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小糖人》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寻找小糖人》经典观后感集

2018-02-08 20:5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小糖人》经典观后感集

  《寻找小糖人》是一部由马利克·本德杰鲁执导,Steve Segerman / Dennis Coffey / Mike Theodor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一):人有两条命

  这部纪录片用一名音乐家的传记来讽刺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物质生活。我觉得这位音乐家的生命是十分多彩的,虽然他可能不是那么的富有,但是他一直在做他自己心中真正想做的事情,他的努力虽然是帮了别人挣钱,但是他确完全不会感到失落。我觉得他的歌声里面充满着自由,而他的故事也正好是梦想的自由凯歌。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在影片快要结束时,这个音乐人说,他有两条命,并且谢谢他的那些歌迷们使它今日还活在世上。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来,在他的眼中人的生命有两条命,这部电影也恰恰讲述了这两条命,这两条命是相反的,如果你在其中一条命当中付出,那么你在另一条命必将得到回报,如同这位歌手,他在美国无人问津,甚至被永远遗忘。但是在他的另一条命当中,他在南非是永远的歌神。哪怕这第二条命来的再迟,但是只要你不忘梦想,这第二条命总会来临。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二):I Wonder

  “我在想 你有过多少对象

  “我在想 又有多少黄掉了”

  “我在想 你上过多少次床”

  “我还在想 你知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

  就算是一个伟大艺术家,一开始在想的也只是身边的琐碎,但是这些琐碎不正是我们每天日思夜想让我们时而开心时而不开心的事情吗?琐碎并不可怕,可怕的琐碎可能是磨碎每一个梦想的源头,很多的人的梦想,不都是被琐碎的生活所磨碎的吗?

  罗德里格兹则没有。

  一个流浪在街头的歌手,一个在酒吧雾气缭绕看不见脸的时刻,唱着小糖人被唱片公司挖掘,出了一张所有人都纳闷为什么不火的专辑,和一张还未完全完成的第二张专辑母带之后,整个美国几乎无人问津,最后在圣诞节前两周被唱片公司解约。

  与此同时一个女孩拿着他的盗版专辑前往南非找自己的男友,从此之后,这张专辑被刻录无数张开始在南非传播,并成为革命圣曲。任何一个人,从小孩老人,都知道这位歌手。而这位歌手本人一点都不知道。

  在北美完全没有人听说的歌手,在南非却家喻户晓,而他本人一点都不知道。

  罗德里格兹此时正在一个小城市,开始了体力务工生活。笑着说,我觉得这个工作不错,有助于血液循环

  在美国,他活的普普通通,维持基本生活。在南非,人们以为他在一场演唱会上说完谢谢大家来看我的演出后,掏出一把手枪自杀了。

  直到多年以后,一群人为了寻找这个小糖人,慢慢揭开真相,当美国人听说人们以为他死了的时候,当南非人听说他没死的时候,两边露出了同样的表情,然后同时欢呼起来。

  一个几乎隐退的歌手,带着脸上的疮痍再次做在镜头前面,背着吉他,前往南非,举办自己的第一场演唱会,像是一场梦,像是回到了从前,又像是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没人知道这一切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在南非开了满场的演唱会,享受鲜花尖叫和掌声,又回到美国自己住了三十年的房子,睡在并没有太多光线屋子里,继续普通的劳务工作努力生活。

  像是有两个自己,可是无论哪一个都是真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豁达,而他给予我们的感动或者唏嘘或许也并不是真的来源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巧妙的误会,而是他对于生活的坚持。即使自己从歌手流落到做体力活,他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可以;即使自己从体力劳动突然变成当红歌手举办演唱会,在第一次的舞台上,他也表现淡定如初。

  他的一生,与其说是一个传奇,但又更像一个醒着做梦。像梦很贴切,梦是不真实的吗?不,只要愿意,生活就可以像一个梦,里面有疮痍,也有踉跄, 但又美丽梦幻,真实到可以触碰。

  罗德里格兹是一个真正的梦想家,很多人的梦想可能都被琐碎的生活磨平,不再能去从事自己心爱的事物,但真正的的梦想家,梦想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他带着自己的女儿去美术馆博物馆,告诉她们,有的地方去到那里的人不需要口袋里有多少钱。他穿着燕尾服去参加体力劳动。他穿着黑色的大衣如每一个平凡人一样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如每一个平凡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一个小糖人,如每一个平凡人,都应该努力去寻找这样的一个小糖人。如每一个平凡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

  小糖人相信希望,相信梦想,相信生活,他相信而且肯定

  罗德里格兹终于站在南非的舞台上,听到来自舞台下的欢呼声,深深的鞠了一个躬,终于缓缓的说:

  “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在他的<I Wonder>里的最后一句歌词

  “我在想 有多少梦早已坏掉”

  “我在想 我在想 我在想 ”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三):即使得到了玛瑙,也还有把它当做弹珠玩的兴致

  怎么可以相信,一个人,拥有两个平行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他是劳工是流浪汉,而在另一个半球,他是神。然而最令人哑然的是,即使从另一个世界走一遭,完成了神的布施,他仍然可以回到原地,继续搬他的砖,除他的草。

  这才是真正的神吧。唱片脱销也好,默默无名也好,作为巨星各地巡演也好,终生留守底特律养家糊口也好,对他而言什么都没有改变过。就像片子里说的,在追逐罗德里格斯的过程中,约翰内斯堡的珠宝商如今到了开普敦,有了自己的音像店,罗德里格斯的女儿与南非的小伙恋爱了;很多人的生活因此不同了,只有罗德里格斯本人,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我的高中好友曾给我写过这样一句祝福,“愿有一天,即使得到了玛瑙,你也还有把它当做弹珠玩的兴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不得不说,片子拍得很好。

  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纪录片的性质。一个原本可以被怀疑为传奇的故事,变得不容置疑,于是它传达的感动和信念突然变得真实可触,完全没有矫饰或呻吟,只剩下一声空寂的叹息。

  另一方面,它似乎是特别挑逗到了我的一根神经。当故事发展到罗德里格斯的“死”,不论是浇了一桶汽油点燃了自己,还是在演唱会的最后一曲一枪崩了自己,在我看来都是伤感完美结局。凄惨,是的。但是在审美立场上,至少是一个完美的句号,或者一个挑衅的逗号,再或者一个深长的省略号——至少干脆利落。听听看,在许多年后,他的名头红遍另一个半球的整个国度,他的音乐诉说自由,点燃革命,扇制度的耳光。人们像膜拜一个谜那样膜拜他,然而他已经死去,在最潦倒的巅峰和辉煌的巅峰死去,年轻地死去,没有拖沓的中年和困顿人生,于是他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想象空间——一个完美的容器——承装人们所需要的精神。

  这才是正常故事的结尾,带着残缺,和病态的甜腥。

  所以当我知道他还活着,我很害怕。那种心情很像如花从阴间回来,与十二少重逢的感受。我知道他的生活必定不堪,被世人遗忘了多年,世态尝尽,冷暖自知。我替他感到委屈,多少年来他应有的追捧和崇拜都迷路了,误点了,迟迟没有能抵达他平庸而拮据的生活,给他以一个音乐人该有的最基本的安慰

  可是我看到的,是一个安然而平静工人父亲;脸上有凹凸的小包块,泛黄的皮肤,僵硬的行动。却没有困惑,没有愤怒,没有长期等待饥饿,没有多年消磨的意志。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助人、调教儿女安之若素的意思就是不论外面天翻地覆,总是守着自己的一块土,不惊不乍,不荣不败。他们可能没有激烈地反抗和表达,因为有的时候,剑越长,倒越容易折断。那些向生活开战的人,大都是很安静的。或许是因为这场战争太长了,而且还没有一个胜利标准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四):期待关于这部纪录片的纪录片

  (发现短评写不下,就只好发在这里了……)

  (我才发现我四五年前就听过 Gommorah 这首歌了,但我一直以为是Bob Dylan唱的。)

  故事本身确实很感人啊!查了下,Rodriguez可能确实没有纪录片里表现出来的那么低调,80年代他去澳大利亚演出过,还在那里发行过唱片;纪录片获奖后,他也一直有参加各种电视节目,举办演唱会……但是这没什么问题吧,纪录片也是有叙事和倾向的,想通过一个纪录片了解全部事实就像试图通过一个人写的书了解他的整个人生一样,是荒谬的。

  不少人还在继续追寻那些版权费最终流到了谁手里;Rodriguez的妻子也成了一个谜,很多人想一探究竟;拍这个片子的导演居然也因为抑郁症自杀了……感觉围绕这个纪录片发生的一切,可以另外再拍一个纪录片了。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五):执著(这个是看片子时的记录草稿,不成文,无甚条理)

  音乐与个人命运以及时代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着。

  罗德里•格兹在美国默默无闻,发行的唱片得不到认可,无人问津,自然成不了人们竞相追捧的明星。他一度靠在建筑工地打工来维持生活,但也并无什么沮丧不适。一边工作,一边坚持着自己的音乐,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坏事。他女儿说,他从没有过什么失望,他在生活中坚持着,而不是简单放弃;他阅读,参与社区服务,参与抗议与游行,站出来为底层人说话;他努力工作。工地上的同事说,他干活很认真呢,脏活儿也能一干就是八个小时以上,他像个艺术家或者诗人一样,超凡脱俗。他还参加过市长的竞选。这些似乎也就是美国普通公民的日常。只不过在事后的追忆中多出了一份艺术家气质

  谁能想到他的专辑因为偶然的原因被传入七十年代的南非,成了革命的“圣歌”。南非的革命群众得了圣歌,心情异常激动,也以为这个歌手一定是世界知名的,他的歌简直就是为在支援他们的行动表达对南非政府不满所写。

  时隔多年,南非的人方才醒过来,罗德里•格兹在美国并不知名,那么他是谁?一部分组织起来,开始寻找他。另一边,罗德里•格兹自然也不知道他在南非发挥了那么大的作用,他的歌曲被广发传播,后来灌成的唱片被大卖。当寻找的人告诉他,你在南非比猫王还受欢迎时,他大吃一惊,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九十年代末他被邀请去南非开演唱会。盛况空前,人们用迎接超级贵宾的礼仪来欢迎他,南非与美国,不同的境遇,隔着大西洋,仿佛天上与人间一般。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面对他们的英雄时的迟来的谢意。他们也终于一睹真容,听到英雄真身的演唱。到了现场的人,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罗德里•格兹也难以置信这是真的,因为长期的冷遇,他以为到场的听众必不会多,也不会有什么万人空巷的盛况。演唱会连办六场,场场爆满。歌声响起,唤起了人们曾经记忆,欢呼与尖叫响彻云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罗德里•格兹的开场白很有意思:谢谢你们让我活着。确然,长期的冷遇,歌声也会被人遗忘,对艺术家而言,他的生命存在作品的绵延时间之中,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如果一直被遗忘,被抛弃,那么也就等于死亡。他女儿说,那一刻,他从一个流浪者变成了他真正的样子,因为他找回了自己。也就是说,那一刻,他得到了被承认的快感,他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对于南非人而言,罗德里•格兹的歌声代表了他们曾经冲破隔离追寻自由的行动,时刻唤醒着他们记住历史与曾经的战斗。对于罗德里•格兹而言,他的音乐为人喜欢,得到了承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一个国家的变革,虽然是在彼岸,但他也心悦之。

  这简直是一个传奇。当然,若没有时空的错位,这一切也不会发生。这也愈发让人思考艺术与时代的缠结关系

  他在南非的情况传回美国,人们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还以为是一场炒作和假宣传。而罗德里•格兹回到底特律后,显得若无其事,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干着重体力活,维持生计。也是,自己的价值得到彰显了,音乐得以传唱,这辈子也值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又何必去奔赴喧嚣场。这或者就是大隐隐于市吧。从始至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音乐人的专注和倾情享受,他对音乐的执著,他对生活的平淡之心。

  寻找之路异常艰难。人们甚至不知道他是否尚在人间。各种传闻,散播着他离奇的死法。

  偶然的原因,罗德里•格兹的专辑被带到南非,先在小圈子里被传播,然后迅速扩大

  摇滚,调动人情绪

  当时南非正经历着种族隔离运动,遭受着世界的制裁,闭关锁国,音乐交流也被中断。外界对南非政府的谴责,南非的寻常百姓根本无缘得知,因为新闻也是被隔离的,这个非洲大陆南端的国度仿佛被遗忘了。这时候,外界的摇滚进来了,人们仿佛得到了聚集的号声和呐喊的旗帜,在歌声中行动起来。走到广场上,演唱,嘶喊,表达着长期被压抑的不满和愤怒。音乐人受到启发,编唱新歌,一生二,二生三,鼓舞着人们团聚起来。歌声让他们觉得还有出路,体制并不能垄断和隔离一切。政府不可能忍受这样的胡来,他们垄断了广播电台等有声公共媒体,禁止唱片发行,损毁已有的唱片,禁止人们传唱。但是适得其反,政府的行为反而激发了人们的欲望和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愤怒。

  歌曲释放了人们心中的愤怒

  片中人:每一场革命都需要圣歌。《冷事实》这张专辑允许人们拥有自由的思想,开始有不一样的想法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六):双重人生

  记得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表现很差,差到基本上快要被重点班放弃的地步了,如是写一句话勉励自己“错过了月亮,就不会错过了星星。“虽然,这种事情在高中还是发生了,现在想想,有些事情早点经历也好。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部分。

  影片采用的是一种纪录片的形式来展开的,一开始导演制造了一个悬念,知道最后才将观众推向高潮。两个故事,一个作为另一个的铺垫。只为书写一个传奇的人生。在底特律,他只不过是一个不被市场所接受的歌手,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他被封为精神领袖,人们心中的神。对此,他一无所知。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里,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它就是发生了。命运这个神奇的东西,再一次显示出它的鬼魅。

  影片中戳中泪点的镜头不在少数,集中在罗德里格兹现身之后的那段故事里。看着他拉着吉他站在满是歌迷的体育馆里面,下面的歌迷嘶吼着,哭泣着,作为一个观众,也想哭,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上帝到底还是眷顾他的。而他则一副安静的神情,没有惊讶,似乎这一切是理所应当,只是迟到了一点罢了。这个时候,无论你如何试图压抑内心那种激动的感情,你还是会忍不住的从心底由衷的赞叹着这个伟大的男人。

  影片的结尾是在南非巡演回到底特律后,他依旧回到了自己的岗位,每天出去修修房子,似乎这才是他真正的生活。一脚深一脚浅的踩在雪里,双手习惯性的插在兜里,就这样走着,《sugar man》也恰当的在这时候响起。就这样化成了一个人生的缩影。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七):圣徒罗德里格斯

  “sugar man,won't you hurry······”打开电影,一下子就被伴随而来的歌声击中了。奇特的嗓音,歌曲没有复杂的背景音做装饰,旋律也很干净,带有浓浓的六七十年代嬉皮味。

  民谣原本就是我最爱的曲风,做这种音乐的人通常都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气质,仿佛永远都不会老去。

  罗德里格斯也是如此,曾经的他,二十来岁的小伙,长发,戴一副墨镜,背一把木吉他像一个幽灵般游走在底特律破旧的街头,脸上没任何表情。

  单是看这身行头,就知道那副年轻的皮囊底下定藏着一颗不流于俗的心。应该说,反叛、精力充沛是年轻人的特质。有言道少年人都是诗人,他们单凭胸中情感的支使,提起笔,一行一行的诗便跃然纸上。偏偏罗德里格斯在这之外,又才情满腹,每首歌都写的那样妙:

  “小糖人,请快一点/因为这一切已让我疲惫/给你这枚硬币/能不能把我带回五彩的梦境/你带来银色有魔法的船/跳跃着、喝汽水,还有玛丽珍”、“你坐在那里想感觉不安全/讽刺的宫廷小丑告诉你没有解药/回到你的房间盯着墙壁/因为没人听你倾诉,也没人接你来电”、“市长掩盖犯罪率,理事会的女人犹犹豫豫/公众变得易怒,但忘了选举的日子/体制就要灭亡,由愤怒的年轻人推翻/这是无法改变的冷冰冰的事实”、“出生在这个问题城市/美国的摇滚之都/在最高大厦的阴影里/我发誓要逃离/周日节目里的演员/他们却只会说:/你是逃不掉的,逃不掉”、“我在想/你有过多少对象/我在想/又有多少黄掉了/我在想/你上过多少次床/我在想/你知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他不矫饰,不做作,只是我口唱我心。即便到了现在,能直陈内心的人也不多吧。他并非故意要特立独行,只是不懂掩饰自己而已。

  原本他是一个工人,从一个工地跑到另一个,做繁重的体力活。但一天,他遇到了他的伯乐,同一家唱片公司签了约,并出了两张专辑。这两张专辑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但扔进市场,不仅是兴不起一袭涟漪,甚至无人问津,直沉到海底。

  在71年11月,他创作了一首歌曲,其中第一句是这样的:“在圣诞节的前两周我丢掉了动作”,没想到竟一语成谶,就在圣诞节的前两星期唱片公司真的与他解约了。

  丢掉工作的他去了哪里呢?有人说他开完自己最后一场演唱会将汽油淋在自己身上自焚了,有人则说是用枪一枪把自己的天灵盖给崩了。

  这些不过是好事者的缪传。

  罗德里格斯的唱片在美国没能卖动,却不知为何流入到了南非,在南非他唱片销量甚至超过滚石乐队,几乎人手一张。彼时,南非还相当保守,种族隔离严重,共产主义分子当权,一切都被控制,一切都要审查。“体制就要灭亡,由愤怒的年轻人推翻”“我在想,你上过多少次床”······这些歌就如一枚重磅炸弹扔到了南非,年轻人那被严密控制的思想被炸了个缺口,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可以与当前的社会保持异见的,青年人内心的愤怒就这样被点燃了,他们拿起音乐艺术做武器,反对种族隔离。

  罗德里格斯成了南非一代人精神的偶像,但,对这个偶像他们却一无所知。关于他的生平,他们一无所知。于是,有乐迷开始了探寻罗德里格斯之旅。

  罗德里格斯并没有死,他好好地活着,操起老行当作为一个工人默默无名地活着。他并不知道自己这小小的一粒石子竟然在南非激起惊天巨浪。

  这么多年后再见他时,还是一头长发,一副墨镜。少年时的不羁已经被岁月涤尽,此时的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一个普通的工人。他向来应该都是一个心境平和的人,并不把自己当做英雄,当做一个特别的存在。当寻访者知道这个游吟诗人、音乐天才这许多年都在最底层从事体力劳动时,不禁问道:“你喜欢你现在的工作吗?”“挺喜欢的,可以循环血液,保持健康。”

  当被问及当年他出了第二张唱片时,还想不想继续录,他说:“想啊,只是那张是最好的了,所以就回去上班了。”十分笃定从容。看到这个桥段,我突然想到一个理论,大约是说有些人来到世上是为了完成某项使命的。他的所为并非自为的,而是神借助他这个躯壳完成的。虽对于这种神秘主义的论调向来是心存疑虑的,但用在罗德里格斯身上却并不显得那样没有道理。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一个从容的人,坦然面对自己的人。

  他被邀请去南非做巡演,几乎场场爆满。从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下子被推到聚光灯下,面对舞台下上万尖声惊叫的乐迷,他却是波澜不惊,脸上无惊喜之色,亦无困惑。但此时,他的心里是充满感激的:“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开完巡演,他又默默退回自己以前的生活,依旧住在自己住了四十年的房子里,当一个工人,继续为别人拆建房屋。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那是罗德里格斯的工友说的一番话,他说罗在某些方面与常人有些不同,他做事特别认真。在工地上,干的都是些累活脏活,一天要工作八到十个小时,而罗却可能穿着燕尾服来工作,就像圣徒领受洗礼一般。

  在他一本专辑里,有几首歌歌词作者写的是:“耶稣·罗德里格斯”。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八):《寻找小糖人》中的音乐

  从影片的开头,就是罗德里格斯自己的音乐,《Sugar Man》,浓浓的70年代嬉皮味儿,带着一丝狡猾的调侃:Sugar man, won't you hurry . 'Cause I'm tired of these scenes. For a blue coin won't you bring back .All those colors to my dreams.伴着这样的音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自由、洒脱,就像是罗德里格斯人生态度的写照。

  《寻找小糖人》中的音乐,除去现场演唱的部分,都是罗德里格斯的歌,从专辑《Cold Fact》到《Coming From Reality》,几乎囊括了这位传奇歌手所有的歌曲,特别是《Sugar Man》,当你看完这部纪录片,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会唱这首歌。

  罗德里格斯的音乐风格多变,杂糅民歌与摇滚,不仅有民谣的温柔,还有摇滚的调调,我并不是专业的音乐人,也无法判定他是不是一个杰出的歌唱家,但是罗德里格斯对于音乐的热爱,从他的歌声中就可以听出来,当然,也许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成就了他的音乐。

  因为在一个fan眼中,他喜爱的明星当然会是最棒的。这本身就已经具有了情感倾向性,罗德里格斯本身又是一个值得敬佩与喜爱的人,他身上有淡泊名利的、与人间的距离感,又有幽默的、乐观的态度。

  和罗德里格斯的人生观相似,《寻找小糖人》的音乐并未过多煽情,滥用抒情曲,而是随着剧情的转变,由神秘而带有距离感的《Crucify Your Mind》、《Establishment Blues》,到峰回路转时的小激动小抒情的《I Think of You》,再到纪录片的高潮部分——座无虚席的演唱会,熟悉的《Sugar Man》和之后的背景音乐《Forget It》、《I Wonder》。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情感变化和剧情的起伏紧密相连,一开始平淡而重复的寻找,遍寻不着,也许这个歌手真的死了,死法传的有模有样,一个怪人浇了汽油自焚了,就像是人们所认为的“艺术家”该有的一生一样。之后忽然接到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被告知罗德里格斯还活着,惊喜、激动、峰回路转,一个鼓舞了无数人的歌手死而复生了。

  再之后,不出意外,罗德里格斯开了演唱会,但是开演唱会之前,罗德里格斯工友的陈述让人对罗德里格斯有了新的感想,他那么淡然,告诉工友,我明天要去开演唱会啦,就这么走了。咦,这是真的吗?观众和工友都不约而同地怀疑了,尽管明明白白看见他已经踏上了非洲的土地。而他开完演唱会回来之后,也就像出去打了个酱油一样,哦,我回来了。仿佛自己不是那个美国式传奇的主角儿。

  在演唱会这一段,出乎意料地,并没有像之前一样几乎无缝衔接背景音乐,而是采用了现场观众的杂音——万人演唱会,座无虚席(尽管事实上并没有座位,大家都兴奋地站着),这样的“杂音”,无形之中有了一种力量,是另一种背景音乐。人类看到庞然大物时总是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从而被深深震撼,这就是这种力量,用它天然的巨大的组织形态,震撼着观众——就像是这部纪录片本身,花了很多年时间在巨大的地球上追寻一个失去消息很多年的歌手,还找到了,这就是一个奇迹,奇迹本身的存在,就像是罗德里格斯的音乐一样,鼓舞着一些微光似的梦想。

  在纪录片的结尾,是罗德里格斯行走在雪地中,穿过街道,穿过树林,穿过黑暗,走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理会沉浸在震撼和感动中的观众,只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一个深沉的背影——纯爷们儿都不回头看爆炸的,不是么?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九):Thanks for keeping me alive.

  在美国他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普通工人,做着简单而又辛苦的体力劳动,而在千里之外的南非他是传说中的人物,一时无俩的精神偶像,神秘歌者。

  2012年因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人们开始重新知道了这个南非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罗德里格斯。

  他曾经是个拥有音乐梦想的年轻人,录制过一张属于自己的唱片,但是反响平平,现实的残酷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不争不怒的罗德里格斯认为没有人欣赏自己的音乐并不代表自己的音乐不好,不过面对现实的压力还是悻悻然的做回了工人,为养家糊口努力。

  而就是这张在美国几乎无人知晓的专辑,机缘巧合的被人盗录并带到了南非,在那里开始疯狂传播,成了人手一张的必备专辑。人们甚至从唱片封面上都看不清这位叫罗德里格斯歌者的脸,却一点不妨碍他们对他疯狂的喜爱。这张来源有待商榷没有版权的唱片甚至在南非创下了前所未有的销售记录,连这张专辑本身都成了南非某一个时代的集体烙印,人们好奇关于他的一切,但在那个通讯远不如现在发达的年代却很难搜索到他的任何信息,渐渐的他成为了传说中的人物,对于他一直没有后续作品,人们甚至臆想出他在告别舞台上自焚而亡的荒诞流言,只为了进一步神化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随着现代通讯的发达,一些执着的粉丝开始渐渐发现这位传说中的人或许还活着,于是一场现代童话就此展开。

  即使做着谁都避之不及的苦力活,但梦想依旧在内心拥有一席之地,不被侵扰。就算没人赏识也觉得尽力就好,当盛大的欢呼在迟到二十多年后倾泻而至,他还可以保持着一脸平静的对着乐迷们说:thanks for keeping me alive. 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吧。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十):传奇是制造出来的,是他耕种的一生让我感恩

  往常看到这样的电影肯定会第一时间感叹罗不可思议的故事,感叹一个用音乐温暖人心的艺术大师与众不同的生活。但今天看到结尾,穿插着一首《你的苦恼》,于是反复沉吟歌词中,他告诉你揭示你但一点都不难接受,他的从容也让你从容,他接受生活,接受不愉快,接受音乐才华的结束也接受回味式的分享,就算和多年来从未蒙面的无数激动不已的粉丝见面,也依然没有显露灼人的星光。天知道那个时代的南非人们是有多感激这位身世迷奇的大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就算后来这么意外的知道了自己作品的影响,有那么多人为他而惊叹, 甚至将他捧至猫王之上,也并未让他的生活从此万象更新,他还是一样,乐意分享过去的自己,也乐意回到自己现在的生活。于是比起音乐才华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的朴实与从容。他只是踩着生活的节拍在释放自己,用音乐或者双手,他都乐于感受。 想想却发现,其实这样性格的人身边也有。

  所以,我是想起我爷爷了,才会有这么多想写的。回想起爷爷的时候会发现他让人心酸的善良,他对待我们时的慈爱和罗是那么相似。罗曾经写出自己再也不能超越的音乐,也从不放弃自己劳苦的生活;而我的爷爷,也养大不再属于他的子女,耕种了几十年的田地,直到七十多才肯停止对儿女们的输送,后来加入花鼓队全心去追求他自己的爱好,但也只持续了两年不到就结束了整段人生。我不只一次崇敬的回想爷爷,他的不假外求他默默却又几十年如一日般耕种生活的热情,是任何时候的我都不曾有的,我真是幸运能有这么一个爷爷。所以,咀嚼到电影结尾的时候,我才恍然觉得这样传奇的一个人物,其实也就是一个父亲,一个蓝领工人,一个持续的默默的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虽然越发难得。而音乐,让罗的热爱也温暖了无数人。包括现在的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