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天塔》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通天塔》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20 20:4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天塔》经典观后感10篇

  《通天塔》是一部由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布拉德·皮特 / 凯特·布兰切特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天塔》观后感(一):All about the Bable (2008.07)

  Twelve people, three nations, four different destinies, one incident, all are connected by an accidental shot. The film BABEL weaves souls from different races, territories, and cultures together into an inevitable traged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is connected. However, although we are in some sense bonded together only through six people, a lot of time we are incapable of sensing the connection. And even though we are told about it, we are not able to listen, to understand or to be understood. That is what BABEL is telling us, a story of connections, non-communication and miscommunication.

  When we start to seek the rationality behind miscommunication and non-communication, the result can be frustratingly complicated and twisted. Even from the same culture, using the same language, sharing the same way of living, we are still incapable of communicating. In the film, the American couple was struggled to fight for their lives in the middle of a tragic incident while vacationing in the Muslim country of Morocco. From outside, they look like a couple who gets lost in the desert, when in reality; they are lost in each others’ inner territory. This tragic drama is not about a barrier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 but an emotional miscommunication of caring and love.

  The story of the two Moroccan children is even more poignant. Their way of being fun just set off a chain of global events they could never have imaged. In this story, there is a more common mode of miscommunication which caused by political barriers between different government with different interests. Similarly, it is the selfishness that separates the people pursuing their own goals with the ignorance of the others’ needs and want, just like the conflict between Richard and the other American tourists.

  The story wasn’t supposed to be more severe until we realized a moral breakdown happened in a highly spiritual Muslim family, say Yussef’s peeping on his sister and shot at a bus. The loss of value may due to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plot that the father left the gun with his children only with a few words of instruction) In return, even if the film doesn't show us, we can foresee more and more miscommunications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breakdown of value link.

  Another tale revolves around a third world person trying to live in a first world country. The Mexican nanny was not able to fully communicate her desire for a better life or we can say the American officer cannot well understand the nanny’s determination. This situation encompasses the sadness of so many immigrants living abroad. The reason causes this is perhaps rooted in the class-conscious thought originally in our mind. At the same time of our admitting the globalization, it seems that we are also disguising the idea that people are different and some people are born to be better than the others. As a result, when dealing with those who we assuming inferior to us, unconsciously, we won’t take his/her efforts and struggle seriously, which causes barriers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final story focuses on a widowed father trying to emotionally connect with his deaf daughter in the middle of the intensely urban setting of Tokyo. With the absence of being understood, recognized and cared, the mute girl asked for love in an astonishing and extreme way. However, I believe this story is more about n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sabled and the whole mainstream society. Language is far from the principle obstacle. Instead, it is our perceived differences keep us from connecting to each other. Also, it delivers 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 To listen with our hearts will keep us close and understandable to each other.

  Each story of BABEL is different in race, nationality, and territory,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However, it is the frustrating human life, painful tragedy and familial love connected every human together. Although we can blame the inability to communicate on the cultural, political, class, lingual and religious differences, they are still no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nstead, it is the incapacity to love and understand that builds borderlines among us.

  However, even there are barriers of communication; our fates are all interrelated in a vague and insensible way. At the same time, even we are all part of the mainland; there are miscommunications and non-communications due to the lack of love and tolerance. -----We are all connected and separated. That might be what BABEL wants to tell. But that’s still not the entire story.

  Remember the shine of humanity in the film and the lights shed on hopes for struggling human beings? In spite of the darkness of reality, the director still believes firmly in the love deep in everyone’s heart. Just like the words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the film “To my children…the brightest lights in the darkest night” indicating, we still have hope (which is universal): One day the Babel Tower will be built and all the misunderstandings, barriers, and pains will be eliminated by universal human love.

  《通天塔》观后感(二):失語

  猶太教的文獻中記載人們興建高塔,並在塔上建一持劍造像,向天宣戰。神為此擾亂了人的語言,令他們說不同的話,無法再聯合起來,與天比高。在電影中,人們卻沒有因為語言的不通而離散,阻隔人心的不是語言的差別,而是缺乏聽與說所造成的溝通失據。

  Richard最小的兒子死於夭折,或許是死亡所造成的傷痛過於巨大,Richard不曉得如何面對,於是選擇了逃離,帶著妻子Susan去到一個全然迫生的地方,希望避開那個盛載著悲痛回憶的地方就能把問題解決。然而一望無際的沙漠無法撫平二人心中的傷痕,反而把矛盾刻劃得更深。Susan與詰個地方格格不入,打開餐牌想找一碟不太油膩的菜,侍應卻回道:「我們這兒的菜都是很好吃的。」,問與答之間已見失據。侍應把汽水跟冰塊奉上, Richard毫不在意的把汽水倒進盛了冰塊的杯內,Susan卻說冰塊不曉得是用甚麼水製的,叫Richard不要亂用。Richard不理她,繼續倒汽水,Susan即把水杯掃落地上。Susan不滿的並不是「這個地方」,而是「Richard帶她來的這個地方」,Susan把對Richard的不滿投射在這片地方之上,以一種冷膜的態度去面對身邊的一切,明明白白地把不合意寫在臉上。

  僵持的局面被突向其來的子彈打破,Susan突然中槍,流血不止,生命危在旦夕。小兒子的死亡令夫婦之間缺乏溝通的問題顯露出來,Susan生命的流逝卻為二人填補了這種缺失。Susan眼看著丈夫為自己的傷奔走,再次看到這個男人對自己有多重的份量。Richard亦開始明白到逃避並不能把傷痛解除,對Susan直認自己的懦弱。死亡把人心分離,卻又再把人心拉近,站在一個「死」字面前,無論是誰,都未免太渺小。

  射中Susan的子彈不是憑空飛來,而是來自兩名小兄弟的一場玩意。兩名牧羊的小兄弟從父親手上得到了用來殺狼的槍,弟弟的眼界遠比哥哥好得多,哥哥因而生了妒心。哥哥的槍法不好,因此不斷地質疑槍沒有賣家所說的能力,彷彿只要證明槍是無能的,「槍法不好」這個問題也就不再是缺點。弟弟不明白哥哥的用心,哥哥說槍無法射中遠方的石頭,弟弟立刻向他示範,並直言「射不中是因為你槍法不好」。哥哥於是指著更遠的旅行車,說弟弟無法射得中它。弟弟立拿起槍來試,結果射中了坐在車內的Susan。

  兩兄弟不敢向其他人提及這件事,直到警察找上門來才不得已向父親直言。哥哥為了免罪,把所有過失都算在弟弟的身上,甚而把他偷看姊姊洗澡一事也都抖出來。在此,語言已為為指責對方的用具,作為武器的性能蓋過了溝通的用途。父親氣憤不已,卻又不想二子受到制裁,只好帶著他們逃難。三人在崗上行走的時候遇上了警察,弟弟拿起槍枝向開火的警察還擊。結果哥哥中槍,弟弟嚇得舉手投降,求警察救救哥哥,警察們才恍然開槍的原來是個孩子。

  如果他們肯跟警察說清楚,孩子或些還是得受罰,但哥哥只少不會去到槍傷命危的地步吧?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保母的身上。Richard因為Susan中槍,臨時取消了保母的假期。保母的兒子結婚在即,只好把Richard的兩個孩子帶到墨西哥去。在回程的時候,警察要求保母交出證明文件,擔當司機的侄兒見警察態度不好,竟為了一時之氣,衝關離去。衝關後,侄兒說要引開追捕的人,叫保母及兩個孩子先行下車。保母帶著兩個孩子在荒漠中逐步前進。保母認為如此下去也不是辦法,只好暫時放下兩個孩子,一個人找尋救兵,保母遇上了警察,但當她帶著警察回去尋找孩子的時候,卻已沒了二人的蹤影。

  其實只是很小的事情,不去閃躲又怎會造成生命的損害?然而,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背負,太多事情,說要去做與實質去做的難度相差太遠,保母可以簡單地說一句這兩個是我僱主的孩子,那她就不必帶著兩個孩子在沙漠中迷途。然而,這樣簡單的一句說話卻等同向別人孩認自己當黑市勞工,為了繼續停留在這片土地之上,保母無法把真相道出。我們都太重視自身,每事都先想到自己,總是為了掩飾很小的事情而撒一層層的謊。沒有人能看得到未來,正因為這樣,我們所做的,及後回首,原來都是些找愚不可及的事。

  我們可以清楚地訴說的時候,往往選擇了隱藏。而想要去背達的時候卻又無能為力。身處日本的惠子是一個聾子,她遇上了喜歡的男生,對方也似是對他有意,然當他知道惠子是個聾子即訕笑著離去。惠子在洗手間內愈想愈氣,把自己內褲脫了下來,回到原先的座位上,故意在男生面前張開雙腿,讓他們看自己的下體。惠子的舉動吸引了男生的注視,人們的目光不再因她是個聾子而在她的身上滑了開去,身體成了她體驗存在的唯一可能。

  惠子為了證明自己的在在,在形醫診所以身體勾引牙醫,強行把他的手抓到下體去,這次卻得不到「正面」的回應,反而被趕了出去。及後接受別人的指示吃藥、喝酒也都換不來甚麼,甚至裸身勾引警員也無法成功。連身體也都無法去驗證自身的存在,還有甚麼可以依賴的?然後,父親回來了,站在她的身邊,不發一言,靜靜地陪著她看著這個城市的光景。

  無法說話是一悲瘺。我們不像惠子那樣天生殘缺,卻往往在需要說話的時候患了失語症。很想把內心的苦悶痛悲都說出來,可又有甚麼方法讓別人知道?惠子說不出話,只能用手語構通。我們能夠說話,可話一出口就變了異,在我口裡的跟你所聽到的,字詞相同,意義有別。我所想的,我沒法子讓別人知道。當有人明白我所想的,我卻知道他/她不懂得。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35

  《通天塔》观后感(三):悲伤在全世界蔓延

  两大女神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里却毫无交集,就是《通天塔》。

  女神们都可圈可点,布兰切特一屁股坐在摩洛哥小摊儿的板凳上就每一道细纹都是戏,当然皮特也不赖,两个人患难见真情像真两口子;菊地凛子惟妙惟肖饰演了一个聋哑女生——不安、且强烈渴望他人认同的青春期,她就靠这个角色一炮而红。

  剧本的高明之处,在于无法解决的矛盾和世相随处可见:摩洛哥不允许美国用其领空,这是霸权主义与第三世界的沟壑,摩洛哥村人向朝圣一样蜂拥追着直升机,这是穷与富的沟壑,美国边检随意怀疑墨西哥的保姆一家,这是白人与有色人种的沟壑。我可以乐观看待《巴别塔之犬》,那终归是个爱情故事,但却不能为凯特的获救欢呼,因为太多电影里的悲伤正如洪水般每时每刻在全世界蔓延。

  《通天塔》观后感(四):通天塔 Babel

  通天塔 Babel

  ● 看法太多

  《通天塔》这部影片第一遍删节版看后,存疑诸多:

  1. 为什么摩洛哥兄弟俩把实枪荷弹的射击只是当作一场游戏,而并没有意识到枪击旅游巴士有可能产生的后果?

  2.约瑟夫Yussef和姐姐祖拉Zohra 受了什么影响,因此在亲生姐弟间发生了越界行为?

  3. 什么原因致使成长环境基本相同,并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兄弟俩之间的行为差异较大?

  4. 茫茫沙漠和沙漠村镇里偶尔出现的动物各自象征了什么(骆驼、马、驴和小花猫等)?

  5. 什么致使美国政府和摩洛哥政府达成妥协,于是直升飞机被放行,伤者苏珊Susan得以救治?

  6. 千惠子Chieko的母亲为什么自杀,用饮弹的方式?

  7. 千惠子为什么把侦探间宫健二Kenji Mamiya约到家里,并向他编造其母跳楼而死的谎言?

  8. 千惠子给侦探间宫的纸条里写了什么?

  未删节版一开篇就出现了译者LoveLSM私加的注解:

  人类互相理解,故可齐心协力,建巴别塔通天,上帝迁怒于人类有通天之欲,令人世间有万种语言,巴别塔顷刻瓦解。——《圣经•创世纪》第十一章

  ● 未被忽略的装饰细节

  这是一部信息量很大的影片,不过倒是可以从种种装饰中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

  1. 摩洛哥兄弟俩屋子的土墙上钉着关于足球比赛的几张配图报纸,苏珊的丈夫理查德Richard在电话里跟摩洛哥政府要求尽快派出救援的交通工具而遭遇政府之间的政治僵持时,沙漠村镇里小卖部的电视里也正进行着一场足球赛,而理查德在这个小卖部与苏珊的姐姐瑞秋Rachel通话之前,电视里是载歌载舞的。

  2. 理查德和苏珊屋子中相片和装饰画的基调大部分是黑白灰,但也会在他们孩子戴比Dibble和麦克Mike的房间发现几幅抢眼的彩色画,比如宇宙中一个站在血色大陆上的地球人在遥望月球和星星,比如几张孩子们的涂鸦,其中一张是飞在蓝天白云中的蜗牛。

  理查德和苏珊孩子保姆阿梅莉亚Amelia的房间中出现的东西:天使挂饰、套在塑料包装里的娃娃、老公和儿子的照片、各种形式的花和圣父圣母圣子的塑像等,最后还有Hello Kitty的半个脸露出来。

  3. 理查德和苏珊临时存身的导游家里的编织地毯和花艺窗框,它们与同样开裂的土屋鲜亮地融为一体。在地毯纵横的纹理间,伤者苏珊度过了最艰难,也许又最幸福的那刻,在那一刻恐惧消融瓦解,平静降临升腾;在花窗传递着晨曦的身影时,那时向窗外拜谒的人似乎也会被那束天光通道引领着,踏入一个神秘而不可见的世界。

  4. 父亲绵古安二郎Yasujiro Wataya和女儿千惠子的寓所中挂有几幅线条类似象形文字的黑白两色装饰画,进门左手的黑框那幅从白纸下方以浓黑起笔,经笔转墨回,交叠盘根错节后,渐生分叉的焦笔,笔锋又相对缓势淡入于白纸之中,一气呵成;进门右手的白框那幅随侦探间宫进入寓所后出现,白纸上规律地铺陈着由无数大小不一的小写字母组成的m海洋,波光粼粼。间宫还注意到绵古在世界各地猎杀动物后,在死亡的猎物前与当地导游合影的胜利凯旋照片,它们和被猎杀动物制作的标本,如奖状一样布满暗调的墙面。

  千惠子的小屋和小屋外的寓所基本构成了两个世界,小屋的墙、镜子、电器,甚至手机上杂乱无章地贴满她与朋友的合照和桃心等各式贴画,不过千惠子小屋里的白猫们和她手机上的黑猫贴画,似乎暗示了她在通往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路上,必然会遇见的一些注定存在的矛盾。

  5. 阿梅莉亚房子老墙的手绘中勾画了她年轻时的模样。

  这些细节仿佛一个个人迷面之下的谜底。

  ● 孩子们

  这是一部献给孩子们的电影,“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埃莉迪亚和埃利索。。。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To my children, Maria Eladia and Eliseo… the brightest lights in the darkest night.”这是影片结尾导演的话,也许他也想把这部电影同时献给在影片中出现的孩子们:

  1. 比如不计劝告,一意在坟间行走的孩子;

  2. 比如屠宰活鸡时,或欢笑,或无表情,或恐惧质疑的孩子;

  3. 比如在路过看热闹,热心帮忙和关门避事的大人后,还不遗余力,兴高采烈地跟着令他们感到新鲜好奇的人或事,并追到最后的孩子;

  4. 比如在虚幻中出演《泰坦尼克》的孩子;

  影片中的两段对话印象较深,麦克对保姆阿梅莉亚说:

  “我要跟你一起走。I’m going with you.”

  间宫对千惠子说:

  “你还只是个孩子。You’ re just a girl.”

  这是出自孩子和成年人之口的话。

  ● 沟通的浮层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Therefore it was called Babel, because there the LORD confused the language of all the earth; and from there the LORD scattered them abroad over the face of all the earth. ”这是《圣经•创世纪》第十一章《巴别塔》中最后一句,似乎暗示着地面上天下人存在的一切问题,其核心都是沟通的问题,那沟通的本质又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无非存在愿不愿意沟通的核心问题,而埋在愿意沟通和不愿意沟通的深层是有没有能力沟通的方法问题。影片中似乎并没有出现不愿沟通的人,但还是表现了许多貌似不愿沟通的人:

  1. 比如因为孩子山姆Sammy的夭折,丈夫理查德起初离开家庭,回归家庭后,又离开熟悉环境,希冀“独处”,但是他想“独处”的愿望似乎总被焦虑紧张的妻子苏珊打破,在影片初期,这对刚出场的夫妻间就隐孕着“战争”的爆发。受伤前的苏珊凭车窗外,但手的方向却背她而驰,轻拉住理查德的手,虽又旋即放开,但在亲历过影片中的此番血泪之旅后,他们的双手学会了一起迎向恐惧,于是有能力紧紧地相拥在一起,很久很久。

  2. 比如一直希望向这个未必公平的世界中的任何人表达自己的千惠子,却唯独不肯跟她的父亲好好表达,两人各存芥蒂,似乎彼此间的沟通方式只容得下短信和字条了,但影片中还是会出现看台上忧心忡忡的父亲,以及担心父亲会被警察找麻烦的女儿,在千惠子经过重重浓云蔽日后,终有契机拨开浮云,在宣泄过后的她如初生一般,重又回到父亲的怀抱,也许久违了女儿哭声的父亲也会在那一刻进入一个父亲真正的灵魂。

  在影片中,有能力沟通的关键人物似乎都未曾掌握其身临其境的那种语言:

  1. 比如舒缓苏珊焦虑情绪的老太太,她不懂英语,只是把好奇的孩子们赶走,并给苏珊吸了一口土烟而已。

  2. 比如任千惠子肆意表达的侦探间宫,他也不懂手语,只是“听”千惠子说了一些没渠道和其他人表达的情绪而已。

  语言只是沟通的载体之一,未见本质,只见语言,不见沟通,于是理解止于浮层。

  ● 意识形态

  ABEL,看影片片名就会想到这一定是一部要和“意识形态”挂钩的电影,记得“意识形态”这个词在《世界电影精品解读》中的《北非谍影:卡萨布兰卡》中出现过,在BABEL同样出现了摩洛哥和卡萨布兰卡医院,这难道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巧合吗?其实到现在都没理解“意识形态”的意思意味着什么,还是列出一些“形态”让懂的人去“意识”吧:

  1. 导演为什么让约瑟夫身着背印Morocco的红衣?桑地耶哥Santiago为什么要在浓云蔽月,酩酊醉酒时,飞驰向圣地亚哥San Diego?

  2. 边境的两名美国警察,一个叫Freeman,一个叫Lance,为什么Freeman要向刚睡醒的小女孩再问一遍他应该知道答案的问题:“这位女士是你阿姨吗”?

  3. 导演为什么要安排一场苏珊姐夫马克Mark与阿梅莉亚电话对话的场景?

  4. 苏珊身受重伤后,载着立场不尽相同的各国游客的旅游大巴终于还是在政府间斡旋时离开了,此时导演为什么要切进一幅火车在铁轨上疾行的画面?

  5. 如果没有在绵古公寓楼下值班的那个名叫早川纯一的老大爷,间宫和绵古就会错过那次照面,导演为什么不让间宫主动认出绵古,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角色,除其穿针引线的作用外,导演通过这个人物还想表达什么?

  6. 间宫在酒馆时电视里前后播报的两条新闻有什么联系吗?

  看电影时总是在想,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代表了什么,他们的遭遇又代表了什么?

  ● 想法太少

  1. 如果没有亲历过生离死别,也许所有的孩子都会把死亡当作一个童话。

  2. 本能没能受到有效的疏导(即教育的缺失)?

  3. 父母的亲疏?

  4. ?

  5. 孩子的早逝?可是孩子的早夭也会导致爱人间的疏离。

  6. 郁闷无法排解?赴死之心的坚决?

  7. 在千惠子的母亲自杀后,千惠子的世界是颠倒的,她一直试图向每一个人表达她存在的状态(而非存在的价值),但没有一个人会留意这个真实的人的存在,更别提她的状态。如果说被路人男孩,被牙科医生以不同形式地忽略后,她还尚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心跳,那么她被幻觉中的爱人,以及她认为会留意到她状态的好友忽略后,她为自己搭建的那个世界就顷刻间无声地墙倒屋塌了,那真是一个寂然无声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存在着的千惠子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那些成长中的肥皂泡总是要被吹破的。

  那时的千惠子也许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虚幻,作为虚幻中的一个真实存在,最终的结局就是湮灭,于是她叫来了侦探间宫健二,目的是为了向其叙述她自己的自杀过程,以便事发后抹掉警方对父亲的怀疑,但千惠子在告别之前还是有些不甘心,于是她想最后一次表达,作为最后一次抗争。如果同间宫一样把千惠子视为一个孩子,就不难理解她对间宫的行为,孩子会把自己的糖果、玩具、拥抱和亲吻分给自己喜欢的人,在各种媒体影响下的千惠子脑中,处于懵懂年龄又无正向引导的她,也会把男女间的亲密当作孩子的糖果和玩具,而接受了她“礼物”的那个人,就是留意到她的人。

  8. 看着间宫看完纸条后的沉重表情,想千惠子也许在纸条里留下一些关于她母亲或父母的记忆和情绪,但也许又不是。

  ●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元素

  猎枪,可乐雪碧芬达,以及牵着的手等,世间的一切其实都可以当作沟通的载体,所谓“万物同源,天人一体”,想这个“源”就是一切的本质吧。

  《通天塔》观后感(五):面朝深渊而不至晕眩—写在《巴别塔》边上

  沟通

  巴别塔是西方文化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表征。它象征着人类的潜能,人类的力量和人类的可能性,如果人类可以无障碍、无间隔得沟通,把彼此视为一个共同的物种、共同的生命,那么他们原本可以轻松的建造通天塔,进而挑战上帝、取代上帝、成为上帝。正是这种力量令上帝恐惧,因而上帝变乱语音,使人类四分五裂、自相残杀,不能结为一个共同的整体。人类本是群居的动物,但每个个体生命又是一座绝对的孤岛。孤独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甚至永远难以被战胜克服的。有一种说法: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被囚禁在我们的皮肤里,我们无法跃出皮肤的监狱而真正的到达另一个灵魂、另一个生命,交流的不可能来自于强大的上帝的超验的宿命,是一个诅咒、天谴。

  影片的日本少女段落,表现了一个聋哑人直接与人交流的困难。但是在故事里,语言的隔膜并不是突出要素,这里的语言被引申为更广义的象征的层面—沟通、交流的困难在于心灵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之上。尤其在美国家庭那段,对于中年婚姻危机的征兆,双方都是试图要挽回的,沟通是危机出现时刻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做起来又是勉为其难的途径。这部影片关于沟通困境之外的另一个联想,也是脆弱的主题变奏就是人类怎样绝望的面对离丧经验,如果死亡仅仅讲述的是一个生命事实的话,那么离丧凸显的是生者对死亡遭遇经验的面对。人生至为惨烈的经验就是少年丧父、青年丧妻,晚年丧子。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维系脆弱家庭的最后纽带。社会学分析告诉我们很少有夫妻丧子丧女后能够维系婚姻的,因为对方是这次痛苦经验活的见证者和提醒者,绝大多数婚姻经历这样的悲剧经验后都解体了。面对死者,每一个生者都成为了相对意义上的幸存者。问题少女的巨大自责就是母亲为什么会自杀,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聋哑人?这是这个故事潜在触及的层面。赦免了作为幸存者的罪孽。一个最有力量的表述是在全球化时代大的语境之中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膜。

  全球化

  1.全球化这个词语诞生之日,便招致了批评。最有力的批评便是全球化造成了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公平的情绪造成了国际间的敌视。价值观不同酿成的“文明的冲突”与因为收入差距拉大造成不公带来的矛盾相互缠绕,形成了新的对抗。2.文化的全球化约等于美国化。几乎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按照美国的中产阶级方式来塑造自己。尤其在电影中美国中产阶级夫妇他们的旅行方式、夫妻间的情感状态、准素食主义者讲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细节便可看出对我们生活的极大影响。3.这部电影跨越了四个国家、三个大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图景,或者叫全球化图景。全球化时代,流动是其最突出特征,比全球人口流动更有力的是资本流动。所以有一个说法是:资本无国界。一个重要的移民脉络叫做底层移民,非法移民,影片里,墨西哥女佣阿丽西亚的身份便是一个非法移民者,最后因为一连串事件而招致了悲剧性的命运,当然,制定游戏规则的必然是强势的一方,而且从美国警方的态度可以看出这种判断丝毫没有被妖魔化。不可否认,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的劳工阶层。政府对这个阶层采取最严苛的防范制度,最严厉的惩治制度,但是事实上,从西欧到美国都在一定程度上仰仗着非法劳工的劳动。

  一把猎枪引发的“血案”

  枪是线索,也是悲剧事件前后因果的偶然触媒。它带出了三段故事结构上的巧妙,也成为三段式故事的一个限定。一把手枪牵动了几个家庭的命运。当偶然一枪不幸的击中一辆满载美国旅客的旅游车,击中了一个美国游客,它引发的是什么?所有的传媒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来大肆报道,甚至被扭曲为:一名美国有课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得出结论后马上上升到政治层面:两国外交的紧张和对峙。另一个讥刺性的表达是当美国政府得知一名本国公民遭到袭击的时候,受伤的美国公民不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因为一个美国公民的遭遇马上上升成为一个国家的遭遇,那么一个美国的国家利益马上凌驾于美国国民的个人利益之上。后来,一位乡间的摩洛哥兽医果断决定才救了这位美国公民的性命。而在拯救的危急时刻,美国公民完全置他们的同胞于不顾,置受伤游客生命危在旦夕的事实于不顾。人性的光辉片刻没有闪现,而人性的邪恶却有所呈现。

  影片的结尾似乎给出了一个救赎的力量,一个相对于美国家庭重构意义上的完美结局。美国家庭的孩子们虽然受伤但最终获救,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因为这场灾难而弥合了。日本资产阶级家庭的父女最终彼此达成和解。而阿西莉亚永远的离开了她赖以为生16年的美国,摩洛哥兄弟在山间做鹰装展翅飞翔,这样的场景永远的不复存在了。

  “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星。”面对我们必须遭遇的生命历程,以及无力改变的现世秩序,我们仍要对生活怀抱希望。这也衬托出通天塔的另一层意义:人类和解,人类沟通的可能和希望。它首先表现在亲情的闪光上,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通天塔》观后感(六):通天塔————一把来复引起的血案

  最初丝毫没有把“通天塔”这样一个题目和这样的电影情节联系起来。还以为导演会用史诗般的手法去拍摄一个小小的圣经故事,看过之后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没有传奇的故事,没有具体的塔,原来导演只是借用这样一个意象波澜不惊的诠释平凡的生活。要看懂这部电影,首先必须看懂这个题目。据说, 巴比伦的巴别塔是全人类联手建造的一个建筑. 要把它连到天庭. 工程本来进度极快。但是因为从事这项丰功伟业的人们心里少了对上帝的敬畏, 多了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功利. 于是上帝大怒之余使了个坏, 让各地的人有了自己的语言。这一来,因为无法沟通,心生嫌隙,建设巴别塔的工程被迫停顿,然后大家就做鸟兽状散,巴别塔因此而半途而废,永远没有建成。这里的通天塔象征的其实就是一个沟通问题。明白了这一点也才知道剧中聋哑女孩这一角色的用意,从摩洛哥到美国的跨越虽然没有交代足够的理由(我看到皮特夫妇一起到荒凉的摩洛哥后一直在想他们为什么要去那里)但也用的恰到好处。 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境遇的人们总有那么些共同的相似的东西,沟通问题从个人延伸到国家。故事由美国夫妇的感情危机正式展开,由于单独相处和沟通较少导致两人感情濒临崩溃,两个人在摩洛哥经历的苦难可以说是整个电影的主线,后来还皮特与当地人的协调,车上的人由于自私而离去,日本聋哑女孩和父亲的尴尬关系,人们对女孩的歧视……这些都是最小的人与人的沟通问题。然后是摩洛哥政府因为美国的误解而不愿派救护车,墨西哥保姆带着皮特的两个孩子过境时被边境警察追赶逮捕,摩洛哥警察对开枪孩子的射杀……这是国家与人民国家与国家的沟通问题。这四个国家:美国、墨西哥、摩洛哥、日本,四个家庭:皮特家、墨西哥保姆家、聋哑女孩家、买枪的摩洛哥人家,还有三段爱情:皮特与妻子、持枪男孩与他家的女孩、聋哑女孩与警察被一把来复枪串连在一起,看似非常巧合其实就是平凡的日常生活,要看的不是枪而是人,枪不过是个道具而已。说到这里我还想说一下电影的精巧结构,这种打乱故事顺序,以各种巧合串联人物之间关系,并形成一种环环相扣最后又回到原点的结构手法在美国后现代的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里面是非常常见的,比如《两杆大烟枪》、《低俗小说》、《偷抢拐骗》等,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风格,所以《通天塔》除了故事的深刻性和普遍性外。对于我这样的影迷结构上也加分不少。 故事不想多说,无非可以概括为“一把来复枪引起的血案”,这件血案保住了一个家庭(皮特家),也毁灭了一个家庭(买枪的摩洛哥人);让墨西哥保姆家离奇团圆,也让日本的那对父女冰释前嫌,而那把枪是见证,我们没有必要纠结其中的因果善恶,只需要平静的接受导演讲的一个有关人类的沟通故事,有些许启发足矣。

  《通天塔》观后感(七):美国没有梦,世界没有梦

  一对普通的美国夫妇。幼子不幸夭折。带着悲伤的情绪,他们鬼使神差地来到摩洛哥度假散心。可伤痛让妻子对所有潜在的威胁都高度的敏感。看样子,他们的婚姻也将处于崩溃边缘。但是一颗无心的子弹拯救了他们。他们的婚姻得救了,绝望的妻子终于找回了与丈夫间的希望。大难的不死的孩子们,在经历了的墨西哥惊魂一日游之后,终于还是安全地回到家。

  这是美国人,他们经历挫折与绝望,他们失而复得。

  在美国生活了16年的墨西哥女佣,并没有取得在美国合法工作的执照,尽管她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尽管她和自己的美国雇主的关系看起来也相当的融洽。所以,尽管主人因为倒霉的旅行无法赶回美国。但主人还是答应了自己的女佣,让她能及时地参加儿子的婚礼。可事情总在无常地变化之中。主人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管女佣手里的两个孩子。女佣也因为时间仓促,无法找到合适的代班者而苦恼。不得已之下,她只得带着两个美国小孩穿过国境,一同参加婚礼。等到他们返回美国的时候,警察对两个墨西哥人带着两个美国小孩过境表示出了警惕。女佣的侄儿看起来被事逼的美国人给扰的烦透了。他强行穿越边防警戒,莫名奇妙地又成了一次偷渡分子。为了躲开麻烦,女佣的侄儿在深夜的荒漠上丢下自己的姑母和需要她保护的两个孩子。老姑母绝望地只能求助于美国警察。幸运的是,孩子们在炎热的荒漠里捡回了性命。女佣却要因为非法居住被永久地驱逐出美国境内。但结局看起来也并不坏。女佣在儿子的婚礼上邂逅了自己的旧情。以这样的方式回到墨西哥,或许也不失是好的一段未来。尽管在墨西哥人的眼中,在美国生活是多么地充满希望。

  这是墨西哥人,他们天生就拥有激情四溢的生活,却总在有意无意间,在美国充当着通缉犯、偷渡客、危险分子之类的角色。

  贫苦的摩洛哥农夫为了自己的羊群总受豺狼所殇而发愁。他找到了一个邻村的猎人,从他手里买到了一把来复枪。枪由自己的两个儿子所持有。因为两个男孩负责放羊。两个还未成年的孩子为了来复枪的射程教起了劲。结果是,他们因为自己的童真鲁莽犯下了大错。这个贫苦的摩洛哥农民家庭,就这样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是第三世界的人,他们贫穷、愚钝。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那样地弱不禁风。

  聋哑的日本少女正在经历自己叛逆的青春期。母亲的自杀,使她和父亲之间竖起了一面无形的墙。更糟糕的是,少女一直因为自己的处女身份,而处于焦虑与不安中。尽管她总是大胆地对这个世界示爱。可她的索爱行动总是失败。终于,聋哑人的身份让她对自己感到深深的厌倦。她甚至早有幻想,自己会从阳台上跳下,自由落体地了结生命(少女偏执地对警察说,自己的母亲是从阳台上跳楼自杀的。而事实上,母亲是吞弹自尽的。少女这么说,显然是对自己父亲的另一种形式上的反抗)。最终,沟壑会因为一个饱含亲情的拥抱而化解。这是最苍白也是最无奈的结尾。

  巴别塔。寓意人类世界里,因为种族、语言、甚至是生理上天生存在的差异,所产生的彼此间天生的沟通上的不和谐。墨西哥导演以美国的视野,拓展了一次美国与墨西哥、美国与第三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我想,如果没有那个日本的故事,这部《巴别塔》就是简单的对《撞车》的一次复制。聋哑少女至始至终在努力地,想要和这个世界达成频率一致。可她总是失败,却不想,自己一直忽略甚至反感的父爱,其实是与自己贴的最近的那个频段。

  尽管拥有2个半小时的篇幅,这部片子还是在有些部分收尾的过于草率了。就单纯的剧情片,确实已经是上品了。

  明儿还上班,结了。

  《通天塔》观后感(八):那些难解的悲哀

  难以表达,不错的电影,看着窝心紧张。

  心疼两个无知的孩子和那个父亲,到底以悲剧结束了一个孩子的生命。

  不喜欢千惠子的做法,但是怜悯她作为聋哑人的无奈和悲伤。

  卖枪的大爷从和那个父亲谈价钱的时候变看出他的淳朴,却因为这样一起小孩无知的错误被殴打怀疑。

  苏珊是个太神经质的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无法摆脱,这个有种族歧视的女人在异国中枪后因为外乡人们的帮助生存下来,有那个兽医的缝合、老太的烟袋、还有那个导游还是司机一直耐心的帮助。

  理查德从失去孩子、在异地妻子中枪一直默默承受。

  美国同胞们虽然同情理查德夫妇的遭遇,却也因为种种难处独自离开。

  墨西哥保姆在离家长达9年之后只是想回去参加儿子的婚礼,侄子喝酒驾车且车上有两个白人小孩而被怀疑,逃跑过程中为了引开警察把姨妈和孩子丢在沙漠中,这里没有水、没有人,一望无际的荒原。保姆不得不放下孩子只身前去找救援,却被警察逮捕,而后得知孩子找到后被告知无权知道孩子的情况,且要被永远驱逐出生活了16年的国家。

  沙漠的天好蓝,云好白,但这里没有水源不适宜生存。千惠子家的公寓好高级、风景好棒,熙熙攘攘的东京街头、喧嚣的夜店,都无法掩饰心中的失落、寂寞和忧伤。

  这一切究竟该怪谁?是不同的种族?是站在彼此对面依然封闭的内心?是巧合?生命是否因为经历过这样的苦痛才更加美丽?题目明确的中心思想,是沟通是语言,是那个因为语言不通而没有建造成功的通天塔。很希望有人能拍出那样一部电影,假如世界上统一了语言,不管是英语、是中文、是日语、是法文,又或是任何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语言,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来保姆带孩子参加婚礼是在苏珊中枪和皮特回国以后,这个手法让我想起今年看过的宁浩的《心花路放》,原来不是宁浩创新,哈哈。

  《通天塔》观后感(九):心与心的距离

  据犹太人的《圣经》记载:大洪水劫后,天上出现了第一道彩虹,上帝走过来说:“我把彩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大地立约的记号,我使云彩遮盖大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不再泛滥,不再毁坏一切有血肉的活物了”,上帝以彩虹与地上的人们定下约定,不再用大洪水毁灭大地。此后,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都有一样的口音。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于是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古巴比伦附近),他们遇见一片平原,定居下来。有一天,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不会再有诺亚时代的洪水将我们淹死,就像淹死我们祖先那样?“这有彩虹为证啊”有人回答道“当我们看到彩虹,就会想起上帝的诺言,说他永远不会再用洪水毁灭世界。”“但是没有理由要把我们的将来以及我们的子孙的前途寄托在彩虹上呀”另一个人争辩说“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以免洪水再发生”于是,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于是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建成的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与天公一比高低。没想到此举惊动了上帝!上帝发觉自己的誓言受到了怀疑,上帝不允许人类怀疑自己的誓言,就像我们不喜欢别人怀疑自己那样,上帝决定惩罚这些忘记约定的人们,就像惩罚偷吃了禁果的亚当和夏娃一样。他看到人们这样齐心协力,统一强大,心想: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一定得想办法阻止他们。于是他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改变并区别开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因为语言不通而分散在各处,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废了。——《百度百科》

  《通天塔》观后感(十):以为了解

  一群上帝的子民在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塔楼,在他们的努力下,塔楼越来越高,上帝开始担心所有的子民都将涌入天堂,于是他让人类们有了不同的语言,于是顷刻间原本齐心协力的人类,开始谁也不了解谁,大家都在说着都在试着沟通,可谁也不了解谁,人群乱作了一团,劳动无法开展下去,通天塔最终没能建成。

  我不了解圣经想让这个故事说什么,是教诲人类应该安于现状,还是不要奢求不属于他们的天堂,还是….

  只是在看完这个影片时,我以为我了解了一些,然而感觉又是奇妙的。话语的相通真如我们想象中重要么?在摩洛哥遇枪击的两夫妇得到的除了无助,惊恐,绝望,应该有更多吧,那些痛苦中的拥抱与安抚,那些不安中的等待与依靠 ,化解了那些用言语无法说清无法道明的宿怨。在无可预知的黑暗中,帮助他们更多的不是那些用文明语言来交流的同胞们,而是在他们眼中仿佛是来自另一个落魄荒蛮星球的当地人,相通的话语可以用来争吵埋怨指责,单纯的眼神交流却可以给人以最大的安定。

  射伤妻子的弟弟与哥哥之间更多的时候是各怀心事,可不论年少的他们有多少的隔阂与误解,最终敌不过他们是家人。我得承认故事的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个有点狡黠的弟弟,他的自以为是,他的痞,显得是那样的无知又孩子气,可是当他举着双手走向警察,哭喊着救救他哥哥时,我从心底原谅了这个固执而敏感的孩子。

  或许少年都是用偏激的方式长大的 。

  千惠子是不知道该怎样去释放她的压抑与疼痛吧,说得出的就不是最深的伤。孤独的人需要的是温暖的手心与怀抱,而这与欲望是无关的,在她的世界中除了静默,更多的是与这静默毫不相关的躁动与冲撞,这强烈的反差却让人更难过。故事的最后阳台上父女深深地拥抱,再多的话语都是多余的。 镜头渐渐拉远,繁华的城市中高楼林立灯火斑斓,有谁会在意这某个阳台一隅的风景,再大的疼痛都是自己的,没有人会真正了解,又何必多说。

  最平淡的故事要数那两个孩子与保姆之间的际遇吧,孩子最终会在生活中经历那些你想让他远离的丑恶肮脏,与其隔离,不如让他们自己去承受,去长大。

  这影片的配乐也是我所喜欢的,传统又现代的墨西哥婚礼,人们都在狂欢,人群有些混乱,可此时耳畔却响起了安静的吉他声,嘶哑而富有磁性的男声唱的是那般的幽怨,让人想要逃离,逃离这热闹到一塌糊涂的婚礼。而在日本的千惠子在迷乱的迪厅中,狂乱的电子乐与静默交织着,更让人震撼。

  我以为我了解了,却有了更多的迷惑;我以为我可以说出全部,却发现说得再多也没人心的复杂;于是我选择沉默,于是我选择说别人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