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黄狗的窝》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小黄狗的窝》经典影评10篇

2018-01-24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黄狗的窝》经典影评10篇

  《小黄狗的窝》是一部由琵亚芭苏伦·戴娃执导,Babbayar Batchuluun / Nansal Batchuluun / Nansalm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黄狗的窝》影评(一):敏感的心才会让自己触动

  很巧合,我刚在豆瓣上发现《小黄狗的窝》,央视电影频道昨天就放了。这部片子很缓慢,很扎实,很平和,最后,还有点淡淡的忧伤由此可见,它是一部很典型文艺片。影片中的一家子就是一家子,不是职业演员,所以,影片透出的和大草原高度和谐情景自然流露,并非导演调动有方。故事简单:8、9岁的娜莎捡了一条黑白相间的小狗(不是黄狗),但爸爸担心小狗曾经和狼生活在一起而让他们的羊群遭殃,所以坚持让娜莎扔掉,搬家时,娜莎1岁多的弟弟走丢了,小狗保护了弟弟,赢得了爸爸的认可。故事没什么特别,导演没什么特别,编剧、摄影都没什么特别。就是辽阔草原上普通牧民的普通生活让人触动。其实,所有普通人的生活都会让人触动,我们缺少的,只是敏感的能够去发现的心。

  《小黄狗的窝》影评(二):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自己的焦虑

  在《小黄狗的窝》这部电影里,我发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我的焦虑。电影开始,娜莎的妈妈用干牛粪当燃料煮牛奶,我在想她那碰过干牛粪的手到底洗没洗就开始煮牛奶;娜莎不懂事的弟弟妹妹拿起陶瓷佛像把玩,我恨不得冲进去一把夺下,要是一不小心砸碎了应该会被妈妈骂吧;娜莎一个人去放牧,我根本顾不上看草原那辽阔壮观的美景,我提心吊胆害怕狼群跑来袭击她;娜莎迷路了被好心的老婆婆收留,我又在焦虑这为素未谋面的老婆婆到底安的什么心……总之,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度姿势僵硬,十分焦虑。好不容易电影结束,88分钟的电影却觉得史无前例漫长,我就像终于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如释重负,还好还好,我假想的什么意外都没发生

  按照习惯,看完电影要去刷影评,别人的评价是这样的:温情但不做作;质朴醇厚;哲理;流浪…….反观自己的观影体验真是大相径庭。我尊重和我不同的人,也无惧成为不同别人的人。可是在这差异里我警觉到今天的电影我只看到了自己的焦虑,被焦虑绑架的人是看不到美的。

  回过头再来看电影,把多余的焦虑抛开,电影说简单也简单,讲的就是小女孩娜莎想要收养流浪狗被爸爸拒绝,十分不舍只好放弃。好在最后机缘巧合,小狗救了娜莎的弟弟,爸爸同意留下小狗,大家开开心心踏上了转场的道路。剧情平实却有深意,透过电影有人看到了游牧民族天性时代之间的选择或者娜莎母亲告诉她的“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什么都要”我不能随意下定论只能说这是一种类似中国舍得”的智慧吧,或者老婆婆说的“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于我而言,这是一部温柔的电影,是一部五月的电影,是化解焦虑的电影。

  《小黄狗的窝》影评(三):小黄狗的窝

  小黄狗的窝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蒙古小女孩娜沙(大约10岁)和一只小花狗的故事。娜沙在城里上学,暑假来临,她兴奋地回到草原的家中。小花狗叫点点,主人搬进城里住洋房时把它遗弃了。一天娜沙在捡干牛粪时发现了石洞中的点点,并把它带回家,却遭到爸爸的反对。整个电影几乎没有什么剧情,镜头最多的是蒙古一家的生活场景,妈妈煮牛奶奶、做奶酪、熏肉、缝袍子,娜沙和弟弟妹妹玩耍的情景,还有爸爸妈妈对娜沙和她弟弟妹妹的亲吻,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纯洁宁静安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影片有几句经典对话,虽然都是对小女孩讲的,却很富有哲理:

  1、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2、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3、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生命才这么宝贵。

  影片的演员出自同一个家庭,他们演绎的就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纪录片,没有任何的做作,这是那些商业大片无法比拟的。现在很多大片动则投资上亿,明星云集,场面洪大,却无非娇柔做作,难免炒作作秀之呕!一部如此纯洁优美作品,不是那些只会坦胸露乳,纸醉金迷,每天沉醉于桃色中的所谓专业演员所能表现出来的。一部以地域风情背景的作品,必须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当地的宗教信仰充分认识体会,编剧、导演和演员只有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在作品中注入真正的感情,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大作。

  映射到规划行业亦是如此。当下全国各地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其中就不乏粗制滥造的商业片。如何进行有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原始村落的文明不被城市快餐文化的吞噬?这才是一个规划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村镇规划中,很多城村镇会提出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镇,体现当地独有的民俗风 情文化概念。但在规划过程中,规划师只会运用一些所谓的符号、元素来表现民俗特色形式上也是无非雕塑、广场建筑色彩、马头墙,甚至放入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元素,不管是否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要做好一个村镇规划,规划师必须深入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还有的权威制度,比如:族长制、长者权威制、宗房制等。在规划布局中,应考虑当地的集中力量是什么,比如:江西的宗祠、福建的妈祖庙或者大户人家的家祠。只有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内涵,才能做出真正特色村镇,不打破原始规律,不打破自然法则。每个规划师都是无形的侩子手。。。。

  草原人总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对自然对上天充满感恩。爸爸出门时妈妈洒牛奶祝福,老奶奶边唱赞歌边洒水祭天,妈妈教弟弟唱歌,“我们爱你大地之母呀!唯有你能永恒不朽!”转场时父亲俯下身喃喃道,“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无比虔诚。总让人想起《狼图腾》中的毕利格老人,对腾格里那种无比的崇敬。草原人是懂得感恩的,他们感谢上天赐予草场,赐予牛羊。

  尊重生命,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影片开头有一段没有图像,只听见人漆黑中吆喝赶狼。草原人是恨狼的,因为狼会偷吃家畜,咬死畜生,但是他们又对狼充满感激。狼是草原生物链中的最高等级,它们维持着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父亲把被狼咬死的羊剥皮后仍到水塘边任由秃鹫撕吞,转场时留下一些动物骨头残肉给秃鹫野狼为食。

  游牧的挽歌

  影片中爸爸几次和妈妈说起谁谁谁家搬到镇上去住了,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转场了,他们也计划着卖掉牛羊,离开草原,到镇上找工作

  也许他们是最后一代游牧者了,几千年传统的游牧民族结束了马背生涯,几千年坐骑马被爸爸那辆红色摩托车代替,将来会是四个轮子的汽车。牧民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大草原,结束自由的游牧生活,放弃油毡帐篷,住进钢筋混凝土浇筑和砖砌的冰冷的楼房。

  自从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越来越重视生产效率,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思想上,一再打破常规,打破传统。但是,有些传统是不该被打破的,至少不能被新兴事物淹没,我们应当尊重传统,延续传统,在不破坏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在2000年时,中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也就是说,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中国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比长城低,它们经过了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经历了无数场战争的洗礼,见证了多少个朝代的兴衰,却逃不过21世纪推土机的魔爪。

  每部带有民族特色的电影都有一位智者或长者,这部电影也一样,娜沙迷路遇到好心的老婆婆,老婆婆告诉她转世为人就像米粒穿针一样来之不易。每个民族总会独特哲学思想和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就这样以口授寓言的方式代代相传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被深深地迷住了 ,有句话说“有没有一种美,让你想流泪?”我想说,这就是一部美得让我想要流泪的电影。影片中,娜沙和妹妹的对话,娜沙和妈妈的对话,爸爸妈妈的对话,娜沙对弟弟的照顾,童年记忆一次次的被唤醒,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写于2012年11月15日

  《小黄狗的窝》影评(四):事关时间,无关忧伤

  一部很淡的片子,但是并不是寡然无味。里面无所谓演员,只有蒙古草原上生活的目光粗朴脸颊吹得泛红的一群人们,老人、爸爸妈妈、上学的小孩,光屁股的小孩,还有一条石洞里捡来的小狗。

  传闻说它可能是跟狼一起长大的。村子里已经有羊被咬死了,小黄狗对死尸的兴趣,让爸爸决定扔掉它。大女儿不肯,几经周折藏着,还是被爸爸发现了。迁移到下一处水草的时候,小黄狗被坚决的锁在木桩上,直到爸爸赶来找到被小黄狗从秃鹫嘴下救出的小儿子......

  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如果换个导演来拍的话,欧美人,可能是《莱茜》或者《狼犬罗伊》,中国人,也许就是《神犬赛虎》。

  还好不是。

  它只讲了一个草原的家庭,又不小心也讲了一大片草原的历史。镜头里大风簌簌的吹着草头,阳光灿烂的晒着河流羊群,娜萨尔嘴里念念叨叨的拣着牛粪,老人笑呵呵的讲着小黄狗的传说......这是过去。爸爸突突叫着的摩托,妈妈不小心被烫化的水瓢,娜萨尔的会叫会跳的小狗玩具,是现在。镜头最后,大轮车上的一家人政府投票宣传迎面而来,大家互望了一下,尘土飞扬,各自前行。这一幕颇隐射有些蒙古社会现状的意味,变革与民众之间若有若无的隔阂?不大了结,不好乱下定论。

  大多数人应该跟我一样,看见的是草原、牛羊、蒙古的小眼睛和红脸颊。于是,心底对草原的冲动又高涨起来,并且容易再来点小资式的忧伤。反对忧伤。这片古老遥远土地,其实于草原外的人无关,她美丽却也贫瘠,上面印满的是先人、后继者艰辛的车辙,说的是他们生生死死的故事,唱的是时间古老悠长的歌。

  片中老人向碗中泼下米粒,落在针尖上,说明前世是人,针尖外则不是。

  投胎做人,很难。

  《小黄狗的窝》影评(五):恰似你的温柔

  《小黄狗的窝》一共看了两遍,还准备再看几遍。因为实在喜欢导演镜头下面那个世界。也因为,我也经历了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而这个求学德国的专业导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温柔的情怀,向我们展现了那样一个淳朴干净的世界。对于导演的这份温柔,我能回报的,唯有些许文字

  故事简单纯净,小孩和小狗,小孩和父母,牧民和草原,牧民和城市,游牧民族和现代文明,这对对关系之间冲突,和解,在温安静的镜头里各自静默无语,只是留给观众无限的忧思,这忧思却又不知从何谈起。

  毫无疑问,这位蒙古女导演对草原充满眷恋,因为她镜头下的草原如此美丽,没有尽头的蓝天,没有尽头的碧绿草原,形态各异白云清澈的河流,连绵起伏的远山,连暴雨在她那里也充满诗意。一方水土养一方儿女,这样的草原,生养的人儿,必定是淳朴的,简单的,接近原生的,因为他们距离土地和自然如此之近。电影给我了错觉,孩子和小狗是一样的,他们可以以成人听不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之间似乎有灵性存在。电影里还有的父母子女之爱,娜莎放假回来爸爸替她穿衣服看她的作业,妈妈经常有的亲吻,爸爸去赶集买回来电子狗玩具给小孩玩,这些小细节,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真实的发生过。

  我认为导演并不仅仅想讴歌或是展现游牧民族的淳朴生存状态,还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在其间,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游牧民族的挽歌”,我深以为然,孩子对城市和高楼的态度,爸妈对城市的谈论,以及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娜莎一家人赶着羊群,向远方走去,大汽车霸道地驶过,喇叭里面喊着什么“选举”,羊群受到惊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然后各自散去。也许导演并无此意,可我还是从心底里流淌出不舍。他们转场的时候,爸爸妈妈向草原敬酒,感谢他们的恩赐,妈妈经常因唱的那首大地之母的歌儿,这些全部展现出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激和敬畏,反观现在,太多的人一味从自然索取,打着文明的旗号肆意地践踏自然,失了那份敬畏和感激之心。

  这是一部好电影。以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作结: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里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小黄狗的窝》影评(六):小黄狗的窝,温暖的故事

  如果有一种语言能够唤醒我沉睡的心灵,那就是她;如果有一个声音能够让我找到童年的纯真,那也是她;如果有一种回忆能够让我温暖,那一定是她。。。

  《小黄狗的窝》—最温暖的电影

  《小黄狗的窝》那缓缓流淌的情节将我的思绪不知不觉带回了遥远的童年:曾经的欢笑、泪水、故事、游戏,还有伙伴。。。;母语的韵律就象母乳的芬芳,把我的眼眶用泪水填满,令我积蓄已久的情绪象泉眼里的泉水汩汩流出;一个个已经支离破碎的片断在这个寂静的夜晚被这部电影神奇地重新拼凑成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画面。

  这是一部情节很平淡的影片,但平淡得让人觉得温暖;影片中的生活片段是每个蒙古人都非常熟悉的,对于我来说是再亲切不过了,在背井离乡多年后重温这延续了千年的生活,实在令人唏嘘。片中人物流露出的质朴情感,象一阵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叩击着我已经紧闭多年的心门,那里肯定已经荒草丛生了。于是,我抛弃了早已驾轻就熟的套路,什么拍摄手法、故事内涵,人物性格特点还有什么时代背景,全见鬼吧。我那一刻做的,而且只能做的,就是被影片娓娓道来的风格俘虏,安静的坐着,享受影片带给我的回忆和感动,任眼泪慢慢滑过我的脸颊。。。渐渐地,画面中那些晃动的身影终于和我脑海中的形象一一重合了,片中那拾牛粪的小女孩分明是我那个任性而聪明的姐姐,我仿佛又看到她狡黠的向我眨着眼睛、倔强的咬着自己的嘴唇,挥着她的拳头向我示威。。。看着小女孩认真的拾着牛粪,却不小心的把牛粪一个个扔到粪筐外面的时候,我一定是忍不住笑了,姐姐啊,还记得你每次接我放学,我们一起玩的游戏吗?当弟弟爬上姐姐们的床,咬姐姐胳膊的时候,我一定觉得嘴里咸咸的,还记得我们打得不可开交,只是为了一个面包吗?当小女孩好奇的注视着山上的狼洞,并且毫不犹豫的钻进去的时候,我的心一定揪了起来,我那天生就是冒险家的姐姐,还记得自己如何勇敢的“上天入地”吗?就这样,我仿佛穿过时空隧道,然后就在旁边注视着这一切发生一样,注视着自己的成长,也注视着故事中小姐妹们的成长,微笑着、安静地沉浸在整个影片塑造的氛围当中。。。

  随着故事的发展,片中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他们朴实无华的表演让我感觉他们就是我童年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深明道理的母亲、慈祥的老额吉。。。那个信佛的老额吉,她的一举一动让我看见了我逝去的奶奶,她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讲着道理,还有她无穷无尽的故事,信手拈来的寓言(那是多么深刻的寓言,因为他们就取材于辽阔的草原),就象那个老额吉讲的一样生动:来生做人比让米粒停在针尖上还难,所以人的生命才那么珍贵。影片的故事越来越接近高潮,我反倒越来越平静:虽然在转场的时候,父亲遗弃了小女孩捡来的小狗,但我不遗憾难过,因为我知道蒙古人根本离不开狗;当小弟弟被秃鹫们包围的时候我也不紧张害怕,因为小狗在他的身边,蒙古人知道狗对主人的忠诚;小狗会回到巴朝鲁一家的身边,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家人,就象片中妈妈说的,小狗来到他们家是注定的,是一种缘分。

  故事就象我熟悉的那样,以平淡开头,又在平淡的生活场景中结束。然而此时,我却被震撼了,这曾经唾手可得、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现在对于我来说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电影给了我回忆,却也提醒我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自己。那么此时我胸中氤氲的情感是什么?是伤感是遗憾吗?好象都不是。祖祖辈辈,我们不停的迁徙,早已习惯了被另一片土地慷慨的收留;无数次的离开并不是因为钟意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天地。现实中的我,就象片中逐水草而牧的一家人一样,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牧场”,背井离乡,不断远离,远离再远离。这就是祖祖辈辈流淌在我们血管里面的不安分的、奔放的血液。记得小时侯,躺在奶奶的怀里,听她对我讲:“快快长大,小鸟变成雄鹰,就要远走高飞。”是啊,远走高飞,我已经远离我的故土,远离我的民族,远离了我的童年和我的亲情,感谢《小黄狗的窝》又把我带回了无忧无虑、充满温暖的童年。

  将此文献给我的姐姐,还有:

  愿我远在天上的爷爷奶奶吉祥如意,还有乌力吉巴雅尔和桑都楞叔叔,我也想念你们。

  《小黄狗的窝》影评(七):无题

  晚上回到住处, 由于室友不在, 无法进到卧室, 只好在客厅看电视. 正好碰上6套放映小黄狗的窝. 前两周刚看过哭泣的骆驼, 于是就坚持看了下去.

  影片中的小狗很是特别, 白色的毛, 脸的中有一道黑色.

  可能是中文配音的缘故, 感觉蒙古人的日常对话很是有趣, 都是"什么还好吧的句式", 比如牲畜还好吧, 打猎好好吧.

  有些惊讶, 娜莎那么小可以一个人去骑马放牧.

  同时大人们的意见总是那么惊人的一致, 小时候我前方百计的去养鸽子, 但总是被妈妈, 被祖父阻挠, 比如鸽子不像鸡, 可以下蛋, 比如鸽子会拉屎到邻居家晾晒的衣服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