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鞭》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神鞭》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31 21: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鞭》经典观后感10篇

  《神鞭》是一部由张子恩执导,王亚为 / 徐守莉 / 陈宝国主演的一部冒险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鞭》观后感(一):“能工”未必“巧匠”-----1986年4月22日看《神鞭》双片即兴 (钟惦裴)

  钟惦裴

  此文系作者看西安电影制片厂新摄制的影片《神鞭》后,与导演张子恩的对话。文中提出的要重视对电影形式研究.是个很重要问题。多年来,由于我们对此的忽视.使得许多本来可以拍得很好的影片失去尤彩因此,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电影创作人城和理论研究一二作者的注意,并希望就本文开头,进行一番认认真真的讨论。

  顺着话茬儿,我说几句—

  照去年的创作状况看,有“突”而“破”的,有“突”而不“破”的,也有既不“突”也不“破”的。在“突”而“破”的影片中,《黑炮事件》应该算是一个。怪人引出怪事,表现形式当然也就有些怪(严格地说是不一般),不是大怪,为怪而怪,而足充分把握了题材自身,使之契合,同时考虑到观众所能接受的程度。导演黄建新在一定的内容要求为它创造一定的形式这个问题上,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神鞭》恐怕算是“突”而未`“破`’的,张子恩同志您对原小说理解不错,“神鞭”延虚幻的、乌有的和喻意的,但在影片中,还不能说明你已经找到了(或者说创造了)与此相应的形式。刚才有同志说加旁自,不明白旁白对一个电影导演的害处—碰到难题不是从表现自身去想办法,而是请来“旁白之神”!因此我以为一个导演除非濒于绝境,万不可常怀旁白之心。“挖空心思”也好,“:I心沥血”也好,都说明创作是一种需要苦心经营事情文学找到了它的形式,绝对不能保证电影就一帆风顺。恰恰相反,为文学所完成的东西,不是给电影带来方便,而是不方便,甚至很不方便。电影《阿O正传》就是一个例子。我一看鲁迅先生居然亲临银幕,还拿着支笔在那里寻思着阿O的业绩,我就想,戏是不好演下去了!调子定的这么实,便很容易庄谐俱误。小说典是从“我”开始写的,但“我”就是鲁迅么?照我理解,这只是兽迅做小说用以“起兴”的文学方法,而两者都是作家为了获件创作上的自由。正名号、查籍贯……都是属于“文学方法”的东西。正如马克吐温把许多荒唐事,倒霉事,令人笑破肚子的事情都集于自己一身!阿O属子虚乌有,他去查什么档案?作家和艺术家在没有为自己找到一种恰当的形式之前,还不能称为作家、艺术家。没有形式的诗文,和没有形式的电影一样,都是不可思议的。创作中的“别扭”现象,常常产生于创作者选取了不恰当的形式,从而怎么也伸不开自己的胳膊腿。一_1 1契合,便会如江河倾泻,使作家、艺术家获得一种真正的属于创造性的愉悦,这亦如我的即兴发言,《神鞭》只是个“由头”,说的并不只是《神鞭》。

  人们对电影样式的实在性,认.淤较早。其中有不实或大不实,都是指电影与社会关系而言,而不是指电影自身。近三、四十年,电影不能满足原有的好莱坞模式,出现了新流派。新流派有得有失,但实者更实,实得来像纪录片;虚者更虚,虚得来有近乎符咒!我用心听人解释,也未必能看懂!我不反对电影符号学,但反对电影符咒学。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特殊语言,语言愈丰富,表迫翻的月彝或就愈广,形式也是一样。张子恩同志有许多想法,这些想法不能靠你说,要靠电影来说。导演的造意,是第一位的。有了造意,才有追求,才有语言,才有技巧,或者说这些都包括在造意之中也可以。通常说的“总体构思”,意思差不多。你以为阿Q这个人很滑稽,结果自然就为他涂上一层喜剧或笑剧、或闹剧的色彩;别的导演以为他很可悲,这可悲还来源辛亥革命的气虚血亏症,眼前就出现了很能干但连布衫也没有的中国农民。出现这种效果,当然需要技巧,但不能归结为技巧。

  义和团刀枪不入,您说枪筒里装的是沙子,但观众怎么知道?您没有把《神鞭》的虚幻性当作一个重要的风格问题去处理。如象遗传基因,使《神鞭》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带着“虚幻”的属性。黄建新的《黑炮事件》中走了可喜的一步,您比我知道,他为走出这一步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鲁迅大骂封建社会是一桌“吃人的宴席”,而使遗老遗少们说不出半个“不”字,就是他给了读者一副“狂人”的有色眼镜,他们明明看见的是常态,却也以为是变态。《神鞭》不是常态,如辫梢的倔起和颤动,但观众以为这是那个主人公的神功,就完全不是您要传达的意思了。《神鞭》是“阿O神鞭”,但阿O还有“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以为能制服对手的是“钢鞭”。这影片中的主人公却用一条辫子抵挡八国联军于战阵之中就并阿Q而不如。如果不把它处于子虚乌有之中,就不能说完成了您的创作意图。用电影讲故事,轻车熟路,不仅热的习惯了,看的也习惯了,因此我以为《神鞭》的问题,是一个传统的形式无法表达有别于传统的内容的问题。或者说内容的多样性,要求形式能与之相适应,或艺术家所感知客观之物自身具有质的规定性,从而要求它的表意系统作向心运动

  我们看过的《秋夭里的春天》,它是根据小说《未亡人》改编的。原来的小说只是一封信,七千来字,但穿透力很强。它主要提出一个问题,象周良蕙这样一个丈夫文化革命中惨遭毒手的市委书记的遗嫣,当儿女们都己长大成人,并且正在忙着寻求自己的幸福时候,周良蕙本人有没有权利去寻求自己的幸福?至于她要嫁的对象是个邮递员,这在小说中并不居于头等地位。在小说中,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这样:“妈妈,您究竟是为什么呀!您是怕没人养您、陪伴您、照顾您吗?我们跟您一块过呀!我们养您、陪伴您、照顾您呀!您看,您的女儿都快结婚了,您怎么能再嫁人哪,您受得了人家的闲话,您女儿、女婿儿子怎么做人呀!妈妈!兰兰求求您,求求您啦!……”在他们看来,妈妈是在按照世俗生活轨迹,为未来的“老有所养担心,而不是她充满着活力的现在,也和他们一样,有权利爱,并且正在爱着,爱的十分真诚,完全不象当初和孩子们的父亲一样。一边是性爱,一边是亲子之爱,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寡妇再嫁”,而是“寡母重婚”。小说主题是隽永的,积极的,将在如今和尔后的凡代人中产生有益影响。作为在情感中积淀的东西,最好肠情憾稍钥匙去打开它。由松动,而启动,而真正打开,而全打开,其间可能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但小说的聚焦点十分清楚,人在生活中挣扎,不是为了“来世”的幸福,即“彼岸”的幸福。这个周良蕙在和维明书记的结合中,曾“奉献”过,是作为一个女人去奉献的,为了孩子,又“奉献”过,是作为母亲去奉献的。但她作为一个活着的女人,既不能作为“祖训”的贡物,也不能成为“舆论”的俘虏,既有所爱,就应该笔直地向爱的“此岸世界”走去l《未亡人》这把锡匙,要打开的就是这把锈了两千年未能开动的锁。《秋天里的春天》则希望自己是一把多功能的钥、匙,一会儿通向儿子的未婚妻,并由未婚妻通问未婚妻的父亲;一会】1儿又通向新的市委书记一会儿又是周良蕙所在单位的舆论界一会儿又是那个多年守寡的邮递员的母亲。作为故事片所预期的剧场效果,它都准确无误的一一达到了,但是作为《未亡人》的穿透力,却大大减弱,甚至抛错了锁眼儿。可见传统的故事片观念、方法,是怎么使一个有才能的导演最后只能困守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砖木结构之中!因此只能为小说提供的情节添枝加叶,找不出一个更适合于表达其内容的形式。小说以一封信作支点,,便于“未亡人”向已亡人透露她最隐秘的情悻。电影为了它命中注定的一个半钟头,不能不把它尽量伸长,一直伸长到新市委书记的官腔。老天爷!新市委书记就是没有官腔,不对周良蕙施加任何压力,儿子不还是被传统的粘胶紧紧粘住么?其实,我是不无遗憾地看到:周良蕙作为“黑帮老婆”,从影片一开始,就撅在那里擦楼梯,并不断受人奚落,可惜这些都作为过场戏,被一笔带过;影片也表现那个邮递员常来送信,但没有送出层次,送出文章,没有在观众心中送出一条情感之路,并使这条路在周良蕙心中逐渐拓展开来。深刻冲突就产生在这条情感之路的尽头,恰恰站着个自己的儿子!儿子是怎么来的呢?是那位邮递员叔叔在他们举家处于丧魂失魄之际,作为一个普通人,能说出孩子需要什么?“想家吧?写封信或者寄一个邮包,我带走,可以赶上今天的邮班……”如今儿子不是用威胁的方式,而用哀告和恳求的方式让自己的母亲遵守在他们还没有诞生之前就规定下来的道德规范之中!

  使用固定的机位而使画面重复,它获得的效果不是重复,而是加深;不是淡化,而是浓烈。《东京物语》给了我难忘印象,在于它总是保持一个平缓的节奏,电影《伤逝》也大体如此,并更注意重复的效果。传统的电影方法要悉心摄取其可用者,《未亡人》是“核热”型的。现在的结局是暖昧,但它一定会爆发,冲破一切封建礼教的陈规陋习而爆发,撕破一切伪善的面孔而爆发,把“非人”还原为人。有人认为《秋天里的春天>’错位”,我想这“错位”就错在沿着老路,已经很困难把八十年代我们在社会意识上的重大成果感光在今天的胶片._.J了。如果能够充分意识到这点,它便可以从自行车的铃声或绿衣人的背影做出比《未亡人》更奇妙的文章

  在正常情况下,作为艺术的内容和艺术的形式是同时产生的,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因为没有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内容也就谈不到。反之亦然。但我们多年来习;惯于先有内容,而后赋予内容以形式。其实这里指的都不是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而是把电影作为“载体”去“宣传”什么,“教育”什么。“三结合”提出领导思想,群众出生活,艺术家出技巧,正是这种宣传品文化的滥筋,和真正的创作无关。但一般的艺术家也确实久有所感而苦于找不出适当的形式去表达的时候,因此郁结于心,一旦豁然开朗,或在艺术的先行现象之中受到某种启迪促使自己停留于感知的混沌之物酝酿成熟,这种被人称为“灵感”的东西,正是一种创作中不可缺少姚契机。一个艺术家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他掌握住了对外界事物进行独特加工的秘码。用这一观点分析我国一些知名的电影大师,就会不止于世界观,也不止于题材方面,还有他们处理题材的方法。加上世界电影在一个世纪中的成就,在我们面前应该是个五彩缤纷的电影世界,促使我们在选定题材时不为题材所左右。张贤亮同志看了《黑炮事件》感到很满意,这事说明电影作为文学的“忠实的奴仆”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张子恩同志,您说呢?常言说“能工巧匠”,白沉自然是“能工”了,你也是“能工”,《默默的小理河》就拍得很好,但《神鞭》说明你还不是“巧匠”。巧有“巧劲”,老实人不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家多半是些不能“安分守己”的人。为了这个而吃苦头的人很多,但为了这个而璀璨旷代的人也不少,“若道风流非我辈,为何千载说南唐?”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真正的把全部心血付与艺术,至于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不知老之将至和已至。今天我是借您的酒杯,浇自己块垒,望您千万不要见怪。

  《神鞭》观后感(二):管他年来苦乐

  十几年过去,如今影碟封面上露个大脸的却是当初的配角陈宝国,而且造型似乎还是来自近两年的某部作品。无庸置疑,陈宝国演的玻璃花确实出彩,活脱脱的一身流氓痞气,但这般构图,不说鱼目混珠,也终脱不了扯虎皮作大旗的嫌疑。当然,活该受这指摘的是碟商,不是电影本身。

  这部电影改编自冯骥才的小说,跟《京都球侠》应该是同一批的,同时期的还有《老少爷们上法场》吧?年深月久,实在记不清了。不过,斯是时,中国确实拍了不少清末民初的电影。那个时期不象现在那么多花梢,导演们老老实实地叙事,说是手法单一也不冤枉,影片基本都土得掉渣,饶是如此,还是有一批历久弥香的作品留世。时间伟大作用之一,就在于此。大浪淘沙,还存得下来的,就算不是经典也是精品。

  神鞭,应该算得上是一部。

  主要的情节跟小说原著差不多,从玻璃花找飞来凤的茬,傻二仗义相助开始,到傻二割了辫子,练成了神枪止。但也有些改编的地方,比如电影里傻二娶了菊花,这个菊花的角色,似乎在原著里并没有。没有再找原著来看,姑且说之,不保证无误。但在我印象里是没有这个人的。记得菊花是遭过洋鬼子兵糟蹋的苦命人,嫁了傻二,整个人都如妇女干部一样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片尾时她也练成了神枪,夫妻恍然是转身就要上井冈山打游击的气势,当然,那时还没国民政府什么事儿呢。居然给我留下这印象,大概导演没少拍过穷苦人民把身翻的片子。

  可是,如果这电影从头到尾充斥着这股劲儿,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好在,并不尽然如此。

  神鞭里有种微妙的反讽味儿,充满了中国式的喜感,滑稽,但一笑之后却总是随着心酸。

  比如傻二成名后来踢馆的各色武林中人。最记得的是架子儿倍大的那个爷,一老头,坐着轿子,徒子徒孙开道,来了以后坐轿子里半天不出来,只隔着帘子发话,直到徒弟们全被打趴了才蹦出来,白发白须,仙风道骨,就照着中国武侠小说里武功最高深的人的型长,可不一会也给打趴了。这一幕给我印象太深,以致看梁羽生传里提到龙虎斗京华一书之由来——白鹤门单挑太极拳时,脑中浮现的就是这个。

  还有,义和拳,红灯照,挖铁路,杀洋人。不知道现在的历史教材怎么编了,在我读书时,是把他们当成正义典型,革命力量来歌颂的。可在神鞭里,却只是一群打了精神吗啡,自以为刀枪不入的乌合之众。大刀砍在胖子的肚皮上却只留下一道白痕,于是傻二入了义和团,可是八国联军一来,胖子的肚皮被轰了个大洞,傻二的辫子也差不多烧断了毛。拍这电影时是八十年代啊,正是我读书的时候,可见没上御用教材当的人大有人在。可惜的是,有人看到了书不可尽信,也有人仍然上神棍的当,全民、至少大范围的集体癫痫,仍然有爆发的可能,直至今日。中国人似乎天生有造神的本事,影片砸了义和团装神弄鬼的神坛,烧了神鞭货真价实的辫子,可回头塞了他一把枪,却还是“神枪”。

  不知该片导演知不知道,这才是本片最大的反讽。

  神鞭不能算是伟大的电影,片尾传递出来的傻二有一天仍然要出来干革命的信息让我相当不爽,尽管影片的结局是傻二夫妻的身影隐入苍苍林莽,这应该是个开放式的结局,却给人极不开放的联想。但好在它比较忠实地描绘了一个清末的天津卫的众生相,喜也好苦也好生也罢死也罢,统统呈上,毫无伪饰。虽然也许碍于某些尺度,影片只负责陈述而不负责评价,但有了这些铺陈工夫,也算差强人意了。

  至于我想要的结局,这世上可以没有英雄,却不能没有老百姓,我宁可傻二夫妻放下双枪,放下过往荣辱,老老实实地继续当他们的草根小民。什么主义精神抛一边,且顾着当下,管他年来苦乐。

  《神鞭》观后感(三):辫子被轰没了。

  片子看到底,留下印象的是玻璃花跪在地上对着某个卖艺的不断磕头说弹爷弹爷,您是我爷爷的场面,和傻二把被洋人轰掉的辫子扔进海里时一脸悲愤茫然的表情。

  还有最后一句话,不能不提的经典语言,辫没了,神留着。

  这是1986年的片子。年代比我还要久远,改编自冯骥才的小说。

  男女主角我都不认识。陈宝国倒是一直狠喜欢。影片里的玻璃花相当出彩,一身活脱脱的地痞流氓气,游手好闲,软骨头,小汉奸,大走狗。似乎在那个时代的电影里,反派人物不够坏,不够奸诈,不够恶毒,正面人物就不够好,英雄就不够伟大似的。于是,反派必须要尽可能的泯灭人性和良知,才足以衬托主角的光辉形象。

  玻璃花与傻二结下梁子的起因是傻二的仗义相助。在此后两次的寻仇中,玻璃花皆是以傻二辱骂对方为理由激怒对方跟傻二比武。我记得第一个说的是,他说您是螃蟹。骨头长在外面,肉长在里面,外硬里软。语言形象,啼笑皆非。

  这两次之后玻璃花认识到了天津卫的人本事不够,找了日本武士帮忙。在这中间有一个插曲是官府的人把傻二喊过去,让他表演辫子功。这是什么意思我没有搞清楚。是想表现出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员们只是吃喝玩乐看杂耍吗?我不是狠理解。在请日本武士之前,玻璃花为了凑礼物,拿一通红的铁块烧大腿烟熏火燎的场面把我吓了一跳。这一时刻的他,说是热血男儿爷不为过吧。

  第二个疑问产生了。菊花因为自己曾被洋人强奸过,不答应与傻二结婚。并且说,娘就是被这事气死的。这样看来,菊花爹一定是知晓此事的。傻二这时却说,你爹都答应把你嫁给我了。难道,菊花爹是不顾家庭脸面个人羞耻的人吗?但在剃头匠为了1000两银子险些割掉傻二辫子时菊花爹说的一番话来看,他不是这样的人。那又是为了什么。

  义和团出场了。神鞭加神拳,洋人全玩完。痴人说梦。这应该是影片的重头戏,涉及到了民族与国家意识。我不想说太多,是一个悲痛的历史。国人由于自己的无知和愚昧,从神鞭,神拳,神棍,直到最后的神枪。

  片子狠爱国。主题,辫没了,神还在。神,爱国精神。08年中国遇到了一连串的问题。政治,经济,重大事故,自认灾害。

  偶尔怀念一下老电影也不错,看看曾经的国人是如何重新站立起来的,我们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神鞭》观后感(四):《神鞭》中那个年代的思潮。

  我是从维基百科的义和团运动这个词条中得知这部影片的存在的,所以看之初带有偏见,觉得又是一个歌颂农民运动的时代产物。

  恩,如果你也是从维基百科上对义和团进行的了解的话,你也会有同样的感受的。

  但是看了之后发现这部影片所蕴含的远比义和团要深厚得多,看上去是部跟风的动作片,实际上很值得一说。

  因为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对原著的修改到底有多少,所以这里面都不提冯骥才先生。

  傻二名字不好听,但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绝对的完人。

  他身怀绝技,其绝技是从小苦练得来,来不了半点的虚假,也没有天赋的加成。体现出古人一直以来提倡的勤、苦、不问天资但求后天的学习观。

  他身怀绝技却又深藏不露,更不以绝技为生,老老实实干着极端朴素的工作,甚至清苦得有些难以为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却又略显矛盾的一种观念,即人要有本事,但不能靠这本事去钻营,不功利,不卖弄,这才显得高尚。但人如果没本事,也不去钻营,不功利,无所卖弄,又会被当作是废物。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的高人都追求隐居在山间,以穷为乐,这穷却又是因为有本事富却不想富而得来的穷。高人不问世事,但张口就能嘲讽世事,留得那世界给无才无能又极好钻营的人去糟蹋,这才是高人们嘴巴上嫌弃但心中认可的理想世界。而不问世事又能嘲讽世事,不去钻营又能神技加身,这自然需要天赋。但是人们又不认可这种天赋异禀的学习观,又认同高人确实天赋异禀,这是一重矛盾;号召大家避世,又嫌弃世界被人糟蹋,这是第二重矛盾。

  但傻二的本事最终还是显出来了,但是是被逼出来的。这是解决这些矛盾的一剂良方。那就是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这机遇你不能伸手去拿,你要等他来砸你,砸到你还得再三退让忍无可忍方可,必须要表现出和这机遇有仇的姿态。因此见个诸葛亮要几个人接力棒式地推荐,见个面还要三次见不着,皇帝禅位给你还要三度推辞。这个虽然实际上解决了上面的矛盾,但是还是表现出我有经世之才但是我不经世,那这才用来干什么?一方面要大家讲实际,另一方面又不让大家去搞实际。

  傻二还实诚,实诚到傻的地步。没有任何算计人的心,全靠真本事。所以项羽的地位要比刘邦高,自杀了天下丢了吃了哑巴亏也不抱怨,因为有明眼人(也就是银幕下的观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以上是他在传统意义上的完人形象。而在影片拍出来的时候的时代背景中,傻二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那就是爱国。他平时对外国人毕恭毕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却又一定要安排他和个日本人决斗。大家要注意的一点是,他之前和任何一个人打都是点到为止,和这个日本人打之前,因为他还没听说老婆被洋人糟蹋过,他个人的眼界也决定了他不会有什么中外的观念。与日本人起初也是憨厚地笑,甚至还露出过敬佩的神情,表示他胸无城府,纯为切磋,一视同仁,不搞其实,但是就是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其实就是导演的力量)驱动着他打这日本人是往死里打的。因此在那个年代,看来爱国其实就是恨日本而已。

  但这个爱国志士摄像机后面的人和银幕下的人的爱国,就剧中的逻辑来说,傻二此时实际上是没有抗击列强侵略这样标准的爱国意识的。真正开始有的时候实际上是女主告诉他自己被洋人糟蹋的时候,气得傻二甩起辫子就刷大叔。这是受欺辱的悲愤的释放。女性的贞操确实是激起人抗击侵略的最好的催化剂。但多年之后,在这个性的包容度得到发展,但让人纠结到底是人性进化还是世风日下的世界,用女人作为激起爱国热情的工具显然有些煽动性太强。但我们确实无法苛求当时的人们有那样的洞察力看到这件事情背后体现的司法主权的沦丧。这一段只是让人直观地觉得只强调了傻二是个男人。实际上最后驱使他上战场的也不是这件事。因此安插这样一段剧情,生硬的同时也体现出主创们对爱国和护国一种偏离而浅薄的理解,更像是拿女人作为工具了。

  而与这一段相比,玻璃花那一段就是对洋人的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不满了。玻璃花被洋人的球砸到,嚷嚷着要教训那女洋人,洋人找杨买办道了歉,杨买办说不客气。玻璃花不乐意了,说她打了老子你还跟她说不客气。杨买办的解释基本没逻辑,他说的不是“人家都赔不是了”,而是“洋人随便挑一个出来都比三品官厉害”。这逻辑链接真是糟糕,仿佛是主创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口子来表现当时洋人的横行霸道。但是这个口子找得实在是低劣。难道当时的主创就是抱着你打了我老子就要打回去你要不是洋人我早揍你了的观念?实际上义和团很大程度也是这样的思想驱动着去刀枪不入的。团民们很大程度上不是忍无可忍视死如归地反洋,而是突然有了一个“刀枪不入”的神功。大家怕洋人,是因为怕洋枪洋炮,而现在有了“神功”,不用怕了。这才上街去杀洋人,引得八国联军进北京。不用怕了,就轮到咱欺负他。玻璃花的观念落后至极,但主创用这样的情节来表现,很难说清他们到底持什么态度。从那个年代的一些文艺作品里看,中国人或多或少有着这种思想。冯巩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小品里说:“二十年后,中国特发达,外国人要来中国办签证还要长得好看才行。”蔡明的《越洋电话》里也说:“以后外国人来中国还得托关系走后门才成。”从这些台词来看,强国的必然就是将曾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转过来压到别人身上。自然这些是逗一乐的台词,但长时间潜移默化这种思想的恶果也是可怕的。打个比方来说,某一天政府说,我们有新技术啦,外国的原子弹都打不着我们,我们的原子弹一炸一个准。按照这种思想的逻辑,这不炸白不炸啊。这就和义和团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习主席一直说我们不搞强国必霸但是外国人就是不信,自家老百姓也不信的原因。

  另一个新的时代精神就是思变。辫子断了该练枪,神留着,什么都玩得转。但他之前看着一群人跳大神也还跟着去一同刀枪不入,不得不说其实神枪了以后无非也会被步枪冲锋枪机关枪大炮坦克给击毁。这实际上就是唯武器论。在那个改革开放伊始的年代尤盛。落后了几十年,看见外来东西先进就想着也没什么了不起,,把东西技术搬来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了,这就是“神留着"的终极意义。这“神”就是之前体现在傻二身上的中国传统。

  自然,换个角度看有理解成中国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定能强国,可并不是人人都是傻二这样换个东西就玩得转的,大多数人只是想着换东西罢了。我们的历史书,一代又一代地嘲讽着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水师,可一旦有一堆新鲜事物涌来,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还是有什么了不起换上我我也行这种想法吧。“中体西用”四个字被我们的历史书打进了十八层地狱,却还有不少人想着归化个把老外就能让中国足球强大了。一想到这些嘴巴上嘲讽,身体上还是很老实的人,就不得不为李鸿章他们感到可惜。

  而为了进一步衬托出傻二的高大人物形象,影片给他安排了几个体现出被中国传统和时代精神所唾弃的对手。第一个心胸狭窄,打不过就使坏想废了人家。最后被傻二的以德报怨所感动。第二个满嘴跑火车,理论知识一对还带有社会公认的虚名。结果被放倒了还想使坏还要站在道德高地还要喋喋不休,老朽至极。第二个人物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就一直遭人讽刺。但是在今时今日看来,除开其道德品质一方面是人类亘古未变必须要唾弃的意外,其他的嘲讽点就有些站不住脚了。自然一个人满嘴理论毫无实干是要被讽刺,但我们看到他的对立面,也就是影片借以歌颂的傻二对于理论的态度,现在看来是相当落后的。他对自己的本事从哪来,有什么根据基本是一无所知,但是他把老头血虐了一番,就让人感觉是在提倡“懂有个鸟用,能干就行”这样的不求甚解的极端实用主义,这其实就是我国长久以来的经验主义的集中体现。现在我们需要这些满口理论的人。因为长期忽视理论,人家理论似乎一直没有用,但是理论已突破说腾飞就腾飞说变革就变革。我们就只能抄抄抄。一个理论要转化成时间,需要几代人钻研理论,我们不能只追求理论转化成时间的那一个瞬间就觉得搞理论都是没用的。文革不就开门办学把教授都赶出去让“实干家”们来教学了吗,干出什么了?

  就拿我学的法学来说,昨天看了《今日说法》,我爸说现在的法律那么多人去研究越研究越偏离法律的本质了。犯人就是犯人,现在改成上诉人,你看看这个法官,一下又说他是累犯,这么罗嗦搞得都不是在惩罚犯罪了。唉呀老爸你真的是一点都不懂啊。自然知识追求一个枪毙的结果来说这些东西都是没用的,但是没了这些就只剩枪毙了那世界不就精彩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津门第一眼就的东西确实可以说是无用的,但就应当被嘲弄吗?世纪初的孔乙己之所以要被讽刺,是因为那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是这个样子,社会没有进步。但近百年过去了,社会发展了,人才多样化了,这个社会里如果完全没有了会写四种回的孔乙己,这个社会也不可爱吧。或许鲁迅在世,又会写一篇只会写一种回字的讽刺小说吧。

  因此这部影片,我把它称作是一部朴素爱国主义影片。这个词是我瞎编的,因为我不想武断地抹黑所有爱国主义。朴素爱国主义说难听些,就是老土爱国主义,就是说有个纯真的要自强的爱国动机,但看不到强国的本质,只是一味地强调“我大中华就是牛逼啊外国就是东西好一点有什么了不起日本人最欠揍了等老子强大了一并收拾你们”这样的爱国主义。从影片中大家都争着找他学神功可以看出,这是那个年代中国被世界甩开近百年差距之后人们穷则思变但又不愿意否定其落后的深层次原因的一种急躁情绪的体现。在那个年代确实打气,但这个年代再看,就不必再从中汲取什么了。因为电影里这种要保持中华文化中落后的观念和虚幻的优越感还要和世界一决雌雄的思路,不得不说有些可笑。

  拾遗:

  有个让人纠结的的点,就是究竟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精神还是亡国奴标志的辫子。女主角的父亲说掉了辫子就失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而后来他的辫子是由大反派玻璃花剪的,还悲伤地疯了,正面人物女儿还因此要找玻璃花报仇来看,主创们是一定程度上认同老头的话的。也可以理解成傻二掉了辫子但“神留着”,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脱离形式化的表现,只不过拿辫子做载体,着实不讨喜。

  玻璃花为了要个古董而烫自己,在陈宝国主演分《大宅门》里,也有一段类似的剧情。陈宝国演的白七爷小时候和小朋友们烤红薯,别的孩子怕烫不敢拿,他说这有什么,没出息。就夹起一块烧红的木炭往自己胳膊上烙。而联想到这一幕,觉得这两条汉子还真是差不多。表面上烫自己的直接目的不同,实质上都是争一口气,让别人服自己。玻璃花自残换来古董,是为了请日本武士帮他教训傻二。从他去请洋人时的种种表现来看,难以把他称作是个汉奸,因为他没有中外意识。他如此决绝,目的还是要重拾他三爷的威望。想起来白七爷和玻璃花演员一样,气质一样,只是境遇不同而已。而不知为什么很多国产剧中都要设置这样一群围观群众,在围观别人决斗的时候,看谁得势了就对另一方极尽讽刺挖苦之事。最后胜者一方尽情享受着这群人的掌声,画面可谓和谐而激动人心,围观者也显得可爱。但实际上他们一点都不可爱啊。为何一定要将围观群众设置成这样?是不是觉得这是围观的常态?如果这样看,烫自己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老百姓都是好捧强人的臭脚的,从来说习武之人以德服人,而中国的动作片里都是以武压人打到服的。两位反派找傻二比武,为的不过是个虚名,实际上是把臭脚架在别人头上的权力。

  咖啡这个梗完全可以做个集锦出来。。中西文化冲突的代表除了咖啡大家也就都想不到什么了,说明大家其实对西方文化了解也就停留在咖啡有点苦上面。

  《神鞭》观后感(五):神鞭——比较遥远的记忆

  这几天cctv比较怀旧,午夜场里竟然把几十年前箱底的旧片翻出来了,先是前天晚上刘威和于兰主演的《关东女侠》,这个是至今在豆瓣上还搜索不到的大冷门。再有就是昨天放的《神鞭》,一下子把我的记忆拽回了很久很久以前。关于《神鞭》的记忆确实比较久远,是小时候在村里的露天电影看的,当时的年龄甚至都没有怎么记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义和团冲击洋枪队的时候身边那群为冲锋奏乐的红斗篷乐队,这一点在昨晚重现时证明我的记忆竟然没有出半点差错。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怀念的片子,不仅仅是里面珍藏着自己的童年。我关心的是义和团,这个是非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主角。不要神话也不要一棍子打死,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义和团的是非曲直自然不是仅仅好坏二字所能涵盖的。义和团愚昧、迷信、盲目、极端……但是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能够凭着血肉之躯在洋枪洋炮面前集体赴死,我觉得这不是少数野心家鼓动利用的手段所能做到的,一切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

  《神鞭》观后感(六):有真材实料的电影,有魅力的故事,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电影为了节约成本,在展现特定的场景时不得不做经济上的权衡。以前看港台的古装剧就好笑,文人的念白、歌舞奏乐、军队、战争、皇宫等等很有讲究的东西全都跟戏台上”演戏“一样——点到为止。后来才发现,原来老百姓就是为了看剧情和演员的演技来的,导演就是为了讲故事而已。国产主旋律也是这一类货色,只要带个红袖章就算红卫兵了,带个无沿软军帽就是国民党女特务了。

  所以很难想象还有把道具、场景看得非常重、却又不是好莱坞那种大片的电影(比如宾虚、埃及艳后、色戒里的旧上海和香港等等,都因为不惜巨资打造恢复历史场景而出名)。

  神鞭就是这样的一类电影,80年代懂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了解老一辈故事的人还真不少,这些”活古董“经常给我们带来最真实、最地道的平民和市井生活素材。

  这些素材本身不仅是历史遗产,就像黑人的R&B、吟唱等,更是民族精神的物化和记述者。对于电影本身的艺术主张,其作用不仅仅是真实还原和再现一段历史,更多的,让你思考是什么样的一群人组成了他们的命运和宿命、他们的爱情和生活、他们的本性和幽默、他们苟且和他们的勇敢、他们的真诚和他们的麻木。全都体现在围看高跷的群众演员表情、茶楼里的长袍马褂对点心的议论、曹府新姨太的面妆、金老爷耐心皴染的国画、裹着炸豆腐的白布包、消食丸的摆摊兜售和弹弓的泥弹丸、武术流派家谱排名的讲究、古董铜炉主人家的粗茶碗、傻二家徒四壁的家、玻璃花跟窑子旧相好讨钱用时的无赖样、天津卫守官大方的赐赏、带提花蕾丝窗帘的洋马车、纯正租界鬼佬、放在洋人茶桌上的吐香烟洋炮模型、开坛时”孙大圣“上身时的几下练家子把式、傻二对菊花透露曾被强奸后对菊花的真心坦白的气恼和无奈、义和拳的随军乐队和楞老头的一把笛子、剪辫子仪式上的西洋军乐和混夹黑、白头发的灰白辫子。

  影片拍得不算细腻,但足够传神;拍的不够技巧性,但足够现实;不够大手笔、但足够简洁干净。不煽情,不夸张,够悲怆,够冷静。

  如果21世纪拍的《让子弹飞》、《辛亥革命》是在演清末民初的场景和人物的话,80年代拍的《神鞭》就是那一段历史物件儿和人群的追忆和自述。

  《神鞭》观后感(七):电影《神鞭》有感于2015年

  这个1986年拍的电影,2015年看特别有感触。小时候就看过,好想有这样的神辫子,自豪感十足;今日再看,觉得电影讲的是另外一回事。不同的想法看这个电影有不同的体会。自干五看完民族主义爆棚。不过电影另有话说。

  开场是展老爷家包场的庙会表演。地痞头 玻璃花(陈宝国饰)趁展老爷不在来搅局,因为自己以前的相好从窑姐变成了包二奶奶,包二奶奶神气的坐在台上,摆阔用了祥德瑞八大件点心,台词交代展老爷盐务发家,中国历史上好多朝代盐务是朝廷专营,油水不少。地痞虽然不能当着展老爷的面胡作非为,但是老爷不在自己就成了大王,就开始耍流氓;旁边观看者随着地痞几句话而笑声不断,没有一个人或者官府出来制止,杂耍的人毕恭毕敬。为啥,这个地痞耍起狠来不要命,去妓院收保护费,自己的左眼让人给打瞎了,大家都躲之不及;好人越来越毕恭毕敬,地痞流氓越来越大胆,清廷社会秩序混乱。

  玻璃花被傻二打败,被混星子死崔扶进了中药店,就赖在店里了,掌柜知道对赖皮没办法不让老婆报警;不过药店老婆有些路子,用银子打点另外一个地痞死崔想办法,稍微激将一下玻璃花就打发了(或者是死崔和玻璃花合起火来骗店家钱)。这些江湖卖艺的稍微激将一下就去跟傻二比武了。后来请个索老爷,这个排场大,轿子抬着,地痞也开始虚张声势,说功夫高到能踢死苍蝇,很好笑;傻二没见过这阵势,不过索老爷说的那些南北拳法,我觉得他就是个说相声的,平日里就是吹牛混日子;索老爷也虚张声势,想此吓退傻二;跟傻二比武,说不准用鞭子,也好笑。玻璃花连输几场,连中药店老板都看不起了。

  这两次获胜,有一句台词展老爷说的好:大清祖先给咱们留下的鞭子可真是出神入化,所向无敌啊。展老板牌局也比较意思,有个杨老板专门贩卖西洋商品给这些达官贵人,展老爷说:这些洋货真他妈好。杨老板借机放出话来,说有个东洋武士很厉害。玻璃花为了请到东洋武士需要铜炉,落魄到拿烙铁烧大腿面的份上,地痞也不是好混的。这个比武的爱国生意,把地痞,东洋武士,买办串起来了。

  千总听说了神鞭的故事,要让傻二当什长。一个驻守京师的千总,正六品芝麻官,会面时天津卫各府、 县、镇、署各营的老爷们作陪,清廷官员严重超员。傻二不想当官想卖豆腐,把老爷们笑的前仰后合,老百姓就是傻呀,捞钱都不会。本来清入关时逼迫老百姓留头不留发,蓄起辫子。现在却说是大清祖宗的传家宝,想不到有此神功,由此推据大清江山元气沛然不衰啊。当官的满嘴乱言!

  来到租界比较有意思,傻二被飞来网球打脸了,正欲犯浑,被杨老板制止;说这里是租界,如果耍流氓就会被关几个月外加罚银,立马老实,身体软软的把网球还给对方。敢情流氓也怕法律,再看大清国统治的地域,哪有什么法律,就是个丛林社会啊。后面提到洋人在中国社会地位,随便一个洋人都比知府大三品,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好多老百姓加入教会的原因,家里有什么事儿洋人可以出面跟官府交涉,不过这也导致官府,乡绅恨洋人,没入教的老百姓恨入教的老百姓。义和团才在官府纵容,乡绅支持的情况下轰轰烈烈壮大起来。

  杨老板来到租借英国人家里,看出杨老板平时与英国人做些倒卖文物的生意,那些流到世界的文物估计好多都是这样流出去的吧。在英国人客厅里遇到了穿制服的侍者,一看就是印度阿三。阿三当年在租界内干服务员,甚至是加入英国军队征讨大清。

  请东洋武士到郊外比武,洋人是坐马车来的,有人是骑马来的,有的人是走来的,各个阶层分明。

  胜了洋人后连中药店都做起这个爱国的生意,特意在店里挂了一个鞭子。傻二家里跑来很多人要拜师学艺,来的都是乌合之众,连傻二都看不上,百姓围观大笑。来剃头的师傅本想把鞭子剪下来去领赏,但是没有下得去手;傻二就纳闷为啥那么多人要这个鞭子啊,金老爷这个乡绅,平日里对洋人不满,这下终于抓住个稻草了,说这是我国民之精神,又是一个爱国生意。

  金老爷刚开始是看不起傻二的,现在傻二名声在外,下定了注意把菊花嫁给他。可是菊花年少时受到洋兵奸污,十分恨洋人,这也是前面她鼓动傻二接受东洋人挑战的原因。洋兵欺负老百姓,大清政府不能为老百姓出头,也只能是老百姓对整个洋人形成敌意,义和团不火起来才怪。

  现在看傻二感觉没有以前的诺诺微微了,自信起来了。

  义和团开始烧抢洋行,烧教堂,菊花看到非常解恨。此时来了个青头楞,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义和团参加的都是些什么人啊,地痞流民而已啊。青头楞开始讲神鞭的来历,原来是脑袋上的功夫,后来因为清廷蓄辫就改成了鞭子上的功夫,有能耐就变,没能耐就完蛋,老百姓混日子的哲学啊。青头楞开始怂恿傻二参加义和团,菊花也支持。这里有意思的是称呼义和团总头领为老师,现如今社会也时兴叫老师。曹福田是义和团天津领导人之一。

  义和团这个拜坛也有意思,连孙悟空都来了,真是哭笑不得。 现场表演刀枪不入时很有意思,曹福田拍了‘孙悟空’两下,然后开始表演,估计是作弊的暗号,注意拍了两下之后‘孙悟空’有个反应迟钝的表情;然后开枪打肚皮,演员是背对观众,看不到是不是开枪了,然后大喊一声“毛子们来啊”,估计也是给后台的人给暗号让配合枪声,其实舞台上根本就没开枪。啥刀枪不入啊,都是骗人的啊。

  然后就是义和团和洋人大战。洋人镜头:步伐整齐,制服统一。义和团:没步伐,穿啥的都有,打啥旗都有,敲锣打鼓。洋人依次大炮入位,步枪入位,站好队形,开始设计。义和团因为相信刀枪不入,就直接站在枪口上,随着枪射击倒下,令傻二有点吃惊,不相信。后来有个机灵的,马上叫大家趴下,后来大家发现原来那个表演刀枪不入的殷师傅早已倒在炮口下,肚子炸开一个口子,根本不是什么刀枪不入。 后面锣鼓唢呐只管吹,都以为不怕,也慢慢的都倒下了。义和团的人数如此众多,机枪扫射之下还能冲过去肉搏几下,看伤亡人数,义和团全军覆没,洋人死了十几个人。神鞭挨枪照样倒下。不过在这个战场上没有发现总头领曹福田,估计是不是躲在背后默默发财呢。

  傻二醒来战场一片狼藉,尸体到处都是,如同做梦一般,说好的刀枪不入呢?胜了这么多回,这回彻底输了,打击不小。

  玻璃花到关外混了几年也是个革命的长官了,辫子也剪了。看不过傻二的老丈人,硬逼迫把鞭子剪了,人彻底疯了。满清200多年一直留辫,现在突然一下剪了,让人不适应。参加革命的都是些地痞流氓啊。本来想找傻二报仇的,没有找到,解气的朝神鞭牌匾打了机枪。革命这个虎皮下,个人行者个人的目的。

  这个剧里的镜头表现神鞭时玄玄乎乎,配音也是。估计是一种荒诞。这样的神鞭也是吹牛。

  辫剪了,神留着;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什么也难不死咱们,什么新玩意都能玩到家,一变还得是绝活。吹牛吧。傻二表情相当坚决,已经混透了世事,流氓地痞玩的咱也能玩的转。玻璃花看着傻二境界比自己高,赶忙下跪,双手作揖,从此不会玻璃花跟着傻二混了吧,是当土匪还是创立了什么教?

  《神鞭》观后感(八):一沙一世界 一影一乾坤

  神鞭这部电影是由冯骥才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可以定义为一篇传记类小说,这类小说的鼻祖至少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而冯骥才又曾被评价为擅长以单个“小人物”的历史映照一个时代的悲苦。看过电影后,的确有这个感受。

  电影看了两遍,从几个角度聊聊我的感想。

  励志,他告诉你小人物也可以名震四海。一手绝活就是安身立命的本钱。另外,绝活也要与时俱进。不让留辫子了他该怎么办?这是我开始看就担心的,最后,他练成了其他绝活——神枪手。在这里我不得脑补一下,他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说有练成一手绝活的本事,不仅仅是会一手绝活。不仅有“鱼”还特别会“渔”。放在现实中这个道理也是通的,将一门技能学到极致,你就会火。即使技能过时,你也会很快学会它迭代之后的技能,并且可以做到极致。举个不算恰当的例子,现在一些网络大v,他从网络的任何时期几乎都在把持着网络,从论坛到博客、微博再到公众号。不止是会写能写,这里说的是会运营,很快掌握新鲜事物,因为有基础。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发现,这部电影的摄影是顾长卫,现在顾长卫是家喻户晓的大导演了,而他的优点就是画面漂亮。

  市井。电影里有好多有意思的场景,可以说是作者体察人性,也可以说国人的劣根性。比如喜欢看热闹。轻轻松松就能引来围观群众,现在叫吃瓜群众。愚昧,那是时代的疤痕,作者写的很传神。

  时间。从剧中历史事件可以推算出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前后推五年,基本上是从1895——1915的20年间的事。

  武术。从一开始我就有疑问,男猪脚是不是汉人?留辫子是从清兵入关,前后200多年,如果是祖传,什么因缘际会让他祖辈学了这么一项绝活。后来“愣头青”的刘老头回答了这个问题。从故事的完整性上,至少让我没有遗憾。

  命名。男猪脚叫傻二,这绝对是反讽。整个故事里,我看来智商最高的就是他了。开始的弹弓王虽然是败了,却并没有太急赤白脸,是傻二一句“他们拿话赚你呢”化解的。战胜东洋武士后,金老头请他喝酒,老头给他谈民族大义,他适时的谈到自己的单身状况,轻松打动老头,一句话解决终身大事。义和团兵败之后,他很快认识到靠肉身是阻挡不了洋枪洋炮的,也最终练就神枪。最后还是比玻璃花技高一筹。

  广告。我不清楚那时候有没有广告植入,电影至少让我记住了“祥德斋”以及它有八大件儿。如今如果没有这个品牌,倒是可以注册,之后可以宣传是百年老字号。

  读书。电影里的读书人,几乎都是笑柄,那个津门武林宗师,知识倒是很全面,然并卵。也说明打架还是看体格和年龄的。还有金老头,一辈子之乎者也,也没读明白,不知道与时俱进,因为一头辫子被剪就轻松疯了,蠢极!读书不仅没用,还是有害的,这是佐证。

  手冷,就写这些吧。电影我看了,还是两遍。

  《神鞭》观后感(九):无中生有方为神

  影片系《神鞭》冯骥才同名小说改编。

  神鞭即指神辫。男主傻二乃是天津卫的小人物一个,因仗义助人无意间得罪了混混儿“玻璃花”,只得被迫亮出神辫功,把混混几番修理,又连挫了玻璃花请来的各路高手,直到教训麻溜了。

  男主其实演的不错,可惜不太有名,多年后记忆中都模糊了,印象深刻的倒是那个飞扬拨扈的混混儿。话说宝国叔叔演的这个“玻璃花”,那真叫活灵活现。这家伙得名于眼睛珠子里的杂巴花儿,是个人称“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无赖主儿。为求角色逼真,精研人物琢磨台词啥的都不说了,单是为了像个“玻璃花”,人家宝国叔竟真弄了个玻璃体戴眼里,经常磨得泪流不止,差点伤到了眼睛,也是敬业之极,令人感喟不已。

  说来说去,这影片其实在讲一个道理,人要生存,就得无中生有,求变求新。傻二名字又傻又二,人可不傻,你想这神辫功真傻子他能练出来吗?辫在,神功在。可等到参加了义和团,面对洋人的枪炮,所谓的护体神功,竟不能刀枪不入,弟兄们死伤无数,傻二的辫子也被洋人给轰掉了。悲愤失望中,傻二黯然而去。然而,最终,傻二还是回来了。于是玻璃花约架。没想到,辫没了,神还在。傻二让所有人又开了眼。

  这次,鞭王成了枪王。

  玻璃花啊,跪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