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智探奇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智探奇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6 20: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智探奇读后感精选10篇

  《心智探奇》是一本由[美]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9.9,页数:5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智探奇》读后感(一):不生孩子是因为人比基因聪明

  简单地说,翻译存在三个问题,其一,译过来之后中文变得难懂。翻译不准确和保持了英文句法结构导致。其二,一些翻译错误,比如把it is impossible not翻译成“不可能”,把fall out of翻译为“落入”,把games翻译成游戏。其三,原文有些段落被删掉没有译出。

  inker此书看似杂乱,其实是因为尝试包罗万象所致。貌似包罗万象其实杂乱和貌似杂乱其实包罗万象的区别是什么?区别是前者是热情有余而知识思考不足,只是感受到深意的存在,但并不怎么了解这种深意。但是这一类往往比后者更红更畅销,因为普通人容易懂前者如罗振宇,即使是一些豆瓣人士也都认为Pinker这本书难懂而放弃

  生命现象是一种复制机制的实施。Pinker沿用Dawkins的说法,说是基因在传播自己。这个说法很难不给人一种错觉。实际上没有谁要复制传播自己,复制性只是在时间维度上的一种延续方式,或说是状态更替下的一种少见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基因只是此种机制实现而借助的一种(绝佳)工具也就是说,生命现象一切都只是一种机制的具体实现。就如在寒冷天气中,如果有一桶水,就可以实现结冰现象。如果没有这桶水,这种机制依然可以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存在都是一种自然过程。只是,正如Rustin Cohle的困惑那样,他说:I think human consciousness is a tragic misstep in evolution. We became too self-aware. Nature created an aspect of nature separate from itself - we are creatures that should not exist by natural law... We are things that labor under the illusion of having a self, that accretion of sensory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programmed with total assurance that we are each somebody, when in fact everybody's nobody。人类生出了自我感之后,开始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然而这种存在是不独立的,受制于各种外力,甚至还会遭受很多的烦恼。这就是我说的那些强烈感受到自我,并且要么出于理性,要么出于美,要么出于道德而自我变得清晰的人,往往会感受到自身上存在的这种冲突和分裂。反过来,动物就没有这种烦恼,越接近自己本能的人,也越没有这种烦恼。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算法,这种算法的目的是实现成功复制。这样,自我会发现,除了这种自我感之外,整个的mind结构都是一架算法机器,从底层的觅食、性冲动,到人的情感系统,包括爱,再到人的决策系统,都带有这种倾向性;人所在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从自己的父母子女,到朋友,到陌生人,全都处在利益计算之网中。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和一个国家人群之间,都是在根据利益权衡进行合作和竞争。胎儿为了获得母亲更多的营养,不惜提高激素到正常水平1000倍,不惜损害母体来和母亲竟争。 父母为了最大化传播自己的基因,往往不顾孩子的考虑,比如逼婚现象。人们恋爱选择是有选择的,但很少有人是因为对方的道德的考虑,反而最大的动力是男选女长相年轻,女选男经济条件地位。就像那些道貌岸然的宗教,从来只是救自己的信徒,甚至是犯了罪的信徒,而不是救那些道德最高尚的人(异教徒)。在更大的层面上,就是一种抱团的现象。人们家庭抱团,家族抱团不说。在地域、民族上,人们抱团也非常厉害,比如人们强烈的家乡意识,“东北人大金链子小手表”,“河南人偷井盖”,这些说法似乎会天然引起东北人和河南人的反感,可以看到不同省市的人会相互攻击,“北京京巴犬”,“广州猴子”,还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比如攻击台湾、美国,强烈的民族意识,比如攻击其他民族、种族,这些都是人们基于利益的本能发作。自然,这些都是无意识而为之,人们并不是特意选择了这些做法,而只是内心潜藏的不自觉的动机。这就意味着,当你无意识而为之的时候,你可能听从了自然的召唤,听从了你的基因的安排,在按照复制机制行事,而不是为了你自己、你的家人、你的人类伙伴的利益或者精神上的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些人有意选择不生孩子的时候,才表现出对基因的不屈服,战胜了基因的力量

  智能是一种算法。那么,在群体中,也难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会存在少量的人,带有通过欺骗或其他犯罪手段来获得利益的倾向。是否这些只是群体自然振荡导致的一种偏离而不是一种遗传的策略?或是否这些只是群体环境导致的一些人的后天选择策略而不是一种天然的倾向?这些因素混杂了几个问题,其一,在一种通过不良手段能够获得利益的情形中,一个普通人也可能选择欺骗,只要这个利益达到他的threshold,也就是通俗所谓“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的说法,但最多只能说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价格,有些人是无价的,比如苏格拉底,对他来说,正义大过自己的生命,更别提“价格”了。这能解释有些时候平时好好的一个人犯罪的原因。其二,有些人更少empathy的能力或更大攫取自己利益的倾向,可能和自己幼时的成长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存在一种生存策略,有的人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被塑造了这种倾向;如果长大后依然处于一种匮乏的环境中,比如贫民区,那么犯罪的成本就很低,而收获可能高。这就解释了为何贫穷滋生犯罪。其三,我以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遗传倾向,即天性擅长跟别人打交道,能够通过交往利用他人,获取自己利益。这能解释很多所谓奸商、没有道德的成功人士。比如Trump在撒谎上毫不羞耻。往往这类人中也会出现成功人士、政治和经济经营,比如成功学大师、各路教主、能人异士、大商人、大官。

  关于智能包含大量的程序模块。小模块组成大模块,大模块组合成大脑。模块之间存在各种合作和竞争。合作不用说,竞争的一个明显例子是,人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处在不同的利弊权衡之间。智能的一个特点是,大量信息处理在意识的spotlight之外进行,作者的一个说法是一切链接一切(应该是在模块内和模块间形成一种权重,最接近的放电最强),能够形成并行处理,造成效果一是快,二是可能形成创新。这就涉及具体的工作方式,比如William Calvin提到的pattern放电,Damasio谈到的mental imagery。有时候我们看着面熟,然后能够突然想起来,属于spotlight之外在寻求某个pattern放电来提供答案。有时候也线索过弱,找不到这个pattern。我应该找时间和 Searching For Memory: The Brain, The Mind, And The Past对应来看记忆。Pinker提到,天才需要一段时间远离工作或问题,就像罗素说自己在研究完之后,需要一段时间不再接触这个问题,然后会文思泉涌,Pinker解释说这不是说这些材料潜意识中发酵,然后孕育出灵感,而是因为大脑进入疲劳期,需要休息。人工智能在单个功能上或许能够仿造自然智能,但是无法做出类人机器人,我想是因为无法做出足够复杂的算法程序所致。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能力存在局限,而且大脑本身不是用来研究知识的,而是用来辅助生存的。所以人类的大脑在与人打交道上体现出超级能力,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人们不擅长学习知识,但是不缺少各种跟人打交道、占便宜的小聪明。所以,人类在道德问题上,在学习科学知识上,一直存在困难。人类确实在走向文明,Pinker说人类用自己的一部分智力来对付另一部分智力,比如用道德限制自己的自私本能,用法律来限制自己的犯罪冲动。

  智能存在一些基础,比如用最基本的空间、force, agency and causation作为building blocks来思索,构成其他部分思维,比如经验之外的世界representation或抽象概念。而category应该是人类的一种onboard equipment,天生的能力,包括一种fuzzy categorization,比如蔬菜,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分界线,有些有,比如女人。也就是说,智力基本上是ecological rationality或ecological intelligence,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智慧,而不是抽象、逻辑和intellectual的智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逻辑上,即使是专家学者,也经常出现错误。Kahneman等人所做的相关研究,包括概率逻辑题,虽然大部分人做不对,但是并不表示人类的愚蠢,而是因为人类的智慧不是来干这个的,而是处理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比如当概率被修改为频率时,人们的表现就好很多。

  在Calvin的书中提到人们提出的对抗进化论的新理论时量子理论,Calvin说这是搞错了理论的层级。本书中Pinker提出的新理论变成了“自组织效应”。

  aldwin效应值得注意,Pinker说可能是人的智力出现的原因。

  inker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革命大跃进表明,那个时候,人才是真正的现代人,10万年前(应该是20万)只是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而前者是behavioral modern human。Pinker持渐变论,而不是突变论。

  文化和生物,文化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关系,Pinker谈的不详,可见写这本书的当时还没有确定。这个问题也相对困难。一则就是meme的问题。能够自我复制的都能够长时间存在,所以能否复制的idea也同样如此。二则涉及Baldwin效应,人类能够学习,甚至学习变得异常重要。这就导致必然存在很多mindful niches,比如worldview和cosmology,从而导致了像theology这样促生的宗教的传播壮大。反过来说,meme本身还促成了群体规模的扩大。任何人群,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都会自然分裂。我以为这和澳大利亚的图腾有关,通过图腾造成了imagined community。三则,meme本身涉及两种特性,一是适应性,如果能够促进个体获益,就能够得到存留。但同时还可以是一种寄生meme,比如一些病毒meme。四则,文字的出现的导致一个巨大的云存储。人类除了接受父母家庭环境影响之外,还可以有一个知识的获取。Pinker提到,这应该是超出大脑进化来的功能的一种应用。但是,看起来知识的应用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超出进化的应用,比如毒品,用于获取快感;色情用品,用于获取快感;艺术,用于获取快感;还有哲学,用于获取快感。一般原因是人类的文化进步太快,生物进化跟不上。大脑的进化只是用于原始人,而不是现代人。现代人带着原始人的大脑,在新环境中旧本能发作,于是忍不住吃成大胖子,忍不住吸毒获得快感,忍不住犯罪,在现代社会中的jungle men出现诸多问题,其实是一种自然的结果。所以,人类的救赎可能在于靠自己的智能来设定一些新环境或新条件,来限制、抑制自己的原始本能。甚至最好发明一些药物,就像对抑郁症的治疗,应该也能治疗暴力冲动、性变态、偷窃、诈骗、抢劫等。

  在这个意义上看,人类竟然能发展出美、知识和道德,尤其是道德,确实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很多人的看法刚好相反,看到的是人类身上竟然还有残忍、犯罪、自私、野蛮。我对于人的工具性这一点一直有点悲观,但是看到有些女性为自己没有生孩子,没有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感到高兴,我也不由得受到一点影响,战胜我基因赋予我的寻求更高更美导致的悲观,用逻辑告诉我自己,把这自我的出现、美德的出现,也同样看做是一种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中一种文明的花朵。毕竟,一切都是从ruthless fitness-maximizers,到出现为美、为道德和为真理而活者的想法和人,真的是一种进步。我非常想跟这些人一起生活,可惜直到今天我依然还不认识任何这样的活着的人。

  《心智探奇》读后感(二):Notes:心智探奇

  一 心智

  心智不是大脑, 而是大脑所做的事情。

  心智是一套由计算器官组成的系统,它经自然选择的设计来解决我们祖先在茹毛饮血的生活中所面对的那类问题,具体包括:理解和操控物体、动物、植物以及他人。这个定义还可以细解为几个论断: 心智就是大脑所做的事情。具体而言,就是大脑加工信息, 而思考也是一种计算。心智的组成部分是模块或心理器官,每个模块都经过专门的设计而成为人与世界互动的某一方面的专家。模块的基本逻辑是由我们的基因图谱所规定的。其操作被自然选择所塑造,来解决漫长的进化历史中我们祖先在游牧采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祖先碰到的各种问题其实是他们基因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的一些子任务。这个大问题就是以最大化的数量将基因复制到下一代。

  心智进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制最大数量的基因,而正是基因创造了心智。

  在那些看来稀松平常的人类心智活动的背后,有一个极为精妙的复杂设计。

  没有任何动物进化到用轮子来移动。地球的绝大多数陆地上,有脚的载体——动物却都可以行走。这正是自然选择的设计。但腿的存在是伴随着高昂成本的, 它需要指挥控制装置。轮子只需转动,逐渐改变支撑点,就可始终承受重量。腿则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支撑点,这只有卸掉重量才能做到。

  人类两脚直立行走,这种设计本身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这需要极高超的控制才能使之可行。

  阿西莫夫机器人3定律:1.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 也不能由于不作为而 致使人类受到伤害。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赋予的指令,除非该指令有悖于第一条定律。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存在,只要这种保护行为不与前两条定律相冲突。

  尽管见义勇为者2号机器人的行为已经开始像哲学书中有道德的个体了,但对于它是否真的有道德却更加不清楚了。 P39

  爱一定是具有极其精致复杂的计算设计, 才得出了包吸引、迷惑、求爱、 传情、俘获、承诺、摩擦、调戏、遗弃和心碎这些过程的特殊逻辑。

  质疑“意愿自治”的观点:同卵双胞胎无论是分开长大,还是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一起长大, 几乎没什么差异。刚出生就分开的同卵双胞胎, 表现出的共同特质。比如,因为感觉获取信息不足而不参加投票选举;看到什么都禁不住要数数;成为消防站志愿者;几乎从不在家中留些便笺表示对妻子的爱意。P44

  “那些令人叹为观止、极度完美而精妙的器官”不是源于上帝的远见,而是由复制器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进化而来的。 在复制器的复制过程,有时会出现随机的复制错,而那些恰好能提高复制器的幸存率与繁殖率的复制错误逐渐一代一代地积累下来。植物与动物是复制器,它们复杂的结构因而看上去就像是被专门设计的,使其得以生存和繁衍。

  自然选择的终极目标是基因繁殖,但这不意味着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基因繁殖。

  正如连乘几个数得出乘积容易,而给定乘积要想得出这些连乘的数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同理,光学是容易的,而反向光学则不可能。

  表面-知觉模块解决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大脑放弃了成为一个通用型问题解决者。

  它并不理解事情的性质,而是凭借一本作弊手册。这本作弊手册深埋于我们视觉脑的运行之中,我们无法抹掉其中写成的假设。 即使是一个终生的电视迷,其视觉系统也永远无法“学习获知”CRT电视是一张闪烁着黄磷点的板子,这个人也永远不会丧失认为板子后面有一个世界的错觉。

  像反向光学一样, 反向运动学和反向力学 都是伪命题。 我们的运动模块通过做出合理的外部假设解决了这些问题——当然, 不是关于照明 的假设, 而是有关运动的身体的假设。

  《心智探奇》读后感(三):用心理学联接基因与社会

  (本书评系转载,原作者唐骋,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当史蒂芬•平克创作这本著作的时候,IBM的人工智能“深蓝”刚刚以2-4落败于人类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而当这本书出版的那年,“深蓝”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卡斯帕罗夫。而就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不久,Google的人工智能Alpha 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乭,这标志着“人类智慧最后的堡垒”在AI的攻势下陷落。

  如果说这些棋艺精湛的人工智能还算不上有“心智”的话,那么Google开发的另一种人工智能,已经能够驾驶汽车,识别图像乃至从事科研活动的“神经网络”算不算有“心智”呢?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心理学纯粹只是形而上的问题,从柏拉图,墨子到笛卡尔,以及更近一些的冯特和佛洛依德等人都提出过自己的理论假说。不过在我这个正在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的人而言,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先贤自以为正确的假设之上,不过是用一种形而上学代替了另一种形而上学罢了。直到二十世纪后,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巨大进步,才让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问题成为可能。

  这正是平克教授的做法。恰如我在读这本书前所知的那样,平克教授非常善于用精巧的文字与恰当的比喻去阐述复杂的心理学原理。他将演化和基因本体论作为切入点,从心理学最底层的理论架构开始讨论心理学的复杂原理。这种思路对像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很有吸引力,因为较之格式塔学派或者行为主义学派那种将神经中枢视为“黑箱”的做法,神经学工作者更习惯于从单个神经元和神经环路的运作机制入手去理解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说平克的书将着眼于局部的神经科学和着眼于整体的心理学做了一个很好的衔接。

  平克教授将人类的心理活动以及思维定势都归结于人类的演化结果,对学神经科学的我而言,这个结论几乎是不证自明的。一旦接受了大脑在心理活动中的本源地位,那么这一切便顺理成章了,因为大脑本身就是演化的产物嘛。但是作为心理学家,平克显然不会止步于此,不然他就不是平克了。他更进一步探讨了人类连同其心智作为演化产物,对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他用了很大的篇幅与大量的举例来说明现代社会的种种现状,诸如生产关系,组织形式,家庭结构以及普世的道德规范等,都是因为现代人还用着“原始人的大脑”——那些被演化所保留下来的,帮助我们祖先在丛林和草原中得以存活的特性依然左右着现代人的生活,毕竟生物演化远远赶不上文明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有理有据,要是再加上些对未来社会的预测的话,简直有几分阿西莫夫笔下“心理史学”的味道了。

  从平克的引导出发,不难想见诸如优生论、种族主义或者自然主义之类意识形态也来自于人类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些也同样是演化的产物。但是我们理解规律不是为了屈服于规律,而是更好地利用规律。因此平克好不掩饰的表明这些观点是错误的,演化留给我们的既有有益的资源,也有必须警惕的陷阱,如何充分扬长避短也正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

  作为一本将近二十年前写的书,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中诚然也会有其局限的一面,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足以堪当心理学的启蒙读物。它对于读者最重要的馈赠,不仅仅在于其中的知识,也在于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态度,恰如其最后一章标题,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或许也是平克书写这本著作的初衷吧。

  作者:唐骋,神经科学博士,果壳网撰稿人

  《心智探奇》读后感(四):人类心智是基因进化的产物吗?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大脑失踪了。 爱因斯坦于1955年去世后不久,为他进行尸检的普林斯顿医院医生托马斯•哈维偷走了他的大脑,后来这位医生的后代在2010年把这个大脑捐给了美国国家健康医学博物馆。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表明,他的大脑角回和两个半球的下顶叶区都比常人稍大,这些区域涉及到抽象思维、书写和数学符号的操作以及视觉空间处理,但仍然属于正常范围。很难弄清,爱因斯坦的天才是来自他的大脑的组织结构,还是来自他所受的后天教育、他的思维方式,以及时代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 人的心智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的确让人非常有兴趣。美国知名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经过长期研究,用一部厚厚的大作品——《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试图解开“心智之谜”。平克说,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可以浓缩成下面这句话:心智是一套由计算器官组成的系统,它经自然选择的设计来解决我们祖先在茹毛饮血的生活中所面对的那些问题”。平克还说,心智不是大脑,而是大脑所做的事情。“具体而言,就是大脑加工信息,而思考也是一种计算”。心智的组成部分是模块或心理器官,模块的基本逻辑是由我们的基因图谱所规定的。我们祖先所碰到的各种问题其实是他们基因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的一些子任务。这个大问题就是以最大化的数量将基因复制到下一代。 平克是“进化心理学”最著名的阐释者之一。很明显,本书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基因进化来解释人类心智的发展。上半部分详细探讨两大理论:心智计算理论和自然选择理论,下半部分则具体描述心智的4大能力:视觉感知、推理、情感和社会关系。平克的心理学研究跨越了解剖学、神经学、人工智能、物理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就像他那本《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让人觉得过于乐观,《心智探奇》的论点同样需要商榷,笔者认为平克的强大主要在于他搜寻论据、架构体系的能力,各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勃勃生机,而平克娴熟地在这些理论中间挪转腾移、化为己用,真算得上是一代“武学宗师”。 平克认为,“人的智能=神经网络+符号处理过程”。换句话说,心灵相当于一台神经计算机,由自然选择赋予了对动植物、物体、人进行因果和概率推理的组合运算能力。这一计算机受目标状态的驱动,例如食物、性、安全、亲子关系、友情、地位、知识,这些目标状态服务于祖辈环境中生物体健康的需要。生物进化的选择不是发生在个体或者物种的水平上,而是发生在更为基本的基因水平上。基因是被复制的单元,有机体是其基因的“生存机器”。通过基因复制排除错误并竞争,这些机器的设计将会得到提高。经历数百万年的进化,基因渐渐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技术和技巧”来确保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得以延续。因此,一个有机体,比如人,只是一个媒介,其主要工作是复制基因,确保它们进入下一代。 如果读过理查德•道金斯作品,我们会很清楚地发现,这两位大师的理论核心非常接近。确实如此,《心智探奇》多处出现了道金斯的身影,或直接引用或间接论述,从某种程度上说,《心智探奇》是对道金斯经典作品《自私的基因》在心理学、文化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围绕《自私的基因》的争议数十年来从未停歇。基因被拟人化,赋予了智慧和自由选择的意志,并且被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几乎所有方面。这不仅在伦理上难以让人接受,在科学的严密性上也遭人非议,带着强烈的古德所称的“假想故事”的成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道金斯在该书的后半部分引入了文化单元“meme”的概念。心灵或者头脑被视为meme的接收器、传递者、复制者。正如基因经由精子或卵子从一个身体跳到另一个身体,通过这种途径在基因液中繁殖自身,meme通过从脑跳到脑,经由一个广义上可以被称为“模仿”的过程,在meme液中繁殖自身。平克虽然没有使用道金斯这样明确的meme概念,但他的“自然选择理论”显而易见承袭并发展了道金斯。 平克将基因思想扩展到心理学中,这使得几乎所有行为的前提都被归结为我们通过基因遗传所得的“硬件”。平克试图通过“逆向工程”来避免受到“假想故事”这一批评。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许多实验方案。但这些方案真的能解决理论上先天性的不足吗?例如,人类心灵在遭遇由祖辈环境和现代环境共同设置的挑战时,究竟该如何迅速判断要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最好的?笔者认为,平克依然和道金斯一样,难以识别和细化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而且,他们都低估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其他物种变化、与之共同进化的能力。 进化构成了人类心智的“硬件”,但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软件”。皮亚杰说,“对新生儿来说,世界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吮吸的东西”,但随着进一步成长,婴儿开始“适应”现实,适应外部环境,慢慢地区分、观察、记忆,智力就通过和外部世界的磨合、通过实践而成长起来。人类的自我认同感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就出现了,成为人类心理结构的一个主要部分。根据美国遗传学专家乔丹•斯莫勒的说法,我们的大脑受两方面的影响:全人类共享的进化禀赋,以及每个人通过遗传获得的基因差异。同时,我们还要面对周围环境因素的集合,以及一串串偶然事件构成的独特生活印迹。好莱坞电影《雨人》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些“特才”,对爱因斯坦大脑的分析并非个例,科学家历年来已经做过很多类似的追踪研究,天才或白痴的大脑在某些区域有时会显示异常,但尽管如此,异乎寻常之处微乎其微。而且,观念的复制,比如大众对可口可乐的热爱,很明显属于社会、经济关系及过程这一范畴。文化人类学家和其他一些学者积极地思考问题,并越来越好地理解了它们。德国文化记忆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就强调了文字因其长期稳定性而与人类的历史经验相联系,这些经验让现在的人们对过去的时代进行重新发现、阐释,文化得以代代沿袭。 现代基因工程已经发展出适当的技术,就像道金斯在《盲眼钟表匠》中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的基因揭秘,平克也把研究的一个重点放在了“视觉感知”方面,三维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呈现为二维图像,但借助于运动、形状和阴影等线索,我们可以构建对现实世界的三维立体表征。这样的安排可能是进化的一个副产品,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大脑中泛滥的多余信息给淹没。平克称之为“心理意象,空间想象的引擎”。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研究成果,还有关于如何提升人的心智的颇有野心的企图。事实上,有迹象说明人类大规模的进化已经大致停止,但基因和分子层面上的变化仍在延续。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心灵的未来》中,就充满乐观地设想,不适合的基因会在进化过程中被消除,未来几十年我们甚至可以用基因疗法、药物以及电磁设备来提升自己的智力。只不过,如果人人都拥有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却未必有爱因斯坦的人格,这个“最强大脑”林立的世界,会成为美丽新世界吗?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很长时间都没能理解心智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但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认识到了遗传基因的概念,并掌握了人类所有基因的序列信息,也能很好地分析基因突变与神经或行为特征之间的联系。应用物理学、高性能计算机、脑部影像学、分子神经科学等,技术手段丰富且强有力,并且与演化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大脑、开发大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苏格拉底说:“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始。”跟随平克进行这一趟“心智探奇”吧,虽然前路漫漫,至少已在途中。

  《心智探奇》读后感(五):人工智能能取代周杰伦吗?

  在今年1月湛庐文化举办的12+思想节上,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预言家约翰·马尔科夫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中他给观众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内容是在机器人大赛中,各个机器人的表现。那个视频中的机器人看起来非常的蠢萌,观众看到它们的反应,就像是在网上看到外国人傻缺作死的搞笑视频,或者是看自己家的狗傻傻地追着自己的尾巴跑一样。

  看起来人工智能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然而最近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和围棋世界高手李世乭的四次对战,前三次三连胜,似乎又使人工智能的前景画风大变。

  有时候,Siri也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人工智能要占领地球的错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