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七岁不哭》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十七岁不哭》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18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七岁不哭》经典观后感10篇

  《十七岁不哭》是一部由王静执导,郝蕾 / 牛萌萌 / 李晨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一):回忆……我的,你的,“17岁”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每一段都不连续,只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逻辑可言。今天看到了这个片名一下子就觉得惋惜……具体惋惜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时间快乐学习青春感情……或许什么都有,或许什么都没有……就是想说点什么,真的,我不喜欢那种疼痛的青春文学,看着憋闷……其实更多的人是像我一样莫名其妙的就过了十七岁,什么“大事”也没做过,什么新鲜事也没经历过,什么痛彻心扉的破事也没碰到过,就到二十多岁了……大学上了这么久了,真的觉得还是中学时光最纯……

  我是高中看的这部片子,当时已经不止十七岁了,现在里面的几个主演也都算是小有名气了……当时看着就挺不错的……当然现在的高中已经不会出现像当时那种生活条件了,但是高中就是这样一个敏感而又精彩时候……虽然我的高中不敏感也不精彩,但是我希望别人的是……

  十七岁(好吧,我认为大家上高中的时候都是17岁)是一个太好的时候了……我想不管是简宁还是雷蒙,恐怕每个女孩在那个年纪都曾喜欢过,也都曾幻想过,喜欢简宁的冷静聪明,喜欢雷蒙的活泼热情,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时光,当以后发现那个时候的单纯已经不再单纯的时候,就再也回不去 了。我们开始各种各样事情困惑可能不再有目标,不再有热情,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只知道日子就是这么过下去了。当别人指责你吊儿郎当,不求上进的时候,你也会从开始的愤怒不屑变得无所谓了。这说明你“老”了……

  可能很多人中学的时候都喜欢过什么人,只是从来都没有说过,但这不代表没有。那个年纪我们说不出口,也不一定每个人心中的那一位都会如简宁一样也死死的爱上了你,但是或许就是远远的看着才好,有些东西,有些人只能远看,不能走近了……或许你曾经喜欢的那个人并不优秀,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让你觉得心动,可是心动这种感觉难以言表的,你把它深埋了,就这样烂在了心里,也许以后见面的时候你还会打趣的问他最近怎么样了,也许你永远也没有机会再见到他,当然你可能从来没有跟他说过一句话,却只是这样就喜欢了。

  我不是想大谈特谈中学恋爱的事……只是这片子里面简宁跟杨宇凌的事让我觉得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类似惋惜、类似同情,却又觉得就应该这样……有些事情到这样就好了,再往下就不是现在这种感觉了,有些事或许就该适可而止……

  杨宇凌曾问:“简宁,你慌过吗?我是说,心慌。”  

  简宁曾说:“其实你们懂的我都懂。爱情小说我也看过,流行歌曲我也会唱。有的时候我也会悄悄喜欢一个女孩子。心慌的那种感觉,我也有过。我不管你相不相信,明不明白。”

  一个别人眼中从容沉静的人在你面前失态,不仅说明这是他/她爱上你的瞬间,这也往往是促使你爱上他/她的瞬间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二):十七岁的想象

  很早的一部电视剧,当时年龄电视剧所表达内容相符的演员现而今也成了总国大陆明星中的中坚力量,而我也从当年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小学生成长成为现而今喜欢看大片新片的大学生了,然而当再次在无意中看到这部电视剧时,心中涌动的竟是和当年相似情感,我不敢说“相同”的情感,因为毕竟以二十岁的心态回看来时路,还是有些许的沧桑无奈,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尽快把这感受记录下来,否则关于十七岁的想象就会被永远遗忘记忆角落,再也没有机会拾起。正如张爱玲所说“想做什么事情,马上去做也许都来不及了。”

  归结起来,“对长大的向往”是我喜欢这部电视剧的最主要原因,那时的我以为长大就意味着可以独立离开父母的束缚;我以为长大就意味着能跟同学一起生活,有相同的志趣,有共同的话题;我以为长大就是可以告诉自己喜欢的人,只是让他知道就足够了;我以为......“长大”在我的意识里是个遥远而又神秘的事情,却美得好像我永远都走不到。

  “你慌过吗?”

  “我也慌过,甚至有时候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一个女孩子。”

  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用“慌”字表明自己的心迹,一直不明白这其中的真意,但却试着用同样的方式从自己喜欢的男生那得到相同的答案。现在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所谓的“慌”就是喜欢一个人却又不确定的那种悸动,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男生没有作出同样的回答

  现在的我,二十岁。回想自己的十七岁,除却一张张默写单词的演算纸,除却一本本厚厚的练习册,除却不断加厚的镜片,我找不到一丝丝甜蜜的感受。可幸好,在我二十岁时,我还能回忆出当时对自己十七岁的想象;还好,我已二十岁,但我关于十七岁的想象还是美好的。

  关于十七岁,关于梦想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三):青春在风中飘着

  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舍友说起李晨,我说他蛮帅的,但是演过什么呢。舍友说《十七岁不哭》,于是定睛一看,嗖地,就想起那个帅帅的男生,再定睛一看,还真像,没怎么变化

  于是,那些名字,一个个跳了出来。雷蒙,杨宇凌,简宁,乐心。。。。是的,那是属于我们的十七岁。单纯的可以,简单的可以。没有那么早熟,没有那么fashion,如一杯白开水。然而,回味起来,却是淡而久远。

  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接触过一些十几岁的孩子,非常现实,也非常肯努力思想早熟,独立,阅历丰富,眼界开阔。然后,我会感叹,那会儿自己在上中学时,是老师眼里的乖学生,整天只知道学习,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高考。呵呵,苍白地可以。

  我曾一度很不屑自己的中学生涯,那些与书本为伍的日子。然而,这样一部片子,却让我怀念起来。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想主义,何尝又不是温馨又美好的。那种无关风花雪月书呆子式的纯情,何尝又不是可爱的。

  看这部片子时,我应该还小,小学或是初中。还没有十七岁吧。那会儿青春剧很少,这该是学生中最受欢迎的。会记得杨宇凌很让人解气,关心人又很爱打抱不平。雷蒙很帅很帅,外表不羁却很温暖。简宁呢,和雷蒙相比,总是各有光芒女生中最喜欢讨论更喜欢哪个。

  一晃十年。已过了2的年龄,奔三而去。看到三字,总是让人有些惊心的,总觉得该学会承担,而不是年少的飞扬和不羁了。

  呵呵,其实是好久没静下心来写过什么了。文字是会让人沉重的东西,因为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最深处。在这样一个快速消费的年代,很少还有人有心思思考些什么,也很少还有人愿意停下来看你的思考。因为,为生活而奔波已经够累,何苦不嘻嘻哈哈一笑而过。

  好吧。蛮好的。因为,偶尔还会停下来,遇见这么一部剧,可以回味下自己的青涩,然后在美好中晚安。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四):固然怀念 可是我不想再经历一次那个时期残酷

  ~~~~~~~~~~~~~~~~第一篇影评献给<十七岁不哭>~~~~~~~~~~~~~~~

  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看完了这部剧和所有的影评,看到凌晨三点。现在我二十三岁。十七岁的时候,是六年前,那时,我在做什么呢。那一张张白花花的卷子,写满了讲义的笔记本,画满了粉笔字的黑板,声嘶力竭的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六年,那并不美好,甚至想起来还带着些恨意的中学生活。

  分数真的好重要。可是圈子也真的好重要。大家似乎拼命想要被某个圈子的人所认可,然后共同嘲笑圈子以外的人。做什么都要一起。也分不太清什么是自己想的,什么是别人说的。我游走在一个又一个的圈子里,对谁都看不惯,可是又真的好想进去。就像杨宇凌一开始孤独的在操场跑圈,一个人吃饭,一圈又一圈,到后来还是学着磨平自己的棱角,学着去适应,去忍,去对每个人微笑,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成为乐欣。而另一个不合作者,雷蒙,却一直选择合作,和所有人起强烈冲突,包括在最后,改变退学的决定,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而不是看谁的脸色。我不知道是不是青春期的男生在性格方面总会如此刚烈,固执倔强,而女生总想着和要和谐,要面子,要讨人喜欢。幸运的是,即便如此,杨宇凌还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自己倔强中的坚持乐观。这样勇敢自信,上进的女生,喜欢上淡定,从容又如此优秀的简宁是必然的,可是结局又注定惨淡。那样的死理性派在那样一个残酷的分数就是一切的环境里,即使会心慌,会乱,但依然会坚定的选择前程,选择孤独的优秀下去。

  剧中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训话,我都一律快进了。那些话太熟悉了,那种承担着所有人的希望的感觉太熟悉了。那种学不好就感觉对不起谁的感觉太熟悉了。是不是老师们都善于制造这样的心理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我想象不了那时候一天学八九个小时,晚上周末暑假被家教塞满,那么多文章,公式,题目。这样的六年。而现在准备cpa, 却一天六小时都坚持不了。有时候做梦还会梦到那六年里的日子,考试时做不出题的绝望,忘带作业恐惧,那么真实,醒来都心有余悸,甚至被吓的一身冷汗。其实作为叉叉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我们的课业在全市来说算很轻了,到了高三学期冲刺高考的时候才有晚自习这一说,课余活动也有好多好多。可是那六年依然呆得不痛快。成绩好的活动也玩得转,出尽风头,却显得毫不费劲的样子。而平庸如我的人一如既往的不起眼,可在那个敏感的年龄却会不甘心,想要被认可,因别人的一句话大喜或者大悲,各种小情绪写满了厚厚一本日记,矫情的可笑。高中毕业到现在,又快要一个六年,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了。那么下一个六年呢?那时就快要三十了。又是什么样子呢。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五):感觉全无只因青春不再

  一早在电视剧介绍里发现了还在演戏的李晨和郝蕾,虽然李晨似乎近来风头比较劲,但是比较喜欢郝蕾,算是比较有魅力个性。观看的原因是因为此剧是豆瓣搜索的必看二十本电视连续剧之一,评分较高,而电视剧拍摄的时候正值高中学习阶段,没有看过;身边那位说正值初中阶段,当时看完即奉为经典,于是二人一起在过年的时候下来看看,一二集后明显感觉彼此观看的气氛比较沉闷,觉得实在已经不适合我们;事后我用一天的时间加偶尔快进的方式看完,仍然没有找到感觉,呵呵,原想在这个新年来到的时刻怀念一下青春,找找感觉,可惜到头来发现青春已经不再属于我们。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六):不哭

  今天看到了很久以前的一部片子<十七岁不哭>,首播应该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我看的时候是在三四年前吧,那个时候好像快过年了,又要买年货,又要大扫除,又要走亲戚,没有什么机会真正坐下来好好地看一遍.

  但时的场景服装什么的现在看起来好怀旧,但是仍然觉得好舒服.

  呵呵,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简宁和宇凌.

  我这种人一向对电视上的男生很挑剔,可是我看简宁真的好顺眼.有人说简宁是作者理想化的人物.学习好,又不摆架子,是的,还有他的那句名言"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坚强".但是我真的不觉得那种感情会给他那么多的苦恼.大概像他那样的人,从小到大都是最优秀的,他的生活大概也是被圈在一个固定地方吧.

  但是突然又觉得,那种尴尬的确是很折磨人的.他的这种选择虽然无奈,但也许是唯一最好的选择吧,至少对他来说.

  是啊,如果是我,一定也会这样吧.难受只是一时的,能再回到那种自在氛围,的确是很让人舒服的.

  我也是这样啊,呵呵,学习真的需要太多的时间,太多的冷静,这个年龄的确承受不了太多劳心伤神的事.

  十年前的戏,那些人现在又在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他们身上又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呢,我看,除了他们自己,谁也不会了解吧.

  青春跳跃着我们的情感....

  是啊,也许他们的青春已经过去,但我没有啊,我正是青春年少呢!

  他们的青春,有<十七岁不哭>见证.

  我的青春呢--

  岁月见证!!!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七):等你长到我这么大,你也会明白。

  学姐拿着移动硬盘来我这里拷电影。

  大把大把卷走我的TVB偶像剧的时候,我发现她移动硬盘里有这个。

  十年前吧,还不能光明正大看电视剧的时候吧,我听完了这部电视剧。

  总是假借倒水去客厅,偷瞟爸妈正在看的这部电视剧,当时我一眼就爱上了李晨。

  是的,那个穿着白衬衣,有刘海搭在前额的乖巧男生,当时多么像他啊。

  那个坐在我前面,总是回头找我借各种学习用品的他。

  当时我疯狂地喜欢周华健,整天垂着他的肩膀说,你说周华健唱歌是不是超好听的。

  每次他都嗤之以鼻地说,有什么好听的,我也会那么唱。

  后来他腿骨折了,某次晨练归来,从走廊的窗户里我看到他缠着绷带的腿翘在桌上,一个人在教室里拿着周华健的歌词唱着某首歌。

  我是好学生,好学生怎么可以早恋呐。

  可是,我怎么可以忽略他呢。

  于是我们一直纠缠,一直到高中毕业了,还没有纠缠出一个结果来。

  终于上大学的时候他出国了,我们不了了之了。

  只是我突然发现,过了早恋的年龄,我却没有早恋的权利了。

  只是上大学后他们问起有没有喜欢的人,我才突然想起他来。

  嘿,那应该算是初恋吧。

  所谓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结束了的初恋。

  我突然忘记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好多年,一直到遇到现在的Right先生。

  Right先生带我回他的家,我见到了他的小表妹,小我12岁,刚上初中的小表妹。

  留着齐耳短发,穿着校服的小表妹。

  她拉着我的手说姐姐,你帮我做数学题吧。

  于是我们俩躲在她的小书房里,我偷偷帮她做数学作业。

  她的书上,某一页角落里写着“可不可以你也碰巧地爱上我”

  我合上她的书说,你有喜欢的人吧?

  她长长的睫毛眨着,轻轻地点头。

  我说,然后呢,他知道么。

  她摇头。

  我说,勇敢地告诉他吧,勇敢地追求这一切吧。那种朦胧又温暖的感觉。

  她呆呆地望着我。

  我说,如果你哥哥,是注定我最终会找到的那个人,如果我十年前就知道这一切,我也许会和当年那个人在一起吧。

  因为,当年我们那么胆怯,小心翼翼怕因为某种原因会错过对方,最后也还是错过了不是么。

  如果早知道会这样,我宁愿爱错,也不要错过,不是么。

  年底我终于又见到了李晨,是在《桃花运》里。

  看到他的那一刹那我激动地说,他啊!李晨啊!我小时候的梦中情人呐!

  Right先生说,这么多年,他丝毫没变,依然是乖乖男的样子,可是我们都已经长大了啊。

  有多少人,可以从小到大只喜欢一个人。

  有多少人,抓紧了身边的这个人便忘了曾经的那个人。

  一直到过了十年,我才突然庆幸,十年前可以遇到那个人,让我当年的青春,变得更完整。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八):遥远的枪花

  想起和同学一起看士兵突击,吴哲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我突然开始大叫。。。“简宁!简宁!”

  简宁就是我小学和初中时代对帅哥的所有定义。。。

  然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节却很不靠谱的是杨宇凌和雷蒙在教室里。

  雷蒙刚受了刺激郁闷的插着耳机听歌。。。

  杨宇凌好象是问雷蒙,听什么呢。

  雷蒙就把耳机递给她让她听听,杨宇凌听了1秒钟就把耳机扔回给雷蒙,什么呀?这么吵!

  然后雷蒙说,枪炮与玫瑰!

  那就是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枪炮与玫瑰这个东西,真的听到他们的歌竟然又用了很多年。

  还记得雷蒙很雷的感叹了一句,多么真实,成绩差的面对枪炮,成绩好的得到玫瑰。。。

  然后相信没有人会忘记简宁那段“流行歌曲我也会唱,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一个女生。”的表白。。。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九):总有一天你会为当年的不哭买单

  处在十几岁的年龄时,我觉得叫《十几岁的XXX》这些剧听起来都烂爆了,所以并没太大兴趣。直到最近才突然对口碑颇好的的《十七岁不哭》产生了好奇,熬夜两晚看完。

  嗯……其实不如说是想以此映射类似年代中的自己和同学吧,毕竟那时拍照不便,更别提视频,而记忆不被激活,就会躲进深不见底的填埋区,慢慢失去光泽。

  虽然身为比剧中高中生年轻近十岁的80后,如今看起当年的情境台词,有时不免觉得老土,却并没有太强烈的违和感。大家毕竟在类似的教育方式下成长,那时手机互联网也没肆虐到改变大家生活方式的程度,总体大环境差异不大,因此共鸣很多。全剧有热血有鼓励有困惑有幼稚有青涩,那时的郝蕾自信漂亮得发光,而李晨的简宁更是干净得一塌糊涂,剧中的各式人物是每个班都通常一定会有的典型,糟烂的球场环境、审美烂爆的节日装饰花什么的更是因为在当时的年代拍摄而比后世的还原更具真实感,总体而言,已经是非常不错的青春片了,更值得赞赏的是它只有十集,短小精悍,包括当时的校服在内,都颇有日剧风范。

  然而越看下去,我大脑里的anger小人越是冒火,终于忍不住推了控制杆,于是决定凌晨时分带着残存的90年代作文风格来此一吐为快。

  -----------------------------------咆哮的分割线-------------------------------------------

  作为新时代的八卦人士,我得承认自己翻出此剧一是想看看年轻时的郝蕾和李晨,二是想看看杨宇凌和简宁的感情线。豆瓣剧评总是把关键台词剧透得很彻底,提前看完之后,更为期待。

  然而……总共十集的剧,前八集都过去了,男女主还没有出现有太大感情纠葛的迹象,熬到半夜的我已经有砸电脑的冲动了。第九集,亮点终于出现,一向心如止水的好学生简宁,终于承认自己心里也感到兵荒马乱,终于也开始站在操场边上手足无措。跨过欣赏和好感,终于隐约确认双方心意的喜悦,很快就被理智掩盖,哦,不对,理智根本就没有用!于是两个明明互相喜欢的家伙,每天见面互相躲闪,开心不起来,学习也大受影响,旁人隐晦地劝着“不该这个年龄做的事情,就该放弃”,“简简单单做朋友不是很好吗”,“我们现在还承载不起这些”,不一而足。最终二人喝酒发烧说胡话之后涅槃重生,一觉醒来,又变了个能自如控制感情的好学生。

  马薇薇在辩论里说,最美的是“情不知何时而起,一往而深。”所以大家言辞凿凿一面倒地想要把这一往而深一刀切断,在我眼中简直是人间惨剧。

  说得如此戏谑,经历如此相似,中学时期,考试总是最好的挡箭牌,让自己在困惑慌乱不知所措时迎接一个叹号,说着下周要考试我要集中精力,说着纠结不能超过一个礼拜,说着我要的未来是什么,说着哎我还年轻将来还有大把选择,说着我也无法确定我要的是否就是眼前的这个。

  自己恋爱结婚生出我们来的家长,自己也经历过青春期的老师,却把早恋视为洪水猛兽,拼命灌输着早恋是毒瘤的观念,即使大家心里不以为然,潜移默化下,行动起来却不免诸多顾忌,好学生尤甚。加之多半是初恋,本就不懂如何交往,又在众多眼睛注视下,不由得就胆怯起来,想着还是一个人自由。于是,双向喜欢这种人生幸事,却在兴奋一下午一晚上后,成为了无法解决的难题,处于同一空间时,连看对方一眼都不敢。尴尬的状况完结前,彼此坐在附近也不会说话,不断猜测对方此时此刻的心意。唉,确定关系多简单,猜测多费时费力,少男少女无法承担这样的精神压力,比起来,当然还是放弃比较轻松。

  情之所起不知缘由,但但凡起了,怎有硬压说着不许的道理。“我们要心无旁骛学习”,很好,大家达成共识,所以从此以后看到对方的表现你再不动心,吸引你的地方现在非往坏了去想,明明确信的好感,非说是革命主义友谊?双方不坦白的后果,可能是之后有人想法变了,有人没有却无从沟通的惨淡,是一方想等待另一方默默放弃的无奈,是习惯了暧昧状况和纠结的无可奈何,是多少本来说不定可以开花结果的故事变成了青涩美好的回忆还自我安慰出来的自得其乐。

  没错,自我安慰。高中时很喜欢一句诗:“公元前我们还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还有剧中也念到的席慕蓉:“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这都是中学时喜欢过的句子,现在仍庆幸记忆得以完整美好地存留至今,就如诗中所述。

  然而如果真能在最好的时光看到真正美丽的微笑,让年轻的谁不再有如云影掠过,那么即使青春走得仓促,结尾满目疮痍,也会有不同的满足感吧。那之后,或许你不必花多年时间纠正自己的懦弱逃避,改变身处暧昧状态自我纠结的习惯,而是更坦荡,更勇敢,更有挑战生活的勇气。

  十七岁又有什么关系,难道复杂的感情问题,非要等到从事一份清闲的工,年龄上变成了大人,因此可以有时间精力应对的时候才能处理?就如同临盆的产妇,找不到医院就永远无法生下小宝贝?

  跳回当代,大家思想明显已是开放得多,甚至开放得过头。

  当年的十七岁不哭,是指作为一个逐渐成长的人,要收起任性和棱角,小忍才不会乱大谋。但是如今,或许现在不哭,之后的多年里,你都会为当年的不哭买单。

  所以,想哭就哭出来吧。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十):既爱有恨

  看这片子是在初二。印象最深刻的是简宁。每个深夜等母亲睡熟了,打开电视,差不多就可以从每集的三分之一处开始看了。简宁那句“我喜欢淡定”,深深刺痛了当时褪去了从小学时代养成的乖孩子的惯性,变得好动而不那么热爱学习的自己。于是每次看完都下定决心不再看了,一定要再次回到除了读书什么都不想的状态,直到第二天回到教室,看到那个“她”以后……

  上了高中后,比较描写相同年龄段学生生活的作品,才发现,这部《十七岁不哭》,彻头彻尾是教科书的延续。看看国外相关作品:《GTO》是日本比较夸张的校园剧代表,热血老师带领原本冷漠的学生一同沸腾;《成长的烦恼》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青少年有血有肉的成长史;《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讲述的是台湾外省少年生活中血淋淋的阴暗一面……尽管情节各异,目的不同,但这些作品无一不让生活在其表达情境中的观众以共鸣。反观《十七岁不哭》,似乎给青少年的叛逆以施展余地,但实际上在结局中均以教科书式标准方式给予彻底打击,不管是“富二代”的娇纵、偏科特长生的彷徨,还是所谓的“早恋”,最后给出的答案只有一条:“什么都别管,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雷蒙他爹那句“只许拿成绩跟我说话”,才是本剧的主旨。

  这是2000年用教育“形塑”个体意志的一脉相承,毫无变更。是什么让这个国度如此热衷于抑制年轻人的思想?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一个国人已经探索了百余年的迷思——是什么让中国成为专制的天然土壤?

  这个问题太大,也太难。也许对于一个农业主导,人口庞大,相对耕地面积稀少的国度,个性与自由,永远都不得不为生存让步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