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气球》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红气球》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1-31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气球》是一部由艾尔伯特·拉摩里斯执导,Pascal Lamorisse / Georges Sellier / Vladimir Popo主演的一部家庭 / 奇幻 / 短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气球》观后感(一):一部黑暗童话 或者一次明亮残忍

  一直到最后一分钟之前 我都以为这是一个美好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过马路小男孩突然退后了一步 回过身牵起红气球 再继续走

  以及在那些调皮孩子们想要用弹弓打破气球时 被制住的小男孩大喊“Va t'en ! Ballon !”

  后来红气球慢慢瘪掉 我想 这个故事应该以小男孩为它大哭一场结束吧

  这也是一种天真温暖

  可最后 我看到那么多的气球飞了过来 前一秒还紧紧攥着破掉的红气球不肯撒手的小男孩

  也是一个回身就再也没有看红气球一眼

  其实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吧

  不用说这只是一个孤单孩子意识间去选择自己开心的方式

  我们也是一样的吧

  没有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 时间可以抹平一切深深浅浅的伤痕

  也许这听起来很残忍

  但不能否认这是生物与生俱来趋利避害本能

  我们不能有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失忆剧情

  所以我们会选择没心没肺地告诉自己可以不用在意

  如果被遗忘被抛下的他们会哭泣会难过

  我也不知道除了一句对不起以外还能做些什么

  但更多时候 如果感到自己被抛弃了被丢掉了

  也请只是伤心一会儿就够了

  就像那篇影评里写到的

  他不是小王子 你也不是玫瑰花 你又怎么能要求他记得你 把你当做独一无二的红气球呢

  新的世界在给他拥抱 他又怎能一直悲伤地坐在你身旁呢

  《红气球》观后感(二):起码我们还有梦

  (很久以前一些影评了...更像感受吧。)

  想了很久,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字眼作为这篇影评的标题。影片的内涵丰富,以至于放弃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部影片带来的思考都让我觉得可惜。影片的优秀之处很多,譬如摄影技术独具匠心的长镜头的使用,但本文主要关注影片的主题和视角,其它方面不再赘述。

  影片的主题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问题,尽管影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简单地说,一个孤独的男孩遇到了一只活泼热情的红气球,从此他们成为好朋友。但最终红气球被其它孩子抢走弄破了。正当小男孩在伤心时,从四面八方飞来了许多气球,带着小男孩飞向空中。而在影片中,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我想不仅仅只是这样一个甚至无甚曲折的故事。

  【孤独,是一种宿命

  在这个故事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是小男孩的孤独。

  影片摄于1956年的巴黎。在影片的开头,大片灰色无人的建筑布满整个画面,小男孩也穿着颜色阴暗衣着,暗示着男孩内心寂寞忧郁。男孩一个人走在街道上,一个人去上学,一个人逛集市,一个人压马路,一个人回那个高楼里只有一扇小小的窗户外界连接的家。学校中周围多是并不友好同学和不能理解自己的老师,甚至与家中亲人也没有多少交流。如果这一切没有红气球的陪伴,这该是一个多么孤独的男孩啊!但是,他是一个那么平凡、那么真实个体,在城市生活中,他并不是唯一的一个,而是许许多多孩子的缩影。其貌不扬,来自平凡的家庭,在普通的学校里学习,每天不断重复着。这几乎是大多数城市孩子的生活。在现实中,我们逃不掉这样的生活,逃不掉这样的孤独,甚至无处诉说。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楼,一个个衣着光鲜男女,但他们没有生命活力,与自己的世界没有交集。这种孤独或许是许多人所不能理解更无法言表的,但影片却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贴近生活的选材和真实的故事是影片最大的成功处之一。

  或许有人会反对我对影片关于“真实”的评价,因为这样一个人格化的气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我认为这个充满灵气、热情友爱的红气球只是一种象征。《红气球》第二段落,开始着力描写孩子和红气球的友谊:孩子从窗口将红气球放飞;孩子下楼,呼唤着气球,和气球一起去上学;孩子要牵着气球走,可顽皮的红气球却有意地躲闪着,一如调皮的小伙伴;孩子躲藏起来,趁红气球不注意,一把将它捉住;红气球和捉迷藏,它躲在门洞里,直待孩子四处寻找,它才钻了出来触摸孩子的头;孩子牵着气球上公车,红气球追着……红气球在此时完全等同于人,是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它可能是《多啦A梦》里机器猫,可能是《长发公主》的如瀑长发,可能是《小王子》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可能是《小公主》阁楼里的那群老鼠,可能是《蜡笔小新》家中的小白、《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洛基……甚至可能是我们儿时的朋友放学路上的伙伴……他们都在主人公孤独的岁月里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互相慰藉,给了彼此一段温暖的时光。每个人都有过孤独的旅程,而在这段路途中,我们用心铭记那个陪伴我们的人,或是用心渴望过这样的一个人,这个伴侣形象是真实的,这种隐于内心的感情是真实的。

  【自由,你我的向往

  1956年的法国,经历了二战的摧残,对思想的解放与自由有了更高的追求,而导演借助“红气球”这一形象,把人们渴望自由的想法隐晦地表达出来。公车不让小男孩带着气球,小男孩宁愿不坐车,和气球一起奔跑在马路上;妈妈把气球丢出窗户,气球没有离去;当小男孩被关在学校的屋子里,红气球不懈努力,使小男孩重获自由;小男孩不停地请求路人帮红气球打伞,唯独遇到士兵时气球摆脱了;妈妈带着小男孩和气球去教堂,最后被士兵赶出来……他们不受世俗、家庭、政府宗教压抑,追求自由,没有压迫,没有束缚

  灰暗的街道、砖瓦与红色的气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的红色使电影不至于压抑,由压抑转向光明;狭长的胡同里,一个步履蹒跚的路人挡住了追逐小男孩和红气球的坏孩子们;最后,在红气球破了之后,无数的气球全部聚集起来。尽管小男孩是瘦弱的,红气球也很弱小,但这一切都是希望,追逐自由的新希望不断诞生,暗示着自由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永不破灭。

  【纯真,可遇不可求】

  当小男孩把红气球交给学校的门房照料而门房接过了红气球,当雨中的路人一个个为红气球打伞,当商店里擦玻璃的伙计似乎在向红气球招手……看到这些片段,恐怕每个人都忍不住欣然微笑。而当看到学校里的老师不断地试图拽走红气球,男孩的妈妈尝试扔掉红气球,坏孩子们一次次地攻击红气球……想必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样感到遗憾。前者与后者的差异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怀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有人说纯净无暇的红气球同时也象征着一颗赤子之心。它活泼、热情、奔放、讲义气,而这些品质成人的世界里已经成了昂贵奢侈品。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已经没有多少人珍视这样一颗纯真的心,他们在人流中匆匆来往,经过红气球和小男孩时只是匆匆一瞥甚至是漠然无视,然后又继续着莽莽俗世。但我们也能看到,人群中还是有一部分人,肯给纯真一点呵护。我们无法苛求每一个人都能怀着这样的一颗心生活于俗世之中,但我们能随着影片的步伐感恩,感恩生活中乍现的纯真;去体味,体味潜藏在你我内心深处的童心。

  【尽管只是梦】

  影片的最后,红气球破了,小男孩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飞向了远方。尽管算不上是一个皆大欢喜结局,但我们仍看到了希望。

  影片是从谁的视角进行讲述的?是红气球?是小男孩?还是旁观者?我认为都不是。我认为这是小男孩的一个梦,他看着梦中的自己,同时体会着梦中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梦里他有心中最完美的“朋友”,度过了一段心想事成的时光。但梦的最后,红气球破了,梦也该醒了。当一切回到现实,红气球没有了,那段友谊也只好终止,孤独又回到了小男孩的身边。而这时从四面八方飞来了各色各样的气球,带着小男孩飞走。这是不是在暗示着,一个梦碎了,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梦,这世界还有很多很多跟我们做着相似的梦的人?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在曾经热映的影片《长江七号》。在故事的最后,复活的7仔带着它的伙伴们重返地球。尽管两部影片中两个孩子的际遇不同,但他们都做着相似的梦。

  无论如何,起码,我们还有梦。

  《红气球》观后感(三):她一直在

  一直喜爱侯孝贤的电影,不知几时看到杂志介绍他在拍一部名为《红气球2006》的电影,查阅资料的时候,便引出了一部1955年,法国导演艾伯特.拉摩里斯导演的,三十分钟的短篇《红气球》。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最佳导演提名,据说是打败了费里尼的《大路》,可见一斑。而且欣喜的是,能在当当上买到,这部片子。

  一个黄昏,把这部搁置很久的碟片,放进电脑

  斑驳的画面,旧日的电影,淡的色彩,小舞曲般的旋律在跳舞。

  小男孩,在路上偶遇一只红气球,那么的饱满、鲜艳、明朗。她一直跟随他,走小巷,去上课。但是回家后,却因为家里的不同意,家人把红气球从窗外放出去了。可,奇怪事情发生了,红气球不但没有飞走,反而一直盘旋在小男孩的窗门口。当小男孩发现,开窗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他们的语言,“看,我不会丢弃你的”“嗯,我知道,快进来吧”

  他上课的时候,红气球等他。躲避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捉捕。

  下雨的时候,小男孩,借用别人的伞下,给红气球遮雨,自己在伞外面微笑的勇敢的走。

  在路上,还偶遇到漂亮小女孩拿的蓝气球,两只气球贴近,温暖了一瞬间。

  红气球还会和他捉迷藏,男孩还会煞有介事的对着红气球说话,仿佛在说,“要乖,否则不和你玩了”

  稚嫩的男孩,纯真的心,温暖的心灵

  可是,淘气的同伴们,偷走了红气球,最终也把气球打破了。红气球,一点点褶皱下去,一点点失去光泽,仿佛在流眼泪

  男孩,失落的走过去,稚嫩的小手轻抚她。。。就在此刻,奇迹发生了,整个这巴黎小镇的气球,几乎全都不约而同的飞出来,挣脱了小孩子的手,挣脱了商店的橱窗,挣脱了家庭的欢闹,红得,蓝得,白的,绿得,黄的,粉的,橙色的,在神秘力量的指引下,都来到了小男孩的身边。

  最后的画面,所有的气球缠绕在一起,带着小男孩,飞向高空。那一刻,那么的美丽,美的令人心动,那么的淡然却有力量,令人感动

  很短的片子,几乎没有语言,看完后,静静坐在那,一动没动,和碟片封面的小男孩一阳,手托下巴,脑子里全是红气球。记忆漾开。

  其实,这红气球,就是我们的一个幻想童年的时候,当没有人陪你玩时,当被父母锁在家里的时候,当你一个人在家,孤独的望着窗外的时候,你会打心底渴望一个小仙女或是机器猫,擎天柱,阿童木,蓝精灵,之类的人物出现在你身边,保护你,爱护你,懂你说的话,陪你玩,不离不弃,宽容你的一切,可以任意的和她它说话,玩耍,哪怕是深夜,星星月亮上演故事的时候,你都需要她。

  孩子的世界,总是单纯的,不由想起,《变形金刚》里,小女孩在泳池边看到巨大的变形金刚,不害怕,反而单纯的问了一句你是牙仙吗?令人莞尔。还有一个影片,女孩子无论到哪里,都要带着她的兔子Mimizy. 我的瑞典老板也说过,每个小孩子,一定要在童年的时候拥有一只泰迪熊。诚然,正宗的泰迪熊,是很贵的,但是我明白他的意思,在父母不能陪伴你的时候,她可以在你身边。

  后来我又想,其实并不是童年,这一生,你时刻都是需要的,除了家人,爱恋的人,知心朋友,你心中还是需要一个能保护你,守护你,听你说话的,陪伴你的一个“红气球”。 只要你善良,内心充盈,不浮夸,积极,有颗宽容的心,一直懂得自己,善待自己,她亦不会离你而去,她一直在的。

  《红气球》观后感(四):关于巴黎的神圣纪录

  小男孩带着红气球在巴黎街头奔跑,有一条街是我认得的。它在蒙马特高地上,叫做维兰街,我看过关于这条街的一部纪录片。片子是在街被拆除以后拍的,所以没有电影资料,但是那个导演搜集了所有的关于这条街的照片,然后拼在一起,最后,真的就成了一整条街。男孩跑过时,那条街已经破败不堪,我想那时候它也已经在拆了。就是它的末尾有一排向上的阶梯通向另一个街区的那条。电影里巴黎的街道总是杂乱,像是刚起床未经梳妆的少女的发梢,弯弯曲曲,隐隐匿匿,像藏着心事。于是总也记不清哪条是哪条,看了一部称心的法国电影,就起誓要记住在里面出现的巴黎街道的形象,至于为什么要记住?我也说不清,是为了以后在另一部电影里再次看到它时的会心一笑,还是心里隐秘的巴黎情节的曲折流露?或者真的只是觉得好看。好看是怀疑不了的,镜头确实会美化,但摄影师们为什么总选择巴黎来美化?

  但遗憾的是,这条维兰街是现在我唯一的一次会心一笑。《天使爱美丽》里也出现了蒙马特高地,对这片高地最初的向往出现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巴黎公社的死守之地。但现在已经和《红气球》里面很不相同了,《天》里面的美化太明显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修饰过的巴黎,广角镜下,什么都变得华丽起来。现在的巴黎老城街道,也在勒鲁什的《我最好的朋友》里面出现很多,那位的士司机对每条街的历史都如数家珍。这是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比如带一个外地朋友来北京逛,鸟巢和水立方就显得有些寒碜。

  还有候麦的《面包店女孩》,当时看了之后我就死命地去记那些街道的样子,然后幻想突然有一天恍惚去巴黎的时候,能一睹个究竟,但现在还是忘了,究竟是我的记忆力不好,还是无聊的东西天生容易被遗忘?但除了那些不知名的街道,有些地方的名字却记起来很省力。比如法国电影资料馆,《梦想家》里面一群年轻人聚会的地方,拉着铁链门。现在肯定不是那个样子了,但只要记得这名号,总还抓着个辫子。

  于是巴黎本身成了一个高效的生产者。它不但生产商品,艺术,它更生产各种光环。文学爱好者要去找波德莱尔的足迹,因为巴黎是一个开放的生产车间,它容纳了各种人物来给它的光环打磨抛光,但品牌只有一个。在这个产业链中,巴黎无疑骄傲地处于最高端,有些城市生产微波炉,有些城市生产艺术,但巴黎于此不屑一顾,它生产着对艺术的信仰。

  于电影尤其如此。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机器到人物,从内容到形式,巴黎全面滋养了电影,没有巴黎,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的电影。巴黎是影迷的麦加。所以当电影本身把镜头对准巴黎时,就像朝圣者用脚步丈量出发地到麦加的距离,影像里力图给巴黎一件不但真实而且美丽的外衣,而观影者则无声无息地被这种神秘的视觉崇拜所俘虏。所以,关于巴黎的电影,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幻想的,都具有一种“神圣纪录”的特质,这种特质加强了巴黎的电影圣城的光环,就像自由女神像手中的火炬,她静默,但肃穆。

  《红气球》的“神圣纪录”展现了巴黎的童话的一面,就像《天使爱美丽》展现了巴黎特有的神秘爱情。当小男孩跑过巴黎街道,其实质就是在展示关于巴黎的一个童话,若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那么它只是一个童话,而不是一个纽约的童话,只有巴黎才有这个特权。这个特权的合法性来源已如前述,包括巴黎的文化积淀、包容度以及它的电影圣城的地位。所以《红气球》与所有其它关于巴黎的电影一样,必然的会显示出它的光环来。我们不会意识到这种光环,但我们深受其影响,这无法否认,因为巴黎与电影虽两性而一体。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红气球》观后感(五):你是我的红气球

  我希望你是我的红气球,但是你不可以和路过的蓝气球调情

  你可以淘气,但是要听我的话

  我会好好保护你,不让你受到坏孩子的攻击

  让你一直饱满鲜红,在我身边

  看到红气球,我就想到几米的<月亮忘记了>

  月亮小的时候从天上掉下来,被小男孩捡到

  月亮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小男孩一起生活

  男孩用一根绳子牵着它,就像牵着一个气球

  不管小男孩开心还是伤心,它都陪着他,他拥有真正的月亮

  但是却没有人相信他,男孩很孤单

  带着月亮在深夜远行,月亮越飞越高,渐渐想起自己的过去

  与红气球结局不同的是,月亮最后飞回天空

  人们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小男孩的气球去因为坏孩子的攻击,干瘪了

  红气球不再饱满鲜亮,但是此时却有更多的色彩斑斓的气球飞来陪着他~

  《红气球》观后感(六):击中心底的暖流

  那是巴黎最普通的一些日子,有时空气潮湿,阴雨绵绵,而有时下午的阳光晃过窄窄的巷子照穿男孩的小身躯,为他罩上薄薄的金色。就在这最平淡的日子里,他与自己的内心幻象不期而遇,那是一颗红红的气球,它独一无二而只属于男孩,这明亮颜色的出现将冷调的巴黎搅动起来,童真和愉悦在这片暗涌里闪闪发光。

  最近有过很低落的时候,也向朋友求过励志的电影,可是看了一些却仍觉得心情灰暗。直到看了《红气球》。突然觉得世界明亮起来,快乐也是极其简单的事情。想想这个导演该是多么可爱的人啊,才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才能把庸常生活里最简单的一个气球变成塞满美好和幻梦的灵药。

  后来去了解这个导演,才发现他几年后又拍摄了一部叫做《气球漫游记》的电影,讲述一个小孩躲藏在爷爷的气球里遨游欧洲,尽情享受俯瞰艾菲尔铁塔、勃朗峰等名胜,以及猎鹿等壮观的场景。想想也甚是美好,大概飞屋环游记也曾参考了这个导演的作品吧。不知为何气球这轻飘飘的东西竟有种童话式的魔力,似乎攥着它的人都要跟着它坠入色彩斑斓的天空中去。以前也曾听朋友说,以后没有出路就去卖气球。听他们这么一说,我也是很想当个卖气球的人啦,虽说,一定会很穷困。

  《红气球》观后感(七):童话的红气球

  很早听说的电影,毛尖写过一篇文章《电影为什么这么“红”》专门写了在电影中运用大量红色的优秀影片,其中包括《红气球》,她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儿童电影。一个童话,一个魔法。

  法国人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编导,自己儿子主演。获得195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56年法国电影最高奖:金奖;英国学院特别奖;在当年击败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大路》,获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奖。短短34分钟的片子如何得到众多好评?甚至被授予大奖?

  一个孤独的孩子上学路上看到一只红气球栓在杆上,鲜红鲜红的大气球,他爬上去将它解了下来。然后他们成了最好的伙伴,气球有了魔法懂得孩子的意志,不需他牵着它便能自己跟随他前后,还与他躲迷藏。一只调皮的气球。可是后来渐渐引起其他小孩的好奇心,他们加入争夺,争夺不成就意图将它毁灭。孩子牵着红气球满巷子奔跑,却最终躲不开整个城里的小孩围追堵截。红气球被弹弓打落,瘪了。表面的皱褶好似哭泣的脸庞上串串泪珠。土丘上只剩下孩子与他已死的红气球,孩子哭了,捧着他唯一的伙伴。此时,奇迹发生,巴黎城所有的气球都飞了起来,聚拢到孩子身边,一百多只大气球围着他。孩子露出了第一次笑容,童稚的欢乐。他抓住所有线,乘着气球飞到巴黎上空,自由飞翔——这是孩提时普遍的梦想——他不再孤独。

  气球大约是孩子尤其女孩子的宝贝,最温暖的记忆可以寄托在它圆嘟嘟的身体里。关于气球,有着最刻骨的回忆。那是六岁,还住在农村,爸爸带我去一个类似集市的地方买给我一个小小的氢气球,交给我时他叮嘱道:“握紧!”当我小小的手抓着线头时竟不自觉得松开了,于是那小小的气球一直往上蹭,往上蹭。我抬着头,直到它被白云淹没看不见了我还抬着头搜寻它的影子,有点点茫然无措。十年后,上帝把爸爸和童年一起带走,就像那个小小的气球,不等我回味,他们便都不见了。我望向天空,茫然无措。长大后,给一个朋友过生日,想将自己对于气球的温暖回忆转交给她,便打听到一个卖氢气球的老婆婆家(那时很少很少地方有卖了),从她那买了朋友生日岁数的气球,装在一个纸箱子里。第二天在教室里当她打开箱子时,气球争拥着飞出来,漂亮极了。当时把她好生感动。我想我也是个孤独的孩子,渴望所有的温暖,将我包围。

  延伸完回到电影,这部片子几乎没做处理,画质很粗糙,类似早期记录片风格。导演在片头打出“感谢巴黎所有的气球”字样,他当时动用了上万只气球备用,因为有很多气球悬浮的镜头,所以总飞走就需要后备。拍摄还是有难度的。曾看特吕弗的《日以继夜》中讲述怎样让一只猫配合拍摄,那真是折腾,这气球恐怕更麻烦,因为完全无法预测,比动物还不好控制。色彩上很有意思,导演应该费了番思量。灰色基调上只有那气球的红极其明亮醒目。有一个镜头是作为电影史经典的:孩子牵着气球在一条窄巷子里飞快奔跑,所有的都是灰色,唯独一簇鲜红上下窜跳。海报也是用了这。

  这部片子让我想到很多伊朗片,他们喜欢拍摄儿童题材,简单质朴,极其写实。但相比之下这部更多充满了法国式的幻想与浪漫色彩。比较喜欢这种童话,因为我是个孤独的孩子。

  《红气球》观后感(八):浅析《红气球》

  《红气球》是法国导演阿尔伯特•拉摩里斯于1956年拍摄的一部几乎没有对白的现代童话片。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拉摩里斯选择用长镜头来表现红气球,那只飘荡的有灵性的红气球,不再是导演影片中的道具,而变成了一个能够奔跑躲闪、能够说话微笑,甚至是能够和观众产生心理互动的主角。

  虽然影片中的红气球是一种虚构,但是却代表了小男孩以及小男孩的童真。电影运用写意的电影镜头手法,描述了一个画面简单却令人深思的故事。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大全景,巴黎外景的一角:阴郁的早晨,空旷寂寥的大街,视野里充斥着灰色的湿漉漉的冷寂,伴随着忧郁的音乐,主人公小男孩从纵深入画,画面中央的小狗使他停下了脚步,抚摸小狗的动作细节的刻画以及两边高大建筑和男孩瘦小背影的鲜明对比,使一种孤独感和压迫感油然而生。第二个镜头是一个高低空间上的一个长镜头,小男孩从画框右上角入画,沿着高高的阶梯走下。突然停住抬头向上望,这时导演把观众的视点放在了画面之外的上方。在这里也体现了电影镜头与静态画面的区别,电影镜头画面不仅包含了画框之内的内容,还包含了画框之外的延伸含义。在这一长镜头中,导演随着的孩子攀爬上摇镜头,画面里是一只路灯杆缠挂着随风飘来的红气球。红气球的出现,在以冷色为基调的整个影片中分外夺目,作为局部色相,红色在全片贯穿始终,从视觉上和电影主旨上突出了红气球的重要性和主题性。接着,孩子牵着红气球从画框右下角出画,整个过程一镜完成。

  这两个镜头给予我们的视听信息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他遇到了一个热情、温暖的玩伴——红气球。出入画的关系、孩子运动方向变化、镜头的角度、画面的色调、音乐的基调乃至全片的长镜头风格在这里都确立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片中小男孩拿着红气球走在街上,和一个拿着蓝气球的小女孩擦肩而过时,红气球和蓝气球在空中互相摩擦追逐。这里运用了一种拟人手法来表现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间的相互吸引。

  影片结尾充满戏剧性,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伴随着音乐响起,奇迹发生了。先是两个小女孩手中的气球飞向空中,紧接着更多的气球排着队飞向空中,最后是整个巴黎的气球飞向空中,色彩斑斓的气球全部涌向伤心的小男孩。小男孩正坐在地下对着瘪了的红气球黯然伤神,抬头却看到无数个气球向他涌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特写镜头将他的喜悦表露无遗。他欣喜地抓住一个个气球,在气球的牵引下慢慢向天空飞去,这里象征着人们对童年梦想自由放飞的一种渴望和理想。透过气球拍摄孩子抓气球的动作,刻画孩子的天真无邪与稚嫩可爱。除此之外,音乐的节奏与画面剪辑的节奏同步,短促的镜头和节奏鲜明的打击乐来表现一个个气球挣脱人们的束缚飞向空中;逐渐加长的镜头和优美抒情带有童话色彩的梦幻般的主题音乐,来表现挣脱束缚的气球排着队飞向天空,在空中汇聚成海洋。这里也出现了整个影片最温暖的色调,与开篇的清冷孤寂形成了鲜明对比。

  自由、纯真、希望,是影片最想表达的主题。导演把一悲惨的童年运用镜头语言化为气球的温暖,唤起观众对童年的回忆和无限向往,激发出每个人心中那份封存已久的童真。

  《红气球》观后感(九):我们都有一个终究会破灭的梦想

  在人生旅途中,你总会发现一个红气球了无生趣地挂在路边。

  但有了红气球,你不能坐公车,是放弃它舒适地前进,还是拽着它不放,艰辛地徒步?你有选择。

  你不能永远拽着它,于是你需要朋友有时候帮你照看着它。

  很麻烦。

  但是,它会带你走进陌生的环境,感受火车的蒸汽、威武的骑兵,给你一个新的世界。

  家人也许会不赞同你的这个红气球,于是抛弃,但是。此时你已经驯养了这个红气球,它不会轻易抛弃你了。

  你们都获得了新生。

  有红气球的日子是美好的,但也是坎坷的。

  总有些原因,会导致红气球破灭。

  但会浴火重生的。梦想是美好的,护佑梦想的过程就是梦想得到升华的过程。

  《红气球》观后感(十):《红气球》影评

  影片开始的色调就比较暗,冷青色的街道和经典的黑色建筑,阴沉的天空,逆光的拍摄,黑色的剪影,给人一种孤独,压抑的感觉。所有的事物好像都接近于黑色,黯淡无光,可是随着男孩爬上路灯,出现了全片最亮的颜色——一只红色的气球。从男孩得到了红色气球出现在街道上开始,影片的色调明显变亮了一些。虽然色调整体亮了一些,但是影片中其它元素颜色的亮度还是比较暗,只有气球的红色最引人注目,给人一种生机和活力。就像《辛德勒的名单》里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

  影片很少对白,大部分都是在用音乐渲染气氛,引领故事。影片开始音乐很沉重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透出男孩一种孤独感。从男孩拾到红气球开始,音乐就变得活泼,气球陪着男孩上学,一男孩一气球,两人像朋友一样。当气球被男孩的家人放走,观众都以为气球要飞走的时候,,它却在男孩家的窗外等它,气球这时被赋予了灵性,这时的音乐给人一种古灵精怪的感觉,就像气球的调皮一样——与男孩在街头捉迷藏,嘻戏。男孩被老师关到小屋时,红气球去捉弄那个老师,就像为小男孩报仇一般,这时的音乐充满了戏剧性。而当男孩放学和红气球一起回家时,音乐好像风铃声,仿佛一阵春风,这时红气球被蓝气球吸引,像是遇到了“喜欢的人”。而在最后所有的气球都飞向天空,飞向男孩时,音乐是钢琴给一种神圣自由的感觉。

  在法国这样一个浪漫之都,这部片子也有一些浪漫的感觉,就像本是一个简单的气球,却被赋予了人的灵性和可爱的性格以及人的情感。本来观众都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气球,可是在红气球被男孩的家人放走,它却依旧等在男孩窗前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有灵性的气球。而它的可爱调皮的性格在影片中着重体现在两个情节上。第一个是红气球陪男孩上学的路上,左跑又跑就是不让男孩牵住它,男孩一走,它就跟,男孩一停,它也停,男孩一追,它就退。第二个是,红气球走着走着突然藏到一面墙后,藏进去后它还像个怕被发现的小孩子一样“探头”出来偷看男孩,这个情节简直将气球的调皮描写的活灵活现。还有一个情节则赋予了气球的“爱情”,男孩带着气球在一个市场上逛时,男孩停留在一副小女孩的画像上,回头一看气球不见了,结果气球却在镜子前“自恋”,出了市场红气球遇见了蓝气球,小男孩则遇见了小女孩。最后气球被石子打漏气时,没有像常理中一下子漏气然后掉到地上,而是很慢很慢的变小,然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褶皱,就像是人在缓缓衰老一般,然后慢慢的接近地面,先是绳子——身体慢慢倒地,最后气球——头倒向地面,直到被一只脚踩爆在地上。

  当红气球被踩爆后,导演没有狠心的就此结局,而是突然反转。一时间所有的气球像是受到了召唤一般整齐有序的朝男孩飞去,这个情节是全片色彩最多的一个段落,五颜六色的气球穿过街道飞向天空,为这个有着断壁残垣的建筑和充满工业化的城市添加一些生机与活力,最终载着男孩飞往远方飞往,将全片的那份浪漫童真升华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