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楼经典读后感10篇
《波西米亚楼》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一):在我心里,她就是传奇
一直以为严歌苓是写小说的好手,没想到,散文竟然也如此打动人心。她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年少时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文艺兵,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奔赴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战争年代的特殊气味激发出了她的创作才能,这些独有的经历很多都被写入了她的小说中。二十八岁,结婚,三年后,离婚,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在美期间,她与现任老公劳伦斯的爱情故事,可谓是跌宕起伏,丝毫不亚于她的小说情节。严歌苓的代表作有《天浴》、《扶桑》、《少女小渔》、《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等。而《波西米亚楼》是严歌苓为数不多的一本散文集,可谓不可不读呀。
这本散文集,前十二章,主要内容是讲在哥伦比亚求学,看到、听到、经历过的各种事情,如蛋铺里的安娜,她失眠遇到的医生,回忆中的母亲和母亲去世对她的影响,以及她与老公的相遇、相识、突破种种困难最终坚定地携手走下去的过程,还有对梅新的感激。从第十三章开始,到三十二章,她花了大量的篇章来记录,她在阿布贾的生活,如做礼拜,买蔬菜,面具等等。琐碎真实到让人历历在目,如身临其境。然后是几篇主题文章,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911事件,名为《我爱你,再见了》,让我忍不住哭了又哭,看了又看。
“他(她)一阵遗憾,或一阵释然,又一阵语塞。”911事件发生时,身在其中的人,无处可逃,无能为力,他(她)用力按下那些数字键,电话接通了,却是留言机,心中百转千回,我用尽余生全部的力气,只希望能够听到爱人的声音,与她(他)好好告别,可是,上天没有给我这个机会,我怨它,可是又感谢它,因为如果真的接通了,心爱的人要生生地忍受着我的一点点离去,她(他)有多痛苦,又有多难过,我不忍心。心中有不甘,却又庆幸,有一点遗憾,却又释然,难过得胸口疼痛,却又只能接受,短短几句话,道出了生死危机之际的所有情绪。我没有去过美国,更没有经历911,但我对他们感同身受,因为,这世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而这也提醒和警示我们,每一次相遇,都无比珍惜,每一次分离,都好好再见。
“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阅读使人明智、智慧、成长,而又不需要借助这个世上最为复杂的各种人际关系,单单只是需要面对一本本古人用智慧和心血凝聚的人生大成,何其有幸。
严歌苓的文字,常常让我想到张爱玲的书,都给人一种出乎寻常的冷静,偏偏让你生出不由自主的认同感。看这本书时,与看刘瑜的《给你一颗子弹》竟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我觉得,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遣词用句方面,我还是觉得严歌苓更胜一筹。我已经读过了她的几本小说,最喜欢的是《金陵十三衩》,真的是看一次哭一次。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下很有触动的一些句子:
非洲的苍蝇是沉默的,来多大一帮也悄无声息。并且也没有那种大块头的绿蝇子,它们小小的,黑黑的,看上去有种吃苦耐劳的样子和正当谋生的自信。
我跟一位英国作家聊过什么样的小说语言是高级的。他说:“我不能告诉你什么叫高级,但我可以马上告诉你什么是低级。首先,你最好不用副词。比如,你说:‘他高兴地笑起来。’我劝你拿掉‘高兴地’。其次,你最好少用形容词,最好少用比喻句。小说第一页就出现了‘如同、似乎、仿佛’这样的比喻句,我马上就不要读它了。”这是一个作家对语言的高度自觉意识,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去掉了副词,减少了比喻句和形容词的文章,的确朴素许多,淡许多。
大哥死后,母亲把大哥心爱的新棉鞋烧给了大哥。这样的段落也远比直接写一个人年少病逝要令人酸楚。
他们自闭的社会结构,自给自足的饮食起居,奇特的衣着和装饰,使人们好奇同时亦疑惑,欲接近却又排斥。
桌上有中、英字典,几十本正在读和刚读完的书与杂志,还有稿纸、笔和几种不同式样、不同色彩的发卡。
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为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读书写作是我的爱好,而严歌苓就像是我在这条道路上可以作为灯塔的那一个目标,值得学习,值得追寻。
数数这是读严歌苓的第十九本了,四本短篇集子,其他都是长篇小说。这一本是她的随笔,有自传的成分。心想,终于要给我们看看她本人的样子了啊。
严歌苓说喜欢善良的女子,比如童话里的小人鱼,可是却被电影改编成了女战士。似乎女子就只有两种了,要么善良柔弱,要么不善而刚强。不禁去想,善良和刚强,可以并存么?仔细想来,善良的人都是一种温柔的姿态,没那么多刺,最终总是牺牲自己的吧?就好像童话里的小人鱼,最后化为海面上的泡沫,看着爱人与他人幸福。刚强的人总是要先保护好自己的,大多数时候都是硬着来,克服困难迎头而上,也受不得一点点的委屈。这样说也许有点绝对,但却是真切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严歌苓说扶桑虽然是跪着的姿态,可是她傲视了所有站着的人;王葡萄不善却质朴而倔强,成了我心目中的传奇女子。还有她笔下的更多女子,总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姿态,似乎所有的棱角到了她这里都自然被打磨的圆润,没有了凌厉。
这一本书中介绍了一些她的生活和创作。她的经历,入伍,出国求学,非洲驻扎,都很有吸引力。回头想来,少女小渔,天浴等短篇小说里的人物,简直就是她自己啊!果然取自于生活中真实的经验,写出来的作品也会更加的吸引人。从孩子的视角写了那个时期很多的大人物小人物大事小事恶作剧,让人又爱又恨,也让我看到了更多人的遭遇,以及孩子的成长心理。时代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毁了一个人。还好,很庆幸严歌苓战胜了那么多的磨难,带给我们这么多好的人物故事。 《自尽而未尽者》印象比较深刻,也很难过,总觉得她受的心理创伤要比自杀者更严重,却不被理解和知道。觉得孩子的声音,还是要认真倾听的。
单说这一本里面,蛮喜欢《非洲札记》这一部分,写出了不一样的非洲生活体验,作为一个外交官夫人所经历的一切。那句“不定谁吃谁呢”真是贴切啊,人总是自大的,以为自己可以征服全自然,什么都敢尝试一番,却总是害苦了自己。永远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吧。
还记得初读严歌苓小说的痴迷,读到半夜三点不能停下来,造成眼睛疼痛,于是果断买了kindle开始畅读,飞一般的感觉,哈哈。之后再买书,收藏。从15年年初到16年年初,读了她的大部分作品,突然就觉得有点倦了。可能是因为都是女性视角,也可能是有点怕了吧,她笔下的女性都太生动。自己的这种心理也有点说不清,所以这一本书其实是16年2月份就拿到手了,但一直到今年才读,读完也就有一种完满的感觉。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三):关于严歌苓,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
提起严歌苓,人们总是想起她的各大出色小说《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一个女人的史诗》……这些作品跨越多个时代,多元而贴切,让人感叹作者的历史修养之高,理解能力之强,但兴许还是会好奇于一个普通女性究竟是如何能够写出这么多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的作品。当翻开严歌苓的这本散文集,一切都有了答案。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波西米亚楼”,“非洲札记”,“苓珑心语”和“创作谈”四个部分,收集了她的心情随想,创作心语,演讲稿等等。
在这本书中,严歌苓探讨了关于物质追求的哲理,她说“从物质贫乏到物质富有是人自身的一次解放,而从物质丰富再返回所谓的简陋则是人的又一次解放”,简朴素雅的生活方式是她现在所喜欢的,她喜欢在房间里放几束花而非夸张的工艺品,这样的小情趣与生活方式让人也跟着心情舒适;她在书中描述自己在美国的留学生活,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讲述了自己遭抢劫的经历,在异国租房与邻居们的生活片段,让人体会到文化差异,也能够明白她小说中人物的苦楚辛酸大概也来源于她自己的真实经历;她也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在FBI的监控下的动人爱情,她的丈夫愿意为她辞去工作,他们俩的生活充满乐趣与温馨,这样的跨国恋情着实让人感动;她讲述母亲对父亲卑微而无私的爱,一下让人发现这便是《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的原型,也是在她的推动下,父母离婚,这其中父亲的解脱、母亲的心痛,也让严歌苓备受煎熬;当她写到母亲去世的事时,没有刻意煽情与渲染,只是简单纯粹的文字,也让我跟着落泪;她回忆自己小时候文革时期身边发生的各种悲剧,难怪她把《天浴》写的那么令人绝望与叹息;跟随外交官丈夫到非洲生活的故事,让人打开眼界,也感受到独属于非洲的异域风情,虽有点艰苦却有滋有味。
好奇于严歌苓丰富想象力的人看完这本书便能知道,原来她自己的真实生活就是那么精彩,她又有一颗细致的心与一双洞察世界的眼,她无论在哪都能深入的感受生活,她对写作的坚持与毅力也让人佩服。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了严歌苓,也仿佛跟着她走进文革、跨过美国、到达非洲,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四):读后感
最近接触的女作家有三个,庆山、三毛、门罗和严歌苓,她们都有不一样的写作方式,对事物的观点也是各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对女性、生活的看法又有些一致观点。她们都爱花、爱静修、爱旅游,对写作有执着的单纯信念。
严歌苓的其他书都没有看过,也忘记是因为什么才想要读她的书,但是也感谢缘分让我认识了这位作家。我一直相信读者是可以从作品中窥探到作者的性格的,尤其是散文,如果不是表达他的观点,那就不会有作品的出现。写作,就是为了将内心的躁动抒发。
这位作家给我的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综合体,对于写作她是理想主义,充斥着各种幻想;对于生活有着现实的计较和要求,还有些“文化人”的天真。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在继兄家借住还要这么麻烦地连夜搬走。给父母打电话来证明,或是塞些烟、票就可以了吧;强硬一些,没有警官证的人就可以直接哄走或者报警。如此退让实属有些不能理解。
可能是我太天真、太自私了。
最近总是看小说,网络小说,耽美言情。明知道不应该,还是忍不住点开。在网速受限又偷懒的时候,打开一部只有文字的小说,是最容易方便的。然后就是,工作荒废,学习拖延,肆意吃喝。关键是还像老赖一般不知悔改,将错就错。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五):严歌苓——爱听她的故事
今年年初被推荐读到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很喜欢,个人认为比她更有名气的《金陵十三钗》要好,曾看过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的影视剧《天浴》、《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里面的女性人物角色真是个个丰满出彩。
这本《波西米亚楼》是一本严歌苓老师的散文集,虽说是散文集,但也脱离不开自身写小说的那种触感。个人还是较喜欢的,相信是很多女性读者的菜。通过一些她对自身的真实生活经历的描述,而对她作品、她本人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全书脉络清晰,四大部分。前两部分分别是她在美国读研期间的经历和陪丈夫在非洲任职时在尼日利亚的见闻。第三部分则是她个人生活中的感悟,对情感的看法、对自身写作手法的剖析。最后一部分写了一些自身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后记。
在美国的这部分作者用最擅长的人物速写法描绘了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住在波西米亚楼的同性恋房客珍妮、自己的第一位心理医生、生活拮据的老妇人安娜、老邻居萌娘、追忆母亲生活、和现任丈夫生活期间的一些特殊经历。每一个形象都那样抓人心,让读者同悲同喜同感受。
非洲札记部分更是从尼日利亚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入手,连带自身生活遇到的趣事见闻展现给读者,可读性很强,这也是本书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其中疯狂的交通工具“奥卡达”,有趣的“快乐时光”和“鱼吧”经历,对身边穆斯林的宗教人士及信仰描写,跟随作者对非洲的食物、花草第一次有很生活化的具体感受…这一切的未知对读者都有特别大的吸引力。
全书的后两部分是作者生活感悟和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灵感、素材来源或者说是契机。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善良、坚强、隐忍、包容且都有着勇于追逐性爱的真性情。在很多小说描写过程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拿捏有度,写出性的氛围、质感,调动心灵触动读者。而作者本人认为“女性的美在于温柔,而温柔出于善良,一个善良的灵魂使女性体现的温柔是最最真实的。这种温柔从她每根汗毛孔渗透出,自然质朴到极致。温柔是外化了的善良,美是外化了的温柔。”这样看来《第九个寡妇》主人公王葡萄确实是个典型。
最后,深夜中的自己再回顾一下严歌苓谈到的“读书和美丽”。女人总有永别自己美丽外貌的时候。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六):她可能活在好多个世界
我喜欢读作家的非虚构作品,最好是虚构为主要创作对象的作家们。大多数人感兴趣的可能是他们虚构出的那个世界,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坚持写作,又是在怎样的灵感启发下发现小说的主题,又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当中成为优秀的作家。这本书对于严歌苓来讲,应该就是这样的意义。
阅读一个作家的生平经历,其实和阅读她的作品一样有趣,对我来说这种乐趣更甚。看小说的时候,多少有一些间离,觉得小说始终是小说,再怎么感人至深也都是编造出来供人消遣和娱乐的东西。但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就不一样了,他们是那样谜一般的人,曾经写出那么多让人感动的文字,这一切都是源于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之前好友一直向我推荐她的这本书,说这本书把生活写得像小说一样,跟我以前看的作家随笔都不一样。我笑着看着这本书的名字,“波西米亚楼”,还真是个富有故事性的标题。
开篇的故事非常吸引人,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心想作为一个小说处理也就不过如此吧。从人物关系的展开,到矛盾,到一场梦境之后的别离,流畅至极。我几乎在看完第一篇之后就爱上了这本书。
逐渐从她的讲述当中读到她一个人在异国的那种感受。对身边的所有人和事物都充满了警觉,甚至我觉得有时候她将自己的认知视角都融入到那些小小的物件当中,然后再理解那个不同的世界。
严歌苓在书中很大方地提出“在灾难和恐惧下滋长的爱是极有力量的”,虽然她用这句话形容她在芝加哥的生活,但我觉得这一切太适合她的文字了。不得不说,她的人生阅历也是丰富,年幼的时候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家庭解体,后来只身赴美国留学,艰难生活和写作,还在非洲过了几年生活,这些丰富的经历都是她的养分。
我有时候非常羡慕处在双语世界当中的人,就像严歌苓说的,她在中文世界中是个含蓄的人,但是在英文世界中却好像是个粗鲁的人,因为她使用英文的时间比较短,就像是处在儿童时期的语言状态。所以她在用中文和英文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上大学之后没有再学英文实在是我的一个遗憾,在阅读外国作品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这种糟糕。当然,除了语言方面的问题,还有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也是处在一个中西交汇的冲突年代,这么些年,我们都在阅读着西方的文学作品,使用着模仿西方的软件,看着从西方买来版权的电视节目。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生活在怎样一个看似丰富的世界当中。
很多人拿这本书中的非洲札记和三毛做比较,私以为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其实从她创作笔记中能够看出来,她是个非常理性的女人,对心理学、社会学、美学都有着很深的认识,所以她在看非洲的生活时,多少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就像她说自己的作品中也总是蕴含着这些意味,我觉得这是她认知世界的一个角度。
我在网上搜她的照片,发现她其实是个很美的女人,毕竟是早年做过芭蕾舞演员的人,气质上绝对取胜。但是她的美和普通的女人的美又不一样。大多女人美在青春,我却觉得她中年时期的照片更好看,略带皱纹,却焕发着一种容光,比那种年轻貌美看起来更夺目。
看女性作家的作品,很容易就让我想到自己的成长。看着她创作笔记中的那些话语,我深深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关于美学、哲学、心理学的补课还是要持续进行。至于那些令人羡慕的人生阅历,我只好用自己的声音回答:“我还年轻!”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七):真实的严歌苓
大多数人熟知并喜欢严歌苓通常是通过她的小说或者由她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无论是少女小渔、小姨多鹤,还是寡妇王葡萄、犯人陆焉识,她刻画的人物总是非常传神,让人充满共鸣。
但这本《波西米亚楼》却是她为数不多的非虚构类作品,从她的生活,她的家庭谈到她的创作等等。正本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严歌苓这么会写小说不仅仅是她天赋高,也是因为她的生活就如戏一般精彩。她跟她的丈夫的故事被她创作成了小说,写进了《无出路咖啡馆》,被FBI监控下的爱情让人们不能不惊叹异国文化差异之巨大;而《母亲的小鱼》写的则是她的父母的真实故事,她的母亲活脱脱就是《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田苏菲的原型,爱得卑微,爱得有那么张扬……
不仅仅是小说的起源地,讲到她母亲去世那段也很让人动容,无论是多伟大的人物,在母亲面前始终是个小女孩;而讲到怀念对她有知遇之恩的梅新先生时,也能感受到她深深的遗憾。
最让我惊喜的是非洲札记那部分。严歌苓随她的丈夫在非洲阿布贾地区出访的经历也被她写得有滋有味,虽然很艰苦,但能感受到严歌苓在那个地方生活得有一种原始的快乐。
可以说,《波西米亚楼》让我更全面了解到真实的严歌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