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狂凶记》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狂凶记》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1 20: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狂凶记》观后感精选10篇

  《狂凶记》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乔·芬奇 / 巴里·福斯特 / 芭芭拉·雷吉-亨特主演的一部犯罪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凶记》观后感(一):notes

  One of Hitchcock’s tetralogy: Shadow of a Doubt, Strangers on a Train, Psycho, Frenzy

  Metaphor of food; People become food for their victims. Food-sex-death.

  我不知道应该感谢希区柯克,还是应该感谢在这个阶段刚巧学习希区柯克,我的观影习惯和观影思考得到完全的洗新和颠覆。

  男主: Jon Finch - Richard Blaney

  男配: Barry Foster - Bob Rusk

  女主: Barbara Leigh-Hunt - Brenda

  MacGuffin: tiepin

  剧本: Anthony Shaffer

  “Don’t squeeze the goods until they’re yours.”

  “They say there’s people starving in this world.”

  “Before his appetite is whetted again.”

  “will be clear of industrial effluents, free of the waste products with which we have for so long polluted our rivers and canals.”

  “Oh, get stuffed!”

  《狂凶记》观后感(二):从古典到现代

  希区柯克严重被低估的电影。

  配合时代变迁,希胖惯用的制造悬念焦虑的叙事基础上,加入了不少日常化、生活流的内容,这一手法其实在他晚期很常见,很显然受了新写实主义影响,从侧面也展现了电影影像技术的进步,希胖是与时俱进大师

  希胖毕竟是生在古典老派的时代,没有被意识深刻洗脑,他的生活流不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或者烘托情绪,而是为了明确比喻案件中的关键因素,比如猪蹄比喻死尸,鸟比喻手指,这在现在人看来多少有点不伦不类,似乎没有把握好抽象具象的度,很容易给差评,但细心想电影和导演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这是古典主义迈向现代主义的转型纪录,转型作品必然有实验成分,难免显得光怪陆离。感谢希区柯克,他一向是敢于实验的大师,他不求稳,不重复自己,不怕丢丑,只忠于内心真实艺术感知,敢于用最先锋的手法呈现他心目中的世界,这需要天赋,更需要勇气

  生活每天的变化似乎不大,但却隔不了几年就跨了一个时代,是电影镜头告诉我们,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记录这些变化以及分析变化的成因,或许才是电影除票房人气外的终极价值

  《狂凶记》观后感(三):裸露镜头多得不像他拍的

  觉得他电影很有意思的一个方面是表达男女之情的方式很隐晦,没有裸露镜头,但色情的味道丝毫不少。想不到这部反其道而行,开始没多久就来个全裸女尸……

  不是纯情的受不了单纯觉得没了之前那种含蓄的挑逗意味,淫而不秽比较符合我的审美。

  探长的夫人对案情的看法完全依赖于“女人的直觉”,迥异于警方讲究证据的破案手法。刚好今晚看了网不易的文章,里面提及谷口崇的动画《名侦探哥顿》,片中侦探也是颠覆传统,不管证据,直接指出了凶手。在重视逻辑性的同时,天赋的直觉多少还是被打压了吧。

  凶手在家中杀人那段,镜头从他的门口倒退到楼梯,一直退到外面的街上。很喜欢这个长镜头,没有赘言谋杀的经过,阴森无人的楼梯跟一门之隔的热闹街市形成显明对比。

  存疑:凶手家里墙上的女子画像是什么来头,桌上的黑白照看上去是他的母亲,那她前面出来晃荡了一下是为了啥……

  《狂凶记》观后感(四):一切指向这里

  这应该算是希区考克最后的几部电影了,简单评论一下它呈现的以往希区考克的试验与风格的流变。

  希区考克早期的电影可以以《迷魂计》为最巅峰。用整部电影中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最后用一个不经意细节解开,形成一个完整的回环结构

  这类电影的最大问题是最后解开的细节会显得愚蠢。这也是没办法事情。比如《西北以北》搞到完全收不住。

  另一种希区考克的拍摄方法是《群鸟》,靠完全恐怖感的加深来带动电影。而且根据希区考克的原意,那部电影根本没有结局,留下一个无尾之尾,更加增强恐怖感。

  这部电影兼收二者的特色。全片的缺口是最后坏人鲍伯会怎么被理查德抓住。但是这个缺口不像《迷魂计》那么强,那是一个观众可以预计到的缺口,一定会抓住,而且抓住的方式也不会太特别。《迷魂计》的发现方式虽然蠢,但是抓住的方式是最大的悬念。当然,《迷魂计》最后结尾的死是天才之笔。

  但是看这部电影,你会觉得越来越刺激,惊悚感越来越增强。这部电影的两次杀人,特别是后来的寻尸使得电影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环,而类似《群鸟》的数次遭受攻击一样,恐怖感渐强,观众不再只是等待一个剧情的出口。

  再来,这部电影是双线叙事,最后两线结合,这在希区考克的电影里也曾出现,却从未做到如此自然。以往,他的影片会有独立于主线之外的另一部分丰富剧情。比如《夺魂索》里死者戴维的未婚妻与前男友的会和引出的谈话中的相爱。

  再比如《精神病人》,直线叙事有忽然荡开,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主角。虽然不错但是过于突兀。

  这次采用如此平行的双线叙事手法,并且数次离合实在技艺高超。

  一开始,二人是好友,希区考克特意展现出鲍勃对待理查德过分的友谊。随后二者分开。后来鲍勃强奸了理查德前妻与酒吧服务生,二者虽没有直接连接但是却有了暗连,在后者的连接更显高招。

  随后理查德寻找鲍勃避难实在是神来一笔。最后结局的再连是必然的。

  这部电影的双线叙事最终形成回环的拍摄手法也缓解了《迷魂计》式的结构性缺陷

  然而这部电影与希区考克以前所有电影都不同的在于这部电影的主要看点是思想、伦理冲突情节第一次在他的电影不只是令观众陷入两难困境手段,这一次观众陷入的是伦理冲突。

  这一点在他之前的电影《夺命锁》、《精神病人》中有所展现,但是当时看来仍不成熟,《 夺命锁》最后只剩一场反犹主义的陈词,显得乏味。《精神病人》的结尾则是用力过猛,独白太长太刻意。这一部却是炉火纯青

  首先令观众陷入不安的是理查德的被捕,与《局外人相同的是,他的被捕很大部分取决于偏见。秘书对他不好印象、邋遢的衣着甚至成为他罪名的主要因素。这是对司法制度的质疑,但是背后隐藏更深的何尝不是对人性的偏见与轻信的批评。

  理查德被朋友抛弃这一片段中的批判色彩更强。导演花了很大气力来刻画朋友妻子这一角色,用了长镜头显示这位女性心中的冲突。

  她一开始代表强烈正义道德。但是当陷入包庇而无法作证的困境之后,她选择离开自保,坐视理查德被冤枉。

  除此以外,理查德寻仇也有很深的对司法制度的质疑。他是否有权寻仇,从他的视角看来,这是一个已经不能达到正义的司法系统里,他是否应该自我解决。从观众眼里看来,这无疑具有很强的正义性。

  但是,我认为结局的荒诞力度还不够强,如果我来拍,就让理查德回到一间完全黑暗屋子。然后打死正在做爱,还未用领带勒死人的鲍勃和女人。这时理查德的处境则更堪玩味。

  这部影片中另一些具有思辨意味的段落,被强奸时女人吟诵着诗句,以及最后甚至有片刻享受强奸带来的快感。

  又比如,希区考克对于世人表露的漠视进行了批判。两个男人事不关己地聊天。又比如警长与太太的交谈,在两人的交谈中,这一连环杀人案件似乎只是为了给她的无聊生活带来些许的兴趣与显示她的判断力。

  当然,对于这位太太的无趣生活的展现与其之上的悲剧性,导演也花了相当功夫。最后,特别是展现出这位太太对自我及生活的认知令人惋叹。

  从故事性到思想性是晚期希区考克风格的重要转变,之前一切的尝试在此处都有了展现,实在是一部杰作。看电影能看到这里、看出这些似乎也是最大的乐趣

  《狂凶记》观后感(五):狂凶记

  我感觉,今天看的希区柯克的《狂凶记》要比前两天看的他的两部电影显得老练圆滑的多。

  给观众下套儿的手段越来越自然,甚至感觉它是顺理成章的。从死者尸体上的领带,到男主人公布兰尼正在系领带,使人在潜意识中认为他就是凶手。之后在水果摊儿他又在巡警出现时离开,以及以后他表现出来的坏脾气,使人更加确认他就凶手。就在这时,却奇峰陡转,真正的凶手出现了,布兰尼是无辜的。

  婚姻介绍所的秘书发现她老板被害的那场戏,我很喜欢

  婚姻介绍所在路的拐角,旁边有小胡同,门前是大陆。凶手行凶后从大路离开,布兰尼离开却是走向小胡同,正被婚姻介绍所的秘书看见。这点就注定了布兰尼会被卷入连环领带凶杀案。

  秘书进入楼内,而镜头并没有跟进她上楼,而是对着楼门口及街道不动,拍了一段时间。这段空镜大概不到十秒吧,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那么长,因为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希望听到能然他们也能得到释放的尖叫,就是越想听到,希区柯克就越让你等待,调走你的胃口,让你焦急不安。直到拐角出有两个人走来,尖叫才响起。我认为这两个人的设置也很有意思

  影片里还有好多处类似的省略,在旅店里酒吧服务女生起床,穿袜进浴室,然后给一个报纸的特写。直到到以后警察推门而进,镜头才回到这个房间来,才告诉你布兰尼他们逃脱了没。还有凶手再次下手,要杀害酒吧女服务生时,镜头停到了楼道口,也没有跟进去。听到凶手的一句“你是我喜欢的那一类”后,镜头就沿着楼梯退出去了。那段退出楼道的镜头渲染的气氛十足,就是搞不懂是怎么拍出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