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杯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三杯茶》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1:0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杯茶》读后感10篇

  《三杯茶》是一本由[美] 葛瑞格·摩顿森 / [美] 大卫·奥利佛·瑞林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杯茶》读后感(一):无论如何,摩顿森先生,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昨夜,翻看《三杯茶》,终究还是失眠了。关于一个攻顶失败优秀的美国登山者对巴基斯坦科尔飞村庄人民所做的一个承诺——我会给你们带来一所学校!或许那时,摩顿森先生还不曾意识到这对他今后的人生意味着什么?更没有想过,他还能带给他们除了学校之外的东西,比如,一座桥!一座在学校开工之前必须先建成的桥。

  对于美国人来说,巴基斯坦意味着什么?正如摩顿森提到的,美国人经常问他在巴基斯坦有没有遇到过本拉登、本拉登可不可怕诸如此类问题。摩顿森先生说:“在巴基斯坦,可怕的不是本拉登,而是路。”是的,那些随时就会夺取人性命的路远比本拉登可怕的多了,它们无需策划、精心设计,只要你过来,就有可能丧失性命。

  摩顿森在巴基斯坦,用他的生命履行着他的承诺。悬崖峭壁、激流、随时会破裂掉落的过河用的木箱子、以及那黑暗的小屋、冰冷的枪口、密集的枪声......

  《三杯茶》带给人的震撼,远不只是因为摩顿森的善举,而是,我们未曾涉足过的关于巴基斯坦的人和事。书中也有几次提到中国印象深刻的一是有关中国在巴基斯坦建造的路,二是摩顿森先生几次描述的“夜市地摊上便宜的中国毛衣”,巧的是,早上坐车听到新闻说中国一、二线城市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市场。我想对摩顿森先生说:我现在都买不起毛衣了!然而,不得不肯定的是,便宜的中国毛衣还是存在的。在中国偏远的山区,也有像摩顿森先生遇到的科尔飞村庄一样,或许那里的人们连“便宜的中国毛衣”也买不起。

  摩顿森先生是伟大的。他变卖所有的家产尽管他的家产不多。他在美国和巴基斯坦来回,耗时耗力!他为了赚钱、省钱,过着贫苦甚至是可怜生活,然而,命中注定,摩顿森先生遇到的不仅仅只有那位在他攻顶失败后出现的巴基斯坦“引路人”,那个引领他走上不一样的人生路的科尔飞村长,他还在美国遇到了许多的贵人,名副其实的贵人,拥有几十亿财产的贵人,比如,霍尔尼先生。

  话题又变得现实起来——没有钱,你什么都做不了!

  霍尔尼提供了他能提供的金钱,而摩顿森先生付出了他能付出的人生、甚至是生命。拥有这两者,承诺才得以实现,不只有一座学校,是许许多多的学校,是巴基斯坦的女孩子也可以上的学校。

  当摩顿森先生带着建造学校用的材料进入巴基斯坦后,被各个村庄强迫带来带去,要求学校建造在自己的村落时,我心里暗暗地说:“看吧,人性还是丑陋的!”那一段描述里,我也同摩顿森先生一样愤怒。因此当我看到摩顿森先生最后到达科尔飞,告诉村长他给他们带来学校了,而村长却说,在这之前我们需要一座桥这一段时,我甚至觉得剧情有点搞笑起来。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村长是对的。在学校之前,他们需要一座桥。不然,建造学校的材料根本进不来。于是,摩顿森先生回美国为桥的建筑款而四处奔波好人是有好报的,摩顿森先生不仅得到了桥的建筑款,还得到了一笔2万美金的生活费,因为他首先得活下来,他的贵人是这么说的。

  此外,霍尔尼跟摩顿森说“不要厌恶那些贿赂你的人,因为他们村庄的孩子也需要学校”。我突然也能够理解那些巴基斯坦人的行为了。人性的丑陋终究是因为它们对未来对生活有所希冀,不是吗?

  书看至三分之一时,就起了想在全部看完后重新再看一遍的念头;看至二分之一处,眼泪落下来;看至三分之二处,舍不得看下去,害怕马上看完了。

  无论如何,摩顿森先生,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人生中的三杯茶,我们该怎么来喝呢?

  《三杯茶》读后感(二):三杯茶

  “当你第一次跟巴尔蒂人喝茶的时候,你是个陌生人;第二次,你就是我们的贵客;第三次你再和我们一起喝茶,就已经是我们的家人了,而为了我们的家人,我们会无怨无悔地做任何事,甚至是死。”1996年8月初一个晴朗的午后,在科尔飞晴朗的阳光下,哈吉•阿里对葛瑞格•摩顿森说。在摩顿森的回忆中,那一天,哈吉•阿里教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十几年来,摩顿森坚持贫穷的中亚地区播下爱和希望的种子,竟然,只是源于哈吉•阿里朴素的“三杯茶”。

  有时候,我想,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代代相传。摩顿森的父亲留给他的最宝贵财富就是那种伟大无私的爱。摩顿森还是个三个月大的婴儿的时侯便跟着父母离开美国去了坦桑尼亚——去非洲最高的乞力马扎罗山脚下传教。摩顿森的父亲登普西募款兴建了乞力马扎罗基督教医学中心,那是坦桑尼亚第一所教学医院。他的母亲洁琳长期投身于摩西国际学校的教育工作。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摩顿森在坦桑尼亚度过了他意义重大童年

  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失败,又和队友走散,在巴托罗冰川陷入绝境的摩顿森被巴尔蒂族高山向导穆札佛救下后,又机缘巧合地走进了科尔飞村。从此以后,他和科尔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人生最有意义的攀登从为科尔飞的孩子们建第一所学校开始。摩顿森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去喝 “三杯茶”。他用真挚无私的爱为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喜马拉雅山区里的孩子们建了六十余所学校。攀登乔戈里峰的失败阴差阳错地成就了他的另一种成功,摩顿森登上了另一座高峰,一座比攀登乔戈里峰更加艰难的高峰!

  泡三杯茶,在周末的午后慢慢地读《三杯茶》,这本文字朴实的书,给了我一种强烈的震撼。在书里,你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山脉世外桃源般的绝色美景,也可以看到阿富汗沙漠里黄沙漫天的绝世荒凉;你会担心被瓦济里武装分子绑架的摩顿森的生命安全,也会被摩顿森的妻子塔拉•毕夏对他长久以来的默默支持感动;你会为中亚贫困地区的人民感到难过,会被摩顿森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爱心所震撼……

  葛瑞格•摩顿森凭《三杯茶》这本书与村上春树分获2007年第11届桐山环太平洋图书奖。当之无愧!不仅仅是在讲述葛瑞格•摩顿森的故事,这是一本教晓我们真爱无疆的书,一本净化心灵的书,一本继《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之后描写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地区的最动人的书!

  如果,你愿意听一听摩顿森的故事,愿意追随这个贫穷而富有的美国男人脚步,走一走他曾经走过的那趟非比寻常的旅程,那么,请你花三杯茶的时间,看一看《三杯茶》。你会获益匪浅

  《三杯茶》读后感(三):【开卷有益】 评书【三杯茶】 关于一个人如何改变世界

  以前是忙里偷闲,如今是闲里偷忙。

  像往常一样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日子到伯川淘书,走过成片忙着考研出国或者重修补考的庄稼地,一个准共产党人的幽灵优哉游哉地在书架间游荡,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不对不对,应该是:现阶段,我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了。

  同样是描写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地区的书,【三杯茶】远没有【追风筝的人】那么出名。要不是书名中的“三”和“红”色的册封正中下怀,估计我边哼着“OPPA GANGNAM STYLE”边“走过路过加错过”了。

  【三杯茶】讲的是一个美丽的承诺,一个人倾其一生的一个心愿,但又不单纯是这样,还掺杂着宗教与种族,坚信与坚持,失败与成功,战争和平,傲慢与偏见,教育与性别,爱情友情亲情

  天空越暗的时候,你越能看到星辰。——波斯谚语

  讲的不是一个成功者如何更成功,而是一个失败的登山者如何爬上另一座比乔戈里峰更称得上“奇迹”的高峰。

  为何烦恼不可知的未来,将未来的事留给安拉。——奥马尔·哈亚姆《鲁拜集》

  讲的是一个叫葛瑞格·摩顿森的美国人如何被信奉伊斯兰教诵读《古兰经》的巴基斯坦人民搭救、接受直至爱戴。

  不要染任何事物扰乱你、吓到你,一切都会过去。神不会改变,耐心能让你完成一切。——德兰修女

  讲的是这个一文不名一诺千金的大个子美国人如何变卖唯一的家产——“青春传奇”,一辆酒红色别克汽车;一封一封地敲出五百八十封募捐信寄给政府官员、慈善家和脱口秀主持人;战战兢兢从剑桥大学物理学家吉恩·霍尔尼手中接过一张一万两千美元支票;设立“中亚协会”(www.ikat.org)一分钱掰两半花地购买建材工具和雇佣建筑工人,在形形色色的巴基斯坦人或有偿或无私的帮助下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盖学校。

  当你第一次跟巴尔蒂人喝茶的时候,你是个陌生人;第二次,你就是我们的贵客;第三次,你就已经是我们的家人了,而为了我们的家人,我们会无怨无悔地做任何事,甚至是死。——哈吉·阿里 科尔飞村村长

  讲的是这个世界对穆斯林的偏见,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人民的误解,人们不知道“塔利班”其实是波斯语中的“学生”(每想至此,悲哀无比:学生,是一片土壤,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你需要浇水施肥给予它阳光,需要懂得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只固执地认为包裹的头巾是危险的讯号(如果我们妄想只凭军事武力解决恐怖主义,那我们绝不会比9·11之前更安全;如果真的想让下一代安全成长,我们就必须明白,最终要靠课本去赢得这场战争,而不是炸弹;如果我们真的要帮助一个国家,一个个体,我们就应该去倾听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而实际上本·拉登恐怖主义的诞生不过是美苏争霸的一枚恶果,真诚的穆斯林会把宝贵如金子般的鸡蛋送给摩顿森,请他转交给“那个不幸被炸名叫‘纽约’的村子里的寡妇们”。

  摩顿森第一次来到科尔飞时,哈吉·阿里给这位陌生人递上了甜茶,难以想象糖对于巴尔蒂人是多么稀少珍贵。摩顿森第二次回到科尔飞时,站在村口的哈吉·阿里说:很多人给过我们承诺,只有你回来了。摩顿森第三次回到科尔飞时,哈吉·阿里教了他的美国儿子一生最重要的一堂课:不要自以为是

  通往布劳渡河谷的唯一道路因山崩中断,科尔飞人徒步18公里将学校的屋梁背回村里。(葛瑞格·摩顿森摄)

  在你们所拥有的所有事物中,我们最渴慕的就是让孩子上学。——《云端上的校舍》

  讲的是在巴基斯坦或阿富汗,一支铅笔的费用是一美分,一位教师一天的薪水是一美元,一个孩子一个月的教育费用是一美元。无论是黑手党还是塔利班,当他们得知眼前就是那个“会盖学校的异教徒”时,他们会真挚地请求摩顿森到他们的村庄去。

  当极端分子威胁他在建造宗教学校时,他拒绝了。他说:我不能让AK-47和火箭炮取代算术和诗歌

  当美国国防部主动提供资金时,他同样拒绝了。他说:我之所以在伊斯兰地区有些信誉,就是因为我和政府没有关系

  “在这个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当你珍爱的人都如鸡蛋般脆弱时,你该做什么?”多年以后,在哈吉·阿里的墓前,摩顿森听到了这样的回答“聆听风的声音”。他照着老村长的话做,远处传来了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抹去热泪,摩顿森告诉自己永远想着他们。

  当我们怀疑,一个人的力量是否真的能够改变世界时,摩顿森做到了。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认为,慈善是富人做的。【三杯茶】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善事,去帮助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三杯茶》读后感(四):中东的反思

  距离书记录的十多年后,穆斯林与世界的关系貌似没有丝毫的改进。

  暂且抛却文中的真实性不论,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特别是当下ISIS正肆意狂行的时候。

  同样是一片土地,美国用了300多年的时间成为了地球上多数人称赞和殷羡的国度;欧洲本来底子和起点就好,即使经历二战的践踏,如今也是文明国度的集中地;亚洲东南等虽然起点不好又惨遭横祸,如今也一步步地朝着至少被认为是进步的方面发展……

  唯独中东那片土地是个例外。

  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信仰和宗教差异吧。

  虽然在环境下似乎有点苛刻,可是在自然资源上上苍做了足够的补偿。况且上天创造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时候,何处又不是这样的呢?日本天灾常临资源贫瘠的地方又有什么值得称赞之处呢?他们还不是在那狭长的土地上历经着时代?在一次次地震海啸中湮灭重生?以此伤痛来凝结和发扬他们大和民族的国度风采!东南亚的岛国、西伯利亚的酷寒、极地的无常,就地理和资源而言,哪有什么是完美的呢?

  正因为如此,每一方水土的人民才在他们认定的土地上时代耕耘、创造、改变,向着物质精神高度前行,每个朝代、每代帝王、扩及到每个凡夫,然后才有了现在和正在努力争取的未来。

  可是,这么多年来,中东在做什么呢?

  今年数以百万计的中东难民涌入欧洲,而卷起了风云浪雨。他们有人或许幻想不经历自己的挣扎就直接享受欧洲的文明成果吧,可是这怎么可能被日日劳作代代相争的人民接受呢?几百上千万的人被迫举家脱离自己的家园而不尽自己的血肉去抗争,他们是怎么向那些一同漂洋过海逃难的儿童解释的呢?一个爸爸是无能为力,可是那儿有万万千千个爸爸呀!

  常年常年的生活在无止休的战争炮火中,真心需要谁去改变,而不是靠外来力量是打倒本土的恶政,那将会陷入新一轮的恶政中,历来都是如此,从无例外!所以他们不应该去抱怨美国没有兑现承诺,因为政客从不把他们的承诺当真,只能怪听者当真了。

  结束苦难的只有自己,拯救你们的也只有你们,你们必须自己足够的愿意,这样你们信奉的安拉定会如你们所愿。

  如果天不下雨,过了一定的等待期和企盼期之后,绝对不能再等下去了,更不应该奢求外界的杯水车薪,而应该尽每一个可能去寻找水源并打井汲水,当然心中不能停止对雨水的渴望。

  总有一天,会下雨的吧。

  《三杯茶》读后感(五):三杯茶

  当常噶吉耍心机希望摩顿森留在库阿尔,在那儿建一座学校时,我看到的是贫穷的无奈和悲哀,那一刻我动摇了,甚至想就在库阿尔建学校吧。那些地方在无声的呐喊,那些孩子太可怜了,他们不过是想要一座学校而已。希望安拉真的能听到,希望世界和平。 摩顿森建造科尔飞学校真的很艰难,从满腔热血到绝望再到细水长流,很难,但是成功了,这是三杯茶式的承诺,是他用生命在实践的诺言。 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轻易成功,一波三折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前总是将事情想的很简单,很天真,以为所有的剧都铺好了在等我走;路走的多了,才发现,每做一件事总有许多意外在等着我,要有一颗强大的心去处理所有的意外,一步一个脚印。"我要的人生,是与我的努力相对等的人生。"这也是我要的人生。

  《三杯茶》读后感(六):三杯茶 敬执着

  117:当你第一次跟巴尔蒂人喝茶的时候,你是个陌生人;第二次,你就是我们的贵客;第三次你再和我们一起喝茶,就已经是我们的家人了,而为了我们的家人,我们会无怨无悔地做任何事,甚至是死。

  119:我不识字。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悲哀和遗憾。只要能让村里的孩子们永远不用体会这种感觉,我愿意做任何事。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让他们拥有他们应得的教育……坐在那里的目不识丁的老人,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村子,却是我遇到过的最有远见、最有智慧的人。

  从攀登雪山,到克服贫穷,最后是对抗战争,难以想象在这些最为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他们最渴望的,不是食物、不是金钱、甚至不是活着,而是教育,渴望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能够接受好的教育,不分性别、不分种族、不分国家。

  纪实性的文学作品,文字描述的逻辑和感觉是很直白的,实在是因为无需悬念和装饰性的情绪,一切就是这样身临其境的展开了。更多的时候像是在穿越,以至于不相信这些就是那样紧实的和现实拉扯着关系。

  一个承诺兑现了一生,这是承诺的价值,也是信任的价值,值得崇敬。

  《三杯茶》读后感(七):关注身边的那些人

  可以说,自己是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完了这本书。

  一方面,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语言实在很难让我继续看下去,语言苍白无力,叙事又兜兜转转,更可怕的是有那么多我从来没听过的、拗口的山脉、河流、村庄,所以有好几次,我都想要放弃。

  不过好在自己列的书单一直在提醒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坚持把它看完。

  整本书看下来,可以说,印象较深的,就是摩顿森在登山时遇难,随后被科尔飞村庄的人救起,以及他独自一人去购买建学校需要的材料(当时真的帮他捏一把汗),还有他与塔拉相知、相遇、相爱,他在瓦基里斯坦被绑架的事,而后的建学校,募捐,印象多较为模糊。

  且不论故事的真实性,即使故事只有50%是真实的,也值得我们赞叹。事实上,我一直是个不关心时事政治的人,总觉得这些东西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对于中东地区的问题,我所知道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没错,那些中东地区的贫困人民,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无法接触到,无法真正了解,那么我们身边的人呢?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呢?那些家里有困难的同学,那些不幸染上严重疾病的同学,我又是否关心过?有好几次,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些相关的转发,我也只是一扫而过,基本上没有真正地去了解。其实,如果我肯认真地去了解,捐出一点点心意,或许对他们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而关于书中所提到的,用教育去对抗恐怖主义,我也十分赞同。说到底,战争一旦发生,受伤最大的,无疑是那些平凡的老百姓,他们手无寸铁,他们无权无势,战争很可能让他们流离失所,让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希望。没错,有的时候必须动用武力,但在那之前,何不尝试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而教育,对于那个贫困地区的孩子,是那么的重要。他们处于那样蔽塞的一个地区,信息来源一定也不容易,知识能够改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扩宽他们的视野,改变他们的态度与想法。通过教育,他们能汲取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学习技能,更好地生存。

  而书中的那些贫困孩子,又让我想起了自己。比起他们,我是多么的幸运,虽然家庭并不富裕,虽然应试教育有时让我觉得十分痛苦,虽然现在的我正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痛苦,但我至少能够吃饱喝足,至少有家人的陪伴,至少能够通过网络、书籍了解更多未知的世界,而他们甚至有可能连一本书都买不起!比起他们,我的问题是那么微不足道。

  总之,珍惜、关心身边的人与事,少抱怨,多思考,少空想,多实践。

  《三杯茶》读后感(八):感动~~

  拖了很长时间终于看完了,心中确实有无限感慨。身处教室的我们,经常感慨读书的痛苦,甚至,中日沉醉于网络不能自拔,荒废学业。然而,我们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是一种多么珍贵的幸福。试想,要是你是身在战火纷飞的巴基斯坦,时不时会有炸弹从你身边飞过,有山崩阻断你通往城市的道路从而耽误治疗的时间,你会做如何感想?

  摩顿森用他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他对科尔飞地区人民的修建学校的承诺,即使历时了3年和580封信的打击~~~真正的勇者,是在越挫越勇的~~相信他正是这样的人~

  我想起了高中读政治的时候经常喜欢用的一句话: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他为世界选择了一种新的实现方式——教育。这也让我觉得我们是否应该真正静下心坐下来想想教育的重要性吧。

  看到很多朋友说看完这本书以后有重生的感觉,我想这也是他所希望达到的一种教育效果吧。

  在此很想把十六 红色的丝绒盒前面写的那段话送给经历了08磨难的所有同胞们:没有人,没有仍何生物能在永恒的天空下永远活着。最美的女人,最博学的人,即使是聆听过安拉声音的穆罕默德,都将枯萎死去。一切皆为短暂。只有天空,会在所有事物消失后仍然长存,甚至包括苦难。不管未来如何,一切都会过去的,明天会更好。

  《三杯茶》读后感(九):文化的修复力量

  ——《三杯茶》与它的现实切口

  十五年前,一位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出版,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只是把它当作美国学者指点江山的一般著作罢了。然而几年后,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使这本书立即成为全球的文化焦点。关于伊斯兰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也成为议论的话题,有些学者更是推波助澜,如将基督教的十字东征再研究,奥斯曼•土耳其横扫亚非拉旧话重提,特别是一些媒体的噱头炒作,让两种文明成为一种天然的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后美国发动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在全球媒体的关注下和美国强有力国家机器的鼓噪下,一波又一波的宣传攻势让伊斯兰成了恐怖主义的代表。尤其是悬而未决的中东问题,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不断流血冲突让人们对那片土地,那种矛盾产生一种绝望,一种对战争冲突与流血牺牲,产生一种对不可调的习以为常的绝望。

  美国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多的是其文化巨大影响力,特别是其先进的电影拍影技术与席卷全球的电影票房,美国的基督教精神和普世价值观通过电影这一新路径表现得淋漓尽致。《拯救大兵瑞恩》人本主义的高度概括。《太阳之泪》对南非民族问题的无限喟叹,

  《第一滴血III》对苏联在阿富汗问题的审视。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以此为体裁拍摄的《拆弹专家》,把伊拉克的恐怖主义通过血腥电影画面,震人心魄。电影很艺术地表达了美国士兵在赴伊拉克战场的无奈心理和基督教普世价值下的自我牺牲精神,也很艺术地表达了伊拉克与美国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的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震撼力。电影终究是电影。无论多么的让人唏嘘不已,这对解决现实冲突于事无补。如何通过对两种文化的不同肢解与思辨,找到其中的共同点,由共同点出发进行修复与重建,这将考验着这两种文明的智慧。

  摩顿森要登越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失败后误入巴基斯坦一个叫科尔飞的村子。当他看到科尔飞村的八十二个孩子——七十八名男孩和四名勇敢的女孩跪在户外霜冻的土地上时,心都揪了起来,立即向科尔飞的村人保证,他一定想办法在这里盖一所学校,一定盖。

  作为路德教派传教士之后的摩顿森回到美国后,由于自身是一个清教徒般的护士,为了实现在科尔飞建学校的愿望立即向美国的各界政要、明星和文化名流写了五百八十封信捐助信,最后只收到了一百美元。美国社会的宽容性在于一个叫吉恩•霍尔尼的科学家说:“美国人只会关心佛教徒,不理穆斯林。这小子不可能找到赞助。我得去做这件事才行。”摩顿森拿到吉恩二万美元的捐助之后,历尽千辛万苦重归科尔飞,可是由于巴基斯坦的种种民族矛盾、教派争执和艰难的地理环境。科尔飞小学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吉恩身患绝症,如果冬天到来之前学校建不成,将永远看不到。摩顿森急了,急得要发疯,村民也急了,急得难以理解,许多矛盾一触即发。“如果你想在巴基斯坦成功,你就得尊重我们的方式。”科尔飞的村长哈吉•阿里一句话道出了矛盾的根源。在对环境与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后,摩顿森采用当地人解决矛盾的方式,在众人的帮助下科尔飞学校建起来了。病床上的吉恩看到自己的钱捐建的学校,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又主动向摩顿森捐了三百万美元成立中亚协会,让他在巴基斯坦最贫困,最需要教育的地方建学校。

  “9•11事件”之后,基督教与伊斯兰两种文明对立起来,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打击和战争中伤及的无辜平民,拉登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组织的仇恨传播和对在中东的欧美国籍人士袭击,使摩顿森在巴基斯坦的建校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战争并没有解决矛盾,不断发生的自杀袭击让在阿富汗的多国士兵疲于奔命。阿富汗许多地方雨后春笋般地冒出许多宗教学校,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培养人才。“唯一能击败恐怖主义的办法,是让他存在恐怖主义的国家和人民学会尊重和爱护美国人,前提是我们也同样尊重和爱护这里的人。想想看,造就一位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跟造就一名恐怖分子,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关健在于教育。”为了缓和这种矛盾,摩顿森开始在阿富汗建学校。“他们会看到大部分真正实践伊斯兰教诲的人,即使像萨耶•阿巴斯这样的保守毛拉,都相信和平与正义,而不是恐怖主义。犹太律法和《圣经》教导我们关心不幸的人。《古兰经》也教诲所有穆斯林,要优先照顾孤儿寡妇及难民。”在当地穆斯林人的帮助下,摩顿森和他的中亚协会建立了六十多所学校,实现的他用“课本对抗恐怖主义”的愿望……

  《三杯茶》是作者葛瑞森•摩顿森根据自己在中东建立学校的真实经历写的。书中有他建的学校和学生的照片,也有萨耶•阿巴斯,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伊斯兰教什叶派宗教领袖和巴达赫尚省军阀萨哈•卡恩的合影。 读罢此书,我唏嘘不已,不但为摩顿森那种博大的普世情怀感叹不已,更重要的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深陷伊拉克的泥淖的当下,摩顿森为解决中东问题,解决基督教与伊斯兰文明冲突找到另一种路径——教育。同时,深切地佩服美国文化的先进性和其文化的巨大修复能力——在断断的几年间,美国民间力量在中东建立了这么多学校,写出了如此有震撼力的作品。“以美国来说,真正的敌人既不是本•拉登,也不是萨达姆或其他的人,真正的敌人是‘无知’。要击败它唯一方法是和人民建立关系,用教育和商业带他们进入现代社会,要不然战争永止尽。”读到此处,无论我是多么憎恨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伤及太多平民,也让太多人无家可归。可这些憎恨都瞬然谅解了,因此,美国犯的错是可以原谅和修正的。它的文化巨大修复能力,直面现实的勇气,让它在文明面前犯下的错先是在文艺作品中,在社会内部,在文化层面找到改正的的思路。

  “天空越暗的时候,你越能看到星辰。”摩瑞森开篇的波斯俗谚让美国的文化修复力展示的非常有张力,因为他是用基督教普世价值中的“爱”来修复伊斯兰与基督教之间的裂痕的,自然不是小说家坐在屋里就能杜撰出来的。回头看一看国内我们国人写的所谓关注现实的文艺作品,无论是曾一度遭禁的《羊的门》,或者国人无数次揣度的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系列大作,抑或是当下火得一塌糊涂的《驻京办主任》。我们不得不为我们关注现实的视觉,直视现实的勇气和审视现实的高度,与《三杯茶》相比,只能说是望其项背。因为从《三杯茶》中你能真正地读到什么先进文化的代表,什么样的作品才给人前行的力量,才是解决思想意识的希望。丑恶或者丑恶的传播多是一种愤世嫉俗的苦难优越感。悲悯才是一种大爱。大爱无疆。爱这与人俱来的一种情愫,一旦升华出一种宗教思想,将会激发出无限的激情与信仰,将会释放出无限的能量与希望。

  《三杯茶》读后感(十):一本让世界为之动容的书

  为你奉上第一杯茶,你是陌生人;

  端上第二杯茶,你是我们的宾客;

  等你喝下第三杯茶,你是我们的家人,我们愿意为你做任何事,甚至是死。——《三杯茶》

  看到介绍说这是一本让世界为之动容的书,起初并没在意,只是认为是炒作,噱头,看到封面三个穆斯林打扮模样的女孩,坐在那里,手里都捧了书在读,书本已经有些破旧,刚开始并没有认识到这封面的意味,直到翻开书细细读,才能体会她们手中书本的来之不易。

  先说说作者,也就是书中的主人公,Creg Mortenson葛瑞格·摩顿森。他1958年出生在明尼苏达,3个月时随父母到坦桑尼亚,十几岁又回到美国。他原是登山家,1993年,他因救援同伴,攀登乔格里峰失败,后被巴尔蒂人救起,从此和当地人结下情缘。为兑现给巴基斯坦穷困的村庄建学校的承诺,他辛苦奔走,历时12年,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建了60余所学校。他目前是中亚协会负责人。 他凭《三杯茶》与村上春树分获2007年第11届桐山环太平洋图书奖。

  一个美国人,一个登山者,攀登乔戈里峰失败,却艰难的,用十二年的时间爬上了另一座“高峰”,在被巴尔第人救起后,看到当地的贫困状况,承诺帮助建造一所学校,可是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困难,回到美国的一筹莫展,爱情失败,生活拮据,住在狭小,脏乱的地下室,前后寄出500封信,之后终于等来一万美元的捐款,还有妈妈所在学校的孩子一分分的捐款,事后,重返巴基斯坦,在当地人惊讶的眼神中带来了希望,买材料,规划,一切都要亲力亲为,期间还有宗教的阻拦,但一切,都被他克服了。第一所学校后,他意识到更多的人需要帮助,回国筹款,照片、影像、文字,可是愿意搭理他的人并没有几个,坚持不懈,一百万的资助,也带来了资助者逝世的噩耗,最终成立了中亚协会,前后十二年,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建了60余所学校。

  一直在想,是什么让他坚持?也许这样类似的承诺好多人都对当地人说过,可是没有一个人回来过,是他,让当地人有了像模像样的学校,让女孩也走进学校,接收教育,上高中,大学。他坚信,人都是善良的,即使在战乱的时候,他还一直在告诉人们,是教育的缺乏让他们变得看似落后,只是因为她们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条件,渐渐地,他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还有人把他的画像挂在家里,我想,这样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只有他,使这个承诺变成了现实,要建学校,还要建桥,载满材料的卡车在凹凸不平的路上行驶,两边就是悬崖峭壁,而他却有心情躺在材料上看天空,这样得心境,几个人能有。这样的大爱,我想没人会否认。而期间,他还被囚禁过多天,还遇到战乱,还和塔利班喝过茶,很多在常人眼里非常的事情他都经历。

  这样的坚持还遇见了妻子,一见钟情,见面4天就登记结婚,呵呵,真是闪电。

  我就在想,为什么不给他诺贝尔和平奖,再说一句,强力推荐这本书,这篇文章随便写写,有空修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