与指导。

  我最近常常在想自己的职场生活,一些欣喜一些无奈一些希冀一些困惑,居然都在这部电影中一一契合。

  被一些带有偏见的人质疑实在是再常见不过,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过努力与善意就能化解真的太像电影桥段了。一个成年人的偏见的形成就像千万年的钟乳石那样日积月累,带有他成长的烙印,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只能尽量保持距离。“处人之难处者,正不必厉声色与之辨是非,较长短,惟谨于自修,愈谦愈约,彼将自服。不服者妄人也,又何较焉?”还有一个好评的小细节就是助手因为惧怕主厨没有跟主厨开口就直接回复奥尔丹丝说主厨不愿借冰柜,导致奥尔丹丝忍无可忍冲去骂了主厨(尼克扬问号脸)一顿,而且最后大家也不知道助手其实根本没开口借冰柜。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误会可能永远没有大白天下皆大欢喜,就真的一直那样存在乃至一点点变成芥蒂了。

  工作中也会有上司欣赏,得到上级的肯定确实是一种非常悦人的经历,如果你很崇敬你的上司那么来自他的夸奖带来的愉悦又会加成几分。有时与上司的交谈也会让你受益匪浅,那并不是直白的指令或是自命人生导师般的谆谆教诲,更多是类似菩提祖师在行者头上敲的三下,想不想得通还是看自己了。

  可是上司的赏识也并不能抵消不愉快,再有权势的人也不能一手遮天,做的不开心就走是奥尔丹丝留给自己的潇洒,对美食极致的追求如果被加上诸多限制那么就没办法淋漓尽致了。毕竟她喜欢的是烹饪本身,而不是总统的私人厨师这个头衔。

  再有,有时候工作没得挑,想要给理想绣金边手里得有金子做的线啊,所以没办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也得走一遭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工作尽快实现财务自由(对财务自由的定义需要不断调整自己预期才有可能实现)。

  最后,虽然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我是一个敏感的女性,有时候男人们的善意与恶意中都带着大男子主义(主厨和科考队员色彩,多少还是能感觉到的。那么只能微笑了,又能怎么样呢?“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每天都在意这个怎么能够“和气从容”啊?人生在世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正确认识性别带来的差异也没什么不好

  总而言之,职场女性能够做到奥尔丹丝这样真的是太棒了,想去新西兰种松露那么就去吧!呐,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五):我看到了你眼中的热爱与自由

  “Hortense! Avec nous! Hortense! Avec nous!...”

  当食客用近乎宗教崇拜的姿态邀请厨师共同进食,这样的支持是每个厨师的梦想吧。

  身为一个资深吃货,见过的美食不多,却对憧憬的食物有着微妙的挑剔。当贪吃了很多年终于自己开始掌勺时,也能做出像样的菜。可是,总有那么一刻,觉得不对劲。回想一下不对啊,料是一样的,火候也对,时间也一样,总是跟之前吃的味道不一样,总是少了那么一点描述不出的东西。

  当我看到了Hortense,看到了这样一个因为热爱而产生的完美主义:苏格兰鲑鱼酿橄榄,卢瓦尔河流域胡萝卜,自产的松露【为了完美的松露可以在艰苦的南极工作一年赚钱去新西兰……也许也是和总统先生同品葡萄酒和美味松露的片刻给她留下了在爱丽舍宫的唯一美好念想这个梗】,为了小小的滤布可以马不停蹄地奔回住所找,必须要念出自己做菜的流程【这真的是真爱,真的只有真的热爱、真的快乐才会做出的事。在南极的时候是她选择的一种对过去的逃避,所以她不快乐:她躲避其他人,不让他人插手,紧皱眉头地沉默地做饭,这和在爱丽舍宫里与Nicolas亲密无间地默契合作快乐并辛苦地奔波着截然不同……好喜欢这里的各种梗><】……最后的最后,当不断有人对她对热爱的追求施加压力时,她如同被砍掉手足:如果不能自由地在厨房小天地像一个女王霸道自由地挥洒自己的热情,即使有再高的荣誉和薪酬,即使有总统先生的陪伴和赏识【其实这个梗略悲伤童话啊,包括对总统的崇敬,只为总统先生奉献才华和汗水,写给总统先生的信中也像公主对深爱的王子告别……】,即使离开也在所不辞。【所以美食才是真爱!】

  作为一个传记电影,本片只是用短短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截取了Hortense的部分生活,没让人直观地看到爱丽舍女大厨如何如何一步一步地完成每个盛宴,如何和宫里的一群人面兽心的汉子们勾心斗角;可能“皇家美食”的名义也吸引了不少人【请不要对片名臆想】。但是本片让这些人都失望了。因为他们是不会老老实实地拍一个正儿八经的传记片的!这也是我越来越爱法国片儿的原因。他们并不想给你展示一个爱丽舍宫的女大厨的鸡毛碎皮的生活,并不想把一个女英雄形象推上银幕让众人膜拜,他们要宣扬的,是他们崇尚的自由的生活态度【是的好空话】。所以我们看到的,没有过分戏剧化的场景,没有脸谱化的人,没有快节奏吸引眼球的情节,导演和编剧只是把无数看似无关的生活片段展示给出来,任人联想体会,终于思索出自己的理解:啊——原来是这样。

  听说他们很推崇一个观点:人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这没有什么不对。而本片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理念。为了对美食的热爱,想让自己手下的生花妙笔赢得更多的人的认可,当找到了知己总统先生,更坚定了自己的热爱;但一旦对热爱的自由受到了威胁,便可以立马抽身而去,为了亲爱的松露,可以去南极工作赚钱定居新西兰……就这样结束了吗?我猜想不会,当她找到下一个热爱的落脚点,必定会随时奔去……

  其实我最感慨的是法国女人的优雅。Hortense怎么说也有50岁左右了,但她的气质和身段吸引了本片中大部分的汉子……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她真的很优雅:从打扮、神态、步履……怎么都不会觉得她已老去。她的年轻态不是因为养尊处优,而是对生活永远秉持着自由的热爱。

  永远都不会忘记你在巴黎街头的奔跑,你为每一个细节的执着,你对自由的热爱。——继续跑,不要停。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六):一个厨师的愿望(纯剧透~~~~~~~)

  这部片真的很小众,我也是看到网站上的介绍才知道的。演员导演也不是特别出名。一部充满法国人特有性格的小纪录片。讲的是一个有个性有原则执着严谨的女大厨在爱丽舍宫任职的故事。

  女主算不上漂亮,是个乡下大妈,但是有法国女人特有的气质。看过一篇讲法国女人生活格调的文章,说她们穿衣服不一定追求名牌,但是从小配饰到整体搭配都讲究自然大方又有精致之处,加上自己也足够自信,所以每个法国女人都是美的。女大厨虽然乡下出身,穿着打扮普通,但是从每天都不一样的项链发饰到大衣裙子都优雅得体,来到爱丽舍宫也不卑不亢,对于属于自己的小厨房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她的厨艺得到了总统先生的青睐,由此被中央厨房的其他主厨和宫中一些工作人员嫉妒,时不时为难于她。后面由于周围人的加难和总统先生的身体状况不能再继续享受她的高热量高油脂的乡下家常料理,她主动辞职离开了。

  剧中女大厨和总统先生的关系在我看来是很温馨感人的厨师和食客的关系,而并不是介绍中说的微妙的感情。女大厨真诚的想做出合总统先生胃口的料理,为此下了很多功夫。恰好总统先生也厌倦了精致造作的复杂宫廷菜,就是喜欢吃简单纯朴的乡下家常菜,于是两人愈加投缘,经常关于食谱和美食聊很久。那个晚上总统先生一个人来到小厨房,女大厨切开上好的松露配红酒让总统先生品尝,总统先生也表示知道女大厨在这里工作受到排挤很辛苦,但很喜欢和欣赏她做的菜,吃完后颤颤巍巍的攀着旋转小楼梯孤独离去。那一刻我感到两个人各自的无奈和心酸。

  后来女大厨主动请辞,中央厨房的厨师们都欢呼说我们胜利了。我觉得他们很悲哀,他们根本不知道总统先生真正喜欢吃的是什么,一味的做着自己认为高等的菜肴,不反思为什么总统更喜欢吃乡下女大厨的菜而长期刻意排挤她,无论是出于绅士风度还是厨师业内素养都是很低级的。不过女大厨心态很好,她去极地考察站那个条件艰苦但薪水颇高的地方工作一年,攒下可以去新西兰定居的钱。因为新西兰是个适合种植松露的地方,她可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松露园,做自己喜欢的菜。可惜了总统先生再也不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乡下菜。同样可怜的还有厨房小哥,在女大厨来之前孤独无聊的一个人抽着烟,女大厨严格又慈爱的培养着他,他的生活开始有了作为厨师的热情和料理的乐趣。女大厨走后他只能继续一个人守着小厨房,浪费着他身上的才华。

  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触很多。一个好的厨师的评价标准并不是能做出多么高逼格神秘莫测的料理,而是知道他的食客喜欢吃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即使一道再简单不过的家常菜,也会精心挑选材料,严格执行每一道步骤,每一种小配料都要达到完美的状态。他们的最大幸福也是有能允许他们自由发挥,理解他们的付出,懂他们做菜的心情,并真心喜欢他们做出来的任何美食的食客。看似简单,却很难达到。实际上更多的是自以为很懂的苛刻专制的老板和要求颇多的食客们。料理也是一门艺术,不能看做“只是做吃的而已”就觉得很简单很低级而不去尊重和欣赏。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七):当美食遇到政治——观法国电影《爱丽舍宫的女大厨》

  慧子/文

  人是政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荀子

  暑假空闲,在家练习烹饪。说是练习,其实就是随兴的自由发挥。我会把玉米粒、胡萝卜小块、白灵菇块、木耳以及绿茶调配成五彩,与猪肉块在高压锅里炖成五彩烩肉。那种植物的混合清香,和肉香的浓厚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在厨房的空气里飘散,让人无限渴望。当打开锅盖的一刹那,香气喷面而来,让我一下就知道,这是一款独一无二、非常好吃的菜肴!这种美妙的创造性体验在假期发生许多次,于是,我对我的烹饪实验,也越发自信。

  根据自己的体验,做饭、烧菜、煲汤到一定水平(或者说境界)之后,会对食材、餐具有特别的讲究。烹饪技术当然非常重要,而一道美味的菜肴与食材的品质更是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而当一道菜做好之后,厨师会希望用适宜的餐具盛装,那才使得烹饪画上完美的句号。

  当然,更顶级的厨师,不仅注意食材的品质,还会关注食材的产地,更有甚者,会自己去找一块尚好的土地,亲自培植食材。有这么极品的厨师么?是的!这就是我要谈到的法国电影《爱丽舍宫的女大厨》。

  提起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你可能会有不少富丽堂皇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而说到法爱丽舍宫的大厨,你可能会想到顶级的厨房和一流的厨艺。而女大厨又多了一种浪漫的气质。于是,美食、政治与美女,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电影应该很好看!

  可是,你好像想象得有点远哎。电影中的法国总统吃腻了精致的、过渡装饰的菜肴(总统:“我讨厌复杂的东西和精雕细琢的准备,还有没有意义的装饰。”)他只想吃一些非常淳朴的家乡菜。保持食物原有的味道。于是,我们的女大厨出现了。

  女大厨名叫Hortense Laborie,在法国西南角多尔多涅省的乡间小镇Périgord经营一个小小的农场。因擅长传统风味的家常菜,她在厨界亦小有名气。但是被推荐去爱丽舍宫负责法国总统的私人膳食,仍然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奇遇。

  女大厨在进入爱丽舍宫工作之前,厨艺一直受到肯定。时代杂志也曾经报导过她。但是这位女大厨却在进入爱丽舍宫的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她不知道总统先生的口味,见不到总统,而且没有人告诉她。她感叹:“只是我缺了点东西,我缺少方向,我不确定自己应该做哪种菜肴。”于是,她只好试探性的尝试。她用牛肝菌、甘蓝、胡萝卜、香芹、鲑鱼和肥肉丁等材料烹饪了苏格兰鲑鱼酿甘蓝。而第二道菜则是简单的牛肝菌炒蛋 。

  她在总统餐厅关闭的门口等候着消息,从总统吃剩的餐碟里感知他的喜好。于是,女大厨又开始了第二次的尝试——欧芹芦笋尖浓汤、酥皮包牛里脊、.鸡油菌烩肉、甜点是浆果、开心果牛轧糖馅饼。

  正是通过一道菜、一道菜的精心努力和会心创意,总统先生肯定了女大厨的厨艺,和她畅谈了近一个小时,还让她担当总统先生的家庭宴会的主厨。于是,女大厨和她富于天赋与才华的年轻助手共同策划了家宴。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份家宴的菜单:

  前菜:鸭肝冻。主食:玉米面包。主菜:南特风味什锦蜗牛砂锅。汤:夏朗德杂烩(比目鱼鱼肉墨鱼白汤)。总统先生在餐后非常满意,说是尝到了祖母做的菜的味道。

  尽管总统的肯定和赞许给与女大厨极大的鼓励,但是来自于中央大厨和后勤部的排挤与不肯定,始终让她感觉好。中央厨房本来承担总统的私人厨房之职 ,女大厨的出现,使他们失去了这一与总统“亲密”接触的领地。加之,女大厨的厨艺得到了总统的赞许,他们对她的羡慕、嫉妒、恨就更为加剧。于是,他们管她叫杜-巴里夫人。

  可女大厨为什么要离开爱丽舍宫呢?第一,她的才能无法尽情施展,受到了限制。为了追求高品质的食材,她购买的食材的价格比中央厨房高了三倍,大大超出了财政预算。而且,营养专家认为她的菜肴脂肪含量太多,应当大大减少肉类和酱汁的使用。这些限制使得女大厨发挥的空间非常之小,没有创造的余地。

  第二,她的工作不能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她的工作总来没有得到过总统及亲友之外的,尤其是她的同行——中央厨房大厨们的肯定。这让她感觉孤单。

  第三,她的性格有些骄傲。女大厨与爱丽舍宫中央厨房的人从一开始就相处不来。但她从没试着缓解这种紧张,而是直来直去。甚至直接对中央大厨的主厨说:“我要不是个女人,我早一拳打烂你的嘴了,您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您,明白吗?”即使女大厨离开了爱丽舍宫,到南极的基地上工作,那里的人们开始也觉得女大厨孤高,难以相处。女大厨如此直接、孤高的性格在权力纷争非常的爱丽舍宫后勤,实难立足。

  除了这些理由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对政治的理解不够充分。女大厨认为总统先生应当享用最为顶级的食材做出的最棒的美食。但是,法国总统并不是权力不受限制的君主。总统的权力会受到许多力量和利益集团的制衡。完美丰盛的宴飨可能会滋生政治腐败,也会引起政敌的非议。这些都是女大厨所没有想过的。

  换一个角度,这部电影也可以解读为关于才华出众的人,如何与他者相处的电影。女大厨在影片最后的时候感概:“但在这里我终于把这一页翻过去。因为在这个岛上生活的一年,对抗狂风、寒冷、孤独,这给我了很大的力量。不过我不会一直在这里交代心路历程的。” 或许,总统的话给她了鼓励:最近有人找你麻烦了,是吗?我也是,也有人和我对着干。他人的敌意,一直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也是变相的鼓励,您明白吗?晚安,女士。

  影片的最后,女大厨出发去新西兰。在那片很崭新的土地,她要继续她追求完美的美食事业。

  而你呢,是否要下厨做一顿别致的创意菜呢?

  .S:

  至于女大厨的厨艺是如何的高超,多么有才华,我们最好看看女大厨做过的菜肴:

  一 欢送会:1.鲜鹅肝丁大蒜清汤 2.糖醋里脊 3.苹果沙拉 4.祖母泡芙蛋糕

  二 总统第一顿 1.苏格兰鲑鱼酿甘蓝:牛肝菌 甘蓝 胡萝卜 香芹 鲑鱼 肥肉丁。2.牛肝菌炒蛋

  三1.欧芹芦笋尖浓汤 2.酥皮包牛里脊 3.鸡油菌烩肉 4.浆果 开心果牛轧糖馅饼

  四 1.香草羊排配土豆 2.阿拉维斯干酪 3.木瓜面   4.油煎松饼

  五 焗烤牛肝菌通心粉

  六 1.烤鸡配蒜香面包干 2.肉馅派(xx枕) 3.红酒梨

  七 1.鸡塞入松露,泡在补汤里,放小豆蔻和鼠尾草

  八 家宴 1.鸭肝冻 2.玉米面包3.南特风味什锦蜗牛砂锅 4.夏朗德杂烩(比目鱼鱼肉墨鱼白汤)

  九 甜点 朗姆酒泡芙 黑巧克力奶油馅饼 开心果甜糕

  十 1.罗那马里尼牛肉 :洋葱 牛肩肉片 百里香 盐 放在锅里炖。2蘸牡蛎汁:柠檬蛋黄酱 奶油调味汁 香葱醋汁 鹅肝酱。

  十一:总统夜访:黑松露薄片配烤黑面包抹干酪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八):温暖的小确幸

  深夜看完,忍不住想要分享自己的心情,心情好平静,觉得世界很美好,自己很幸福。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食片,但是通过主角的口中叙述的关于食物,关于食物的产地,关于食物的烹饪方法,以及为了准备每一道菜所坚持的想法,都让我觉得深夜饥肠辘辘的幸福着。。为什么女性作为一个工作者总会被各种异类歧视和传言所困扰。。嗯,我并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是电影还是给我带来了小小的困惑。。。。

  我知道她的最终离开,必定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她也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后来去岛上工作虽为了解决日后定居问题。。。但是想必收获了更多。。。最后大家送别她时的一切,都让我觉得好温暖,她的坚持,她的追求,她的价值观,都能被理解,我觉得她就很开心啊...无论是爱丽舍宫繁琐的规矩,却精致的妆容,还是荒岛凛冽的寒风,为了取暖而单调的服装,一个有个性的主体,撑起来一个鲜活的形象,让没有尝过最完美松露的人也品食到了这份醇美。。

  晚安,好梦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九):为边做菜边说过程而给五星!

  我不知道编剧怎么样,剧情好不好,女主演技如何,胸大不大,还有炸糕是什么。。。

  但我记得,一开始进爱丽舍宫,女主说,不好意思,我做菜的时候会一边把过程说出来,你得习惯这个。

  从这之后便是一连串的边做菜边说过程。

  这样一个行为是什么?套用一个应该不太恰当的词,仪式性行为。在我看来,仪式性是一种沉浸的状态,是一种信仰,不这样做就他妈的不行!!也可以说是一种癖。谁说的,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所以,呵呵。

  我刚把片子删了,我有点记不清在那个破小岛上,她烧菜还是边烧边说话么?

  好了,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十):如论男女,都该包容,且有力量

  当你受到宠爱时

  总会有人说三道四

  总会有人猜疑揣测

  他们并不会承认你的努力

  而会编造你的不正当手段

  清者自清

  真正强大的人

  不会去解释

  更不会去理会这些失败者

  电影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尽管很多情节不够美好

  尽管很多人不够完美

  每个领域都有成功

  相同之处是努力与挑战自我

  她来到这个寒冷的岛屿

  与

  她来到爱丽舍宫

  对她来说

  并无差别

  她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更在乎自己是否活得舒适

  不是肢体的劳累

  而是内心的轻松

  所以说

  打动我们的

  往往是其中的共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