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午夜守门人》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午夜守门人》经典影评10篇

2018-01-25 20:5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午夜守门人》经典影评10篇

  《午夜守门人》是一部由莉莉安娜·卡瓦尼执导,德克·博加德 / 夏洛特·兰普林 / 菲利普·勒鲁瓦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犯罪 / 情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夜守门人》影评(一):狗屎一般

  剧情转折不愠不火 略显平淡 镜头设置无甚张力 剪辑平庸

  整部片子和战争几乎无关 纳粹只是一个背景身份 或许导演可以通过男女主角身份的极大差异获得兴奋感和变异的美感

  因为这段略带羞耻感的爱情(或许只是性冲动) 男主角 身为一个纳粹军官 竟然获得了同情 被赋予了光环 甚至战争和种种屠杀罪恶也被淡化美化了 这种美化是没有任何原因 没有任何逻辑

  这个导演费了一番功夫 拍了一部狗屎一样的片子

  《午夜守门人》影评(二):摘抄相关。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如果你到女人那里去,不要忘记带上你的鞭子。”

  萨德(描写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导致的社会丑闻而出名):“我告诉过你:进到女人心里去的唯一途径就是折磨她。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事了。”

  金赛研究中心对认定大多数女性喜欢受虐的男性的忠告的忠告:“除非你很仔细地挑选你的性伴侣,否则你恐怕要花不少时间警察、律师和法庭上。”

  福柯说虐恋:“为这一实践赋予的概念不像爱的概念那样久远;它是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精确地说,出现于18世纪末。它造成了西方想象力的一次最伟大的转变:向心灵的谵妄状态的非理性转变。”

  卢安奇《娼妓的对话》:“若一个男子对他的情人没有拳足交加过,没有抓破过头发,撕破过衣服,这人还没有真正经验到什么是恋爱。”

  仇恨的厮打突然变成失控的性爱

  虐恋是暴力还是爱?无法界定?比死亡更冷。

  二战集中营里的虐恋应该是一种典型,与斯症结合起来研究。

  待补充。

  《午夜守门人》影评(三):作为反抗武器肉体 ----- 午夜守门人

  1957年,当年从纳粹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姑娘露西亚跟着指挥家丈夫巡回演出,从美国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在下榻的酒店,露西亚非常震惊地发现,酒店的夜班门房就是当年集中营里的纳粹军官马克斯。在集中营里,露西亚是马克斯的性奴,但同时也是他的情人。马克斯也发现了面前的这个贵妇人正是自己一直不能忘怀的露西亚。他趁露西亚丈夫前往德国法兰克福期间,来到露西亚的房间,与之重合,随后将露西亚转移到自己的公寓。露西亚丈夫因为妻子失踪报警。马克斯所属纳粹余孽小团体也在寻找露西亚,欲将之干掉,因为她是揭露纳粹暴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证人。马克斯拒绝向同伙交出露西亚,也不能向警方求援。他和露西亚被困在公寓里,食物一天比一天少,体力也一天比一天消耗得厉害。最后,走投无路的两人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逃出公寓,但双双被纳粹团伙击毙。

  《午夜守门人》是一部让人恶心的虐恋影片,同时也蕴涵着对世界深刻揭示。露西亚和马克斯的畸形爱恋,即是纳粹的残忍表象,又蕴涵着二人内心的齿合----马克斯在露西亚身上找到了最佳的发泄点,露西亚则甘愿受虐。这种带有体温的虐待方式在冰冷的集中营中被反衬了出来,让他们不像是敌人,而更像热恋中的情人,在罪与性的纠缠中提炼起了纯洁感情。 所以,当露西亚在旅店里和逃脱惩罚的纳粹军官马克斯再遇,她那惊恐的眼神里闪烁着对于往事的不堪记忆还有着羞辱和快感交杂的复杂心境。痛感和快感的同一性让人性的世界变得微妙起来。

  痛苦快乐总被认为是截然两事,但我们的生活里,却常有以痛苦为快乐的经验。如罗马诗人卢克里梯乌斯说的:“从岸上目击一个不幸的水手在波涛中和死神搏斗,是有甜蜜趣味的,这倒不是我们对别人幸灾乐祸,乃是因为自己脱然于灾祸之外,不免觉得庆幸。” 从痛苦的悲观接踵而至的快感,用一个准确的词表示就是----“痛快” 。深悟此道之人往往以痛苦加人作为恋爱的表示,如希腊讽刺作家卢欣在《娼妓的对话》里教一个女人说:“若一个男子对他的情人没有拳足交加过;没有抓断过头发,撕破过衣服。这人还没有真正经验到什么是恋爱。”

  英国人埃利斯在《性心理学》中对此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不妨假定一件乐器是有知觉的,而乐人在吹弹拨弄的时候是可以教乐器感觉到痛苦的......音乐的快感就是以痛苦加于乐器的快感,而音乐对于情绪发生影响即从所加于乐器的痛苦中来;......乐人原不想教乐器感受痛苦,但为了获取音乐的快感,他不能不吹弹拨弄,并且很使劲地吹弹拨弄。施虐恋者的情形也正复如此。”

  然而“性虐待”只是本片的一个透镜,通过它,我们可以看见人性复杂和历史深度

  影片中的经典场景----露西亚在俱乐部中演唱,艰涩冗长的提琴声带给观众一种如钝刀切割般的痛苦感,舞台四周是戴着统一面具的纳粹军官(一个个一模一样的"Person"而不是"Individual"),露西亚不断做出挑衅动作,面具下的人则尽情享受其“施虐”。威尔海姆·赖希在《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中对“性压抑的社会功能”作了以下解释:“性压制加强了政治反动势力,并使群众个体成为消极的和非政治的,而且,它还在人的性格解构中产生了第二种力量----一种积极支持权威主义秩序的人为兴趣。如果由于性压抑的过程,性得不到满足,那么性就要寻求各种各样的替代式的满足。” 而根据埃利斯在《性心理学》对“虐恋”的定义:“虐恋的行为----无论是施的或受的,也无论是真实的、模拟的、象征的、以至于仅仅属于想像的----在发展成熟之后,也可以成为满足性冲动的一种方法,而充其极,也可以不用性的交合,而获取解欲的效用。” 演出结束,他们递给露西亚一个盒子,里面装有一个刚砍下的人头。露西亚惊慌失色,纳粹们则摘下面具,露出满足的笑容。杀戮替代了身体,成为了泄欲的极端出口。

  战后的露西亚来到美国,作为指挥家的妻子,过着另一种被社会意识形态秩序化的生活。“性秩序是一种阶级记忆”。集中营里的虐恋经历长久地留在露西亚的记忆深处,如一剂鸦片汀,麻痹她对战时大屠杀的后怕和慰藉现实生活中欲望迷失。当露西亚再次看到马克斯之时,既是她受虐本性的再度回归之时。“痛苦和快感交织”的集中营体验,由二人在公寓中的受困情景得以再现----食物一天比一天少,体力也一天比一天消耗得厉害,门外是是无处不在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意识形态。此时唯有身体残存着自由主义的一切可能。身体作为唯一可以突破这个世界历史记忆与阶级政治的工具,是反抗社会秩序的唯一武器。 如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让世界走向毁灭,这是唯一的政治。”

  影片以马克斯和露西亚的双双死亡作为结局,是二人借由身体完成了对秩序的反抗,以及对于自我灵魂的解放。

  《午夜守门人》影评(四):这并不正常的爱情啊,被人们称之为虐恋。

  看过这样一部影片,我想任谁也不能安然入睡,对于这段时间经受了种种煎熬的我来说,更是如此。每每夜深,当过去的一幕幕回放,心中的痛苦和快乐分别被放至无限大,于是快乐的更快乐,痛苦的更痛苦,使我无法承受。偶然看到这部影片,虽然头脑仍是混沌的一片,但似有根针非刺破这混沌,露点头出来,使我写点什么,才能释放我的痛苦。

  王菲的那首《流年》中唱到:“留不住算不出流年,哪一年让一生改变。”平静的生活可以在一瞬间被打破,当目光再次相对的时候,心里纷飞的是过去的痛苦,还是快乐?纵然不愿再回顾,纵然愿一切结束不重现,但那一刻身在梦中还是现实里早已让人无法分清。

  时光穿梭了,在一个又一个的片段回忆之中,逐渐清晰的不仅仅是痛苦,再次鲜明的还有肉体的记忆。我始终相信,这才是一种更为真实的感觉,不似梦、不似事件,让人感觉抓不住什么,唯有触摸过的肉体的记忆,清晰而忠实的让你知道什么是痛苦和快乐。当肉体上的记忆因挣扎反抗的接触而唤醒之后,才发现生活不过是一个圆,起点又回到终点

  纳粹的礼物——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在经过了她肉身的歌舞盛宴之后呈上。他说这不是一个淫荡的故事,而是一个圣经的故事。看到这里,我笑了,是啊,不管是谁,天使还是魔鬼,都觉得自己的爱情纯洁而美好。如我们现实的人,不都以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爱情是最独特最美好的吗?其实,故事还是老的故事,只是主角不停变换而已。到最后发现,自己曾以为的举世无双,不过都是平平常常。电影中的他们却的确是举世无双的,有谁可以抵挡生的诱惑,以死来证明不过是一场肉体的游戏呢?我想,你不可以,我也不可以,毕竟我们是太世俗不过的人了。

  “我爱你”,代价沉重了,现在的人们早已经习惯逃脱这样爱的束缚。不要说他是施虐的,而她是受虐的,他们心理变态了才体会最高的肉体上和谐的快乐。社会的动荡使得他们无法正常的相爱,他们只有在一场又一场的游戏中,体会自己的快乐,当快乐如此清晰的时候,我不由得怀疑他们那时就有了爱情。当他举手打她时,她并不退缩,她知道后面他要说——我爱你。她是知道他的爱的,否则怎会如此坚定的与他相守到最后一刻?或许当初分离时并未曾体会,而现在的再次相逢,点燃了肉体的记忆之后,却使爱更为清晰。

  此时,我真的茫然了,爱情的基础是什么呢?是精神的快乐抑或是肉体的快乐?这使我想起失乐园中的最后一幕:她说:38岁的夏天,我与你相遇坠入爱河。他说:50岁时,我第一次为一个女人倾心。她说:38岁的冬天,我与你一起,永远在一起。他说:永远在一起。……于是一切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还有生命,用彼此不能分开的姿势相拥而亡,有多少相爱的人有这样的勇气?生不能尽欢,死也要幸福极致

  记得,有一个朋友对我说“我的心总是跳动着,却不曾为我,是为着那个我深爱的人,那么他是否知道活着的我是为他而生呢?我只怕找错了对象,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笑话。”于是,她至今未为她的感情找一个支点。电影中的他们,都找到了值得的人吧?最后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向世人证明了他们的爱情

  这并不正常的爱情啊,被人们称之为虐恋。

  《午夜守门人》影评(五):电影如何处理魔鬼般的欲望以及死

  作为电影问题重重。

  首先,节奏的衔接不够犀利,尤其是在回忆集中营和“现在时”的衔接上。

  第二,结构冗长不够凝练——事实上完全可以抹掉集中营的那些镜头,就算是交代情节,战后的余孽聚会也足够了。

  第三是选角。导演有眼光,但拍摄下来却完全没能发挥出模特(兰普林)的优势来。另外,博加德选错了。他非常不适合党卫军军官这一角色(从形象气质上就不合适)。女主角倒是选的极好。

  电影在创造超越界限的欲望的时候,容易用力过度——也就是全方位的,不遗余力表现那种(着了魔的)欲望的力量。但,既然是超出界限的欲望,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就一定要加以克制——不是为了符合中庸,而是为了平衡形式的头重脚轻。本片就是轻重失衡的典型:集中营段落和最后困居和桥上死亡段落,形如两极般把电影的外在形式撕裂开来。

  可以看出,在处理情感的前后逆转上,影片被截为两截。欲望的内容溢出了形式的张力平面,所以,最后死的那样草率、匆忙模糊

  大体来讲,如果作品需要在最后引入死亡作为终结,必须要具有轻盈之姿,好来抵消死的沉重。包括福克纳也是如此——尽管他写痛苦,但绝不把痛苦变作沉重。

  因此,本片在形式上的不足,使得整体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完全可以取消集中营这样的背景因素,而只集中于“虐恋”嘛)。

  《午夜守门人》影评(六):这是个彪悍的女人

  莉莉安娜卡瓦尼,这个看起来深情款款的名字却来自于一个相当彪悍的女人,这个彪悍与凯瑟琳布莱亚不一样,后者是凶狠,而前者是勇猛,后者面容中目露凶光,而卡瓦尼则是深刻有力的尖辣。

  说起来也许不信,卡瓦尼拍的最多的电影,都与两项东西有关,一是纳粹,一是性虐待。拍纳粹本来倒是没有什么,拍SM就有点什么不正常了, 1974年,卡瓦尼拍出了她最有名的一部电影《午夜守门人》,而这部电影,在史上引起来无数的争议,注定,从女人对待的眼光去拍一部这样的的电影,心理是十分复杂的,如果说更多的人是从谴责,愤怒甚至是漫骂的心态去看待纳粹战争的话,那么卡瓦尼,就是从人本身深处的情感(也许这种情感是非理性的),去更公正,更合理的看待这个历史。在这部电影中,纳粹只不过是背景,不是重点。复杂,恍惚,甚至变态的人类情感,才是卡瓦尼想要表达的。

  卡瓦尼在电影中没有指责或是偏袒任何人,她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去讲好这个故事,完全不去理会故事背后的道德意义和社会意义。卡瓦尼的态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亦正亦邪的,在当时,从来没有人敢在二战的迫害者的身上穿上享受虐待以及堕落的环圈。这样说白了,用卡瓦尼的说法就是:就是牺牲者,也是有罪恶的。

  《午夜看门人》的海报我很喜欢,在这张极其煸情AND艳情的封面上,红白底嵌成一个纳粹的标志,露西娅穿着黑色的吊带裤,上半身一丝不挂,黑色的皮手套,黑得锃亮的纳粹军官帽,在这个女人的脸上,是一种极尽挑情的面容,嘴角微微上跷,带着一点蔑视的眼神就这样盯着看海报的你看个不停,三更半夜,多看几眼这海报,心里绝对发苏(不是这个苏?)。

  起初看到这部电影,确实是冲着着海上的被露西娅遮住的胸部去的,而且女主角脸方方正正,跟咱东方人差不多去,不似其他的外国人长得歪瓜裂枣似的,那时老夫还青春年少,没有接触过此类的感情发达方式,电影让我知道了,鞭子除了打马之外,还能打人,而且被打的人嘴里还要噢也一下,表示其很爽!

  对于电影中的爱情(暂且表为这个),个人态度是很很很不可思议的,SM的电影看得多了(主要后来看过N多小日本的),直到现在,也还是不能理解的,如果有人打我,哪怕是莫文蔚这样的女人,我也会踹回她几脚的。不过,有时候,那种彻心透骨的胃痛倒是蛮令人快感的,可是,哪个女人有那么厉害,可以让我的胃痛呢?

  :之后的很多年,卡瓦尼还拍过《超越善恶》《柏林内部〉等等诸如此类的二战片,这些我都没看过,倒是看过她之后90年代拍的另一部商业片〈瑞普利的游戏〉第三部,印象中没错的话,那应该是马尔科维奇主演的那部。

  《午夜守门人》影评(七):被审判的人和爱情

  最初对午夜守门人的质疑,是其内容混淆了社会公推的某些价值标准。曾经有人说,这种东西,只有不明是非不辨正邪的女人才会拍得出来。女人是否就不明是非不辨正邪?这当然是谬论。但女人在面对一个问题,特别是情爱问题上,很容易致力于情爱本身而漠视其他,甚至漠视根本,比如张爱玲之于胡兰成就是如此。

  其实,Liliana Cavani在电影中的倾向还是很明确的。她对马克斯这个人物描述的轮廓很分明:残暴、变态、阴郁。他对露西亚的情感,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占有和把玩的情感,只是这种情感的强度很大,大得有点像是爱情了。而露西亚这个人物,在她身上没有受害者的仇恨和羞辱。她非常恍惚,在恍惚中迷恋着一种被损害被虐待的病态的快感。她也没有爱情,她的身上只有一种非理性的情欲。露西亚这个人物应该是成立的,一个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女人,神志混乱,丧失基本的认知能力,这是完全可能的。凯文尼最后让被邪恶控制并发了狂的两个人死于来自邪恶一方的子弹,寓意也是非常明确的。

  在人类社会的约定成俗的某些公理面前,有些人永远是不会被原谅的,比如马克斯,不管他们有怎样的个人原因;由此推论,对这些不能被原谅的人的爱慕,也是不能被原谅的,也不管其中有着怎样的情感上的理由。面对历史,很多时候必须简化,必须将复杂的人性用一种明确的道德准则来判断,这样才能除去多余的枝蔓,不让其遮蔽主干。我想,当年,舆论对于《午夜守门人》的批判就是基于这个态度;只是,现在看来,当年对凯文尼的态度有点过激,有点误解了。

  《午夜守门人》影评(八):缘由爱

  为什么MAX会一直忘不了身为战犯的LUCIA?

  为什么LUCIA会为了MAX背弃已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丈夫?

  为什么MAX要通过SM的方式来表达他对LUCIA的感情?

  为什么LUCIA心甘情愿地活在他的身边?

  是的,我们有太多的为什么要问。

  就连MAX说完那句我爱你之后也要发一顿脾气实在令深处正常社会关系的人类感到匪夷所思。

  如果非要找个答案或理由用以解释所有的一切,那无非就是一个字——爱。

  此爱来得更激烈,来得更疯狂,来得更不顾一切!

  为了此爱可以丢弃世界,舍弃生命,只为接近最真实的人性。

  当虐文大行其道之时,早在1974年的The Night Porter更为淋漓尽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二战时期的特殊爱情故事。相比平常,同情来得更悄然,亦如男女主人公相遇的安排,无声又无息,然而命中注定我爱你。“do u remember my little girl?"

  我喜欢扮演LUCIA的夏洛特眼中透露的那种目光,魅惑而臣服,让任何男人都难以抗拒。虽然身为水瓶座的她,却给我天蝎座女人的感觉。那种美,不是谁都能拥有的。我也喜欢LUCIA喜欢挑战MAX的地位,当MAX大声吼道”don't touch" "don't laugh",我就知道MAX的无能为力只因为他爱上一个比他高一等水平的对手。

  MAX对LUCIA的爱是勇敢的,一开始的害怕那是因为他希望能和LUCIA共度此生,人类都是因为有了希望而害怕和恐惧未来。而LUCIA对MAX的爱是具有攻击性的,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LUCIA掌握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因她始由她终。

  最后的最后,爱让MAX和LUCIA不再惧怕任何事任何人,包括死亡,他们宁愿选择两人共同搀扶享受外面世界的空气和阳光。

  原来死亡,在爱的面前也会变得无足轻重。

  《午夜守门人》影评(九):像老鼠一样,像另一只老鼠一样

  纳粹,纳粹,这个念起来那么好听的词汇,现在却是变态的化身,是邪恶、屠杀的代名词。可是,它念起来多么好听,纳粹,纳粹。多好的一个词,但它代表了丑陋的一切,它长的显然与“龌龊”“ 邋遢”“旮旯”“尴尬”这些看着就不舒服的词汇不同,纳粹,念起来简直比国粹还要美。这就是一个词语的魅力和不幸,我们不再将罪恶的过去清晰铭记,我们将仇恨和教训转嫁为一个符号的承载。

  就像当我们说到历史,其实不是在说那些真实发生过的往事,而是说的一门叫历史学的教材,一种对历史的纪录,这种复制品式的纪录,的确,如有人说的:“就像一个任人打扮小姑娘”或“谁都可以搞一下的婊子”。词语,看似简单的词语,却像一个迷宫,负载了人类的罪与罚,红与黑,思与在。词语有自己的成长史,当我们看到“秦烩”这两个简单的字,心底也许涌起对他的愤恨和对岳元帅的怀念,可它们不过是个词。有人说名字不过是个符号,看来没那么简单,真实的人死去了消失了,留下词语代表他们承受赞扬歌颂或诟病唾骂,词语变成了他们本身。

  上面的纯属乱七八糟的胡思乱想。在一个上午看完了《午夜守门人》,有那么一瞬间就想到上面的东西。关于纳粹,关于大屠杀,关于集中营,当真实的灾难事件成为过去,人们将其作为“精神事件”进行了大量研究,阿多诺说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可耻的)。这句话很多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我的感受是:诗作为人类最先发明的文学样式,它承担了太多功能,但大屠杀证明了诗的无力,除了抚慰受伤的、卑微的心灵,面对枪炮、、坦克、毒气室这些文明时代的现代发明诗多么苍白,一首诗的感化远不及一颗原子弹的破坏。

  而最可怜的情况是我们转过身就忘记了曾经的屠杀,像阿Q一样,来一声痛快的国骂就完事了,这样死者就失去了意义。我们知道,关于纳粹之后,西方进行了大量的反思,有集中营亲历者如诺奖获得者维塞尔的《夜》的讲述,有众多学者如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等大屠杀研究三部曲,有众多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师》这样的关于纳粹的电影。总之,在对待大屠杀这件事上,东方人保持了一贯的异想天开,与西方人的探索精神相映成趣。

  同样是二战一部分的南京大屠杀,制造者遮遮掩掩胡乱造谣,受害者重新过起快乐而平凡的日子,仿佛没有发生过,前几日,外国人弄了个影片,让中国人好好地哭了一把,擦干眼泪也就完了,顶多又骂两句狗日的小日本,然后去买日本货,这不仅是日本的问题,也不仅是国人的灾难,这是人类史的伤疤。现在人们忙着反思鲁迅呢,这个世界太好玩,鲁迅先生刻画了一个阿Q批判愚昧的奴性,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每个人都有点阿Q精神,全世界的人都有点阿Q精神,连鲁迅也有点阿Q精神的嘛,文学的典型性与普遍性,三下五除二,大家就平等了,卧草泥马,这种言论快赶上哥伦布的发现了,真伟大这群人。

  不管什么事,只要认真对待了,不管正反,都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就怕下三烂、不要脸、小家子气,就怕一种跟我无关的姿态。《午夜守门人》是从反面入手的,二战结束了,纳粹作为整体被打垮了,欧洲解放了,人类得救了。但还有一些纳粹的余党,脱下带着鹰图案的制服,像平常人一样开始工作,他们中有的人保持着过去的傲慢(据说纳粹战俘走路的姿势都很高傲),贼心不死,他们有自己的小组织,暗地里销毁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和证人,他们叫嚣“战争没有结束”,梦想着回到过去,这当然不可能。

  他们中也有另一些人,不敢面对阳光,阳光让他们觉得羞耻,他们像老鼠一样上夜班。比如片中这个叫马克斯的家伙,旅馆的午夜守门人,白天闭门不出,晚上上夜班,在黑暗中的度日。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纳粹年代的受害者也是老相好。女人的出现牵扯出好多故事,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重新相遇,一种有点变态的爱并没有随时间流逝,这个当初乳房刚刚隆起的瘦弱女孩,现在是一个音乐指挥家体面的妻子,她依然瘦。在丈夫去外地演出时,她谎称去纽约,然后搬去马克斯家中,死心塌地,饿得要死,直到两人最后走上大桥,两声枪响,他们倒地。

  罪孽的深处开着花,就像一堆钉子中间的一根火柴,爱无处不在,也不尽相同。纳粹的变态闻名遐迩,极端的描述如《索多玛120天》,在极其恶心的表面下,只有一个问题,当一切约束都不存在了,你会干什么呢?当你可以为所欲为,平时只是在心中偶尔闪现的怪念头,你会不会付诸实践呢?有没有可能,当一切约束都没有了?就像我们的人曾经对待知识分子那样,用石头砸死自己的老师,披着时代合法的外衣?

  个人无疑是自由的本体,更是制度的单细胞。当一个制度遇到问题,个人就像机器一样顺势运转。大屠杀就是这样,应用的全是文明的产物,有条不紊的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屠杀焚烧,这才令人发指。一切都冷冰冰的进行,人好像丧失了感情。其实,当他们回到自己家中,他们也是温柔的丈夫、尊敬的父亲,他们和蔼得体。为何在另一个地方他们摇身成为机器一般的杀人工具?个人是有感情的,马克思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但个人在某种制度下可能干出莫名其妙的事情。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看完了《午夜守门人》,像片中的阴暗,心情也变得沮丧阴郁起来。一个老鼠和另一只老鼠的爱,地下的爱,走出门就死掉的爱,无法在阳光下立足的爱,也是爱的一种,而谁是背后遮挡住光照的黑手呢。人,真是种复杂的动物。动物界也有相互撕咬打斗得场面,但没有一种动物像人类这样大规模的自相残杀。纵观人类史,和平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战争莫名其妙就发生了,而且从部落的、民族的扩展到国家、国际的战争,难道这是人类自然选择的淘汰规则?奥斯威辛之后,区域的战火也从未停止。多少人在黑暗中,像老鼠一样生活,像另一只老鼠一样生活。

  《午夜守门人》影评(十):和情色无关

  导演带给我们的不是情和色,而是战争带给人性深深的创伤。尽管已经是和平时代,尽管战争早已离开了生活,可是这些被纳粹洗了脑的战争狂人依然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依然穿着笔挺的制服,依然书着一丝不苟的油头,依然有些建制严密的特务体系。好像世界依然是他们的。而从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女子,却无法融入正常的世界中。影片最后男主女主在正常的社会中已经无法找到自我,他们的思想和意思永远被禁锢在那个可怕的世界中,他们穿上逝去的衣服,向着必死的道路,冷漠的走去。在和平年代依然无法忘记集中营中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下贱事情。纳粹把这种恐怖的记忆深深植入被害人们的大脑中。以至于纳粹党本身也无法脱离这恐怖的思维禁锢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