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帕卡巴纳》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科帕卡巴纳》影评10篇

2018-02-05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帕卡巴纳》影评10篇

  《科帕卡巴纳》是一部由马克·费杜斯执导,Isabelle Huppert / Aure Atika / lolita chammah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帕卡巴纳》影评(一):跟着命运漂泊

  看过Isabelle Huppert的摄影展,但大明星主演的电影还是第一次看。

  这片子不少人会注意母女关系发展,可我的眼睛一直聚焦在母亲一人身上。

  一个多么死性不改的人啊!

  本来还在期待能呈现一什么奋斗故事,可她老人家,即使奋斗,都是走着与众不同的路子。

  工作随性,生活随性,连最后去赌博还是随性!

  拿着辛苦挣来一千欧元,一次压上,还真不是一般人干的事。

  她注定是个自愿随着命运漂泊的人。

  我想,如果最后她是输掉了钱,可能日子没什么区别,还是一样过。

  有人说,这个片子最后也搞不清要说什么。

  原本没想搞清什么呢?也就是说个人、说个事,无评判。

  它不是个充满逻辑性、环环相扣的故事片。

  是“生活流”,没那么多因果,走到哪算哪,任何一秒都可以开始,也可以说无始无终。

  所以嘛,中间我睡了一觉,还能接上。

  巴布也不是一成不变,你能看到她在努力自己人生,影片结尾她变得更有自信、更快乐心态平和,但估计到死那天她也依然率性。

  巴布的人生很有趣

  《科帕卡巴纳》影评(二):专访法国电影《科帕卡巴纳》导演马克·费杜斯

  来到餐厅的一角,《科帕卡巴纳》(Copacabana)的导演马克·费杜斯(Marc Fitoussi)先给我们打了招呼,用中文的“你好”,如他所说,他带着影片中芭布身上的乐观与随性而为,法国影片所秉承的质朴自然高傲在他身上有着明显印记。在采访过程中,马克·费杜斯导演时常露出孩子一样的神情无所顾忌地笑,既天真坦诚,《科帕卡巴纳》更像是他与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共同和世界做的一场游戏,有为其妥协的一部分,但骨子里仍然不能趋同,梦想远行,激情不灭。

  Q 我们知道这次您与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合作擦出了很多不一样的火花,能评价一下于佩尔女士吗?

  A 我觉得她是我们这一代中最好的法国女演员。当然,只是与她合拍了这一部电影,并不能完全感受她的才华很期待接下来与她有更多的合作。

  Q 想问一下您对于《科帕卡巴纳》电影海报的理解。我们看到海报上是一张陈旧泛黄的母女合影,其中还有折痕,这与您对电影中母女关系的理解有关吗?

  A 实际上,电影海报是制片人的选择。海报上的照片看起来母女的关系好像很不错,而电影中母女的关系是很僵的,这与你看到的海报上的照片有反差。如果我个人可以选择的话,我会选择于佩尔在电影中的一些滑稽镜头,可能会更有意思一点。

  Q 在影片结尾,女儿送母亲离开情景让有的人想到了《阿甘正传》中阿甘送女友离开的情节。您觉得于佩尔扮演的这位母亲身上有类似嬉皮士的精神吗?

  A 我不记得《阿甘正传》的这个镜头。实际上,我刚才和另外一个媒体也谈到这一点,法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在好莱坞电影中,大多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在法国电影中是不同的。电影的结尾,你会看到母亲穿着巴西桑巴舞的服饰和穿着婚纱的女儿一起舞蹈,但是最后她们还是会去走各自不同的道路

  Q 那您的电影并没有太多尖锐的部分?

  A 我拍电影的重点不是去引导某一个潮流,也不是对某件事指手划脚,而是表达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想法看法。当我看到观众看完电影走出来的表情,就已经很满足了。拍电影不是为了成为某种领袖。

  Q 当我们看到影片末尾母亲芭布的离去,会有一种很凄凉的感觉,觉得女儿好像失去了母亲。如果您的生命中出现这样一个人,您是会跟随她,还是放开、任其去寻找自己的生活

  A 影片的结局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结束。芭布跟随一群巴西舞者离开,去一个完全陌生地方,她也并不会讲巴西的语言,可能她还会遇到很多奇遇。她的离开并不是失去,而是重新上路,也带来更多对未来的期许。

  Q 为什么选择巴西作为芭布的梦想之地?

  A 拍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来没有去过巴西,但非常喜欢巴西的音乐。其实我构想的芭布很喜欢异域风情,尤其是对遥远的国度,这个梦想之地也有可能是中国。在电影中,芭布找了一份在海滩边的工作,而这电影中凄冷的海滩与巴西著名海滩科帕卡巴纳的热情是完全不同的,有很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Q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芭布说自己“有点缓慢,但是长大了”,请问一下您对这句话的看法。

  A 其实,这句话是芭布的谎言。因为有很多人认为芭布像小孩一样不成熟,甚至因此批评她,而芭布试图通过这句话劝说自己懂事,但事实并不如此。法国在1968年曾经发生过一场学生运动,学生寄期望于通过运动来获得自由,我觉得芭布一定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员,可能对政治她没有过多的想法,但她一直想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自由。

  Q 您也像芭布一样追求自由吗?

  A 对。我也是比较叛逆的人,更像芭布,而不是她的女儿。

  Q 我们也非常喜欢于佩尔出演的芭布这个角色,期待你们有更多合作的作品

  A 我们正在和于佩尔讨论下一部长片,还会继续合作下去。她在生活中也是很有趣的一个人,有点像小孩。虽然她的事业已经很成功,也拍了很多的电影,但她的每一次演出都像第一次,她对电影总是充满好奇

  转自好戏网"好戏专访-与法国导演对谈90分钟"专题

  《科帕卡巴纳》影评(三):“波西米亚”的人生旅程

  这是一部介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片。

  科帕卡巴纳,是母亲度假的一个梦想,还是对现实残酷的一个逃避?其实这是法国社会一致文化:“波西米亚”文化。崇尚自由,特立独行,即使需要当街流浪也毫不在意。

  如果不是女儿不打算邀请母亲参加传统婚礼,母女关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需要挽回母女那种互相依赖互相欣赏状态,母亲可能还继续保持吉普赛式的简单快乐生活。可为了女儿,她在隆冬去比利时的海滨推销象骗子生意一样难做的分时度假房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情节是,在远郊的度假村,坚强的母亲和倔强的女儿爆发的空前冲突,描绘出两个人对成功和快乐的不同定义的一个缩影。什么是真实的自我实现,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安天乐命,波西米亚的快乐,还是几多文凭几多金钱和几多世俗人眼中的艳羡?

  在尘土飞扬的片尾,母亲随巴西舞者远去的车和雪白婚纱的女儿的背影,看起来依然,那么悲怆。

  《科帕卡巴纳》影评(四):不会起名字的影评

  学校图书馆法国电影周

  第一个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天使美丽

  第二个便是这部,科帕卡巴纳,名字连源于巴西乃至世界最有名的一处海滩,当然这部电影的女主也是法国著名的女演员伊莎贝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观影时一无所知,因此只是抱着轻松心情看。

  巴布这个名字乍一听给人一种憨憨的黑人的感觉,这里却属于有些放荡不羁随性率真的,已成为人母的女主。

  巴布就是这样一个女人,随性热情天真浪漫,但又时不时让人捏把冷汗,生怕她不自觉的做出什么惊世骇俗事情,对巴布仿佛有一种天然的心疼,你看着她受挫,看着她被女儿拒绝,看着她对陌生的流浪者伸出援手,看着她最后无所谓的把所有的钱压在一个数字上,可是,你从来不会担心结局的好坏。因为,她是巴布。像弹簧一样的人。或许有一天会被命运抛上抛下,但是永远不会折断,因为她自有一套自己的巴布生存法则

  这个影片给我一种很美好的感觉。它有一种功能,就是把生活中好多棱棱角角,非得说个是非黑白的事情变得模糊,变得像流水一般就这样无谓的流过,就像女主角离经叛道看似一无是处的生活。说是无谓,好像有点不准确,因为流水始终有方向,就像主人公始终有自己的准则。不忍耐,会潇洒的发泄自己的心情;不麻木,对弱者有天然的同情,当然她也有深沉感情,自有那条在流浪女孩的项链为证,也有她听闻女儿拒绝自己出席婚礼时伤心的泪珠为证。她没有一直不靠谱下去,最后电影的结局让她得以给自己女儿一个惊喜的大礼。不过哪怕没有这个礼物,我想也没有关系。生活本身可能不会给我们记一笔功过帐:好人自会有好报吗?不见得。不过好像也没有关系,因为“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嘛。

  最后总结一句,这部电影弱化了因果律的概念,又无时不刻不在强调它的重要性

  在说一句,我喜欢法国电影。虽然有时要耐着性子,但真是回味无穷

  《科帕卡巴纳》影评(五):《科帕卡巴纳》——没有她不能演的角色,只是她感不感兴趣

  影片展现了一个生命起伏不定的类边缘人物,随着她女儿的成长朋友的成熟,她一成不变的流浪人生的作态显得越发与他们格格不入。面对女儿不愿她参加其婚礼,她决定重塑尊严、重拾情感,在比利时的度假海岸推销按时租赁公寓,她的无所忌惮和热情单纯令她广交朋友,并很快胜任工作,同时也为最终与当今商业行为的冲突埋下阴影。还好她的努力找到了与女儿沟通的契机,最终在与女儿形成某种理解的同时,她也继续着寻找真正“科帕卡巴纳”的旅途

  剧本平实中透露着些许巧妙,个别不可理喻也因为主人性格使然而显得可被说服。阿姨其实没少演喜剧,不过都是用她冷僻气质或者乖戾癫狂来与喜剧角色对手,所以像我这样她的爱好者对于她的单纯喜剧角色用何种方式驾驭也存在着忐忑,但是看到这样一个真正独具笑点的人物被不着痕迹的塑造真是异常享受的。再次证明了,没有她不能演的角色,只是她感不感兴趣。

  《科帕卡巴纳》影评(六):法式励志片+亲情

  有这样一些法国人,即使没有工作,仍然可以维持衣食有着的普通生活。他们崇尚自由,特立独行,即使需要当街流浪也毫不在意,完全没有中国文化中的生存焦虑感。统称为“波西米亚”文化。电影里的主人公和她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些人。

  若不是生了个向往传统家庭生活的女儿,发觉母女关系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母亲可能还能保持吉普赛式的简单快乐生活,和同为潦倒的好友厮混。为了女儿,她奋起了。

  她以她的方式敬业奋斗了一番,运气不错,居然获得了不错的事业转机,可由于对流浪汉的同情,她做出了不合职业要求的善举。因此而被解雇。

  故事到这里应该是个小悲剧了。没有工作,一切都要重来,梦想随之破灭,爱人远去,女儿失去信任

  于是她进了赌场。。。。。,猜想一下结果:结局1、她输光老本,彻底潦倒,典型故事会式结局----赌博是万恶之源嘛;2、她悬崖勒马走出赌场,幡然醒悟,带着本金重新创业改革开放式的下岗再就业模式;3、她赢了一大笔钱,可是因为贪婪,又输光了,同1;4、她发了大财,居然又及时收手,把钱用于还债和参加女儿的婚礼,还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去旅游。

  个人觉得现实中前3种结局更有可能,可是法国喜剧电影居然选择了第4种结局,让人意外,“来得快,去得也快”,以波西米亚的方式结束了这个本来会有些沉重的电影。实在是太梦幻了,让人难以释怀。

  在巴黎短暂待过,感觉所有人都不紧不慢,街上匆匆赶路的主流似乎是游客。餐厅效率很低,1小时上一道菜,连收钱都不着急。因此对法国的文化产生了一些猜想,也许,就是这种重视生活品质,不紧不慢的人生态度,才能产生美妙的法国艺术思维,而自由散漫的文化特质,更是少了许多禁锢拘束,产生了天马行空的惊世之作吧。

  法国电影的精美之处,在于把平实生活的细节自然流露不留斧凿,小小的情绪毛发毕现,情节更是成熟宛如出版小说

  从以上特点看,法国电影的脚趾头都胜过阿凡达式的美国商业片。

  盼望法国电影能日渐强盛,让电影更像电影。

  《科帕卡巴纳》影评(七):《科帕卡巴纳》:“失败”的浪漫妈妈

  法国电影展的最后一天,观看了两部影片,其中马克·费杜斯的《科帕卡巴纳》无疑是今年观影中的一个惊喜,很久没有看到如此亲切具有感染力的法国电影了,它毫无冷场,情节有趣,对白幽默十足又不失分量,伊莎贝尔·于佩尔的举手投足间的强大魅力让整部影片光彩熠熠,我深深的被影片所吸引,希望时间过的慢点,让我可以融化在三层楼高的屏幕中。

  影片讲述了一位乐天逍遥的母亲芭布,她没有工作无所事事,喜欢浓妆艳抹招摇于市,她从不为世俗人的担忧而去拼搏,过着漫不经心的生活。一天女儿约好和母亲吃饭,喜欢玩闹的芭布衣着印度服饰给女儿做了印度料理,但是接下来的交谈打破的轻松的气氛,女儿没有和母亲商量就计划好了要结婚,甚至对丈夫家谎称芭布去巴西里约度假,借此不让母亲参加她的婚礼,因为怕给她丢人。

  芭布被深深伤害,于是她下定决心找一份工作,芭布来到小城奥斯滕得坐度假房的销售,从来不循规蹈矩的她为了女儿她开始朝九晚五,尽心尽力的工作,来重新树立在女儿心中的形象……

  芭布她一直保持着天真烂漫的生活做派,女儿在孩童时可以和这样的母亲打成一片,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显然在母亲的抚养下尝尽成长的苦头,譬如因为芭布总打临工或者奇思妙想的计划,她不得不频频转学过着奔波的生活。年纪的成长,人心的复杂,长大的女儿对依旧一事无成的母亲终于无法认同与接受了。芭布的穷开心与特立独行此时在女儿眼中只是无趣的疯疯癫癫。

  不经要问,是什么划破了母女间的情感?在女儿眼中母亲是一位失败者,可以说女儿遵循着是世俗的审视,她为了维持这份体面而断然拒绝母亲参加婚礼。当性情的母亲邀请流浪汉一起和前来探望她的女儿吃饭时,女儿愤怒的离席和母亲吵了起来,佐证了她和母亲截然不同相互背离的观念。但是女儿也确实有充足的道理,她为母亲的逍遥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断送了可能更好的前途,这就是矛盾的割刀。片中有一场,芭布看着客户的小孩,夸赞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但话锋一转,过了这个年纪就讨人厌了,让观众捧腹不已。

  影片的核心脉络就是一位母亲如何修复这份最珍贵的亲情,芭布的工作动机只是为了她的女儿,无关乎别人的眼光,她因工作失职而失落的时候并不是在悔悟自身的不羁,而是悲哀又一次断送了与女儿沟通的渠道。她倾其自己对女儿的感情,从而忽视了身边的伴侣,被误解为一部只懂做爱的机器,也许流浪的鸟是注定不会长久筑巢的。

  她又是那么的善良至情,她对每一个人都敞开着心灵,也正因为如此,人们都对她产生防备,疏远,譬如那不通情达理的舍友,即便是街头的流浪汉刚开始也对她的真心的施舍冷嘲热讽。在公司主管的被私生活烦扰的时候,芭布陪着她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夜晚,然而第二天严酷的现实又摔在她头上,她用复杂的眼神看着虚情假意的主管时,是否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冷冰冰的在运作着。

  芭布赌博中彩似乎是导演有意干涉,跳入剧情给了这个乐观人物的悲哀状态一个塞翁失马的补偿,单纯的芭布似乎察觉不到这支上帝之手,因为赌博的人生早已习惯迎接生活的各种波折和姿态,造就了一张惯性的笑脸。

  最后,芭布帮助女儿的未婚夫与女儿和好,毕竟母亲是了解女儿了。她自己也完成了自己的意愿,送给了女儿一份奇特的结婚礼,自己也找回了尊严。接着她就可以继续遵循着自己无拘无束的内心,去奔放热辣的巴西里约载歌载舞,但是在那个理想的国度却没有爱人没有女儿,只剩下孤独的欢愉。

  我们在现实中可能会鄙视这种毫无责任的人,但是在电影中却对她为之牵动与敬佩,电影的神奇就在于这种提炼,浓缩人生漫长的辛酸,聚焦那片刻的喜悦。

  《科帕卡巴纳》是如此精致的一道法国餐,细节自然巧妙,我最欣赏的是它的幽默感,这多亏了伊莎贝尔·于佩尔驾驭角色的能力,行云流水般的将一个本该惹人烦的母亲演绎的那么可爱动人。她精准的拿捏着戏剧的节奏,恰到好处的托出角色的情绪,譬如她像朋友借车那段,为了达到目的而又掩饰其目的,于是巧妙的周旋了半天,让角色不只局限在执拗般的天真更多了份聪明的滑头,这里台词的功力多一秒晚一秒都会大打折扣。还有当芭部得知女儿不让自己参加婚礼时委屈的泪水在这个让人欢乐的角色身上,这点眼泪毫不廉价贵如千斤。

  导演对人生价值的探讨和母女亲情的设定让故事冲突具有潜在的张力,只不过表现的没那么招摇需要细细体会,虽然影片整体平实无华、轻松调调,但这更让主人公身上的悲怆立竿见影般的烘托出来,厚重,难以忘怀。

  科帕卡巴纳代指的就是一种不受现实约束的自由的理想主义精神,不过本片更侧重的是追寻这种生活的人所付出的代价,除了芭布妈妈还有那对流浪的情侣。

  这是导演马克·费杜斯的第二部长篇,却足以见得他扎实的戏剧文学功力,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